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相细粒陆源碎屑岩主要沉积构造类型及页岩气意义 被引量:4
1
作者 施振生 张亚雄 +3 位作者 曾番惠 周天琪 郭伟 黄浩勇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54,共23页
沉积构造不仅能揭示海相细粒陆源碎屑岩的形成环境和沉积时的古水动力条件,还影响到页岩气储集层的渗透性及可压裂性。文中通过系统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明确了海相细粒陆源碎屑岩沉积构造的主要类型及成因。海相细粒陆源碎屑岩主要... 沉积构造不仅能揭示海相细粒陆源碎屑岩的形成环境和沉积时的古水动力条件,还影响到页岩气储集层的渗透性及可压裂性。文中通过系统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明确了海相细粒陆源碎屑岩沉积构造的主要类型及成因。海相细粒陆源碎屑岩主要发育物理成因、化学成因和生物成因3类沉积构造:物理成因构造主要有流动成因构造和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前者包括交错纹理、水平层理(纹理)、块状构造、递变纹理和复合纹理,后者包括滑塌—滑移构造、负载构造、火焰状构造、球—枕构造、包卷层理、扭曲纹理、碎裂纹理和坠石;化学成因构造包括碳酸盐结核和黄铁矿结核;生物成因构造主要有生物遗迹构造和生物扰动构造。该3类沉积构造主要为细粒浊流沉积、等深流沉积和远洋—半远洋沉积成因,少数为沉积物变形成因。沉积构造类型直接影响页岩气储集层的渗透性、水力裂缝的生成及延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细粒陆源碎屑岩 水平纹理 交错纹理 递变纹理 软沉积物变形 沉积构造 可压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北震旦系灯影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及成因分析
2
作者 尚俊鑫 冯明友 +6 位作者 夏茂龙 张本健 王兴志 贾松 李勇 曾乙洋 韦明洋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84,共13页
四川盆地北缘震旦系灯影组发育软沉积变形构造,其成因机制尚不明确。结合野外露头对川北广元地区灯影组软沉积变形构造发育特征、分布及成因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广元地区震旦系灯影组三段软沉积变形构造主要分布于中下部灰白色薄层... 四川盆地北缘震旦系灯影组发育软沉积变形构造,其成因机制尚不明确。结合野外露头对川北广元地区灯影组软沉积变形构造发育特征、分布及成因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广元地区震旦系灯影组三段软沉积变形构造主要分布于中下部灰白色薄层灰岩及灰绿色—紫红色薄层泥岩中,可见液化脉、液化卷曲变形、液化角砾岩及层内断层4种典型构造。灯三段早期浅水、较安静水体沉积物受同期循环剪切应力及地层应力复合作用,为持续性古地震诱发的液化变形所致。垂向上可识别出2期不完整振动液化序列,表明灯三段至少存在2次持续的古地震活动。综合分析指示上扬子克拉通北部灯三段沉积期构造活动强烈,地震活动应与桐湾运动Ⅰ幕晚期裂陷槽的拉张活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灯影组 软沉积变形 触发机制 古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富有机质页岩层系震积岩发育特征及地质意义
3
作者 侯中帅 陈世悦 +2 位作者 杨怀宇 张顺 梁钊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0-106,共17页
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富有机质页岩中,发育大量与古地震活动有关的震积岩,围绕其开展研究不仅可以深入认识震积岩和富有机质页岩,而且对页岩油气勘探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岩心和薄片观察,识别出的震积岩... 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富有机质页岩中,发育大量与古地震活动有关的震积岩,围绕其开展研究不仅可以深入认识震积岩和富有机质页岩,而且对页岩油气勘探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岩心和薄片观察,识别出的震积岩包括软沉积物变形层和震浊积岩。研究区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类型包括小褶皱、液化砂岩脉、负载构造、球枕构造、串珠状构造、布丁构造、小断层和自碎角砾岩。震浊积岩为深湖沉积物滑塌形成的厚度小于2cm的浊积层。古地震活动导致沉积物发生液化和脆性变形,造成沉积物的流动、失稳、压实和破裂,最终形成软沉积物变形和震浊积岩。受震中距、古地形坡度和陆源碎屑输入强度的影响,湖盆中心富有机质页岩层系中震积岩的发育规模较湖盆边缘砂泥岩互层层系明显减小。震积岩的发育对于油气的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其也可以作为潜在的页岩油气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积岩 软沉积物变形构造 震浊积岩 古地震 富有机质页岩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马拉雅北缘丁木错地堑第四纪软沉积物变形构造 被引量:6
