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4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典型区域土壤铅同位素研究及重金属源解析
1
作者 范健 任静华 +6 位作者 廖启林 李文博 汪媛媛 刘玲 刘玮晶 张琦 徐宏婷 《地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6-447,共12页
为提升土壤重金属修复治理和耕地生态管护成效,对江苏典型区域109个土壤样品进行Pb同位素和重金属含量分析,探讨不同土壤的Pb同位素分布规律及重金属来源。结果显示,研究区部分耕地土壤重金属超标,Cd、Hg、Pb最高含量分别达到6.09μg/g... 为提升土壤重金属修复治理和耕地生态管护成效,对江苏典型区域109个土壤样品进行Pb同位素和重金属含量分析,探讨不同土壤的Pb同位素分布规律及重金属来源。结果显示,研究区部分耕地土壤重金属超标,Cd、Hg、Pb最高含量分别达到6.09μg/g、1.79μg/g和306μg/g,且Pb同位素组成与沿江冲积土和太湖底土壤有显著差异。沿江冲积土与太湖底土壤的^(208)Pb/^(206)Pb≤2.0967,^(206)Pb/^(207)Pb≥1.1814,^(208)Pb/^(204)Pb≥38.7626,^(208)Pb、^(207)Pb、^(206)Pb相对更高,人为活动来源Pb贡献率为16.0%~20.7%。沿江冲积土中其他重金属与Pb元素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93~0.988,重金属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重金属超标耕地土的^(208)Pb/^(206)Pb≥2.0850、^(206)Pb/^(207)Pb≤1.1889、^(208)Pb/^(204)Pb≥37.8898,人为活动来源Pb贡献率达52.6%,其他重金属与Pb元素无正相关关系,燃煤、交通降尘、矿业活动等是Pb等重金属的重要来源。研究区土壤Pb同位素均具有成土母质与人为活动的二元混合特征,^(208)Pb/^(204)Pb与^(206)Pb/^(204)Pb、1/Pb与^(206)Pb/^(207)Pb和^(208)Pb/^(204)Pb均有显著正相关性,相关系数≥0.563,未超标耕地土的Pb同位素组成介于重金属超标耕地土和沿江冲积土或太湖底土壤之间。在防控相关耕地土壤重金属超标的生态安全风险时,须充分考虑其来源的复杂多变性,加强源头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同位素 土壤 重金属 源解析 江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市大气PM_(2.5)分子演化和来源对其氧化潜势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帝伟 沈振兴 +5 位作者 白鸽子 李昊楠 黄沙沙 杨雪婷 孙健 徐红梅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29-636,共8页
为探究西安市大气细颗粒物(PM_(2.5))氧化潜势(OP)的季节变化及来源,采用二硫苏糖醇(DTT)法测定了质量归一化的OP水平(OP^(DTTm)),分析了PM_(2.5)化学组分对OP的影响,结合正矩阵因子分解耦合人工神经网络-多层感知器(PMF-ANN-MLP)模型... 为探究西安市大气细颗粒物(PM_(2.5))氧化潜势(OP)的季节变化及来源,采用二硫苏糖醇(DTT)法测定了质量归一化的OP水平(OP^(DTTm)),分析了PM_(2.5)化学组分对OP的影响,结合正矩阵因子分解耦合人工神经网络-多层感知器(PMF-ANN-MLP)模型定量排放源对OP^(DTTm)的贡献.结果表明:西安市大气OP^(DTTm)在夏季最高((13.2±5.4)pmol/(min·μg)),冬季最低((5.6±2.7)pmol/(min·μg)).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含硝基的芳香族化合物和羧酸类有机分子对OP^(DTTm)生成具有重要作用,其分子丰度的差异是导致OP^(DTTm)呈现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源解析揭示,扬尘源对OP^(DTTm)的贡献在春季最高(26.7%),夏季交通源的贡献最高(35.1%),二次源的贡献在秋季最高(23.2%),生物质燃烧(24.5%)和燃煤(25.8%)的贡献均在冬季最高.研究结果可为制定有效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以保护人群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潜势 分子组成 源解析 MLP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市夏季典型时段臭氧污染时空特征与来源解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贾佳 张心雨 +5 位作者 杨静静 王锦 张诗青 丁洁然 邢昱 龚山陵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8-560,共13页
