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加剂对碳化硅料浆及硅溶胶结合Al_(2)O_(3)-SiC-C浇注料性能的影响
1
作者 许向阳 刘浩 +4 位作者 王周福 朱珠 马妍 王玺堂 杨雨菲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9-184,共6页
本文在研究外加剂对碳化硅料浆流变与硬化行为基础上,探讨了复合外加剂对硅溶胶结合Al_(2)O_(3)-SiC-C浇注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聚羧酸盐(PCE)中的COO-吸附在碳化硅颗粒表面,通过空间位阻抑制粉体颗粒团聚,提高了料浆流动性。... 本文在研究外加剂对碳化硅料浆流变与硬化行为基础上,探讨了复合外加剂对硅溶胶结合Al_(2)O_(3)-SiC-C浇注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聚羧酸盐(PCE)中的COO-吸附在碳化硅颗粒表面,通过空间位阻抑制粉体颗粒团聚,提高了料浆流动性。复合引入适量PCE和硅烷偶联剂(KH-570),可促进碳化硅浆体的硬化,也有利于高温下硅溶胶结合Al_(2)O_(3)-SiC-C浇注料中莫来石的原位形成,进而改善浇注料的抗热震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羧酸盐 硅烷偶联剂KH-570 碳化硅料浆 Al_(2)O_(3)-SiC-C浇注料 硬化 硅溶胶 热震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联型聚乙烯醇纸张表面施胶剂的制备及其应用
2
作者 费贵强 李实 +2 位作者 肖文娟 杨晨榕 解攀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为了改善聚乙烯醇、淀粉作为纸张表面施胶剂的应用性能,选用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和硼砂(STB)为交联剂,交联改性淀粉(PS)和聚乙烯醇(PVA1799),制备出不同交联程度的纸张表面施胶剂(CPSn-PVA).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 为了改善聚乙烯醇、淀粉作为纸张表面施胶剂的应用性能,选用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和硼砂(STB)为交联剂,交联改性淀粉(PS)和聚乙烯醇(PVA1799),制备出不同交联程度的纸张表面施胶剂(CPSn-PVA).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及稳定性测试对纸张表面施胶剂的性能进行了表征,探讨了KH560和STB的添加比例对纸张施胶剂的性能以及施胶后纸张物理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STB添加量为0.1 g、KH560添加量为3 g时,纸张施胶剂膜拉伸强度可达25.6 MPa、断裂伸长率为326%.同时,与原纸相比,多重交联型纸张表面施胶剂表现出良好的应用性能,施胶后的纸张耐折次数、撕裂指数、接触角分别提升了6700%、65.04%、8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施胶剂 改性淀粉 聚乙烯醇 硅烷偶联剂 稳定性 耐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偶联剂和增韧剂的种类及用量对BF/HDPE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朱天浩 龙春光 周湘 《塑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2-130,共9页
竹纤维(BF)/高密度聚乙烯(HDPE)复合材料的研发对复合管材的开发与应用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使用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KH550)、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A171)、铝钛复合偶联剂改性BF,并在此基础上填充增韧剂[氯化聚乙烯(CPE)、甲基丙烯酸缩... 竹纤维(BF)/高密度聚乙烯(HDPE)复合材料的研发对复合管材的开发与应用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使用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KH550)、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A171)、铝钛复合偶联剂改性BF,并在此基础上填充增韧剂[氯化聚乙烯(CPE)、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接枝聚烯烃弹性体(POE-g-GMA)],采用注塑成型法制备BF/HDPE复合材料。