4
作者 李楠 刘陇强 +3 位作者 朱利东 杨文光 刘强 周豫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48-1056,1069,共10页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分析了喜马拉雅北缘丁木错地堑第四纪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成因机制,探讨了其与区域构造活动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丁木错地堑第四纪湖积物中主要发育负载构造、火焰构造、液化砂岩脉、拉伸软布丁构造和滑塌变形等软沉积...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分析了喜马拉雅北缘丁木错地堑第四纪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成因机制,探讨了其与区域构造活动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丁木错地堑第四纪湖积物中主要发育负载构造、火焰构造、液化砂岩脉、拉伸软布丁构造和滑塌变形等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并可见微正断层、同沉积断层和阶梯状断层伴生产出。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发育明显受控于丁木错活动正断层,显示地震触发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特征。综合丁木错地堑第四纪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组合类型、分布特征与构造背景表明其为古地震事件的产物。丁木错地堑第四纪古地震事件反映了丁木错断裂的构造活动性,结合近年来沿丁木错断裂地震活动的增加,表明该区仍具有潜在地震活动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沉积物变形构造 丁木错地堑 古地震事件 第四纪 喜马拉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马拉雅北缘石炭系纳兴组事件沉积的发现及意义
5
作者 李楠 杨文光 +3 位作者 朱利东 刘陇强 周豫 刘强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65-2075,共11页
石炭系纳兴组事件沉积的发育对明确喜马拉雅北缘盆地属性和构造背景具有重要指示意义。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在石炭系纳兴组下部识别出典型深水重力流沉积,并新发现大量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深水重力流主要包括滑塌沉积和砂质碎屑流沉积,浊流... 石炭系纳兴组事件沉积的发育对明确喜马拉雅北缘盆地属性和构造背景具有重要指示意义。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在石炭系纳兴组下部识别出典型深水重力流沉积,并新发现大量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深水重力流主要包括滑塌沉积和砂质碎屑流沉积,浊流沉积发育有限。负载构造、火焰构造、液化砂岩脉和液化角砾岩的发育指示地震触发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特征。综合区域地质背景,纳兴组深水重力流和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特征表明石炭纪喜马拉雅北缘处于被动陆缘裂谷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重力流 软沉积物变形构造 纳兴组 石炭纪 喜马拉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及地震岩研究简评 被引量:31
6
作者 冯增昭 鲍志东 +1 位作者 郑秀娟 王媛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12,共6页
