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0篇文章
< 1 2 6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atial patterns of insect herbivory within a forest landscape:the role of soil type and forest stratum 被引量:1
1
作者 Xinliang Shao Qin Zhang Xitian Yang 《Forest Ecosystems》 SCIE CSCD 2021年第4期923-936,共14页
Background:Insect herbivory has profound impacts on ecosystem processes and services.Although many efforts have been made to recognize the main drivers of insect herbivory at different scales,the results are inconsist... Background:Insect herbivory has profound impacts on ecosystem processes and services.Although many efforts have been made to recognize the main drivers of insect herbivory at different scales,the results are inconsistent.One likely reason is that studies have insufficiently captured the spatially heterogeneous factors such as soil type and forest stratum within the stand that may significantly affect insect herbivory.In particular,there is a lack of studies that address the detailed spatial patterns of insect herbivory which are influenced by these factors.Methods:We measured the detailed spatial patterns of insect herbivory on cork oak(Quercus variabilis Bl.)in response to soil type(gravel soil and loam)and forest stratum(the upper,lower,and sapling stratum),and correlated these patterns with a set of influencing factors(litter coverage,coverage of shrubs and herbs,soil nutrients,soil moisture,and leaf traits)in a forest landscape.Results:Generally,insect herbivory was spatially heterogeneous within stands.Herbivory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gravel soil areas than in loam soil areas and the highest herbivory occurred in the lower stratum.However,there were also 41 individual plots in which the highest herbivory occurred in the upper stratum and 29 plots in which the highest herbivory occurred in the sapling stratum.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oil nutrient and water status between soil types,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leaf traits.The effects of forest stratum on leaf traits were also inconsistent with those on insect herbivory.Conclusions:Leaf traits may not be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insect herbivory in the field.Soil type may have major effects on herbivory patterns by influencing litter coverage while higher coverage of shrubs and herbs may reduce herbivory in the sapling stratum.These findings may adv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tree-herbivore interactions in real-world situations and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forest eco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est stratum HETEROGENEITY Insect herbivory Leaf litter Leaf traits soil nutrient soil typ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南黄土区中庄小流域土壤密度坡面变化及尺度效应
2
作者 韩新生 许浩 +5 位作者 刘广全 安钰 董立国 王月玲 万海霞 郭永忠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2-82,共11页
[目的]分析土壤密度在坡面上的变化特征及尺度效应,探讨土壤密度坡面尺度转换路径,为精准监测土壤密度、科学评价土壤功能、指导土壤资源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宁夏南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中庄小流域,选择3个退耕还林还草后的典型坡... [目的]分析土壤密度在坡面上的变化特征及尺度效应,探讨土壤密度坡面尺度转换路径,为精准监测土壤密度、科学评价土壤功能、指导土壤资源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宁夏南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中庄小流域,选择3个退耕还林还草后的典型坡面,按坡位从上至下设置了5个样地,调查各样地的植被类型、土地利用、立地条件等,采用环刀法分层测定了200 cm深度的土壤密度。[结果]在东坡、西坡、南坡,土壤密度随土层加深基本表现为线性增加,土层每加深10 cm土壤密度平均增加0.0062,0.0036,0.0075 g/cm^(3),其原因为植被根系、土壤有机质、压实作用的土层差异。在0—200 cm土层,东坡和南坡土壤密度坡面均值均为1.22 g/cm^(3),低于西坡(1.26 g/cm^(3))。3个坡面土壤密度的坡面变化存在差异,东坡、西坡、南坡沿坡变化表现为逐渐增加或先增后减、先升后降、先降后升,整体上为坡面下部大于上部,主要原因包括植被类型、土地利用、人类活动、恢复年限等坡面差异。以离坡顶水平距离增加100 m土壤密度坡面滑动平均值的变化量评价坡面尺度效应,0—200 cm土层的平均土壤密度坡面尺度效应在东坡为0.032(g/cm^(3))/100 m,在西坡为0.024(g/cm^(3))/100 m(离坡顶0—250 m)和-0.007(g/cm^(3))/100 m(离坡顶250—329 m),在南部为-0.011(g/cm^(3))/100 m(离坡顶0—140 m)和0.018(g/cm^(3))/100 m(离坡顶140—368 m)。构建3个坡面不同坡位样地各土层的土壤密度与坡面均值的比值随离坡顶水平距离增加而变化的关系式(R2>0.80,p<0.0001),且基于拟合关系式预测的土壤密度坡面均值的相对误差均小于2.5%,藉此可由任一坡位样地土壤密度测定值准确便捷地估算坡面均值。[结论]半干旱黄土区土壤密度坡面变化和坡位差异明显,且植被类型、人为干扰、土地利用等对土壤密度坡面分布格局影响较大,未来应加强主要作用因子对土壤密度坡面变化及尺度效应的贡献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密度 坡面变化 尺度效应 植被类型 半干旱黄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壤类型及滴灌流量对棉花的影响
