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5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枣园三刺角蝉Tricentrus sp.种群发生动态及枣疯病植原体检测
1
作者 李勇 魏敬伟 +4 位作者 虞国跃 谭婧 裴广营 李姝 杨帆 《果树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92-1300,共9页
【目的】明确枣园枣疯病潜在介体昆虫优势种群及其种群发生动态,为预防枣疯病大面积蔓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4年在山东省费县明金家庭农场枣园,对可能传播枣疯病的枣园害虫进行筛查,结合形态观察和分子方法对优势物种进行鉴定;通... 【目的】明确枣园枣疯病潜在介体昆虫优势种群及其种群发生动态,为预防枣疯病大面积蔓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4年在山东省费县明金家庭农场枣园,对可能传播枣疯病的枣园害虫进行筛查,结合形态观察和分子方法对优势物种进行鉴定;通过黄色粘虫板诱捕法对该优势物种种群发生情况进行监测;利用枣疯病植原体巢式PCR技术对枣园网捕目标物种样品进行检测。【结果】一种优势种角蝉种群数量较大,鉴定结果为三刺角蝉属(Tricentrus sp.)。对其在枣园的种群发生动态进行系统监测,发现该害虫种群在9月底达到高峰,然后迅速下降,但11月后数量有所反复。进一步分析发现,三刺角蝉的发生与枣园内杂草的分布密切相关,提示杂草可能在其种群动态中起到关键作用。枣疯病植原体巢式PCR检测结果发现,22.22%的采集样品携带枣疯病植原体,表明该物种可能是枣疯病的潜在传播媒介昆虫。【结论】首次确认枣园内一种潜在传毒的三刺角蝉,为害虫的监测与预警提供了理论依据,建议通过及时清理杂草和控制三刺角蝉的发生,有效降低枣疯病的传播风险。研究结果为枣园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园 三刺角蝉 枣疯病植原体 种群动态 介体昆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洲甘蓝粉虱Aleyrodes proletella L.和伴生种群Aleyrodes sp.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种群消长动态的比较
2
作者 张瑞星月 孙颖颖 +1 位作者 吉宇星 马德英 《新疆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3-400,共8页
【目的】分析Ap的种群动态的信息,研究As种群的种群动态规律性,对比分析2个不同粉虱种群的消长动态及差异性,为进一步揭示2个种群间的关系提供依据。【方法】2022~2023年连续2年在室外条件下选择当地主要种植的甘蓝、青菜(油白菜)、油... 【目的】分析Ap的种群动态的信息,研究As种群的种群动态规律性,对比分析2个不同粉虱种群的消长动态及差异性,为进一步揭示2个种群间的关系提供依据。【方法】2022~2023年连续2年在室外条件下选择当地主要种植的甘蓝、青菜(油白菜)、油麦菜及入侵菊科杂草毒莴苣作为供试植物,探讨欧洲甘蓝粉虱Aleyrodes proletella L.和Aleyrodes sp.的寄主选择性,比较研究在不同寄主植物上,2种粉虱的种群消长动态。【结果】毒莴苣和油麦菜是Aleyrodes proletella L.种群最主要的春夏寄主,油麦菜是主要的夏秋寄主;毒莴苣是Aleyrodes sp.种群春夏秋最主要的寄主;2种寄主均有利于若虫取食、存活和发育,可使2种欧洲甘蓝粉虱种群密度达到较高的水平;甘蓝为2种粉虱种群主要的越冬寄主。7月下旬至9月上旬是混合种群在毒莴苣上的为害盛期,其卵、若虫、伪蛹和成虫的总密度为40.7头(粒)/cm^(2);8月上旬,混合种群若虫、伪蛹的密度在油麦菜上达到最高峰,为0.7头/cm^(2)。在寄主毒莴苣上,Aleyrodes proletella L.种群虫口密度在6月下旬达到最高水平,为0.54头/cm^(2),之后因天敌寄生和迁移至油麦菜等其他寄主植物,虫口密度逐渐开始下降并趋于零;在油麦菜上,Aleyrodes sp.种群若虫暴发的时间相对滞后。【结论】Aleyrodes proletella L.和Aleyrodes sp.2个种群的消长动态具有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甘蓝粉虱 伴生种群 种群动态 寄主植物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Soybean Peptides on in vitro Ruminal Fermentation and Microbial Population 被引量:2
3
作者 Wang Li-jun Liu Yan +4 位作者 Liu Shuai Sun Kai-jing Wang Xin-ying Zhang Guang-ning Zhang Yong-gen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17年第4期40-52,共13页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Soybean Peptides(SPs) on ruminal fermentation and microbial diversity in vitro. Four levels of SPs supplements(0, 0.25%, 0.50% and 0.75% dry matter basis) were tes...