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含水率变化对四川山矾根土摩阻特性和边坡稳定性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刘雪璇 郑培龙 +5 位作者 梁军 王玉杰 李通 王余靖 王鑫皓 王云琦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79,共10页
含水率是土壤物理性质中变化最频繁的指标,不但影响土体的表观强度,还影响根土力学作用。目前浅层边坡稳定性评估研究中,关于土壤含水率对根系固土能力影响的考虑较少。为明确根土界面特性—土壤含水率的关系,并探讨在边坡稳定分析中考... 含水率是土壤物理性质中变化最频繁的指标,不但影响土体的表观强度,还影响根土力学作用。目前浅层边坡稳定性评估研究中,关于土壤含水率对根系固土能力影响的考虑较少。为明确根土界面特性—土壤含水率的关系,并探讨在边坡稳定分析中考虑该关系的必要性,本研究开展以土壤含水率为变量的根土直剪摩擦试验,并将3种不同模型下根土界面摩阻特性(“本文动态模型”、Wu模型和FBM模型)分别纳入对根系附加强度的估算中,最后采用GEO-Studio软件对边坡稳定性进行模拟。结果表明:1)随着土壤含水率的增加,四川山矾根系抗拉和拔强度均与根径呈负幂函数关系,2条曲线通常具有交点,其对应的根径随着含水率升高先增后减,范围为0.12~2.75 mm;2)随着土壤含水率的增加,实测的根土界面摩擦系数先增后减;3)3种模型估算的根增附加黏聚力c_(r):c_(r)(f)<c_(r)(FBM)<c_(r)(Wu),且含水率越高,c_(r)(f)与c_(r)(FBM)和c_(r)(Wu)的偏差越大;4)将3种模型下根增附加黏聚力c_(r)纳入边坡稳定性评估中,边坡稳定系数均随含水率升高而降低,“本文动态模型”稳定系数的估算值更保守,Wu和FBM模型约为“本文动态模型”的1.53和1.02倍,说明分析植被边坡稳定性时应考虑根土界面摩擦特性随土壤含水率的动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固土 根土界面摩阻特性 降雨入渗 土壤含水率 边坡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落叶松林不同坡位土壤含水量对降雨的响应 被引量:3
2
作者 王梦飞 刘泽彬 +2 位作者 于松平 徐丽宏 郭建斌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7-366,共10页
为明确森林坡面不同坡位土壤含水量对降雨的响应差异,选取六盘山半湿润区华北落叶松林典型坡面为研究对象,于2022年5—10月连续观测降雨等气象因子,以及不同坡位(坡上、坡中和坡下)0~60 cm根系层土壤含水量变化,分析生长季土壤含水量对... 为明确森林坡面不同坡位土壤含水量对降雨的响应差异,选取六盘山半湿润区华北落叶松林典型坡面为研究对象,于2022年5—10月连续观测降雨等气象因子,以及不同坡位(坡上、坡中和坡下)0~60 cm根系层土壤含水量变化,分析生长季土壤含水量对不同降雨事件的响应及其坡位差异。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存在坡位差异,其平均值表现为坡上>坡中>坡下,且土壤含水量的波动在坡中最大;降雨对土壤含水量的补给有坡位差异,降雨补给阈值在坡中最小,为1.9 mm,在坡下最大,为2.3 mm;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对降雨的响应有坡位差异,在小雨事件中,各坡位0~20 cm土层响应速度最快,但在中雨和大雨事件中,坡中和坡上4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对降雨的响应早于20~40 cm土层,表明在坡中和坡上土壤中可能存在优先流。研究结果对于理解坡面土壤水分运移及其再分配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落叶松林 土壤含水量 坡位差异 降雨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降雨作用下引入分形理论的浅层边坡入渗及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小东 路喆津 +2 位作者 刘敏 杨峰 赵炼恒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0-150,共11页
为探究降雨过程中土体实际入渗能力动态变化对边坡降雨入渗规律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从土体级配特征的角度出发,首先基于分形理论推导了不同级配特征土体的饱和渗透系数分析模型;进一步考虑入渗区椭圆形过渡带的影响,根据不同降雨历时下过... 为探究降雨过程中土体实际入渗能力动态变化对边坡降雨入渗规律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从土体级配特征的角度出发,首先基于分形理论推导了不同级配特征土体的饱和渗透系数分析模型;进一步考虑入渗区椭圆形过渡带的影响,根据不同降雨历时下过渡带与入渗区的厚度比例关系对入渗区等效渗透系数进行实时修正,提出了不同级配特征土体的改进GA入渗模型;最后,基于改进GA入渗模型建立了考虑土体抗剪强度随级配特征及降雨时间变化的浅层边坡稳定性分析修正模型。与已有结果对比表明建立的模型能够准确地表征降雨过程中土体入渗状态及剪切强度变化特征。参数分析表明:土体孔隙分布特征与饱和渗透系数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其直接影响坡体水分剖面分布及坡面径流出现时间;湿润峰推移速率随坡体初始含水率的增大而加快,致使相同降雨历时下入渗区过渡带占比减小,进而实时影响入渗区等效渗透系数;坡体过渡带稳定性受土体级配特征及初始含水率的影响较为显著,坡体容易在过渡带发生失稳破坏。故在强降雨作用下边坡的失稳分析中,需额外注意入渗区过渡带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土 降雨入渗规律 分形理论 渗透系数 初始含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含水量及渗透特性下强风化砂岩土边坡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孙东 周春梅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8-187,共10页
