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VD法制备锂离子电池硅碳负极研究进展
1
作者 李雪荣 曹轲 +4 位作者 赵喜哲 王彦君 顾广安 刘见华 万烨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3-93,共11页
锂离子电池已成为能源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储能体系。开发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寿命、低成本的锂离子电池是当今电池科研领域的一项核心挑战。硅材料有着4200 mAh·g^(-1)的理论容量及低廉的成本,使其成为最有潜力的负极候选材料之一,... 锂离子电池已成为能源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储能体系。开发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寿命、低成本的锂离子电池是当今电池科研领域的一项核心挑战。硅材料有着4200 mAh·g^(-1)的理论容量及低廉的成本,使其成为最有潜力的负极候选材料之一,然而硅在充放电循环中高达近300%的体积膨胀严重阻碍了其商业化进程。迄今为止,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技术已经历3次迭代。本综述介绍了CVD法在三代硅碳负极材料制备中的应用,并从材料结构设计、实验方法、反应过程机理、材料性能等方面展开讨论。最后,总结了三代硅碳负极材料制备技术的优势及劣势,并对未来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中硅碳负极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碳复合材料 硅负极 化学气相沉积法 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Si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2
作者 单志强 张伟超 +2 位作者 刘文平 秦海青 雷晓旭 《电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6-541,共6页
为提升石墨破碎料的储锂容量,通过有机裂解碳将纳米硅粉包覆在石墨破碎料表面,制备石墨@硅(G@Si)复合负极材料,分析纳米硅、石墨破碎料及G@Si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相比纳米硅粉,G@Si复合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和库仑效率更高;相比石墨,纳... 为提升石墨破碎料的储锂容量,通过有机裂解碳将纳米硅粉包覆在石墨破碎料表面,制备石墨@硅(G@Si)复合负极材料,分析纳米硅、石墨破碎料及G@Si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相比纳米硅粉,G@Si复合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和库仑效率更高;相比石墨,纳米硅粉的引入,可提升复合材料的可逆储锂容量并改善大电流嵌锂能力。G@Si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较好,在100 mA/g的电流放电至0.010 V、10 mA/g的电流放电至0.005 V,100 mA/g的电流充电至1.500 V时,首次可逆比容量为854.2 mAh/g,首次库仑效率为89.78%,第100次循环的比容量为511.4 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纳米硅粉 石墨 石墨@硅(G@Si)复合负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热还原法制备多孔硅碳复合锂电池负极材料
3
作者 孙超群 安玉良 +1 位作者 谢驰 孔汉文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170-7174,共5页
以白炭黑为基料,通过镁热还原法制备出多孔硅,再将多孔硅与石墨颗粒复合制备出多孔硅碳复合材料。通过XRD、BET和SEM对制备出的材料进行结构形貌表征,结果表明多孔硅材料表面疏松多孔且分布均匀,此结构可以有效缓解硅颗粒的体积膨胀效应... 以白炭黑为基料,通过镁热还原法制备出多孔硅,再将多孔硅与石墨颗粒复合制备出多孔硅碳复合材料。通过XRD、BET和SEM对制备出的材料进行结构形貌表征,结果表明多孔硅材料表面疏松多孔且分布均匀,此结构可以有效缓解硅颗粒的体积膨胀效应;并对硅碳复合材料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分析,结果显示镁热还原制备的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性能,首次放电比容量为529 mAh/g, 30次循环后,可逆效率为99.47%,以上结果表明多孔硅与石墨复合改善了材料导电性而提高其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镁热还原 硅碳复合 多孔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壳基硅氧碳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储锂性能
4
作者 郭建良 韩松 +1 位作者 杨宏训 马娇娇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4-119,123,共7页