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Soybean Peptides(SPs) on ruminal fermentation and microbial diversity in vitro. Four levels of SPs supplements(0, 0.25%, 0.50% and 0.75% dry matter basis) were tested. p H, NH3-N, 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 Acid Detergent Fiber(ADF), Dry Matter Digestibility(DMD) and the Total Volatile Fatty Acid(TVFA) were measured at 6, 24, 48 h of in vitro mixed incubation the fluids. Microbial populations were determined at 24 h and Microbial Proteins(MCP) were determined at 24 and 48 h. The gas production after 48 h in vitro incubation presented linear growth(p<0.05) and the highest content was the level of 0.5% SPs(dry matter basis). NH3-N concentration reached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with 0.75%(dry matter basis) at 48 h. p H linearly increased(linear, p<0.05) from 6 to 48 h. The digestion of DMD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doses of SPs at 24 h. NDF and ADF linearly(p<0.01) decreased by adding SPs. The concentration of TVFA linearly increased(p<0.05) at 6, 24 and 48 h, and reached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at the level of 0.75%(dry matter basis). SPs decreased(p<0.05) the molar proportion of acetate and propionate, respectively at 24 and 48 h. Acetat to Propionate ratio(A/P; linear, p<0.05) increased at 48 h, and reached the greatest value at the level of 0.75%(dry matter basis) at 48 h. The populations of rumen Ruminococcus flavefaciens(R. flavefaciens), Ruminococcusalbus(R. albus), Fibrobacter succinogenes(F. succinogenes), Butyrivibrio fibrisolvens(B. fibrisolvens), Streptococcus bovis(S.bovis), Ruminobacter amylophilus(R. amylophilus) and Succinimonas amylolytica(S. amylolytica)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total rumen bacterial 16 S ribosomal deoxyribonucleic acid(r DNA).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R. flavefaciens and R. albus increased at 24 h, but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F. succinogenes decreased at this time. The incubation of SPs had no effect on the abundance of S. bovis and R. amylophilus.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B. fibrisolvens and S. amylolytica reached the greatest value(p<0.05) at middle doses of SPs inclusion at 24 h. The value of MCPs linearly increased(p<0.05) at 24 and 48 h. These results showed that SPs could improve in vitro fermentation and nutrient digestion of feed substrates, and had the ability to modulate the ruminal fermentation pattern by regulating the composition of functional rumen microbes. Hence, SPs might be a potential feed additive applied in the diets of rumina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ybean Peptide(sp) ruminal fermentation rumal microbial population DIGESTIBIL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ll-type specific examination of central amygdala dopamine receptor 2 expressing neurons as a translational target for pharmacological enhancement of extinction