为了探究风化砂岩土含水量的变化及其降雨强度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以万州区恒合乡黄草坪滑坡强风化砂岩土为例,运用非饱和土力学理论,得出土体抗剪强度指标与含水量之间的关系,对强风化砂岩土进行了快剪试验、压缩试验、渗透试验,并运... 为了探究风化砂岩土含水量的变化及其降雨强度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以万州区恒合乡黄草坪滑坡强风化砂岩土为例,运用非饱和土力学理论,得出土体抗剪强度指标与含水量之间的关系,对强风化砂岩土进行了快剪试验、压缩试验、渗透试验,并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含水量以及不同降雨历时下风化砂岩土边坡的最大位移、基质吸力、饱和度及边坡稳定性系数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以最优含水量为临界点,当含水量从11.31%增加至21.57%时,黏聚力从7.28 kPa增加至最大值10.23 kPa后减小到5.10 kPa,内摩擦角从15.28°缓慢减小至7.94°,变形模量由8.97 MPa减小至2.06 MPa,渗透系数与含水量之间呈线性关系其拟合公式为y=5×10^(-6)x+7×10^(-6),在不同含水量作用下,边坡稳定性系数先增大后减小,潜在滑动面的位置由深到浅逐渐增大;在不同降雨历时作用下,基质吸力和饱和度变化速率的大小均依次为坡顶>坡面>坡体内部,边坡的稳定系数由1.71降低至1.01。研究成果可以为强风化砂岩类似边坡在降雨及不同含水量作用下的边坡稳定性研究和治理工程设计的相关研究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风化砂岩土边坡 稳定性分析 含水量 降雨强度 剪切强度 渗透特性 有限元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中水分迁移规律现场试验研究 被引量:54
5
作者 李萍 李同录 +3 位作者 王阿丹 张亚国 梁燕 赵纪飞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31-1339,共9页
黄土地区降雨诱发滑坡是不争的事实,但黄土地区地下水位很深,降雨入渗地面后如何运移,与地下水有无直接联系,目前还不是很清楚。为此设计了人工滴水试验模拟天然降雨条件,通过在一深度为10 m的探井井壁上埋设土壤水分计,观测人工滴水入... 黄土地区降雨诱发滑坡是不争的事实,但黄土地区地下水位很深,降雨入渗地面后如何运移,与地下水有无直接联系,目前还不是很清楚。为此设计了人工滴水试验模拟天然降雨条件,通过在一深度为10 m的探井井壁上埋设土壤水分计,观测人工滴水入渗过程中不同深度土体含水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以确定其入渗影响深度。监测结果显示:降雨量为3.82 mm/d(小雨)时,0.5 m内土体含水率变化明显,0.5 m以下土层含水率几乎没有变化;降雨量为10.31 mm/d(中雨)时,1 m内土体含水率有所增加;降雨量达25.21 mm/d(大雨)时,1 m内土体含水率增长明显,1.0~1.6 m范围内有微弱增长;随着深度增加,土体含水率变化逐渐滞后,增幅逐渐减小。这说明在干旱的黄土地区,若无明显入水通道,短期内降雨的入渗深度有限,很难到达地下水位;但深部古土壤层的观测结果表明,即使在其上部黄土中含水率变化极其微弱的情况下,古土壤中的含水率上升明显,表明黄土中非饱和渗流或水汽迁移是存在的。通过试验还表明,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中水分循环主要发生在浅层0.7 m以内的蒸发带。降雨入渗到蒸发带以内,若无后续降雨补给,则向上蒸发排泄;若入渗至蒸发带以下,则不受蒸发影响,得以继续向下迁移;当遇到不透水面时,会在层面附近富集,有限元模拟也较好地反映了这一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体积含水率 入渗 降雨 黄土 土-水特征曲线 渗透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降雨强度下的草地土壤蒸发试验 被引量:13
6
作者 龙桃 熊黑钢 +1 位作者 张建兵 李宝富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40-245,共6页