通过电子万能实验机、熔体质量流动速率试验机、热重分析仪等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熔体质量流动速率及热稳定性进行表征和测试。结果表明,铝钛复合偶联剂的含量为BF质量的1%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弯曲模量、熔体质量流动速率(190℃、5 kg)最佳,分别为25.37 MPa、37.58 MPa、1.98 GPa和0.641 g/10min,比未经改性的复合材料分别提高了29.4%、13.43%、20.73%和19.14%。经偶联剂改性的复合材料的缺口冲击强度均有降低,A171改性降低程度最小。POE-g-GMA对复合材料的增韧效果良好,当其含量为BF和HDPE总质量9%时,复合材料的缺口冲击强度达25.37 kJ/m^(2),较于未填充增韧剂的复合材料提升了36.98%。填充BF、CPE及POE-g-GMA会使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下降。当偶联剂和增韧剂含量合适时,可显著提升BF/HDPE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对满足复合管材各项性能指标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塑复合材料 偶联剂改性竹纤维 力学性能 熔体质量流动速率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聚硅氮烷复合涂层的制备及耐高温性研究
4
作者 丁振杰 安晓伟 +2 位作者 何利娜 成健楠 危春阳 《涂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7-33,共7页
【目的】在较低固化温度下制备具有优异耐高温性的有机聚硅氮烷(PSN)复合涂层。【方法】通过引入硅烷偶联剂改性碳化硅(SiC)颗粒作为耐热增强相,探究PSN在热交联反应过程中的反应动力学特性,构建梯度程序升温固化工艺,比较不同SiC添加量... 【目的】在较低固化温度下制备具有优异耐高温性的有机聚硅氮烷(PSN)复合涂层。【方法】通过引入硅烷偶联剂改性碳化硅(SiC)颗粒作为耐热增强相,探究PSN在热交联反应过程中的反应动力学特性,构建梯度程序升温固化工艺,比较不同SiC添加量的PSN复合涂层在较低固化温度下(100~200℃)的固化工艺和耐高温性。【结果】PSN复合涂层适合采用130℃/2 h+150℃/2 h+180℃/2 h+200℃/2 h的梯度固化工艺,改性SiC的加入显著提升了PSN复合涂层的耐高温性。PSN复合涂层的耐高温性随改性SiC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强,其中改性SiC含量为5%的PSN复合涂层耐高温性最优,最高耐受温度超过400℃且表面无开裂和缺陷出现。【结论】通过梯度程序升温固化工艺制备的改性SiC增强PSN复合涂层固化温度显著降低,同时耐高温极限得到有效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硅氮烷 热交联反应 碳化硅 硅烷偶联剂 耐高温涂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烷偶联剂改性人造岗石废渣对PVC电缆料性能的影响
5
作者 张振宇 韩绪鹏 +1 位作者 李家丞 金万鑫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3-160,190,共9页
针对人造岗石废渣(AMWs)因表面包覆不饱和聚酯残留物导致其高含量组分碳酸钙的资源化利用难题,首先采用偶联剂对AMWs进行表面改性,然后通过熔融挤出法制备聚氯乙烯(PVC)/AMWs电缆料,系统分析偶联剂种类及添加量对材料力学性能、微观结... 针对人造岗石废渣(AMWs)因表面包覆不饱和聚酯残留物导致其高含量组分碳酸钙的资源化利用难题,首先采用偶联剂对AMWs进行表面改性,然后通过熔融挤出法制备聚氯乙烯(PVC)/AMWs电缆料,系统分析偶联剂种类及添加量对材料力学性能、微观结构及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偶联剂(VTES)改性可显著提升AMWs与PVC的界面相容性。