近30年(1987—2016)来,中国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地震岩、震积岩及古地震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和成绩。但是,在国内中文期刊中已发表的约140篇文章和已出版的一些专著中,几乎都把具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岩层当作地震岩。可喜的是,中国石... 近30年(1987—2016)来,中国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地震岩、震积岩及古地震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和成绩。但是,在国内中文期刊中已发表的约140篇文章和已出版的一些专著中,几乎都把具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岩层当作地震岩。可喜的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老师们和学生们,对山东青岛灵山岛下白垩统中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研究,却有多种不同的观点,呈现出了一种活跃的学术气氛。笔者等的看法是:(1)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是一种沉积构造,它有多种成因,它是一个很好的沉积学和地质学术语,应继续地和更广泛地使用下去。(2)地震岩是专指由地震引起的具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岩层,它是具多成因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岩层的一种,不能把所有的具软沉积构造的岩层都当作地震岩。有的地质学家建议废弃地震岩这一术语。(3)震积岩是"seismites"(地震岩)的误译,不宜再继续使用。(4)由于地震岩和震积岩这两个术语在国内外已使用多年,要废弃它们或不再继续使用它们,应得到国内外的多数地质学家的同意才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沉积变形构造 地震岩 震积岩 灵山岛 “多成因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及地震岩”专题研讨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沉积变形构造的分类和形成机制研究 被引量:44
7
作者 李勇 钟建华 +1 位作者 邵珠福 毛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29-838,共10页
软沉积变形构造是指沉积物沉积之后、固结之前在处于软沉积物阶段时由于物理作用发生变形所形成的一系列构造。作为一种广泛发育的沉积构造,对其分类和成因机制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目前主流的分类方案是依据其成因机制为主... 软沉积变形构造是指沉积物沉积之后、固结之前在处于软沉积物阶段时由于物理作用发生变形所形成的一系列构造。作为一种广泛发育的沉积构造,对其分类和成因机制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目前主流的分类方案是依据其成因机制为主再考虑其他因素将软沉积变形构造分为负载构造、包卷层理、变形交错层、滑塌构造、泄水和沉积物挤入构造、塌陷构造以及由生物和化学作用所形成的变形构造。而作为一种重要的软沉积变形构造,震积构造可以依据地震对沉积物改造的时间划分为同生、准同生和后生变形三种基本类型,而每一种基本类型可以分别受到伸展、挤压、剪切、液化以及震动而形成不同的软沉积变形构造。软沉积变形构造的触发因素多样,但主要是地震引起沉积物的液化产生的变形,因此可以按照沉积相分析、触发因素评估和标准评估三个步骤对软沉积变形构造的成因进行识别。作为一种广泛分布的沉积构造,软沉积变形构造成因机制的识别和判断仍然将是其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其次软沉积变形在地质工程方面的应用也是一个研究方向;最后,随着油气勘探走向深水,发现软沉积变形构造有关的油气藏也将是另外一个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构造 软沉积变形 震积岩 液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中、新生界软沉积物变形及构造演化 被引量:24
8
作者 乔秀夫 姜枚 +3 位作者 李海兵 郭宪璞 苏德辰 许乐红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0-106,共27页
龙门山是由三条主要断裂组成的山体。汶川—茂县断裂,也称后山断裂,构成龙门山的西部边界;映秀—北川断裂为龙门山的中央断裂;灌县—安县断裂为龙门山的东部边界,也称前山断裂。龙门山断裂带以东为始自晚三叠世末的不同时期的前陆盆地... 龙门山是由三条主要断裂组成的山体。汶川—茂县断裂,也称后山断裂,构成龙门山的西部边界;映秀—北川断裂为龙门山的中央断裂;灌县—安县断裂为龙门山的东部边界,也称前山断裂。龙门山断裂带以东为始自晚三叠世末的不同时期的前陆盆地。前陆盆地中从晚三叠世至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MS8.0),在不同年代地层中均有丰富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SSDS)记录,包括液化变形、重力作用变形、水塑性变形及其他相关的变形。这些变形层的地点紧邻龙门山的三条断裂,这些断裂在不同时期的活动诱发不同时期的强地震,导致当时尚未固结的沉积物变形(震积岩)。上三叠统小塘子组的软沉积的变形构造有液化角砾岩、液化滴状体、液化底辟、触变底辟、卷曲变形、拉伸布丁、负载、球-枕构造、枕状层及粒序断层等。