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性湿地松体细胞胚的发育、成熟及萌发
1
作者 程方 叶建仁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3期166-174,共9页
为加快抗松针褐斑病湿地松体细胞胚胎发生技术的产业化应用进程,本文研究了肌醇浓度、脱落酸(ABA)及其添加方式、基本培养基、聚乙二醇(PEG-6000)浓度、琼脂糖种类及浓度、活性炭浓度、液体悬浮培养等因素对抗性湿地松体细胞胚的发育、... 为加快抗松针褐斑病湿地松体细胞胚胎发生技术的产业化应用进程,本文研究了肌醇浓度、脱落酸(ABA)及其添加方式、基本培养基、聚乙二醇(PEG-6000)浓度、琼脂糖种类及浓度、活性炭浓度、液体悬浮培养等因素对抗性湿地松体细胞胚的发育、成熟及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8 g/L肌醇较适宜,过高浓度的肌醇则不利于湿地松体细胞胚发育;ABA可以采用高压灭菌;基本培养基、ABA、PEG-6000互作对湿地松体细胞胚的成熟影响很大,基本培养基以LP为最佳,ABA的最适浓度为10m g/L,PEG-6000以添加25、50 g/L为宜;在湿地松体细胞胚的成熟培养过程中,PEG-6000的浓度不能高于100 g/L;在湿地松体细胞胚的成熟培养基中,添加60 g/L蔗糖最合适;湿地松体细胞胚的成熟培养基中添加0.5 g/L或1 g/L的活性炭较适宜;培养基状态对体细胞胚的高频率诱导具有一定的影响,悬浮培养以100 mL三角瓶装培养液30 mL、摇床转速130 r/min为宜,液体转固体时吸取培养液1 mL为宜;未建立成熟的体细胞胚发生体系前,以采用固体培养为佳。最佳成熟培养基、激素及部分添加物组合为LP+10 mg/L ABA+50 g/L PEG-6000+60 g/L蔗糖+1.0 g/L活性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性湿地松 体细胞胚胎发生 胚性愈伤组织 发育培养基 成熟培养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加松在粤北山区早期生长表现初报 被引量:16
2
作者 张应中 赵奋成 +3 位作者 林军 赖旭恩 黄永权 蔡坚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56-562,共7页
利用种植于粤北乐昌龙山林场的6年生湿加松测定林数据,分析了湿地松与洪都拉斯加勒比松杂种家系(PEE×PCH)、湿地松与巴哈马加勒比松杂种家系(PEE×PCB)、湿地松改良代种子园自由授粉家系(PEE(op))、洪都拉斯加勒比松1代种子园... 利用种植于粤北乐昌龙山林场的6年生湿加松测定林数据,分析了湿地松与洪都拉斯加勒比松杂种家系(PEE×PCH)、湿地松与巴哈马加勒比松杂种家系(PEE×PCB)、湿地松改良代种子园自由授粉家系(PEE(op))、洪都拉斯加勒比松1代种子园自由授粉家系(PCH(op))、马尾松初级种子园混合子代(PMA(p))、洪都拉斯加勒比松初级种子园混合子代(PCH(p))、古巴加勒比松初级种子园混合子代(PCC(p))、巴哈马加勒比松初级种子园混合子代(PCB(p))、湿地松改良代种子园混合子代(PEE(i))、湿地松1代种子园混合子代(PEE(o))、湿地松初级种子园混合子代(PEE(p))、火炬松初级种子园混合子代(PTA(p))间的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及生长量差异。结果表明:树种间及树种内类型间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存在差异,生长量间存在极显著差异,材积生长从大到小的顺序为:PEE×PCH>PEE×PCB>PCH(p)>PMA(p)>PCH(op)>PEE(op)>PEE(i)>PEE(p)>PCB(p)>PCC(p)>PEE(o)>PTA(p);湿加松当年造林成活率平均达96.2%,6年生时保存率平均达87.2%;21个家系间生长量存在极显著差异,从中初选出10个最优家系,其平均树高、胸径、材积分别为6.35 m、10.85 cm、0.035 48 m3,与PMA(p)、PCH(p)、PCB(p)、PEE(o)、PTA(p)比较,材积现实增益分别为59.39%、48.76%、134.97%、162.23%、172.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加松 湿地松 加勒比松 马尾松 火炬松 家系选择 生长量 成活率 保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松自由授粉家系松脂组分遗传变异研究 被引量:23
3
作者 李彦杰 栾启福 +3 位作者 沈丹玉 陈彬 姜景民 傅用山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73-779,共7页
湿地松(Pinus elliottii Englem.)原产于美国,不仅是重要的用材、纸浆材树种,更是优良的产脂树种。我国在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引进美国湿地松,目前种植面积达200万hm2,已经成为重要的用材、采脂树种[1-3]。松脂是生产松香、松节油的原... 湿地松(Pinus elliottii Englem.)原产于美国,不仅是重要的用材、纸浆材树种,更是优良的产脂树种。我国在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引进美国湿地松,目前种植面积达200万hm2,已经成为重要的用材、采脂树种[1-3]。松脂是生产松香、松节油的原料,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4];然而,国内对松脂质量研究重视不够,研究方法较粗放[5-7],不能满足我国松脂产业发展对优质湿地松种植材料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松 松脂 单萜烯类 树脂酸类 遗传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松、火炬松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李江南 万细瑞 +1 位作者 曾平生 黄冬青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493-498,共6页
