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2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Carbon and Nitrogen Additions on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and Enzyme Activities Under Rice Straw Returning 被引量:2
1
作者 Dai Jian-jun Liu Li-zhi +4 位作者 Wang Xiao-chun Fang Qiu-na Cheng Ye-ru Wang Dan-ni Peng Xian-long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21年第3期21-30,共10页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amounts of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 on the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and related enzyme activities were studied by the simulation experiment of rice straw retur...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amounts of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 on the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and related enzyme activities were studied by the simulation experiment of rice straw returning to the field,and the mechanism of the decomposition of rice straw returning to the field was discussed.Completely randomized experiment of the two factors of the three levels was designed,and a total of nine treatments of indoor soil incubation tests were conducted.Full amount of rice straw was applied to the soil in this simulation experiment and different amounts of brown sugar and urea were added in the three levels of 0(no carbon source and nitrogen source),1(low levels of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and 2(high levels of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respectivel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ddition of different amounts of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 to the rice straw could increase the soil carbon content.Compared with T0N0,the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of T2N2 w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by 170.48%;the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content of T1N2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y 58.14%and the free humic acid carbon contents of T0N2,T1N1 and T2N0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y 56.16%and 45.55%and 47.80%,respectively;however,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ose of treatments at later incubation periods.The addition of different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 could promote the soil enzyme activities.During the incubation period,all of the soil enzyme activities of adding sugar and urea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0N0 treatment.Therefore,the addition of different amounts of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 to rice straw returning could improve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content,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and soil enzyme activ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straw returning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soil enzyme activ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增施有机肥对土壤物理特征、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
作者 杨永辉 张运红 +5 位作者 高翠民 刘昊 潘晓莹 何方 韩伟锋 武继承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7-115,共9页