3
作者 田龙嘉 邵光成 +6 位作者 卢佳 徐丹 丁继辉 傅天 胡亦涵 张晨琪 张仲禹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4-203,211,共11页
为了探究棉花在不同土壤类型下对不同滴灌流量的响应。通过盆栽试验,比较了4种滴灌流量水平(0.4、0.8、1.2、1.6 L/h)下在砂质壤土和粉砂质壤土中种植的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差异,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综合分析了各指标与土壤砂粒含量和... 为了探究棉花在不同土壤类型下对不同滴灌流量的响应。通过盆栽试验,比较了4种滴灌流量水平(0.4、0.8、1.2、1.6 L/h)下在砂质壤土和粉砂质壤土中种植的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差异,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综合分析了各指标与土壤砂粒含量和滴灌流量的关系,探讨了蕾期与花铃期棉花生长生理和产量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结果发现,棉花蕾期的净光合速率P_(n)在不同土壤类型和滴灌流量下差异显著,棉花花铃期的叶面积指数在不同滴灌流量下差异显著。砂质壤土中,棉花在1.2 L/h滴灌流量下产量最高,而粉砂质壤土中,棉花在1.6 L/h滴灌流量下产量最高。砂质壤土中的棉花产量整体高于粉砂质壤土。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发现,蕾期棉花的初始荧光产量F_(o)对最大荧光产量F_(m)具有直接的负效应。在花铃期,叶面积指数对蒸腾速率Tr具有直接的抑制作用,SPAD对叶面积指数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叶面积指数、P_(n)和SPAD是影响棉花产量的关键指标。综上所述,砂质壤土是棉花种植推荐土壤类型,1.2和1.6 L/h分别为砂质壤土和粉砂质壤土的推荐滴灌流量。研究成果可为棉花优质高效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土壤类型 滴灌流量 生长指标 生理指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il organic carbon storage in forest restoration models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被引量:2
4
作者 Ranieri Ribeiro Paula Miguel Calmon +1 位作者 Maria Leonor Lopes-Assad Eduardo de SáMendonça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4期1123-1134,共12页
The scale of forest and landscape restoration is expected to increase during the UN Decade on Ecosystem Restoration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provision of critical ecosystem services to society.Several models of for... The scale of forest and landscape restoration is expected to increase during the UN Decade on Ecosystem Restoration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provision of critical ecosystem services to society.Several models of forest restoration may improve ecosystem services,including soil organic carbon(SOC)storage.A review was carried out to access:(1)the variability of SOC storage between worldwide forest restoration models and,(2)the effects of climate,soil class,soil texture,and vegetation type on SOC storage.We reviewed 119 primary studies with information on SOC and soil texture for different forest restoration models.The restoration models were grouped into four categories:natural regeneration,monocultures,agroforestry,and mixed forest.SOC data was extracted from these four restoration models,other land uses(cropland,bare land,grassland,and natural forest),climate regimes,and soil properties.The SOC storage in the forest restoration models and other land uses at a global scale ranged between 0.1 to 514 Mg ha^(-1).The overall mean value for SOC storage was higher for natural regeneration(112 Mg ha^(-1)),followed by agroforestry(74 Mg ha^(-1)),mixed forest(73 Mg ha^(-1)),and monocultures(68 Mg ha^(-1)).However,the average SOC storage was similar among the four restoration models in the moist warm climate zone.The SOC storage mean value in the moist cool zone was 23%higher than the dry cool zone(81 and 62 Mg ha^(-1),respectively),and 50%higher for the moist warm zone when compared to the dry warm climatic zone(74 and 38 Mg ha^(-1),respectively).The SOC storage of the restoration models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soil depth(0.59;p<0.01),clay