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影响山东的台风暴雨天气的湿位涡诊断分析 被引量:46
1
作者 赵宇 杨晓霞 孙兴池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5-20,共6页
应用湿位涡理论 ,对发生在山东境内由台风和台风减弱的低压引发的两场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结果表明 :这两场暴雨都产生在θe 陡立密集区附近 ,θe 陡立密集区附近易导致湿斜压涡度发展 ;对流层中低层MPV1 <0 ,850hPa上MPV2 >0 ,... 应用湿位涡理论 ,对发生在山东境内由台风和台风减弱的低压引发的两场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结果表明 :这两场暴雨都产生在θe 陡立密集区附近 ,θe 陡立密集区附近易导致湿斜压涡度发展 ;对流层中低层MPV1 <0 ,850hPa上MPV2 >0 ,综合反映了暴雨区对流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的发展 ;对流层高层高值湿位涡下传 ,有利于位势不稳定能量的储存和释放 ,使降水增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位涡 台风 暴雨过程暴雨过程 大气动力 热力 水汽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9.8”山东特大暴雨形成机制的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38
2
作者 赵宇 龚佃利 +1 位作者 刘诗军 孙兴池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5-104,共10页
利用双重嵌套的非静力数值模式MM5V3,成功地模拟了1999年8月11~12日山东诸城发生的特大暴雨。利用模式输出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对这次暴雨天气及中尺度低涡的形成机制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特大暴雨是在弱冷空气侵入台风低... 利用双重嵌套的非静力数值模式MM5V3,成功地模拟了1999年8月11~12日山东诸城发生的特大暴雨。利用模式输出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对这次暴雨天气及中尺度低涡的形成机制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特大暴雨是在弱冷空气侵入台风低压环流,热带辐合带北伸的形势下形成的;倾斜涡度发展是特大暴雨及中尺度低涡产生、发展的重要机制,鲁东南有利的地形对中尺度低涡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台风低压倒槽顶部的强辐合作用首先触发上升运动,产生强降水,强降水位于低层气旋性暖式切变最明显的地方;强降水释放的凝结潜热使高层气层增暖,高层辐散加强,引起低层中尺度低涡强烈发展,导致降水增幅。可见,CISK机制是特大暴雨和中尺度低涡加强的另一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数值模拟 中尺度低涡 倾斜涡度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7.21”暴雨过程中变形场引起的锋生与倾斜涡度发展诊断分析 被引量:46
3
作者 李娜 冉令坤 +1 位作者 周玉淑 高守亭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93-605,共13页
从变形场驱动锋生及通过锋生引起倾斜涡度发展的角度对变形场在北京"7.21"暴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诊断结果发现:北京地区降水产生时,变形向量与等位温线走向一致或有较小夹角,北京地区有较强的... 从变形场驱动锋生及通过锋生引起倾斜涡度发展的角度对变形场在北京"7.21"暴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诊断结果发现:北京地区降水产生时,变形向量与等位温线走向一致或有较小夹角,北京地区有较强的变形场局地锋生过程。锋生函数分析发现,变形项对引发暴雨的低层锋生有重要贡献。锋生能够引发大气动力、热力结构的调整,伴随大气锋生过程的高空急流加强和转竖使得北京地区处于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的辐散区中,其带动低层空气辐合,有助于暴雨的加强维持。分析还发现,"7.21"暴雨过程中,垂直涡度存在爆发性发展,尤其是锋面降水阶段,而大气斜压度的增长趋势与垂直涡度增长趋势十分一致。