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旱区土壤无机碳碳汇作用及其对固碳减排贡献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
作者 李畅 杨忠芳 +6 位作者 余涛 牛荣琛 郭茹璨 余保成 夏学齐 于朝阳 曹圆圆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10-1242,共33页
【研究目的】干旱区土壤无机碳作为全球碳循环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其碳汇效应不容忽视。【研究方法】本文查阅了大量国内外干旱区土壤无机碳的相关文献,重点对土壤无机碳汇确认、碳库组成、来源识别,以及碳汇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性归纳... 【研究目的】干旱区土壤无机碳作为全球碳循环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其碳汇效应不容忽视。【研究方法】本文查阅了大量国内外干旱区土壤无机碳的相关文献,重点对土壤无机碳汇确认、碳库组成、来源识别,以及碳汇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性归纳总结。【研究结果】干旱区无机碳汇效应伴随着干旱区负通量研究得到确认,但其碳库组成十分复杂,包括了液相碳库与固相碳库。其中液相储库主要以可溶性碳酸盐形式赋存于干旱区地下水体;固相储库则为以固相碳酸盐矿物的形式赋存在土壤中,依据不同成因来源分为成岩碳酸盐与成土碳酸盐,后者又细分为碳质成土碳酸盐与硅质成土碳酸盐。成土碳酸盐中的硅质成土碳酸盐具备真正长期稳定的碳汇效应。无机碳汇的影响因素复杂,包括了自然的气候、土壤性质与深度、生物作用、成土母质、土壤有机质等因素,以及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农业管理措施等人为因素。【结论】干旱区土壤无机碳对全球碳循环研究极其重要,当前研究主要聚焦在土壤无机碳来源分辨,碳汇效应强度确认与固碳潜力量化,以及影响因素明确与人为干预的可能性评估等方面。在实现“双碳目标”驱动下,查清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无机碳源汇过程与影响因素必将是未来的研究热点,也是解决“碳失汇”科学难题的突破点,极大地推动全球碳循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无机碳 干旱—半干旱地区 碳汇 碳库组成 来源识别 影响因素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利用方式下草地土壤碳积累及汇/源功能转换特征研究 被引量:25
2
作者 孔玉华 姚风军 +3 位作者 鹏爽 刘艳 董文轩 白龙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0-45,共6页
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土壤碳储量的主要人为因素,准确掌握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碳积累及汇/源功能转换特征,对预测土壤碳释放量趋势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为明确不同利用方式下草地土壤碳储量及碳汇/源功能的动态变化特征,以位于科尔沁沙... 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土壤碳储量的主要人为因素,准确掌握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碳积累及汇/源功能转换特征,对预测土壤碳释放量趋势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为明确不同利用方式下草地土壤碳储量及碳汇/源功能的动态变化特征,以位于科尔沁沙地东南围封草地与放牧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有机碳密度法分析了0~30cm土层有机碳储量及其在5—11月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围封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呈递减的变化,放牧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不同土层间无显著差异。5-11月围封草地0~3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为2.8~4.0kg/m^2,变幅为1.2kg/m^2。5—9月放牧地0~3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为3.4~4.7kg/m^2,变幅为1.3kg/m^2。围封草地在5—8月为土壤碳源过程,8-9月为土壤碳汇过程,9—11月为土壤碳源过程。放牧地土壤碳库较稳定,无明显的碳汇/源的变化过程。合理的放牧利用有助于土壤碳的积累,减少碳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封 放牧 草地 土壤碳密度 土壤碳汇/源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耕地非农化趋势及其对碳收支影响的模拟 被引量:11
3
作者 蒋冬梅 李效顺 +5 位作者 曲福田 严金明 汪云甲 张绍良 石晓平 何冠聪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1-9,共9页