在野外人工模拟了小雨至特大暴雨6级降雨强度,探讨了不同降雨条件下的草地土壤蒸发规律及土壤日蒸发量与其含水率和地温的关系,结果表明:气象条件一致时,不同降雨强度处理的土壤蒸发过程具有相同的阶段性特征,分为蒸发速率下降、波动和... 在野外人工模拟了小雨至特大暴雨6级降雨强度,探讨了不同降雨条件下的草地土壤蒸发规律及土壤日蒸发量与其含水率和地温的关系,结果表明:气象条件一致时,不同降雨强度处理的土壤蒸发过程具有相同的阶段性特征,分为蒸发速率下降、波动和稳定3个阶段,天数分别为6 d,7 d和7 d。但土壤蒸发也有显著的差异性,表现在:(1)土壤蒸发量随降雨强度的增加而呈对数函数方式增长,特大暴雨处理的累计蒸发量为小雨处理的5.12倍;(2)蒸发降雨比随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减小,从小雨处理的0.89降至特大暴雨处理的0.15。土壤日蒸发量与其含水率和地温的相关关系说明,不同处理的土壤水热运移规律相同,均与浅层和深层的相关性强,而与中层的相关性弱,由此将0-120 cm土层划分为土壤水分大量散失的直接蒸发层(0-15 cm)、动态平衡的水分传输层(15-40 cm)和不断减少的间接补给层(40-120 cm)3个典型的水热耦合剖面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 草地 土壤蒸发 含水率 地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水入渗及土壤水分变化对产流过程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7
作者 赵娜娜 于福亮 +1 位作者 李传哲 王浩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1-115,共5页
在概括和总结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研究概况的基础上,从初始土壤含水率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性及水文模型中土壤水分数据的应用等三个方面讨论了土壤水分变化对降雨产流过程的影响研究进展,对土壤水分变化及降水产流过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 在概括和总结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研究概况的基础上,从初始土壤含水率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性及水文模型中土壤水分数据的应用等三个方面讨论了土壤水分变化对降雨产流过程的影响研究进展,对土壤水分变化及降水产流过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方向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性研究是当前流域降水产流及水文模拟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而通过不同的试验观测和模拟方法来分析土壤水分的实时动态变化过程及对壤中流、优先流等产流的响应也是未来水文学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降水产流 初始土壤含水率 空间变异 水文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西黄土坡耕地保护性耕作保水效果研究 被引量:24
8
作者 苏子友 杨正礼 +4 位作者 王德莲 蔡典雄 姚宇卿 吕军杰 张洁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6-8,18,共4页
采用田间模拟小区和田间自然小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处理条件下降雨入渗、休闲期降水的贮蓄率、不同土壤层次间接纳降水的增量、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等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有延缓径流,增加降雨入渗的作用,其稳... 采用田间模拟小区和田间自然小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处理条件下降雨入渗、休闲期降水的贮蓄率、不同土壤层次间接纳降水的增量、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等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有延缓径流,增加降雨入渗的作用,其稳定入渗率是保护性耕作的1.22~6.67倍,在降雨强度为68mm/h时其地表产生径流时间比传统耕作晚6~15min;免耕和深松处理土体内的含水量、接纳降水的能力明显高于传统耕作,休闲期两个处理降雨贮蓄率分别比对照高出6.5%和7.4%,冬小麦产量分别高17.78%和16.1%,水分利用效率分别高1.52kg/(mm·hm2)和1.00kg/(mm·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土壤含水量 降雨贮蓄率 冬小麦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呼吸对降雨的响应 被引量:13
9
作者 苏慧敏 李叙勇 欧阳扬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399-1402,共4页
