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良拘禁球囊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中预防分支闭塞有效性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王曼 刘海波 +10 位作者 徐波 卞小丽 刘灵安 胡奉环 陈珏 高立建 邹同强 吴帆 常越 杨跃进 乔树宾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66-971,共6页
目的:评估改良拘禁球囊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中预防分支闭塞的有效性。方法:连续入选2015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且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证实靶病变为非左主... 目的:评估改良拘禁球囊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中预防分支闭塞的有效性。方法:连续入选2015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且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证实靶病变为非左主干分叉病变。将患者随机分为改良拘禁球囊保护技术组(PBT组)和拘禁导丝保护技术组(JWT组)。记录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主支置入支架后分支闭塞的发生率、术毕分支TIMI 3级血流的比例、分支重进导丝的比例和成功率、围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率。结果:共入选432例患者,PBT组与JWT组各216例。PBT组在PCI术中分支闭塞的发生率明显低于JWT组(0.93%vs.4.17%,P=0.03),真性分叉病变PCI术中分支闭塞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JWT组(0.58%vs.5.39%,P<0.01)。PBT组1例(0.46%)分支需要重进导丝,并置入支架;JWT组6例(2.78%)需要重进分支导丝,其中2例(33.33%)分支重进导丝失败,4例(66.67%)对分支进行扩张。两组需要重进导丝的比例和再进导丝的成功率、术毕主支和分支TIMI 3级血流的比例以及围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心原性死亡和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与JWT相比,PBT可有效降低分叉病变介入治疗分支闭塞的发生率,且有降低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叉病变 改良拘禁球囊保护技术 拘禁导丝技术 分支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导丝边支保护技术在冠心病真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喜文 杨伟伟 +2 位作者 王继鹏 马树人 严山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42-745,共4页
目的 :探讨双导丝边支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真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对边支的保护作用及远期影响。方法 :按照随机数法将138例冠状动脉真分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单导丝组(n=68)和双导丝组(n=70),比较两组患者在主支血管支架置入后边支血... 目的 :探讨双导丝边支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真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对边支的保护作用及远期影响。方法 :按照随机数法将138例冠状动脉真分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单导丝组(n=68)和双导丝组(n=70),比较两组患者在主支血管支架置入后边支血管即刻闭塞和狭窄加重的情况、完成导丝交换的时间及边支需要植入支架的情况;9-12个月内复查冠状动脉造影观察主支血管再狭窄和边支血管闭塞发生情况。结果:双导丝组边支血管即刻闭塞率和边支开口狭窄加重情况比例、完成交换导丝时间和边支需植入支架的患者比例显著低于单导丝组(P〈0.05);9-12个月复查冠脉造影示两组间主支支架内再狭窄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单导丝组边支闭塞率高于双导丝组(P〈0.05)。结论:双导丝边支保护技术在真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可以明显减少边支的即刻(及远期)丢失率,预防边支开口狭窄加重,减少边支需要植入支架的概率,提高了手术安全性。同时,双导丝技术可以减少远期边支血管丢失,更好改善分叉病变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分叉病变 双导丝技术 边支血管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支球囊潜埋技术与传统导丝保护治疗冠心病真性分叉病变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3
作者 程轶 杨洋 +2 位作者 陈磊磊 张定国 王连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1-84,共4页
目的:比较冠脉真性分叉病变在进行主支支架植入术时,边支球囊潜埋与边支导丝保护2种方法对边支的保护效果。方法:44例冠脉真分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球囊潜埋组(20例)和导丝保护组(24例)。比较两组边支开口受累及率、边支开口严重累及率... 目的:比较冠脉真性分叉病变在进行主支支架植入术时,边支球囊潜埋与边支导丝保护2种方法对边支的保护效果。方法:44例冠脉真分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球囊潜埋组(20例)和导丝保护组(24例)。比较两组边支开口受累及率、边支开口严重累及率、边支丢失率、导丝交换时间、完成导丝交换所接受X线暴露量及造影剂用量、术后血清高敏肌钙蛋白T(TNT-h)升高率、术后缺血性胸痛发生率。结果:两组边支开口受累及率、边支丢失率、术后缺血性胸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边支开口严重累及率、导丝交换时间、X线暴露量、造影剂用量、术后血清TNT-h升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8~12个月,两组术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真性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边支球囊潜埋技术较导丝保护技术可以明显减轻因斑块变形、移位造成的边支开口受累及的严重程度,保证交换导丝顺利,缩短手术时间,减少X线暴露量,减少造影剂用量,减少心肌损伤,且不增加术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叉病变 边支球囊潜埋 边支导丝保护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