伴随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国耕地非农化不断加快,由此带来碳排放迅速增加、生态环境和温室效应不断恶化。鉴于此,该文将耕地非农化与碳收支纳入统一框架,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模拟1996-2020年间耕地非农化带来的碳收支盈亏量。结果表... 伴随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国耕地非农化不断加快,由此带来碳排放迅速增加、生态环境和温室效应不断恶化。鉴于此,该文将耕地非农化与碳收支纳入统一框架,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模拟1996-2020年间耕地非农化带来的碳收支盈亏量。结果表明:1)整体分析判断,中国耕地非农化处于递增趋势且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东部,并呈现耕地规模递减、建设用地递增状态。2)模拟结果显示,1996-2020年全国耕地由1.293×108hm2减少到1.204×108hm2,建设用地从2.407×107 hm2增加到3.073×107 hm2,并且耕地非农化碳汇量由7.90×108t减少到7.48×108 t,碳源量从9.34×109t增加到1.17×1010 t。3)区域比较发现,全国耕地非农化碳收支表现为碳源且总体上呈递增趋势,并且2020年东部地区碳支出量最大为5.029×109 t,西部次之为2.261×109 t,中部略小于西部为2.216×109 t,东北地区最小为1.084×109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排放控制 耕地非农化 碳汇量 碳源量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典型区域土壤碳库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4
4
作者 郭晶晶 夏学齐 +2 位作者 杨忠芳 余涛 侯青叶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41-250,共10页
土壤碳库是全球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微小幅度的碳源汇变化就可以较显著的影响大气碳库。本文选择长江流域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覆盖区,利用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和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数据计算了土壤碳密度及储量,对比了20年... 土壤碳库是全球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微小幅度的碳源汇变化就可以较显著的影响大气碳库。本文选择长江流域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覆盖区,利用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和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数据计算了土壤碳密度及储量,对比了20年来土壤碳库变化趋势,并分析土壤碳源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20世纪80年代到2000年,研究区大部分区域土壤有机碳密度明显增加,尤其成都平原西部的龙门山地区、雅安南侧地区和贵阳周边地区,其增加量约为312.38TgC。导致研究区土壤碳库增加的主要因素是,林地草地等植被恢复性生长、农业耕作水平提高,土地利用变化对研究区土壤碳库变化的影响较小,土壤侵蚀因素对研究区的水田基本没有影响,但对旱地影响比较明显,而气候变化对该区域土壤碳库没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碳密度 土壤碳储量 碳源汇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及其源汇因素分析 被引量:20
5
作者 钟聪 杨忠芳 +2 位作者 夏学齐 侯青叶 姜伟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96-909,共14页
收集了青海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的2 856个土壤统计剖面数据,计算了20世纪80年代青海省土壤0~20 cm和0~65 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根据1∶400万数字化土壤类型图,统计了不同类型土壤的土壤有机碳储量。结合本研究采集的105个表层土... 收集了青海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的2 856个土壤统计剖面数据,计算了20世纪80年代青海省土壤0~20 cm和0~65 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根据1∶400万数字化土壤类型图,统计了不同类型土壤的土壤有机碳储量。结合本研究采集的105个表层土壤数据,估算了青海省典型地区土壤有机碳近30年来的年均变化量。研究建立了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温度、降雨等气候因子的关系方程,根据青海省土地利用现状估算了不同时期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青海省土壤碳源汇转化的影响。结果显示:(1)0~20 cm表土层SOCD20加权平均值为4.509 kg/m2,其值在各类型土壤间差异较为显著,SOCR20为2.953 Pg;0~65 cm的SOCD65加权平均值为13.597 kg/m2,SOCR65为8.904 Pg。由于受气候、土壤类型、植被类型、海拔等因素的影响,青海省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分布呈现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带状分布特征;(2)近30年来青海省有机碳含量明显下降;(3)根据气象站的资料,分析了近50年来的年均气温变化趋势,预测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土壤将表现出碳源效应,而研究区愈加明显的人类活动影响、大面积草地退化等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也是造成土壤碳释放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密度 土壤有机碳储量 空间分布 全球变暖 碳源汇转化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20世纪末土地利用变化的土壤碳源汇效应 被引量:17
6
作者 夏学齐 杨忠芳 +3 位作者 余涛 侯青叶 白荣杰 崔玉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6-63,共8页