对影响湿地松、火炬松扦插生根的基质、生根剂及浓度、插穗状况、扦插季节、扦插方式、扦插后管理等因子进行了研究。较佳的扦插技术组合为:用砂性土作基质,在冬季或早春采集当年生半木质化的基部萌条,湿地松用生根剂1号低浓度,火炬松... 对影响湿地松、火炬松扦插生根的基质、生根剂及浓度、插穗状况、扦插季节、扦插方式、扦插后管理等因子进行了研究。较佳的扦插技术组合为:用砂性土作基质,在冬季或早春采集当年生半木质化的基部萌条,湿地松用生根剂1号低浓度,火炬松用生根剂1号或2号中等浓度浸泡15h,插后保温保湿并定期喷洒营养液,生根率可达95%以上。温室扦插苗在5月上旬以前移入大田,当年生扦插苗高达33~44cm,主侧根发达,可出圃造林。扦插苗的单位成本为实生苗的102%~152%,加上遗传增益,扦插苗可在生产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松 火炬松 扦插 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松3个育种交配组遗传结构的SSR分子标记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润辉 赵奋成 +2 位作者 胡德活 吴惠姗 韦如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8-31,41,共5页
对3个杂交松育种交配组进行SSR分子标记的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3个交配组在24个EST微卫星位点上的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等指标属于中等水平,等位基因数目偏少;各交配组的父母本类群的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属于中等偏下水平,类群内的... 对3个杂交松育种交配组进行SSR分子标记的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3个交配组在24个EST微卫星位点上的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等指标属于中等水平,等位基因数目偏少;各交配组的父母本类群的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属于中等偏下水平,类群内的平均等位基因数目少,平均亲缘关系较近;各交配组的遗传相似性系数和聚类分析也表明,各交配组中的父母本类群内的个体间遗传相似度较大,能聚成一大类;各交配组中的父母本类群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也较大并且较为相近,分别为0.65、0.64、0.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培育学 杂交松 育种交配组 遗传结构 微卫星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水三种造林模式林分生物量及生长量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杨桦 詹有生 +4 位作者 曾志光 龙蔚 骆昱春 周小平 汤良富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64-168,共5页
湿地松、杉木是我国南方广为种植的针叶用材树种,多年来众多的科学家对它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湿地松-木荷混交林、湿地松林及杉木林的林分生产力、林分生物量进行研究,评价林分的综合效益。
关键词 造林模式 林分 生物量 生长量 湿地松 杉木 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松种子分级育苗的研究 被引量:23
7
作者 姜景民 虞沫奎 +3 位作者 胡世才 罗训志 唐金娣 曹志荣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90-295,共6页
将湿地松混系种子筛分为大、中、小三个粒度级进行发芽和播种育苗。据此进行的两地点两年度的试验结果表明,分级改变了种子的大小和重量分布,影响种子的发芽速度,进而影响到苗木的早期生长。在芽苗时期和苗木生长早期,各粒度级种子... 将湿地松混系种子筛分为大、中、小三个粒度级进行发芽和播种育苗。据此进行的两地点两年度的试验结果表明,分级改变了种子的大小和重量分布,影响种子的发芽速度,进而影响到苗木的早期生长。在芽苗时期和苗木生长早期,各粒度级种子所育苗木有差异,但在生长后期已基本消失,混系种子分级未能达到改进苗木质量和一致性的目的。在育苗时首先要考虑种批的遗传构成,其次才是按种子大小或重量分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松 种子分级 发芽速度 苗木质量 育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海松酸分离制备的新方法 被引量:9