增施有机肥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升微生物活性和土壤质量均具有重要作用,但长期增施有机肥对土壤物理特性、水分参数、微生物特性及其相互关系尚不清楚,需要系统研究以确定长期施用有机肥对于土壤理化特性及其生物... 增施有机肥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升微生物活性和土壤质量均具有重要作用,但长期增施有机肥对土壤物理特性、水分参数、微生物特性及其相互关系尚不清楚,需要系统研究以确定长期施用有机肥对于土壤理化特性及其生物特性的综合作用效果。本研究在河南省节水农业禹州试验基地开展长期定位试验(2006年小麦播种时开始),采用CT扫描技术定量分析长期施用有机肥(腐熟鸡粪750 kg·hm^(-2))对0~40 cm土层土壤孔隙的影响,同时测定分析0~10 cm土层的土壤团粒结构、土壤水分参数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土壤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团聚体粒级的减小,不同施肥措施的土壤团聚体含量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与单施化肥相比,增施有机肥的>0.5 mm粒级的团聚体含量提高了70.1%,0.25~0.5 mm和<0.25 mm粒级的团聚体含量分别减少了34.2%和26.5%;增施有机肥提高了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和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提高了土壤结构稳定性。随土层的加深,土壤孔隙数目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土壤孔隙度则表现为逐渐降低的趋势,土壤孔隙成圆率则表现为逐渐增加再降低的趋势。长期增施有机肥提高了0~100 mm、200~250 mm和250~300 mm土层的孔隙数目,0~100 mm、150~200 mm和250~400 mm土层的土壤孔隙度以及0~150 mm和155~200 mm土层的孔隙成圆率;长期增施有机肥可提高土壤饱和导水率、土壤持水能力、供水能力、田间持水量及有效水含量,且提高了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土壤蔗糖酶、纤维素酶、脲酶及蛋白酶活性。综上所述,长期增施有机肥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提高了土壤结构稳定性和土壤水分参数,同时提高了微生物活性和土壤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土壤结构 土壤有机碳 土壤水分参数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菌剂对连作芹菜生理及根际土壤生物化学特性的影响
3
作者 冯海萍 陈卓 杨虎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8-125,134,共9页
【目的】研究不同生物菌剂处理对芹菜根际土壤化学性质、微生物指标的影响,为解决宁夏西吉县土壤连作障碍问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连作4 a的芹菜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试验,设置常规施肥(CK),常规施肥+混合菌剂(MF),常规施肥+枯草... 【目的】研究不同生物菌剂处理对芹菜根际土壤化学性质、微生物指标的影响,为解决宁夏西吉县土壤连作障碍问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连作4 a的芹菜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试验,设置常规施肥(CK),常规施肥+混合菌剂(MF),常规施肥+枯草芽孢杆菌(BS),常规施肥+哈茨木霉菌(TH)4个处理,研究生物菌剂对连作芹菜根际土壤化学性质、酶活性、微生物量碳氮及芹菜根系抗氧化能力与产量变化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接种MF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硝态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化学性质,增幅分别达59.25%、34.29%、9.98%;接种MF、TH处理提高了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增幅分别达13.34%、78.02%和5.68%、18.04%;接种MF、TH处理显著降低连作芹菜根系丙二醛含量,降幅分别为1.99%、0.50%,显著增加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含量,增幅分别为63.51%、82.88%及27.39%、20.65%。以接种MF复合菌处理提高土壤有机碳及氮素的生物有效性更为显著。【结论】通过对土壤化学生物性状与芹菜生物学特性的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出常规施肥配施复合菌剂和配施哈茨木霉单一菌对连作土壤质量和芹菜的促增效果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芹菜 微生物菌剂 土壤化学性状 土壤酶活性 微生物量碳氮 根系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火对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灌丛湿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许涛 李晓英 +4 位作者 蔡慧颖 韩易伦 刘静 李景涛 陈魁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7-155,共9页
林火是影响多年冻土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对火后多年冻土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为火后冻土土壤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以大兴安岭漠河2002年火烧灌丛湿地为研究对象,在未火烧和火烧区分别随机设置5个试验样地采用土钻... 林火是影响多年冻土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对火后多年冻土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为火后冻土土壤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以大兴安岭漠河2002年火烧灌丛湿地为研究对象,在未火烧和火烧区分别随机设置5个试验样地采用土钻分别采集土壤深度(h)为0<h≤30 cm和30 cm<h≤60 cm土层土壤土样,分析火后0~6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MBC/MBN)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火烧样地0<h≤30 cm和30 cm<h≤60 cm土层的MBC质量分数分别降低54.69%和53.11%,MBN质量分数分别降低38.77%、33.00%。(2)火烧样地0<h≤30 cm土层的土壤温度和土壤密度分别增加90.82%、161.54%,土壤含水率、全碳质量分数和全氮质量分数分别降低88.51%、48.57%和32.98%;30 cm<h≤60 cm土层的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硝态氮(NO-3-N)质量分数和pH分别增加213.26%、24.23%、38.36%和3.75%,土壤全碳、全氮和全磷质量分数分别降低44.70%、38.0%和31.03%。(3)在0<h≤30 cm土层,MBC、MBN与土壤含水率、土壤全碳、全氮和全磷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密度和林火强度(FS)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全碳质量分数、土壤密度和林火强度是影响MBC和MBN的主要因子;在30 cm<h≤60 cm土层,MBC、MBN与全碳质量分数、全磷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密度、全碳质量分数和土壤含水率是影响MBC和MBN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火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 土壤理化性质 灌丛湿地 大兴安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作对坡耕地红壤呼吸速率的影响
