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猪细小病毒NS1蛋白单链抗体库的构建及筛选
1
作者 张丽萌 李闰婷 +6 位作者 宋月 聂晓宁 孔莉 单靖微 许盈盈 王林青 陈龙欣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276-3285,共10页
【目的】筛选特异性抗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非结构蛋白NS1的单链抗体(scFv),为后续研究PPV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原核表达系统诱导表达并纯化PPV NS1蛋白,利用重组NS1蛋白进行动物免疫,检测血清效价水平后,采集小鼠脾脏... 【目的】筛选特异性抗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非结构蛋白NS1的单链抗体(scFv),为后续研究PPV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原核表达系统诱导表达并纯化PPV NS1蛋白,利用重组NS1蛋白进行动物免疫,检测血清效价水平后,采集小鼠脾脏提取总RNA并逆转录成cDNA,以其为模板扩增抗体重链可变区(variable domain of heavy chains,VH)和轻链可变区(variable domain of light chains,VL)序列;通过重叠延伸PCR扩增获得scFv基因,将其与酶切的pSEXRTL2噬菌体载体连接并电转化大肠杆菌XLⅠ-Blue感受态细胞,构建鼠源性抗PPV NS1的scFv抗体文库,并测定文库质量及库容量;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对NS1蛋白具有特异性的scFv,通过ELISA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抗原与阳性噬菌体克隆的亲和力。【结果】本试验成功表达纯化获得可溶性PPV NS1重组蛋白;构建的鼠源抗NS1 scFv文库的库容量为2.7×10^(7) CFU/mL,文库阳性率为87.5%;通过4轮“吸附-洗脱-富集”噬菌体筛选,最终获得2株与PPV NS1蛋白特异性结合的亲和力较高的scFv。【结论】本研究通过原核表达纯化重组蛋白NS1,成功构建鼠源抗PPV NS1蛋白的scFv噬菌体文库,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获得了可与NS1重组蛋白特异性结合的scFv。试验结果为进一步研发抗PPV药物及诊断试剂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细小病毒(PPV) 单链抗体(scFv) NS1蛋白 噬菌体文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源性抗SARS-CoV-2单链抗体文库的构建及广谱中和抗体的筛选与鉴定
2
作者 尹慧敏 吕海 +3 位作者 迟莹 刘静娴 焦永军 卫平民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4-160,共7页
目的构建人源性抗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单链可变片段(scFv)抗体文库,并筛选具有广谱中和活性的抗体,为诊断和治疗制剂的开发提供候选分子。方法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康复者外周血中分离单个核淋巴细胞(PBMC),提取总RNA... 目的构建人源性抗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单链可变片段(scFv)抗体文库,并筛选具有广谱中和活性的抗体,为诊断和治疗制剂的开发提供候选分子。方法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康复者外周血中分离单个核淋巴细胞(PBMC),提取总RNA,逆转录成cDNA,以此为模板构建人源性抗SARS-CoV-2 scFv抗体文库;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对SARS-CoV-2 S蛋白具有特异性的scFv抗体。通过序列分析和人源IgG抗体表达,合成IgG全抗体,并评估其对SARS-CoV-2的结合能力及中和活性。结果成功构建了库容量为1.56×10^(7)CFU的SARS-CoV-2人源性scFv抗体文库,筛选出两种特异性scFv抗体;并将scFv抗体表达成IgG形式的全抗体(IgG-A10和IgG-G6),其中IgG-A10对SARS-CoV-2原始株(WT)和奥密克戎亚型变异毒株XBB(XBB)毒株均具有较好中和活性,对奥密克戎BA.2.86变异株的第二代亚分支JN.1(JN.1)毒株中和效果一般。结论本研究从康复者外周血中成功构建了人源性抗SARS-CoV-2 scFv抗体文库,并筛选表达出具有中和活性的抗SARS-CoV-2 IgG抗体,为SARS-CoV-2感染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S-CoV-2 单链可变片段(scFv) 噬菌体展示技术 中和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台阶爆破智能设计系统研发及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军 李立杰 刘红岩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0-167,共8页
