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8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fiber and cement reinforced heavy metal-contaminated soils as roadbed filling 被引量:12
1
作者 HUANG Yu-cheng CHEN Ji +3 位作者 TIAN Ang-ran WU Hui-long ZHANG Yu-qing TANG Qia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7期2003-2016,共14页
The treatment of contaminated soil is a crucial issue in geotechnica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This study proposes to incorporate appropriate polypropylene fibers and cements a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treat heavy... The treatment of contaminated soil is a crucial issue in geotechnica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This study proposes to incorporate appropriate polypropylene fibers and cements a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treat heavy metal contaminated soil(HMCS).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fiber content,fiber length,cement content,curing time,heavy metal types and concentration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oils.To this end,a series of direct shear test,unconfined compression strength(UCS)test,dry-wet cycle and freeze-thaw cycle test are performed.The results confirm that the appropriate reinforcement of polypropylene fibers and cemen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recycle HMCS as substitutable fillers in roadbed,which exhibits benefits in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adbed filling unconfined compression strength shear strength cement and fiber reinforcement heavy metal contaminated soi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梯形沟谷地形下高填方箱涵涵周土压力离心试验研究
2
作者 冯忠居 姚婉婷 +2 位作者 王伟 王思琦 王溪清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8-171,共14页
梯形沟谷地形下高填方涵洞的涵周土压力较为复杂,且与上埋式及沟埋式涵洞差异较大。为探明山区梯形沟谷地形下高填方箱涵的涵周土压力特性,通过离心模型试验,研究了不同沟谷宽跨比B/D、沟谷坡度α对箱涵涵周土压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梯... 梯形沟谷地形下高填方涵洞的涵周土压力较为复杂,且与上埋式及沟埋式涵洞差异较大。为探明山区梯形沟谷地形下高填方箱涵的涵周土压力特性,通过离心模型试验,研究了不同沟谷宽跨比B/D、沟谷坡度α对箱涵涵周土压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梯形沟谷地形的沟谷宽度及坡度均对高填方箱涵结构受力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且沟谷坡度在30°~60°、沟谷宽跨比B/D<3时影响程度最大;沟谷地形下高填方箱涵的涵顶垂直土压力、涵侧水平土压力及涵底反力均与沟谷宽度呈正相关关系,与沟谷坡度呈负相关关系;沟谷宽跨比B/D<3时,涵顶垂直土压力集中系数Ks<1,沟谷坡度α>30°后,涵顶垂直土压力开始由应力集中转化为应力扩散;建议进行高填方箱涵设计时,在确保边坡稳定的前提下,尽量保留原有的梯形沟谷地形,选择沟谷宽跨比B/D<3且沟谷坡度较大的区域跨越,以保证地形对箱涵的减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涵洞工程 涵周土压力 离心模型试验 高填方箱涵 沟谷地形 沟谷宽度 沟谷坡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填土-EPS板蠕变下减载式涵洞土压力长期变化规律