侏罗系、白垩系主要为粗粒沉积物,除少数层位发现有液化变形外,主要的软沉积变形类型为各种形态、大尺度的砾岩负载构造。古近系为湖相沉积,沉积物粒度较细,软沉积物变形又出现大量液化变形构造,如液化混插、液化角砾岩等。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MS8.0)诱发大规模地表以下沙层液化,形成一系列液化变形构造与微地貌:液化沙堆、液化席状沙、沙火山、液化丘、坑状地形与混杂堆积。应用龙门山反射地震成果、古地震记录,结合区域构造可以给出龙门山断裂带发生的时间顺序与地震造山时期:(1)松潘—甘孜造山带与扬子板块的碰撞发生于晚三叠世早期,二者的边界即现在的汶川—茂县断裂;汶川—茂县断裂于晚三叠世末逆冲推覆造山,三叠纪末龙门山地区的山地可称松潘-甘孜山,在其东侧形成前陆盆地;晚三叠世印支造山旋回的大陆动力作用是龙门山诞生与孕育的阶段。(2)映秀—北川断裂与灌县—安县断裂的逆冲活动时间为侏罗纪—早白垩世,形成高山与前陆盆地。(3)早白垩世的龙门山已是一个由三条逆冲断裂组成的断裂带山体,可称古龙门山,山高约3 500m。(4)三条断裂在古近纪的活动诱发古近系软沉积物变形,但断裂未发生逆冲推覆造山,沉积物为湖相细粒沉积,古近纪是一个地震活动期,但不是造山的阶段。(5)中生代龙门山经历了多次瞬时地震造山与平静期山脉剥蚀降低的过程,现在的龙门山是晚新生代期间多次地震瞬时造山的产物。与众多的龙门山地学研究者不同,本文系采用另一种思维——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即通过古地震途径讨论龙门山地区的构造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龙门山断裂带 古地震 软沉积物变形构造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沉积物变形中负载、球—枕构造的古地震研究综述 被引量:24
9
作者 钟宁 蒋汉朝 +2 位作者 梁莲姬 徐红艳 彭小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19-738,共20页
在构造活动地区,软沉积物变形是研究古地震的一种关键证据。近年来,湖相沉积中的软沉积物变形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多数研究局限于软沉积物变形的形态分类。相比之下,对软沉积物变形的成因分析、触发机制和变形过程缺少系统分析,以至... 在构造活动地区,软沉积物变形是研究古地震的一种关键证据。近年来,湖相沉积中的软沉积物变形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多数研究局限于软沉积物变形的形态分类。相比之下,对软沉积物变形的成因分析、触发机制和变形过程缺少系统分析,以至于软沉积物变形能否反映地震事件,以及软沉积物变形类型、强弱与地震震级和震中位置是否存在明确关联还存在较大争议。鉴于此,本文选择软沉积物变形中典型的变形构造—负载、球—枕构造,从其具体特征、成因、触发机制、变形过程、变形强弱与震级及震中距关系等方面展开讨论。统计结果显示,当沉积记录中的负载、球—枕构造为地震成因时,其代表的震级可能为6.0~7.0级,震中距约为20~70 km。就相同变形强度的负载、球—枕构造来说,湖相沉积记录的震级最强,其次为河湖相沉积和海相沉积。负载、球—枕构造变形层的宽度和厚度以及球状半径大小与地震震级具有正相关关系,而岩性与地震震级大小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利用软沉积物变形所对应的地震震级估算距震中距离,或者采用软沉积物变形距断层距离估算地震震级的方法都是可行的。这样看来,软沉积物变形不仅能够记录地震事件,而且能够根据其变形类型、尺度大小和强度变化等,较好地确定地震震级及震中位置,为古地震研究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沉积物变形 负载构造 球-枕构造 变形过程 古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西山寒武系滑塌构造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0
10
作者 苏德辰 孙爱萍 +2 位作者 郑桂森 吕金波 郭荣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067-1075,共9页
北京西山地区的寒武系层序完整,剖面出露好,是中国地质学家研究寒武系的经典地区之一。前人对北京地区寒武系的研究集中于百花山北麓清水河—永定河流域的军庄、丁家滩、下苇甸、青白口至军饷之间的露头。作者等在北京房山地区百花山南... 北京西山地区的寒武系层序完整,剖面出露好,是中国地质学家研究寒武系的经典地区之一。前人对北京地区寒武系的研究集中于百花山北麓清水河—永定河流域的军庄、丁家滩、下苇甸、青白口至军饷之间的露头。作者等在北京房山地区百花山南麓进行地质考察中,在上寒武统崮山组下部的中薄层条带状灰岩和砾屑灰岩中发现了典型的滑塌变形层,变形主要表现为发育大量的小型层间微型断裂或褶皱,大部分断裂表现为小型的低角度逆冲性质,断裂面呈舒缓波状,平均倾角10°左右,微型断裂面上盘还可见更次级的微型褶曲或断层和布丁。滑塌变形层之下还发现了与古地震有成因关系的楔状构造和特殊的砾岩。结合前人在寒武系中已经发现的震积岩,初步认为,这种典型的滑塌变形的直接触发机制很可能是伴随着华北古板块在中寒武世末与晚寒武世之间的"翘翘板式运动"而发生的古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塌构造 生物丘 寒武系 软沉积物变形 古地震 北京西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满加尔坳陷及周缘晚奥陶世古地震记录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0
