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rmal modeling optimization and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for a single concentrator solar cell system with a heat sink
1
作者 崔敏 陈诺夫 +1 位作者 邓金祥 刘立英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8期456-461,共6页
A single concentrator solar cell model with a heat sink is established to simulate the thermal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by varying the number, height, and thickness of fins, the base thickness and thermal resistance ... A single concentrator solar cell model with a heat sink is established to simulate the thermal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by varying the number, height, and thickness of fins, the base thickness and thermal resistance of the thermal conductive adhesive. Influence disciplines of those parameters on temperatures of the solar cell and heat sink are obtained. With optimized number, height and thickness of fins, and the thickness values of base of 8, 1.4 cm, 1.5 mm, and 2 mm, the lowest temperatures of the solar cell and heat sink are 41.7 ~C and 36.3 ~C respectively. A concentrator solar cell prototype with a heat sink fabricated based on the simulation optimized structure is built. Outdoor temperatures of the prototype are tested. Temperatures of the solar cell and heat sink are stabilized with time continuing at about 37 ℃-38 ℃ and 35 ℃-36 ℃respectively, slightly lower than the simulation results because of effects of the wind and cloud. Thus the simulation model enables to predict the thermal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an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can be a reference for designing heat sinks in the field of single concentrator solar cel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t sink concentrator solar cell thermal model COOL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rmal modeling and the optimized design of metal plate cooling systems for single concentrator solar cells
2
作者 崔敏 陈诺夫 邓金祥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2年第3期283-288,共6页
A metal plate cooling model for 400~ single concentrator solar cells was established. The effects of the thickness and the radius of the metal plate, and the air environment on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olar cells were ... A metal plate cooling model for 400~ single concentrator solar cells was established. The effects of the thickness and the radius of the metal plate, and the air environment on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olar cells were analyzed in detail. It is shown that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olar cells decreased sharply at the beginning,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thickness of the metal plate, and then changed more smoothly. When the radius of the metal plate was 4 cm and the thickness increased to 2 mm or thicker,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olar cell basically stabilized at about 53℃. Increasing the radius of the metal plate and the convective transfer coefficient made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olar cell decrease remarkably. The effects of A1 and Cu as the metal plate material on cooling were analyzed contrastively, and demonstrated the superiority of A1 material for the cooling system. Furthermore, considering cost reduction, space holding and the stress of the system, we optimized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the metal plate. The simulated results can be referred to the design of the structure for the metal plate. Finally, a method to devise the structure of the metal plate for single concentrator solar cells was giv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l plate modelING concentrator solar cells COOL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ght scattering of nanocrystalline TiO_2 film used in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3
