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绿肥部分替代化肥氮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秦文利 张静 +10 位作者 肖广敏 崔素倩 叶建勋 智健飞 张立锋 谢楠 冯伟 刘振宇 潘璇 代云霞 刘忠宽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7-45,共19页
2020-2022年度以毛叶苕子和玉米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田间试验设计,主处理为冬闲田(FF)、冬闲田种植毛叶苕子并全量还田(HV)2种模式,副处理为玉米0(0N)、135.0(50%N)和270.0 kg·hm^(-2)(100%N)3个施氮水平,研究了毛叶苕子还田和... 2020-2022年度以毛叶苕子和玉米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田间试验设计,主处理为冬闲田(FF)、冬闲田种植毛叶苕子并全量还田(HV)2种模式,副处理为玉米0(0N)、135.0(50%N)和270.0 kg·hm^(-2)(100%N)3个施氮水平,研究了毛叶苕子还田和施氮水平对玉米0~10 cm、10~2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组成与分布、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破坏率(PAD)、可蚀性因子(K)、容重(BD)、总孔隙度(TP)、毛管孔隙度(CP)、非毛管孔隙度(NCP)、最大持水量(MWHC)、毛管持水量(CWHC)、非毛管持水量(NCWHC)、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团聚体有机碳(AOC)含量及玉米产量的影响,以期从土壤物理性状变化为绿肥部分替代化肥氮实现作物稳产增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与FF模式相比,HV模式0~10 cm、10~20 cm土层>0.25 mm水稳定性团聚体总含量(R0.25)、MWD、GMD、TP、CP、NCP、MWHC、CWHC、NCWHC、SOC含量分别显著增加8.95%、40.84%、30.57%、5.89%、1.47%、4.42%、15.01%、6.41%、27.08%、7.29%和13.13%、62.87%、51.68%、5.02%、0.76%、4.25%、13.11%、3.32%、27.86%、7.10%;PAD、K和BD分别显著降低8.83%、20.79%、5.99%和12.14%、30.73%、7.31%。HV模式下各土层各粒径AOC含量及玉米产量均显著提高。施氮水平对各土层各粒径AOC含量、R0.25及其他物理性状指标、玉米产量影响显著或极显著。HV模式50%N处理0~10 cm、10~20 cm土层的SOC含量、>5 mm AOC含量及0~10 cm土层的0.50~1.00 mm AOC含量、10~20 cm土层的BD、TP、CP、NCP、MWD、CWHC、NCWHC及玉米产量较FF模式100%N处理变化均不显著,0~10 cm、10~20 cm土层的2.00~5.00 mm、1.00~2.00 mm、0.25~0.50 mm、<0.25 mm AOC含量及10~20 cm土层0.50~1.00 mm的AOC含量,0~10 cm、10~20 cm土层的R0.25、MWD、GMD,0~10 cm土层的TP、NCP、MWHC、NCWHC均显著提高,0~10 cm、10~20 cm土层的PAD、K及0~10 cm土层的BD均显著下降。各粒径AOC含量与SOC含量之间、各粒级团聚体含量与其AOC含量之间、土壤物理性状指标与各粒级团聚体含量之间、玉米产量与土壤物理性状指标之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因此,绿肥还田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提高是促进团粒结构形成,增强土壤抗侵蚀、持水能力的重要基础。绿肥对土壤氮、有机碳的输入是其部分替代氮肥、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实现减氮增产的重要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叶苕子 施氮水平 土壤有机碳含量 土壤物理性状 玉米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有机肥配施化肥对复垦耕地土壤团聚体构成及稻田产量的影响
2
作者 王一梓 宋文杰 +5 位作者 张欢 李天鹏 毛伟 杨洪建 赵海涛 居静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3-112,共10页
为促进农村宅基地复垦耕地土壤的快速培肥与水稻产量的协同提升,基于持续4年(2019—2022年)有机肥配施化肥定位试验,设置5个处理:不施氮(N)肥(T0)、100%化肥N(T1)、40%鸡粪肥N+60%化肥N(T2)、40%蚯蚓粪肥N+60%化肥N(T3)、40%菜籽饼肥N+... 为促进农村宅基地复垦耕地土壤的快速培肥与水稻产量的协同提升,基于持续4年(2019—2022年)有机肥配施化肥定位试验,设置5个处理:不施氮(N)肥(T0)、100%化肥N(T1)、40%鸡粪肥N+60%化肥N(T2)、40%蚯蚓粪肥N+60%化肥N(T3)、40%菜籽饼肥N+60%化肥N(T4),测定水稻产量、不同粒径团聚体的含量及其有机碳(OC)、全氮(TN)含量,并评估团聚体稳定性。结果表明:与T1处理相比,各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均提高了水稻产量,增幅为3.15%~9.93%。同时,各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还促进了土壤团聚体从微团聚体(<0.25 mm)向中团聚体(0.25~2 mm)转变。此外,这些处理还提高了全土及>2和0.25~2 mm粒径团聚体OC、TN含量,增幅分别为6.95%~24.68%及4.03%~58.28%和23.38%~57.14%(OC)、10.00%~31.85%及19.14%~78.95%和28.44%~71.25%(TN)。相关分析表明,0.25~2 mm粒径团聚体的比例以及>2和0.25~2 mm粒径团聚体OC和TN含量越高,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越强。相关和冗余分析表明,>2和0.25~2 mm粒径团聚体的OC和TN与水稻产量之间的相关性更强,而<0.25 mm粒径团聚体的OC、TN与水稻产量相关性则相对较弱。综上所述,在农村宅基地复垦耕地土壤上,采用40%有机肥N+60%化肥N不仅有助于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还能提升水稻产量,在3种有机肥中,蚯蚓粪和菜籽饼肥的效果优于鸡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配施化肥 农村宅基地复垦耕地土壤 土壤团聚体 土壤碳氮含量 水稻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结合减量施肥对春小麦复种油菜土壤碳排放及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3