content(0.29;p<0.01),and stand age(0.17;p<0.01).Globally,the mean values of SOC storage were 26,66,and 139 Mg ha^(-1) at zero-10,zero-30,and zero-100 cm depths,respectively.In addition,sandy soils showed smaller mean values of SOC storage than medium to clay soils,especially in deeper soil layers.Furthermore,SOC storage was positively related between restoration models and other land uses(0.93;p<0.01),suggesting a prominent effect of climate and soil properties on SOC.Forest restoration models showed larger SOC storage when compared to croplands and bare land,but in general it was smaller or similar when compared to pasture and natural fore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est restoration Land uses soil type soil texture CLIMA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东丘陵地区不同林分类型改良土壤效应研究
5
作者 王启鑫 杨静 +4 位作者 赵振宇 刘文静 芦月 高芳磊 夏江宝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7-95,共9页
选取胶东半岛昆嵛山森林公园缓冲区的刺槐+白杨+麻栎混交林(CBM)、油松+柞树混交林(YZ)、板栗经济林(BL)、黑松防护林(HS)4种不同林分类型作为研究对象,以裸地(CK)作为对照,分析土壤容重、孔隙度和蓄水量等10个土壤物理指标,土壤有机碳... 选取胶东半岛昆嵛山森林公园缓冲区的刺槐+白杨+麻栎混交林(CBM)、油松+柞树混交林(YZ)、板栗经济林(BL)、黑松防护林(HS)4种不同林分类型作为研究对象,以裸地(CK)作为对照,分析土壤容重、孔隙度和蓄水量等10个土壤物理指标,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速效养分等8个养分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不同林分对土壤的改良效应。结果表明:4种林分类型对土壤水分物理特征和养分特征均有改良效应,降低土壤容重,增强土壤蓄水能力,提高土壤肥力;不同林分类型对0~20 cm土层的改良效果优于20~40 cm土层,阔叶混交林对土壤的改良效果优于纯林;综合改良效果以刺槐+白杨+麻栎混交林最好,其次是黑松林和油松+柞树混交林,板栗林改良效果相对较差。为减少研究区水土流失,提高土壤涵蓄水分能力,增加土壤养分积累,应选择多树种混交方式进行栽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水分 养分 林分类型 胶东半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亮子河林场不同林型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研究
6
作者 李萌 李春丰 罗志文 《吉林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21-24,48,共5页
为了探究大亮子河林场不同林型土壤节肢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多样性,选取5种不同林型为研究对象,用Tullgren干漏斗法对土壤节肢动物进行分离,对捕获的节肢动物进行数量统计,经分析得到其群落结构特征及多样性相关数据。本次调查共捕获... 为了探究大亮子河林场不同林型土壤节肢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多样性,选取5种不同林型为研究对象,用Tullgren干漏斗法对土壤节肢动物进行分离,对捕获的节肢动物进行数量统计,经分析得到其群落结构特征及多样性相关数据。本次调查共捕获到节肢动物2 457只,隶属于5纲10目43科,优势类群为棘跳科和等节跳科,分别占采集总个体数的11.56%和11.15%。针阔混交林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高,但Simpson优势度指数最低。5种林型采样点中的土壤节肢动物垂直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表聚性。该研究将为环境评估以及森林和保护区的生态保护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节肢动物 不同林型 群落结构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ariations in shoot and root growth of three provenances of Faidherbia albida in clay and sand soil
7
作者 Agnes Gachuiri Catherine Muthuri +2 位作者 Jonathan K.Muriuki Ramni H.Jamnadass Fergus Sinclair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期59-66,共8页
The variation in shoot and root seedling growth traits was compared among three Faidherbia albida (Del). A. Chev. provenances originating from Kenya (Taveta), Malawi (Bolero) and Ghana (Bolgatanga); representi... The variation in shoot and root seedling growth traits was compared among three Faidherbia albida (Del). A. Chev. provenances originating from Kenya (Taveta), Malawi (Bolero) and Ghana (Bolgatanga); representing east, south and west Africa, respectively. Bulked seeds from three provenances were grown in two soil types (clay and sand) at the World Agroforestry Centre nursery, Nairobi. Seedlings grown in clay soil had high shoot growth and shoot to root ratios but shorter root length, lower number of nodules and specific root length compared to seedlings in sand soil. Shoot to root ratios reduced with time and this was more pronounced in sand soil. Overall, the Bolero and Taveta provenances had higher growth than the Bolgatanga provenance. This was probably because plants grown in nutrient-rich clay soil invest more in shoot growth as compared to root growth. Longer root growth in sand soil shows a better adaptive mechanism that increases competitive ability and survival in nutrient-poor systems. Variations observed among the seedling variables such us shoot and root growth could be used for early selection for reforestation and agroforestry in predominantly clay and sand soil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idherbia albida PROVENANCE soil type Shoot and root growt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氮素的分布特征