3
作者 陈保国 吴森 +3 位作者 高琦 孙梦尧 袁山 吴雪婷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54,共9页
减载式涵洞改变了涵顶填土荷载的传递路径,使得上部填土荷载向减载块集中,从而降低涵洞顶板受到的土压力,但是在长期填土荷载下,土体与减载孔内的柔性填料会发生蠕变变形导致应力重分布。为了明确长期填土荷载作用下减载式涵洞的土压力... 减载式涵洞改变了涵顶填土荷载的传递路径,使得上部填土荷载向减载块集中,从而降低涵洞顶板受到的土压力,但是在长期填土荷载下,土体与减载孔内的柔性填料会发生蠕变变形导致应力重分布。为了明确长期填土荷载作用下减载式涵洞的土压力变化规律与减载效果,利用模型试验探究了刚性地基条件下减载式涵洞在填筑砂土施工期间的荷载传递规律,根据试验结果验证了数值模型的正确性;再利用验证后的数值模型研究了填土荷载作用下,考虑减载孔内EPS柔性填料蠕变、路基填土蠕变,以及二者共同蠕变条件下,减载式涵洞的土压力长期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刚性地基条件下,考虑EPS板蠕变时,工后30年涵顶土压力相对于填土结束时减小了25.4%,涵顶土压力减载效果随时间增长而增强,建议涵顶竖向土压力系数可取0.45;考虑填土蠕变或二者共同蠕变时,涵顶土压力波动式增大,并最终均趋近于填土自重压力,减载效果随时间增长逐渐减弱,建议涵顶竖向土压力系数可取1.1。对于黏性土路基,设计中如果不考虑长期填土蠕变引起的土压力重分布,很可能高估减载式涵洞的减载效果,从而导致结构病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载式涵洞 蠕变变形 应力重分布 长期土压力 土拱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填土荷载传递二项式分布模式的沟埋式涵洞竖向土压力
4
作者 孙珊珊 贾世文 +2 位作者 梁忠旭 刘墨林 张常光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01-1510,共10页
为描述沟埋式涵洞的竖向土压力分布规律,借鉴筒仓散体材料竖向应力的分析方法,对沟槽填土进行分区并判定土拱方向。基于填土荷载传递二项式分布模式建立沟埋式涵洞的竖向土压力公式,继而结合荷载传递系数与等沉面高度的确定,给出所得公... 为描述沟埋式涵洞的竖向土压力分布规律,借鉴筒仓散体材料竖向应力的分析方法,对沟槽填土进行分区并判定土拱方向。基于填土荷载传递二项式分布模式建立沟埋式涵洞的竖向土压力公式,继而结合荷载传递系数与等沉面高度的确定,给出所得公式的应用步骤,最后开展薄层厚度讨论、对比验证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所得涵洞竖向土压力公式简单实用,无需复杂积分运算,合理反映了土拱效应、填土分区、荷载传递和等沉面的共同影响,可设定统一的最大薄层厚度,并得到理论公式、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的正确性验证;涵顶竖向土压力随着沟槽宽度、填土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且沿水平面为非均布,但填土内摩擦角增加时,涵顶竖向土压力与荷载传递系数呈反向变化;同时,等沉面高度也不是常数,选择不同情况下的涵洞竖向土压力公式时需比较填土高度与等沉面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埋式涵洞 竖向土压力 二项式分布模式 土拱效应 荷载传递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地区碳酸盐渍土盐胀参数率定与验证
5
作者 郑鑫 张景秋 +1 位作者 解恒燕 徐文保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583-2594,共12页
大庆地区的路基、水渠等设施广泛受到地基土盐渍作用的影响,其中碳酸盐渍土结晶盐胀的影响不容忽视。为研究大庆地区地下水位较深、水源供给不充分区域盐渍土结晶盐胀规律,对封闭条件下饱和碳酸溶液配制的非饱和盐渍土结晶析出进行了理... 大庆地区的路基、水渠等设施广泛受到地基土盐渍作用的影响,其中碳酸盐渍土结晶盐胀的影响不容忽视。为研究大庆地区地下水位较深、水源供给不充分区域盐渍土结晶盐胀规律,对封闭条件下饱和碳酸溶液配制的非饱和盐渍土结晶析出进行了理论和试验研究。基于热弹性连续介质理论,推导了不同温度、不同含水量的土中饱和碳酸盐结晶体积计算公式。设计开展了以温度、含水率、孔隙率为影响因素的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得到了各因素对盐胀高度影响的显著性顺序。根据热成像仪观测结果,分析了冻结温度下缝隙中盐结晶形成的温度场。