爆破作为采矿的主要环节在数字化矿山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爆破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需要突破传统爆破设计过多依靠个人经验和爆破理论发展不足等瓶颈。为此,以VC++作为开发平台,采用Open GL作为3D图形引擎,由底层自主开发了... 爆破作为采矿的主要环节在数字化矿山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爆破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需要突破传统爆破设计过多依靠个人经验和爆破理论发展不足等瓶颈。为此,以VC++作为开发平台,采用Open GL作为3D图形引擎,由底层自主开发了相应的露天台阶爆破智能设计系统。该系统基于高精度延时逐孔起爆条件下单孔拟柱体(炮孔分担区域)破碎理论模型,结合人工智能和台阶爆破设计原理,实现三维布孔自动化、起爆网络连接自动化、爆破参数选取智能化和设计图表规范化等目标。系统具有的逐孔计算校核炮孔药量和爆破震动、飞石及爆堆破碎效果预测等功能,成功解决了爆破方案精确设计中的核心问题。最后将该系统应用于非洲纳米比亚湖山铀矿复杂矿体矿岩分离爆破生产实践,通过矿岩分离爆破技术成功地将矿石贫化率由最初的17%大幅降至13%,直接生产成本降低了4.60%,同时显著提高了矿山爆破作业的智能化水平,节约了企业总生产成本,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台阶爆破 智能设计系统 单孔拟柱体破碎模型 爆破效果预测 矿岩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fluence of shaped charge jet state on its interaction with ERA flying plate
4
作者 Nicolas Reboul Ashwin Chinnayya +5 位作者 Frederic Paintendre Simon Dalle Piagge Vincent Jaulin Jerome Limido Anthony Colle Fabien Rondot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2025年第7期355-370,共16页
The Explosive Reactive Armors(ERA)are really efficient at reducing Shaped Charge Jet(SCJ)performance.The main destabilizing mechanism is the transverse movement of the front and rear moving plates(MP)on the SCJ.Theref... The Explosive Reactive Armors(ERA)are really efficient at reducing Shaped Charge Jet(SCJ)performance.The main destabilizing mechanism is the transverse movement of the front and rear moving plates(MP)on the SCJ.Therefore,a good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action SCJ/MP is essential for improving both weapon and armor systems.In a previous article,we have shown that interaction regimes are mainly influenced by the local collision geometry.Thus,in the collision point frame,the angle of collision be-tween the continuous SCJ and the MP is a key parameter.This flow angle is acute for the Backward Moving plate(BMP)moving against the SCJ and obtuse for the Forward Moving Plate(FMP)moving alongside it.In the former,the jet is simply deflected,which is the regime 1 of deflection.In the latter,the interaction turns on an alternative creation of fragment and ligament,which is the regime 2.Fragments are parts of the jet that are only slightly deflected while ligaments are the curved material bridges that connect two consecutive fragments.When stretching,the jet is systematically subject to instabilities that disturb its surface,creating necks along it.Their growth finally leads to the jet fragmentation.In this article,we focus on this jet distur-bance and its consequences on the SCJ/MP interaction.An experimental set-up was built to implemen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 SCJ and a moving plate for