8
作者 张万宇 刘小娥 +1 位作者 洪建龙 张建鹏 《森林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6-146,共11页
以甘肃兴隆山5种天然植被类型(草地、灌丛、白桦林、青杄-白桦混交林、青杄林)3个土层(0~20、20~40、40~60 cm)土壤为对象,研究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水稳性团聚体氮的变化特征,并采用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揭示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全氮含... 以甘肃兴隆山5种天然植被类型(草地、灌丛、白桦林、青杄-白桦混交林、青杄林)3个土层(0~20、20~40、40~60 cm)土壤为对象,研究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水稳性团聚体氮的变化特征,并采用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揭示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全氮含量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以及MWD与土壤氮素的关系。结果表明:5种植被类型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均以水稳性大团聚体(粒径>0.25 mm)为主,表现为青杄林>灌丛>草地>青杄-白桦混交林>白桦林。草地、白桦林、青杄-白桦混交林土壤水稳性团聚体MWD随着土层的加深逐渐减小,而灌丛和青杄林则先增大后减小。5种植被类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MWD表现为青杄林>草地>白桦林>灌丛>青杄-白桦混交林。5种植被类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全氮含量表现为青杄-白桦混交林>青杄林>白桦林>草地>灌丛。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全氮贡献率均以水稳性大团聚体为主。土壤水稳性团聚体MWD与水稳性大团聚体全氮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粒径≤0.25 mm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全氮含量无相关关系,且土壤水稳性团聚体MWD与土壤氮素均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土壤水稳性团聚体越稳定其固氮能力越强,同时氮素的积累可促进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形成。该地区青杄林土壤的稳定性最好,有利于碳氮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土壤氮素 稳定性 植被类型 兴隆山 甘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y on interaction mechanism of small H-beams and a soil-cement retaining wall
9
作者 WANG Suo-rong CAO Bao-fei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EI 2008年第1期149-152,共4页
Small H-beams such as the No.14-20 I-steel can be inserted into soil-cement retaining walls to form small H-beam soil-cement compound walls, functioning both as a retaining wall and a cutoff wall for braced structure ... Small H-beams such as the No.14-20 I-steel can be inserted into soil-cement retaining walls to form small H-beam soil-cement compound walls, functioning both as a retaining wall and a cutoff wall for braced structure excavations. Being different from the mixed soil-cement wall (SMW),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oil-cement and small H-steel is very good. We have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bending experiments on small H-beams in soil-cement model compound beams to study the mechanism of interac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beams and soil-cement is very good, whether the H-beam is single or double. Joint forms of double H-beams at one end have little effect on both the contribution coefficient and on ultimate deflection before cracking. But after cracking, the joint forms greatly affect the contribution coefficient. We conclude that the rigid joint girder for double H-beams is a better choice in oract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all H-steel soil-cement compound beam rigidity contribution coefficient ultimate deflections soil type experi-mental stud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棕壤典型草地不同根系结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季节变化特征
10
作者 杨程高歌 雷少华 +5 位作者 耿韧 周岩 金秋 赵广举 卢慧中 孙国昌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2,共7页