硅因其高容量而被认为是非常有应用前景的新一代高容量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但硅的低电导率及差的循环性能而限制了其作为负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以富含硅的稻壳为原材料,沥青为导电剂,通过简单的铝热还原反应,制得多孔硅氧碳... 硅因其高容量而被认为是非常有应用前景的新一代高容量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但硅的低电导率及差的循环性能而限制了其作为负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以富含硅的稻壳为原材料,沥青为导电剂,通过简单的铝热还原反应,制得多孔硅氧碳复合负极材料。结果表明:该复合负极材料展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在0.2A/g的电流密度下,具有高的首次充放电比容量1016.2mAh/g/1349.5mAh/g和75.3%的首次库仑效率,在200个循环后仍能保持812.8mAh/g/819.3mAh/g的比容量。优异的性能,主要得益于,氢/氩混合气氛对二氧化硅的还原提供了更多的反应活性位点。此外,沥青的加入一方面可以增强电极材料的导电性,另一方面熔融态的沥青可以填补材料中的孔隙,缓冲硅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从而提高材料的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稻壳 沥青 负极材料 硅氧碳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基复合材料在油水分离领域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韩少勋 张楠 +2 位作者 殷承玉 田琳 陈培鑫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7-137,共11页
海上石油泄漏和工业含油废水严重威胁着水生环境和人类健康,因此对含油废水的治理已成为一个广泛关注的热点。碳基复合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油水分离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综述了近年来碳基复合材料在油水分离领域的研究... 海上石油泄漏和工业含油废水严重威胁着水生环境和人类健康,因此对含油废水的治理已成为一个广泛关注的热点。碳基复合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油水分离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综述了近年来碳基复合材料在油水分离领域的研究进展,首先从表面润湿性的角度阐述了油水分离的理论基础,之后分类评述了不同类型碳基复合材料,如石墨基复合材料、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碳基气凝胶等在油水分离领域的应用可行性以及改性方式。最后,展望了碳基复合材料在油水分离领域的发展方向,提出未来应侧重于开发具有可切换润湿性以同时吸附多种污染物组分的碳基材料,耐极端环境的高稳定性碳基材料,以及具有自清洁、自修复等特殊功能的碳基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基复合材料 油水分离 石墨基 碳纳米管 碳气凝胶 特殊润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硅碳负极材料在轨道交通车辆软包电池中的性能分析及应用展望
6
作者 石磊 高阳 +4 位作者 王健 向蔚然 金圣杰 韩铎 王斯琦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6-111,共6页
[目的]含硅元素的负极材料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软包电池中的大规模应用面临诸多挑战,其主要问题是因硅元素体积膨胀导致其电性能失效。为解决此问题,需要对新型硅碳负极材料在软包电池中的性能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方法]对比了含普通硅... [目的]含硅元素的负极材料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软包电池中的大规模应用面临诸多挑战,其主要问题是因硅元素体积膨胀导致其电性能失效。为解决此问题,需要对新型硅碳负极材料在软包电池中的性能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方法]对比了含普通硅碳材料的Ah级软包电池(以下简称“N1电池”)、具有镶嵌型结构硅碳材料的Ah级软包电池(以下简称“N2电池”)的循环衰减特性。对这2种电池进行循环性能测试。拆解循环后的电池,对电池的负极材料进行测试,并分析了测试结果,以期从全电池层面验证硅负极结构的优化效果。[结果及结论]N1电池失效原因主要为负极中硅元素体积膨胀过大,引起活性物质脱落和电极断裂等问题,进而导致电池失去电接触。N2电池因纳米级别的硅均匀分散在碳基材料中并被碳元素包裹,在电池循环过程中,硅元素体积膨胀得到了很好的限制,使负极在整个电池循环过程中保持了结构完整性。N2电池的循环性能较N1电池更优。富锂-硅碳体系电池中镶嵌型结构硅碳材料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车辆 软包电池 硅碳复合材料 电性能失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碳基材料协同强化定形复合相变材料传热性能研究
7
作者 范佳媛 曾文慧 +2 位作者 任志超 张文涛 吕霜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4-128,133,共6页