本研究在北京门头沟龙凤岭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内进行,降雨前后连续测定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呼吸,探讨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呼吸对降雨的响应。结果表明:干旱的土壤降雨后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呼吸骤升随后逐渐衰减,第1场降雨后土壤微生物量... 本研究在北京门头沟龙凤岭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内进行,降雨前后连续测定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呼吸,探讨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呼吸对降雨的响应。结果表明:干旱的土壤降雨后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呼吸骤升随后逐渐衰减,第1场降雨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土壤呼吸分别是干旱期的3.08、2.83、2.50倍,第2场降雨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土壤呼吸分别是干旱期的1.08、1.63、1.68倍,降雨使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呼吸产生的激增效应仅持续1 d。第3场降雨量仅为0.40 mm,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呼吸增加的幅度不是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 土壤微生物量 土壤水分质量分数 土壤呼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二维降雨入渗的非饱和土边坡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付建新 谭玉叶 宋卫东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646-1649,共4页
以非饱和土边坡体积含水率为控制变量,基于非饱和土水分运移基本方程建立了二维降雨入渗计算模型,并编制了计算程序.充分考虑降雨中的水平和垂直入渗及降雨过程中土体入渗能力的变化,建立了可考虑体积含水率变化的非饱和土边坡稳定性分... 以非饱和土边坡体积含水率为控制变量,基于非饱和土水分运移基本方程建立了二维降雨入渗计算模型,并编制了计算程序.充分考虑降雨中的水平和垂直入渗及降雨过程中土体入渗能力的变化,建立了可考虑体积含水率变化的非饱和土边坡稳定性分析模型,实现了边坡稳定性的实时分析,并可搜索最危险滑裂面.通过具体工程案例的分析可知,边坡中的体积含水率与边坡的稳定性有密切的关系,其中边坡初始含水率影响最大,而降雨强度则较小.降雨对浅层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大,随着降雨时间的增加,含水率由浅到深逐渐减小,而最危险滑裂面则逐渐向浅层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降雨入渗 非饱和土边坡 瞬态含水率 稳定性分析 程序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条件下土壤物理性质对地表糙度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郑子成 吴发启 何淑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84-188,193,共6页
在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采用接触式测针糙度仪量测法,分析了土壤质地、土壤容重和土壤含水量对地表糙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mm/min雨强下,随土壤物理性粘粒含量的增加,地表糙度变化呈增大的趋势;随土壤容重的增加,地表糙度的变化... 在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采用接触式测针糙度仪量测法,分析了土壤质地、土壤容重和土壤含水量对地表糙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mm/min雨强下,随土壤物理性粘粒含量的增加,地表糙度变化呈增大的趋势;随土壤容重的增加,地表糙度的变化总体上呈减小的趋势,且当土壤容重相同时,直线坡面和耙耱地坡面地表的糙度变化均高于人工锄耕和等高耕作坡面;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地表糙度的变化总体上也呈减小的趋势,且在土壤含水量相同时,直线坡面地表的糙度变化较其他处理高。并在此基础上,就上述因子相互作用对地表糙度变化的影响进行了量化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容重与地表的糙度变化呈负相关,而土壤孔隙度与地表糙度变化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 地表糙度 土壤质地 土壤容重 土壤含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降雨条件下保水剂对沙质土壤水分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猛 雷虹娟 +3 位作者 高永 汪季 肖芳 张文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6-100,共5页