随着臭氧(O_(3))污染对公众健康和环境构成日益严重的威胁,深入了解O_(3)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有效治理至关重要。本研究聚焦于2023年6月郑州市两次O_(3)污染事件,分析O_(3)及其前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后向轨迹、潜在源贡献(PSCF)... 随着臭氧(O_(3))污染对公众健康和环境构成日益严重的威胁,深入了解O_(3)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有效治理至关重要。本研究聚焦于2023年6月郑州市两次O_(3)污染事件,分析O_(3)及其前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后向轨迹、潜在源贡献(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CWT)探讨气象因素对不同时段污染传输的影响,通过化学组分特性和臭氧生成潜势(OFP)分析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O_(3)生成中的关键作用,并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提取VOCs的潜在来源。结果表明:①2023年6月郑州市O_(3)平均浓度为123.3μg/m^(3),显著高于其他夏季月份(5月、7月和8月)。2023年6月6−17日(过程Ⅰ)和6月20−27日(过程Ⅱ)期间发生了两次持续性O_(3)污染事件。过程Ⅱ的O_(3)峰值浓度(197.0μg/m^(3))显著高于过程Ⅰ(179.8μg/m^(3)),归因于高温和强光照条件下NO2的快速转化。②过程Ⅰ主要受西北和北部气团影响,而过程Ⅱ东部和南部气团作用更为突出,尤其是东部气团的局部污染积累导致O_(3)浓度增加。③烯烃和挥发性含氧有机物(OVOCs)在O_(3)生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过程Ⅱ期间,烯烃类VOCs的O_(3)生成潜势(12.7%,过程Ⅰ中为9.4%)显著增加。④机动车尾气源在两次污染过程中均占主导地位(贡献率分别为32.9%和36.0%),过程Ⅱ因假期交通量的增加,其贡献更为突出。研究显示,郑州市2023年6月的两次典型O_(3)污染过程充分反映出夏季O_(3)污染在“气象-源汇”方面的共性特征,期间O_(3)的生成以及浓度变化受到气象条件、气团传输、排放源结构等诸多因素的交互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污染 气象因素 污染传输 挥发性有机物 污染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年末淄博市一次PM_(2.5)重污染过程特征和成因分析
4
作者 孙维 白雯宇 +5 位作者 徐勃 王健 刘妍慧 王晓丽 耿春梅 杨文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184-4194,共11页
基于淄博超站在线监测的PM_(2.5)中化学组分及气象数据对2023年12月25日至2024年1月6日期间的PM_(2.5)污染过程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PM_(2.5)的平均浓度为(133±67)μg/m^(3),二次无机离子(NO_(3)^(-)、SO42-和NH4+)占... 基于淄博超站在线监测的PM_(2.5)中化学组分及气象数据对2023年12月25日至2024年1月6日期间的PM_(2.5)污染过程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PM_(2.5)的平均浓度为(133±67)μg/m^(3),二次无机离子(NO_(3)^(-)、SO42-和NH4+)占比均值为58.3%,其中NO_(3)^(-)的浓度最高,占比为26.9%;硫氧化率和氮氧化率均值分别为0.46和0.29,均大于0.1,表明本次污染过程中存在明显的SO42-和NO_(3)^(-)的二次生成过程;NO_(3)^(-)的形成主要受HNO3的限制,而高湿环境下的非均相反应是其形成的主要途径;正定矩阵因子模型确定了PM_(2.5)的6个主要来源,分别是二次硝酸盐(30.2%)、二次硫酸盐(26.8%)、燃煤源(18.4%)、机动车源(15.3%)、工业源(5.3%)和扬尘源(4.0%),浓度权重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对PM_(2.5)贡献占比较大的来源,比如二次硝酸盐等的主要贡献路径区域是本地和周边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淄博市 重污染 成因分析 二次生成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定市农村冬季细颗粒物中重金属来源及健康风险的研究
5
作者 马肖华 李志勇 +10 位作者 朱语哲 邵梓涵 方昱顺 苗玉玲 刘晨 任壮壮 陈岚 韩斌 田宝娟 马会春 王佳琦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216-4224,共9页
基于2020~2022年望都县采暖季的观测数据,评估了PM_(2.5)中重金属的来源、源特异性金属及其健康风险等方面的年际变化,旨在评估“煤改气”对农村地区大气质量的影响.“煤改气”持续发挥正面作用,PM_(2.5)及其16种重金属(Cr、Pb、Tl、Ba... 基于2020~2022年望都县采暖季的观测数据,评估了PM_(2.5)中重金属的来源、源特异性金属及其健康风险等方面的年际变化,旨在评估“煤改气”对农村地区大气质量的影响.“煤改气”持续发挥正面作用,PM_(2.5)及其16种重金属(Cr、Pb、Tl、Ba、Sb、Sn、Cd、Sr、As、Zn、Cu、Ni、Co、Fe、Mn和V)的浓度均呈下降趋势,年均分别下降30.4%和43.4%.利用正定矩阵因子(PMF)模型解析重金属来源,燃煤(CC)贡献年均下降11.8%,而生物质燃烧(BB)逐年上升,并一跃成为2022年冬季的最大贡献源(33.7%),农村天然气短缺和供暖成本增加成为主要诱因.CC标识元素As和Pb浓度年均减少20.7%和48.5%,CC对其贡献率年均下降15.6%和13.5%.相应地,BB标识元素K的浓度和贡献率分别年均增长20.6%和7.4%.