作者 熊必涛 周保学 +4 位作者 白晶 郑青 刘艳彪 蔡伟民 蔡俊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08年第10期3713-3719,共7页
This paper studies the light scattering and adsorption of nanocrystalline TiO2 porous films used in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composed of anatase and/or rutile particles by using an optical four-flux radiative transf... This paper studies the light scattering and adsorption of nanocrystalline TiO2 porous films used in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composed of anatase and/or rutile particles by using an optical four-flux radiative transfer model. These light properties are difficult to measure directly on the functioning solar cells and they can not be calculated easily from the first-principle computational or quantitative theoretical evaluations. These simul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light scattering of 1 25 nm TiO2 particles is negligible, but it is effective in the range of 80 and 180 nm. A suitable mixture of small particles (10 nm radius), which are resulted in a large effective surface, and of larger particles (150 nm radius), which are effective light scatterers, have the potential to enhance solar absorption significantly. The futile crystals have a larger refractive index and thus the light harvest of the mixtures of such larger rutile and relatively small anatase particles is improved in comparison with that of pure anatase films. The light absorption of the 10μm double-layered films is also examined. A maximal light absorption of double-layered film is gotten when the thickness of the first layer of 10 urn-sized anatase particles is comparable to that of the second larger rutile lay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ght scattering modelling FILMS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ptical Absorption Enhancement Effects of Silver Nanodisk Arrays in the Application of Silicon Solar Cell 被引量:1
4
作者 Xiao-Ping Huang Zao-Jin Zeng Lei Zhong Dan Wu Fang-Chun Yan 《Journal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S 2011年第1期35-40,共6页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of noble metal nanoparticles leads to the optical absorption enhancement effects,which have great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solar cell.By using the general numerical method of discrete dipole...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of noble metal nanoparticles leads to the optical absorption enhancement effects,which have great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solar cell.By using the general numerical method of discrete dipole approximation (DDA),we study the absorption and scattering properties of two-dimensional square silver nanodisks (2D SSN) arrays on the single crystal silicon solar cell.Based on the effective reflective index model of the single crystal silicon solar cell,we investigate the optical enhancement absorption of light energy by varying the light incident direction,particle size,aspect ratio,and interparticle spacing of the silver nanodisks.The peak values and position of the optical extinction spectra of the 2D square arrays of noble metal nanodisks are obtained with the different array stru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ffective reflective index model optical absorption enhancement effects silicon solar cell two-dimensional square silver nanodisks array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伏电池片等效物理模型参数辨识及其光谱响应估算研究