建立了饱和碳酸溶液配制的非饱和盐渍土盐胀高度随温度和含水率变化的计算公式,利用2组不同因素试验结果验证了计算公式的正确性。将盐胀高度引入到球缺体积计算公式得到了2种盐渍土盐胀率计算公式。推导了盐胀充盈系数并率定了2种盐渍土盐胀充盈系数计算公式的3个影响参数。研究结果表明,试验选取的3个影响盐胀高度的因素排序为:温度>含水率>孔隙率;得到碳酸氢钠、碳酸钠饱和溶液配制的盐渍土温度、含水率变化下的盐胀高度理论模型,其中碳酸氢钠盐渍土盐胀高度随温度和含水率的增加呈凹陷的柱面。当含水率为16.8%、温度为-1℃时得到峰值盐胀率为0.14%;碳酸钠盐渍土的盐胀高度随温度和含水率的降低呈凸起的柱面,上升速率逐步减小。当含水率为32.65%、温度为-1℃时得到峰值盐胀率为6.9%;得到碳酸氢盐、碳酸盐渍土的盐胀充盈系数并进行了验证,其中碳酸氢钠盐渍土实际盐胀体积的最大相对误差为5.6%,碳酸钠盐渍土实际盐胀体积的最大相对误差为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渍土 盐胀高度 盐胀率 盐胀充盈系数 参数率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V波任意角斜射下山岭-含水谷场地地震动分析
6
作者 杨永斌 刘鹏 +1 位作者 周泽洋 张雄飞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89-902,共14页
山岭-含水谷地形作为一种常见的复合场地,其对地震动响应的影响规律尚不明确。为此,通过理论推导实现了有限域内的土水耦合,并结合有限/无限元法对P波和SV波任意角斜射下山岭-含水谷复合场地进行了二维地震分析,探讨了山岭和含水谷的相... 山岭-含水谷地形作为一种常见的复合场地,其对地震动响应的影响规律尚不明确。为此,通过理论推导实现了有限域内的土水耦合,并结合有限/无限元法对P波和SV波任意角斜射下山岭-含水谷复合场地进行了二维地震分析,探讨了山岭和含水谷的相对位置关系对场地二维地震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①P波或SV波斜射时,位于含水谷地震波入射前侧的山岭能抑制含水谷对地震波入射近端处地表最大水平加速度的放大作用;②当SV波跨临界角入射且山岭位于含水谷地震波入射前侧时,地表最大水平加速度在复合地形的地震波入射远端反而被放大;③山岭-含水谷相对位置、入射波类型和临界角对于复合地形两端位移频谱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岭-含水谷 无限元 土-水耦合 地震动响应 跨临界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砾质硫酸盐渍土道基水盐迁移及变形特征
7
作者 张莎莎 钱宇 +2 位作者 王利鑫 赵凯旋 赵彦虎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8-58,共11页
针对干旱-季节性冻土地区砾质硫酸盐渍土作为高填方道基填料的适用性问题,通过不同工况下的恒温试验和冻融循环试验,深入分析了含盐量、含水率、细粒土含量等因素对砾质硫酸盐渍土填料的水盐迁移和变形特性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含盐... 针对干旱-季节性冻土地区砾质硫酸盐渍土作为高填方道基填料的适用性问题,通过不同工况下的恒温试验和冻融循环试验,深入分析了含盐量、含水率、细粒土含量等因素对砾质硫酸盐渍土填料的水盐迁移和变形特性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含盐量(0.5%~0.9%)、含水率(3.07%~5.07%)和细粒土含量(0.3%~5%)的增加,对砾质硫酸盐渍土冻结温度的影响幅度分别为61.9%、20.9%和4.96%,试验土样的冻结温度范围为-1.15~-0.67℃;当试样的级配相同时,随着易溶盐含量的增加,冻结温度逐渐降低,可促进试样中水盐向冷端迁移;当试样的含盐量相同时,细粒土含量从0.3%增至5%,最大变形量提高了62.8%;细粒土含量和含盐量的增加,能促进砾质硫酸盐渍土由沉降变形转向隆起变形;3%细粒土含量试样的总变形量较小,水盐分布近似初始值,相对稳定,建议该地区砾质硫酸盐渍土高填路堤填料应控制细粒土含量不大于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堤 砾质混合土料 细粒土 水盐迁移 盐-冻胀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支撑保护下埋地箱涵支撑点间距计算方法
8
作者 邓声君 胡东 +3 位作者 刘恒 付丽 林洹宇 蒋刚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7-115,共9页