different collision points,at different stand-off distances.The plate can interact with a smooth SCJ or a disturbed SCJ at a close and a far stand-off distance,respectively.One of the main results is the visualization of a regime change in SCJ/BMP interaction.A regime 1(deflection)interaction changes into a ligament regime interaction(similar to a FMP regime 2)when the collision point stand-off is increased.It is proposed that this change can be attributed as the increase of the amplitude of the jet surface disturbances.This phenomenon is well captured by the gSPH simula-tions.Finally,using both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approaches,we propose a new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phenomena occurring dur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 disturbed-surface jet and a moving plate.Interaction regime changes are linked to jet local geometry changes.The interactions of a BMP with a smooth SCJ or with a disturbed surface SCJ are geometrically not the same and,thus,generate different local flows and interaction mechanisms.However,some other simulations have been carried out with constant velocity jet whose surface has been previously disturbed.These simulations underline the influence of both disturbance wavelength l and amplitude A on the interaction regimes.Surface disturbances of the SCJ,linked to its stretching,have a major influence on its interaction with a moving pl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ped charge jet disturbances single moving plate Necks and bumps and fragmentation gSPH simulation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精液处理中的密度梯度离心法以提高受精结局的探讨 被引量:1
5
作者 孙桂花 张志强 +1 位作者 陈文秋 李婷婷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57-665,共9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改进生殖男科领域现有的精液处理方法,特别是针对双层密度梯度法中的300×g 20 min处理条件,以提高受精结局。【方法】收集2020年7月和9月以及2022年3月和5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进行辅助生殖助孕... 【目的】本研究旨在改进生殖男科领域现有的精液处理方法,特别是针对双层密度梯度法中的300×g 20 min处理条件,以提高受精结局。【方法】收集2020年7月和9月以及2022年3月和5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进行辅助生殖助孕的1623例患者的精液标本进行实验。预实验中,比较四种不同的双层密度梯度方法(200×g 10 min、200×g 20 min、300×g 10 min和300×g 20 min)处理后标本的精子DNA碎片率和回收率。然后,筛选出一种最优的方法作为新方法,并与目前在用的旧方法(300×g 20 min双层梯度法)进行对比,检验受精率是否有统计学差异。在新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为单层密度梯度法,并与双层密度梯度法进行对比,检验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实验过程中严格控制温度、离心速度和离心时间,同时记录每组样本的数量和处理条件。【结果】在保证足够的精子回收率的基础上,发现四种双层密度梯度法中300×g 10 min的精子DNA碎片率低于300×g 20 min。