工业排放(IE)、交通排放(VE)和扬尘(FD)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健康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单一元素仅有As和Cr致癌风险超过阈值,且As和Cr来源于CC和IE,因此,CC和IE被识别为致癌风险的主要来源.单一元素均未超过非致癌风险的阈值,但总风险在2020~2022年致癌风险持续存在.具体来讲,儿童存在的总致癌风险为64%,远远高于成人的36%,成人仅在2020年存在非致癌风险,而儿童始终面临非致癌风险.As作为致癌风险和非致癌风险的主要贡献者,由于煤炭燃烧对As排放的年均贡献大幅下降了15.6%,使得致癌风险和非致癌风险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重金属 健康风险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犁河谷核心区冬季PM_(2.5)污染成因分析
6
作者 李帅 洪雯 +4 位作者 郭丽瑶 白雯宇 耿春梅 赵雪艳 杨文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6-216,共11页
为研究伊犁河谷核心区冬季大气细颗粒物PM_(2.5)污染成因和来源,于2021年12月27日—2022年1月12日在伊犁河谷核心区布设6个采样点,采集环境空气颗粒物,对无机元素、水溶性离子和碳组分等58种组分进行分析,并使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 为研究伊犁河谷核心区冬季大气细颗粒物PM_(2.5)污染成因和来源,于2021年12月27日—2022年1月12日在伊犁河谷核心区布设6个采样点,采集环境空气颗粒物,对无机元素、水溶性离子和碳组分等58种组分进行分析,并使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进行来源解析。结果表明,采样期间PM_(2.5)的浓度均值为83±35μg/m^(3),其中伊宁市3个站点污染较重,其次是霍城县。PM_(2.5)中以SO_(4)^(2-)的质量浓度为最高(14.1μg/m^(3)),其次为NO_(3)^(-)(10.5μg/m^(3))和NH4+(8.2μg/m^(3)),Cl-浓度也相对较高(1.6μg/m^(3)),反映冬季燃煤源的重要贡献。伊宁市生态环境局站点SO_(4)^(2-)(16.5μg/m^(3))、NO_(3)^(-)(11.8μg/m^(3))和NH4+(9.5μg/m^(3))的浓度高于其他站点。污染天硫氧化率(SOR)和氮氧化率(NOR)明显高于清洁天,表明污染天二次转化作用明显增强。来源解析结果表明,二次颗粒物的分担率最高(40%),其次是生物质燃烧源(24%),再次为扬尘源(14%)和燃煤源(11%),工业源(6%)和机动车尾气源(4%)的分担率相对较低。与清洁天相比,污染天二次颗粒物的贡献明显增加(增加27%),主要与污染天气态前体物浓度累积以及高湿条件有利于二次颗粒物生成有关。伊犁河谷核心区二次颗粒物对PM_(2.5)的分担率稍高于国内其他城市,且生物质燃烧源的分担率较高,需要加强当地电力行业、民用散煤以及生物质燃烧源的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 PM_(2.5) 污染成因 来源解析 伊犁河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泸州市大气PM_(2.5)浓度特征及成因分析
7
作者 孙文欣 景雪雪 +5 位作者 魏阳冰 尉鹏 吕玲玲 褚旸晰 朱仁成 胡京南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3-261,共9页
近年来,泸州市PM_(2.5)污染特征明显。为探明泸州市PM_(2.5)污染成因,基于在线监测数据分析2018-2023年大气PM_(2.5)浓度变化趋势,并耦合气象数据探明一次PM_(2.5)重污染事件的形成机制,采用PMF模型解析重污染期间PM_(2.5)的来源。结果... 近年来,泸州市PM_(2.5)污染特征明显。为探明泸州市PM_(2.5)污染成因,基于在线监测数据分析2018-2023年大气PM_(2.5)浓度变化趋势,并耦合气象数据探明一次PM_(2.5)重污染事件的形成机制,采用PMF模型解析重污染期间PM_(2.5)的来源。结果表明:①2018-2023年泸州市PM_(2.5)年均浓度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2023年PM_(2.5)年均浓度最高,为43.8μg/m^(3)。②2023年12月21日-2024年1月3日泸州市发生了一次典型的PM_(2.5)重污染事件,其间多次出现PM_(2.5)浓度快速攀升现象,小时峰值高达211μg/m^(3)。在大陆高压脊增强的环流背景下,泸州市维持温暖(平均温度为9℃)、潮湿(平均相对湿度为84%)的静稳天气,且偏北气流加强了东北方向的区域输送,又因南部山脉地形阻挡导致了污染物的积聚,是此时期PM_(2.5)浓度迅速升高并达到重度污染的主要原因。③重污染期间二次源(26.5%)、交通源(25.8%)、燃烧源(23.8%)和工业源(17.6%)是PM_(2.5)的主要来源。研究显示,高压脊天气系统导致的暖湿、小风、强逆温层及局地环流是2023年12月21日-2024年1月3日泸州市PM_(2.5)重污染过程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泸州市 重污染天气 气象影响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物中PAHs不可萃取组分及其对源解析的影响
8
作者 韩尔瑄 李小水 +4 位作者 秦世斌 刘威杰 李欢 叶子杨 祁士华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916-3924,共9页