8
作者 李兴迪 陈玉湘 +4 位作者 赵振东 毕良武 古研 李冬梅 王婧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2008年第5期21-25,共5页
利用异丁醇胺对异海松酸的选择性结晶特性,采用湿地松松脂蒸馏后得到的新鲜松香,或者采用工厂生产得到的湿地松松香进行热异构使大部分枞酸型树脂酸异构成为枞酸,而后将异海松酸与异丁醇胺反应形成异海松酸的异丁醇铵盐而与其他树脂酸... 利用异丁醇胺对异海松酸的选择性结晶特性,采用湿地松松脂蒸馏后得到的新鲜松香,或者采用工厂生产得到的湿地松松香进行热异构使大部分枞酸型树脂酸异构成为枞酸,而后将异海松酸与异丁醇胺反应形成异海松酸的异丁醇铵盐而与其他树脂酸进行分离,再利用复式重结晶法纯化异海松酸铵盐结晶,分解游离得到异海松酸,其得率达到原料松香质量分数的10.1%,纯度达到95.4%,提取率为4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松松脂 湿地松松香 异海松酸 异海松酸异丁醇铵盐 复式重结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密度湿地松人工林中碳的积累与分配 被引量:75
9
作者 方晰 田大伦 +1 位作者 项文化 蔡宝玉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74-379,共6页
探讨了广西禄峰山林场16年生4种密度湿地松Pinuselliottii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积累、分配及与林分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4种密度湿地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库的空间分布序列均为土壤层>植被层>死地被物层,碳库总量范围为264 834~323 ... 探讨了广西禄峰山林场16年生4种密度湿地松Pinuselliottii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积累、分配及与林分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4种密度湿地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库的空间分布序列均为土壤层>植被层>死地被物层,碳库总量范围为264 834~323 978t·hm-2,平均为291 663t·hm-2,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增加。植被层的碳贮量范围为96 614~110 717t·hm-2,占碳库总量的35 40%,各组分碳贮量排列均为树干>树根>树枝>树叶,碳贮量的地上/地下之比为7 185~7 922,随着密度的增大而下降。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死地被物层的碳贮量由5 746t·hm-2增加至9 181t·hm-2,占2 17%~2 83%。土壤层(0~60cm)的碳贮量平均为180 94t·hm-2,占60 32%以上。密度组Ⅰ,密度组Ⅱ,密度组Ⅲ和密度组Ⅳ的年净固定碳量依次分别为9 729t·hm-2,9 882t·hm-2,11 239t·hm-2和11 946t·hm-2,平均为10 699t·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松人工林 碳贮量 碳分配 林分密度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松猝倒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的观察 被引量:17
10
作者 陈京元 霍宪起 +4 位作者 蔡三山 徐红梅 涂俊杰 侯明生 嵇保中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8-131,共4页
根据病原菌致病性、生物学特性及形态学研究结果,鉴定湿地松猝倒病的病原菌为丝核菌属的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该菌的生长温度为10-35℃,以25-30℃最适宜;病菌生长的pH值范围是4~11,以pH7~8最适宜;以... 根据病原菌致病性、生物学特性及形态学研究结果,鉴定湿地松猝倒病的病原菌为丝核菌属的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该菌的生长温度为10-35℃,以25-30℃最适宜;病菌生长的pH值范围是4~11,以pH7~8最适宜;以蔗糖或麦芽糖为碳源,硝酸钾或硝酸钠为氮源的培养基,有利于菌丝生长;光照对菌丝生长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松 猝倒病 立枯丝核菌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大岗山湿地松林土壤性质的变化 被引量:18
11
作者 杨承栋 焦如珍 +3 位作者 盛炜彤 夏良放 熊有强 曾满生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92-397,共6页