土地利用变化是土壤有机碳库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文中选择中国东北地区,利用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结合20世纪80年代和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特征,以及由于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形成的土壤... 土地利用变化是土壤有机碳库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文中选择中国东北地区,利用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结合20世纪80年代和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特征,以及由于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形成的土壤碳源汇效应。结果发现:(1)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SOCD)差异较大,沼泽地、有林地等是SOCD相对较高的土地利用类型,而沙地、盐碱地、低覆盖草地等土地利用方式下SOCD较低;(2)按照土地利用方式的构成推算,研究区表层(0~20cm)土壤有机碳储量为482.1×1010 kg,其主要储库为有林地和旱地,分别占土壤总有机碳储量的43.8%和21.4%;(3)东北地区由于土地利用方式变化造成的土壤总碳源值为5.73×1010 kg,总碳汇值为3.56×1010 kg,因此研究区总体上表现为2.17×1010 kg(21.7Tg)的碳源;(4)研究区起到土壤碳汇作用的典型土地利用转化方式有旱地到水田的转化、其他林地和疏林地到有林地的转化等;起到土壤碳源作用的典型土地利用转化方式为有林地到旱地的转化、高覆盖草地到旱地的转化、沼泽到水田和旱地等耕地的转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 土壤碳源汇 东北 土地利用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放牧制度下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土壤碳储量动态 被引量:8
7
作者 胡向敏 侯向阳 +3 位作者 陈海军 丁勇 运向军 武自念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205-2211,共7页
放牧制度是影响草原土壤碳储量的主要人为因素,从碳储量角度研究不同放牧制度下土壤碳储量动态特征,对草原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内蒙古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自由放牧样地、划区轮牧样地和围栏禁牧样地为研究对象... 放牧制度是影响草原土壤碳储量的主要人为因素,从碳储量角度研究不同放牧制度下土壤碳储量动态特征,对草原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内蒙古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自由放牧样地、划区轮牧样地和围栏禁牧样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整个生长季(5-10月)0-30 cm土层有机碳储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自由放牧样地有机碳储量显著低于围栏禁牧和划区轮牧样地(P<0.05),围栏禁牧和划区轮牧样地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2)自由放牧样地有机碳储量经过明显的2次碳源过程和1次碳汇过程;划区轮牧样地经过明显的1次碳汇和1次碳源过程;围栏禁牧样地经过明显的1次碳源过程。3)各样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净增量均表现为碳源,其中自由放牧样地表现为最强碳源,其次为划区轮牧样地,围栏禁牧样地为最弱碳源,分别为-0.75、-0.45和-0.32 kg·m-2。综合分析表明,放牧制度明显改变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储量积累过程,减少碳释放的放牧制度能力大小排序依次为围栏禁牧、划区轮牧和自由放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制度 荒漠草原 土壤碳密度 土壤碳汇/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碳循环研究进展及干旱区土壤碳循环研究展望 被引量:40
8
作者 许文强 陈曦 +1 位作者 罗格平 蔺卿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14-620,共7页
土壤碳库动态及其驱动机制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各国对《京都议定书》的重视,农业土壤碳库变化及其"源汇效应"研究不断加强,但以往研究土壤碳循环主要是针对有机碳,较少考虑无机碳的作用... 土壤碳库动态及其驱动机制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各国对《京都议定书》的重视,农业土壤碳库变化及其"源汇效应"研究不断加强,但以往研究土壤碳循环主要是针对有机碳,较少考虑无机碳的作用和地位,干旱区土壤无机碳储量巨大,其在区域碳循环过程中的贡献日益显著,这使得干旱区土壤碳循环研究必须同时考虑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的行为。国内外关于农业土壤有机碳动态的研究主要围绕农业土壤有机碳储量、固碳潜力等问题展开,研究区多为湿润、半湿润地区;国际上对农业土壤无机碳动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干旱区土地管理措施对土壤发生性碳酸盐碳的形成与转化方面,研究方法以稳定同位素技术为主,但目前关于中国干旱区农业土壤无机碳动态的研究还较为薄弱。因此,应加强干旱区绿洲土壤碳循环研究,深入分析干旱区绿洲土壤碳的"源/汇效应;"探讨土壤无机碳动态变化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土壤无机碳 土壤碳“源/汇” 稳定同位素 干旱区绿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乌裕尔河流域有机碳迁移与沉积通量 被引量:8