以洞庭湖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硅烷化与酸化组合法分析了样品中多环芳烃(PAHs)的不可萃取组分浓度,探究其对PAHs污染及来源解析研究的影响.结果表明,PAHs不可萃取组分的引入显著改变了样品中PAHs的浓度和组成特征,使3环PAHs的占比... 以洞庭湖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硅烷化与酸化组合法分析了样品中多环芳烃(PAHs)的不可萃取组分浓度,探究其对PAHs污染及来源解析研究的影响.结果表明,PAHs不可萃取组分的引入显著改变了样品中PAHs的浓度和组成特征,使3环PAHs的占比由可萃取组分中的(19.78%±8.80%)升高到总浓度中的(32.97%±11.16%).PAHs不可萃取组分占比与有机碳和粒度未呈现显著强相关性,更多是受目标物总浓度和污染来源的影响.来源解析表明,考虑不可萃取组分后,主要污染来源由交通排放源(46.91%)转变为生物质和煤炭燃烧源(40.70%).不可萃取组分对PAHs来源解析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多环芳烃 不可萃取组分 污染特征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中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来源、分析方法及分布特征研究进展
9
作者 张苗苗 田芹 +1 位作者 安子怡 许春雪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77-687,共11页
近年来,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在世界范围内大量生产和使用,因其持久性、迁移性、生物蓄积性和毒性,给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了潜在危害。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关于PFAS在环境中的来源、分布特征以及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阐述... 近年来,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在世界范围内大量生产和使用,因其持久性、迁移性、生物蓄积性和毒性,给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了潜在危害。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关于PFAS在环境中的来源、分布特征以及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阐述了非靶向分析的流程及应用。结果表明:①环境中PFAS主要来源于含氟工业品的生产、含氟消费品的使用以及含氟废弃物的不当处理;全球范围内PFAS在大气、水体、土壤中均有检出,全氟辛酸(PFOA)和全氟辛烷磺酸(PFOS)是主要污染物。②比较了超声提取法、索氏提取法、固相萃取法等方法的特点与适用范围,根据基体的复杂程度以及对准确性、效率的要求,不同环境基体PFAS分析选择不同的提取和净化方法。③适用于靶向PFAS分析的液相色谱-质谱和气相色谱-质谱方法目前较为成熟,而传感器技术和非靶向分析在PFAS快速分析和未知氟化物鉴定方面有较大潜力。未来应进一步开发更自动化、更准确的前处理与检测技术,同时结合质谱谱库与机器学习,以提高新型PFAS非靶向识别与分析的精准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FAS 来源解析 环境赋存 样品前处理 检测方法 非靶向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燃煤城市冬季大气PM_(2.5)氧化潜势特征及来源
10
作者 张潇文 张倩 +2 位作者 张勇 李萌津 王启元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974-2982,共9页
氧化潜势(OP)是评估PM_(2.5)引发氧化应激能力的重要指标,因此本研究采用二硫苏糖醇(DTT)法对太原市PM_(2.5)的OP进行测定.结果显示,观测期间太原市大气PM_(2.5)的日均浓度严重超标,最高可达150.91μg/m^(3),大气污染严重.体积归一化(DT... 氧化潜势(OP)是评估PM_(2.5)引发氧化应激能力的重要指标,因此本研究采用二硫苏糖醇(DTT)法对太原市PM_(2.5)的OP进行测定.结果显示,观测期间太原市大气PM_(2.5)的日均浓度严重超标,最高可达150.91μg/m^(3),大气污染严重.体积归一化(DTTv)和质量归一化(DTTm)的DTT活性日均值分别为(2.90±1.07)nmol/(min·m^(3))和(38.34±18.91)pmol/(min·μg).PM_(2.5)质量浓度与DTTv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916,P<0.01),与DTTm之间呈现负相关,表明DTT活性并不完全由PM_(2.5)的质量浓度决定.此外,DTTv与PM_(2.5)中的有机碳(OC)、元素碳(EC)、金属元素(Fe、Mn、Zn、Pb)及离子组分(K^(+)、Cl^(-)等)之间存在显著相关(P<0.05),进一步证明了DTT活性主要取决于PM_(2.5)中的特定组分.研究进一步耦合正矩阵分解模型(PMF)与多元线性回归算法(MLR),量化分析表明以煤燃烧等代表的固体燃料燃烧源是太原市OP的最重要来源,贡献高达54.7%,其次为机动车源(23.3%)和扬尘源(2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氧化潜势 影响因素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西南山麓典型火山湖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污染蓄积、风险及传输
11