当VTES添加量为AMWs质量的0.7%时,PVC/AMWs电缆料具有较优的综合力学性能,拉伸强度、拉伸弹性模量、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分别达到30.10,575.60,38.79,1963.70 MPa,较未改性体系分别提升17.49%,11.11%,19.80%和47.50%;热重分析表明,该材料具有3个热分解阶段,其在895℃下质量残留率达33.47%,较添加未改性CaCO_(3)的对照组提升53.89%,且第3阶段热分解峰值温度由对照组的672.37℃升高至743.89℃;扫描电子显微镜证实AMWs在PVC基体中均匀分散且两者界面结合紧密。添加量为AMWs质量0.7%的VTES改性AMWs与PVC所制备的电缆料兼具优异力学性能与高温热稳定性,其综合性能接近CaCO_(3)填充PVC体系,部分性能有所提高(如弯曲强度提升了5.75%),为AMWs的高值化利用及低成本PVC电缆料开发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烷偶联剂 人造岗石废渣 聚氯乙烯电缆料 力学性能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型碳酸氢钾发泡剂制备及其在聚丙烯微发泡材料中的应用
6
作者 韩媛迪 邹昀 +3 位作者 梁志超 童张法 陈小鹏 廖丹葵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99-1606,共8页
为提高碳酸氢钾的热分解温度,使其满足轻量化高性能聚丙烯微发泡材料的工业化需求,以两性物质铝酸酯偶联剂DL-411(ACA)为改性剂,采用乙醇溶解蒸发法和高温熔融法改性碳酸氢钾(PB),制备高温型碳酸氢钾发泡剂(ACA@PB),并将其应用在聚丙烯... 为提高碳酸氢钾的热分解温度,使其满足轻量化高性能聚丙烯微发泡材料的工业化需求,以两性物质铝酸酯偶联剂DL-411(ACA)为改性剂,采用乙醇溶解蒸发法和高温熔融法改性碳酸氢钾(PB),制备高温型碳酸氢钾发泡剂(ACA@PB),并将其应用在聚丙烯微发泡材料加工生产过程中;利用热重(TG)、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表征手段,研究高温熔融法改性碳酸氢钾的热分解性能、较佳制备条件和微观形貌;考察ACA@PB添加量对聚丙烯微发泡材料泡孔分布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铝酸酯偶联剂DL-411和碳酸氢钾的质量比为3∶5时,碳酸氢钾的初始热分解温度T_(0)由155.9℃提高至203.9℃,分解温度区间ΔT由78.0℃缩短至40.0℃;当ACA@PB添加量为4%时,聚丙烯微发泡材料拉伸强度为30.30MPa、弹性模量为1.73GPa、断裂伸长率为9.67%、简支梁无缺口抗冲击强度为63.07kJ/m^(2),符合工业化聚丙烯微发泡材料的加工应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型碳酸氢钾发泡剂 铝酸酯偶联剂DL-411 热分解 分散性 聚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的半柔性路面材料低温性能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程培峰 王洋弘历 +1 位作者 李艺铭 马广涛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118-6127,共10页
为提高半柔性路面材料(SFPM)低温抗裂性能,采用橡胶粉与硅烷偶联剂对水泥砂浆进行改性,制备复合半柔性路面材料(R&S-SFPM)。基于响应面分析法以劈裂抗拉强度、抗弯拉强度、最大弯拉应变、弯曲蠕变速率以及平均线收缩系数作为评价指... 为提高半柔性路面材料(SFPM)低温抗裂性能,采用橡胶粉与硅烷偶联剂对水泥砂浆进行改性,制备复合半柔性路面材料(R&S-SFPM)。基于响应面分析法以劈裂抗拉强度、抗弯拉强度、最大弯拉应变、弯曲蠕变速率以及平均线收缩系数作为评价指标分析胶粉目数、掺量及硅烷偶联剂用量对SFPM低温性能的影响,并确定了可获得最优低温性能表现的R&S-SFPM掺配比例。结果表明:橡胶粉可提高SFPM的应力松弛能力,使其具有更好的柔韧性;硅烷偶联剂可提高SFPM力学强度。此外,橡胶粉及硅烷偶联剂掺量、胶粉目数均对SFPM低温性能改善效果有较大影响。当胶粉目数为60目、掺量为14%,硅烷偶联剂用量为0.72%时,R&S-SFPM综合低温效果最佳;与普通半柔性路面材料(O-SFPM)相比,R&S-SFPM的劈裂抗拉强度、抗弯拉强度、最大弯拉应变以及弯曲蠕变速率分别提高23.7%、7.6%、29.9%和1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半柔性路面材料 响应面法 低温性能 橡胶粉 硅烷偶联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烷化改性对沙柳/聚乳酸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胡建鹏 陈圆 +3 位作者 张琛立 张震 吴桂珍 侯雨辰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8-123,共6页