11
作者 何碧竹 乔秀夫 +4 位作者 许志琴 焦存礼 蔡志慧 张英利 苏德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805-1816,共12页
通过对钻井岩芯的详细观察和描述,发现在塔里木盆地满加尔坳陷晚奥陶世开阔陆棚相—盆地相沉积地层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复杂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主要有液化流动构造,包括液化砂岩脉、液化角砾岩、底劈构造及水塑性卷曲变形与震积不整合... 通过对钻井岩芯的详细观察和描述,发现在塔里木盆地满加尔坳陷晚奥陶世开阔陆棚相—盆地相沉积地层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复杂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主要有液化流动构造,包括液化砂岩脉、液化角砾岩、底劈构造及水塑性卷曲变形与震积不整合等。特别是在满加尔坳陷与卡塔克隆起结合部塔中Ⅰ号断层的下降盘,发现存在米级软沉积物变形构造,以软沉积物布丁变形构造为主,变形构造的上、下均发育不等厚的未变形沉积层。这些变形构造的形成与震积作用有关,发育在晚奥陶世不同时期。在晚奥陶世早期,古地震记录表现出拉张应力作用的结果,且由早至晚古地震应力有逐渐增强的趋势。发现的多幕次的古地震记录表明,中加里东运动在满加尔坳陷及周缘表现明显,塔中Ⅰ号断裂是该时期古地震的主控断裂,其活动具有周期性和多旋回的特点,表现为多期次的由弱到强再结束的特征,且在不同部位有差异。晚奥陶世塔中Ⅰ号断裂带的地震活动影响着该区古构造和古沉积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沉积物变形构造 震积作用 震积岩成因 晚奥陶世 满加尔坳陷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灵山岛下白垩统青山群火山地震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特征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16
12
作者 周瑶琪 周腾飞 +4 位作者 张振凯 梁钊 梁文栋 王安东 于姗姗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67-582,共16页
近年来,针对山东省灵山岛地区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研究呈现热潮,但研究层位主要集中于下白垩统莱阳群的浊积岩,对下白垩统青山群未见详述。利用野外露头与镜下薄片资料,详细描述了灵山岛地区下白垩统青山群的岩性特征、岩相组合、软沉积... 近年来,针对山东省灵山岛地区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研究呈现热潮,但研究层位主要集中于下白垩统莱阳群的浊积岩,对下白垩统青山群未见详述。利用野外露头与镜下薄片资料,详细描述了灵山岛地区下白垩统青山群的岩性特征、岩相组合、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类型与特征,指出研究区青山群软沉积物变形构造主要宿主岩层为陆相扇三角洲沉积,其沉积水体逐渐变浅,并伴随多次火山爆发。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类型主要有负载构造、球—枕构造、泄水构造、挤入构造、水塑性褶皱、塑性砂岩团块包卷构造、火山地震落石构造和"V"型地裂缝等,形成原因主要为火山爆发引起的古火山地震作用,成因机制主要分为地震波、火山碎屑物重力及惯性作用与瞬时差异气压效应3种,这与莱阳群浊积岩层位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主要为滑塌与构造古地震机制不同。通过分析火山碎屑流堆积层位与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发育层位的关系,建立了青山群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分布模式,即随着与火山口距离的变化,近源易见的脆性变形逐渐消失,中源以液化软沉积物变形与塑性变形为主体,远源呈现弱的液化软沉积物变形,且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规模与距离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山岛 下白垩统 青山群 软沉积物变形构造 火山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诸城早白垩世莱阳期古地震事件与恐龙迁移 被引量:32
13
作者 何碧竹 乔秀夫 +1 位作者 田洪水 张艳霞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320-1330,共11页