地下电力管线常以箱涵包裹的形式埋于土体,当地下工程施工涉及此类既有管线时,一般采用原位支撑保护法确保箱涵在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目前,支撑保护法中支撑点间距的确定主要依赖工程经验。考虑箱涵截面属性以及在土中的沉降效应,分别... 地下电力管线常以箱涵包裹的形式埋于土体,当地下工程施工涉及此类既有管线时,一般采用原位支撑保护法确保箱涵在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目前,支撑保护法中支撑点间距的确定主要依赖工程经验。考虑箱涵截面属性以及在土中的沉降效应,分别建立箱涵中跨段和端部的力学模型,计算箱涵竖向位移,推导支撑点容许最大间距值,提出原位支撑保护下埋地箱涵支撑点间距计算方法,以南京地铁五号线云南路站大直径管涵原位保护工程实例验证该计算方法的准确性和工程适用性,并通过数值模拟进一步分析埋地箱涵全跨纵向变形规律和参数敏感性。研究表明:箱涵边跨段支撑点间距为8 m,中跨段间距为8.73 m,全跨总计至少需要设置12个支撑点;在参数放大3倍范围内,随着加固深度、宽度、土体压缩模量的增加,箱涵位移逐渐变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地箱涵 支撑保护法 箱涵变形 支撑点间距 土体加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潮土和黑土上强筋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差异
9
作者 王玉娇 陈志豪 +5 位作者 常旭虹 王德梅 王艳杰 杨玉双 石书兵 赵广才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412-1421,共10页
为探究强筋小麦对不同类型土壤的适应性及品种间产量和品质的差异,采用盆栽试验,选用3个强筋优质小麦品种藁优2018、师栾02-1和石优20在潮土和黑土环境下种植,比较了两种土壤条件下强筋小麦品种开花期至成熟期的旗叶叶绿素含量、粒重、... 为探究强筋小麦对不同类型土壤的适应性及品种间产量和品质的差异,采用盆栽试验,选用3个强筋优质小麦品种藁优2018、师栾02-1和石优20在潮土和黑土环境下种植,比较了两种土壤条件下强筋小麦品种开花期至成熟期的旗叶叶绿素含量、粒重、植株各器官氮含量的变化趋势,成熟期的单株茎数、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和蛋白质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两种土壤条件下小麦叶绿素含量从开花期到花后25 d呈先升后降趋势,且均在开花后5 d达最大值;自开花期开始,植株各营养器官的氮素含量均逐渐降低,而籽粒的氮素含量呈先降后升趋势。与潮土相比,黑土条件下小麦叶片持绿时间和籽粒灌浆时间延长,3个品种的籽粒灌浆渐增期持续时间平均延长3.0 d,平均单株茎数、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分别增加10.91%,18.62%和3.85%,无效穗数平均减少1.35%,籽粒非面筋蛋白含量和面筋蛋白含量平均分别提高0.18%和1.48%,蛋白质产量平均提升0.51 g·盆^(-1)。综上所述,本试验条件下,黑土较潮土显著促进小麦分蘖,增加蛋白质含量和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筋小麦 土壤类型 灌浆特性 产量 蛋白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余渣固化工程渣土再生路基填料的性能与机制
10
作者 王竟宇 詹良通 +1 位作者 梁腾 陈萍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4-190,共7页
为降低工程渣土再生路基填料的碳排放与成本,并提高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率,以铸余渣(单一或协同硅酸钠)为主要材料,固化工程渣土制备路基填料。试验结果显示:铸余渣相较水泥可更快将渣土脱水,并团聚渣土为加州承载比大于8%(路基在一般水... 为降低工程渣土再生路基填料的碳排放与成本,并提高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率,以铸余渣(单一或协同硅酸钠)为主要材料,固化工程渣土制备路基填料。试验结果显示:铸余渣相较水泥可更快将渣土脱水,并团聚渣土为加州承载比大于8%(路基在一般水文和荷载条件下的规范建议值)的填料;填料微观上可见不同发育程度的硅(铝)酸盐水化产物,但有较多孔隙,故压实填料的承载力主要依赖铸余渣颗粒的联锁效应与填料压硬性。协同硅酸钠后,渣土脱水进一步加快,填料颗粒级配与稳定性改善;硅酸钠刺激铸余渣中的硅酸二钙结晶破坏并水化为硅铝酸盐胶结和包裹颗粒,填料微观结构致密,压实后的加州承载比提高,7 d饱和无侧限抗压强度超过1 MPa;由于硅酸钠易转化为具有吸湿和膨胀性的NaHSi_(2)O_(5)·3H_(2)O反应凝胶,其过量掺加后会导致压实填料在高湿度下开裂,强度降低。根据试验结果和填料使用场景推荐了两种配合比,用于一般水文和荷载条件时,固化剂为渣土湿重的4.5%~6%铸余渣、3%生石灰、3%粉煤灰;在填料需要更佳水稳性和承载能力时可掺入0.2%~0.3%硅酸钠。研究所提出的填料制备方法及建议的配合比可实现工程渣土与工业固废协同处置,并降低工程建设的碳排放与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余渣 工程渣土 路基填料 固化土 硅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疆重盐碱地夹层土壤水分入渗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洪波 栗现文 +2 位作者 白云岗 卢震林 张博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0-98,115,共10页