因此,选择300×g 10 min作为新方法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新方法300×g 10 min的总受精率、二核体(2pn)受精率均高于300×g 20 min,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0×g 10 min的卵裂率也略高于300×g 20 min,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层密度梯度法的总受精率、2pn受精率均高于双层密度梯度法,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层密度梯度法的卵裂率高于双层密度梯度法,囊胚形成率低于双层密度梯度法,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现有的300×g 20 min双层梯度法,300×g 10 min双层梯度法成功提高了总受精率、2pn受精率、卵裂率,缩短了精液优化处理的时间;而单层密度梯度法虽提高了卵裂率、节约了试剂成本和操作时间,但其囊胚形成率却出现了下降的情况。这些发现为生殖男科领域的精液处理方法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子DNA碎片率 双层密度梯度法 单层密度梯度法 受精率 卵裂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噬菌体展示随机12肽库筛选诺如病毒抗原模拟表位
6
作者 周飞园 王璐 +6 位作者 梁芷妍 林璧慧 李佳恒 王宇 井多娜 张绪富 戴迎春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3-388,共6页
目的:利用Ph.D.-12噬菌体展示肽库筛选诺如病毒(NoV)的抗原模拟表位。方法:包被与GⅡ.4、GⅡ.6、GⅡ.17型NoV具有高特异性及中和能力较强的单链可变片段抗体(scFv),用Ph.D.-12噬菌体展示肽库进行3轮生物淘选。ELISA鉴定淘选所得噬菌体与... 目的:利用Ph.D.-12噬菌体展示肽库筛选诺如病毒(NoV)的抗原模拟表位。方法:包被与GⅡ.4、GⅡ.6、GⅡ.17型NoV具有高特异性及中和能力较强的单链可变片段抗体(scFv),用Ph.D.-12噬菌体展示肽库进行3轮生物淘选。ELISA鉴定淘选所得噬菌体与scFv的结合活性及其与NoV P蛋白的竞争作用;阳性克隆测序后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合成多肽鉴定其抗原性。结果:发现1段与GⅡ.6 VP1区同源性较高的氨基酸序列“MG-D-W”,综合分析提示其可能为GⅡ.6 NoV的抗原模拟表位,且合成的包含“MG-D-W”的多肽可竞争抑制P蛋白与人类组织血型抗原(HBGAs)受体的结合。结论:“MG-DW”是与NoV单链抗体高亲和力的肽段,可能模拟了GⅡ.6 NoV与scFv结合的抗原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如病毒 12肽库 抗原模拟表位 单链可变片段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岩石破碎程度的数字化钻进单齿推力模型 被引量:1
7
作者 杨宏伟 韩凤岩 +4 位作者 唐晖 李慧臻 刘文杰 黄林冲 陈瑜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262-3273,共12页
数字化超前钻探依赖于建立随钻参数与围岩特征之间的定量关系,如何定量分析围岩破碎程度对于推力的影响是个重要难题,对于预测不良地质地层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一个基于小孔扩张理论的单齿推力理论模型,模型采用HoekBrown破坏准则和非关... 数字化超前钻探依赖于建立随钻参数与围岩特征之间的定量关系,如何定量分析围岩破碎程度对于推力的影响是个重要难题,对于预测不良地质地层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一个基于小孔扩张理论的单齿推力理论模型,模型采用HoekBrown破坏准则和非关联流动法则,描述岩石破碎程度对于岩石强度的影响。基于弹塑性力学,推导小孔扩张模型的应力场和位移场,并将模型应用到岩石贯入试验中,建立单齿贯入岩石过程中贯入深度与无量纲塑性区半径的定量关系。该理论模型考虑了刀头形状参数、岩石破坏程度和围压等重要参数对于推力的影响,并可以得到单齿贯入岩石过程中贯入深度与贯入力的定量关系。为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开展2种不同地质强度指标的楔形探头贯入岩石试验,试验结果与模型曲线趋势及数量级一致。将模型预测结果与文献中试验数据相对比,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且表明本文模型在实际工程利用贯入力预测掌子面围岩破碎程度时更趋于安全。参数分析研究表明,岩石破坏程度、围压和岩石强度参数对于推力影响较大,推力与地质强度指标呈负相关关系,与围压和楔形刀头倾角呈正相关关系。结合钻头中单齿分布情况,该理论模型可以用来探讨实际工程推力参数与围岩参数的关系,推进实现数字化超前钻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孔扩张理论 单齿推力模型 岩石破碎 HOEK-BROWN准则 围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LCDs模组强度提升研究
8
作者 余平甲 刘巍 +3 位作者 孙艳生 查国平 张智 耿玉旭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1-186,共6页