4
作者 Kenneth M.MCCULLOUGH Georgette GAFFORD +1 位作者 Filomene G MORRISON Kerry J RESSLER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52-953,共2页
Behavioral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cell-type specific populations governing fear learning and behavior is a promising avenue for the rational identification of potential therapeutics for fear-related disorde... Behavioral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cell-type specific populations governing fear learning and behavior is a promising avenue for the rational identification of potential therapeutics for fear-related disorders.Identification of cell-type specific changes in neuronal translation following fear learning allows for targeted 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 during fear extinction learning,mirroring possible treatment strategies in humans.Here we identify the central amygdala(Ce A)Drd2-expressing population as a fear-supporting population that is molecularly distinct from other,previously identified fear-supporting CeA populations.Sequencing of actively translating transcripts of Drd2 neurons identifies m RNAs that are differentially regulated following fear learning including Npy5r,Rxrg,Sst5r,Fgf3,Erb B4,Fkbp14,Dlk1,Ssh3 and Adora2a.Direct pharmacological manipulation of NPY5R,RXR,and ADORA2A confirms their importance in fear behavior and validates the present approach of identifying pharmacological targets for the modulation of emotional lear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ll-type specific populations fear-related disorders central amygdala dopamine receptor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花鲈(Lateolabraxsp.)耳石形态的地理变异 被引量:44
5
作者 叶振江 孟晓梦 +2 位作者 高天翔 杨永桓 王英俊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56-360,共5页
以耳石宽/耳石长(W/H)、主叶斜长/耳石长(L/H)、侧叶斜长/耳石长(l/H)、核宽/耳石宽(ow/W)、主叶宽/耳石宽(w/W)、主叶长/耳石长(h/H)、侧叶宽/主叶宽(w'/w)、主叶宽/主叶长(w/h)、核宽/核长(ow/oh)、核长/第一年年轮直径(oh/D)为... 以耳石宽/耳石长(W/H)、主叶斜长/耳石长(L/H)、侧叶斜长/耳石长(l/H)、核宽/耳石宽(ow/W)、主叶宽/耳石宽(w/W)、主叶长/耳石长(h/H)、侧叶宽/主叶宽(w'/w)、主叶宽/主叶长(w/h)、核宽/核长(ow/oh)、核长/第一年年轮直径(oh/D)为具体形态学分析参数,比较了鲈鱼、花鲈的舟山、福州、厦门和广西近海群体耳石的形态学特征。结果表明,鲈鱼与花鲈耳石形态、耳石重-耳石长的关系差异显著;聚类分析显示鲈鱼与花鲈舟山、福州、厦门、广西群体间的欧氏距离分别为4.538、5.656、5.396、4.670,花鲈各群体间欧氏距离在2.108—4.566之间。认为中国近海不同海域的花鲈群体耳石形态具有显著的地理变异,谨慎提出前述中国近海的花鲈分为三个不同的地理种群,即舟山种群、福州-厦门种群和广西种群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鲈 耳石 形态特征 种群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眼高原鳅寄生胃瘤线虫的种群动态及分布模式研究
6
作者 夏深圳 张丽 +6 位作者 杨圆圆 石彩霞 王瑾璞 岳城 王鑫 郭威 郝翠兰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9-44,共6页