为探明重盐碱地夹层土壤在不同情景下的水分入渗特征,对水分入渗曲线、湿润锋、累积入渗量等指标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在夹层排序相同、灌水量不同时,随着灌水量增大,水分入渗率增大,湿润锋运移距离增加但均未入渗到最底层。在相同灌水量... 为探明重盐碱地夹层土壤在不同情景下的水分入渗特征,对水分入渗曲线、湿润锋、累积入渗量等指标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在夹层排序相同、灌水量不同时,随着灌水量增大,水分入渗率增大,湿润锋运移距离增加但均未入渗到最底层。在相同灌水量下,夹层厚度增加或夹层位置上移对夹层上下层的土壤含水率、湿润锋运移推进时间和累积入渗量的影响更大。打孔灌沙可提高水分入渗率,减少湿润锋运移时间,改善了各土层的剖面含水率,其湿润锋运移深度可达到100 cm外,其他处理中最大仅87.8 cm, Kostiakov模型能较好地模拟重盐碱地不同剖面构型夹层土壤水分的入渗特性。综上,在重盐碱土壤含夹层的条件下,灌水量过低或夹层上移与加厚均不利于水分入渗,建议在南疆重盐碱地夹层土壤位置在60~80 cm、厚度为10~15 cm的区域,适宜灌水量应在3 150 m^(3)·hm^(-2)以上,结合打孔灌沙措施则能显著改善重盐碱地夹层土壤的水分入渗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盐碱地 夹层土壤 水分入渗 打孔灌沙 南疆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涵顶-涵侧减载条件下高填方箱涵施工期受力特性
12
作者 任一青 陈保国 +2 位作者 任国卿 杨振忠 徐方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53-1162,共10页
高填方箱涵顶部铺设柔性填料能够大幅降低涵顶土压力,但同时也导致涵侧水平土压力和摩擦力显著增大,这很可能引起新的结构病害。为了进一步改善高填方箱涵受力状态,通过模型试验研究涵顶-涵侧同时铺设柔性填料后箱涵受力特性和减载效果... 高填方箱涵顶部铺设柔性填料能够大幅降低涵顶土压力,但同时也导致涵侧水平土压力和摩擦力显著增大,这很可能引起新的结构病害。为了进一步改善高填方箱涵受力状态,通过模型试验研究涵顶-涵侧同时铺设柔性填料后箱涵受力特性和减载效果。采用模型试验探究了海绵和可发性聚苯乙烯板(expanded polystyrene board,EPS板)两种柔性减载时,涵顶、涵侧和基底土压力随填土高度的变化规律;并将土压力结果无量纲化处理后得到土压力系数,与既有柔性填料减载技术代表性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涵顶、涵侧铺设柔性填料的减载效果。结果表明,在涵洞顶部和侧部同时铺设柔性填料能够有效改善箱涵的受力状态,涵顶和涵侧产生土拱效应,通过土拱将涵洞上部土压力转移到涵侧外部填土中,既明显缓解了涵顶土压力集中,又有效降低了涵侧水平土压力和基底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箱型涵洞 减载 模型试验 土压力 土拱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调节土壤物理性质影响春玉米灌浆速率
13
作者 刘榕 钟佳旺 +3 位作者 胡逸芸 詹祥生 董勤各 冯浩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7,23,共10页
为揭示施加生物炭对土壤含水率、土壤结构和玉米籽粒灌浆过程的影响规律,以春玉米为供试作物进行田间定位试验。共设置BC0(0 t/hm^(2))、BC7.5(7.5 t/hm^(2))、BC15(15 t/hm^(2))和BC22.5(22.5 t/hm^(2))4个生物炭施加量处理。结果表明... 为揭示施加生物炭对土壤含水率、土壤结构和玉米籽粒灌浆过程的影响规律,以春玉米为供试作物进行田间定位试验。共设置BC0(0 t/hm^(2))、BC7.5(7.5 t/hm^(2))、BC15(15 t/hm^(2))和BC22.5(22.5 t/hm^(2))4个生物炭施加量处理。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施加生物炭能够提高0~120 cm剖面土层的土壤含水率,但过量施加生物炭反而会减低土壤含水率;随生物炭施加量的增加,土壤容重呈下降趋势,孔隙度呈上升趋势;施加生物炭能够降低土壤固相体积分数,提高气相和液相体积分数,广义土壤结构指数(GSSI)随施炭量的增加而增大,土壤三相结构距离指数(STPSD)随施炭量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均在BC7.5处理达到最优(94.94、7.92),同时土壤三相比偏离值R最小(11.21),三相比最接近理想状态;与BC0处理相比,各施炭处理延长到达灌浆速率最大的时间1.341~1.783 d,最大灌浆速率降低1.416~2.168 g/d,平均灌浆速率提高0.081~0.124 g/d,灌浆活跃期增加5.703~7.347 d,灌浆有效期增加1.704~2.266 d;施加生物炭主要是通过提高春玉米各阶段的灌浆速率,延长各阶段的持续时间、灌浆活跃期和灌浆有效期,实现灌浆质量的提高。