作者 陈建平 韦金贵 +8 位作者 丁文庆 陈桂平 郭瑶 仇海龙 李盼 王菲儿 万平兴 殷文 赵连豪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99-1509,共11页
【目的】针对西北绿洲灌区春小麦连作普遍、肥料投入高及土壤有机碳损耗等问题,探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及施肥减量对春小麦复种油菜系统生产力、土壤碳排放和有机碳储量的影响,以期为构建减量施肥春小麦复种油菜系统高效生产技术提供理论... 【目的】针对西北绿洲灌区春小麦连作普遍、肥料投入高及土壤有机碳损耗等问题,探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及施肥减量对春小麦复种油菜系统生产力、土壤碳排放和有机碳储量的影响,以期为构建减量施肥春小麦复种油菜系统高效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设4种秸秆还田方式:春小麦传统留茬约5 cm浅耕播种油菜(CT),春小麦留茬25 cm免耕直播油菜(NTS),春小麦留茬25 cm粉碎翻埋后播种油菜(CBS),春小麦留茬25 cm焚烧后播种油菜(BS);设2种施肥方式:当地传统施肥量(F1,春小麦施氮180 kg/hm^(2)和磷90 kg/hm^(2),油菜施氮45 kg/hm^(2))及当地传统施肥减量15%(F2,春小麦施氮153 kg/hm^(2)和磷76.5 kg/hm^(2),油菜施氮45 kg/hm^(2)),组成8个处理。【结果】春小麦留茬25 cm显著提高春小麦复种油菜模式2种组分作物及系统籽粒产量与生物量,降低碳排放,在减肥条件下,CBS可提高组分作物及系统籽粒产量与生物量而降低碳排放。与CT处理相比,CBS处理可将春小麦复种油菜系统籽粒产量和生物量分别提高15.8%和10.2%。与CTF1处理相比,CTF2处理在春小麦复种油菜系统籽粒产量和生物量分别降低7.8%和6.3%,CBSF2处理分别提高7.6%和4.5%。与CT处理相比,CBS处理将春小麦复种油菜系统碳排放效率提高19.3%,但土壤碳排放量差异不显著。与CTF1处理相比,CTF2和CBSF2处理在春小麦复种油菜系统碳排放量分别降低12.6%和20.1%,碳排放效率提高6.4%和27.5%。与CT处理相比,CBS处理在春小麦季和油菜季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提高9.9%和8.5%。与CTF1处理相比,CTF2处理在春小麦季和油菜季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降低5.2%和5.7%。【结论】春小麦留茬25 cm粉碎翻埋后播种油菜在施肥减量15%条件下通过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和C/N,进而提高春小麦复种油菜系统产量、降低土壤碳排放和提升土壤有机碳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复种绿肥 秸秆还田 施肥减量 作物生产力 土壤碳排放 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作对坡耕地红壤呼吸速率的影响
4
作者 王祺蕊 杨春怀 +3 位作者 李永梅 王婷 李琬婷 赵吉霞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09-1418,共10页
为探究坡耕地红壤区间作对土壤呼吸速率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以坡耕地红壤为研究对象,设置大豆单作(MS)、玉米单作(MM)、玉米大豆间作(IMS)和裸地(CK)4个处理,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特征及相关土壤... 为探究坡耕地红壤区间作对土壤呼吸速率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以坡耕地红壤为研究对象,设置大豆单作(MS)、玉米单作(MM)、玉米大豆间作(IMS)和裸地(CK)4个处理,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特征及相关土壤环境因子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玉米生育期内,各种植模式下的土壤呼吸速率、温度和含水量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单峰型变化趋势,MS、MM、IMS和CK 4种处理下的土壤呼吸速率变化范围分别为2.50~5.71、2.74~6.24、2.34~5.33μmol·m^(-2)·s^(-1)和2.12~5.11μmol·m^(-2)·s^(-1);且间作处理下的土壤呼吸速率整体较其他处理低,IMS处理下的土壤碳排放总量较MS、MM处理显著降低了7.55%、14.65%。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分别解释了87.4%~97.0%和78.7%~89.5%的土壤呼吸速率变化,且相较于单一因素模型,双因素模型(土壤温度与土壤含水量)能够更好地解释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化。间作通过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含量,而进一步影响土壤呼吸速率,在玉米生育期内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土壤呼吸存在显著的线性正相关。研究表明,合理的间作模式能降低土壤呼吸速率,减少土壤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土壤呼吸速率 土壤温度 土壤含水量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量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翻种植对华北土壤碳固存及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5
作者 李丹丹 孙庆璇 +3 位作者 田涵仪 刘宇师 王洋 王征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5年第3期254-261,共8页