分析全型涡度方程中与变形场有关的斜压度个别变化项发现,与变形场相关的垂直涡度驱动项异常正值区与垂直涡度爆发性增长区相对应,表明变形场在北京"7.21"暴雨过程中对垂直涡度发展有重要贡献。基于变形场沿其压缩轴方向气流汇合的特点,进一步分析了加入水汽作用的水汽通量变形场与暴雨发生、发展的关系。分析结果发现,低层水汽通量变形场的正值区与暴雨具有很强的相关,且水汽通量变形场包含两部分,一部分为比湿平流,其对未来暴雨区位置有很好的指示意义;一部分为变形场项,其对水汽通量变形场分布起主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场 锋生 倾斜涡度发展 水汽通量变形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湾风暴影响高原暴雪的个例分析:基于倾斜涡度发展的研究 被引量:46
4
作者 王子谦 朱伟军 段安民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03-711,共9页
基于湿位涡(MPV)诊断分析和倾斜涡度发展(SVD)理论,研究了2007年11月一次孟加拉湾热带风暴北上造成青藏高原暴雪的天气事件。结果表明:热带风暴螺旋云系移动至高原东南部受陡峭地形抬升与高层北侧下滑的干冷空气(MPV1正值带)相交汇是导... 基于湿位涡(MPV)诊断分析和倾斜涡度发展(SVD)理论,研究了2007年11月一次孟加拉湾热带风暴北上造成青藏高原暴雪的天气事件。结果表明:热带风暴螺旋云系移动至高原东南部受陡峭地形抬升与高层北侧下滑的干冷空气(MPV1正值带)相交汇是导致这次天气过程的重要原因。由于等熵面密集且明显倾斜,在降雪区上空附近大气弱稳定区,负的MPV2对总湿位涡MPV的贡献超过了MPV1,SVD得到较大增长,同时使得MPV<0,导致条件性对称不稳定的产生,有利于倾斜涡度的发展。条件性对称不稳定机制是这次暴雪发生、发展的一种可能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暴雪 湿位涡 倾斜涡度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垂直切变和下滑倾斜涡度发展 被引量:113
5
作者 吴国雄 蔡雅萍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73-282,共10页
本文根据绝热无摩擦的饱和湿空气具有湿位涡守恒的特征,研究湿斜压过程中涡旋垂直涡度的发展。由于传统的等熵位涡分析的应用受等熵面倾斜的限制,本文进而发展了Z坐标及P坐标中的倾斜涡度发展理论。指出在梅雨锋南侧暖湿区的北端,... 本文根据绝热无摩擦的饱和湿空气具有湿位涡守恒的特征,研究湿斜压过程中涡旋垂直涡度的发展。由于传统的等熵位涡分析的应用受等熵面倾斜的限制,本文进而发展了Z坐标及P坐标中的倾斜涡度发展理论。指出在梅雨锋南侧暖湿区的北端,以及梅雨锋北边界附近,湿等熵面十分陡立,是涡旋发展及暴雨发生的重要地区。还证明了倾斜涡度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指出在对流不稳定的饱和大气中,倾斜涡度发展必伴有低空急流存在。对1991年6月12~15日江淮流域暴雨过程的诊断表明,湿位涡分析,尤其是等压面上湿位涡量Pm1和Pm2的分析不仅在中高纬有效,在低纬度及低对流层均十分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位涡 倾斜涡度发展 垂直切变 涡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大西洋锋面气旋过程的数值模拟和等熵分析 被引量:29
6
作者 崔晓鹏 吴国雄 高守亭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85-399,共15页
文中使用PSU/NCARMM 5非静力数值模式对 1992年 3月 13~ 15日发生在西大西洋上的一次海洋气旋爆发过程进行了 6 0h的模拟 ;基于倾斜涡度发展理论 ,从等熵面倾斜的角度研究了气旋的发生、发展、运动和变化 ,利用高分辨率模拟结果对这次... 文中使用PSU/NCARMM 5非静力数值模式对 1992年 3月 13~ 15日发生在西大西洋上的一次海洋气旋爆发过程进行了 6 0h的模拟 ;基于倾斜涡度发展理论 ,从等熵面倾斜的角度研究了气旋的发生、发展、运动和变化 ,利用高分辨率模拟结果对这次过程进行了分析。模拟结果很好地再现了气旋的发生、移动、加深、气旋的热力结构以及地面环流等特征。其中主要气旋M在6 0h的模拟中共降压 4 5hPa ;第 36~ 4 2时 (模式时间 ) 6h内降压达 12hPa。剖面图及等熵面图分析指出 ,气旋的发生、发展、运动和变化与等熵面或等相当位温面的倾斜密切相关 ,气旋中心总是位于等熵面或等相当位温面近于垂直的对流中性地区 ,这与倾斜涡度发展理论的阐述是一致的。气旋在弱静力稳定度的海洋表面启动发展之后 ,气旋与大尺度环境场相互作用 ,气旋得到迅速发展。“倾斜涡度发展理论”(以下简称SVD理论 )可以很好地解释此次海洋锋面气旋的发展与移动。气旋的发展和移动与等熵面的倾斜密切相关 ,发展期气旋前部及其移动路径前方自组织的斜升气流与倾斜的等熵面相配合 ,共同构成上滑“倾斜涡度发展”(SVD理论的推广 ,以下简称USVD理论 )的必要因子 ,在一定的条件下 (C·D<0 ,CD 为SVD指数 ) ,使得气旋及其前方 ,尤其是移动路径前方出现USVD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西洋 锋面 上滑倾斜涡度发展 MM5 海洋气旋 数值模拟 等熵分析 移动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位涡和倾斜涡度发展 被引量:653