为了探究保水剂对沙质土壤水分的影响,采用室内重建土柱,在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研究不同用量保水剂对沙质土壤(0-30 cm)含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随着保水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保水剂用量为0.2%时不但省时省力,而且0-10 cm、1... 为了探究保水剂对沙质土壤水分的影响,采用室内重建土柱,在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研究不同用量保水剂对沙质土壤(0-30 cm)含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随着保水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保水剂用量为0.2%时不但省时省力,而且0-10 cm、10-20 cm、20-30 cm 3个土层土壤含水率分别为45.42%、48.48%、46.16%,既能满足植物的生长需要,又能节省经济成本,可为干旱、半干旱区节水造林及保水剂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降雨 保水剂 风沙土 土壤含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降雨等级下杉木林土壤含水率和侧向流变化特征 被引量:12
13
作者 葛波 杜妍 +3 位作者 常猛 李嘉欣 刘超 庄家尧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1-166,共6页
为了探究不同降雨等级对林下不同深度土壤含水率和侧向流变化的影响,探究南京城郊杉木林各层土壤含水率、侧向流变化对降雨事件的响应,分析土壤含水率变化量与累计降雨量和侧向流的关系,初步探讨杉木林的水源涵养机制。选取南京市铜山林... 为了探究不同降雨等级对林下不同深度土壤含水率和侧向流变化的影响,探究南京城郊杉木林各层土壤含水率、侧向流变化对降雨事件的响应,分析土壤含水率变化量与累计降雨量和侧向流的关系,初步探讨杉木林的水源涵养机制。选取南京市铜山林场46年生杉木林,在大、中、小3种降雨等级下,采用ECH_2O土壤水分监测系统对土壤剖面0—5,5—15,15—30,30—60 cm的土壤水分含量进行了实时连续监测。结果表明:(1) 0—5,5—15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变化曲线和降雨量变化曲线具有同步性,15—30,30—60 cm土层含水率达到峰值时间滞后1~1.5 h;(2)小雨条件下,只有0—5,5—15 cm土层变化趋势较明显,侧向流主要发生在5—15 cm土层;(3)中雨条件下,雨强在8 mm/h和15.2 mm/h时,土层含水率出现2次明显的响应,侧向流主要发生在15—30 cm土层;(4)大雨条件下,累计降雨量22.8 mm时,5—15,15—30,30—60 cm土层出现峰值,侧向流主要发生在30—60 cm土层;(5)小雨、中雨、大雨过程中产生的最大侧向流分别为1.55,13.88,94.77 mm,随着降雨量的增加,侧向流有增加的趋势。土壤水分入渗为非饱和入渗,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含水率峰值逐渐增大,侧向流增加较明显。土壤含水率变化和降雨量有较好的线性关系且相关性较强,随着降雨量的增加,土壤含水率和降雨量的相关性越来越差。土壤含水率变化量与累计降雨量和侧向流三者间互有显著相关性,最大侧向流与累计降雨量呈指数关系,y=0.7614e^(0.2238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林 土壤含水率 侧向流 降雨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坡度和前期土壤含水率条件下裸地降雨产流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穆文彬 李义豪 +3 位作者 李传哲 刘佳 程双虎 赵娜娜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11,共6页
坡度和前期土壤含水率是降雨产流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为研究华北半干旱地区的降雨产流机制,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进行了不同坡度(5°、10°和15°)和前期土壤含水率(0.20、0.25和0.30)条件下的降雨产流试验。结果表明:... 坡度和前期土壤含水率是降雨产流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为研究华北半干旱地区的降雨产流机制,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进行了不同坡度(5°、10°和15°)和前期土壤含水率(0.20、0.25和0.30)条件下的降雨产流试验。结果表明:在整个降雨产流过程中,地表径流量随坡度和前期土壤含水率的增加而增大,累积径流量与产流历时呈线性函数关系;土壤入渗率和产流滞时均随前期土壤含水率和坡度的增加而减小,且前期土壤含水率对土壤入渗率和产流滞时的影响较坡度更加明显;Horton模型对降雨入渗关系的拟合结果优于Kostiakov和Philip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期土壤含水率 坡度 降雨产流 土壤入渗率 裸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人类活动用水的土壤含水量神经网络反演 被引量:3
15