在诸城断陷皇华镇大山村黄龙沟存在丰富的、多样的恐龙足迹化石,在紧邻化石埋藏层下伏及上覆地层中发现了下白垩统莱阳群杨庄组多套古地震记录,主要包含波状褶皱、底劈构造、液化砂岩脉、液化角砾岩、粒序断层、卷曲变形和震积不整合等... 在诸城断陷皇华镇大山村黄龙沟存在丰富的、多样的恐龙足迹化石,在紧邻化石埋藏层下伏及上覆地层中发现了下白垩统莱阳群杨庄组多套古地震记录,主要包含波状褶皱、底劈构造、液化砂岩脉、液化角砾岩、粒序断层、卷曲变形和震积不整合等塑性、脆性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分析表明初始沉积物、沉积相及构造作用确定了地震活动作用时形成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类型。在早白垩世莱阳群沉积中期,地震活动具有阶段性及频发性,以单向挤压的丘-槽构造及双向挤压的波状变形为主,且后期有构造活动强度加大的特征。根据已识别的古地震记录发育及古地震活动强度分析,推测此时期发震断裂可能是断陷的南缘断裂——五莲断裂。区域构造作用使得该时期沉积环境发生变化,由湖相逐渐过渡到河流相,在突发古地震事件发生之后,在滨浅湖区域留下了丰富的恐龙迁徙足迹。古地震记录的研究,可建立古地震事件与沉积、构造演化的联系,约束构造作用的属性、频次及时限,为确定盆地及周缘构造-沉积演化历史提供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沉积物变形构造 古地震成因 恐龙足迹化石 早白垩世 山东诸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诸城晚白垩世古地震事件与恐龙化石埋藏 被引量:21
14
作者 何碧竹 乔秀夫 +2 位作者 田洪水 陈树清 张艳霞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15-626,共12页
在山东诸城库沟、龙骨涧、西见屯集群恐龙化石埋藏层——上白垩统王氏群辛格庄组与红土崖组中,发现存在脆性、塑性及液化等多种类型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主要包括负载构造、球—枕构造、挤入构造(火焰构造)、液化卷曲变形、液化脉状构造... 在山东诸城库沟、龙骨涧、西见屯集群恐龙化石埋藏层——上白垩统王氏群辛格庄组与红土崖组中,发现存在脆性、塑性及液化等多种类型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主要包括负载构造、球—枕构造、挤入构造(火焰构造)、液化卷曲变形、液化脉状构造、混插沉积构造及地震断裂等典型的粗碎屑沉积物形成的古地震记录。多层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及未变形沉积层间互出现,反映晚白垩世诸城地区地震活动频繁,地震活动具有多期性、间歇性及活动能量强—弱转换的脉动性。泥石流、洪泛平原沉积层中埋藏了大规模、顺层分布的恐龙(鸭嘴龙)骨骼化石,其中砂砾岩物源主要来自盆地南缘下白垩统的莱阳组和青山组。多层的古地震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层之间夹持着恐龙化石埋藏层,可能与盆地南缘诱发泥石流、埋藏大规模恐龙骨骼的突发性、强能量地震事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沉积物变形构造 古地震成因 恐龙化石埋藏 上白垩统 山东诸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和非地震引发的软沉积物变形 被引量:42
15
作者 杜远生 余文超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5-72,共8页
地震事件沉积(震积岩)是现代沉积学的一个热点问题。地震可引发各种软沉积物变形,容易造成地震成因的和非地震成因的软沉积物变形的混淆。论文重点讨论了地震成因和非地震成因(冰融作用,天然气水合物泄漏,水力破裂,滑坡、滑塌、泥石流,... 地震事件沉积(震积岩)是现代沉积学的一个热点问题。地震可引发各种软沉积物变形,容易造成地震成因的和非地震成因的软沉积物变形的混淆。论文重点讨论了地震成因和非地震成因(冰融作用,天然气水合物泄漏,水力破裂,滑坡、滑塌、泥石流,液化等)的软沉积物变形,并对地震同生、准同生软沉积物变形及其与相关的软沉积物变形关系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沉积物变形 地震事件沉积 震积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力流主导的深水沉积特征及其模式--以共和盆地下三叠统为例 被引量:9
16
作者 刘炳强 邵龙义 +5 位作者 王伟超 黄献好 刘文进 张少林 张浩 鲁静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06-1127,共22页