7
作者 吴国雄 蔡雅萍 唐晓菁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87-405,共19页
从完整的原始方程出发,在导出精确形式的湿位涡方程的基础上,证得绝热无摩擦的饱和湿空气具有湿位涡守恒的特性。并由此去研究湿斜压过程中涡旋垂直涡度的发展。结果表明,在湿等熵坐标中,涡旋的发展与对流稳定度的减少,等熵面上的... 从完整的原始方程出发,在导出精确形式的湿位涡方程的基础上,证得绝热无摩擦的饱和湿空气具有湿位涡守恒的特性。并由此去研究湿斜压过程中涡旋垂直涡度的发展。结果表明,在湿等熵坐标中,涡旋的发展与对流稳定度的减少,等熵面上的辐合和潜热的释放有关。由于等熵位涡分析的应用受等熵面倾斜的限制,又进而发展了Z坐标及P坐标中的倾斜涡度发展理论。指出无论是湿对称不稳定或对流不稳定大气,还是湿对称稳定或对流稳定大气,除对流稳定度的影响外,风的垂直切变的增加或水平湿斜压的增加均能因湿等熵面的倾斜而引起垂直涡度的增长。湿等熵面的倾斜越大,这种由干湿斜压性加强所引起的涡旋发展更激烈。在梅雨锋附近及其南侧暖湿区的北端,湿等熵面十分陡立,是涡旋发展及暴雨发生的重要地区。对1991年6月12—15日江淮流域暴雨过程的湿位涡分析表明,湿位涡分析,尤其是等压面上湿位涡量MPV1和MPV2的分析不仅在中高纬有效,在低纬度及低对流层也十分有效,是暴雨诊断和预报的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位涡 倾斜涡度 大气 对流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斜压性与入海江淮气旋发展的个例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马雷鸣 秦曾灏 +1 位作者 端义宏 杜秉玉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95-104,共10页
在详细分析 1 990年、1 993年 6月两个东海气旋入海发展的大尺度环境条件的基础上 ,利用倾斜涡度发展理论 (SVD)建立了风垂直切变与垂直涡度的联系 ,并进行了分析和验证 .结果表明 :在气旋入东海发展初期 ,其所在区域风垂直切变的增强... 在详细分析 1 990年、1 993年 6月两个东海气旋入海发展的大尺度环境条件的基础上 ,利用倾斜涡度发展理论 (SVD)建立了风垂直切变与垂直涡度的联系 ,并进行了分析和验证 .结果表明 :在气旋入东海发展初期 ,其所在区域风垂直切变的增强有利于气旋发展 .另外 ,对高空急流与气旋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伴随气旋发展高空西风急流强度有所增强 ,在气旋整个生命期中气旋位置有从高空急流入口区的南侧向出口区的北侧移动的趋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斜涡度发展 风垂直切变 大气斜压性 江淮气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登陆台风内中尺度强对流系统演变机制的湿位涡分析 被引量:18
9
作者 徐文慧 倪允琪 +3 位作者 汪小康 顾春利 王欢 金文岩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8-101,共14页
2005年05号台风"海棠"登陆福建后,在外围云系里有个明显发展的中尺度对流云团经过温州东部及北部地区,引起了强降水,从而造成比热带风暴环流本身更具破坏力的强烈天气,因此研究台风内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发展机制能够为预... 2005年05号台风"海棠"登陆福建后,在外围云系里有个明显发展的中尺度对流云团经过温州东部及北部地区,引起了强降水,从而造成比热带风暴环流本身更具破坏力的强烈天气,因此研究台风内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发展机制能够为预报台风灾害提供依据。