5
作者 王祺蕊 杨春怀 +3 位作者 李永梅 王婷 李琬婷 赵吉霞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09-1418,共10页
为探究坡耕地红壤区间作对土壤呼吸速率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以坡耕地红壤为研究对象,设置大豆单作(MS)、玉米单作(MM)、玉米大豆间作(IMS)和裸地(CK)4个处理,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特征及相关土壤... 为探究坡耕地红壤区间作对土壤呼吸速率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以坡耕地红壤为研究对象,设置大豆单作(MS)、玉米单作(MM)、玉米大豆间作(IMS)和裸地(CK)4个处理,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特征及相关土壤环境因子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玉米生育期内,各种植模式下的土壤呼吸速率、温度和含水量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单峰型变化趋势,MS、MM、IMS和CK 4种处理下的土壤呼吸速率变化范围分别为2.50~5.71、2.74~6.24、2.34~5.33μmol·m^(-2)·s^(-1)和2.12~5.11μmol·m^(-2)·s^(-1);且间作处理下的土壤呼吸速率整体较其他处理低,IMS处理下的土壤碳排放总量较MS、MM处理显著降低了7.55%、14.65%。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分别解释了87.4%~97.0%和78.7%~89.5%的土壤呼吸速率变化,且相较于单一因素模型,双因素模型(土壤温度与土壤含水量)能够更好地解释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化。间作通过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含量,而进一步影响土壤呼吸速率,在玉米生育期内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土壤呼吸存在显著的线性正相关。研究表明,合理的间作模式能降低土壤呼吸速率,减少土壤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土壤呼吸速率 土壤温度 土壤含水量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量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秸秆带状覆盖对春小麦土壤氮素时空分布的影响
6
作者 胡南南 王小燕 +5 位作者 杨锦 肖歆玥 王凤仁 郑浩飞 路建龙 逄蕾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7,共13页
【目的】以提高土壤氮素含量,促进作物对氮素有效吸收为依托,探究秸秆带状覆盖对旱地春小麦土壤氮素时空分布的影响。【方法】于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平襄镇甘肃农业大学旱作试验基地布设秸秆带状覆盖试验,设玉米整秆带状覆盖(T_(SM))处理... 【目的】以提高土壤氮素含量,促进作物对氮素有效吸收为依托,探究秸秆带状覆盖对旱地春小麦土壤氮素时空分布的影响。【方法】于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平襄镇甘肃农业大学旱作试验基地布设秸秆带状覆盖试验,设玉米整秆带状覆盖(T_(SM))处理,以地膜覆盖(T_(PM))和露地平作(TCK)为对照,通过始于2016年的大田定位试验,研究2019年收获期、2020年开花期和收获期春小麦农田0~20、20~40、40~60、60~90和90~120 cm土层土壤全氮(STN)、无机氮(SAN)、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和微生物量氮(MBN)时空分布。【结果】处理T_(SM)较TCK提高了0~20 cm土层STN含量(34.19%)和2020年收获期碳氮比(7.67%)、0~40 cm土层NH_(4)^(+)-N含量(26.62%)和MBN含量(38.72%)以及0~60 cm土层中SAN含量(21.67%)和NO_(3)^(-)-N含量(13.02%);T_(SM)较T_(PM)同样提高了0~20 cm土层STN含量(17.05%)、0~40 cm土层MBN含量(47.40%)、2019年收获期0~40 cm土层NH_(4)^(+)-N含量(49.53%)和0~60 cm土层SAN含量(11.56%),但降低了0~20 cm土层NO_(3)^(-)-N含量(9.81%)、2020年0~20 cm土层SAN含量(6.59%)以及2020年0~40 cm土层NH_(4)^(+)-N含量(3.48%)。【结论】秸秆带状覆盖能有效改善土壤全氮、无机氮、微生物量氮含量以及土壤碳氮比。说明秸秆带状覆盖具有提高土壤氮素有效性的优势,可为旱地雨养农业高产高效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带状覆盖 地膜覆盖 土壤全氮 土壤微生物量氮 土壤无机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不同形式蔗叶添加物对云南红壤及甘蔗生长的影响
7
作者 郭家文 刘凯 +3 位作者 刘高源 高欣欣 杨昆 潘波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00-1110,共11页
连续耕作导致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下降,添加外源物提升土壤肥力成为研究焦点。然而,目前对于不同形式蔗叶添加物如何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及甘蔗生长的机制尚未被充分探究。通过桶栽模拟试验,探究蔗叶生物炭、蔗叶灰和粉碎蔗叶处理对云南红... 连续耕作导致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下降,添加外源物提升土壤肥力成为研究焦点。然而,目前对于不同形式蔗叶添加物如何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及甘蔗生长的机制尚未被充分探究。通过桶栽模拟试验,探究蔗叶生物炭、蔗叶灰和粉碎蔗叶处理对云南红壤基础养分、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氮组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以及甘蔗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蔗叶生物炭在提升土壤养分和活性有机碳组分方面表现最优异,粉碎蔗叶次之。这归因于它们能有效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但粉碎蔗叶处理中的营养成分由于缺乏保护而不能被固存。2)3种处理均未显著促进甘蔗产量提升,但甘蔗叶片中叶绿素的相对含量(SPAD)和甘蔗锤度显著增加,尤其是生物炭对二者的提高效果最显著,说明蔗叶生物炭在提升甘蔗品质的应用上更有优势。3)相关性分析表明,叶片的SPAD与土壤中碳氮组分呈显著正相关,但与TP和pH表现较弱的负相关,这表明对蔗田土壤改良时应尽量增加富含碳氮的物质,但需注意磷的施用量,且要关注土壤酸碱度的变化。综上所述,蔗叶生物炭在改良土壤和提升甘蔗品质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同时建议在实际生产中,生物炭与蔗叶同施可能获得更佳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蔗叶利用 土壤养分 溶解性有机碳氮 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红壤侵蚀区马尾松林植被恢复对土壤氮有效性和微生物量碳、氮季节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政 索沛蘅 +2 位作者 轩寒风 魏强 胡亚林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94-2103,共10页
