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llite-smectite Mixed-layer Minerals in the Alteration Volcanic Ashes under Submarine Environment
1
作者 HONG Hanlie GAO Wenpeng +2 位作者 YIN Ke LI Zhaohui WANG Chaowen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35-35,共1页
The clay mineralogy of the clay intervals interbedded with siliceous mudstones across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PTB) in Pengda, Guiyang, Guizhou province, was investigated by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high reso... The clay mineralogy of the clay intervals interbedded with siliceous mudstones across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PTB) in Pengda, Guiyang, Guizhou province, was investigated by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high 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HRTEM). The clay mineral assemblages of the sediments are mainly I/S clays and minor smectite, kaolinite, and illite as reveled by XRD analyses. The peak-shape parameters BB1 and BB2 of I/S clays of the representative clay bed PL-01 are 4.7° and 4.4°, and the peak position of the low angle reflection is at 6.8° 2θ (13.6 ), suggesting that the I/S clays has a IS type of ordering. However, the presence of multi-order reflections and their intensities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completely ordered 1∶1 mixed-layer I/S clay rectorite, indicating that I/S clays of the Pengda section have partially ordered IS structures. HRTEM observations show that most of the I/S clays exhibit an IS stacking ordering. However, in some areas within a IS particle, smectite layer is observed in doublets, triplets, and quartets, which are interstratified by various amounts of illite layers, suggesting the presence of other irregular stacking in addition to the major 1∶1 IS ordered stacking. Transformation of smectite layer into illite layers is also observed in the I/S clays, suggesting that the Pengda I/S clays are derived from smectite illitization,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clay mineral assemblage. The I/S clays of the Pengda section contain up to 45% to 95% smectite layer, the notably higher contents of smectite layer relative to those of other PTB stratigraphic sets in south China can be attributed to difference in alteration and smectite illitization processes due to different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PTB) high-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HRTEM) clay minerals mixed-LAYER illite-smecti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致密砂岩储层黏土矿物形貌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坤阳 杜谷 +1 位作者 王冠 何佳乐 《岩矿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5-253,共9页