重点论述在江西省大岗山山下林场清除灌丛和其它次生植被的迹地上栽植湿地松 ,发育至中龄林、近熟林时土壤性质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次生植被的土壤容重明显比湿地松中龄林和近熟林的高 ,次生植被土壤的最大持水量则明显地低于中... 重点论述在江西省大岗山山下林场清除灌丛和其它次生植被的迹地上栽植湿地松 ,发育至中龄林、近熟林时土壤性质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次生植被的土壤容重明显比湿地松中龄林和近熟林的高 ,次生植被土壤的最大持水量则明显地低于中龄林和近熟林 ,非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也明显比中龄林和近熟林土壤的低 ;在中龄林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最少 ,真菌数量则随着树龄不断增大呈增加的趋势 ;湿地松中龄林的土壤氧化还原酶活性明显比次生植被和近熟林的低 ,土壤有机养分含量随着树龄增大有提高趋势 ,但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力衰退 湿地松林 不同发育阶段 土壤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松×加勒比松F_1杂种的扦插苗与实生苗早期生长比较 被引量:23
12
作者 赵奋成 张应中 +3 位作者 李福明 钟岁英 刘宏杰 黄永权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25-330,共6页
利用湿地松与加勒比松的7个杂交组合的扦插苗和实生苗营建对比试验林,扦插苗和实生苗的造林成活率分别为97 19%和97 55%;造林后第4年,杂种松无性群体和实生群体相对于湿地松种子园种的树高、胸径、材积现实增益分别达29%与26%、34%与34%... 利用湿地松与加勒比松的7个杂交组合的扦插苗和实生苗营建对比试验林,扦插苗和实生苗的造林成活率分别为97 19%和97 55%;造林后第4年,杂种松无性群体和实生群体相对于湿地松种子园种的树高、胸径、材积现实增益分别达29%与26%、34%与34%、133%与135%;杂种的无性群体在种植后的1~3a内生长比实生群体慢,但年生长量逐年增大,到第4年时可超过实生群体。初步的试验结果表明,优良杂种的扦插苗可在我国南方地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松×加勒比松F1杂种 扦插苗 实生苗 生长状况 成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松、火炬松工业用材林造林密度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姜景民 虞沐奎 +3 位作者 童方平 李江南 刘光正 胡世才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67-176,共10页
为确定湿地松、火炬松工业用材林的适宜初植密度 ,在中、北亚热带地区 5个地点营建了试验林。依据 6~ 7a的调查结果 ,分析了初植密度对林分个体生长、群体发育、形质和材性等因子的影响 ,和不同密度下由于林分发育进程的不同所产生的... 为确定湿地松、火炬松工业用材林的适宜初植密度 ,在中、北亚热带地区 5个地点营建了试验林。依据 6~ 7a的调查结果 ,分析了初植密度对林分个体生长、群体发育、形质和材性等因子的影响 ,和不同密度下由于林分发育进程的不同所产生的生长因子的变化。综合分析生长和经济因素 ,提出了我国中、北亚热带地区两个工业用材林树种的初植密度模式。 6~ 7年生时林分平均胸径和单株材积各试点不同密度间大多差异显著 ,单位面积蓄积随密度加大而增加 ,小径材实际出材量以中密度为大。高密度林分个体分化加剧 ,现时间伐则属非商业性作业 ,且高密度林分造林成本较高。由于树种习性差异 ,相同条件下湿地松林分密度应大于火炬松。建议湿地松中小径建筑材和纸浆材的造林密度为 16 6 7~ 2 0 0 0株· hm-2 ,火炬松为 1111~ 16 6 7株· hm-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松 火炬松 工业用材林 初植密度 林分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松和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甲烷代谢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芸 郑华 +4 位作者 陈法霖 曾静 陈圣宾 Jizhong Zhou , 欧阳志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458-2465,共8页
土壤甲烷代谢微生物影响甲烷的产生和氧化,然而关于林型对土壤中甲烷代谢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的研究较少。采用基因芯片GeoChip 3.0研究了湿地松人工林和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甲烷代谢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如下,(1)两种林型的甲烷代谢微... 土壤甲烷代谢微生物影响甲烷的产生和氧化,然而关于林型对土壤中甲烷代谢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的研究较少。