为深入了解南方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对土壤氮有效性的季节动态影响,以福建省长汀县典型红壤侵蚀区不同恢复阶段植被样地(裸地、恢复10、20、30年马尾松人工林和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分4个季节采集了表层(0—10 cm)土壤样品,比较植被恢复过... 为深入了解南方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对土壤氮有效性的季节动态影响,以福建省长汀县典型红壤侵蚀区不同恢复阶段植被样地(裸地、恢复10、20、30年马尾松人工林和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分4个季节采集了表层(0—10 cm)土壤样品,比较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无机氮(SIN)、可溶性有机氮(DON)、氮矿化速率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氮(MBN)含量的季节动态特征。结果发现:(1)土壤NH_(4)^(+)⁃N、NO_(3)^(-)⁃N、SIN、DON和MBC、MBN含量并未随着植被恢复得到显著提升,不同恢复阶段马尾松林与地带性天然次生林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各林地土壤氮矿化作用以氨化作用为主,土壤硝化作用较弱,土壤SIN以NH_(4)^(+)⁃N形式为主,NO_(3)^(-)⁃N含量偏低,且不同恢复阶段马尾松林净氮矿化峰值出现在夏、秋季,而在春季偏低,土壤有效氮供应不均衡。(3)土壤MBC、MBN与无机氮组分、DON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可以很好地指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养分的变化状况。研究表明,南方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氮养分恢复相对缓慢,植被生长中后期存在土壤氮养分供应限制。因此,今后应继续加强植被恢复与治理,采取多树种混交的植被恢复模式,并按土壤氮养分季节供需关系适当施用氮肥,以提升森林植被生产力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侵蚀区 植被恢复 马尾松林 氮矿化速率 微生物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米拉山不同海拔高山草地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
9
作者 马和平 吴亚轩 +2 位作者 司孟鑫 王彪 陈利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1-517,共7页
[目的]探究西藏高山草地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随海拔的变化特征,为系统认识该区域土壤碳循环规律提供参考.[方法]以西藏米拉山东坡海拔4409~5108 m范围内的高山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设定样点的方法采集不同深度... [目的]探究西藏高山草地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随海拔的变化特征,为系统认识该区域土壤碳循环规律提供参考.[方法]以西藏米拉山东坡海拔4409~5108 m范围内的高山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设定样点的方法采集不同深度土壤样品,研究SOC沿海拔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随着海拔的升高,高山草地土壤pH值由4.63升高至6.35,而容重逐渐减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pH值和容重均升高.2)SOC、土壤有机氮(soil organic nitrogen,SON)及二者组分含量均与海拔、土层深度呈负相关.3)海拔变化引起的SOC、SON及二者组分含量的变化是影响米拉山高山草地SOC稳定性的重要因素.[结论]海拔变化引起米拉山水热因子、土壤理化性质和植被组成等因子变化,导致植被对有机碳的输入和输出方式不同,植被生产力通过改变凋落物的归还量进而影响SOC的输入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量氮 高山草地 米拉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霞地貌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及其化学计量特征
10
作者 肖烨 黄志刚 +1 位作者 龙九妹 罗康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6783-6795,共13页
丹霞地貌区是我国西南脆弱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其植被通过凋落物、细根等向土壤输入营养物质,进而改变土壤养分有效性并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然而,关于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特征的具体影响,目前尚缺乏明确的认识。选取贵州赤... 丹霞地貌区是我国西南脆弱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其植被通过凋落物、细根等向土壤输入营养物质,进而改变土壤养分有效性并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然而,关于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特征的具体影响,目前尚缺乏明确的认识。选取贵州赤水丹霞地貌区的四种典型植被类型——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杉木林和竹林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碳(SOC)、氮(TN)、磷(TP)养分以及微生物生物量(MBC、MBN、MBP)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其化学计量比、微生物熵(qMBC、qMBN、qMBP)和化学计量不平衡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四种植被类型下的土壤SOC、N、P养分均呈明显的表聚现象。其中,竹林在0—10 cm和10—20 cm 2个土层中的SOC、TN和TP含量均显著高于其它三种植被类型。(2)在0—20 cm土层,四种植被类型土壤C∶N均值为9.35—10.58,各植被类型间差异不显著;C∶P均值则在36.55—55.60之间,以常绿阔叶林最高;而N∶P比值相对较低,介于3.52至5.25之间,表明这四种植被的生长主要受N的限制。此外,常绿阔叶林和杉木林土壤N∶P比值显著高于针阔混交林和竹林。(3)在0—20 cm土层内,杉木林土壤的qMBC显著低于其它三种植被类型,而其qMBP则相对较高;杉木林和竹林的qMBN显著高于其它两种植被类型。(4)化学计量不平衡性表现为:在0—20 cm土层,杉木林C∶N化学计量不平衡(IMB)和C∶P(IMB)显著高于其它植被类型,而常绿阔叶林和杉木林N∶P(IMB)显著高于针阔混交林和竹林。(5)双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证实,植被类型和土层对土壤碳氮磷养分和微生物生物量均具有显著影响。冗余分析显示,C∶N(IMB)、C∶P(IMB)、MBC∶MBN和MBN∶MBP对微生物熵的影响较大。总体而言,四种植被类型中,竹林具有较高的养分富集能力,而杉木林qMBC最低,同时C∶N(IMB)、C∶P(IMB)和N∶P(IMB)均较高,这反映出其土壤质量状况较差。此外,四种植被的生长主要受N限制,因此在生态系统管理中要注意N的供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霞地貌区 植被类型 土壤碳氮磷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化学计量不平衡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阔叶红松林土壤微生物量及优势树种根际效应对增氮和减水的响应
