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银-金属氧化物触头材料电弧侵蚀产物的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凌国平 薛天 +1 位作者 倪孟良 刘远廷 《贵金属》 CAS CSCD 2008年第3期1-5,共5页
针对电寿命试验后AgSnO2触头周围出现黑色侵蚀产物的现象,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和能谱成分分析等手段,对比研究了AgCdO及AgSnO2触头电弧侵蚀产物的形貌及组成。结果表明:AgSnO2周围沉积物呈现黑色是由于电弧侵蚀后产物为须状形... 针对电寿命试验后AgSnO2触头周围出现黑色侵蚀产物的现象,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和能谱成分分析等手段,对比研究了AgCdO及AgSnO2触头电弧侵蚀产物的形貌及组成。结果表明:AgSnO2周围沉积物呈现黑色是由于电弧侵蚀后产物为须状形貌所致,而该形貌与AgSnO2的电弧侵蚀时以"蒸发"为主有关。另一方面,AgCdO的电弧侵蚀以"喷溅"为主,其产物呈菜花状。研究结果还表明:对电弧侵蚀产物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对触头材料电弧侵蚀机理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材料 触头材料 AGCDO AGSNO2 电弧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对Ag-Sn合金粉末内氧化机制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林文松 方宁象 林炳 《粉末冶金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00-204,共5页
采用内氧化增重法对不同铋含量Ag Sn Bi合金粉末在不同温度恒温内氧化的分析结果表明 ,合金粉末内氧化增重量的平方与内氧化时间成正比 ,氧在合金中的扩散过程是内氧化的控制过程 ;随Bi含量增加 ,内氧化速度显著增大。采用电子探针和X... 采用内氧化增重法对不同铋含量Ag Sn Bi合金粉末在不同温度恒温内氧化的分析结果表明 ,合金粉末内氧化增重量的平方与内氧化时间成正比 ,氧在合金中的扩散过程是内氧化的控制过程 ;随Bi含量增加 ,内氧化速度显著增大。采用电子探针和X射线衍射分析探讨了铋改变氧在A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末冶金 内氧化 银基触头材料 合金粉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仲钨酸铵对Ag-Sn合金粉末的氧化作用
3
作者 温金海 林炳 《中南矿冶学院学报》 CSCD 1991年第1期80-85,共6页
本文采用氧化增重法(TGA),研究了添加少量仲钨酸铵(APT)对Ag-Sn合金粉末的氧化作用,用X射线衍射仪、电子探针和金相观察分析了粉末氧化前后相的转变、氧化物的分布、形貌。结果表明,Ag-Sn+APT混合粉末的氧化规律服从Wagner理论;APT的分... 本文采用氧化增重法(TGA),研究了添加少量仲钨酸铵(APT)对Ag-Sn合金粉末的氧化作用,用X射线衍射仪、电子探针和金相观察分析了粉末氧化前后相的转变、氧化物的分布、形貌。结果表明,Ag-Sn+APT混合粉末的氧化规律服从Wagner理论;APT的分解产物及形成的新相Ag_2WO_4作为活性氧原子源,促进Sn的氧化;添加剂APT在0~2.26wt-%成分范围内和相同温度、相同氧化时间条件下,氧化速率随添加量增加而加快;随氧化温度的提高,氧化速率加大,如在800℃下的氧化速率大于700℃下的氧化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仲钨酸铵 Ag-Sn合金 粉末 氧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氧化锡复合材料中分散相含量的快速测定与全面表征 被引量:1
4
作者 李佳 赖奕坚 赵斌元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8-31,共4页
为改进、补充现有表征方法,提出通过化学处理分离分散相单独表征的新手段。采用浓硝酸消解Ag Sn O2,对分离得到的Sn O2称重,滤液使用ICP测定杂质含量,实现了Ag Sn O2含量的快速测定。测定结果显示,Sn O2的含量为(11.2±0.3)%,相对... 为改进、补充现有表征方法,提出通过化学处理分离分散相单独表征的新手段。采用浓硝酸消解Ag Sn O2,对分离得到的Sn O2称重,滤液使用ICP测定杂质含量,实现了Ag Sn O2含量的快速测定。测定结果显示,Sn O2的含量为(11.2±0.3)%,相对标准偏差为1.18%,与标称含量一致,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同时,采用XRD、SEM、TEM等方法表征了Sn O2颗粒的微结构,并通过粒度分析测得Sn O2尺寸为D0.5=1.151μm,实现了对分散相Sn O2的独立全面表征。该方法快速有效,对分散相的表征准确全面,为金属基复合材料中分散相的快速全面表征开拓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氧化锡 分散相 化学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nO_2表面改性对Ag/SnO_2复合粉末烧结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倪孟良 凌国平 刘远廷 《贵金属》 CAS CSCD 2006年第3期7-12,21,共7页