采用不同含量的硅烷偶联剂KH550对沙柳进行硅烷化改性处理,利用模压成型工艺制备沙柳/聚乳酸复合材料,分析偶联剂含量对复合材料的力学及其尺寸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硅烷偶联剂KH550的添加能够提升复合材料的界面相容性,当偶联剂含量... 采用不同含量的硅烷偶联剂KH550对沙柳进行硅烷化改性处理,利用模压成型工艺制备沙柳/聚乳酸复合材料,分析偶联剂含量对复合材料的力学及其尺寸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硅烷偶联剂KH550的添加能够提升复合材料的界面相容性,当偶联剂含量为3%时,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弹性模量及拉伸强度分别达到最大值39.8、2920、25.6 MPa;当偶联剂含量为2%时,抗冲击强度达到最大,其值为17.9 kJ/m^(2)。复合材料的吸湿规律符合Fick扩散定律,吸湿阶段分为极速期、缓增区和平台期;当偶联剂含量为3%时,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常温耐水性和尺寸稳定性,其48 h饱和吸水率、24 h TS、48 h TS分别为3.01%、0.28%、0.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柳 聚乳酸 硅烷偶联剂 力学强度 尺寸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取向氢氧化镁的改性及其在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中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张金帅 马亚丽 +4 位作者 王海棠 司傲龙 郑强 贾松岩 李雪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1-129,120,共10页
以菱镁矿煅烧得到的轻烧粉(主要成分为MgO)为原料,硝酸铵溶液为蒸氨母液,改变蒸氨条件提高蒸氨转化率,采用氨循环法合成层状高取向Mg(OH)_(2)。研究了蒸氨过程中硝酸铵的起始物质的量浓度(C_(NH_(4)NO_(3)))、蒸氨温度、氨/镁物质的量... 以菱镁矿煅烧得到的轻烧粉(主要成分为MgO)为原料,硝酸铵溶液为蒸氨母液,改变蒸氨条件提高蒸氨转化率,采用氨循环法合成层状高取向Mg(OH)_(2)。研究了蒸氨过程中硝酸铵的起始物质的量浓度(C_(NH_(4)NO_(3)))、蒸氨温度、氨/镁物质的量比对蒸氨转化率的影响;并以制得的Mg(OH)_(2)为研究对象,采用硅烷偶联剂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HD-171)和乙烯基三(β-甲氧基乙氧基)硅烷(HD-172)作为表面改性剂,对Mg(OH)_(2)进行改性,将改性剂HD-171和HD-172改性后Mg(OH)_(2)添加到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中,并对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和阻燃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温度、氨/镁物质的量比是影响蒸氨反应镁离子浸出率的关键因素,成功制备出纯度为99.98%、粒径为1.3μm、六方片状的高取向[I(001)/I(101)=1.3,I为晶面衍射峰强度]Mg(OH)_(2)产物。通过对比改性前后Mg(OH)_(2)的吸油值可知:在反应温度75℃,改性剂HD-171的质量分数为4%,反应60 min的条件下,改性剂HD-171对Mg(OH)_(2)的改性效果最好;在反应温度85℃,改性剂HD-172的质量分数为4%,反应60 min的条件下,改性剂HD-172对Mg(OH)_(2)的改性效果最好。在添加剂的质量分数均为70%的情况下,与未改性Mg(OH)_(2)/EVA复合材料相比,HD-171和HD-172改性Mg(OH)_(2)/EVA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分别提高了4.05和2.53 MPa,氧指数分别提升了2.6%和1.1%,说明HD-171和HD-172改性后的Mg(OH)_(2)可以有效地提高EVA的阻燃性和拉伸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化镁 高取向 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 硅烷偶联剂 阻燃性 拉伸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亮反光织物用水性聚氨酯胶黏剂的应用性能