作者 秦宇 龚雄虎 +7 位作者 郑利霞 张翼飞 刘媛 焦立新 段平洲 张路 苏淑珍 赵中华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99-1813,共15页
为探究我国东北寒温带高纬度湖泊多环芳烃(PAHs)沉积特征及其环境行为,本研究选取大兴安岭西南山麓典型火山湖(驼峰岭天池、乌苏浪子湖与鹿鸣湖)研究对象,通过沉积柱样品分析揭示优控PAHs的沉积历史,评估其生态风险、溯源特征及传输规... 为探究我国东北寒温带高纬度湖泊多环芳烃(PAHs)沉积特征及其环境行为,本研究选取大兴安岭西南山麓典型火山湖(驼峰岭天池、乌苏浪子湖与鹿鸣湖)研究对象,通过沉积柱样品分析揭示优控PAHs的沉积历史,评估其生态风险、溯源特征及传输规律。结果表明:①驼峰岭天池、乌苏浪子湖、鹿鸣湖沉积柱中PAHs的质量浓度分别为36.86~313.86、28.82~324.19、41.33~215.32 ng/g(以干质量计),表层沉积物浓度较底层升高5.2~11.3倍,呈现显著人为活动累积效应。②各典型火山湖沉积柱中PAHs以3环、4环化合物为主,潜在生态风险随沉积深度递减而累积增加,表层沉积物生态风险达到高风险阈值。③基于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与特征比值法的溯源解析表明,沉积柱PAHs蓄积主要来源于煤炭、木材等生物质燃烧源,贡献率为74.1%~87.3%。④基于气流后向轨迹模型聚类分析,大兴安岭西南山麓PAHs的输送轨迹路径较短,以本地源输送轨迹为主。研究显示,高纬度火山湖独特的地形屏障效应使其成为PAHs区域性汇,需开展PAHs环境行为区域尺度模拟,为寒温带生态屏障区有机污染物管控提供科学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湖 多环芳烃(PAHs) 历史蓄积 来源解析 气流轨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放型沉陷湖泊溶解无机碳来源解析
12
作者 朱琦煜 陈亮 姜春露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37,共7页
以安徽省北部开放型沉陷湖泊(口孜东矿沉陷湖)为研究对象,利用各端元溶解性无机碳(DIC)含量及端元模型和CO_(2)扩散模型,确定地下水排放输入的碳通量。结果表明:δ^(13)C_(DIC)与DIC在不同水体中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两者之间虽然具有一... 以安徽省北部开放型沉陷湖泊(口孜东矿沉陷湖)为研究对象,利用各端元溶解性无机碳(DIC)含量及端元模型和CO_(2)扩散模型,确定地下水排放输入的碳通量。结果表明:δ^(13)C_(DIC)与DIC在不同水体中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两者之间虽然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总体不显著,水化学要素是影响δ^(13)C_(DIC)值空间分布的主要原因;沉陷湖水、河水及地下水中DIC来源为土壤CO_(2)和碳酸盐岩风化,且沉陷湖水中的DIC大部分来自碳酸盐岩风化;水气界面CO_(2)通量均值达到164.26 mmol/(m^(2)·d),河流输入CO_(2)通量达到368.31 mmol/(m^(2)·d),来自地下水的CO_(2)通量为57.70 mmol/(m^(2)·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无机碳 沉陷湖泊 地下水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和克拉玛依大气VOCs特征及来源解析
13
作者 纪元 刘妍慧 +6 位作者 刘喜 孙林 宋雨桥 白珊珊 赵新亭 耿春梅 杨文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7-239,共13页
利用在线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于2023年秋季至2024年夏季,在乌鲁木齐市和克拉玛依市观测116种大气可挥发性有机物(VOCs)浓度,探究两个城市VOCs污染特征、来源解析以及二次污染物的生成潜势。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VOCs年平均浓度((31.08&#... 利用在线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于2023年秋季至2024年夏季,在乌鲁木齐市和克拉玛依市观测116种大气可挥发性有机物(VOCs)浓度,探究两个城市VOCs污染特征、来源解析以及二次污染物的生成潜势。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VOCs年平均浓度((31.08±20.7)×10^(-9))高于克拉玛依市((23.08±20.9)×10^(-9)),两个城市的VOCs均呈现春夏低、秋冬高的季节变化趋势。乌鲁木齐市VOCs组分以烷烃(38.7%)和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16.7%)为主,而克拉玛依市烷烃占比达到47.2%,其次为烯烃(13.7%)。乌鲁木齐市和克拉玛依市夏季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分别为139.2和46.7μg/m^(3),主要由OVOCs贡献(38.2%和41.8%);冬季对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分别为0.59和0.41μg/m^(3),主要由芳香烃贡献(89.8%和84.8%)。乌鲁木齐市OH反应活性(5.0 s^(-1))高于克拉玛依市(2.6s^(-1)),其中烯烃是最重要的贡献组分。PMF源解析结果表明,两个城市的VOCs来源基本上一致,主要为固定燃烧源、机动车排放源、溶剂使用源、工艺过程源和区域背景源。固定燃烧源和机动车排放源对乌鲁木齐市和克拉玛依市VOCs的贡献率分别为23.8%和23.5%,在全国多城市对比结果中处于高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CS 臭氧生成潜势(OFP) 源解析 乌鲁木齐 克拉玛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的冲积平原典型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成因分析