文中使用中尺度静力模式WRF对台风"海棠"登陆过程进行了模拟,模式很好地模拟了台风登陆过程的路径、强度变化趋势和降水分布,尤其是模拟出了台风环流内的一次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过程,并利用模拟结果对台风环流内的这次中尺度对流系统进行了与之相关联的湿位涡分析,从而揭示了台风环流内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演变的湿位涡特征。结果表明,在对流形成阶段,MPV1即对流不稳定为MCS的形成提供背景不稳定条件,由MPV2即湿等熵面的倾斜和水平风的垂直切变而引起的涡旋发展作为强迫机制:MCS形成的区域及东南区域中低层是强对流不稳定层,蕴含丰富的不稳定能量,倾斜上升运动把对流不稳定区具有强不稳定能量的暖湿空气向西北中层的中性层结区输送,由于θ_(ep)的减小,气旋性涡度增强,有利于形成对流,另一方面,由于湿等熵面倾斜和低空急流加强而引起的涡旋发展作为一种强迫机制激发对流不稳定能量得到释放,从而形成对流;在对流系统的发展阶段,由于低层的对流不稳定性进一步减弱,θ_(ep)进一步减小,气旋性涡度进一步增强,有利于MCS的增强,中层等θ_e线的倾斜度比绝对动量M等值线的倾斜度大,对应有条件对称不稳定区域,满足条件对称不稳定(CSI)条件,在湿等熵面倾斜和台风低空急流作用下引起的涡旋发展强迫对称不稳定能量释放,从而使得对流得以维持和加强。通过以上的分析给出了台风环流内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的概念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强对流系统 湿位涡 对流不稳定 条件对称不稳定 倾斜涡度发展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暴雨的湿位涡诊断分析 被引量:79
10
作者 段旭 李英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53-259,共7页
应用湿位涡理论 ,对 1 998年 6月滇中地区罕见的 6场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 :θe 面陡立且南侧暖湿气流活跃 ,易导致湿斜压涡度发展 ,形成θe 陡峭密集区 ,密集区内暴雨容易发生 ;湿空气对流活动层仅能达到 50 0hPa至 60 0hP... 应用湿位涡理论 ,对 1 998年 6月滇中地区罕见的 6场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 :θe 面陡立且南侧暖湿气流活跃 ,易导致湿斜压涡度发展 ,形成θe 陡峭密集区 ,密集区内暴雨容易发生 ;湿空气对流活动层仅能达到 50 0hPa至 60 0hPa之间 ,若对流层低层MPV1 <0 ,同时MPV2 >0 ,易产生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位涡 倾斜涡度发展 暴雨 诊断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弱热带气旋附近的倾斜涡度发展 被引量:14
11
作者 王瀛 王元 +1 位作者 张立祥 郜凌云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7-52,共6页
使用WRF有限区域模式对2002年第5号台风(Rammasun)减弱后在长白山脉诱生新涡旋产生复合系统的过程进行了60h的模拟。通过对模拟结果的倾斜涡度发展分析,揭示了当减弱的热带气旋移近较高大山脉时,通过与环境场的相互作用可以使空气产生... 使用WRF有限区域模式对2002年第5号台风(Rammasun)减弱后在长白山脉诱生新涡旋产生复合系统的过程进行了60h的模拟。通过对模拟结果的倾斜涡度发展分析,揭示了当减弱的热带气旋移近较高大山脉时,通过与环境场的相互作用可以使空气产生沿倾斜等熵面的下滑运动。在此基础上,热带气旋减弱引起的风的垂直切变的改变可以引起垂直涡度的发展从而诱生新的涡旋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弱热带气旋 山脉 倾斜涡度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华南持续性暴雨的动力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 被引量:22
12
作者 何编 孙照渤 李忠贤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66-476,共11页