采用基因芯片GeoChip 3.0研究了湿地松人工林和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甲烷代谢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如下,(1)两种林型的甲烷代谢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8),林型能解释其34.9%的变异;(2)产甲烷菌(包含甲基辅酶M还原α亚基基因mcrA的微生物)的优势菌群发生了变化,湿地松人工林的的优势菌为Methanocorpusculum labreanum Z,马尾松人工林的优势菌群除Methanocorpusculum labreanum Z外,还包括产甲烷古菌和Methanosarcina mazei Gol;(3)甲烷营养菌(包含甲烷单加氧酶基因pmoA基因的微生物)的优势菌为Ⅱ型,有3种不可培养细菌只在湿地松人工林检测到,在马尾松人工林中未检测到;(4)mcrA基因丰度或同源基因数量与土壤容重正相关,与土壤粘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moA基因信号强度或多样性指数与土壤全碳含量、全磷含量和速效氮含量显著正相关。总之,相比本地种马尾松人工林,引进种湿地松人工林的土壤甲烷代谢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基因芯片(GeoChip 3.0) mcrA基因 pmoA基因 湿地松人工林 马尾松人工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炬松和湿地松幼林施肥对土壤性质和叶片养分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贻铨 陈宏峻 +2 位作者 陈道东 张瑛 胡世才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97-102,共6页
1991~1995年期间,在江西景德镇市低丘千枚岩和第4纪红土红壤上,研究了火炬松、湿地松幼林施肥(P和PK)对土壤性质和叶片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2个施肥处理使火炬松和湿地松林土壤速效P含量提高,有机质等其它... 1991~1995年期间,在江西景德镇市低丘千枚岩和第4纪红土红壤上,研究了火炬松、湿地松幼林施肥(P和PK)对土壤性质和叶片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2个施肥处理使火炬松和湿地松林土壤速效P含量提高,有机质等其它土壤肥力指标下降。施P肥加速了有机质矿化和林木对N的吸收;(2)2个施肥处理能提高湿地松林土壤细菌、真菌和纤维分解菌的数量,减少放线菌的数目,而施肥前期对好气固N菌、P细菌有促进作用,后期对其有抑制作用;(3)2个施肥处理能明显提高湿地松林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施肥前期磷酸酶活性受到抑制,施肥后期磷酸酶活性不再受抑,酶活性大大提高。P肥能提高蔗糖酶活性,而PK肥对蔗糖酶活性有抑制作用;(4)湿地松林施肥2年后,叶片养分有明显变化,P和PK处理提高了叶片Ca、Mg的含量,降低了N水平,而对P和K含量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炬松 湿地松 施肥 土壤性质 叶片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伐强度对湿地松人工林木材质量的影响效应 被引量:22
16
作者 徐有明 林汉 +2 位作者 魏柏松 郑红波 傅强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8-42,共5页
湿地松 10年生人工林间伐显著地促进了林木胸径、单株材积的生长 ,有利于培育大径材 ,间伐后单位面积上蓄积量和单位面积材积总生长量 (包括间伐材 )均显著高于未间伐的林分。间伐措施对湿地松人工林木材管胞壁腔比、腔径比、S2 层微纤... 湿地松 10年生人工林间伐显著地促进了林木胸径、单株材积的生长 ,有利于培育大径材 ,间伐后单位面积上蓄积量和单位面积材积总生长量 (包括间伐材 )均显著高于未间伐的林分。间伐措施对湿地松人工林木材管胞壁腔比、腔径比、S2 层微纤丝角 ,对径向和弦向干缩、体积和纵向干缩率、差异干缩、主要化学成分没有显著的影响 ,对木材管胞长度、长宽比值有显著负面影响。结合间伐后湿地松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及材积总生长量 ,培育纸浆材宜选用 33.3%~ 5 0 .0 %的间伐强度。 5 0 .0 %间伐强度的林分适宜培育建筑结构用材 ,其大径阶的木材比例高 ,单位面积上生长量、蓄积量也较大 ,木材晚材率、基本密度、顺纹抗压强度最大 ,抗弯性能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松 人工林 间伐强度 木材解剖特征 物理力学性质 化学成分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脂湿地松松节油成分的遗传变异及综合选择 被引量:9
17
作者 雷蕾 潘显强 +4 位作者 张露 艾卿 李彬 易敏 徐正华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04-809,共6页
通过测定湿地松松脂成分来估算松节油含量及其5种主要成分含量的遗传力和遗传相关,并以186株高产脂湿地松为研究对象,用Smith-Hazel综合选择指数法对高产脂湿地松松节油成分进行综合评价,以“核心—主群体”育种系统来选择高产优质脂用... 通过测定湿地松松脂成分来估算松节油含量及其5种主要成分含量的遗传力和遗传相关,并以186株高产脂湿地松为研究对象,用Smith-Hazel综合选择指数法对高产脂湿地松松节油成分进行综合评价,以“核心—主群体”育种系统来选择高产优质脂用湿地松种子园的建园材料。结果表明:湿地松松节油含量及其组分的家系遗传力在0.340 2~0.571 3之间,单株遗传力在0.211 2~0.477 3之间,处于中等水平,有较高的遗传效应。有7个高含油率、高β-蒎烯的单株入选为核心育种群体,获得51.57%的松节油含量和97.89%的β-蒎烯含量的遗传增益,有86个单株入选为育种主群体,获得14.70%松节油含量、4.22%a-蒎烯、10.26%莰烯、22.99%β-蒎烯、17.69%双戊烯、13.49%月桂烯的现实增益,为我国优质脂松持续改良工作提供了优良材料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产脂湿地松 松节油含量 松节油成分 综合选择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水分交替变化对湿地松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5