14
作者 张晓露 韩存亮 +4 位作者 邓一荣 王俊 林龙勇 王进进 李永涛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4,I0001,共8页
为探讨冲积平原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与现状,以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典型区为研究对象,采集表层土壤样品,分析土壤重金属含量及其污染现状,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多元统计分析以及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对土壤重金属... 为探讨冲积平原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与现状,以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典型区为研究对象,采集表层土壤样品,分析土壤重金属含量及其污染现状,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多元统计分析以及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对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规律及污染来源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内表层土壤Cd、Hg、As、Pb、Cr、Cu、Ni和Zn的平均值分别为0.150、1.02、16.72、57.61、49.86、25.85、15.26、94.03 mg/kg,其中Cd和Hg的平均值高于珠江三角洲土壤背景值。区域内主要污染重金属为Hg和Pb,超标点位占比分别为26.25%和27.50%,受污染土壤主要分布在河流西侧;Cd、As、Cu、Zn污染程度较轻,超标点位占比均不超过5%;Cr和Ni均未超标。多元统计分析和PMF模型显示,Cd主要受农业活动影响,As、Cu、Cr、Ni和Zn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Hg和Pb受工业源和交通源双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积平原 土壤 重金属 源解析 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地表颗粒物污染特性研究进展与展望
15
作者 刘墨涵 张伟 +2 位作者 孙慧超 王胤 乔晓娟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22-1433,共12页
地表颗粒物是城市雨水径流的主要污染源,也是多种径流污染物的主要载体,对其污染特征及规律的掌握是有效控制径流污染的关键。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系统梳理2017—2023年国内外城市地表颗粒物研究报道,从物理化学特性、污染时空分布特征... 地表颗粒物是城市雨水径流的主要污染源,也是多种径流污染物的主要载体,对其污染特征及规律的掌握是有效控制径流污染的关键。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系统梳理2017—2023年国内外城市地表颗粒物研究报道,从物理化学特性、污染时空分布特征、污染源解析、累积过程与影响因素4个方面归纳总结城市地表颗粒物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数据库2017—2023年在城市地表颗粒物领域的发文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中英文文献研究热点集中在重金属、多环芳烃(PAHs)、源解析、风险评价等方面;粒径是影响地表颗粒物携带污染物种类和含量的重要物理特性,地表颗粒物中新污染物如多环芳烃衍生物、微塑料等化学指标逐渐受到关注;城市商业区、交通区和工业区地表颗粒物中重金属、PAHs、微塑料等污染水平较高,而公园绿地中氮和磷含量较高;地表颗粒物污染显著的季节性差异与污染来源和气候因素有关;城市地表颗粒物中重金属来源于自然或人为活动,PAHs主要源于有机物不完全燃烧,氮和磷来源解析尚无定论;幂函数、指数函数、饱和函数等函数形式可较好地描述城市地表颗粒物累积过程。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污染物赋存形态及其迁移转化机制,深入探讨不同类型下垫面颗粒物时空演替规律及相应机制,精确解析不同类型污染物来源,并探索地表颗粒物累积过程普适性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颗粒物 污染特性 时空分布 源解析 累积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市PM_(2.5)中无机水溶性离子的在线监测及污染特征分析
16
作者 祖可欣 龚元均 +2 位作者 董华斌 宋梦迪 陆克定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5-276,共12页