为了解新疆吐鲁番市大草湖中细眼高原鳅(Triplophysa microphthalm)寄生胃瘤线虫(Eustrongylide sp.)的感染情况,按照鱼类寄生虫的形态学鉴定结合ITS序列的分子鉴定,于2024年4月剖检大草湖细眼高原鳅190尾,分析其胃瘤线虫的感染率、感... 为了解新疆吐鲁番市大草湖中细眼高原鳅(Triplophysa microphthalm)寄生胃瘤线虫(Eustrongylide sp.)的感染情况,按照鱼类寄生虫的形态学鉴定结合ITS序列的分子鉴定,于2024年4月剖检大草湖细眼高原鳅190尾,分析其胃瘤线虫的感染率、感染强度和种群分布模式等。结果显示,细眼高原鳅肠系膜中胃瘤线虫感染率为45.79%,平均感染强度(8.18±0.95),平均感染丰度为(3.75±0.53),细眼高原鳅中的胃瘤线虫方均比(S2/X)>1。胃瘤线虫在不同体长段细眼高原鳅中的感染率、平均感染强度和平均丰度随着体长的增加而增长,胃瘤线虫种群在细眼高原鳅中主要呈聚集分布。此次研究首次在细眼高原鳅上采集到了胃瘤线虫,为胃瘤线虫的中间宿主的相关研究做出了补充,并对胃瘤线虫分布特点进行研究,旨在为细眼高原鳅和其他珍稀飞禽的病害防治提供理论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情况 种群动态 细眼高原鳅 胃瘤线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素IAA和ABA对小球藻(Chlorella sp.)生长和油脂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12
7
作者 邓晓东 吴小霞 +2 位作者 范新照 费小雯 任大明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8-63,共6页
从北部湾地区淡水水域分离得到一株高含油量小球藻藻株,将其培养在高碳培养基TAP上,研究不同浓度IAA和ABA对其生物量和油脂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10μmol/L IAA对藻株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最大生物量比对照组增加了58.24%,但... 从北部湾地区淡水水域分离得到一株高含油量小球藻藻株,将其培养在高碳培养基TAP上,研究不同浓度IAA和ABA对其生物量和油脂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10μmol/L IAA对藻株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最大生物量比对照组增加了58.24%,但其油脂含量却比对照组降低了34.71%;而当增加IAA浓度为20μmol/L时,对藻株的生长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最大生物量比对照组减少了53.60%,但其油脂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增加了95.46%。添加2μmol/L ABA对藻株生长的抑制作用极其明显,其生物量比对照组降低了57.52%,但其油脂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提高了121.49%。同时添加IAA(20μmol/L)和ABA(2μmol/L)的实验藻种的蛋白质和总糖的含量较对照组有所降低,此外也使叶绿素含量和光合效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球藻 植物激素 细胞生长 油脂含量 光合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ACSAria Ⅱ分选人肺腺癌A549细胞SP亚群的方法优化 被引量:3
8
作者 田烨 赵犇鹏 +2 位作者 符蓉 杨洁 尹荟菁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594-1598,共5页
目的·通过优化流式分选人肺癌A549细胞SP亚群方法,提高SP亚群分选纯度并缩短分选时间,以提高分选活率。方法·制备单细胞悬液,不同终浓度维拉帕米孵育及Hoechst33342标记染色,经PI标记检测SP细胞比例。选择最佳染色浓度,100μ... 目的·通过优化流式分选人肺癌A549细胞SP亚群方法,提高SP亚群分选纯度并缩短分选时间,以提高分选活率。方法·制备单细胞悬液,不同终浓度维拉帕米孵育及Hoechst33342标记染色,经PI标记检测SP细胞比例。选择最佳染色浓度,100μm喷嘴,分选速度10μL/min,用一次分选法(纯度模式)和二次分选法(富集+纯度模式)分选SP细胞和MP细胞,比较分选后纯度和分选用时。通过二次分选法获得SP细胞和MP细胞,分别行Lyso-Tracker Red/Hoechst 33342染色共聚焦观察和成瘤实验。结果·经二次分选法,SP细胞纯度达到99%以上,1×10~8个细胞分选时间〈5.2 h。共聚焦镜下观察到SP细胞大小与MP细胞无明显差异,MP细胞的溶酶体数量较SP细胞显著增多。Hoechst 33342均能染色,细胞活率不受影响。在小鼠成瘤实验中,SP细胞成瘤体积较MP细胞显著增大。结论·A549肺癌细胞Hoechst33342染色终质量浓度宜用6μg/mL;采用FACSAriaⅡ对其SP细胞进行二次分选,不仅显著提高SP细胞分选纯度,还大大缩短分选时间,细胞活率不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群细胞 细胞分选 肿瘤干细胞 分选纯度 分选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化Acinetobacter sp. XA05和Sphingomonas sp. FG03降解苯酚 被引量:3
9
作者 李华 刘永军 刘金光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15,共4页