石蜡作为相变材料在热管理应用中存在导热系数低、易泄漏、与热管理器件接触热阻大的缺陷,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为了改善石蜡相变材料的缺陷,以氢化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EBS)为基体,膨胀石墨(EG)协同碳纤维(CF)作为高导热介质,制备了... 石蜡作为相变材料在热管理应用中存在导热系数低、易泄漏、与热管理器件接触热阻大的缺陷,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为了改善石蜡相变材料的缺陷,以氢化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EBS)为基体,膨胀石墨(EG)协同碳纤维(CF)作为高导热介质,制备了系列定形复合相变材料。结果表明:定形复合相变材料具有良好的定形特性和柔性;EG和CF协同形成的有效导热通道增加了石蜡的导热系数,且导热系数随着CF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当EG质量分数为1%、CF质量分数为3%时,定形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增加了44.5%;EG和CF协同强化的定形复合相变材料控温特性良好,是一种具有应用潜力的热管理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形复合相变材料 膨胀石墨 碳纤维 协同强化传热 热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结构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吴琼 许咏杰 +2 位作者 钟展雄 梁俊杰 李垚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共9页
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倍率性能好、循环寿命长、自放电率低等优点,是目前主要的电化学储能设备。商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为石墨,但石墨的低理论容量限制了锂离子电池性能的进一步提升。硅储量丰富,具有高理论容量和稳定工作电压... 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倍率性能好、循环寿命长、自放电率低等优点,是目前主要的电化学储能设备。商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为石墨,但石墨的低理论容量限制了锂离子电池性能的进一步提升。硅储量丰富,具有高理论容量和稳定工作电压等特点,是新一代锂离子电池最有前景的负极材料。硅基负极存在体积膨胀效应大、首次库仑效率低、电导率低和固体电解质界面膜不稳定等缺点,导致硅基负极循环稳定性较差,严重阻碍了其实际应用。通过具有良好稳定性和高电导率的碳修饰硅基负极制备硅碳负极能够有效克服上述问题,硅碳负极作为一种高理论容量的材料更有规模化商业前景。本文根据硅碳负极的结构设计,将近年来研究的硅/碳负极材料分为零维-纳米颗粒、一维-纳米线和纳米管、二维-层状结构和三维-微米级球体材料,并对不同结构的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对比讨论。此外,本文还总结了现有硅/碳复合负极设计的进展和局限性,并展望了该领域的工业化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硅碳 复合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床法制备锂离子电池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储锂性能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吴德威 汪郑鹏 +6 位作者 周玥 李晓宁 陈招 李卓 刘成伟 李学刚 肖文德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00-308,共9页
以导电炭黑为碳基底,以SiH_(4)为硅源前体,采用固定床CVD反应器制备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分别考察了SiH_(4)单独沉积及其与C_(2)H_(4)共沉积两种方案,并研究了以C_(2)H_(4)为碳源碳包覆对样品储锂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SiH_... 以导电炭黑为碳基底,以SiH_(4)为硅源前体,采用固定床CVD反应器制备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分别考察了SiH_(4)单独沉积及其与C_(2)H_(4)共沉积两种方案,并研究了以C_(2)H_(4)为碳源碳包覆对样品储锂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SiH_(4)单独沉积会形成尺寸较小的Si纳米颗粒,且随沉积温度提高,Si的负载量降低。SiH_(4)和C_(2)H_(4)共沉积过程会形成C@SiC复合结构,且随C_(2)H_(4)比例增加,单质硅的结晶度和晶粒尺寸降低。在硅碳共沉积和碳包覆条件下,则会形成Si、SiC和C三种晶体共存复合结构,有助于提高样品材料的循环性能,但比容量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床 气相沉积法 锂离子电池 硅碳负极 复合材料 电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的地热钻采碳纳米管复合水泥基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向杰 王胜 +1 位作者 李玉杰 王文杰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95-508,共14页