针对超轻薄窄边框笔电显示模组强度不足导致的破片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模组强度预测模型,旨在设计阶段评估LCDs模组强度表现,并指导系统设计。首先,基于系统组装受力分析,建立模组强度单体评价标准和实验平台;其次,基于有限元... 针对超轻薄窄边框笔电显示模组强度不足导致的破片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模组强度预测模型,旨在设计阶段评估LCDs模组强度表现,并指导系统设计。首先,基于系统组装受力分析,建立模组强度单体评价标准和实验平台;其次,基于有限元力学仿真,研究不同设计对模组强度的影响规律,确认模组强度关键影响因子;然后,基于单因子交叉实验研究,并通过神经网络算法对数据进行训练学习,建立模组强度预测模型。实验值与预测值对比表明,该模型可准确预测不同设计条件下的模组强度,为前期的强度优化和系统设计提供有效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片 强度因子 强度评价标准 有限元仿真 实验平台 单因子试验 神经网络 强度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粘结强度测试方法探讨 被引量:27
9
作者 王恒武 王继辉 +1 位作者 朱京杨 高国强 《玻璃钢/复合材料》 CAS CSCD 2003年第3期42-45,共4页
基体和增强材料界面的粘结性能直接影响到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如何测量复合材料界面的粘结强度是界面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侧重回顾了目前使用的复合材料界面粘结强度测试方法 ,如微脱粘、单纤维复合材料断裂、单纤维拔出和压出法 。
关键词 纤维增强树脂基 复合材料 界面 粘结强度 测试方法 微脱粘 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纤维表面状态对其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李烨 肇研 +1 位作者 孙沛 段跃新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6-91,共6页
为了研究上浆剂和湿热处理对复合材料微观界面性能的影响,通过单丝断裂实验测试去浆处理及湿热处理前后T300、T700SC、T800S碳纤维单丝/环氧树脂体系的界面剪切强度(IFSS),结合扫描电镜测试手段分析了纤维表面物理特性对IFSS的影响.结... 为了研究上浆剂和湿热处理对复合材料微观界面性能的影响,通过单丝断裂实验测试去浆处理及湿热处理前后T300、T700SC、T800S碳纤维单丝/环氧树脂体系的界面剪切强度(IFSS),结合扫描电镜测试手段分析了纤维表面物理特性对IFSS的影响.结果表明:去浆及湿热处理均会引起三种单丝复合材料体系IFSS降低,断点形貌由X状向鞘状发生变化,但不同的单丝复合体系IFSS降幅以及断点形貌变化程度不同;去浆后,T700SC/环氧树脂体系IFSS降幅达70.67%,T300/环氧树脂体系仅下降6.05%;湿热处理72 h后,T300/环氧树脂体系IFSS下降幅度最小;湿热作用下,去浆后的单丝/环氧树脂体系IFSS的下降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 单丝断裂法 光弹花样 去浆 湿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黄曲霉毒素B_1单链抗体的表达载体的比较 被引量:4
11
作者 杨炼 刘自琴 +3 位作者 刘蓉 陈海琴 陈卫 张灏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71-176,共6页
目的:比较4种不同的pET载体在表达抗黄曲霉毒素B1(AFB1)的单链抗体(scFv)克隆的特点,确定用以表达scFv-H4的合适载体。方法:将目的基因H4分别克隆到载体pET20b、pET22b、pET28a和pET32a上,分别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或Origami(DE3)中,... 目的:比较4种不同的pET载体在表达抗黄曲霉毒素B1(AFB1)的单链抗体(scFv)克隆的特点,确定用以表达scFv-H4的合适载体。方法:将目的基因H4分别克隆到载体pET20b、pET22b、pET28a和pET32a上,分别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或Origami(DE3)中,比较诱导过程中细胞的生长状况和诱导结束后细胞破碎液中scFv-H4的生物活性以及细胞各部分包涵体。结果:pET20b和pET22b能表达具有生物活性的scFv-H4,这些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主要存在于周质中;pET28a和pET32a不能表达有生物活性的scFv-H4,而pET32a仅能在细胞质中产生大量的包涵体。结论:pET22b可能是表达AFB1的单链抗体较优的表达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曲霉毒素 单链抗体 表达 大肠杆菌 P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荷斯坦牛HSP70-1基因遗传多态性与乳腺炎抗性关系 被引量:13
12
作者 程维杰 李秋玲 +4 位作者 王长法 王洪梅 李建斌 孙延鸣 仲跻峰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9-174,共6页