10
作者 陈元鹏 师文钊 +4 位作者 刘瑾姝 陆少锋 董涧锟 刘怡 朱建华 《印染》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8-54,共7页
反光织物因能提供警示作用,在交通道路、户外运动、包装等领域被广泛应用。胶黏剂对反光织物性能影响较大。分别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和聚碳酸酯二醇(PCDL)为硬段和软段,制备水性聚氨酯(WPU)胶黏剂,并用于制备高亮反光织物。结果... 反光织物因能提供警示作用,在交通道路、户外运动、包装等领域被广泛应用。胶黏剂对反光织物性能影响较大。分别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和聚碳酸酯二醇(PCDL)为硬段和软段,制备水性聚氨酯(WPU)胶黏剂,并用于制备高亮反光织物。结果表明,当—NCO/—OH物质的量之比为1.5、亲水扩链剂和三羟甲基丙烷(TMP)质量分数分别为6.0%和1.0%时,制得的WPU胶黏剂稳定性和力学性能较好。制备高亮反光织物时加入KH560硅烷偶联剂,可提高WPU胶黏剂对玻璃微珠的黏接性能,提升反光织物的耐水性能,并可显著降低逆反射系数的变化率。当WPU胶黏剂中添加10.0%铝银浆、15.5%固化剂、5%KH560时,制得的反光织物在碱性环境下经5次水洗后,逆反射系数仍可达157.2 cd/(lx·m^(2)),具有较好的耐水洗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亮反光织物 水性聚氨酯 胶黏剂 玻璃微珠 硅烷偶联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金属离子共掺Sr_(3)Ga_(2)Ge_(4)O_(14)∶Dy^(3+)发光性能研究
11
作者 白鑫 杨伟斌 +4 位作者 熊飞兵 李明明 胡正开 郭益升 傅兴宇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7-106,共10页
本文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一系列新型Sr_(3-x)Ga_(2)Ge_(4)O_(14)∶xDy^(3+)(x=0~0.40)(摩尔分数)及Sr_(2.68)Ga_(2)Ge_(4)O_(14)∶0.16Dy^(3+),0.16M^(+)(M=Li、Na、K)荧光粉。EDS能谱分析证实该荧光粉中存在Sr、Ga、Ge、O、Dy元素。系... 本文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一系列新型Sr_(3-x)Ga_(2)Ge_(4)O_(14)∶xDy^(3+)(x=0~0.40)(摩尔分数)及Sr_(2.68)Ga_(2)Ge_(4)O_(14)∶0.16Dy^(3+),0.16M^(+)(M=Li、Na、K)荧光粉。EDS能谱分析证实该荧光粉中存在Sr、Ga、Ge、O、Dy元素。系列Sr_(3-x)Ga_(2)Ge_(4)O_(14)∶xDy^(3+)在350 nm光激发下产生了以568 nm为主波长,对应于^(4)F_(9/2)→^(6)H_(13/2)跃迁的强黄光发射。荧光粉的发射光谱显示,其发射强度随Dy^(3+)浓度的增加而变化,且当x=0.16时达到最强。共掺杂碱金属M(M=Li、Na、K)作为电荷补偿离子,其中Li^(+)对增加Dy^(3+)的发射强度效果最明显,使得荧光粉的发射强度提高到没有电荷补偿离子时的2倍。此外,随着Dy3+掺杂浓度的提高,荧光粉的荧光寿命不断减少。最后探讨了荧光粉Sr_(2.68)Ga_(2)Ge_(4)O_(14)∶0.16Dy^(3+),0.16Li^(+)的CIE色度坐标和热稳定性,其CIE色度坐标为(0.3719,0.4046),位于黄色区域,在453 K的发光强度约为其室温发光强度的95.5%。因此,Dy^(3+),Li^(+)共掺杂Sr_(3-x)Ga_(2)Ge_(4)O_(14)荧光粉是潜在的显示器件和白光LED器件候选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_(3-x)Ga_(2)Ge_(4)O_(14)∶xDy^(3+) 高温固相法 电荷补偿剂 光致发光 热稳定性 荧光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偶联剂修饰纳米磁性粒子红外光谱及相关分析 被引量:16
12
作者 王德平 娄敏毅 +1 位作者 黄文旵 赵慧君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1-204,229,共5页