针对现有导热固井水泥存在的性能不足问题,本文研制了一种新型地热钻采碳纳米管复合水泥基材料(CNTs-CC)。首先,选用石墨、氮化硅作为主要导热填料,硅微粉作为热稳定材料,碳纳米管作为协同增强填料,初步研制出纳米复合水泥材料基础液;其... 针对现有导热固井水泥存在的性能不足问题,本文研制了一种新型地热钻采碳纳米管复合水泥基材料(CNTs-CC)。首先,选用石墨、氮化硅作为主要导热填料,硅微粉作为热稳定材料,碳纳米管作为协同增强填料,初步研制出纳米复合水泥材料基础液;其次,基于响应曲面法Box-Behnken试验设计,开展17组配比优化试验,构建了以2 d抗压强度和导热系数为响应指标的二次多项式预测模型,结合方差分析和响应曲面考察了各因素对响应指标的影响,并得到胶凝材料最优配比;最后,对复合水泥基材料的工程性能进行评估,并结合XRD与SEM研究了材料的水化机理。结果表明:复合水泥基材料的导热性能与抗压强度受多因素交互作用影响,其中早强剂与减水剂交互影响显著;CNTs-CC水泥石28 d抗压强度达8.15 MPa,导热系数为2.236 W/(m·K);导热填料不参与水化过程,碳纳米管粉可发挥“填充”及“桥连”效应,外加剂调控水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钻采 水泥基材料 石墨 氮化硅 碳纳米管 响应曲面 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衍生碳包覆纳米硅复合材料锂离子电池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强 李正伟 +4 位作者 周建华 张冬梅 党锋 刘文平 苗蕾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13,共6页
硅负极材料因具有较高的理论容量(Li22Si5合金相对应4200 mAh/g)、较低的工作电压(0.2~0.3 V vs Li/Li+)和地球上丰富的原材料储备,成为代替石墨负极的理想材料之一。但是,低电导率及在循环过程中发生剧烈体积膨胀导致电极失效问题限制... 硅负极材料因具有较高的理论容量(Li22Si5合金相对应4200 mAh/g)、较低的工作电压(0.2~0.3 V vs Li/Li+)和地球上丰富的原材料储备,成为代替石墨负极的理想材料之一。但是,低电导率及在循环过程中发生剧烈体积膨胀导致电极失效问题限制了硅负极材料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本工作通过物理法利用壳聚糖和石墨对纳米硅实现碳包覆和复合,制备壳聚糖/石墨@纳米硅复合材料(C/G@Si复合材料),对C/G@Si复合材料的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石墨添加量的提高,C/G@Si复合材料的可逆比容量略微下降,循环性能和导电性能显著提高。当添加50%(质量分数)石墨时,在100 mA/g的电流密度下,C/G@Si复合材料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136.1 mAh/g,循环充放电100次后剩余容量保持在658.5 mAh/g,展示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对进一步推广硅碳负极材料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硅碳负极材料 壳聚糖 石墨掺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推力器碳基材料栅极研制与应用现状及启示
12
作者 高斌 李娟 +2 位作者 耿海 王彦龙 陈娟娟 《强激光与粒子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9-157,共9页
离子推力器是广泛应用于空间航天任务的电推力器之一,栅极在离子推力器中承担着引出离子并加速进而实现推力的作用,直接影响推力器性能及寿命。相比于传统钼栅,碳基栅极具有热膨胀系数低、耐离子溅射高等优势,是未来高比冲、大推力、长... 离子推力器是广泛应用于空间航天任务的电推力器之一,栅极在离子推力器中承担着引出离子并加速进而实现推力的作用,直接影响推力器性能及寿命。相比于传统钼栅,碳基栅极具有热膨胀系数低、耐离子溅射高等优势,是未来高比冲、大推力、长寿命离子推力器栅极的理想候选材料,已被国外部分先进离子推力器成功在轨应用。分析对比了不同栅极材料特性,调研总结了国内外碳基栅极研制过程及技术特点,并报道了作者近期在小口径不同构型C/C栅极与一体化C/C栅极研制方面的相关进展,最后针对我国离子电推进发展趋势,提出了后续碳基栅极研究的经验启示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推力器 栅极组件 碳-碳复合材料 热解石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硫双掺杂CNTs水系导电剂辅助构筑高性能石墨/SiO负极
13
作者 马桂璇 徐子桐 +3 位作者 肖志华 宁国庆 魏强 徐春明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43-456,共14页