利用倾斜涡度发展(slantwise vorticity development,SVD)理论,对2008年6月中旬华南地区持续性暴雨进行了动力学机制的诊断分析,讨论了低空急流(low level jet,LLJ)在低涡发展过程中起的作用,同时利用MM5数值模式对暴雨过程进行了验证... 利用倾斜涡度发展(slantwise vorticity development,SVD)理论,对2008年6月中旬华南地区持续性暴雨进行了动力学机制的诊断分析,讨论了低空急流(low level jet,LLJ)在低涡发展过程中起的作用,同时利用MM5数值模式对暴雨过程进行了验证并对模拟结果进行了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高原低涡的发展是前期广西地区降水的主要动力因素,由于湿等熵面相对地形倾斜,且气块沿等熵面有相对运动,同时满足热力学参数CM<0的条件,使得SVD发生作用,导致低涡移出高原后得到进一步发展;而LLJ的增强改变了大气斜压性,是后期低涡继续东移发展,并造成广东地区持续性暴雨的重要原因。数值模拟控制试验结果很好地反映了这次低涡降水的发展过程。敏感性试验结果初步表明,LLJ改变了低层大气稳定度和风的垂直切变,即大气斜压性增强,从而促进了中尺度低涡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斜涡度发展(svd) 低空急流(LLJ) 持续性暴雨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涡旋发展和移动的动力和热力问题Ⅱ:广义倾斜涡度发展 被引量:10
13
作者 吴国雄 郑永骏 刘屹岷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8-208,共11页
从位涡-位温(PV-θ)以及拉格朗日观点,引入广义倾斜涡度发展的概念研究绝热条件下的垂直涡度发展。广义倾斜涡度发展是一个与涡度发展的坐标无关的概念框架,该框架包括倾斜涡度发展。倾斜涡度发展研究当大气处于稳定或不稳定层结情形,... 从位涡-位温(PV-θ)以及拉格朗日观点,引入广义倾斜涡度发展的概念研究绝热条件下的垂直涡度发展。广义倾斜涡度发展是一个与涡度发展的坐标无关的概念框架,该框架包括倾斜涡度发展。倾斜涡度发展研究当大气处于稳定或不稳定层结情形,空气质点沿着向上凸的陡峭等熵面下滑或沿着向下凹的陡峭等熵面上滑过程垂直涡度激烈发展。因此,倾斜涡度发展是研究强烈天气过程的涡度发展非常强的情形。此外,广义倾斜涡度发展概念澄清了涡度发展和倾斜涡度发展的区别,涡度发展和倾斜涡度发展的判别标准表明,倾斜涡度发展的要求比涡度发展的要求严格很多。在空气质点沿着向上凸的陡峭等熵面下滑或沿着向下凹的陡峭等熵面上滑过程,当在稳定大气中静力稳定度(θ_z)迅速减小或在不稳定大气中静力稳定度(θ_z)迅速增大,即静力稳定度(θ_z)趋于0时,如果C_D<0,那么垂直涡度将急速发展。应用得到的理论结果分析了2008年7月下旬的一次青藏高原低涡过程,该低涡形成于青藏高原中西部,东移滑出青藏高原然后继续东移,给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带来强降水。诊断表明,2008年7月22日00—06时(世界时)青藏高原低涡沿着四川盆地东北边的斜坡爬升时低涡加强发展,PV_2变化对低涡加强发展有贡献,因为此时的水平涡度(η_s)变化和斜压度(θ_s)变化都对垂直涡度发展起正贡献。而且,22日06时,330 K等熵面的倾斜涡度发展判据满足,表明倾斜涡度发展并对垂直涡度发展起重要贡献。围绕着低涡中心较强的涡度发展和倾斜涡度发展信号表明,广义倾斜涡度发展概念框架可以作为诊断天气过程的一个有用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涡 涡度发展 倾斜涡度发展 广义倾斜涡度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春季一次罕见暴雨天气的湿位涡分析 被引量:23
14
作者 赵宇 张兴强 杨晓霞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36-843,共8页
应用湿位涡理论,对2003年4月发生在山东境内的一次罕见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产生在925hPa以下θe线陡立密集区附近,θe线陡立密集区附近对流稳定度较小,有利于湿斜压涡度发展;湿位涡在这次暴雨过程前期700hPa上ξM... 应用湿位涡理论,对2003年4月发生在山东境内的一次罕见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产生在925hPa以下θe线陡立密集区附近,θe线陡立密集区附近对流稳定度较小,有利于湿斜压涡度发展;湿位涡在这次暴雨过程前期700hPa上ξMPV1<0,ξMPV2>0的演变,综合反映了暴雨区对流不稳定及斜压不稳定的增强;对流层高层高值湿位涡下传有利于位势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使降水增幅,也是低涡东移发展为气旋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位涡 暴雨 倾斜涡度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711号北上台风演变及暴雨过程的位涡诊断分析 被引量:20
15
作者 赵宇 吴增茂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3-21,共9页