11
作者 刘东玲 王晓春 +2 位作者 闫国永 邢亚娟 王庆贵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7-138,共12页
[目的]气候变化下氮沉降增加和降水减少显著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根际是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相互作用的核心区域,然而关于增氮和减水对根际微生物影响的研究仍较为匮乏。本研究旨在探讨土壤微生物量及优势树种根际效应对增氮... [目的]气候变化下氮沉降增加和降水减少显著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根际是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相互作用的核心区域,然而关于增氮和减水对根际微生物影响的研究仍较为匮乏。本研究旨在探讨土壤微生物量及优势树种根际效应对增氮和减水的响应,以预测阔叶红松林在气候变化下的适应策略及养分循环机制。[方法]设置增氮(50 kg·hm^(-2)·a^(-1))、减水(30%穿透雨)及其交互处理,进行野外模拟氮沉降和控水试验。使用“抖根法”采集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old&Zucc.)和紫椴(Tilia amurensis Rupr.)的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样品。[结果](1)增氮和氮加水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pH值,同时增加了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和总氮含量。(2)增氮处理降低了紫椴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磷,降低了红松根际土壤微生物量氮和微生物量磷。减水和氮加水处理则增加了红松和紫椴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磷。(3)两个树种的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和微生物量均高于非根际,表现出正根际效应;且在增氮和氮加水处理下,红松的土壤总碳、总氮和微生物量的根际效应高于紫椴。(4)根际土壤微生物量主要受硝态氮和土壤含水率的影响,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由铵态氮、硝态氮和总氮驱动。[结论]本研究揭示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量对氮添加和降水减少的响应机制,以及不同树种根际效应在环境变化中的差异,为未来森林管理与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叶红松林 土壤微生物量 根际 氮添加 降水减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炭对庐山红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12
作者 冯立峰 李宗谙 +2 位作者 刘衍波 夏金亮 秦文弟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9期82-85,共4页
为改良庐山红壤和提高土壤肥力,开展培养试验,研究不施用生物质炭及施用1%、2%、5%生物质炭(质量分数)4个处理对庐山红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及其比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用生物质炭相比,施用2%、5%生物质炭... 为改良庐山红壤和提高土壤肥力,开展培养试验,研究不施用生物质炭及施用1%、2%、5%生物质炭(质量分数)4个处理对庐山红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及其比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用生物质炭相比,施用2%、5%生物质炭均能显著提高庐山红壤MBC和MBN,MBC分别提升26.04%和42.08%,MBN分别提升17.81%和29.42%。施用生物质炭能提高MBC与MBN比值,且不同生物质炭施用量之间无显著差异。施用5%生物质炭处理MBC、MBN及MBC与MBN比值均达到最大值。施用5%生物质炭对改善庐山红壤质量和提高土壤肥力效果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庐山红壤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桃大豆间作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氮素营养与酶活性特征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小勇 任静 +5 位作者 张锐 郭志刚 彭海 韩富军 刘馨蔚 徐小强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82-991,共10页
为掌握旱作区核桃大豆间作下土壤质量变化,探明土壤矿质营养、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以元林核桃(Juglans regia cv. L.)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了核桃硬核期、坚果成熟期和落叶期3个关键物候期核桃大豆间作、核桃单... 为掌握旱作区核桃大豆间作下土壤质量变化,探明土壤矿质营养、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以元林核桃(Juglans regia cv. L.)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了核桃硬核期、坚果成熟期和落叶期3个关键物候期核桃大豆间作、核桃单作两种栽培模式下土壤矿质营养、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以及酶活性特征。