9
作者 姜伟 侯青叶 +2 位作者 杨忠芳 夏学齐 钟聪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84-392,共9页
我国目前水土流失严重,确定土壤侵蚀究竟属于碳汇还是碳源,对认识我国土壤有机碳含量具有重要意义。以黑龙江省乌裕尔河流域为研究区域,采集松嫩平原南部河水和悬浮物样品以及沉积物样品各10套,垂向剖面14条,扎龙湿地沉积柱2个,生物样品... 我国目前水土流失严重,确定土壤侵蚀究竟属于碳汇还是碳源,对认识我国土壤有机碳含量具有重要意义。以黑龙江省乌裕尔河流域为研究区域,采集松嫩平原南部河水和悬浮物样品以及沉积物样品各10套,垂向剖面14条,扎龙湿地沉积柱2个,生物样品405件,根系土305件,对采集的原水进行过滤和测试。根据样品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分析及210Pb1、37Cs、粘土矿物、磁化率、反射光谱、粒度的测试结果,开展黑龙江乌裕尔河流域土壤有机碳侵蚀通量、流域内有机质迁移方式及扎龙湿地沉积速率等研究,认为:本区影响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包括温度、降雨量和土壤质地;乌裕尔河流域每年主要以溶解形式在水体中长距离迁移的方式向扎龙湿地输入有机碳,其总量估计为2.91×106kg;扎龙湿地每年沉积的有机碳总量估算为2.71×106kg,近几年的平均沉积速率约为0.34 g/(cm2.a)。根据本区的有机碳循环数据分析,乌裕尔河流域的侵蚀土壤最终进入扎龙湿地进行沉积,属于碳汇的范畴。研究结果对于查明土壤侵蚀对土壤有机碳汇/源影响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 乌裕尔河流域 土壤侵蚀 有机碳 土壤碳汇/源 沉积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采煤塌陷区植被土壤碳循环及源、汇功能转换特征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琦 叶瑶 +2 位作者 韩煜 史娜娜 全占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66-172,205,共8页
以大柳塔矿区采煤塌陷前后不同草地为研究对象,以区域实测数据为基础,分析了0—8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以及春季、夏季、冬季3个季节不同植被部位以及土壤碳循环差异及碳源/汇功能转换特征。结果表明:(1)对照区和沉陷区不同季节土... 以大柳塔矿区采煤塌陷前后不同草地为研究对象,以区域实测数据为基础,分析了0—8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以及春季、夏季、冬季3个季节不同植被部位以及土壤碳循环差异及碳源/汇功能转换特征。结果表明:(1)对照区和沉陷区不同季节土壤碳储量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采煤沉陷造成春季草地生态系统土壤碳储量显著下降(P=0.001),随季节变化呈现出冬季>夏季>春季的趋势;(2)采煤沉陷造成草地生态系统春季地上立枯和枯落物碳储量显著上升(P=0.000,P=0.004),冬季枯落物和根系碳储量下降(P=0.016,P=0.015),沉陷区不同植被部位碳储量随季节变化均呈现出春季>夏季>冬季的趋势;(3)相较对照区,沉陷区植被碳储量随季节变化均表现为碳源过程,土壤碳储量随季节变化由碳源—碳汇过程转变为碳汇过程;(4)相关分析显示,对照区地上新鲜植被碳储量和立枯碳储量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性(P<0.05),而沉陷区地上新鲜植被碳储量和立枯碳储量呈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塌陷 碳储量 碳源/汇转换 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天童森林退化和受损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郭明 康蒙 +3 位作者 仲强 王希华 达良俊 阎恩荣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3-60,共8页
以常绿阔叶林顶级群落为参照,选择了常绿阔叶林亚顶极群落、针叶林、灌丛和灌草丛代表不同退化类型;同时,以4种人工采伐处理代表常绿阔叶林不同受损程度,分别研究了不同退化和受损程度影响下,土壤的呼吸速率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土... 以常绿阔叶林顶级群落为参照,选择了常绿阔叶林亚顶极群落、针叶林、灌丛和灌草丛代表不同退化类型;同时,以4种人工采伐处理代表常绿阔叶林不同受损程度,分别研究了不同退化和受损程度影响下,土壤的呼吸速率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土壤呼吸速率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2)土壤呼吸速率分别在常绿阔叶林顶极群落与灌草丛最高,其次分别为针叶林和灌丛,常绿阔叶林亚顶极群落最低;(3)不同受损程度常绿阔叶林土壤呼吸速率无显著差异;(4)影响土壤呼吸速率的决定性因子为土壤C/N和pH,但在退化初期为土壤C/N,在退化后期为土温.可以认为,常绿阔叶林退化过程中控制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的主要因素逐步由生物因素向非生物因素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退化 土壤性质 碳汇 碳源 碳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地区土壤碳汇功能评估 被引量:9
12
作者 赵敏 胡静 汤庆合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2年第5期17-22,共6页