通过分析麻山药深翻种植前、中、后的土壤碳氮含量以及有机碳组分的变化和相互关系,采用湿筛粒径分类有机碳组分,硫酸重铬酸钾外加热法测定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探索深翻种植对华北农田土壤有机碳增汇和长期固存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 通过分析麻山药深翻种植前、中、后的土壤碳氮含量以及有机碳组分的变化和相互关系,采用湿筛粒径分类有机碳组分,硫酸重铬酸钾外加热法测定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探索深翻种植对华北农田土壤有机碳增汇和长期固存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深翻种植会同时增加上层土壤与深层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在深翻种植停止后10 a左右,深层土壤的有机碳含量有所减少,但仍高于未深翻种植土壤;而上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在深翻种植停止后则有所增加。(2)深翻种植增加了游离态颗粒有机碳(FPOC)与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OC)含量,对闭蓄态颗粒有机碳(OPOC)含量无明显影响;但在深翻种植停止之后,FPOC含量有所减少,OPOC和MOC含量有所增加。(3)深翻种植导致土壤氮含量增加,促进了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提高和稳定固存;3种土壤有机碳组分都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增长有促进作用,而MOC增长是深翻种植土壤有机碳持续固存的重要原因和主要碳组分。可见,麻山药深翻种植可以增加华北农田土壤的有机碳碳汇和长期固存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翻 有机碳含量 氮含量 游离状态颗粒有机碳 闭蓄态颗粒有机碳 矿物结合态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分条件下氨基酸添加对温带暗棕壤碳氮含量和甲烷排放的影响
6
作者 李颖 郭亚芬 崔晓阳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3-113,共11页
【目的】解析土壤pH值与土壤氮以及CH_(4)排放速率与土壤碳氮含量间的相互关系,为明确碳氮转化及温室气体排放规律、优化温带森林暗棕壤的水分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温带森林暗棕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培养法,设置水分条件为土壤饱... 【目的】解析土壤pH值与土壤氮以及CH_(4)排放速率与土壤碳氮含量间的相互关系,为明确碳氮转化及温室气体排放规律、优化温带森林暗棕壤的水分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温带森林暗棕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培养法,设置水分条件为土壤饱和持水量(WHC)的40%、60%、90%,通过向温带暗棕壤中添加两种不同性质的氨基酸,探讨其对土壤碳氮含量及CH_(4)排放的潜在影响,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土壤碳氮含量、pH值及CH_(4)排放速率间的相关性。【结果】(1)氨基酸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铵态氮(NH_(4)^(+)-N)含量及CH_(4)排放速率。亮氨酸处理使DOC、NH_(4)^(+)-N含量分别升高21.39%、45.10%,CH_(4)排放速率较CK升高3.20倍,甲硫氨基酸使DOC、NH_(4)^(+)-N含量分别升高21.39%、72.71%,CH_(4)排放速率较CK升高7.00倍;(2)不同氨基酸对土壤硝态氮(NO_(3)^(-)-N)含量的影响存在差异。亮氨酸处理使土壤NO_(3)^(-)-N含量升高了8.41%,但其对于土壤硝化作用的影响可能存在滞后性,而甲硫氨基酸能够显著抑制土壤硝化作用,NO_(3)^(-)-N含量显著降低了37.90%;(3)土壤不同水分条件对土壤DOC、NH_(4)^(+)-N、NO_(3)^(-)-N含量及CH_(4)排放速率均存在显著影响。90%WHC使DOC含量升高11.95%~19.91%,使NH_(4)^(+)-N升高19.83%~35.46%,使NO_(3)^(-)-N降低10.05%~23.79%,使CH_(4)排放速率升高至另外两种水分条件的1.48~2.06倍。60%WHC条件使NH_(4)^(+)-N升高13.05%,使NO_(3)^(-)-N含量升高24.62%。60%WHC可能是温带暗棕壤硝化作用的最适含水量,90%WHC条件有利于DOC积累,同时对NO_(3)^(-)-N的产生存在明显抑制作用;(4)土壤pH与N H4+-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NO_(3)^(-)-N含量呈正相关。CH_(4)排放速率与NO_(3)^(-)-N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NH_(4)^(+)-N含量呈负相关,与DOC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不同性质氨基酸添加在温带森林暗棕壤碳氮含量及CH_(4)排放中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一定范围内,土壤水分含量的升高有利于土壤NH_(4)^(+)-N、NO_(3)^(-)-N、DOC的积累及CH_(4)的排放,但土壤高含水量条件对NO_(3)^(-)-N的产生具有抑制作用。因此,在研究温带森林暗棕壤碳含量、CH_(4)排放及氮转化机制时,建议关注不同氨基酸的差异性作用,同时考虑水分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氨基酸态氮 碳氮含量 甲烷 温带暗棕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肥调控下土壤碳氮含量、酶活性和三七产量的响应特征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石小兰 脱云飞 +5 位作者 丁明净 刘香凝 王昭仪 刘艳伟 向萍 杨启良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6-86,共11页