以三氯化铁水溶液作前驱体,采用部分还原沉淀法,通过控制一些影响反应的参数,制备纳米磁性粒子(mag neticnanoparticles,MNPs),并分别用Z-6020,Z-6030和Z-6040硅烷偶联剂对其进行表面修饰.利用红外光谱、古 埃磁天平、可见光分光... 以三氯化铁水溶液作前驱体,采用部分还原沉淀法,通过控制一些影响反应的参数,制备纳米磁性粒子(mag neticnanoparticles,MNPs),并分别用Z-6020,Z-6030和Z-6040硅烷偶联剂对其进行表面修饰.利用红外光谱、古 埃磁天平、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等手段,对MNPs的表面包覆官能团、磁化率、稳定性等进行表征.红外光谱分析表明, 选用不同的偶联剂修饰MNPs,可以在其表面包覆各种活性的有机基团,除都含有大量—OH之外,用Z-6020修饰 的MNPs还含有—NH2和—NH;用Z-6030修饰的,还含有—CO和—CC;用Z-6040修饰的,还含有 —C—O,—C—O—C和—C—OH.同时,用Z-6020修饰的MNPs磁化率最高,稳定性较差;用Z-6040的,磁化率 次之,稳定性最好;用Z-6030的,磁化率最低,稳定性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磁性粒子 硅烷偶联剂 红外光谱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烷偶联剂对橡胶沥青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3
13
作者 曹卫东 刘树堂 +1 位作者 房建果 李运恒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97-500,共4页
采用硅烷偶联剂对橡胶粉进行预处理,再用此橡胶粉改性沥青.为评价硅烷偶联剂对橡胶沥青性能的影响,采用4种剂量的偶联剂(偶联剂质量分别占橡胶粉质量的0,0.5%,1.0%,1.5%)、1种橡胶粉(粒径0.301 mm,质量分数为15%)和1种基质沥青配制了4... 采用硅烷偶联剂对橡胶粉进行预处理,再用此橡胶粉改性沥青.为评价硅烷偶联剂对橡胶沥青性能的影响,采用4种剂量的偶联剂(偶联剂质量分别占橡胶粉质量的0,0.5%,1.0%,1.5%)、1种橡胶粉(粒径0.301 mm,质量分数为15%)和1种基质沥青配制了4种橡胶沥青.以软化点、60℃黏度、延度、低温蠕变劲度模量、针入度指数和上下软化点之差为评价指标,研究了硅烷偶联剂对橡胶沥青高温性能、低温性能、温度敏感性及储存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经硅烷偶联剂预处理的橡胶粉可以明显提高橡胶沥青的高温性能,降低其温度敏感性,而对橡胶沥青的低温性能基本无影响;橡胶沥青的储存稳定性得到了显著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烷偶联剂 橡胶粉 橡胶沥青 储存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改性对片状锌粉分散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白艳霞 赵麦群 +2 位作者 金文蜂 赵阳 王娅辉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462-1464,共3页
采用物理化学法,将实验室自制锌粉分别添加钛酸酯偶联剂、硅烷偶联剂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进行表面改性,利用沉降法测试高度研究改性前后锌粉的分散稳定性。结果表明,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表面改性剂对锌粉的分散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其中,... 采用物理化学法,将实验室自制锌粉分别添加钛酸酯偶联剂、硅烷偶联剂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进行表面改性,利用沉降法测试高度研究改性前后锌粉的分散稳定性。结果表明,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表面改性剂对锌粉的分散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其中,经1.0%钛酸酯偶联剂改性后锌粉的分散稳定性有了明显的改善,与进口粉的分散稳定性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粉 表面改性 分散稳定性 沉降法 钛酸酯偶联剂 硅烷偶联剂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SiO_2表面接枝及其在原位乳液聚合体系中的分散稳定性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玉平 王亚强 +3 位作者 贺卫卫 张润阳 黄莉 陈智巧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0-83,共4页