[目的]探究黄棕壤草地不同根系结构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随季节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借助配对T检验分析须根系(狗尾草)、直根系(青蒿)和裸地对照3类样地间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季节变化差异,... [目的]探究黄棕壤草地不同根系结构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随季节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借助配对T检验分析须根系(狗尾草)、直根系(青蒿)和裸地对照3类样地间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季节变化差异,借助Pearson相关分析确定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季节变化的因素,并使用回归分析建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拟合方程。[结果]狗尾草样地和青蒿样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随季节变化出现明显的波动,均与裸地样地差异性显著(p<0.05),但二者之间差异性不显著(p>0.05)。狗尾草样地和青蒿样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受根系密度影响显著(p<0.05),此外,青蒿样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土壤紧实度存在显著相关性。非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可以用根系密度和土壤紧实度很好地拟合(R^(2)=0.730,NSE=0.730)。[结论]两种草地的根系结构均可以提升黄棕壤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并显著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季节变化特征。但不同根系结构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季节变化 植物根系 根系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塬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分对次降雨的响应特征
11
作者 赵意茹 高钰琪 +4 位作者 王中琦 房凤如 韩晓阳 刘文兆 朱元骏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42,共9页
[目的]探究土壤水分对次降雨响应过程,揭示该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水分特征,进而为缺水地区降水利用和农业水资源合理配置提供观测依据。[方法]对2021年黄土塬区苜蓿草地、休闲地、高产农田(正常施肥)和低产农田(长期不施肥)4种... [目的]探究土壤水分对次降雨响应过程,揭示该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水分特征,进而为缺水地区降水利用和农业水资源合理配置提供观测依据。[方法]对2021年黄土塬区苜蓿草地、休闲地、高产农田(正常施肥)和低产农田(长期不施肥)4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水分进行了定位监测,并分析其对大于30 mm的3次降雨事件响应过程。[结果]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苜蓿草地、休闲地、高产农田和低产农田的降雨入渗和水分再分布深度也呈增大趋势,最大水分入渗深度分别为300,500,500,500 cm。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含水量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月均土壤含水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最小值分别出现在8月、1月、1月和6月,最大值均在10月。雨季后,土壤水分仍处于再分布过程,12月底苜蓿草地、休闲地、高产农田和低产农田水分再分布深度分别达到400,700,800,700 cm;土壤储水量变化滞后于降雨量,9—10月土壤储水量变化最强烈,苜蓿地、休闲地、高产农田和低产农田土壤储水量增幅分别为390.6,197.5,299.8,157.4 mm。[结论]4种土地利用方式中,亏缺严重的苜蓿草地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最为敏感,最大响应深度可达400 cm,土壤储水量变化幅度也最大,水分再分布过程导致其变化滞后于降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入渗深度 土地利用方式 次降雨 黄土塬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江河口湿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特征
12
作者 张马啸 毛梦圆 +4 位作者 陈宇龙 袁宗胜 李树斌 潘辉 周丽丽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95,共8页
以闽江河口典型植被类型(秋茄、芦苇、短叶茳芏)为研究对象,光滩为对照,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不同植被类型湿地土壤表层细菌的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样品中获得6 410个OTUs,分属97门、191纲、359目、468科、582属和170... 以闽江河口典型植被类型(秋茄、芦苇、短叶茳芏)为研究对象,光滩为对照,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不同植被类型湿地土壤表层细菌的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样品中获得6 410个OTUs,分属97门、191纲、359目、468科、582属和170种。在门水平上,优势菌门为Proteobacteria、Bacteroidota、Cyanobacteria、Firmicutes等,其中光滩土壤的主导菌门为Cyanobacteria,秋茄群落为Bacteroidota,芦苇群落和短叶茳芏群落为Proteobacteria;在纲水平上,Cyanobacteriia和Bacilli的相对丰度比例均为光滩>秋茄>芦苇>短叶茳芏;在目水平上,秋茄和芦苇群落中占主导地位的目均为Flavobacteriales;在科水平上,Flavobacteriaceae同为秋茄、芦苇和短叶茳芏土壤中的优势菌科,其相对丰度比例分别为29.60%、18.02%和6.17%;在属水平上,Flavobacterium均为3种有植被覆盖土壤中的主要优势菌属;在种水平上,Jeotgalibacillus malaysiensis为光滩中的特有菌种。不同植被群落的物种数量、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均表现为短叶茳芏>芦苇>秋茄>光滩,光滩与3种植被群落的土壤差异显著。闽江河口湿地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会根据有无植被覆盖及不同类型植被覆盖而表现出特定的环境偏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类型 湿地 表层土壤 高通量测序 细菌群落结构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海拔地区3种林分类型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生物量特征
13
作者 王运曦 丁访军 +3 位作者 周华 吴鹏 袁丛军 刘娜 《森林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9,共9页