为揭示水肥对三七田土壤碳氮含量、酶活性和产量调控效应,明确三七不同生育时期最适水肥调控模式,于2018—2021年在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三七种植基地开展田间试验,设3个灌水水平(5 mm, W1;10 mm, W2;15 mm, W3)和4个不同生育时期(根增期... 为揭示水肥对三七田土壤碳氮含量、酶活性和产量调控效应,明确三七不同生育时期最适水肥调控模式,于2018—2021年在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三七种植基地开展田间试验,设3个灌水水平(5 mm, W1;10 mm, W2;15 mm, W3)和4个不同生育时期(根增期、苗期、花期、果期)施肥配比水平(25%∶25%∶25%∶25%,F1;20%∶25%∶30%∶25%,F2;15%∶30%∶30%∶25%,F3;10%∶40%∶20%∶30%,F4),以全生育期不灌溉施肥处理为对照(CK),研究不同水肥调控模式对土壤碳氮含量、酶活性、三七产量、总皂苷含量及各指标间相互关系的影响,同时采用CRITIC-VIKOR法对最适水肥调控模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灌水量和生育时期施肥配比对三七根增期、苗期、花期和果期土壤全氮、有机碳含量和脲酶、酸性磷酸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产量、总皂苷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与CK相比,花期W2F3处理土壤全氮含量较其他处理显著提高7.69%~92.50%,W1F1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较其他处理显著提高5.11%~7.11%;根增期各灌水施肥处理土壤脲酶、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分别平均较CK增加7.20%、19.82%和47.44%,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19.16%。与CK相比,收获后水肥调控处理三七水分利用效率平均提高53.83%,肥料偏生产力平均提高66.30%,W2F4处理产量最高(2 797.25 kg·hm^(-2)),W2F3处理总皂苷含量最高(176.34 mg·g^(-1))。综合评分法结果表明,三七根增期W3F1处理Q值为0.03,苗期W2F3处理Q值为0.02,花期W2F3处理的Q值为0.01,果期W3F2处理的Q值为0.02;根增期和果期最佳灌溉施肥方案为W3F1和W3F2,苗期和花期最佳灌溉施肥方案为W2F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肥调控 土壤碳氮含量 土壤酶活性 三七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牧、氮添加对荒漠草原植物和土壤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李宏宇 高翠萍 +3 位作者 吕广一 杨昌祥 张春英 王成杰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9-247,共9页
为了探究放牧和氮添加对内蒙古荒漠草原植物—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在禁牧(UG,0只羊单位·hm^(-2))和重度放牧(HG,1.74只羊单位·hm-2)样地进行氮添加处理,各处理水平为:对照(CK,0 g·m^(-2)·a^(-1))、低氮(LN,5 g... 为了探究放牧和氮添加对内蒙古荒漠草原植物—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在禁牧(UG,0只羊单位·hm^(-2))和重度放牧(HG,1.74只羊单位·hm-2)样地进行氮添加处理,各处理水平为:对照(CK,0 g·m^(-2)·a^(-1))、低氮(LN,5 g·m^(-2)·a^(-1))、中氮(MN,10 g·m^(-2)·a^(-1))和高氮(HN,20 g·m^(-2)·a^(-1))。通过对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叶片和土壤全碳(Total carbon, TC)、全氮(Total nitrogen, TN)、稳定碳同位素(Stable carbon isotopes, δ13C)、稳定氮同位素(Stable nitrogen isotopes, δ15N)及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 SOC)、速效氮(Available nitrogen, AN)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放牧显著增加土壤TC、TN和AN含量(P<0.05);放牧使短花针茅叶片δ13C,δ15N值显著减小(P<0.05);氮添加使短花针茅叶片δ15N值显著减小(P<0.05)。放牧和氮添加在一定程度上均加速了短花针茅和土壤的养分循环,同时氮添加对短花针茅的氮吸收及分馏效应有一定影响,对退化草地恢复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氮添加 植物和土壤 碳氮含量 稳定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氮磷添加对滨海湿地土壤微生物残体碳和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杨丽娟 孙凯 +4 位作者 程蕊 杨小立 王大郅 李红丽 王光美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24-1633,共10页
滨海湿地土壤氮磷水平及比例的变化影响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目前长期氮磷添加对滨海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已有一定的研究,但其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土壤微生物残体碳和酶活性的影响机制尚不清楚。因此,基于黄河... 滨海湿地土壤氮磷水平及比例的变化影响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目前长期氮磷添加对滨海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已有一定的研究,但其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土壤微生物残体碳和酶活性的影响机制尚不清楚。因此,基于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为期7 a(2014—2021年)的氮磷添加野外原位实验(包括低、中、高3种氮磷供应水平,每种氮磷供应水平设置5∶1、15∶1、45∶1这3种氮磷供应比例),探究了氮磷供应水平及比例对土壤微生物残体碳、酶活性及土壤有机碳(SOC)、速效氮、速效磷等含量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供应水平及比例对土壤微生物总残体碳、细菌残体碳、真菌残体碳及其与SOC的比值,SOC、速效氮、速效磷含量,土壤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亮氨酸氨基肽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氮磷供应水平及比例仅显著影响β-1,4-葡萄糖苷酶含量,氮磷供应比例为15∶1时的高氮磷供应水平处理较对照降低约40%。在不同氮磷供应比例及水平添加条件下,土壤微生物残体碳、酶活性及土壤碳氮磷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该研究强调了土壤微生物残体碳和酶活性在维持滨海湿地有机碳储量方面的重要性,研究结果对提升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变化的预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湿地 氮磷添加 土壤微生物残体碳 酶活性 碳氮磷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特征及土壤碳氮含量对增温和增水的响应 被引量:4