从活性污泥和受苯酚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出的菌株XA05和FG03均具有很强的苯酚生物降解能力。16srDNA序列分析表明,XA05和FG03菌株分别属于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和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 sp.)。实验结果表明,在苯酚初始质... 从活性污泥和受苯酚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出的菌株XA05和FG03均具有很强的苯酚生物降解能力。16srDNA序列分析表明,XA05和FG03菌株分别属于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和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 sp.)。实验结果表明,在苯酚初始质量浓度为800.0mg/L、培养时间为35h的条件下,自由悬浮细胞和固定化细胞的苯酚降解率均高于9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酚 生物降解 固定化细胞 ACINETOBACTER sp.XA05 spHINGOMONAS sp.FG0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胆囊癌SP细胞的分离及其干细胞标记物的表达 被引量:3
10
作者 胡均 柳建中 +2 位作者 岳欣 李健 秦仁义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4-47,共4页
目的:探索在人胆囊癌GBC-SD细胞系中是否存在具有干细胞特性的SP细胞(side population cells),以及SP细胞、非SP细胞和GBC-SD细胞系表达常见干细胞标记物ABCG2、Oct-4、CD34的情况。方法:采用荧光激活细胞分选技术(FACS)分选出人胆囊癌S... 目的:探索在人胆囊癌GBC-SD细胞系中是否存在具有干细胞特性的SP细胞(side population cells),以及SP细胞、非SP细胞和GBC-SD细胞系表达常见干细胞标记物ABCG2、Oct-4、CD34的情况。方法:采用荧光激活细胞分选技术(FACS)分选出人胆囊癌SP细胞和非SP细胞,通过RT-PCR、Western blot、流式细胞术以及免疫荧光化学技术检测SP细胞、非SP细胞以及GBC-SD细胞系表达ABCG2、Oct-4和CD34的情况。结果:人胆囊癌GBC-SD细胞系中存在着少量的具有干细胞潜能的SP细胞,其所占的比例为(0.64±0.08)%,SP细胞相对于非SP细胞和GBC-SD细胞,具有更强的体外侵袭力(P<0.05);并且ABCG2在胆囊癌SP细胞中呈现出高表达的状态(89.56±3.86)%,在非SP细胞中几乎不表达(1.32±0.49)%,在未分选胆囊癌细胞系中ABCG2呈弱表达(12.37±1.61)%,P=0.001;Oct-4在三种细胞中的表达分别为:(94.87±1.40)%、(88.16±2.34)%、(90.17±1.61)%,P>0.05;CD34在mRNA水平高表达于非SP细胞和GBC-SD细胞,不表达于SP细胞;在蛋白水平几乎均不表达于这三种细胞,其含量依次为:(1.78±0.51)%、(0.63±0.21)%、(0.96±0_38)%,P>0.05。结论:人胆囊癌GBC-SD细胞系中存在具有干细胞特性的SP细胞,并且具有ABCG2^+Oct-4^+CD34^-的表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癌 sp细胞 肿瘤干细胞 流式细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乙基亚硝胺诱导转化的肝癌肝组织小鼠中SP细胞的观察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朵 朱海英 +3 位作者 谢东甫 王新民 李建秀 胡以平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6年第5期424-427,i0010,共5页
目的:研究小鼠肝癌组织中的SP细胞,从而推测肝癌干细胞(CSC)存在的可能性。方法:首先用致癌剂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B6C3F1雄性小鼠发生肝癌,在无菌条件下,将肝癌组织消化成单细胞悬液,然后用荧光染料Hoechst 33342对细胞悬液进行染色... 目的:研究小鼠肝癌组织中的SP细胞,从而推测肝癌干细胞(CSC)存在的可能性。方法:首先用致癌剂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B6C3F1雄性小鼠发生肝癌,在无菌条件下,将肝癌组织消化成单细胞悬液,然后用荧光染料Hoechst 33342对细胞悬液进行染色分析。结果:在原代分离的小鼠肝癌细胞群中观察到SP细胞的存在。结论:实验结果推测,在药物诱导转化的小鼠肝癌组织中很可能存在CS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 sp细胞 肝癌 二乙基亚硝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549/DDP耐药肺癌细胞系的建立及其与SP细胞的关系 被引量:3
12
作者 潘泓 谢彤 +2 位作者 茅乃权 张纬 唐步坚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2477-2479,共3页
目的:建立耐顺铂(DDP)人肺癌耐药细胞系A549/DDP,初步探讨耐药细胞与肿瘤SP(sidepopulationcell)细胞的关系。方法:以DDP为诱导剂,采用高浓度反复间歇诱导法诱导建立人肺癌耐药细胞系A549/DDP,用MTT法测定药物敏感性,最后将耐药细胞和... 目的:建立耐顺铂(DDP)人肺癌耐药细胞系A549/DDP,初步探讨耐药细胞与肿瘤SP(sidepopulationcell)细胞的关系。方法:以DDP为诱导剂,采用高浓度反复间歇诱导法诱导建立人肺癌耐药细胞系A549/DDP,用MTT法测定药物敏感性,最后将耐药细胞和亲本细胞分别行Hoechst33342染色,用流式细胞仪检测SP细胞含量。结果:成功建立DDP耐药细胞系A549/DDP,对DDP的耐药指数为5.957;耐药谱分析表明其是一个多药耐药细胞系;Hoechst33342染色分析显示:A549和A549/DDP中SP细胞含量分别为1.09%和0.31%。结论:建立了稳定的人肺癌多药耐药耐药细胞系A549/DDP,耐药细胞中SP细胞含量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药性 肿瘤 肺癌细胞系A549 多药耐药 sp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MCF-7肿瘤细胞SP亚群初步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玥 张凤春 张雁云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07-510,共4页