5
作者 张经炜 曹尚 +4 位作者 冯莉 丁坤 Frank U.Hamelmann 杨航 陈翔 《可再生能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3-182,共10页
为全面评估光伏电池片发电性能,针对现有光伏等效电路模型无法估算其光谱响应特性问题,文章基于有限元法提出了光伏电池片等效物理模型及其参数辨识方法,对其电气特性与光谱响应进行估算。首先,分析有限元模型中关键参数对电气特性估算... 为全面评估光伏电池片发电性能,针对现有光伏等效电路模型无法估算其光谱响应特性问题,文章基于有限元法提出了光伏电池片等效物理模型及其参数辨识方法,对其电气特性与光谱响应进行估算。首先,分析有限元模型中关键参数对电气特性估算结果的影响,确定发射区厚度、基区厚度、发射区掺杂浓度、基区掺杂浓度、串联电阻和并联电阻共6参数作为模型参数辨识对象;然后,以高辐照工况下实测电流-电压(Ⅰ-Ⅴ)特性数据为依据,使用粒子群算法对上述参数进行辨识;最后,实测了不同辐照和温度条件下Ⅰ-Ⅴ特性并与模型估算结果对比验证,同时测量了太阳光谱曲线与光伏组件短路电流,间接验证模型估算电池片光谱响应的精确性。实验结果表明,单晶硅、多晶硅电池片模型估算结果的电流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019 2~0.030 2 A,0.018 0~0.051 5 A,模型计算光谱响应结果的短路电流和实测短路电流绝对百分误差在15%以下,使用该参数辨识方法建立的模型能够较综合地反映光伏电池片的光电转换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电池 光伏模型 有限元模型 光谱响应 参数辨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元聚合物太阳电池研究进展
6
作者 王锴 丛后罗 +1 位作者 权祥 李杰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21-26,31,共7页
在过去10年,聚合物太阳电池(PSC)由于非富勒烯受体的发展,功率转化效率(PCE)已经达到19%,高于非晶硅的效率,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与传统的二元聚合物太阳电池相比,具有第三组分的PSC,由给体材料、受体材料和第三组分组成,三元PSC的吸收被... 在过去10年,聚合物太阳电池(PSC)由于非富勒烯受体的发展,功率转化效率(PCE)已经达到19%,高于非晶硅的效率,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与传统的二元聚合物太阳电池相比,具有第三组分的PSC,由给体材料、受体材料和第三组分组成,三元PSC的吸收被拓宽、形貌调节更加精细,电荷传输路径更高效。此外,简易的工艺以及更好的稳定性,使三元PSC具有更好的商业前景。综述了三元PSC的研究演变、作用和机理进展。特别讨论了第三组分在PSC中的作用以及稳定性研究,最后对三元PSC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聚合物太阳电池 稳定性 模型 吸收 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线性互补算法的太阳能电池储能系统设计与网络建模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晓丽 《储能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9-341,共3页
太阳能是一种环保型能源,利用储能系统,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用于驱动其他设备元件,有助于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针对上述背景,研究基于非线性互补算法的太阳能电池储能系统设计与网络建模方法。分析太阳能储能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太阳能是一种环保型能源,利用储能系统,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用于驱动其他设备元件,有助于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针对上述背景,研究基于非线性互补算法的太阳能电池储能系统设计与网络建模方法。分析太阳能储能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结合等价非线性互补原则,确定储能部件的能量转化收敛性,实现基于非线性互补算法的电池储能收敛性研究。选用合适的电池储能元件,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动态储能模型,完成太阳能电池储能系统的网络建模与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互补算法 太阳能电池 储能系统 网络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式PECVD设备腔内大容量石墨舟力学性能的数值分析
8
作者 曹佳铭 鄢庆阳 +2 位作者 王刚 李陆明 吕志军 《太阳能》 2024年第3期62-67,共6页
提高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法制备的氮化硅薄膜品质在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领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承载大量硅片的石墨舟是管式PECVD设备中的关键核心部件,随着生产效率的不断提升,热力耦合环境下腔内大容量石墨舟力学性能的... 提高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法制备的氮化硅薄膜品质在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领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承载大量硅片的石墨舟是管式PECVD设备中的关键核心部件,随着生产效率的不断提升,热力耦合环境下腔内大容量石墨舟力学性能的稳定性引人关注。通过CAD软件建立石墨舟有限元模型并使用ANSYS仿真软件进行热力学仿真研究,综合分析其在高温条件下受力、受热后的变形情况。研究结果显示:结构自重是石墨舟形变及应力集中产生的主要因素,温度产生的影响并不明显;采用结构增强设计可有效提升石墨舟整体的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电池 石墨舟 有限元模型 热力耦合 管式PECV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伏组件Ⅰ-Ⅴ输出特性的典型故障分析与诊断
9
作者 高剑 郭倩 卫东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3-168,共6页