用湿法改性方法将硅烷偶联剂接枝在纳米SiO2表面上,并分析了pH值、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及硅烷偶联剂的加入量对接枝效果的影响,继而讨论了接枝后的纳米SiO2在原位乳液聚合过程中的分散稳定性.结果表明,较佳的改性工艺条件为:pH值为3... 用湿法改性方法将硅烷偶联剂接枝在纳米SiO2表面上,并分析了pH值、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及硅烷偶联剂的加入量对接枝效果的影响,继而讨论了接枝后的纳米SiO2在原位乳液聚合过程中的分散稳定性.结果表明,较佳的改性工艺条件为:pH值为3~4,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问为120min,硅烷偶联剂的加入量为纳米SiO2重量的10%左右.接枝了硅烷偶联剂的纳米SiO2,能够使乳化剂聚集在其表面上,形成“胶束”区域,从而提高了在乳液聚合体系中的分散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SIO2 硅烷偶联剂 接枝 原位聚合 分散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氧基有机硅改性明胶及其稳定性的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黄金 韩晓娜 +2 位作者 郭晓琴 李正军 但卫华 《皮革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7-22,共6页
研究了两种含环氧基的硅烷偶联剂2-(3,4-环氧环己基)乙基三甲氧基硅烷(E-6)和3-(2,3-环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E-3)分别在反应介质CH3COONa—CH3COOH酸性缓冲溶液(pH值5.50)和Na2HPO3—NaH2PO3碱性缓冲溶液(pH值7.80)中对明胶的改... 研究了两种含环氧基的硅烷偶联剂2-(3,4-环氧环己基)乙基三甲氧基硅烷(E-6)和3-(2,3-环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E-3)分别在反应介质CH3COONa—CH3COOH酸性缓冲溶液(pH值5.50)和Na2HPO3—NaH2PO3碱性缓冲溶液(pH值7.80)中对明胶的改性反应,采用红外光谱和差式扫描量热法(DSC)对改性产物进行了表征,并测定了改性明胶的吸水率与耐酶解能力。结果表明,两种环氧基硅烷偶联剂改性后明胶的热稳定性提高,尤其是碱性条件下E-3改性明胶的热变性温度提高最为显著,由未改性明胶的58.2℃提高到了89.6℃;无论是酸性还是碱性条件下,E-3改性明胶的吸水率都明显降低;碱性条件下E-3改性明胶酶解率由未改性明胶的90%下降至50%,抗酶解能力最强。可见,在实验条件范围中碱性条件下E-3改性明胶的稳定性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胶 硅烷偶联剂 环氧基 稳定性 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稳定硝酸铵表面改性及在推进剂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7
作者 张旭东 李建民 +1 位作者 杨荣杰 赵信歧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8,24,共5页
为增加相稳定硝酸铵(PSAN)表面与黏合剂体系的界面粘接,选择能与PSAN发生氢键作用的KH 792硅烷偶联剂包覆PSAN,并用扫描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表征改性效果。结果表明,改性PSAN表面包覆形貌变化很大,包覆膜较完整,与NG和DEGDN的接触... 为增加相稳定硝酸铵(PSAN)表面与黏合剂体系的界面粘接,选择能与PSAN发生氢键作用的KH 792硅烷偶联剂包覆PSAN,并用扫描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表征改性效果。结果表明,改性PSAN表面包覆形貌变化很大,包覆膜较完整,与NG和DEGDN的接触角分别下降56%和63%,吸湿性下降约15%。研究了改性PSAN对BAM O-THF/PSAN推进剂工艺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发现抗拉强度提高约65%,脱湿比下降约20%,工艺性能也有所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化学 相稳定硝酸铵 PSAN 硅烷偶联剂 包覆 推进剂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烷偶联剂改性高固含量水性聚氨酯的合成 被引量:15