从经济效益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15 t/hm^(2)是更为合理、有效的生物炭施加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春玉米 土壤结构 Logistic模型 籽粒灌浆 土壤物理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埋超大矩形顶管小净距下穿既有箱涵的变形特性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文朋 王开军 +3 位作者 冯宏朝 高梁 窦保洋 徐荣超 《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5-194,共10页
大断面顶管施工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临近既有结构物的变形,准确分析与预测其变形规律是采取针对性保护措施的前提。本研究基于三维数值模拟,分析浅埋超大矩形顶管左右密贴顶进小净距下穿既有箱涵变形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箱涵变形... 大断面顶管施工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临近既有结构物的变形,准确分析与预测其变形规律是采取针对性保护措施的前提。本研究基于三维数值模拟,分析浅埋超大矩形顶管左右密贴顶进小净距下穿既有箱涵变形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箱涵变形随着顶管的顶进呈现出先隆起后沉降的变化趋势;顶管顶进对箱涵造成3次明显扰动,分别对应顶管头部位于箱涵前部、箱涵中部、箱涵后部三个位置。(2)左线顶管穿越后,箱涵整体沉降呈V字型的分布规律;右线顶管施工会造成箱涵二次沉降,最大沉降变形由9.33 mm增至11.18 mm。(3)箱涵水平位移整体呈中间大、两头小的倒V字型分布,最大水平位移为15.7 mm;且既有箱涵水平位移大于竖向沉降变形。(4)顶管顶进过程中,箱涵迎土面土压力呈现先增加后减少,再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5)参数敏感性分析表明,与管土摩擦系数相比,掌子面支护比对箱涵变形的影响效应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形顶管 数值模拟 下穿箱涵 箱涵位移 箱涵土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填减载明洞土拱形态及衬砌结构力学性能研究
15
作者 姚泽文 李盛 +3 位作者 马莉 尤著刚 余云燕 班学锋 《应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9-346,共8页
高填减载明洞的减载机理是通过增大回填土内部的沉降差使土体中产生土拱效应从而降低明洞上方土压力,以此减小衬砌结构的受力。高填减载明洞的减载效果取决于土拱效应的强弱,然而,土拱效应强弱与土拱形态有何关系尚不明确,为了优化明洞... 高填减载明洞的减载机理是通过增大回填土内部的沉降差使土体中产生土拱效应从而降低明洞上方土压力,以此减小衬砌结构的受力。高填减载明洞的减载效果取决于土拱效应的强弱,然而,土拱效应强弱与土拱形态有何关系尚不明确,为了优化明洞设计,提高衬砌结构安全性,需明确土拱形态对土拱效应的影响。因此,基于有限差分软件FLAC3D,以槽宽比和边坡角度为变量,研究应用EPS(expanded polystyrene)板+混凝土柱减载的高填方明洞回填土土压力、回填土的土拱形态以及衬砌结构受力,从土拱形态角度分析槽宽比和边坡角度对高填减载明洞土压力、衬砌结构受力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明洞拱顶和仰拱外侧受压,明洞外侧受拉受压交界点出现在拱腰处,衬砌结构边墙与拱腰连接处弯矩最大;②减小槽宽比或增大边坡角度,会使土拱效应越显著,减载效果越好,衬砌结构所受轴力越小,衬砌结构更安全;③土拱效应强弱是由土拱厚度和明洞上方土拱区域面积决定的,土拱厚度越大、明洞上方土拱区域面积越大,减载效果越好,与土拱位置和土拱区域总面积无关。实际工程中,应通过控制土拱的厚度和明洞上方土拱区域的面积来优化结构受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填减载明洞 槽宽比 边坡角度 土拱形态 土拱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变形及应力响应的填石路堤强夯有效加固深度研究
16
作者 徐平 侯伟琦 +2 位作者 乔世范 董辉 罗正东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1-153,共13页