10
作者 吕广一 贺梦婷 +3 位作者 李宏宇 宁玉娜 李琪 王成杰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69,共10页
为探究全球气候变化对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在模拟增加温度(T0:自然温度;T1:自然温度增加2℃;T2:自然温度增加4℃)和增加降水量(W0:环境降水量;W1:环境降水量增加25%;W2:环境降水量增加50%)的7~8年后,调查了内蒙古荒... 为探究全球气候变化对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在模拟增加温度(T0:自然温度;T1:自然温度增加2℃;T2:自然温度增加4℃)和增加降水量(W0:环境降水量;W1:环境降水量增加25%;W2:环境降水量增加50%)的7~8年后,调查了内蒙古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特征并测定了土壤碳和氮含量。结果表明:增温、增水及其交互作用显著降低了荒漠草原植物群落中多年生禾草和半灌木的重要值,而显著增加了多年生杂类草和一年生植物的重要值。此外,增温、增水和同时增加温度和降水量对物种多样性、土壤碳和氮含量的影响并不显著;随着温度和降水量的增加,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土壤碳、氮含量呈上升趋势。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与植物功能群重要值显著相关(P<0.05),而土壤全碳和全氮与物种多样性显著相关(P<0.05),这说明长期增温和增水可能通过调节土壤碳、氮含量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特征产生影响。研究结果为气候变化下荒漠草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增温 增水 植物群落特征 土壤碳和氮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肥添加对草田轮作系统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巩泽琳 额尔德木图 +4 位作者 苏小港 成蓉蓉 杨鹤明 张晓琳 翟鹏辉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62-569,共8页
土壤呼吸是生态系统碳排放最重要的途径,其微小变化将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探究不同管理方式对草田轮作系统土壤碳排放的影响,本研究开展水肥添加控制试验,动态监测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冬小麦(Triticum aes... 土壤呼吸是生态系统碳排放最重要的途径,其微小变化将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探究不同管理方式对草田轮作系统土壤碳排放的影响,本研究开展水肥添加控制试验,动态监测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草田轮作系统中冬小麦阶段的土壤呼吸速率、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等指标。结果显示水分添加使土壤呼吸速率提高28.5%(P<0.05),但肥料添加对其影响不显著。水分添加使土壤含水量提高24.7%,但使土壤温度降低9.7%;肥料添加使土壤温度降低11.0%,使0~10 cm, 10~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提高336%,131%。本研究说明水肥添加通过影响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等土壤质量指标,影响植物根系生长发育和微生物活性,最终影响草田轮作系统土壤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冬小麦 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 土壤呼吸速率 水肥添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类草坪对土壤微生物量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左忠会 刘宪斌 +3 位作者 刘守美 李艳香 马思媛 和银建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7期71-81,共11页
人工草坪具有防止水土流失、美化环境、配置景观、提供户外休闲活动场所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等多种功能。为探究不同种类草坪对土壤微生物量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本研究以常见的狗牙根等6种草坪草为试验材料,设置保持自然状态和人工去杂2... 人工草坪具有防止水土流失、美化环境、配置景观、提供户外休闲活动场所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等多种功能。为探究不同种类草坪对土壤微生物量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本研究以常见的狗牙根等6种草坪草为试验材料,设置保持自然状态和人工去杂2个试验处理,连续管理养护5年后采集0~10 cm表层土,测定其土壤全碳和全氮含量、土壤微生物碳和氮含量、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其转化率6组数据。结果表明,保持自然状态试验处理中野牛草、多年生黑麦草和白花三叶草3种草坪中上述6组数据均达到最大值,均值分别为50.00 g/kg、7.00 g/kg、1.90 g/kg、0.40 g/kg、5.70 g/kg和0.65/cycle;狗牙根草坪上述6组数据均最小。说明野牛草、多年生黑麦草和白花三叶草3种草坪对土壤微生物量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较大,匍匐翦股颖和高羊茅次之,狗牙根最小。同一种试验材料,保持自然状态试验处理的上述6组数据均明显高于人工去杂试验处理的。野牛草、多年生黑麦草和白花三叶草3种草坪对上述6组数据的影响大部分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因此,草坪建设者和管理者应根据不同种类草坪草的植物学特性,结合当地气候因子和土壤条件、草坪使用目的来选择合适的草坪草,以保证草坪质量和提高草坪使用效率的同时,促进其地下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坪草 土壤全碳含量 土壤全氮含量 土壤微生物碳含量 土壤微生物氮含量 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 土壤活性有机碳转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畜率对冷蒿不同根际距离土壤细菌及其碳氮含量的影响