为探究贵州省高海拔地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威宁县沙子坡林场云南松林、云南松-麻栎林和桤木-麻栎林两个土层(0~20、20~40 cm)为研究对象,测定3种林分类型土壤性质、微生物生物量含量及酶活性... 为探究贵州省高海拔地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威宁县沙子坡林场云南松林、云南松-麻栎林和桤木-麻栎林两个土层(0~20、20~40 cm)为研究对象,测定3种林分类型土壤性质、微生物生物量含量及酶活性,采用方差、相关性及冗余分析方法研究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性质、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变化特征,揭示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3种林分类型土壤的脲酶(URE)、β-葡萄糖苷酶(βG)、蔗糖酶(SUC)活性无显著性差异,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均表现为桤木-麻栎林显著高于云南松-麻栎林和云南松林(P<0.05),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在0~20 cm土层中云南松-麻栎林最低(P<0.05),20~40 cm土层中云南松林最低(P<0.05)。3种林分类型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均以云南松-麻栎林最高。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SOC)、全磷(TP)含量是酶活性的影响因子,SOC含量、TP含量、无定形态氧化铝(Al_(o))含量、阳离子交换量(CEC)、无定形态氧化铁(Feo)含量和pH值是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因子,SOC含量是决定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关键因子。桤木-麻栎林和云南松-麻栎林土壤质量整体高于云南松林,在未来的森林经营中,该地区可以适当对云南松林进行树种结构的调整,以期进一步提升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海拔 林分类型 土壤酶活性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性质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脆弱生态区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酶活性影响研究
14
作者 王浪 武燕 +6 位作者 钟晓丽 韦忠涛 吴玉 岑佳宝 宋雪红 徐艳梅 闫昆 《陕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88-95,共8页
[目的]揭示贵州脆弱生态区不同林分类型人工林土壤酶活性特征及其与生态系统养分的关系。[方法]以贵阳市扎佐试验林场针叶、阔叶及针阔混交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林分类型及土层深度对土壤磷酸酶、脲酶、蔗糖酶、淀粉酶及过氧化氢酶活... [目的]揭示贵州脆弱生态区不同林分类型人工林土壤酶活性特征及其与生态系统养分的关系。[方法]以贵阳市扎佐试验林场针叶、阔叶及针阔混交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林分类型及土层深度对土壤磷酸酶、脲酶、蔗糖酶、淀粉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并探究枯落物、腐殖质及土壤养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1)阔叶林中土壤磷酸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均高于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且脲酶活性变化达到显著水平(p<0.05);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中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针叶林(p<0.05)。(2)在三种林分类型的人工林中,土壤脲酶活性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针叶林中土壤磷酸酶、蔗糖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其中磷酸酶和蔗糖酶达到显著水平(p<0.05);阔叶林中土壤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其中磷酸酶达到显著水平(p<0.05);针阔混交林中土壤淀粉酶活性随土层深度增加而显著下降(p<0.05)。(3)综合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土壤原土TG、有机碳、铵态氮、速效磷、电导率、碱解氮、全氮及腐殖质全磷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显著影响因子(p<0.05),枯落物养分对土壤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研究获得了林分类型及土壤养分对土壤酶活性影响的基础数据,为科学评价喀斯特地区人工林土壤肥力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脆弱生态区 林分类型 土壤酶活性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北坡玛纳斯河流域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
15
作者 王健祺 李发东 +6 位作者 李俊峰 王宁 乔云峰 李兆 刘洪光 杨广 何新林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9-461,共13页
土壤碳库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调节大气CO_(2)浓度和维持全球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土壤有机碳是土壤碳库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土壤质量指标。本研究以新疆天山北坡玛纳斯河流域为研究区,探究典型地貌土... 土壤碳库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调节大气CO_(2)浓度和维持全球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土壤有机碳是土壤碳库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土壤质量指标。本研究以新疆天山北坡玛纳斯河流域为研究区,探究典型地貌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分布呈由南向北递减趋势,表现为山区(17.34 g·kg^(−1))>山前(11.57 g·kg^(−1))>平原绿洲(10.22 g·kg^(−1))>荒漠(6.69 g·kg^(−1));垂直分布上随土壤深度增加持续降低,从16.08 g·kg^(−1)(0~5 cm)降低至7.91 g·kg^(−1)(40~60 cm)。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与海拔、总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P<0.001),与pH和容重呈显著负相关(P<0.001)。