目的鉴定乳腺癌干细胞系MCF-7中是否包含肿瘤干细胞相关的SP(side popu lation)亚群。方法制备MCF-7细胞悬液,经Hoechst33342和PI染色(其中一组同时加入拮抗剂维拉帕米作为对照),流式细胞仪分析SP亚群。另取贴壁生长的MCF-7细胞,用Hoech... 目的鉴定乳腺癌干细胞系MCF-7中是否包含肿瘤干细胞相关的SP(side popu lation)亚群。方法制备MCF-7细胞悬液,经Hoechst33342和PI染色(其中一组同时加入拮抗剂维拉帕米作为对照),流式细胞仪分析SP亚群。另取贴壁生长的MCF-7细胞,用Hoechst33342和羟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脂(CFSE)原位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染色情况。结果SP亚群占MCF-7细胞的4%,维拉帕米阻断后减少为0.5%。荧光显微镜下见Hoechst33342阳性细胞约占95%。结论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中存在SP亚群,即提示乳腺癌干细胞的存在;维拉帕米可抑制染料外排而减少SP细胞的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肿瘤干细胞 MCF-7细胞 sp亚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癌SW480肿瘤细胞SP亚群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兵 刘文勇 +2 位作者 叶冬霞 高钢龙 程海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113-1116,共4页
目的分选肠癌细胞株SW480中边群细胞(SP)亚群,观察SP细胞是否具有肿瘤干细胞样生物学特性。方法将1×107个/mL对数期生长的SW480细胞进行Hoechest33342和PI染色,80μg/mL维拉帕米阻断,流式细胞仪分选SP细胞。将分选后的SP细胞和非S... 目的分选肠癌细胞株SW480中边群细胞(SP)亚群,观察SP细胞是否具有肿瘤干细胞样生物学特性。方法将1×107个/mL对数期生长的SW480细胞进行Hoechest33342和PI染色,80μg/mL维拉帕米阻断,流式细胞仪分选SP细胞。将分选后的SP细胞和非SP细胞,采用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和进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并将两种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观察移植瘤的形成情况。结果 Hoechest33342染色显示:SP细胞亚群的平均含量为(1.43±0.05)%,加入维拉帕米后SP细胞亚群比例减少为(0.01±0.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生长曲线显示:非SP组细胞生长速度较SP组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克隆形成实验表明,移植第15天后SP细胞克隆体积大,边界平滑,细胞呈巢状隆起生长,结构致密,细胞体积小,平均克隆数为49.33±8.21,显著高于非SP细胞组的31.03±5.29,两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移植量为1×105个SP细胞组中有50%小鼠成瘤,而非SP细胞组小鼠均未见明显成瘤(P<0.01)。结论人肠癌细胞株SW480中存在SP亚群细胞,生长曲线和克隆形成实验表明其增殖能力较非SP细胞强;裸鼠成瘤试验提示SP细胞尚需进一步纯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480细胞株 sp亚群 肿瘤干细胞 肠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珠益肝胶囊对免疫性肝损伤小鼠神经肽SP VIP及辅助性T细胞亚群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黄育华 晏雪生 +2 位作者 彭亚琴 明安萍 盛国光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7年第11期2267-2269,共3页
目的:观察海珠益肝胶囊对免疫性肝损伤小鼠神经肽SP、VIP及辅助性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应用尾静脉注射卡介苗(BCG)和脂多糖(LPS)建立免疫性肝损伤小鼠模型,分离小鼠淋巴细胞,经佛波醇乙酯(PMA)、离子霉素、莫能菌素刺激培养6h后,收获... 目的:观察海珠益肝胶囊对免疫性肝损伤小鼠神经肽SP、VIP及辅助性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应用尾静脉注射卡介苗(BCG)和脂多糖(LPS)建立免疫性肝损伤小鼠模型,分离小鼠淋巴细胞,经佛波醇乙酯(PMA)、离子霉素、莫能菌素刺激培养6h后,收获细胞,利用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Th1/Th2比例:采用放免法检测血浆和脑垂体中SP、VIP含量。