由于石墨具有资源丰富、比容量高和嵌锂电位低等优势,被视为重要的商业化锂离子电池(LIBs)负极材料。然而,石墨较低的理论比容量限制了LIBs能量密度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本文将少量的氧化亚硅(SiO)添加到石墨中,再分散到少量的氧硫掺杂... 由于石墨具有资源丰富、比容量高和嵌锂电位低等优势,被视为重要的商业化锂离子电池(LIBs)负极材料。然而,石墨较低的理论比容量限制了LIBs能量密度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本文将少量的氧化亚硅(SiO)添加到石墨中,再分散到少量的氧硫掺杂双壁碳纳米管(O,S-DCNTs)水系导电剂中,得到石墨/SiO复合负极。其中,O,S-DCNTs是通过将双壁碳纳米管(DCNTs)在空气中预氧化处理,再通过浸渍法与MgSO4混合后煅烧所得的,具有纳米孔结构丰富、硫含量高和亲水性强等特性。通过电池性能测试发现,引入O,S-DCNTs后石墨/SiO复合负极的比容量、倍率和循环性能得到显著提升。此外,其循环性能是纯硫掺杂碳纳米管(S-DCNTs)石墨/SiO负极的4倍,这主要归因于高分散的O,S-DCNTs能够构筑大量的导电网络,提供丰富的锂离子存储空间和活性位点,解决SiO导电性差和体积膨胀系数大问题,从而显著提高石墨负极的电化学性能。本文为高性能负极材料的制备与储能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壁碳纳米管 氧化亚硅 石墨负极 水系导电剂 储能 纳米材料 复合材料 电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空三维结构的硅碳负极的构筑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郝胐 王俊明 +4 位作者 董春伟 尉琳琳 董阳 梁文斌 苏志江 《储能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5-332,共8页
硅碳材料作为高能量密度的锂电负极材料备受瞩目,但由于硅在充放电过程中巨大的体积膨胀效应,导致了其循环性能差,限制了其商业化应用。本工作利用薄层石墨柔性结构的特点,与纳米硅进行复合制备了中空结构的硅碳复合物,并通过对薄层石... 硅碳材料作为高能量密度的锂电负极材料备受瞩目,但由于硅在充放电过程中巨大的体积膨胀效应,导致了其循环性能差,限制了其商业化应用。本工作利用薄层石墨柔性结构的特点,与纳米硅进行复合制备了中空结构的硅碳复合物,并通过对薄层石墨和纳米硅分别用含有羧基的羧甲基纤维素(CMC)和含有氨基的正硅酸乙酯(TEOS)进行表面修饰。相比于传统的机械混合工艺制备的硅碳负极材料存在纳米硅与碳材料复合不均一的问题,本工作修饰后的纳米硅与薄层石墨之间通过静电自组装作用,可形成更为均一的纳米硅与薄层石墨的复合物(S/MG)。通过造粒技术,构筑了由纳米硅/薄层石墨片层组成的中空结构的硅碳复合物颗粒,而颗粒外部由碳层进行包覆。通过SEM切片、EDS以及高分辨TEM等表征手段,可以看到颗粒内部由纳米硅与薄层石墨层结构构筑了微米尺寸的中空结构,该结构内部不但形成了导电的三维网络结构,而且为纳米硅的体积膨胀提供了充足的缓冲空间,从而大幅提升了硅碳负极材料循环稳定性。相比于传统石墨取代薄层石墨与纳米硅制备的硅碳复合物,薄层石墨制备的硅碳负极的比容量达到958 mAh/g,扣电在0.5 C下循环500次后容量保持率可维持在88%左右。本文作者也从实用角度评价了S/MG全电循环性能,与三元NCM811正极材料组装成的软包全电池,在1 C倍率充放电下,循环1000周后电池容量保持率可达86%,可为高能量密度锂电技术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硅 薄层石墨 硅碳复合材料 中空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纤维对铜-石墨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7
15
作者 高强 吴渝英 +2 位作者 张国定 洪锓 肖学明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S1期97-101,共5页
根据目前电力机车受电弓滑板应用的背景研究了在铜 石墨复合材料中加入碳纤维后对复合材料滑动电接触性能的影响。详细研究了碳纤维的加入量、排列、分布对复合材料密度、电阻率、冲击性能的影响规律 ,并通过与传统滑板性能比较来验证... 根据目前电力机车受电弓滑板应用的背景研究了在铜 石墨复合材料中加入碳纤维后对复合材料滑动电接触性能的影响。详细研究了碳纤维的加入量、排列、分布对复合材料密度、电阻率、冲击性能的影响规律 ,并通过与传统滑板性能比较来验证它是一种既具有优良滑动接触性能又具有优良导电性能和一定强度的新型滑动电接触复合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石墨复合材料 碳纤维 冲击值 滑动电接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纤维/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被引量:31
16
作者 郭亚林 梁国正 +1 位作者 丘哲明 何敏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42-44,共3页
介绍了一种碳纤维/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情况。对该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热常数和烧蚀性能进行了初步测试。结果表明,其拉伸强度达到558MPa,拉伸模量达到44.0GPa,层间剪切强度为16.6MPa,导热系数不超过0.3W/(m·K),... 介绍了一种碳纤维/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情况。对该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热常数和烧蚀性能进行了初步测试。结果表明,其拉伸强度达到558MPa,拉伸模量达到44.0GPa,层间剪切强度为16.6MPa,导热系数不超过0.3W/(m·K),氧 乙炔烧蚀的线烧蚀率为0.049mm/s,质量烧蚀率为0.0595g/s。通过与常用的碳/酚醛材料比较,碳纤维/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性能较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 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复合材料 性能 防热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填充聚醚醚酮复合材料在水润滑下的摩擦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焦素娟 周华 +3 位作者 杨华勇 龚国芳 陈建敏 周惠娣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85-389,共5页