采用沉积法和蒸发法分别对SnO2粉末进行WO3、Bi2O3+CuO表面改性处理,并用化学镀方法制备Ag/SnO2复合粉末。通过粉末冶金的方法对Ag/SnO2复合粉末进行烧结实验,并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烧结体的金相组织及复合粉末的形貌,对SnO2... 采用沉积法和蒸发法分别对SnO2粉末进行WO3、Bi2O3+CuO表面改性处理,并用化学镀方法制备Ag/SnO2复合粉末。通过粉末冶金的方法对Ag/SnO2复合粉末进行烧结实验,并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烧结体的金相组织及复合粉末的形貌,对SnO2表面改性方法及添加剂种类对Ag/SnO2烧结性能和组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沉积法改性使烧结体组织中的SnO2分布更均匀,且能明显提高烧结体Ag/SnO2的致密度。Bi2O3+CuO改性可消除SnO2的网络状分布,而WO3改性则显著改善电弧侵蚀后的表面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材料 电接触材料 AG/SNO2 表面改性 化学镀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掺杂对新型SnO_2压敏材料的电学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王矜奉 陈洪存 +6 位作者 王文新 苏文斌 臧国忠 亓鹏 王春明 赵春华 高建鲁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85-686,689,共3页
 烧渗银电极对压敏电阻的性能是有很大影响的。为了弄清Ag对(Co、Nb)掺杂的新型SnO2压敏材料电学性质的影响,做了组分为SnO2+1.50%CoCl2·6H2O+0.10%Nb2O5+x%Ag2O(x=0.00、0.02、0.50和1.00)的系统实验。当AgO的含量从0.00增加到1m...  烧渗银电极对压敏电阻的性能是有很大影响的。为了弄清Ag对(Co、Nb)掺杂的新型SnO2压敏材料电学性质的影响,做了组分为SnO2+1.50%CoCl2·6H2O+0.10%Nb2O5+x%Ag2O(x=0.00、0.02、0.50和1.00)的系统实验。当AgO的含量从0.00增加到1mol%时,(Co,Nb)掺杂SnO2压敏电阻的击穿电压从349V/mm增大到429V/mm,1kHz时的相对介电常数从2240减小到1560。晶界势垒高度测量揭示,SnO2的晶粒尺寸的迅速减小是击穿电压急剧增高和介电常数迅速减小的主要原因。对Ag掺杂量增加引起SnO2晶粒减小的根源进行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银 二氧化锡 势垒 电学非线性 掺杂 压敏电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氧化锡复合粉体的制备及粒径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倪广红 丰平 +3 位作者 靳松 徐芳 李安 吴朝阳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4期95-96,105,共3页
近年来随着制备技术的发展和性能的改进,对银氧化锡的研究方兴未艾.本文对银氧化锡复合粉体的水热制备方法进行了综述,并与传统的银氧化锡复合粉体的制备方法如粉末冶金法等进行了比较.通过以H2C2O4为还原剂,以银氨络离子和锡酸钠为原... 近年来随着制备技术的发展和性能的改进,对银氧化锡的研究方兴未艾.本文对银氧化锡复合粉体的水热制备方法进行了综述,并与传统的银氧化锡复合粉体的制备方法如粉末冶金法等进行了比较.通过以H2C2O4为还原剂,以银氨络离子和锡酸钠为原料制备银氧化锡,并针对制备条件的差异对粉体粒径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水热制备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对以后进一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氧化锡 复合粉体 制备 粒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氧化锡水热体系的共沉积反应协同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杜作娟 段学臣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7-10,共4页
研究了水热反应过程中银和二氧化锡共沉积的协同性。分别对水热反应过程中银的还原、二氧化锡的晶化沉积以及银和二氧化锡的共沉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热反应体系中H+或OH-的关联作用使二氧化锡的晶化沉积反应与银的还原反应相适应,... 研究了水热反应过程中银和二氧化锡共沉积的协同性。分别对水热反应过程中银的还原、二氧化锡的晶化沉积以及银和二氧化锡的共沉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热反应体系中H+或OH-的关联作用使二氧化锡的晶化沉积反应与银的还原反应相适应,并且由于银粉和银氧化锡复合粉体结构形貌上的差异,二者表现出内在的协同性,实现了银和二氧化锡的共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银氧化锡 水热法 协同性 共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掺杂SnO_2纳米粉体的合成与抗菌性能研究
9
作者 王海文 徐秀娟 +2 位作者 李秀花 张建荣 陈伏生 《贵金属》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8-31,37,共5页