结果:在模型组,外周血和脑垂体中SP含量较正常组逐渐增加,VIP含量较正常组逐渐降低,第18天、25天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Th1细胞的百分率逐渐升高,Th2细胞的百分率逐渐降低,Th1/Th2的比值增大,与肝组织损害程度呈现正相关:海珠益肝胶囊能够降低外周血和脑垂体中SP含量,增加V lP含量,与模型组第25天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能够恢复SP与V lP的平衡;降低Th1细胞的百分率,恢复Th1/Th2的比例,对肝组织损害具有保护和改善作用(P<0.05)。结论:在小鼠免疫性肝损伤过程中,存在SP与VIP的分泌紊乱及Th1/Th2细胞失衡,海珠益肝胶囊能够恢复SP/VIP、Th1/Th2细胞的平衡,对肝组织损害具有保护利改善作用,可能是其免疫约理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珠益肝胶囊 P物质(sp) 血管活性肠肽(VIP) THL 细胞 Th2细胞 流式细胞术 免疫性肝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2+)胁迫对绿球藻(Chlorococcum sp.)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邱昌恩 胡征宇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21-526,共6页
研究了不同Pb2+浓度(0.1、1、10、50、100、200、400 mg/L)处理对绿球藻(Chlorococcum sp.)生长、形态结构及生理特性的影响。与对照BG11培养的绿球藻比较,Pb2+浓度≤50 mg/L条件下培养的绿球藻细胞壁无明显增厚,色素变化不大;而暴露到P... 研究了不同Pb2+浓度(0.1、1、10、50、100、200、400 mg/L)处理对绿球藻(Chlorococcum sp.)生长、形态结构及生理特性的影响。与对照BG11培养的绿球藻比较,Pb2+浓度≤50 mg/L条件下培养的绿球藻细胞壁无明显增厚,色素变化不大;而暴露到Pb2+浓度>50 mg/L条件下培养,绿球藻细胞壁明显增厚,蛋白核消失。低浓度Pb2+(0.1~10 mg/L)对绿球藻生长基本没有影响;浓度在50 mg/L时,绿球藻仍能维持一定的生长速率;但当Pb2+浓度≥100 mg/L时,绿球藻的生长受到显著抑制。绿球藻的Chl a+Chl b以及Chl a含量均随培养基中Pb2+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少。绿球藻净光合作用强度随培养基中Pb2+浓度的增大而逐渐降低,Pb2+浓度≥100 mg/L时净光合作用强度检测不到;当Pb2+浓度<50 mg/L时,绿球藻呼吸作用强度逐渐升高,之后呼吸作用强度逐渐降低。在实验的浓度下,绿球藻的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都随培养基中Pb2+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强;过氧化氢酶(CAT)则随Pb2+浓度的增大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当Pb2+浓度≤100 mg/L时,绿球藻对Pb2+的去除率都在95%以上;之后逐渐降低,浓度到400 mg/L时仍然达56.7%。结果显示,绿球藻是一种耐受Pb2+胁迫的藻类,对铅的去除率也高,可以应用于含铅污水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球藻 PB^2+ 生长 生理特性 细胞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肽SP对NK细胞活化性受体NCRs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傅炜昕 秦博 +2 位作者 顾鹏毅 黄勤俊 梁再赋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1期64-69,共6页
研究SP对NK92-MI细胞杀伤活性以及活化性受体NCRs(NKp46、NKp44和NKp30分子)的表达的影响,揭示SP对NK细胞杀伤功能的调节作用及其内在作用机制。MTT法测定NK92-MI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Real-Time PCR检测NCRs的mRNA表达;流式细胞术... 研究SP对NK92-MI细胞杀伤活性以及活化性受体NCRs(NKp46、NKp44和NKp30分子)的表达的影响,揭示SP对NK细胞杀伤功能的调节作用及其内在作用机制。MTT法测定NK92-MI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Real-Time PCR检测NCRs的mRNA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NCRs的膜表达。在10-14~10-8mol/L浓度范围的SP作用24 h,对NK92-MI细胞的杀伤活性有明显增强作用;10-14~10-8mol/L的SP,均可增加NK92-MI细胞活化性受体NKp44、NKp46及NKp30的mRNA表达;该浓度范围的SP均可增加NKp46的膜表达水平,仅较低浓度(10-14mol/L)的SP对NKp44的膜表达水平有增加作用,各浓度的SP对NKp30的膜表达水平均无明显影响。SP可通过上调活化性受体NCRs的表达水平来调节NK细胞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肽sp NK细胞 NCR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D基因SNP与河南汉族人群肺结核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雷冬梅 张玲 +2 位作者 楚天骄 李晓文 肖海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39-542,共4页