18
作者 杜郢 王哲 +2 位作者 周太炎 蔡晓燕 任筱芳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6-20,共5页
以聚四氢呋喃二醇、聚己二酸乙二酯和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等为主要原料,以硅烷偶联剂KH550为改性剂,2,2-二羟甲基丙酸(DMPA)和(1,3-二氨基)-丁基磺酸钠(HSJ)为亲水扩链剂,采用自乳化和外乳化相结合的方法合成阴离子型高固含量硅烷偶联剂... 以聚四氢呋喃二醇、聚己二酸乙二酯和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等为主要原料,以硅烷偶联剂KH550为改性剂,2,2-二羟甲基丙酸(DMPA)和(1,3-二氨基)-丁基磺酸钠(HSJ)为亲水扩链剂,采用自乳化和外乳化相结合的方法合成阴离子型高固含量硅烷偶联剂改性水性聚氨酯(WPU)乳液。考察了乳化剂、扩链剂、硅烷偶联剂用量,异氰酸酯基与羟基摩尔比(R值)等对乳液和胶膜性能的影响。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接触角测试分析了改性前后WPU的结构。结果表明:DMPA,HSJ,乳化剂,硅烷偶联剂的质量分别占总固体质量的1.60%,0.26%,1.60%,1.50%,R值为1.20时,可得到固含量54%、黏度低、稳定性好、耐水、耐热性能优异的WPU乳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性聚氨酯 高固含量 磺酸型亲水扩链剂 硅烷偶联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酯粉末涂料用纳米SiO_2粉体的表面改性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陈云辉 杜军 +3 位作者 李文芳 陈东初 吴锡坤 梁奕清 《涂料工业》 CAS CSCD 2006年第11期22-25,共4页
采用硅烷偶联剂KH570分别在水和无水乙醇中对纳米二氧化硅进行表面改性,用透射电镜、X射线、红外光谱和沉降体积等对改性后二氧化硅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硅烷偶联剂KH570是有效的改性剂,改性分散体系对改性效果有一定影响,其中KH57... 采用硅烷偶联剂KH570分别在水和无水乙醇中对纳米二氧化硅进行表面改性,用透射电镜、X射线、红外光谱和沉降体积等对改性后二氧化硅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硅烷偶联剂KH570是有效的改性剂,改性分散体系对改性效果有一定影响,其中KH570在无水乙醇中对二氧化硅改性效果较好。改性后的粉体都能在特定的有机溶剂中相对稳定分散。加入改性纳米S iO2的粉末涂料的耐老化性能有一定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二氧化硅 硅烷偶联剂 表面改性 分散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SiO_2表面处理对质子交换膜热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鲁伊恒 魏风 +3 位作者 吕玉卫 刘伟龙 李寒旭 陈明强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9-83,共5页
研究了纳米SiO2在偶联剂修饰后对质子交换膜的热稳定性及热降解动力学的影响。利用热重分析(TG—DTG)在氯气气氛中,升温速率分别为5℃、10℃和20℃的条件下,采用Kissinger、Flynn-Wall—Ozawa、Friedman和Modified Coats—Redfem方... 研究了纳米SiO2在偶联剂修饰后对质子交换膜的热稳定性及热降解动力学的影响。利用热重分析(TG—DTG)在氯气气氛中,升温速率分别为5℃、10℃和20℃的条件下,采用Kissinger、Flynn-Wall—Ozawa、Friedman和Modified Coats—Redfem方法对膜SiO2改性后的非等温动力学数据进行了分析。TG-DTG曲线显示SiO2改性后质子交换膜分解率达到10%和15%时,最低热降解温度分别为392.4℃和429.5℃,比改性前分别提高26.8℃和57.7℃。改性后质子交换膜为一步法分解,分解的温度区间为405℃~550℃,热分解的表观活化能E和指前因子lnA分别为223.110/mol和31.63min-1,分解过程属于一维扩散(D1)机理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SIO2 硅烷偶联剂 质子交换膜 热稳定性 燃料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