13
作者 王瑞 刘海丽 +3 位作者 朱爱民 王煜鑫 任梓欢 韩国栋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6-395,共10页
为了探究荒漠草原不同载畜率下半灌木植物冷蒿(Artemisia frigida)根、茎、叶碳氮含量与其根际、非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关系,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根际和非根际)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组成,测定根、茎、叶碳氮含量,分析细菌多样性... 为了探究荒漠草原不同载畜率下半灌木植物冷蒿(Artemisia frigida)根、茎、叶碳氮含量与其根际、非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关系,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根际和非根际)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组成,测定根、茎、叶碳氮含量,分析细菌多样性与根茎叶碳氮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载畜率对冷蒿根茎叶的碳氮含量存在显著影响,中度和重度放牧会限制冷蒿的生长发育。不同载畜率下,根际土壤属水平下细菌的相对丰度均高于非根际土壤,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细菌Simpson指数、ACE指数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冷蒿根茎叶碳氮含量与土壤中红色杆菌属和亚硝化球菌属的相对丰度存在相关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畜率 细菌 根际土壤 非根际土壤 根茎叶 碳氮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儋州不同林龄橡胶林土壤碳和全氮特征 被引量:45
14
作者 吴志祥 谢贵水 +2 位作者 陶忠良 周兆德 王旭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484-1491,共8页
为研究热带人工林巴西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生态系统不同林龄土壤碳、全氮特征,对热带地区种植橡胶及其更新进行生态效益评估,文章分析了海南儋州地区幼林早期(2龄)、幼林晚期(7龄)、开割树(16龄)和老龄即将更新树(30龄)4种不同... 为研究热带人工林巴西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生态系统不同林龄土壤碳、全氮特征,对热带地区种植橡胶及其更新进行生态效益评估,文章分析了海南儋州地区幼林早期(2龄)、幼林晚期(7龄)、开割树(16龄)和老龄即将更新树(30龄)4种不同林龄的橡胶林土壤碳、氮质量分数垂直分布特征。结果如下,(1)不同林龄橡胶林胶园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存在极显著差异,其大小排列顺序为幼林晚期(7龄)>老龄即将更新树(30龄)>幼林早期(2龄)>开割树(16龄),各土壤层次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的空间垂直分布大体随着土层的深入而降低,其垂直分布的变异系数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7龄幼林晚期(37.54%)>16龄开割树(26.48%)>30龄老龄即将更新树(24.44%)>2龄幼林早期(18.99%);(2)不同林龄橡胶林胶园土壤全氮质量分数存在显著差异,其大小排列顺序为幼林晚期(7龄)>幼林早期(2龄)>老龄即将更新树(30龄)>开割树(16龄),各土壤层次土壤全氮质量分数的空间垂直分布大体随着土层的深入而降低,其垂直分布的变异系数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16龄开割树(34.32%)>7龄幼林晚期(30.98%)>30龄老龄即将更新树(21.09%)>2龄幼林早期(14.37%);(3)不同林龄胶林土壤碳氮(C/N)比存在极显著差异,其大小排列顺序为开割树(16龄)>老龄即将更新树(30龄)>幼林晚期(7龄)>幼林早期(2龄),各胶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土壤全氮质量分数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R2≥0.5839,p<0.01)。本研究可为研究热带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对全球碳循环及橡胶林生长碳氮耦合提供基础数据,为我国热区进行天然橡胶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林龄 橡胶林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全氮 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牧强度对荒漠草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44
15
作者 阿穆拉 赵萌莉 +2 位作者 韩国栋 贾乐 董亭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5-118,共4页
根据植被种类组成、植被盖度以及枯枝落叶的积累量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的短花针茅草原样地设4个退化梯度,分别为对照、轻度放牧、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7年土壤有机碳和全氮... 根据植被种类组成、植被盖度以及枯枝落叶的积累量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的短花针茅草原样地设4个退化梯度,分别为对照、轻度放牧、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7年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分别介于25.32~27.02g/kg、1.40~1.47g/kg之间,2008年分别介于25.22~27.20g/kg、1.55~1.62g/kg之间,2009年分别介于25.44~27.51g/kg、1.64~1.71g/kg之间;土壤表层(0~20cm)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而逐渐降低,重度放牧区显著低于不放牧区、轻度放牧区和中度放牧区;土壤C/N比逐年降低,不同放牧区间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土壤碳氮含量 放牧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林和农田对东北地区土壤碳、氮含量及相关指标垂直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安静 王文杰 +3 位作者 王洪岩 苏冬雪 邱岭 祖元刚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31-338,共8页