为探究昆明市春季大气细颗粒物(PM_(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污染特征及来源,利用大气气态污染物和气溶胶连续收集与在线分析装置(GAC-IC),于2021年4月15日至5月20日在昆明市西山区对PM_(2.5)中水溶性离子及其气态前体物进行在线测量。... 为探究昆明市春季大气细颗粒物(PM_(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污染特征及来源,利用大气气态污染物和气溶胶连续收集与在线分析装置(GAC-IC),于2021年4月15日至5月20日在昆明市西山区对PM_(2.5)中水溶性离子及其气态前体物进行在线测量。结果表明,观测期间PM_(2.5)平均浓度为25.0±15.0μg/m^(3),说明昆明市大气处于较清洁水平,水溶性离子平均浓度为8.32±4.83μg/m^(3),占PM_(2.5)浓度的32.1%。水溶性离子及其气态前体物呈现明显的日变化规律,多数情况下体现为夜间浓度升高,清晨达到高值,日间浓度降低。SOR均值为0.55,NOR均值为0.042,说明硫酸盐存在明显的二次转化过程,但硝酸盐二次转化不明显,可能同时存在硝酸盐的生成和NH4NO_(3)的热解。正交矩阵因子分析(PMF)结果表明,PM_(2.5)中水溶性离子有5个主要贡献来源,分别为化石燃料燃烧源和工业排放(贡献率为36%)、二次硫酸盐(贡献率为27%)、生物质燃烧(贡献率为18%)、二次硝酸盐(贡献率为16%)和海盐(贡献率为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明 PM_(2.5) 水溶性无机离子 污染特征 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海和海岸带的降水化学特征、来源及生态效应
17
作者 徐兴建 邢建伟 +2 位作者 宋金明 袁华茂 冯辰龙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867-3883,共17页
总结近几十年来的相关研究,从降水pH值和电导率、主要化学成分丰度和来源、营养成分湿沉降通量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等方面,系统探析了我国近海和海岸带大气降水化学的研究状况,并展望了未来研究趋势.结果表明:受北方地区沙尘/建筑扬尘带来... 总结近几十年来的相关研究,从降水pH值和电导率、主要化学成分丰度和来源、营养成分湿沉降通量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等方面,系统探析了我国近海和海岸带大气降水化学的研究状况,并展望了未来研究趋势.结果表明:受北方地区沙尘/建筑扬尘带来的碱性离子中和效应以及较小降水量的影响,中国近海和海岸带降水pH值和电导率大致呈现北高南低的现象;中国近海和海岸带降水主要化学成分以SO_(4)^(2-)、NO_(3)^(-)、Ca^(2+)、Cl^(-)、NH_(4)^(+)占主导地位,酸雨类型主要为硫酸-硝酸混合型酸雨;中国近海四大海域降水常量离子湿沉降特征略有不同,除渤海外其他海域均以湿沉降为主,整体呈现出湿季>干季的特征,其中黄海海域离子沉降通量最大;短时强降水的输入可影响海洋环境,输入营养盐的成分和比例不同会对海洋浮游生物群落结构产生一定影响.在海-陆-人类活动的复合影响之下,我国近海和海岸带大气降水呈现出有别于内陆的化学特征,并会对近海生态环境产生复杂而深远的影响.未来应立足陆海统筹这条主线,深入挖掘陆源大气污染物排放-降水化学成分-大气沉降-近海生态系统演变之间的内在影响和反馈机制,以更好地从大气沉降的视角深入探索人类活动与海洋生态系统演变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离子 低分子有机酸 湿沉降 近海生态系统 初级生产力 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典型功能区环境空气VOCs污染特征及来源对比分析
18
作者 李云凤 汤济霖 +7 位作者 董铭浩 周峰 齐京明 高锐 胡义 张心钰 王亚飞 李红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00-1010,共11页
较为全面地掌握北京市不同功能区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污染状况、明晰其污染特征及来源差异,可以为臭氧(O_(3))污染精准防控提供科学支撑。本文基于2019年8月北京市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示范区〔大兴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BIPT)〕和中心城... 较为全面地掌握北京市不同功能区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污染状况、明晰其污染特征及来源差异,可以为臭氧(O_(3))污染精准防控提供科学支撑。本文基于2019年8月北京市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示范区〔大兴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BIPT)〕和中心城区〔朝阳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CRAES)〕2个典型站点的VOCs、常规空气污染物和气象参数在线数据,对北京市2个典型功能区的VOCs污染特征及主要来源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观测期间北京市2个站点出现多次O_(3)污染,BIPT站点的VOCs体积分数(11.1×10^(−9)±3.9×10^(−9))低于CRAES站点(17.3×10^(−9)±4.2×10^(−9)),VOCs体积分数总体呈南低北高的分布特征。2个站点的VOCs体积分数中均为烷烃占比(62%~65%)最高,BIPT站点的芳香烃体积分数明显高于CRAES站点。