作者 段浩 朱彦儒 +3 位作者 赵红莉 郝震 靳晓辉 蒋云钟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9-54,共6页
为在利用神经网络对地表土壤含水量的模拟中,实现对降水等天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用水的综合考虑,以MPDI(modified perpendicular drought index)作为人类活动作用下的地表干湿状况指标,结合传统的天然要素构建土壤含水量神经网络模型,对河... 为在利用神经网络对地表土壤含水量的模拟中,实现对降水等天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用水的综合考虑,以MPDI(modified perpendicular drought index)作为人类活动作用下的地表干湿状况指标,结合传统的天然要素构建土壤含水量神经网络模型,对河北省2018年地表土壤含水量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考虑MPDI的土壤含水量模拟结果与实测值一致性较好,训练期相关系数为0.7,验证期为0.5;分析了神经网络的土壤含水量结果在单一日期不同站点的空间分布情况,在示例日期的相关系数是0.67,模拟结果能较好地体现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异质性;模拟结果与SMAP(soil moisture active and passive)土壤含水量产品在河北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均为夏季高、春季低,东部平原高、西部和北部山地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网络 降水 人类活动 土壤含水量 MPDI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壤墒情抗差的降雨径流预报模型--设计与实验流域应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沈丹丹 包为民 +2 位作者 江鹏 张阳 费如君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10-1519,共10页
本文旨在将实时监测得到的土壤墒情转化为流域水文模型可以直接使用的土壤含水量,论证将实时土壤墒情资料用于实时预报的可行性;利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改进传统的模型结构,设计基于实测土壤墒情的降雨径流水文预报模型.采用土壤含水量... 本文旨在将实时监测得到的土壤墒情转化为流域水文模型可以直接使用的土壤含水量,论证将实时土壤墒情资料用于实时预报的可行性;利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改进传统的模型结构,设计基于实测土壤墒情的降雨径流水文预报模型.采用土壤含水量误差抗差估计技术以抵御观测资料粗差的影响,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土壤含水量系统响应修正方法,以提高模型计算精度.将该模型应用于实验流域——宝盖洞流域进行应用检验,洪水模拟合格率达到92.3%,整体模拟精度达到甲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墒情 土壤墒情抗差 土壤含水量修正 系统响应曲线 降雨径流预报模型 洪水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三角滨海小流域降雨入渗试验与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付丛生 陈建耀 曾松青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9-13,共5页
调查了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滨海小流域内的土壤质地情况,着重分析了其中一个径流试验场A中的土壤颗粒组成;根据实测土壤含水量、土壤吸力数据,用Gauss曲线拟合了吸水过程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并编制了计算一维非饱和土壤水运动的计算机程序... 调查了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滨海小流域内的土壤质地情况,着重分析了其中一个径流试验场A中的土壤颗粒组成;根据实测土壤含水量、土壤吸力数据,用Gauss曲线拟合了吸水过程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并编制了计算一维非饱和土壤水运动的计算机程序,模拟分析了径流试验场A在一次降雨入渗过程中、土壤含水量、土壤基质势的变化,获得了不同深度处的土壤吸水过程的水分特征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壤土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土壤含水量 土壤吸力 GAUSS 降雨入渗 珠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黄土丘陵区次降雨条件下坡面土壤侵蚀影响因子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金雁海 柴建华 朱智红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92-194,共3页