以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人工林及其附近农田为研究对象,选取8组配对样地不同土层进行相关指标测定。结果发现:多数样地(8组中的7组)0~2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林地高于农田37%,但深层(20~80 cm)农田高于林地8%~58%;土壤无机碳中所... 以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人工林及其附近农田为研究对象,选取8组配对样地不同土层进行相关指标测定。结果发现:多数样地(8组中的7组)0~2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林地高于农田37%,但深层(20~80 cm)农田高于林地8%~58%;土壤无机碳中所有样地平均显示林地高于农田(林地:1.33 mg·kg-1;农田:1.17 mg·kg-1);表层(0~20 cm)林地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多高于农田,平均高出20%和34%,而深层土壤中(20~80 cm)多表现为相反趋势,这使得0~80 cm土层平均林地(6%)<农田(4%)。0~20 cm土层多为林地pH值>农田,林地电导率、容重<农田,而深层多(4~5组样地)多表现为相反趋势,0~80 cm土壤平均显示pH值差异不大,农田电导率>林地约2.22μs·cm-1,而容重差异仅0.02 g·cm-3(1%)。上述结果说明,土地利用对表层和深层影响差异明显,甚至趋势相反,农田和林地土壤碳及相关理化指标发生了明显垂直分布特征变化。过分强调土壤表层而得出的农田使SOC大量减少、土壤肥力下降的结论,在考虑深层土壤后能够明显降低上述数据的大小。这一发现说明需要同时考虑表层和深层土壤碳和氮等指标变化,以得出更科学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人工林 农田 土壤碳含量 土壤氮含量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不同造林模式下的土壤碳氮分布特征 被引量:20
17
作者 夏江宝 陈印平 +1 位作者 王贵霞 任加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4633-4641,共9页
为了探讨不同造林模式对土壤碳氮影响的生态效应,以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白蜡+棉花(FC)、香花槐+棉花(RC)、竹柳+棉花(SC)、白蜡林(F)、竹柳林(S)等5种造林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各造林模式土壤的碳氮形态及分布特征,为重度退化刺槐林的... 为了探讨不同造林模式对土壤碳氮影响的生态效应,以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白蜡+棉花(FC)、香花槐+棉花(RC)、竹柳+棉花(SC)、白蜡林(F)、竹柳林(S)等5种造林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各造林模式土壤的碳氮形态及分布特征,为重度退化刺槐林的经营改造和造林模式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不同造林模式下土壤的可溶性总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均高于裸地,农林间作高于纯林,其中SC模式含量最高,其次为FC和RC模式,而F和S纯林模式较低;5种造林模式不同土层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均表现为0—20 cm高于20—40 cm。(2)农林间作模式0—40 cm土层的可溶性全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平均含量均高于纯林模式,其中SC模式的含量最高。FC、SC和S纯林模式0—20 cm土层可溶性有机氮含量显著高于20—40 cm土层,分别为其1.4、1.5和2.7倍;而RC模式20—40 cm土层可溶性有机氮含量显著高于0—20 cm土层。(3)5种造林模式中,除F纯林土壤硝态氮低于裸地外,其他造林模式下的土壤各种氮养分含量均显著高于裸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与全氮和铵态氮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研究表明农林间作模式可显著提高重度退化刺槐林皆伐后土壤中有效态碳、氮含量,其中SC模式改良效果较好,而纯林模式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盐碱地 造林模式 土壤碳含量 土壤氮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沼泽湿地土壤碳氮沿水分梯度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6
18
作者 康清 张小静 +5 位作者 马晓林 王文颖 张萍 王榛 刘攀 赵明德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08-612,共5页
研究了青海省乱海子沼泽湿地土壤碳、氮沿水分梯度的分布特征及其土壤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青海省乱海子沼泽湿地土壤w(全氮)、w(有机碳)、w(铵态氮)、w(硝态氮)、w(微生物量碳)平均值分别为(14.74±2.72)×10^(-3)、(19... 研究了青海省乱海子沼泽湿地土壤碳、氮沿水分梯度的分布特征及其土壤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青海省乱海子沼泽湿地土壤w(全氮)、w(有机碳)、w(铵态氮)、w(硝态氮)、w(微生物量碳)平均值分别为(14.74±2.72)×10^(-3)、(190.10±28.84)×10^(-3)、(35.95±6.10)×10^(-6)、(58.43±25.09)×10^(-6)、(1.81±0.63)×10^(-3).土壤含水量显著地影响着土壤有机碳、铵态氮和微生物量碳的水平分布,而对土壤全氮和硝态氮的水平分布影响不显著.冻胀丘与冻胀丘底相比较,冻胀丘w(全氮)和w(硝态氮)高于冻胀丘底的.通过相关分析表明,有机碳与仝氮、铵态氮、微生物量碳有着密切的联系,土壤容重是影响土壤有机碳、铵态氮和微生物量碳水平分布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湿地 土壤水分梯度 土壤碳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卧龙岷江冷杉林土壤有机碳组分与氮素关系随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21