利用上海市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2004年—2005年上海耕地地力调查资料,以及2009年实地调查采样、实验分析获得的数据,研究了3个时期上海土壤有机碳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多年来上海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没有明显变化,土壤有机碳库逐渐减... 利用上海市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2004年—2005年上海耕地地力调查资料,以及2009年实地调查采样、实验分析获得的数据,研究了3个时期上海土壤有机碳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多年来上海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没有明显变化,土壤有机碳库逐渐减小,从而使得上海城市化过程中土壤成为一种碳源,而不是碳汇。城市郊区以扩大蔬菜、果树、苗木种植为特征的旱地作物种植方式代替水稻田,是城市化影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明显特征,而水稻田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林地、菜地。种植结构的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含量有重要影响,同时,耕作制度、耕作方式、施肥等农业管理方式也有一定影响。虽然园林绿地得到快速发展,但没有弥补城市化过程导致农田面积减少带来的有机碳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土壤碳汇 碳源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碳排放演变及预测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全峰 陈琳贺 +1 位作者 杭艳红 左鹏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79-88,共10页
以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碳排放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耗数据,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碳排放量的变化情况并预测区域碳排放。结果表明,2000~2020年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碳排放量持续增加,从2000年152.44×10^(4)t到2... 以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碳排放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耗数据,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碳排放量的变化情况并预测区域碳排放。结果表明,2000~2020年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碳排放量持续增加,从2000年152.44×10^(4)t到2020年253.22×10^(4)t,年变化趋势明显。碳排放方面,耕地与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关联度最高是最主要的碳源,占总碳源的90%左右;碳吸收方面,林地对碳汇的贡献率最大,占总碳汇的96%以上。东北黑土区的用地类型与碳排放间的关联度依次为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草地>水域。预计2030年净碳排放量将达到300.62×10^(4)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源 碳汇 土地利用变化 东北黑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黄土台塬区植被-土壤系统碳收支估算
14
作者 马彩虹 任志远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5年第3期231-234,241,F0002,共6页
[目的]为土地利用的低碳战略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基于GIS和RS分析与处理NDVI数据和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源,采用CASA光能利用模型对陕西黄土台塬区植被—土壤系统的碳收支进行估算。[结果]1990—2010年陕西黄土台塬区植被—土壤系统碳... [目的]为土地利用的低碳战略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基于GIS和RS分析与处理NDVI数据和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源,采用CASA光能利用模型对陕西黄土台塬区植被—土壤系统的碳收支进行估算。[结果]1990—2010年陕西黄土台塬区植被—土壤系统碳源效应明显。其中,咸阳台塬区、宝鸡台塬区和西安台塬区有所减弱,但渭南台塬区和铜川台塬区有所增强。研究时段内,陕西黄土台塬区的高碳源区的面积由38.22%缩减为21.13%,中碳源区由57.40%扩大为67.71%,低碳塬区由3.43%扩大为7.76%;碳汇区由0.96%扩大为3.40%。[结论]1990—2010年该区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林地、草地,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不利于碳固定,提高复种指数有利于降低植被—土壤系统的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SA 碳源 碳汇 陕西黄土台塬区 植被—土壤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影响的综合评价 被引量:80
15
作者 吴建国 张小全 徐德应 《中国工程科学》 2003年第9期65-71,77,共8页