研究了水润滑下炭纤维、石墨及聚四氟乙烯填充聚醚醚酮复合材料与不锈钢对摩时的摩擦磨损性能,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了磨损表面和磨屑形貌,利用X射线能量色散谱仪分析了磨损表面的元素组成.结果表明:炭纤维含量对摩擦副的摩擦系... 研究了水润滑下炭纤维、石墨及聚四氟乙烯填充聚醚醚酮复合材料与不锈钢对摩时的摩擦磨损性能,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了磨损表面和磨屑形貌,利用X射线能量色散谱仪分析了磨损表面的元素组成.结果表明:炭纤维含量对摩擦副的摩擦系数影响不大,磨损率随着炭纤维含量的增加而减小;随着载荷增大,摩擦系数先降低而后升高,当载荷较小时,填充聚醚醚酮复合材料的磨损率随载荷增大而缓慢增加,当载荷超过一定值后,磨损率急剧增加;填充聚醚醚酮复合材料在较低载荷下主要呈现疲劳磨损特征,在较高载荷下主要呈现微切削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醚醚酮 炭纤维 复合材料 水润滑 摩擦磨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碳复合材料密封性能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黄荔海 李贺军 +1 位作者 刘皓 黄凤萍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26-829,共4页
为使高性能碳/碳(C/C)复合材料在航天密封材料领域中得到进一步的应用,本文研究了碳布叠层以及碳毡结构的C/C复合材料在一定压力下气体的渗漏情况,对比试样为俄罗斯高强石墨密封环材料,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分析气体通过C/C复合材料的途径... 为使高性能碳/碳(C/C)复合材料在航天密封材料领域中得到进一步的应用,本文研究了碳布叠层以及碳毡结构的C/C复合材料在一定压力下气体的渗漏情况,对比试样为俄罗斯高强石墨密封环材料,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分析气体通过C/C复合材料的途径。结果表明:C/C复合材料比高强石墨更适合用作航天动密封材料。碳毡C/C复合材料比碳布叠层C/C复合材料气密性更好。C/C复合材料中的穿刺纤维以及贯穿基体的孔隙和裂纹以及纤维与碳基体的结合情况对密封材料的密封性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复合材料 密封材料 航天发动机 高强石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化硅/石墨涂层复合材料的介电性探讨 被引量:8
19
作者 刘元军 赵晓明 李卫斌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31-35,共5页
研究了碳化硅和石墨含量对碳化硅/石墨双层复合材料介电常数实部、虚部、损耗角正切的影响。鉴于该材料多用于工程领域,测试了该复合材料的弯曲、剪切、拉伸等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在低频段,该材料介电性能良好,碳化硅含量、石墨含量均... 研究了碳化硅和石墨含量对碳化硅/石墨双层复合材料介电常数实部、虚部、损耗角正切的影响。鉴于该材料多用于工程领域,测试了该复合材料的弯曲、剪切、拉伸等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在低频段,该材料介电性能良好,碳化硅含量、石墨含量均对涂层复合材料的实部、虚部和损耗角正切影响较大;当碳化硅含量为24%,石墨含量为60%时,涂层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实部、虚部最大,其极化和损耗能力最强。另外,该复合材料具备良好的力学性能,最大弯曲强力为48.3N,最大剪切强力为57.5N,最大拉伸强力为618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硅 石墨 涂层 介电性能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炭/炭复合材料石墨化度的表征(Ⅰ) 被引量:49
20
作者 李崇俊 马伯信 霍肖旭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1999年第1期19-25,共7页
叙述了用X-射线衍射(XRD)表征炭-石墨化度的来源,以及炭-石墨材料与炭/炭复合材料的不同点。在一定的实验基础和理论分析上,提出目前XRD测试的G参数表征C/C复合材料的石墨化度时不完善,它只反映了C/C组分中石墨... 叙述了用X-射线衍射(XRD)表征炭-石墨化度的来源,以及炭-石墨材料与炭/炭复合材料的不同点。在一定的实验基础和理论分析上,提出目前XRD测试的G参数表征C/C复合材料的石墨化度时不完善,它只反映了C/C组分中石墨化度高的组分的石墨化性能。同时提出了两种C/C复合材料石墨化度表征的新方法,一是考虑衍射强度的G参数的修正公式;另一是利用激光拉曼光谱来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石墨化度 X-射线衍射 非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