深水沉积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近年来已成为沉积学研究的前缘和油气工业界关注的焦点。以共和盆地下三叠统为例,通过野外剖面的详细观察描述,结合室内镜下薄片鉴定与粒度分析,对深水沉积类型、沉积特征、垂向组合、成因机制以及沉积... 深水沉积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近年来已成为沉积学研究的前缘和油气工业界关注的焦点。以共和盆地下三叠统为例,通过野外剖面的详细观察描述,结合室内镜下薄片鉴定与粒度分析,对深水沉积类型、沉积特征、垂向组合、成因机制以及沉积模式进行系统研究。共和盆地早三叠世深水沉积类型主要有滑塌型深水重力流沉积、底流沉积以及深水悬浮沉积,其中滑塌型深水重力流沉积又可识别出滑塌沉积、砂质碎屑流沉积与浊流沉积三种类型。滑塌沉积常见以同沉积褶皱为代表的多种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砂质碎屑流沉积以块状砂岩为主,内部可见砂质团块、泥砾或泥质撕裂屑,块状砂岩顶底与相邻岩层均为突变接触;浊流沉积普遍发育正粒序,可见不完整的鲍马序列,底面常见多种类型的底模构造;底流沉积发育多种牵引流沉积构造。研究区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类型丰富,其中滑塌层内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主要在斜坡滑塌过程中形成;未发生滑塌层内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主要因地震使沉积物发生液化作用及流体化作用而形成。在综合分析盆地构造背景、深水沉积分布规律、重力流触发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了共和盆地早三叠世滑塌型重力流主导的深水沉积模式。滑塌型重力流主要由地震以及火山事件触发,水道化的地区会形成大面积的海底扇沉积体系。底流作为深水环境中不可忽视的动力因素,往往会对重力流沉积进行后期改造而使其物性变好。深水悬浮沉积作为一种背景沉积,在重力流事件的间歇期成为主要的深水沉积物。研究显示内扇、中扇可作为致密砂岩油气的勘探区,外扇可进行页岩油气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沉积 重力流 软沉积物变形构造 沉积模式 共和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造山带早期断裂活动的古地震制约——来自汶川科钻(WFSD)岩心的证据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焕 李海兵 +2 位作者 乔秀夫 司家亮 何祥丽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3973-3988,共16页
强地震是断裂活动的表现形式,可以诱发地表沉积层序顶部未固结的软沉积物发生变形,形成新的变形层(即震积岩***)。因此,在连续沉积剖面中赋存的多层震积岩应是断裂活动的直接证据。川西前陆盆地中的软沉积物变形记载了龙门山断裂带的活... 强地震是断裂活动的表现形式,可以诱发地表沉积层序顶部未固结的软沉积物发生变形,形成新的变形层(即震积岩***)。因此,在连续沉积剖面中赋存的多层震积岩应是断裂活动的直接证据。川西前陆盆地中的软沉积物变形记载了龙门山断裂带的活动信息,对认识龙门山造山带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一号孔(WFSD-1)和三号孔(WFSD-3)连续岩心剖面的岩性分析和构造研究,识别出11段不同深度的液化角砾岩层,它们是地震触发成因的软沉积物变形岩层。11个液化角砾岩段厚度从~20m至102m不等,分布在晚三叠世须家河组二-五段。这些液化角砾岩层记录了龙门山前陆盆地形成过程中晚三叠世断裂活动特征及趋势。这些厚度不等的震积岩粗略指示约2~20万年的地震活动长周期(地震幕),以及约4至70万年的间震期(地震幕的间隔时间),反映了龙门山断裂早期脉动式(幕式)活动特征。从不同段液化角砾岩层分布间隔规律来看,地震活跃期间隔(即间震期)越来越短,显示龙门山造山带断裂活动越来越强的趋势。结合前人地表软沉积物变形研究,我们认为龙门山造山带在晚三叠世经历了多期次的正断-逆冲活动的造山作用(至少经历14个地震活跃期),形成龙门山雏形及前陆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角砾岩 软沉积物变形构造 古地震 断裂活动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WFSD) 龙门山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中元古界大龙口组地震灾变事件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1
18
作者 武振杰 张传恒 姚建新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75-386,共12页
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是确定古地震存在的关键证据之一。笔者在云南易门地区进行野外露头剖面调查时,在滇中新元古代大龙口组中识别出了3个地震事件层,其中发现大量的水塑性褶皱、液化构造等变形构造,主要类型包括微褶皱纹层、与液化脉有关... 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是确定古地震存在的关键证据之一。笔者在云南易门地区进行野外露头剖面调查时,在滇中新元古代大龙口组中识别出了3个地震事件层,其中发现大量的水塑性褶皱、液化构造等变形构造,主要类型包括微褶皱纹层、与液化脉有关的褶皱、与液化层有关的褶皱和受侧向挤压而成的顺层滑动、碟状泄水构造、液化脉、液化沙侵、水压破裂等构造。此外,臼齿构造与水塑性褶皱、液化构造等地震成因变形构造伴生发育,并且其脉体形态、大小、优势方位等与后者的分布、变形样式、强度等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及臼齿构造的形态、位态及发育层位特征表明,它们的驱动机制是地震活动。迄今为止,已发现的滇中地区大龙口组震积岩均分布于罗茨-甘庄断裂的东侧,指示软沉积物变形、臼齿构造与西缘控盆断裂间存在密切的成因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元古界 大龙口组 软沉积物变形构造 臼齿构造 震积岩 昆阳裂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构造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26