致密砂岩气作为非常规油气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储层矿物学特征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非常规油气领域研究热点。黏土矿物作为致密砂岩储层的主要组成矿物之一,目前对其形貌特征的研究主要依赖于电子显微术,但受其表面电荷吸附性及样品... 致密砂岩气作为非常规油气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储层矿物学特征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非常规油气领域研究热点。黏土矿物作为致密砂岩储层的主要组成矿物之一,目前对其形貌特征的研究主要依赖于电子显微术,但受其表面电荷吸附性及样品表面导电膜二次改造的影响,很难对其表面形貌特征进行准确的精细刻画。然而,致密砂岩储层主体孔径在20~500nm,伊蒙混层黏土、绿泥石、伊利石等黏土矿物为纳米孔隙发育的主要矿物之一,随着致密砂岩储层微纳米孔隙系统的研究深入,黏土矿物纳米形貌特征的研究对于致密砂岩储层评价显得愈发重要,因此,对黏土矿物纳米/亚纳米形貌特征的研究对于储层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到川西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晚成岩阶段中伊蒙混层黏土矿物发育平行阶梯条纹,阶梯的两面凹角处形成了大量的纳米孔隙,是无机纳米孔隙的主要组成部分;绿泥石主要呈面平棱直的理想晶体生长终态,生长层在纵向上有规律地无隙叠置,晶体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伊利石发育平行阶梯条纹或波纹状阶梯,晶体形态不规则,处于亚稳定状态。其次,川西须家河组晚成岩阶段的黏土矿物构造背景相似、经历的成岩演化序列相同,但是通过AFM观察到川西须家河组晚成岩阶段不同种类黏土矿物晶体形态各异、晶面阶梯发育程度不尽相同,表明黏土矿物的形貌特征与成岩作用之间存在着空间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力显微镜 致密砂岩 伊蒙混层黏土 绿泥石 伊利石 生长阶梯 川西须家河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昌潍古近系原型盆地粘土矿物的成岩演化与古地温 被引量:18
3
作者 赵明 陈小明 +2 位作者 季峻峰 张耘 张哲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2195-2204,共10页
山东昌潍盆地形成于古近系的古新世-始新世早期(Ek-Es_4),本文主要研究昌潍盆地的粘土矿物特征及其古地温。昌雄古近系(Ek-Es_4)原型盆地的粘土矿物种类有:无序高岭石、伊/蒙混层矿物、伊利石和辉绿泥石(铁斜绿泥石)。利用粘土矿物温度... 山东昌潍盆地形成于古近系的古新世-始新世早期(Ek-Es_4),本文主要研究昌潍盆地的粘土矿物特征及其古地温。昌雄古近系(Ek-Es_4)原型盆地的粘土矿物种类有:无序高岭石、伊/蒙混层矿物、伊利石和辉绿泥石(铁斜绿泥石)。利用粘土矿物温度计估算了盆地埋藏深度的古地温,探讨了古近系(Ek-Es_4)原型盆地的成岩作用和有机质热演化阶段。研究表明: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伊/蒙混层矿物(L/S)由无序向有序连续转变;高岭石的有序性、伊利石和绿泥石的结晶程度趋于增强。根据伊/蒙混层矿物(L/S)地温计获得盆地不同深度的成岩温度范围;成油深度约为3000~4000m±。现今地温与古地温的对比,显示盆地存在热异常,导致热异常的形成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因素:(1)盆地曾经历过地壳抬升阶段;(2)盆地内有岩浆活动热事件发生;(3)盆地裂陷期的构造动力学作用导致古地温梯度过高。昌潍原型盆地较高的古地温梯度吻合于裂陷盆地构造动力学演化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 昌潍古近系原型盆地 粘土矿物 伊/蒙混层矿物(I/S) 成岩演化 温度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嫩平原北部寒变性土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吴珊眉 邵东彦 +2 位作者 龙显助 付建和 迟风琴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7-84,共8页
2008年在黑龙江省松嫩平原北部的北安市(47.53°N,126.16°E)和依安县(47.45°N,125.13°E)所在的乌裕尔河阶地上的寒均腐土地区,进一步观察了7个土壤剖面,发现其中有3个剖面具有变性特征。其母质有第四系中更新世(Qp2... 2008年在黑龙江省松嫩平原北部的北安市(47.53°N,126.16°E)和依安县(47.45°N,125.13°E)所在的乌裕尔河阶地上的寒均腐土地区,进一步观察了7个土壤剖面,发现其中有3个剖面具有变性特征。其母质有第四系中更新世(Qp2)黄土性冲-湖积物,和白垩系的泥页岩风化物(K2)。诊断特征:全剖面黏粒(<2μm)含量330~480 g.kg-1;心土层棱柱状结构破碎成棱块状;可见楔形结构,或滑擦面;旱季土壤开裂,冻融期和雨季闭合。线膨胀系数可高达0.19 cm.cm-1,土壤代换量在34~37 cmol.kg-1之间。黏土矿物以伊蒙混层、蒙皂石为主,控制层段的蒙皂石总量约占66%~70%。