以253头中国荷斯坦奶牛为研究对象,检测HSP70-1基因的多态性,并分析其多态性与中国荷斯坦牛体细胞评分(Somatic cell score,SCS)的相关性。首先以PCR-SSCP法寻找HSP70-1基因编码区的突变,并通过测序确定突变的类型,根据突变类型寻找合... 以253头中国荷斯坦奶牛为研究对象,检测HSP70-1基因的多态性,并分析其多态性与中国荷斯坦牛体细胞评分(Somatic cell score,SCS)的相关性。首先以PCR-SSCP法寻找HSP70-1基因编码区的突变,并通过测序确定突变的类型,根据突变类型寻找合适的内切酶,最终采用PCR-RFLP方法鉴定实验牛基因型;然后分析基因多态性与中国荷斯坦牛SCS的相关性。结果表明HSP70-1基因的1623bp处产生G→A→C突变,2409bp处产生G→A突变,两位点都是沉默突变,未引起氨基酸序列的改变;经χ2适合性检验,中国荷斯坦牛在两个位点均未达到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同时,群体基因座不同基因型与SCS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2409位点基因型与SCS相关性不显著(P>0.05),1623位点基因型与SCS相关性显著(P<0.05),CC型SCS显著低于AG、GG型(P<0.05),CC基因型为乳腺炎抗性基因型。在中国荷斯坦奶牛群体中,HSP70-1基因CC基因型可作为改良奶牛乳腺炎抗性性状的分子遗传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休克蛋白70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单链构象多态性 体细胞评分 乳腺炎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片段长度差异等位基因特异性PCR—一种改良的SNP分型新方法 被引量:18
13
作者 黄代新 杨庆恩 赵贵森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1-14,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等位基因特异性PCR原理的改良SNP分型新方法:片段长度差异等位基因特异性PCR,并考察特异性引物的3'端第3位、第4位碱基错配对特异性延伸的影响。方法以SNP位点rs759117和rs760887为例,设计两条长度不同、3'末...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等位基因特异性PCR原理的改良SNP分型新方法:片段长度差异等位基因特异性PCR,并考察特异性引物的3'端第3位、第4位碱基错配对特异性延伸的影响。方法以SNP位点rs759117和rs760887为例,设计两条长度不同、3'末端分别与SNP两个等位基因碱基配对的上游引物,同时在两个等位基因特异性引物3'端第3或第4位碱基引入错配以增加特异性,下游为公用引物。PCR产物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显带后确定样本的基因型。结果不同SNP纯合子为长度不同的单一谱带,杂合子则为两条带,其结果与直接测序完全一致。两条特异性上游引物3'端第3或第4位碱基引入错配后非特异性延伸显著减少,且对PCR反应条件的严格性要求明显降低。结论片段长度差异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是一种简单快速而有效的SNP分型新方法;两条特异性引物3'端第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苷酸多态性 片段长度差异等位基因特异性PCR 碱基错配 法医物证检验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颗粒煤粉热解过程中的破碎模型 被引量:3
14
作者 金光 张昕悦 +1 位作者 王俊峰 武文斐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24,共5页
以单颗粒煤粉燃烧破碎模型为基础,提出了以破碎比率概念来表征破碎程度,并以同心圆方式划分网格,由外向内依次按圆环形式模拟热解一次破碎过程.研究发现:煤颗粒粒径是影响煤颗粒破碎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粒径越小,反应的比表面积越大,相同... 以单颗粒煤粉燃烧破碎模型为基础,提出了以破碎比率概念来表征破碎程度,并以同心圆方式划分网格,由外向内依次按圆环形式模拟热解一次破碎过程.研究发现:煤颗粒粒径是影响煤颗粒破碎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粒径越小,反应的比表面积越大,相同膨胀应力产生的压强越大,破碎效果越明显;挥发分含量越高,热解析出过程中产生的膨胀应力越大,同时,气态的挥发分与固态的煤焦壁脱离产生更大的孔隙率,进一步降低了煤颗粒本身的屈服强度,破碎更容易产生;燃烧温度升高,起始阶段温度梯度增大,挥发分析出速度越快,膨胀应力越大,从而使破碎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颗粒煤粉 热解 破碎模型 破碎比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1)I标记CD133单链抗体对人肝癌CD133^+ HepG2干细胞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6
15
作者 侯妍利 陈兴月 +4 位作者 段丽群 唐敏 康强强 舒锦 李少林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13,共7页