19
作者 钟建华 梁刚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31-839,共9页
本文简要的总结了近20年来沉积构造研究方面的成果,从五个方面阐述了沉积构造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①继续探寻新的沉积构造;②通过各种方法,包括野外观察、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来探讨某些已有(老)沉积构造的成因。③纠正人们对某些沉积... 本文简要的总结了近20年来沉积构造研究方面的成果,从五个方面阐述了沉积构造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①继续探寻新的沉积构造;②通过各种方法,包括野外观察、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来探讨某些已有(老)沉积构造的成因。③纠正人们对某些沉积构造的成因及环境意义的过时或错误认识;④重视软沉积物变形构造(soft-sediment deformation structures)及流水逃逸构造(flow escape structures)和液化构造的研究;⑤继续发掘和拓展沉积构造在沉积学研究(环境分析、层序地层学等)中的应用功能及范围。我国在沉积构造研究方面近年来成果不多,需要迎头赶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构造 软沉积物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深凹带古近系戴南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及沉积模式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金华 吴立峰 +2 位作者 乔力 孙秀会 孙晓庆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19-1025,共7页
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又称准同生变形构造,其发育特征、分布规律以及沉积模式等的研究对油气储层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区多个油田的岩芯观察中发现了同生微断层、液化岩脉、液化扭曲变形、砂枕构造、自碎角砾岩等多种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并... 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又称准同生变形构造,其发育特征、分布规律以及沉积模式等的研究对油气储层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区多个油田的岩芯观察中发现了同生微断层、液化岩脉、液化扭曲变形、砂枕构造、自碎角砾岩等多种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并分析了形成各种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不同应力环境和特征。通过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平面分布规律分析,认为软沉积物变形构造随着边界断层真2断层和汉留断层断层面倾角变大出现的频率越高,发育程度越强烈,因而研究区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发育频率与高邮凹陷深凹带的边界断层的坡度有关,变形构造的产生和分布受到古地形的控制。并且该类变形构造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始储层的物性和连通性。通过参考国内外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成因模式,提出了研究区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沉积模式,研究区软沉积物变形构造主要发育于边界断层形成的斜坡区附近,从剖面上可以分为上部浅水区、中部斜坡区和下部深水区三个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沉积物变形构造 微断层 液化变形 沉积模式 高邮凹陷 苏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