采用水热法制备得到了Ag掺杂SnO2纳米粉体。以XRD、BET、TEM等手段对粉体进行了表征。研究发现,200℃水热合成得到的SnO2纳米粉体的晶粒尺寸为数纳米,Ag离子的掺杂抑制了SnO2晶粒的长大。经600℃热处理后,纳米粉体的晶粒明显长大,分散... 采用水热法制备得到了Ag掺杂SnO2纳米粉体。以XRD、BET、TEM等手段对粉体进行了表征。研究发现,200℃水热合成得到的SnO2纳米粉体的晶粒尺寸为数纳米,Ag离子的掺杂抑制了SnO2晶粒的长大。经600℃热处理后,纳米粉体的晶粒明显长大,分散性能良好。抗菌测试显示,直接水热法制得的Ag掺杂SnO2纳米粉体的抗菌能力较差,而经过600℃热处理后的粉体具有优良的抗菌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材料 AG SNO2 纳米粉体 抗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银粒子在氨基注入氧化铟锡玻璃基体表面的高密度吸附(英文)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硕琦 刘璐 +1 位作者 田辉凤 胡劲波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671-2676,共6页
研究了纳米银(AgNPs)在氨基注入氧化铟锡(ITO)薄膜表面的吸附.通过氨基注入的疗法得到了氨基功能化的ITO表面(NH_2/ITO),并将纳米银直接吸附在NH_2/ITO上得到纳米银修饰NH_2/ITO基体(AgNPs/NH_2/ITO).使用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 研究了纳米银(AgNPs)在氨基注入氧化铟锡(ITO)薄膜表面的吸附.通过氨基注入的疗法得到了氨基功能化的ITO表面(NH_2/ITO),并将纳米银直接吸附在NH_2/ITO上得到纳米银修饰NH_2/ITO基体(AgNPs/NH_2/ITO).使用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电镜、紫外可见光谱和电化学方法对AgNPs/NH_2/ITO制备过程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纳米银可在NH_2/ITO表面高密度地吸附,并且纳米银有良好的电化学活性.这种不借助于有机连接分子吸附纳米银的方法为制备纳米银修饰材料提供了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注入 组装 纳米银 氧化铟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镀锡银钎料的均匀腐蚀性和抗氧化性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星星 彭进 +2 位作者 李帅 薛鹏 孙国元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37-40,共4页
为了评价电镀锡银钎料的腐蚀行为和抗氧化性,采用3.5%Na Cl水溶液评价其均匀腐蚀性,利用失重法、扫描电镜(SEM)及能谱分析仪(EDS)对钎料的腐蚀速率、腐蚀形貌及腐蚀物相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表明,Sn元素含量为2.4%时,电镀锡银钎料是全面腐... 为了评价电镀锡银钎料的腐蚀行为和抗氧化性,采用3.5%Na Cl水溶液评价其均匀腐蚀性,利用失重法、扫描电镜(SEM)及能谱分析仪(EDS)对钎料的腐蚀速率、腐蚀形貌及腐蚀物相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表明,Sn元素含量为2.4%时,电镀锡银钎料是全面腐蚀兼不均匀的局部点腐蚀,主要是富铜相、Cu Zn相及少量银相被腐蚀;当Sn元素含量为4.8%时,钎料为均匀面腐蚀,主要是银相、Ag Sn相、富铜相被腐蚀;当Sn元素含量升高至6.0%时,钎料为面腐蚀,主要是Ag Sn相、Cu Sn相、银相被腐蚀.镀锡前BAg50Cu Zn基体钎料主要是点腐蚀,镀锡后钎料主要是均匀腐蚀,随着Sn元素含量升高其耐蚀性降低.经60℃的3.5%Na Cl水溶液腐蚀80 h后,电镀锡银钎料的腐蚀速率介于0.6~0.75 mm/y之间,其耐腐蚀等级为2级.随着Sn元素含量升高,电镀锡银钎料的抗氧化性下降,但不影响其使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镀锡银钎料 氯化钠溶液 均匀腐蚀 抗氧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AgNWs/ITO/WO_(3)薄膜的制备及其电致变色性能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天悦 王顺花 +2 位作者 王梦颖 黄庆姣 刁训刚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8-75,共8页
文摘为适应电致变色领域越来越丰富的柔性化需求,解决柔性基底上直接制备电致变色薄膜性能不佳的问题。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银纳米线(AgNWs)为基底,采用室温直流反应磁控溅射制备了氧化铟锡(ITO)/氧化钨(WO3)薄膜,研究了AgNWs/... 文摘为适应电致变色领域越来越丰富的柔性化需求,解决柔性基底上直接制备电致变色薄膜性能不佳的问题。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银纳米线(AgNWs)为基底,采用室温直流反应磁控溅射制备了氧化铟锡(ITO)/氧化钨(WO3)薄膜,研究了AgNWs/ITO复合电极的光电性能以及PET/AgNWs/ITO/WO3薄膜的电致变色性能。结果表明,通过加镀ITO过渡层,克服了PET/AgNWs/WO3薄膜存在的着色不均匀、单次循环后性能迅速衰退等问题。最终获得了透过率调制为57.4%(550 nm处)、69.6%(1 000 nm处),着褪色响应时间分别为10.4 s和9.9 s,相应的着褪色效率分别为27.79 cm2/C和40.45 cm2/C的高性能柔性电致变色薄膜。薄膜在超过500次循环稳定测试以及2 000次弯折测试后仍能保证较高的透过率调制,展现出了在柔性电致变色领域的巨大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致变色 柔性 氧化铟锡 银纳米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