结果表明:(1)间作显著提高了核桃生育期土壤有机质(SOM)含量,降低了核桃生育前期(硬核期和坚果成熟期)0~6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AN)、有效磷(AP)含量和表层(0~20 cm)土壤速效钾(AK)含量,降低了土壤AN和AP的深层积累,加速了作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提高了养分利用效率;(2)间作提高了核桃生育期深层(40~60 cm)土壤MBC含量和硬核期土壤MBN含量,增加了坚果成熟期和落叶期0~40 cm土层土壤MBN含量,维持了深层土壤MBC含量;(3)间作条件下,土壤β-葡糖苷酶(BG)、磷酸单酯酶(AKP)、α-纤维素酶(CBH)、N-乙酰葡糖胺糖苷酶(NAG)和亮氨酸氨基肽酶(LAP)活性均以坚果成熟期最高、硬核期最低,而硬核期5种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单作处理,坚果成熟期和落叶期均高于单作处理,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4)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MBC与全氮(TN)、AN和SOM极显著正相关(P<0.01),间作下土壤MBC、MBN与AKP均显著相关(P<0.05);土壤BG、AKP、CBH、NAG和LAP之间均极显著正相关(P<0.01)。综上可见,旱作区幼龄核桃园间作大豆,可以显著增加核桃生育期SOM、AN和AP含量,降低土壤AN和AP的深层积累,提高深层土壤MBC含量,增大坚果成熟期土壤酶活性,加速作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大豆间作 土壤 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酶活性 矿质营养 旱作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年际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10
14
作者 付志高 肖以华 +5 位作者 许涵 史欣 余海波 贲春丽 杨紫浓 李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92-1103,共12页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循环的主要驱动者,研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稳态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内在的长期响应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以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为对象,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MBC和MBN)、土壤有机碳(SOC)、总氮...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循环的主要驱动者,研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稳态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内在的长期响应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以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为对象,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MBC和MBN)、土壤有机碳(SOC)、总氮(TN)、总磷(TP)、可溶性碳(ROC)、速效氮(AN)、pH、土壤温度(ST)和土壤含水量(SWC)进行连续10年监测;应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和回归分析及稳态分析等探究MBC和MBN的年际变化和稳态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旱季MBC和MBN含量分别在171.32—358.45和25.90—54.08 mg/kg区间波动,雨季分别在394.01—507.97和68.40—88.05 mg/kg区间波动;旱、雨季的MBC含量年际间变化显著(P<0.05),但MBN含量仅在旱季变化显著(P<0.05)。雨季MBC和MBN含量均显著高于旱季(P<0.01),且雨季的MBC和MBN含量是旱季的2倍以上。(2)旱、雨季的MBC与MBN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旱季,MBC和MBN均与ROC和AN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此外,MBN含量也与TP(P<0.05)和SOC(P<0.01)显著正相关。在雨季,仅SOC与MBN呈显著正相关(P<0.05)。(3)在旱季,MBC含量变化主要受ROC(P<0.05)和AN(P<0.001)影响,MBN则受AN控制(P<0.05)。在雨季,AN(P<0.05)主导了MBC的变化,TP(P<0.05)和SOC(P<0.05)是MBN变异的主导因子。AN(P<0.001)和SOC(P<0.001)是旱、雨季土壤MBC和MBN变化的主导因子。(4)土壤MBC和MBC/MBN稳态指数在年际间均为绝对稳态型(P>0.05);雨季的MBN(P=0.685)为绝对稳态型,但旱季为非稳态(P<0.01,H>1)。雨季微生物熵显著高于旱季(P<0.01),表明土壤有机质质量及养分利用效率更高。综上,MBC和MBN含量受季节更替显著影响,且主要受土壤SOC和AN的影响;受旱季水分限制,MBN的稳态更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年际动态特征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碳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季卫英 管丹蓉 +1 位作者 宓立峰 丁颖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77-386,共10页
[目的]研究浙东典型森林公园地区土壤中的生物群落和有机质的变化,为改善该地区的土壤结构和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奠定基础。[方法]在浙东典型天童国家森林公园选择林地、果园、蔬菜地和荒地这4种土地利用方式,通过湿筛法测定中间团聚体(0... [目的]研究浙东典型森林公园地区土壤中的生物群落和有机质的变化,为改善该地区的土壤结构和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奠定基础。[方法]在浙东典型天童国家森林公园选择林地、果园、蔬菜地和荒地这4种土地利用方式,通过湿筛法测定中间团聚体(0.25~2 mm)、微团聚体(0.053~0.25 mm)、大团聚体(>2 mm)和粉黏粒(<0.053 mm)有机碳含量和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揭示浙东典型森林公园地区土壤有机碳库的形成格局和调控。[结果]①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各个粒级的团聚体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氮的分配规律相似,均表现为:中间团聚体>微团聚体>大团聚体>粉黏粒;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0—10 cm土壤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均高于10—20 cm土层,0—10和10—20 cm土壤MWD和GMD大致表现为:林地>荒地>果园>蔬菜地,其中林地和荒地差异不显著(p>0.05),果园和蔬菜地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说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主要在表层土壤。