19
作者 宫立 刘国华 +2 位作者 李宗善 叶鑫 王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4696-4705,共10页
土壤碳氮沿海拔梯度变化及其耦合关系是山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为分析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及有机碳活性组分在海拔梯度上的分布规律及相互之间的耦合关系,选取亚高山物种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原始林为研究对... 土壤碳氮沿海拔梯度变化及其耦合关系是山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为分析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及有机碳活性组分在海拔梯度上的分布规律及相互之间的耦合关系,选取亚高山物种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原始林为研究对象,以卧龙邓生野牛沟岷江冷杉原始林2920—3700 m的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不同土层土壤碳氮及活性组分沿海拔的变化规律,总结土壤有机碳稳定性沿海拔主要规律,从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和碳氮关系的角度揭示其对土壤有机碳沿海拔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腐殖质层土壤有机碳(SOC)随海拔升高逐渐增加,与温度显著负相关,轻组有机碳(LFOC)及颗粒态有机碳(POC)随海拔上升均表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土壤全氮(TN)随海拔变化不显著,但林线处LOFC、POC和TN均显著增加;0—10 cm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则表现为双峰特征,峰值分别在3089 m和3260 m处,与年均温度无显著关系。2)LFOC及POC在腐殖质层和0—10 cm土层中所占比例较大,是表征土壤有机碳含量沿海拔变化规律的主要活性组分,腐殖质层LFOC/SOC和POC/SOC随海拔上升逐渐增高,0—10 cm层则逐渐降低,暗示腐殖质层有机碳稳定性沿海拔逐渐降低,0—10 cm有机碳稳定性逐渐升高。3)SOC与TN显著正相关,SOC是影响TN的主要因子,但腐殖质层TN与有机碳活性组分无显著相关关系。4)土壤C/N和微生物量C/N在3177 m大于25:1,是引起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降低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全氮 土壤活性有机碳 土壤腐殖质 海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氮含量的特征 被引量:31
20
作者 洪瑜 方晰 田大伦 《中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16,共8页
对湘中丘陵区杉木人工林、油茶经济林、苗圃地、坡耕地、采伐迹地、弃耕地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碳氮含量垂直分布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垂直分布大体随着土层的深入而降低,按分异程度(变... 对湘中丘陵区杉木人工林、油茶经济林、苗圃地、坡耕地、采伐迹地、弃耕地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碳氮含量垂直分布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垂直分布大体随着土层的深入而降低,按分异程度(变异系数)由大到小的次序为:弃耕地(80.09%)>经济林地(67.21%)>坡耕地(62.41%)>杉木人工林(58.03%)>苗圃地(35.58%)>采伐迹地(25.32%);6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有机碳加权平均含量(g/kg)从高到低依次为:采伐迹地(9.87)>经济林(9.78)>弃耕地(7.35)>杉木人工林(6.84)>坡耕地(5.48)>苗圃地(5.36);6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在空间分布上呈极显著差异(F=5.43,p<0.01);土壤全氮含量的空间垂直分布与有机碳相似,按分异程度(变异系数)由大到小的次序为:弃耕地(55.71%)>坡耕地(48.43%)>经济林地(46.22%)>杉木人工林(33.75%)>采伐迹地(20.56%)>苗圃地(19.65%);6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全氮加权平均含量(g/kg)从高到低依次为:采伐迹地(0.84)>弃耕地(0.80)>坡耕地(0.78)>经济林(0.75)>苗圃地(0.71)>杉木人工林(0.62),且6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全氮含量在空间水平分布上呈极显著差异(F=4.63,p<0.0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铵态氮、硝态氮空间垂直分布没有明显的规律性,水解氮空间垂直分布表现为表层较其它土层高;6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铵态氮含量在空间分布上呈显著差异(F=2.30,p<0.05),硝态氮含量呈极显著差异(F=3.34,p<0.01),水解氮含量无显著性差异(F=1.21,p>0.05);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全氮含量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线性正相关(R2≥0.84,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学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磷含量 土壤氮含量 垂直分布 湘中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