18
作者 王振夏 魏虹 +4 位作者 李昌晓 吕茜 周珺 高伟 陈伟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80-987,共8页
以盆栽湿地松幼苗为材料,通过实验室模拟三峡库区从水淹到干旱的过程,设置常规供水(CK)、常规供水-轻度干旱-复水(DR),水淹(FL),水淹-轻度干旱-复水(FD)4个实验组,研究土壤水分交替变化对湿地松幼苗光合参数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以盆栽湿地松幼苗为材料,通过实验室模拟三峡库区从水淹到干旱的过程,设置常规供水(CK)、常规供水-轻度干旱-复水(DR),水淹(FL),水淹-轻度干旱-复水(FD)4个实验组,研究土壤水分交替变化对湿地松幼苗光合参数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土壤水分处理条件对湿地松幼苗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气孔限制值、水分利用效率和光合色素含量都有一定影响.(2)在实验的前中期,DR、FL和FD组湿地松幼苗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都显著下降,DR和FD在实验后期回升到较高水平.(3)在整个实验期间各处理组的水分利用效率较对照都有不同程度上升,并以DR组的最大(4.95μmol·mmol-1).(4)随着处理时间延长,各处理组湿地松幼苗的总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a/b值均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其中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的比值在4.379~6.019间波动,而叶绿素a/b值则在2.207~2.850间波动.研究发现,湿地松幼苗在水分代谢、光合生理等方面等能够很好地适应水淹以及"淹-干"的水分交替变化环境,并且在解除胁迫后能够迅速恢复生长,可以考虑用于三峡库区消落带的植被修复和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交替变化 湿地松幼苗 光合特性 光合色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根、截顶对湿地松裸根苗生长调控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姜景民 胡世才 +3 位作者 虞沫奎 罗训志 陈彬 唐金娣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82-188,共7页
在江西景德镇和安徽泾县布置了1年生湿地松裸根苗生长后期切根和截顶试验,研究其对苗木形态和造林表现的效应及其合理应用制度。两年的结果表明,切根苗的高、径及主根形态指标均低于未切根苗,而侧须根系增加,早切根及多次切根处理... 在江西景德镇和安徽泾县布置了1年生湿地松裸根苗生长后期切根和截顶试验,研究其对苗木形态和造林表现的效应及其合理应用制度。两年的结果表明,切根苗的高、径及主根形态指标均低于未切根苗,而侧须根系增加,早切根及多次切根处理效应最显著。造林后切根苗生长表现优于对照,在干旱及植被竞争激烈的立地,表现出较高成活率。截顶苗的各项形态指标都低于对照,但截顶对苗木的造林表现无负效应,截顶因解除了弱小苗木的受压而提高了苗木的整齐度,但过晚截顶不利于苗木及时封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松 切根 截顶 造林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预测木材纤维长度 被引量:20
20
作者 王玉荣 费本华 +3 位作者 傅峰 江泽慧 覃道春 杨忠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9,共4页
介绍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应用于测量木材纤维长度的基本原理及流程。采用化学计量学中的偏最小二乘和完全交互验证法,通过建立了我国人工林造纸针叶材湿地松和阔叶材滩地72杨木材样品近红外光谱与纤维长度实验值之间的校正模型,来预测... 介绍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应用于测量木材纤维长度的基本原理及流程。采用化学计量学中的偏最小二乘和完全交互验证法,通过建立了我国人工林造纸针叶材湿地松和阔叶材滩地72杨木材样品近红外光谱与纤维长度实验值之间的校正模型,来预测相应树种木材的纤维长度。模型的相关指标表明,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对这两种木材的纤维长度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分析 木材 纤维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