目的:研究131I标记CD133单链抗体(single chain rariable fragment,ScFv)在体外对人肝癌CD133+HepG2干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免疫磁珠分选HepG2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分选前后HepG2细胞的CD133表达率,克隆形成实验及体内成瘤实验验证CD133... 目的:研究131I标记CD133单链抗体(single chain rariable fragment,ScFv)在体外对人肝癌CD133+HepG2干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免疫磁珠分选HepG2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分选前后HepG2细胞的CD133表达率,克隆形成实验及体内成瘤实验验证CD133+HepG2细胞的"干性"。氯胺T法131I标记CD133 ScFv并测定标记率、比活度、放射性浓度。将分选出的CD133+HepG2细胞分为131I-CD133抗体治疗组、131I治疗组、CD133抗体治疗组和131I+CD133抗体治疗组,MTT法检测各组中对CD133+HepG2细胞生长抑制的最适剂量和不同药物在12、48、72 h三个时间点对CD133+HepG2干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分选的HepG2细胞的CD133表达率显著高于未分选细胞[(97.71±1.13)%vs(1.52±0.78)%,t=1.13、P=0.000]。CD133+HepG2细胞相对于CD133-HepG2细胞具有更强的体外成球、克隆形成能力[(45.03±1.35)%vs(7.4±0.54)%;t=3.92,P=0.000]和体内成瘤能力。131I-CD133 ScFv的标记率为88.92%,放射化学纯度为98.63%。当131I为3.7 MBq/100μl、CD133抗体为1μg/100μl时,对CD133+HepG2细胞的抑制率最高,达(89.58±0.74)%;在此剂量下131I-CD133 ScFv治疗组对CD133+HepG2细胞生长抑制率显著高于其余各实验组,且呈时间依赖性。131I-CD133 ScFv治疗组G0/G1期细胞比例为(27.50±1.12)%,较其余各组均明显减少(P<0.05)。结论:成功制备的131I-CD133 ScFv在体外能有效抑制人肝癌CD133+HepG2干细胞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干细胞 CD133 ^131I 单克隆抗体 单链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链抗体的呋喃唑酮酶联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倩 陈荫楠 +2 位作者 陈东海 林海虹 石贤爱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242-247,共6页
目的:为快速检测呋喃唑酮(furazolidone,FZD)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量。方法:基于单链抗体的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建立了FZD检测方法。结果:最佳抗原工作质量浓度为2μg/m L,最佳抗体稀释倍数为1∶500,一抗最佳反应时间为60 min,... 目的:为快速检测呋喃唑酮(furazolidone,FZD)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量。方法:基于单链抗体的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建立了FZD检测方法。结果:最佳抗原工作质量浓度为2μg/m L,最佳抗体稀释倍数为1∶500,一抗最佳反应时间为60 min,二抗最佳反应时间为45 min,四甲基联苯胺最佳显色时间为20 min。FZD检测试剂盒在10~100 ng/m L范围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IC50值为13.01 ng/m L,检出限为1.28 ng/m L,回收率为73.38%~84.52%。结论:与抗FZD单克隆抗体相比,所建立的检测试剂盒检测范围更广,且具有很高的灵敏度以及很好的特异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呋喃唑酮 单链抗体 酶联免疫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GPX活性单链抗体的制备及其抗氧化效应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维佳 魏景艳 +4 位作者 孙晔 牟颖 吕绍武 闫岗林 罗贵民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58-462,共5页
为实现单链抗体的可溶性表达,制备具有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力的单链抗体,在单链抗体表达载体pTMF 2F3上去除原2F3基因N端非必需的18个氨基酸,采用新的表达载体pRose质粒,在2F3的N端引入13个氨基酸的前导肽,转入BL21(lysS)中,使其... 为实现单链抗体的可溶性表达,制备具有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力的单链抗体,在单链抗体表达载体pTMF 2F3上去除原2F3基因N端非必需的18个氨基酸,采用新的表达载体pRose质粒,在2F3的N端引入13个氨基酸的前导肽,转入BL21(lysS)中,使其分泌到大肠杆菌的周质腔中得以表达,获得可溶性表达产物.产物经过分离纯化、WesternBlot印迹和硒化测活确定具有GPX活性的鼠单链抗体,其GPX活力为2530U/μmol.以脂质过氧化、细胞存活率和细胞膜完整性为指标的抗氧化实验研究表明,具有GPX活性的单链抗体对大鼠乳鼠表皮细胞有抗紫外线损伤的作用,是膜脂质过氧化的有效抑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单链抗体 可溶性表达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肿瘤双特异免疫导向治疗制剂CAtin的表达及活性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霄 金宁一 +6 位作者 李昌 田明尧 陈漉 贾鹏 刘立明 刘妍 高鹏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82-686,共5页