在分析了六盘山林区典型生态系统碳循环规律的基础上 ,结合碳汇 /源的概念 ,综合评价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影响。分析得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 /源功能体现在碳库的贮量、稳定性和碳库的输入与输出强度方面 ;天然次生林和人... 在分析了六盘山林区典型生态系统碳循环规律的基础上 ,结合碳汇 /源的概念 ,综合评价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影响。分析得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 /源功能体现在碳库的贮量、稳定性和碳库的输入与输出强度方面 ;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贮量汇功能较强 ,农田和草地较弱 ;土壤有机碳过程源 /汇方面 ,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是强汇 ,人工林生态系统是弱汇 ,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是源。提出增加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措施包括增加生态系统碳输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土壤有机碳 碳循环 生态系统 碳汇/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侵蚀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崔利论 袁文平 张海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16-822,共7页
土壤侵蚀和沉积作用可导致土壤有机碳在空间上发生水平迁移,从而改变植被生产力和土壤呼吸作用,显著影响生态系统碳源汇的空间格局.本文介绍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结果,综述了土壤侵蚀对生态系统碳源汇的影响,并着重分析了EDCM(erosion dep... 土壤侵蚀和沉积作用可导致土壤有机碳在空间上发生水平迁移,从而改变植被生产力和土壤呼吸作用,显著影响生态系统碳源汇的空间格局.本文介绍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结果,综述了土壤侵蚀对生态系统碳源汇的影响,并着重分析了EDCM(erosion deposition carbon model)即侵蚀沉降碳模型等相关的土壤有机碳迁移和沉积模型.当前的研究倾向于土壤侵蚀是"碳汇",但由于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同时影响及对土壤侵蚀大范围长时间测定的不确定性,所以对土壤侵蚀"碳源""碳汇"的讨论仍存在很大的争议.当前的土壤有机碳迁移和沉积模型由于开发者侧重点的不同,应用区域有限,有待进一步优化,应加强参数区域化和尺度转换方面的研究,扩大模型适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源汇 碳水平迁移 土壤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休闲农业旅游背景下浙江省水改旱土壤有机碳的时空分异
17
作者 杨东伟 张建强 +1 位作者 黄学彬 章明奎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96-1302,共7页
【目的】研究休闲农业旅游背景下,浙江省由水田改种花卉、果树和苗圃的土壤有机碳(SOC)的时空分异,掌握利用方式改变后农田土壤固碳情况。【方法】选择浙江省水田及其改旱作后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方法,以“空间换... 【目的】研究休闲农业旅游背景下,浙江省由水田改种花卉、果树和苗圃的土壤有机碳(SOC)的时空分异,掌握利用方式改变后农田土壤固碳情况。【方法】选择浙江省水田及其改旱作后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方法,以“空间换时间”研究水田改旱作后1 m深土体内SOC密度和储量的时空变化,对比不同类型水田土壤改旱作后SOC变化的差异,估测浙江省水改旱土壤SOC储量变化。【结果】水田改旱作15~20 a后,潜育、铁渗、铁聚和简育等4类改旱系列土壤1 m深土体内,SOC分别下降了13.9%、34.9%、18.9%和23.9%,SOC密度损失量分别为2.06、2.92、1.14和1.54 t·hm^(-2)·a^(−1)。改旱后,SOC下降速率与地下水位下降深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水田是有利于SOC储存的土地利用方式,水田改旱作会降低SOC储存量,影响区域碳平衡。图3表4参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闲农业 水田 土地利用 土壤有机碳密度 碳汇 碳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北平原区土壤碳源/汇分布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康占军 刘军保 +1 位作者 王加恩 潘卫丰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1年第11期120-123,共4页
根据2002~2008年浙江省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数据,计算不同时期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初步在浙江省嘉善县、慈溪市两地区圈定了土壤有机碳源区47.18 km2、碳汇区306.81 km2,为其他地区开展同类研究提供了参考研究思路,也为浙江省土地规划、节... 根据2002~2008年浙江省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数据,计算不同时期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初步在浙江省嘉善县、慈溪市两地区圈定了土壤有机碳源区47.18 km2、碳汇区306.81 km2,为其他地区开展同类研究提供了参考研究思路,也为浙江省土地规划、节能减碳和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密度 碳源 碳汇 浙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