目的::检测河南汉族人群中 SP-D11和 SP-D160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肺结核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用 SSP-PCR、琼脂糖凝胶电泳和基因测序的方法检测河南汉族197例肺结核患者和200例正常人的 SP-D11、SP-D160位点的 SNP,并进... 目的::检测河南汉族人群中 SP-D11和 SP-D160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肺结核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用 SSP-PCR、琼脂糖凝胶电泳和基因测序的方法检测河南汉族197例肺结核患者和200例正常人的 SP-D11、SP-D160位点的 SNP,并进行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结果:SP-D11位点 CT 基因型频率在肺结核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6,OR(95% CI)=1.932(1.196~3.122)];SP-D160位点 A 等位基因频率在45岁以下人群肺结核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8,OR(95% CI)=1.524(1.044~2.226)]。结论:SP-D11位点 CT 基因型、SP-D160位点 A 等位基因与河南汉族人群肺结核发病有关,且可能受到年龄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核 sp-D 单核苷酸多态性 易感性 河南 汉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TP_γS及GDP_βS对SHR_(sp)内脏阻力血管平滑肌钙通道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何加强 郑永芳 +1 位作者 屈金河 王晓芳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95-102,共8页
目的研究G蛋白激动剂GTP_γS和抑制剂GDP_βS对卒中易惑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_(SP))及常压大鼠(Wistar)肠系膜动脉A_4~A_5分支阻力血管平滑肌钙通道的影响。方法应用膜片箝全细胞钡电流方式。结果 (1)GTP_γS使SHR_(SP)和Wistar两种... 目的研究G蛋白激动剂GTP_γS和抑制剂GDP_βS对卒中易惑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_(SP))及常压大鼠(Wistar)肠系膜动脉A_4~A_5分支阻力血管平滑肌钙通道的影响。方法应用膜片箝全细胞钡电流方式。结果 (1)GTP_γS使SHR_(SP)和Wistar两种大鼠阻力血管平滑肌全细胞峰值钡电流(peak IBa^(2+))明显增加,且SHR_(SP)大鼠显著大于wistar大鼠。GDP_βS则可抑制两种大鼠的全细胞峰值钡电流,对于SHR_(SP)大鼠的抑制程度显著大于对照Wistar大鼠。(2)GTP_γS使SHR_(SP)和Wis-tar两种大鼠阻力血管平滑肌钙通道稳态激活曲线右移,并且SHR_(SP)大鼠右移量显著大于wistar大鼠。GDP_βS也可使两种大鼠钙通道稳态失活曲线右移,SHR_(SP)的右移量在HP=-80mV时明显大于Wistar大鼠。结论 G蛋白可激活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内脏阻力血管平滑肌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其作用特点有利于外钙内流,这可能是高血压时外周阻力增高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通道 G蛋白 阻力血管平滑肌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杯状细胞及5-HT、SP-IR细胞在药物依赖性便秘大鼠盲肠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巫全胜 高健群 +1 位作者 钱宁 吴曙光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7,共3页
目的观察药物依赖性便秘大鼠盲肠杯状细胞、5-羟色胺免疫反应(5-HT-IR)细胞、P物质免疫反应(SP-IR)细胞的形态分布及数量的变化,探讨大鼠盲肠杯状细胞及5-HT-IR、SP-IR细胞在药物依赖性便秘的可能作用。方法将45只SD大鼠均分为正常对照... 目的观察药物依赖性便秘大鼠盲肠杯状细胞、5-羟色胺免疫反应(5-HT-IR)细胞、P物质免疫反应(SP-IR)细胞的形态分布及数量的变化,探讨大鼠盲肠杯状细胞及5-HT-IR、SP-IR细胞在药物依赖性便秘的可能作用。方法将45只SD大鼠均分为正常对照组、大黄模型组和酚酞模型组,两模型组分别用大黄和酚酞灌胃建立大鼠药物依赖性便秘模型,用普通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和细胞计数进行研究大鼠盲肠杯状细胞、5-HT-IR细胞及SP-IR细胞所发生的形态分布及数量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两模型组盲肠杯状细胞、5-HT-IR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5),且免疫染色减弱。结论盲肠杯状细胞及5-HT-IR细胞的改变也可能是药物依赖性便秘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药物依赖性便秘 杯状细胞 5-羟色胺 P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