②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各粒径有机碳含量趋势一致,基本表现为:大团聚体>微团聚体>中间团聚体>粉黏粒,且0—10 cm土层土壤各粒径有机碳含量均高于10—20 cm土层,0—10和10—2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大致表现为:林地>荒地>果园>蔬菜地,其中林地和荒地显著高于果园和蔬菜地(p<0.05),果园和蔬菜地差异不显著(p>0.05)。③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各粒径微生物量碳和氮变化趋势一致,基本表现为:大团聚体>微团聚体>中间团聚体>粉黏粒,且0—1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均高于10—20 cm土层,0—10和10—20 cm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大致表现为:林地>荒地>果园>蔬菜地,其中林地和荒地显著高于果园和蔬菜地(p<0.05),果园和蔬菜地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林地和荒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氮高于果园和蔬菜地,由此表明林地和荒地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累积,土壤固碳潜力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团聚体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量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及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杨冰 孟祥海 +5 位作者 王佰成 王文慧 时新瑞 徐德海 张帅 张星哲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7期24-29,共6页
为促进作物稳产增产,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耕作[免耕(NT)、浅耕(ST)、深耕(DT)]及秸秆还田方式[秸秆还田(-T)、秸秆离田]下,黑土区土壤剖面(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养分及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的变化。结果表明... 为促进作物稳产增产,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耕作[免耕(NT)、浅耕(ST)、深耕(DT)]及秸秆还田方式[秸秆还田(-T)、秸秆离田]下,黑土区土壤剖面(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养分及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处理的土壤理化性质存在显著差异,在各耕层中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的处理依次为NT-T、DT、ST-T和DT;全氮含量最高的处理依次为ST-T、DT、NT-T和NT-T;速效氮含量最高的处理依次为DT-T、DT-T、DT和NT;土壤各耕层pH均为ST处理最高;土壤含水率在0~10 cm土层中NT-T处理最高,其他土层中均为ST-T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均表现为ST-T处理最高。不同的耕作方式下,土壤有机质、速效氮、含水率在秸秆还田方式下表现最高;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无论在秸秆是否还田下,浅耕和深耕的方式均优于免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秸秆还田 不同耕层 土壤养分 微生物生物量碳 微生物生物量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整合分析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对有机肥施用的响应特征
17
作者 莫艳芳 申云鑫 +7 位作者 贺彪 施竹凤 唐加菜 杨童雨 翟恒 韩天华 陈齐斌 杨佩文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9-101,共13页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探究施用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旨在为生产中有机肥的科学施用提供指导。通过数据库共检索得高质量文献84篇,提取有效田间试验数据625组,以不施肥和单施无机肥为对照...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探究施用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旨在为生产中有机肥的科学施用提供指导。通过数据库共检索得高质量文献84篇,提取有效田间试验数据625组,以不施肥和单施无机肥为对照,采用Meta分析有机肥施用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和作物产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以及作物产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0.05),分别增加41.14%[95%置信区间(CI):38.32%~44.04%]、46.46%(95%CI:43.02%~50.01%)和48.85%(95%CI:43.86%~45.03%)。与不施肥相比,施用有机肥可提高微生物量碳含量46.80%(95%CI:43.22%~50.46%),提高微生物量氮含量56.0%(95%CI:47.18%~65.37%),提高作物产量47.48%(95%CI:39.98%~55.36%);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机肥施用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可提高36.06%(95%CI:21.22%~52.71%),微生物量氮含量可提高40.80%(95%CI:30.42%~52.01%),作物产量可提高4.04%(95%CI:2.26%~5.46%);Meta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以及作物产量还受作物类型、氮肥施用量、有机肥施用方式、土壤初始pH、土壤类型以及气候条件的影响。进一步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微生物量碳含量与土壤初始pH和年均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与土壤初始pH和氮肥施用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与年均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作物产量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和土壤初始pH呈显著正相关(P<0.05)。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及作物产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建议结合作物类型、土壤条件和气候类型等因素,构建单施或配施有机肥的施肥技术,实现构建土壤健康微生态,最终实现肥料资源有效利用和提高土壤生产力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量氮 有机肥 土壤肥力 作物产量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有机肥替代20%化肥氮的稻田土壤有机氮组分积累特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华 彭复细 +5 位作者 陈俊 林娇 周玉安 Nader Saad 张振华 夏银行 《湖南农业科学》 2024年第8期29-35,共7页