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与已知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特异性单链抗体(Single chainFv fragment,scFv)核苷酸序列,经分子设计和密码子优化后,通过化学方法合成CEA二硫键稳定性单链抗体(Disulfide stabilized single chain F... 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与已知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特异性单链抗体(Single chainFv fragment,scFv)核苷酸序列,经分子设计和密码子优化后,通过化学方法合成CEA二硫键稳定性单链抗体(Disulfide stabilized single chain Fv fragments,scdsFv)基因片段.将凋亡素基因(Apoptin)通过一段柔性连接肽(Linker)连接在CEA scdsFv基因下游,并克隆入大肠杆菌表达载体质粒pET28a,转化BL21感受态菌后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sopropylβ-D-1-thiogalactopyranoside,IPTG)诱导,表达融合蛋白CAtin.SDS-PAGE和Western-Blot分析表明,目的蛋白得到良好表达,经条件优化后表达量最高可达44.1 mg/L.融合蛋白经分步洗涤法和谷胱甘肽对表达的目的蛋白进行初步纯化和复性后,利用人肝癌细胞(HCC)对所制备融合蛋白进行亲和力测定、细胞结合活性测定和特异性细胞杀伤活性分析.结果显示,所制备融合蛋白不仅能够有效地与上述肿瘤细胞结合,并对其具有明显的杀伤活性,表明成功制备了具有特异性识别和特异性杀伤活性的双特异抗肿瘤免疫导向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胚抗原 二硫键稳定性单链抗体 凋亡素基因 原核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镰刀菌单链抗体在大肠杆菌中可溶性表达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胡祖权 李和平 +2 位作者 吴平 廖玉才 张静柏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38-243,共6页
通过优化诱导表达条件,实现抗镰刀菌单链抗体在大肠杆菌周质中高效可溶性表达。将抗镰刀菌单链抗体FvSG7转化到大肠杆菌XL1-Blue中,确定诱导表达培养基,在不同的诱导温度、诱导剂IPTG的浓度和诱导时间条件下培养重组大肠杆菌,通过Wester... 通过优化诱导表达条件,实现抗镰刀菌单链抗体在大肠杆菌周质中高效可溶性表达。将抗镰刀菌单链抗体FvSG7转化到大肠杆菌XL1-Blue中,确定诱导表达培养基,在不同的诱导温度、诱导剂IPTG的浓度和诱导时间条件下培养重组大肠杆菌,通过Western杂交和ELISA检测分析单链抗体的可溶性表达情况以及抗体的活性。重组大肠杆菌培养至OD600nm为0.5时加入终浓度为0.1 mmol/L IPTG,25℃诱导表达2 h可获得最大量的可溶性单链抗体。通过对诱导温度、IPTG浓度和诱导时间等表达条件的优化,可以显著提高Fv SG7抗体在大肠杆菌XL1-Blue周质中的表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链抗体 可溶性表达 大肠杆菌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源性天然噬菌体展示文库的构建及鉴定 被引量:4
20
作者 年四季 黄黎 +2 位作者 王栩 邬于川 袁青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44-547,共4页
目的:构建人源性天然噬菌体展示文库并对文库进行鉴定。方法:从未经主动免疫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提取总RNA,反转录合成cDNA,用直接PCR及半巢式PCR扩增人抗体重链(VH)及轻链(Vκ和Vλ)可变区基因。采用改进的重叠延伸PCR法将VH... 目的:构建人源性天然噬菌体展示文库并对文库进行鉴定。方法:从未经主动免疫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提取总RNA,反转录合成cDNA,用直接PCR及半巢式PCR扩增人抗体重链(VH)及轻链(Vκ和Vλ)可变区基因。采用改进的重叠延伸PCR法将VH基因和VL(Vκ和Vλ)基因连接成人单链抗体(scFv)基因,并将scFv文库基因克隆到噬菌体载体pCANTAB-5E中,电转化E.coliTG1,构建单链抗体文库。结果:采用直接PCR和半巢式PCR扩增得到42条VH基因片段,16条Vκ基因片段,18条Vλ基因片段。混合的VH和VL等摩尔比连接后,产生的单链抗体文库基因大小为750bp左右;转化后构建了文库容量为1.35×108的单链抗体文库。BstNⅠ酶切分析文库中的单链抗体基因结果显示,酶切得到的scFv指纹图谱均不相同。结论:构建的抗体文库多样性好,可用于多种人源性单链抗体的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链抗体 噬菌体抗体文库 重叠延伸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