②O_(3)污染天09:00之后的O_(3)体积分数高于非O_(3)污染天,滞后于温度变化(07:00)2 h,而VOCs体积分数日变化在O_(3)污染天和非O_(3)污染天无明显差异。③BIPT站点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和OH自由基消耗速率更强,影响O_(3)生成的活性VOCs物种主要为异戊二烯、丙烯、邻二甲苯和1,2,4-三甲苯等,而CRAES站点以异戊二烯、乙烯、丙烯和邻二甲苯等活性物种为主。④综合正交矩阵因子来源解析、臭氧生成潜势和相对增量反应性分析表明,2个站点的VOCs主要来源不同,除汽车尾气源外,溶剂使用源、油气挥发源和柴油车尾气源、溶剂使用源分别是BIPT和CRAES站点VOCs的主要来源,溶剂使用源和柴油车尾气源分别是影响BIPT和CRAES站点O_(3)生成的主要来源。研究显示,北京市不同功能区VOCs污染特征与来源有所不同,为有效控制O_(3)污染,应采取差异化VOCs管控措施,大兴区BIPT站点应优先控制溶剂使用源和汽油车尾气源,而朝阳区CRAES站点应以控制柴油车尾气源和溶剂使用源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VOCs) 臭氧(O_(3))污染 污染特征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化工园区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物的源解析
19
作者 梅丹兵 马光正 +5 位作者 李增辉 成浩楠 任富天 段倩囡 王刚 黄蕾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0-87,共8页
为更精准有效地解析沿江化工园区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物的来源,以长江经济带重金属和有机物复合污染下的典型化工园区作为代表性案例,对园区土壤与地下水开展实地调查和采样监测,应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不同深... 为更精准有效地解析沿江化工园区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物的来源,以长江经济带重金属和有机物复合污染下的典型化工园区作为代表性案例,对园区土壤与地下水开展实地调查和采样监测,应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不同深度土壤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探索了园区土壤与地下水复合污染的来源。结果表明:①Cr^(6+)、As、总石油烃(C10~C40)等7种典型土壤无机和有机污染物在不同深度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随着土壤表层浓度升高,深层浓度也增加。②土壤无机污染物主要受工业与交通源、自然源、人为大气沉降源影响,有机污染物主要受工业活动中的原辅用料产品源、过程生产源和石化燃料燃烧源影响。③地下水污染物的来源可分为冶炼企业贡献源、化工-电镀企业贡献源、化工企业贡献源和交通排放贡献源等4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地下水 化工园区 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解性有机质影响下的乌江上游重金属时空分布、来源解析和风险评价
20
作者 王宏渤 孟玥廷 +3 位作者 梁恩航 李斌 马若绮 王婷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8-592,共15页
基于乌江上游 18个断面的监测数据,对 8种金属离子的时空分布、来源和生态风险进行分析,并探究 DOM对重金属迁移和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乌江上游河段重金属含量整体上较低,季节差异显著,Cr,Fe,Co,Ni,Cu,As,Cd和 Sb的平均离子浓度分... 基于乌江上游 18个断面的监测数据,对 8种金属离子的时空分布、来源和生态风险进行分析,并探究 DOM对重金属迁移和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乌江上游河段重金属含量整体上较低,季节差异显著,Cr,Fe,Co,Ni,Cu,As,Cd和 Sb的平均离子浓度分别为 0.71,19.20,0.17,1.09,0.73,0.65,0.06和 1.22 μg/L,均低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水质标准.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Cr,Fe,Co,Ni,Cd和 Sb存在同源性,以自然来源为主,Cu还受到电镀、印染等工业活动的影响,As部分来源于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重金属浓度与 DOM及其荧光组分 C1~C4 正相关,表明 DOM 对金属离子在水体中的迁移和富集具有促进作用.Cr,Fe,Co,Ni和 Sb离子浓度与 DOM特征参数 SUVA_(254) 及 BIX显著正相关,进一步证实 DOM 芳香度和生物活性越高,与金属离子的结合能力越强.单因子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结果表明,乌江上游水体重金属污染水平较低,可作为理想的饮用水源,但应关注 DOM影响下的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江上游 重金属 溶解性有机质 时空分布 来源解析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