通过对 971 1号台风登陆北上穿过山东造成山东特大暴雨过程的湿位涡的分析 ,并从湿位涡的角度研究了台风演变及山东特大暴雨的形成机制 ,揭示了冷空气在台风演变及暴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结果表明 :倾斜涡度发展是暴雨产生和台风加强的... 通过对 971 1号台风登陆北上穿过山东造成山东特大暴雨过程的湿位涡的分析 ,并从湿位涡的角度研究了台风演变及山东特大暴雨的形成机制 ,揭示了冷空气在台风演变及暴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结果表明 :倾斜涡度发展是暴雨产生和台风加强的重要机制之一 ,暴雨产生在 θe线陡立密集区内 ;湿位涡在这次暴雨过程中对流层低层具有 MPV1 <0 ,MPV2 >0的特征 ,此次暴雨产生在负的MPV1等值线密集区中 ;对流层上部及平流层下部高位涡的下传使得低层斜压性增大 ,引起低层的对流稳定度减小 ,促使气旋性涡度发展 ,有利于位势不稳定能量的释放 ,使得暴雨增幅 ,导致台风的加强并演变为温带气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演变 暴雨过程分析 位涡诊断 温带气旋 倾斜涡度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位涡与锋面强降水天气的三维结构 被引量:107
16
作者 刘还珠 张绍晴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75-284,共10页
湿位涡(MPV)给出了大气短期行为的热力状态和涡旋运动之间的约束关系,这种关系导致了强降水这样的天气现象中涡旋爆发性增长的重要机制,它的大小与大气层结的状态、斜压性以及风的垂直切变有关,其正负符号取决这三者的配置.文... 湿位涡(MPV)给出了大气短期行为的热力状态和涡旋运动之间的约束关系,这种关系导致了强降水这样的天气现象中涡旋爆发性增长的重要机制,它的大小与大气层结的状态、斜压性以及风的垂直切变有关,其正负符号取决这三者的配置.文章分析指出500hPa上MPV1零线或0~20(0.1PVU)的区域可作为强降水区的后界(西北界).锋面南侧暖湿对流不稳定层结大气中,在对流层700hPa及以下的中低层(低空急流之上),存在着向东的正涡度环流对应MPV2的正值中心,该中心北部对应强降水区.而锋面北侧的对流稳定层结大气中,对流层中低层(高空急流之下),存在一支负涡度环流,对应MPV2的负值中心,该中心南部对应强降水区.研究了强降水的锋面两侧冷暖区的垂直环流,给出了锋面的三维热力流型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位涡 锋面 三维结构 强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春秋季暴雨天气的环流特征和形成机制初探 被引量:36
17
作者 杨晓霞 万丰 +2 位作者 刘还珠 薛德强 华岩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3-191,共9页
对山东省春秋季暴雨的气候特征和影响系统进行了分析,制作了春秋季暴雨的平均环流形势图。分析了2003年春秋季两次大范围暴雨的环流特征和影响系统及暴雨期间大气的热力特征和水汽输送特征,应用k-螺旋度和倾斜涡度发展理论,分析了暴雨... 对山东省春秋季暴雨的气候特征和影响系统进行了分析,制作了春秋季暴雨的平均环流形势图。分析了2003年春秋季两次大范围暴雨的环流特征和影响系统及暴雨期间大气的热力特征和水汽输送特征,应用k-螺旋度和倾斜涡度发展理论,分析了暴雨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4月暴雨均受气旋影响,10月暴雨以冷锋影响居多。2003年4月17—18日为气旋暴雨,10月10—12日为切变线冷锋暴雨。两次暴雨前都有低空偏南风急流向暴雨区输送水汽,大气强烈增温增湿,对流不稳定度增大,湿斜压性增强。强冷锋南下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暴雨。暴雨期间低层正k-螺旋度猛烈发展。暴雨前期中低层MPV1<0且MPV2>0,冷锋影响期间MPV1>0且MPV2<0,都有利于倾斜涡度发展,增强了上升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季暴雨 水汽输送 低层k-螺旋度 倾斜涡度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斜压性与热带气旋强度突变 被引量:48
18
作者 余晖 吴国雄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40-449,共10页