为了探明不同有机肥等比例替代化肥下土壤有机氮各组分积累特征,依托长期施肥定位试验,以不施氮肥(CK)和施用化肥氮(NPK)为对照,检测分析了猪粪(PM)、商品有机肥(OM)和早稻紫云英+晚稻水稻秸秆(RMS)替代20%化肥氮处理下土壤有机氮组分... 为了探明不同有机肥等比例替代化肥下土壤有机氮各组分积累特征,依托长期施肥定位试验,以不施氮肥(CK)和施用化肥氮(NPK)为对照,检测分析了猪粪(PM)、商品有机肥(OM)和早稻紫云英+晚稻水稻秸秆(RMS)替代20%化肥氮处理下土壤有机氮组分含量及其占全氮的比例。结果表明:全氮和有机氮组分含量在NPK和CK处理之间差异不明显;与NPK处理相比,有机肥替代化肥各处理的土壤全氮含量提高了5.2%~8.5%,尤其是PM处理;且3种有机肥替代化肥的酸解氨基酸氮、酸解铵态氮和酸解氨基糖氮的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1.0%~18.8%、10.8%~18.5%和16.7%~31.1%,其占全氮比例分别提高了4.4%~11.1%、2.1%~12.6%和7.5%~24.5%,增加了土壤速效氮含量,尤其是RMS处理;其原因可能是有机肥替代化肥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增强了氮转化相关酶活性,促进了难分解有机氮组分向易分解有机氮组分的转化。综上,有机肥等比例替代化肥均能有效提高土壤氮素积累和供应,其中猪粪更有利于氮素积累,秸秆更有利于增强氮素供应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比例替代 有机氮组分 微生物生物量 酶活性 稻田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肥添加对草田轮作系统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巩泽琳 额尔德木图 +4 位作者 苏小港 成蓉蓉 杨鹤明 张晓琳 翟鹏辉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62-569,共8页
土壤呼吸是生态系统碳排放最重要的途径,其微小变化将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探究不同管理方式对草田轮作系统土壤碳排放的影响,本研究开展水肥添加控制试验,动态监测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冬小麦(Triticum aes... 土壤呼吸是生态系统碳排放最重要的途径,其微小变化将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探究不同管理方式对草田轮作系统土壤碳排放的影响,本研究开展水肥添加控制试验,动态监测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草田轮作系统中冬小麦阶段的土壤呼吸速率、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等指标。结果显示水分添加使土壤呼吸速率提高28.5%(P<0.05),但肥料添加对其影响不显著。水分添加使土壤含水量提高24.7%,但使土壤温度降低9.7%;肥料添加使土壤温度降低11.0%,使0~10 cm, 10~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提高336%,131%。本研究说明水肥添加通过影响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等土壤质量指标,影响植物根系生长发育和微生物活性,最终影响草田轮作系统土壤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冬小麦 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 土壤呼吸速率 水肥添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减量对库尔勒香梨园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20
作者 谢文歌 沈幸 +5 位作者 李伟 张曦瑜 张峰 何展一 杨乐乐 柴仲平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4-185,共12页
【目的】探讨库尔勒香梨园在不同氮肥用量下土壤微生物量碳(ω_(c))、土壤微生物量氮(ω_(N))的变化,明确不同氮肥施用量对库尔勒香梨园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提出最适宜的氮肥施用量,为库尔勒香梨园的合理施肥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10... 【目的】探讨库尔勒香梨园在不同氮肥用量下土壤微生物量碳(ω_(c))、土壤微生物量氮(ω_(N))的变化,明确不同氮肥施用量对库尔勒香梨园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提出最适宜的氮肥施用量,为库尔勒香梨园的合理施肥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10~12年生的库尔勒香梨园土壤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的方法,设置不施肥处理(N_(0)P_(0)K_(0))、不施氮肥处理(N_(0)PK)、常规施肥处理(NPK)以及3个氮肥减量梯度处理(N_(1)PK、N_(2)PK、N_(3)PK,分别较常规施肥用氮量减少10%、20%、30%),分别记为CK、N_(0)、N、N_(1)、N_(2)、N_(3)。利用熏蒸提取-容量分析法和熏蒸提取-茚三酮比色法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微生物量氮,并分析土壤微生物量与产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0~60 cm土层内,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均表现为递减趋势。在整个生育期内,N_(2)、N_(3)处理较N处理下ω_(c)、ω_(N)降低的效果更为显著。坐果期20~40 cm土层中,N_(2)处理较N处理后ω_(c)与ω_(N)的比值显著上升。在坐果期、膨果期20~40 cm土层及成熟期40~60 cm土层中,N_(3)处理较N处理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熵(qC)促进效果显著,但显著降低了库尔勒香梨产量。产量与ω_(c)和ω_(N)的比值、ω_(c)′(土壤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与ω_(c)、ω_(N)、qN、ω_(N)′(土壤全氮)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根据减氮施肥对土壤微生物量与产量的综合影响,推荐10~12年生的库尔勒香梨氮肥施用量为240~270 kg/hm^(2),即完全施氮(300 kg/hm^(2))基础上减氮10%~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尔勒香梨 氮肥 土壤微生物量 土层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