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测定与去除采油废水中聚丙烯酰胺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18
1
作者 牟靖文 罗逸 +4 位作者 唐和清 任以伟 刘伦华 牛太同 王平建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7-79,共3页
介绍了黏度法与浊度法测定三次采油污水中聚丙烯酰胺(PAM)的残余浓度和次氯酸盐法及化学凝沉法去除PAM的原理和方法,并对影响因素及技术可行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当测定温度在2~22℃范围内,浊度法受溶液中可溶性盐和有机物以及环境... 介绍了黏度法与浊度法测定三次采油污水中聚丙烯酰胺(PAM)的残余浓度和次氯酸盐法及化学凝沉法去除PAM的原理和方法,并对影响因素及技术可行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当测定温度在2~22℃范围内,浊度法受溶液中可溶性盐和有机物以及环境温度的影响比黏度法要小,结果的重现性好,适合于含油污水PAM浓度的检测。化学凝沉法可快速去除三次采油废水中残留的PAM,处理工艺简单,水质可以达到油田回注水或外排水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污水 聚丙烯酰胺 黏度法 浊度法 次氯酸盐法 化学凝沉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驱油中浊度法测定 H P A M 浓度的准确性 被引量:12
2
作者 郭志东 吴燕飚 黄宏光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67-170,共4页
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和三元复合驱中普遍采用冰醋酸次氯酸钠浊度法测定 H P A M 浓度,由于应用条件复杂多变,测定结果的准确性不好。实验考察了 H P A M 的水解度、分子量、水质、碱( Ha O H) 、表面活性剂 O R S... 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和三元复合驱中普遍采用冰醋酸次氯酸钠浊度法测定 H P A M 浓度,由于应用条件复杂多变,测定结果的准确性不好。实验考察了 H P A M 的水解度、分子量、水质、碱( Ha O H) 、表面活性剂 O R S41 及 H P A M生产厂家( 生产工艺) 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发现除 O R S41 外,其余因素的影响都很大,这使实际生产中很难制作出合乎该法要求的标准工作曲线。各种因素的影响和不合要求的标准工作曲线结合在一起,造成了不准确的测定结果。现在使用的 H P A M 浓度测定方法必须加以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解 聚丙烯酰胺 HPAM 化学驱油 驱油 浊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木质素部分脱除及其含量对生物质热解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吴丹焱 辛善志 +4 位作者 刘标 陈应泉 杨海平 王贤华 陈汉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93-197,共5页
该研究采用固定床热解炉,研究不同木质素含量花生壳、核桃壳样品的裂解行为,利用元素分析、工业分析、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以及气相色谱法对原料和热解产物进行分析,探究木质素与综纤维素在原始交联结构下的交互作用及其对热解产物分布特... 该研究采用固定床热解炉,研究不同木质素含量花生壳、核桃壳样品的裂解行为,利用元素分析、工业分析、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以及气相色谱法对原料和热解产物进行分析,探究木质素与综纤维素在原始交联结构下的交互作用及其对热解产物分布特性影响。研究结果发现,300℃热解条件下,随着木质素含量的增加,样品中固体产率增加,液体产率和气体产率下降。500、700℃热解条件下,固体产率相比300℃有大幅度的下降,且随样品中木质素含量的增加,固体产率无明显变化,液体产率稍微增加,气体产率下降。500℃时,H2产率很低,随样品中木质素含量的增加,CO2含量减少,CH4含量增加,CO含量有稍微的上升。而700℃时,综纤维素的脱氢、缩合、成环会生成大量的H2。同时,木质素能够促进综纤维素分解生成大量左旋葡聚糖,并抑制其分解;而综纤维素抑制木质素单体愈创木基的脱甲氧基反应,促进苯丙烷基的脱烷基反应,形成更多的酚类化合物。该研究对于生物质组分间交互和产物形成特性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解 木质素 生物质 综纤维素 交互作用 亚氯酸钠-乙酸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牦牛血液氯化血红素的分离提纯及工艺优化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杨生忠 韩学燕 +3 位作者 李宗文 陈虎 任茜 曹效海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163-3169,共7页
试验以新鲜牦牛血液为原料,采用血粉法、冰醋酸法及醋酸钠法,探索制备氯化血红素的最优工艺参数,并对不同方法制备的氯化血红素纯度及得量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血粉法的最优工艺是超声处理时间40 min,酸性丙酮添加量为120mL,抽提时间30 m... 试验以新鲜牦牛血液为原料,采用血粉法、冰醋酸法及醋酸钠法,探索制备氯化血红素的最优工艺参数,并对不同方法制备的氯化血红素纯度及得量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血粉法的最优工艺是超声处理时间40 min,酸性丙酮添加量为120mL,抽提时间30 min,乙酸钠添加量为9 mL,氯化血红素纯度达到96%,得量为7.38g/L。采用冰醋酸法制备氯化血红素,当冰醋酸添加量为红细胞量的3倍时,氯化血红素纯度达到80%,得量为6.10g/L。采用醋酸钠法制备氯化血红素,当氯仿添加量为红细胞量的2倍时,氯化血红素纯度达到90%,得量为3.44g/L。通过对比3种制备方法,氯化血红素纯度依次为血粉法>醋酸钠法>冰醋酸法;氯化血红素得量依次为血粉法>冰醋酸法>醋酸钠法,由此可知,3种方法中,选用血粉法制备氯化血红素的量更高且更加有利于工业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血液 氯化血红素 牦牛血粉 醋酸钠法 冰醋酸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及其制品中双乙酸钠含量测定及影响因素研究
5
作者 李道霞 刘军 +4 位作者 张驰松 周海燕 狄飞达 方秋野 王俏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85-290,共6页
研究GB 5009.277—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双乙酸钠的测定》检测大豆及豆制品中双乙酸钠含量的影响因素。按照GB 5009.277—2016分别测定大豆及豆制品中双乙酸钠和乙酸含量,并考察本底扣除法,以及乙酸、乙酸钠和乙酸铵等含乙酸根... 研究GB 5009.277—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双乙酸钠的测定》检测大豆及豆制品中双乙酸钠含量的影响因素。按照GB 5009.277—2016分别测定大豆及豆制品中双乙酸钠和乙酸含量,并考察本底扣除法,以及乙酸、乙酸钠和乙酸铵等含乙酸根类化合物对双乙酸钠测定的影响,同时模拟腐乳生产过程以考察经发酵产生的乙酸对双乙酸钠测定的影响。经扣除乙酸本底,31批大豆均未检出双乙酸钠,52.44%的豆制品检出双乙酸钠。本底扣除法、乙酸的存在形态以及豆制品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乙酸均会影响豆制品中双乙酸钠的测定。采用GB 5009.277—2016检测双乙酸钠结果呈阳性时不能直接判断豆制品中使用了食品添加剂双乙酸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乙酸钠 乙酸 本底扣除法 大豆 豆制品 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