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表明,海拔、总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pH、容重和含水量直接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海拔和pH均通过影响总氮和碱解氮间接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含水量通过影响容重间接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本研究综合分析了研究区不同地形气候、地貌和土壤理化性质对有机碳含量分布的影响,可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碳平衡的相关生态和环境管理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北坡 玛纳斯河流域 土壤有机碳 土壤理化特征 环境因素 地貌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不同生态类型区土壤养分状况比较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百云 许泽华 +1 位作者 郭鑫年 周涛 《寒旱农业科学》 2024年第5期434-440,共7页
为了解宁夏土壤地力养分状况,对宁夏三个生态区主要土壤类型进行典型区域采样,测定了0~40 cm土层土壤pH、有机碳(组分)、全氮、全磷、全钾、速效磷、阳离子交换量(CEC)以及交换性钾、钠、钙、镁和颗粒组成、矿物组成等理化性状。结果表... 为了解宁夏土壤地力养分状况,对宁夏三个生态区主要土壤类型进行典型区域采样,测定了0~40 cm土层土壤pH、有机碳(组分)、全氮、全磷、全钾、速效磷、阳离子交换量(CEC)以及交换性钾、钠、钙、镁和颗粒组成、矿物组成等理化性状。结果表明,中部干旱带土壤养分含量最低,其次为宁南山区,引黄灌区营养状况总体最好。pH和盐基饱和度均是引黄灌区(银北)最高,宁南山区最低,矿质离子含量中部干旱带最低。土壤颗粒组成中,宁南山区土壤组成最好,中间粗细颗粒占主要成分。宁南山区黑垆土和灰褐土的土壤氮含量较高,分别是0.83 g/kg和1.51 g/kg,其余土壤均低于0.60 g/kg,土壤氮素匮乏。引黄灌区盐碱土和灌淤土速效磷含量分别为19.62 mg/kg和18.28 mg/kg,是该生态区灰漠土和灰钙土的速效磷3~4倍。中部干旱带黄绵土速效磷含量为15.82 mg/kg,而宁南山区黄绵土速效磷含量仅为3.13 mg/kg,不足1/5。引黄灌区(银北)的灰漠土和宁南山区灰褐土有机碳含量分别为19.09 g/kg和17.43 g/kg,明显高于其他生态区土壤,其他土壤均低于10.00 g/kg,在全国土壤养分分级中处于第四级及以下,表明宁夏土壤总体有机质含量偏低。引黄灌区和中部干旱带有机质中的胡敏素含量较高,而宁南山区黑垆土和灰褐土中腐殖酸含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生态类型区 土壤类型 比较 宁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兰山西坡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特征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娟 刘占军 +8 位作者 任振强 娜荷芽 赵娅茹 吴梦瑶 陈林 李学斌 周金星 万龙 庞丹波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87-796,共10页
【目的】探讨贺兰山西坡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干旱区森林生态系统土壤酶活性变化、养分循环模式和调节机制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贺兰山西坡土壤为研究对象,按照海拔梯度依次选择荒漠草原(海拔1349 m)... 【目的】探讨贺兰山西坡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干旱区森林生态系统土壤酶活性变化、养分循环模式和调节机制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贺兰山西坡土壤为研究对象,按照海拔梯度依次选择荒漠草原(海拔1349 m)、灰榆Ulmus glaucescens林(1905 m)、蒙古扁桃Amygdalus mongolica灌丛(2134 m)、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林(2150 m)、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山杨Populus davidiana混交林(2160 m)、青海云杉林(2635 m)和亚高山草甸(2664 m)等7种典型植被类型。每个植被类型设置3个重复样地,通过野外调查取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壤理化性质(含水率、容重、pH、有机碳、铵态氮、全氮、全磷、有效磷)和酶活性(β-葡糖苷酶、纤维二糖水解酶、α-葡糖苷酶、β-木糖苷酶、蔗糖酶、淀粉酶)进行测定,利用方差分析和冗余分析探明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酶活性质量分数差异,并分析其影响要素。【结果】0~10和10~2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有机碳质量分数随海拔上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而土壤容重随海拔上升在0~10与10~20 cm土层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土壤全磷、全氮、铵态氮和有效磷质量分数以及pH在0~10和10~20 cm土层中随海拔上升无显著变化规律;在不同海拔植被带0~10 cm土层土壤各酶活性高于10~20 cm土层;土壤纤维二糖水解酶与β-葡糖苷酶随海拔升高在0~10 cm土层呈上升趋势,淀粉酶活性随海拔升高在0~10 cm土层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趋势,而α-葡糖苷酶、β-木糖苷酶和蔗糖酶活性在不同植被带不同土层之间均变化幅度较小且差异不显著;在0~10与1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磷、铵态氮、含水率是土壤酶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海拔梯度变化引起贺兰山西坡土壤理化性质显著变化,进而调控森林土壤酶活性沿海拔及土层分布的变化,其中土壤有机碳、pH及含水率是土壤酶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能较好地解释土壤酶活性的海拔梯度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 植被类型 土壤酶活性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区4种植被恢复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差异及对土壤动物的影响
18
作者 王杰 黄娄 +2 位作者 朱丹红 武泽阳 刘长海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51-59,共9页