以贵州盘兴高速公路超大粒径填石高路堤强夯加固工程为例,基于强夯加固后路堤不同深度范围内填料密实程度变化规律和强夯加固夯击能量传播衰减特征,对填石高路堤强夯有效加固深度进行了综合研究.同时,基于体应变方程推导了考虑路堤强夯... 以贵州盘兴高速公路超大粒径填石高路堤强夯加固工程为例,基于强夯加固后路堤不同深度范围内填料密实程度变化规律和强夯加固夯击能量传播衰减特征,对填石高路堤强夯有效加固深度进行了综合研究.同时,基于体应变方程推导了考虑路堤强夯加固后夯坑深度和填料压实密度控制要求的强夯有效加固深度计算公式.开展现场压实试验,获得了压实能量作用下路堤填料压实密度与静土压力增量的函数关系.开展现场强夯加固试验,分析了路堤表面位移及内部动、静应力随夯击次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压实能量作用下路堤填料压实密度与静土压力增量有较强的相关性.填石高路堤夯击8次后夯坑深度达932 mm,夯坑附近路堤表面最大隆起值达50 mm.夯击能量作用下路堤深处动应力峰值和静土压力增量随深度增加衰减较快,夯坑附近路堤表面隆起值随与夯锤边缘距离增加衰减更加显著,强夯竖向有效加固深度和横向有效加固半径分别大约为5.0 m、2.5 m.基于不同夯击次数下强夯有效加固深度实测数据,拟合了建立的填石高路堤强夯有效加固深度计算公式的修正系数,进一步建立了综合考虑强夯加固横向和竖向作用效应及加固质量控制要求的有效加固深度优化计算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填石高路堤 有效加固深度 压实密度 静土压力增量 强夯施工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填土场地不同桩径桩土相互作用及桩基负摩阻力研究
17
作者 禄云华 李盛 +3 位作者 马莉 白元光 余云燕 班学锋 《应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60-868,共9页
为明确高填黄土场地桩基础桩土相互作用的时效性演化以及桩基础负摩阻力的变化规律,并阐明桩基础内力变化对桩基长期使用性能的影响,考虑回填黄土蠕变变形,使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采用Burgers模型模拟回填黄土的蠕变特性,分析桩径变化... 为明确高填黄土场地桩基础桩土相互作用的时效性演化以及桩基础负摩阻力的变化规律,并阐明桩基础内力变化对桩基长期使用性能的影响,考虑回填黄土蠕变变形,使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采用Burgers模型模拟回填黄土的蠕变特性,分析桩径变化时嵌岩桩基础内力、位移以及桩基中性点的时效性演变,基于有效应力法,对规范中缺少的高填土场地蠕变稳定后桩基础负摩阻力公式进行了修正。结果表明:桩身位移要滞后于桩周回填土的沉降,桩径的改变会使桩基础产生较大的沉降和内力增量,蠕变稳定后桩身轴力与未蠕变时存在较大差异;高填土场地蠕变稳定后桩基负摩阻力系数约为0.30~0.61倍的桩径,由此所导致的桩基承载力降低更加明显,严重时危害高回填场地桩基长期安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填黄土场地 嵌岩桩 蠕变 桩土相互作用 负摩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潜水位矿区复垦土壤有机碳垂直特征及敏感性
18
作者 许睿娉 李俊颖 +2 位作者 张冰姿 李新举 宋文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487-4501,共15页
煤炭开采导致高潜水位矿区土地沉陷,土壤结构发生变化,土壤肥力退化,常采用充填复垦修复沉陷地。为比较何种充填复垦材料对矿区土壤有机碳恢复更为有效,以山东省济宁市高潜水位矿区黄河沙充填、客土充填、湖泥充填和煤矸石充填复垦地为... 煤炭开采导致高潜水位矿区土地沉陷,土壤结构发生变化,土壤肥力退化,常采用充填复垦修复沉陷地。为比较何种充填复垦材料对矿区土壤有机碳恢复更为有效,以山东省济宁市高潜水位矿区黄河沙充填、客土充填、湖泥充填和煤矸石充填复垦地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采集复垦地及其周边正常耕地0~20、20~40、40~60 cm土层土样,研究土壤有机碳(SOC)及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易氧化有机碳(ROC)、胡敏酸碳(HAC)、轻组有机碳(LFC)和颗粒有机碳(POC)等组分在不同充填材料复垦土壤中的垂直分布特征,并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充填材料复垦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具有明显的表聚性。LFC对湖泥充填和煤矸石充填最敏感,HAC对客土充填最敏感,ROC对黄河沙充填最敏感。客土充填对复垦土壤POC、DOC含量为正敏感,湖泥充填对复垦土壤MBC、LFC、POC含量为正敏感,煤矸石充填对复垦土壤MBC含量为正敏感。