通过基于单二极管太阳电池等效电路模型,研究分析热斑、电势诱导衰减(potential induced degradation,PID)和老化3种典型故障的机理特性与Ⅰ-Ⅴ输出特性。通过分析3种典型故障在Ⅰ-Ⅴ特性曲线中的变化规律及差异性,提取不同故障的关键... 通过基于单二极管太阳电池等效电路模型,研究分析热斑、电势诱导衰减(potential induced degradation,PID)和老化3种典型故障的机理特性与Ⅰ-Ⅴ输出特性。通过分析3种典型故障在Ⅰ-Ⅴ特性曲线中的变化规律及差异性,提取不同故障的关键特征量,并将特征量与概率神经网络(probabilistic neural network,PNN)相结合,提出一种基于Ⅳ输出特性的故障诊断方法。通过光伏发电运营企业提供的故障组件作为实验数据来源进行实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故障诊断模型的准确率为99.02%左右,仅存在少有的误判情况,所提出的故障诊断方法能够可靠地实现各故障的原因判定,可对智能化地运维光伏电站提供有效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电池 光伏组件 等效电路模型 Ⅰ-Ⅴ输出特性 特征量提取 故障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太阳电池工程用数学模型 被引量:556
10
作者 苏建徽 余世杰 +3 位作者 赵为 吴敏达 沈玉梁 何慧若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09-412,共4页
为实现光伏电站、光伏户用系统、光伏水泵系统、“风 光 柴 蓄”等各种涉及太阳能光伏利用复合能源系统的设计、数字仿真和动态模拟实验 ,以电子学理论为基础 ,讨论了满足工程应用精度且便于运算的太阳电池数学模型。该模型的特点是仅... 为实现光伏电站、光伏户用系统、光伏水泵系统、“风 光 柴 蓄”等各种涉及太阳能光伏利用复合能源系统的设计、数字仿真和动态模拟实验 ,以电子学理论为基础 ,讨论了满足工程应用精度且便于运算的太阳电池数学模型。该模型的特点是仅采用生产厂家为用户提供的太阳电池组件在标准测试条件 (STC)下测出的Isc、Voc、Im、Vm 作为参数 ,通过引入相应系数来考虑环境影响 ,并给出系数的典型值。实验结果表明模型的误差一般都在 6 %以下 ,可以满足对绝大多数工程项目进行物理模拟的精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电池 数学模型 工程应用 硅太阳能电池 光伏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太阳电池解析模型分析与参数修正 被引量:8
11
作者 徐晓冰 王建平 张崇巍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6-169,共4页
通过对硅太阳电池的数学模型的分析,文章给出了一种利用硅太阳电池的开路电压、短路电流以及最大输出功率点处的电压、电流确定模型参数的方法,并提出不同光强下硅太阳电池的模型参数修正方法;对硅太阳电池进行了仿真及实验测量;数据分... 通过对硅太阳电池的数学模型的分析,文章给出了一种利用硅太阳电池的开路电压、短路电流以及最大输出功率点处的电压、电流确定模型参数的方法,并提出不同光强下硅太阳电池的模型参数修正方法;对硅太阳电池进行了仿真及实验测量;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确定的模型在低倍光强下能够反映硅太阳电池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太阳电池 模型参数 光照强度 仿真 实验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任意辐射强度与温度下硅光伏电池模型参数的计算方法 被引量:12
12
作者 邱纯 蔡涛 +3 位作者 段善旭 代倩 申彦波 陈正洪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626-1632,共7页
以硅光伏电池的单二极管等效电路模型为基础并引入半经验参数,推导模型参数的计算方法以及辐射强度与温度对模型参数的影响。该方法仅使用标准测试条件下的电气参数便可计算任意状况下的I-V特性曲线。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对于I-V... 以硅光伏电池的单二极管等效电路模型为基础并引入半经验参数,推导模型参数的计算方法以及辐射强度与温度对模型参数的影响。该方法仅使用标准测试条件下的电气参数便可计算任意状况下的I-V特性曲线。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对于I-V曲线的预测误差在标准测试条件下小于2%,其他工作状况下小于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光伏电池 数学模型 参数提取 数值迭代 I-V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迭层太阳电池中电流、电压及功率分配的理论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袁海荣 向贤碧 +1 位作者 陈庭金 陆大成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86-489,共4页
为了从理论上了解迭层太阳电池的工作特性 ,根据单结太阳电池直流模型提出了迭层电池的直流模型 ,并在模型基础上给出了描述迭层电池工作特性的方程组。在迭层电池模型和方程组的基础上 ,讨论了迭层电池开路状态和短路状态下电池内部电... 为了从理论上了解迭层太阳电池的工作特性 ,根据单结太阳电池直流模型提出了迭层电池的直流模型 ,并在模型基础上给出了描述迭层电池工作特性的方程组。在迭层电池模型和方程组的基础上 ,讨论了迭层电池开路状态和短路状态下电池内部电流、电压及功率分配。重点讨论了迭层电池对外做功情况下电流、电压及功率在迭层电池中的分配。论证了迭层电池中 ,要求获得最大的功率输出 ,其子电池电流必须满足匹配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迭层太阳能电池 模型 电流 电压 功率 分配 匹配 理论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伏电池电路理论模型在工程应用中的计算方法 被引量:11
14
作者 朴政国 安悦珩 +1 位作者 张永昌 胡长斌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A01期103-106,共4页
为了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光伏电池的输出特性,解决工程计算模型精度不高等问题,介绍了一种基于光伏电池实际等效电路的理论模型的参数计算方法.该计算方法使用的模型区别于工程计算模型,即考虑光伏电池实际等效电路模型中各个参数,如... 为了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光伏电池的输出特性,解决工程计算模型精度不高等问题,介绍了一种基于光伏电池实际等效电路的理论模型的参数计算方法.该计算方法使用的模型区别于工程计算模型,即考虑光伏电池实际等效电路模型中各个参数,如电池内部等效串并联电阻对输出特性的影响.通过对比2种不同模型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仿真结果得出,光照强度的改变对基于电路理论模型得到的开路电压和最大功率点影响相对较小.实际等效电路理论模型在反映不同工况条件下光伏电池输出特性时,都优于工程计算模型,得出的曲线精度更高,更符合光伏电池特性的理论分析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电池 仿真模型 输出特性 串并联电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任意光强和温度下的硅太阳电池非线性工程简化数学模型 被引量:100
15
作者 廖志凌 阮新波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30-435,共6页