应用湿位涡方程和倾斜涡度发展理论 ,研究了热带气旋内部相当位温结构的演变与其强度突变的可能关系 ,并用一套高分辨率的模拟资料对所得结论进行验证。结果表明 ,由于热带气旋眼壁附近等相当位温面陡立 ,湿斜压性变化所激发的倾斜涡度... 应用湿位涡方程和倾斜涡度发展理论 ,研究了热带气旋内部相当位温结构的演变与其强度突变的可能关系 ,并用一套高分辨率的模拟资料对所得结论进行验证。结果表明 ,由于热带气旋眼壁附近等相当位温面陡立 ,湿斜压性变化所激发的倾斜涡度发展是引起该区域垂直涡度突然增大或突然减小的主要原因。当热带气旋中心附近大部分区域的垂直涡度显著增长时 ,热带气旋就会在整体上表现为爆发性或迅速发展。最后还据此对同心双眼结构的出现和消失如何影响热带气旋强度变化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强度突变 倾斜涡度发展 湿位涡方程 湿斜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年8月23日华北强风暴动力机制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龚佃利 吴增茂 傅刚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04-515,i0004,共13页
利用非静力平衡模式(MM5 V3.5)对2001年8月23日发生在华北地区的一次强对流风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在取得合理模拟结果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风暴发生的热力条件、太行山地形动力作用和风暴中尺度结构特征,并依据倾斜涡度发展理论,分析... 利用非静力平衡模式(MM5 V3.5)对2001年8月23日发生在华北地区的一次强对流风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在取得合理模拟结果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风暴发生的热力条件、太行山地形动力作用和风暴中尺度结构特征,并依据倾斜涡度发展理论,分析了强风暴的发展机制。结果表明:本次风暴是在以西北气流为主导的环流背景下产生的,低层增温,中高层降温和整层增湿是造成层结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上游地区对流引发的干冷下沉气流沿太行山背风面下滑形成的下坡风是触发强风暴发生的直接动力机制。湿位涡分析表明,风暴发生区具有明显的等熵面倾斜,对流层中低层pm1<0区域,同时pm2>0,满足倾斜涡度发展的条件,对强风暴的发展具有一定指示性。风暴发展早期,其垂直方向次级环流可能与新雷暴的产生和雷暴的跳跃式传播有关。太行山地形引起的边界层风场的变化,包括下坡气流和边界层中尺度辐合线对风暴的触发、组织和移动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风暴 数值模拟 动力机制 地形作用 倾斜涡度发展 强风暴 华北地区 数值研究 中尺度辐合线 非静力平衡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高压南部环境位涡对台风加强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丁治英 邢蕊 +1 位作者 徐海明 高勇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75-686,共12页
利用2002—2009年8年中6、7、8、9月的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登陆我国大陆的台风与150 hPa高层位涡的关系进行统计,8年中共有23个台风受到150 hPa南亚高压南部边缘位涡的影响。其中3个台风(0216"森拉克"、060... 利用2002—2009年8年中6、7、8、9月的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登陆我国大陆的台风与150 hPa高层位涡的关系进行统计,8年中共有23个台风受到150 hPa南亚高压南部边缘位涡的影响。其中3个台风(0216"森拉克"、0604"碧利斯"、0903"莲花"),在其发展初期在南亚高压南部的大值环境位涡进入台风中心后,台风中心气压下降。通过诊断分析从等值线的角度得出高层位涡与此类台风发展的关系,在150 hPa高层正位涡异常的作用下,等熵面向大值位涡处汇聚,这种形式可使正位涡异常区两侧的等熵面向下倾斜,从而引起台风中高层的暖中心加强以及中层位涡增大,中层的位涡增大以及暖中心的出现又有利于低层气旋性涡度增长,导致台风中心气压下降,使台风强度增强。根据吴国雄的倾斜涡度发展(SVD)理论,其原因可能是等熵面倾斜使垂直涡度发展,从而加强对流运动潜热释放使台风暖心加强,使得台风的强度加强。通过位涡反演试验也证实了高层位涡对中层位涡发展的影响大于低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涡 台风加强 南亚高压 倾斜涡度发展(svd) 位涡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