按美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符合变性土纲的鉴定标准,将其划归寒变性土亚纲(Cryerts),其中土类有简育寒变性土(Haplocryerts),亚类有典型简育寒变性土(Typic Haplocryerts)和艳色简育寒变性土(Chromic Haplocryerts)。研究认为,本地的寒变性土主要是由于原母质和某些寒均腐土的心土层累积了大量膨胀性的伊蒙混层和蒙皂石黏土矿物,在干湿交替的气候和加速土壤侵蚀等综合因素影响下,土壤变性土化作用日趋明显,已危及民房和路基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性土壤温度状况 寒变性土 伊蒙混层黏土矿物 蒙皂石 线膨胀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大方不规则I/S间层粘土的矿物学特征
5
作者 刘灵燕 肖金凯 +3 位作者 刘世荣 龚国洪 张澄博 黄世明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1-106,共6页
本文叙述了贵州大方伊 /蒙不规则间层粘土 (I/S)的矿物学特征 ,包括矿物组成、化学成分、谱学特征、显微形貌特征以及理化特征 ,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结合XRD和HRTEM两方面证据 ,获得了关于该矿物在C轴方向上的堆垛方式 ,三种以... 本文叙述了贵州大方伊 /蒙不规则间层粘土 (I/S)的矿物学特征 ,包括矿物组成、化学成分、谱学特征、显微形貌特征以及理化特征 ,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结合XRD和HRTEM两方面证据 ,获得了关于该矿物在C轴方向上的堆垛方式 ,三种以上共存的间层作用类型有力地证实了其不规则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蒙间层粘土 间层 混层 有序混层 不规则间层 贵州 矿物组成 累托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烷在页岩黏土矿物中吸附行为的分子模拟 被引量:8
6
作者 吕兆兰 宁正福 +4 位作者 王庆 黄亮 孟翰 余雄飞 秦慧博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117-3124,共8页
为从微观角度研究页岩气在页岩黏土矿物中的吸附行为,利用分子模拟软件Materials studio构建了蒙脱石、伊利石及伊/蒙混层3种黏土矿物的模型,采用巨正则蒙特卡洛(GCMC)方法对页岩气主要成分甲烷在黏土矿物上的吸附行为进行模拟。研究表... 为从微观角度研究页岩气在页岩黏土矿物中的吸附行为,利用分子模拟软件Materials studio构建了蒙脱石、伊利石及伊/蒙混层3种黏土矿物的模型,采用巨正则蒙特卡洛(GCMC)方法对页岩气主要成分甲烷在黏土矿物上的吸附行为进行模拟。研究表明,甲烷在不同孔径蒙脱石、伊/蒙混层和伊利石上的平均等量吸附热均小于42 kJ/mol,说明甲烷在黏土矿物表面发生物理吸附。甲烷在3种黏土矿物表面的吸附等温线呈现出相同的规律,均符合I型吸附曲线特征,Langmuir模型的拟合精度较高。3种黏土矿物对甲烷的吸附能力强度顺序为:蒙脱石>伊/蒙混层>伊利石。在伊/蒙混层矿物中,层间离子比甲烷分子更靠近黏土片层,蒙脱石片层一侧吸附的甲烷密度大于伊利石一侧,表明蒙脱石片层的吸附能力强于伊利石,但伊/蒙混层矿物中黏土片层的吸附作用对甲烷吸附层密度的影响随着压力升高而减弱。本文分别构建了孔径为1,2和4 nm的3种黏土矿物模型,从微观角度研究孔径对甲烷吸附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黏土矿物孔径越小,甲烷吸附的等量吸附热越大,证明吸附更加牢固,对甲烷的吸附能力更强,但受到孔内有限空间的限制,甲烷在黏土矿物内的绝对吸附量及饱和吸附量随孔径减小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黏土矿物 伊/蒙混层 分子模拟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不规则伊/蒙混层粘土矿物堆垛序列的研究——兼论具二维晶格一维准晶格的矿物的存在 被引量:10
7
作者 陆琦 雷新荣 刘惠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23-130,共8页
研究不规则混层粘土矿物的结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混层粘土矿物的基本结构单元层的种类及比例;二是构造单元层的连结概率。不规则伊/蒙混层粘土矿物(以下简称I/S)在自然界分布极为广泛。在研究二叠/三叠系(以下简称P/T)界线层粘土矿... 研究不规则混层粘土矿物的结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混层粘土矿物的基本结构单元层的种类及比例;二是构造单元层的连结概率。不规则伊/蒙混层粘土矿物(以下简称I/S)在自然界分布极为广泛。在研究二叠/三叠系(以下简称P/T)界线层粘土矿物时,发现从我国西北到东南很多地区,该界线粘土层中均发育有I/S。利用X射线、红外光谱、电子显微镜和化学分析方法对湖南、湖北、四川和浙江等地的这种I/S,进行了系统的矿物学研究,并对其构造单元层的堆垛序列进行了深入探索(做了MacEwan一维直接傅里叶变换),还发现在c轴方向上,伊利石晶层和蒙脱石晶层的堆垛,可用Fibooacci序列进行推导,由此作者提出了这种I/S具有二维晶格一维准晶格的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土矿物 混层 堆垛序列 晶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