建立太阳电池数学模型对于太阳电池的特性研究、光伏发电系统的数字仿真和优化设计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硅太阳电池的理论数学模型,忽略一些次要因素的影响得到其非线性工程简化数学模型。该模型仅利用太阳电池生产厂商提供的在... 建立太阳电池数学模型对于太阳电池的特性研究、光伏发电系统的数字仿真和优化设计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硅太阳电池的理论数学模型,忽略一些次要因素的影响得到其非线性工程简化数学模型。该模型仅利用太阳电池生产厂商提供的在标准测试条件下的4个电气参数(I_(sc),V_(oc),I_m和V_m),且通过引入相应补偿系数来考虑太阳光强和电池温度任意变化时对输出电气特性的影响。利用matlab/simulink模块搭建了仿真模型,将模型仿真结果与实际太阳电池阵列的实验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模型的误差一般都在工程允许的6%以下,达到工程应用精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太阳电池 仿真模型 数学模型 工程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地面背景对双面光伏组件发电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16
作者 张继平 郝国强 +3 位作者 李红波 叶晓军 柳翠 袁晓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98-304,共7页
以双面光伏组件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双面组件在不同地面背景下的发电性能进行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双面组件的功率增益随地面背景的反射率增大而增大,随辐照度增加而降低,双面组件在反射率最大的... 以双面光伏组件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双面组件在不同地面背景下的发电性能进行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双面组件的功率增益随地面背景的反射率增大而增大,随辐照度增加而降低,双面组件在反射率最大的铝箔地面与反射率最小的草坪地面的最大功率增益分别为25.30%和8.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电池 发电量 数学模型 实验研究 反射率 双面组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结砷化镓聚光太阳电池电学特性的研究与仿真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子龙 张华 +2 位作者 吴银龙 颜慧磊 张聪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56-1161,共6页
聚光太阳系统将多结太阳电池与聚光器组合在一起,具有较高转换效率。本文基于单二极管模型等效电路,建立三结聚光GaInP/GaLnAs/Ge叠层太阳电池的数学模型,研究不同聚光倍数下(200-1000X)电池的电学特性,并与实测值进行对比。结... 聚光太阳系统将多结太阳电池与聚光器组合在一起,具有较高转换效率。本文基于单二极管模型等效电路,建立三结聚光GaInP/GaLnAs/Ge叠层太阳电池的数学模型,研究不同聚光倍数下(200-1000X)电池的电学特性,并与实测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其开路电压、短路电流和电池功率随聚光比的逐步增大而增加,而电池效率随聚光比的升高呈先增后减趋势。实测值均小于理论值,计算误差随聚光比的增加而变大,最大计算误差不超过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聚光 太阳系统 三结砷化镓太阳电池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太阳电池数学模型 被引量:21
18
作者 江小涛 吴麟章 +3 位作者 王远 周明杰 刘辉 罗雪莲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5年第8期5-8,共4页
太阳电池的光电特性是由原材料、电池设计结构和相应的加工工艺所决定的。建立太阳电池数学模型对于太阳电池特性的研究以及太阳电池Ⅰ-Ⅴ曲线的描绘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几种硅太阳电池工程用模型,这些模型考虑了电池温度和日照... 太阳电池的光电特性是由原材料、电池设计结构和相应的加工工艺所决定的。建立太阳电池数学模型对于太阳电池特性的研究以及太阳电池Ⅰ-Ⅴ曲线的描绘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几种硅太阳电池工程用模型,这些模型考虑了电池温度和日照强度对输出特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电池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电池显式双二极管模型建立及其参数提取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玉洁 孙以泽 +2 位作者 孟婥 彭乐乐 钟倩文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20-128,共9页
为消除太阳电池双二极管模型中电流与电压的内隐耦合关系,结合线性近似和Lambert W函数推导太阳电池的显式双二极管模型。随后采用改进的教与学优化算法对模型的特征参数进行提取,并利用4种不同类型太阳电池的实测数据对模型的准确性进... 为消除太阳电池双二极管模型中电流与电压的内隐耦合关系,结合线性近似和Lambert W函数推导太阳电池的显式双二极管模型。随后采用改进的教与学优化算法对模型的特征参数进行提取,并利用4种不同类型太阳电池的实测数据对模型的准确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计算电流值与实测数据有很好地一致性,与文献对比精度更高,说明太阳电池显式双二极管模型对太阳电池的I-V特性曲线具有更高的拟合精度和更好的适应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电池 模型建立 参数提取 显式双二极管模型 教与学优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电池最大功率点参数求解方法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汪石农 陈其工 高文根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305-2309,共5页
针对太阳电池最大功率点参数求解问题,首先基于太阳电池理想电路模型得出理想最大功率点参数求解公式,再结合一般电路模型进而推导出精确的最大功率点参数求解公式。然后,引入标准测试条件下的最大功率点电压和最大功率点电流,进而得出... 针对太阳电池最大功率点参数求解问题,首先基于太阳电池理想电路模型得出理想最大功率点参数求解公式,再结合一般电路模型进而推导出精确的最大功率点参数求解公式。然后,引入标准测试条件下的最大功率点电压和最大功率点电流,进而得出最大功率点参数的近似线性估算公式。基于多晶硅、单晶硅和非晶硅的5种太阳电池求解仿真实验验证该文求解方法的有效性,相对误差能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电池 数学模型 参数提取 最大功率点跟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