为研究退耕还林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理化特征,并揭示土壤动物的组成及其内在分布规律、土壤动物与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吴起县4种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下的土壤和土壤动物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0~20 cm和20~40 cm土层深度的土壤以及0~... 为研究退耕还林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理化特征,并揭示土壤动物的组成及其内在分布规律、土壤动物与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吴起县4种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下的土壤和土壤动物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0~20 cm和20~40 cm土层深度的土壤以及0~20 cm土层深度的土壤动物,调查并测定了4种植被恢复类型下的土壤容重、饱和含水量、有机质等12个土壤理化指标,进行显著性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在0~20 cm土层深度,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的毛管持水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显著差异;在20~40 cm土层深度,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的土壤容重、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显著差异;在20~40 cm土层深度,土壤容重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pH与全氮在两个土层深度均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草地的Margalef指数与其他3种植被恢复类型差异显著;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的土壤动物优势类群有所不同。土壤动物丰富度指数和类群数与土壤孔隙度具有显著相关性,直翅目与土壤全磷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有机质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RDA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是影响土壤动物分布的主要理化指标。综上所述,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下部分土壤理化指标有显著差异,不同指标间的相关性程度有所不同;不同理化指标对土壤动物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因此,可以通过人工干预植被恢复种类及土壤养分情况来增加当地土壤生物多样性,并维持其生态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 退耕还林区 吴起县 植被恢复类型 土壤理化性质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云港耕地土壤有机碳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
19
作者 苟富刚 蔡露明 陆徐荣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363-2374,共12页
为了揭示连云港耕地土壤有机碳(SOC)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选取连云港市耕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采取表层(0~20cm)土壤及深层(150~200 cm)土壤样品,进行了SOC、总氮(TN)及总磷(TP)的测试。结果表明:2004年SOC含量在中等级分布频率最高... 为了揭示连云港耕地土壤有机碳(SOC)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选取连云港市耕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采取表层(0~20cm)土壤及深层(150~200 cm)土壤样品,进行了SOC、总氮(TN)及总磷(TP)的测试。结果表明:2004年SOC含量在中等级分布频率最高,2019年SOC含量在中、中上、高、极高4个等级上均广泛分布。近15 a(2004-2019年)耕地浅表SOC含量增加了0.57个百分点,有机碳密度增加了1.34 kg·m^(-2),SOC储量增加了1.36 Tg,平均固碳速率为7.26×10~4kg·km^(-2)·a^(-1)。不同类型土壤固碳速率差异较大,平均固碳速率表现为灰潮土>滨海盐土>砂姜黑土>棕潮土>棕壤>粗骨土。不同用地类型土壤的SOC含量差异大,平均固碳速率为水田>旱地>水浇地。近15 a研究区土壤C:N:P(SOC:TN:TP)稍有提高,说明SOC含量空间异质性稍有提高,研究区土壤C:N:P数值与江西耕地土壤等相比明显偏低,表明土壤微生物对SOC矿化分解速率较快,研究区耕地土壤环境不利于碳的储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耕地 土壤类型 用地类型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南黄土区不同人工植被类型深层土壤水分亏缺评价
20
作者 王月玲 许浩 +4 位作者 安钰 万海霞 董立国 韩新生 袁心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5-223,共9页
【目的】开展评估不同人工植被类型深层土壤水分亏缺程度,能为区域科学合理实施植被恢复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宁夏彭阳中庄小流域5种不同植被类型(山桃林、沙棘林、柠条林、苜蓿地,农田为对照)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水分相对亏缺... 【目的】开展评估不同人工植被类型深层土壤水分亏缺程度,能为区域科学合理实施植被恢复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宁夏彭阳中庄小流域5种不同植被类型(山桃林、沙棘林、柠条林、苜蓿地,农田为对照)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水分相对亏缺指数(CSWDI)和干燥化指数(SDI)定量评价模型,对不同植被类型下0~1 000 cm土壤水分亏缺及干燥化程度进行定量化分析与评价。【结果】不同植被类型深层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差异明显,0~1 000 cm平均土壤水分含量呈现出农地(16.29%)>山桃林(13.06%)>沙棘林(12.22%)>柠条林(9.12%)>苜蓿地(8.08%)。在垂直剖面上,土壤水分随土层深度增加总体呈现先减小后增加再逐渐稳定的趋势。在0~1 000 cm农地基本没有水分亏缺和干层发生,山桃林、柠条林、沙棘林和苜蓿地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土壤水分亏缺现象,平均土壤水分相对亏缺指数分别为0、0.22、0.62、0.35、0.79,平均土壤干燥化指数分别为185.5%、67.45%、51.55%、87.35%、36.10%,5种植被类型中苜蓿地土壤水分亏缺最严重,其次为柠条林、沙棘林、山桃林、农地。山桃林、柠条林、沙棘林、苜蓿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干层分布,分别呈现中度、轻度和严重干燥化,干层厚度(DSLT)分别为890、860、800、920 cm,DSL-SWC分别为12.42%、8.14%、11.56%、7.76%。【结论】宁南黄土区不同人工植被类型对深层土壤水分亏缺具有明显影响,导致不同程度土壤干层发生,其中苜蓿地土壤水分亏缺最严重,应采取相应措施恢复土壤水分,促进区域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类型 土壤水分 水分亏缺 宁南黄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