通过对内蒙古宁城、和林、东胜三个试验站进行坡面径流泥沙试验,采用数据分析法,研究内蒙古黄土丘陵区坡耕地在一次降雨中各典型影响因子与土壤侵蚀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及相关程度问题。研究表明该区次降雨雨强、降雨前期土壤含水量... 通过对内蒙古宁城、和林、东胜三个试验站进行坡面径流泥沙试验,采用数据分析法,研究内蒙古黄土丘陵区坡耕地在一次降雨中各典型影响因子与土壤侵蚀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及相关程度问题。研究表明该区次降雨雨强、降雨前期土壤含水量、植被覆盖度、坡面坡度和土壤侵蚀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次降雨雨强 坡度 植被覆盖度 降雨前期土壤含水量 土壤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节性干旱区紫色土坡耕地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 被引量:11
19
作者 徐露 张丹 +3 位作者 向宇国 陈凡 陈玉蓝 黄田钫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7-45,共9页
以金沙江下游季节性干旱区紫色土坡耕地为研究对象,使用PR2/6土壤剖面水分测定仪和翻斗式雨量计对雨季0-10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和降雨量进行连续观测,分析雨季紫色土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结果表明:每月平均土壤含水量之间存在显著差... 以金沙江下游季节性干旱区紫色土坡耕地为研究对象,使用PR2/6土壤剖面水分测定仪和翻斗式雨量计对雨季0-10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和降雨量进行连续观测,分析雨季紫色土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结果表明:每月平均土壤含水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0-20 cm土壤含水率表现为9月>8月≈7月>6月,在整个雨季呈累加上升趋势。降雨量大小是影响土壤水分补给深度的决定因素。小雨(6.4 mm)只对10 cm土层土壤水分产生影响,平均提高12.35%;中雨(23 mm)对30 cm以上土层土壤水分产生影响,10,20,30 cm分别提高21.16%,17.77%,8.22%;大雨(49 mm)和暴雨(112 mm)均可影响60 cm以上土层土壤水分,49 mm提高7.18%~31.12%,112 mm提高34.12%~49.18%。0-40 cm土壤含水量增加量与降雨量和降雨历时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增加量与前期干旱天数在0.05水平上显著负相关;3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增加量与3天前期累积降雨量呈显著相关。紫色土超过70%的土壤水分存储在60,100 cm土层中,分别占土壤总储水量的15.82%和58.39%。不同土层土壤储水量对降雨的响应规律不同,雨季初期6月0-30 cm表层土壤储水量变化最大,此时60-100 cm深层土壤储水量较为稳定,而7-9月深层土壤储水量变化幅度大于表层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 土壤含水量 紫色土 季节性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含水量高频监测的花岗岩崩岗侵蚀红壤优先流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段晓倩 倪晨 +1 位作者 陈姣 陈家宙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2-88,共7页
为了研究崩岗侵蚀土壤的水分运动特征,采集湖北通城县花岗岩崩岗区的红壤,研究优先流及影响因子。把采集的1种红土和3种砂土按照野外"上红下砂"层次顺序,分别装填到长60cm,宽11cm,高110cm的透明PVC土箱。3个土箱在不同初始含水量(12.... 为了研究崩岗侵蚀土壤的水分运动特征,采集湖北通城县花岗岩崩岗区的红壤,研究优先流及影响因子。把采集的1种红土和3种砂土按照野外"上红下砂"层次顺序,分别装填到长60cm,宽11cm,高110cm的透明PVC土箱。3个土箱在不同初始含水量(12.2%~23.6%)和雨强(0.7,1.2mm/min)下进行模拟降雨入渗,用时域反射仪(TDR)高频监测土体20个部位含水量瞬时动态,根据含水量的时空变化识别土体优先流发生特征。结果表明,降水入渗多表现为非均匀入渗,土壤饱和导水率较大、大孔隙路径状况较好的土体更容易发生优先流,其影响范围更广。雨强越大,优先流与周围基质作用越明显,优先流反应量越大,雨强1.2mm/min的优先流速率是0.7mm/min的1.8~4.0倍。且小雨强的优先流程度受土箱初始含水量影响大于大雨强处理,在雨强1.2mm/min时,优先流程度随初始含水量的增加而减小;当雨强减小为0.7mm/min时,优先流程度随初始含水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优先流发生受降水特性和初始含水量影响,但土壤性质对优先流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岗 土壤含水量 初始含水量 高频监测 模拟降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