不同充填材料复垦土壤各有机碳组分间均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性(相关系数p<0.01),与土壤碱解氮(AN)、有效磷(AP)、速效钾(AK)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BD)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经过综合比较,高潜水位矿区复垦中4种充填材料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恢复效果由好到差的顺序为湖泥充填>客土充填>黄河沙充填>煤矸石充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区 充填复垦材料 复垦土壤 有机碳组分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南潘一矿区煤矸石山复垦区不同重构层次基质大孔隙特征
19
作者 孙宏杰 陈永春 +5 位作者 李兵 李浩 徐燕飞 胡林 苗伟 芮成奇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2-132,共11页
煤矿复垦区在施工过程中受机械碾压和扰动影响,土壤原有结构和剖面层次遭到破坏,重构土壤生产力难以恢复至原状土壤水平,常出现植被恢复初期良好而后期退化的问题。大孔隙是土壤水分和空气流通的重要通道,对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 煤矿复垦区在施工过程中受机械碾压和扰动影响,土壤原有结构和剖面层次遭到破坏,重构土壤生产力难以恢复至原状土壤水平,常出现植被恢复初期良好而后期退化的问题。大孔隙是土壤水分和空气流通的重要通道,对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具有显著影响。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复垦区不同重构层次基质大孔隙特征,有助于识别重构土壤关键层,优化复垦工艺设计。本研究采用工业CT扫描技术,对潘一矿不同重构层次土壤样品进行三维成像,以原状土壤为对照,结合VG Studio Max软件开展数字图像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重构层中大孔隙的主要分布范围较为一致,但在?>10 mm的孔径范围内,覆土和煤矸石层的孔隙贡献率分别达90.83%和97.80%,显著高于原状土和泥矸混合土。覆土层在植被根系和外界环境作用下形成孔隙-裂隙网络,入渗条件改善,但比表面积降低使得持水与固土效应受限。泥矸混合土层孔隙结构分布均匀、比表面积适中,具备良好的蓄水能力,是复垦剖面中的典型蓄水功能层;煤矸石层因含有大量碎块物质,孔隙集中分布,连通性强但比表面积较小,整体蓄水性能较差。建议煤矸石充填前应充分破碎,提高孔隙结构均匀性;在表层优先种植浅根型草本植物增强稳固性,并避开汛期开展种植作业,降低水蚀风险。研究成果可为煤矸石复垦区土壤结构优化与施工工艺改进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复垦 大孔隙结构 CT扫描 煤矸石充填 土壤功能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路基粗颗粒土填料的多级加载三轴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
20
作者 寇赵龙 程建军 王梦田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3-331,共9页
粗颗粒填料强度对铁路的建设有重要的影响,为了研究铁路路基粗颗粒土填料的强度特性,采用粗颗粒土三轴试验系统对工程填料开展不同含水率及围压的三轴压缩试验,并通过PFC3D进行对应工况的数值模拟,得出粗颗粒土填料多级加载的应力-应变... 粗颗粒填料强度对铁路的建设有重要的影响,为了研究铁路路基粗颗粒土填料的强度特性,采用粗颗粒土三轴试验系统对工程填料开展不同含水率及围压的三轴压缩试验,并通过PFC3D进行对应工况的数值模拟,得出粗颗粒土填料多级加载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以及总抗剪强度指标黏聚力c u和内摩擦角φu。结果表明:最优含水率状态下应力-应变曲线呈现应变硬化型,试样中部有鼓胀现象,而在饱和含水率状态下应力-应变曲线呈现应变软化型,且试样中部既产生了一定的鼓胀,又伴随有较为明显的剪切破坏面;多级加载下的抗剪强度包线τp和强度包线τf两者较为一致,且各自确定的黏聚力c u和内摩擦角值φu相差不大;试样的压缩变形是中部压密侧向逐渐鼓出的动态变化过程,在不同围压作用下试样内部形成明显的剪切带,周围土体沿剪切带发生相对滑移,具有明显的剪切滑裂面。研究的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多级加载法在确定粗颗粒土填料强度方面的可行性,对指导铁路路基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颗粒土填料 强度 三轴试验 数值模拟 破坏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