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旱半干旱区灌木生物量多尺度建模与碳库特征解析——以库布齐沙漠为例
1
作者 蒯悦 王春梅 +2 位作者 豆小敏 严海飞 李晨曦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60,共11页
【目的】灌丛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为完善干旱区碳计量体系并提升区域碳汇管理效能,本研究系统评估库布齐沙漠3种典型灌木的碳储量特征,为荒漠生态系统碳平衡核算提供支撑。【方法】针对库布齐沙漠地区沙柳、柠条锦鸡儿和梭梭... 【目的】灌丛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为完善干旱区碳计量体系并提升区域碳汇管理效能,本研究系统评估库布齐沙漠3种典型灌木的碳储量特征,为荒漠生态系统碳平衡核算提供支撑。【方法】针对库布齐沙漠地区沙柳、柠条锦鸡儿和梭梭3种典型灌木,采用样方调查和无人机遥感影像两种方法计量区域碳储量。通过样方调查构建灌木生物量(M)与冠幅面积(C)及体积(V)的最佳预测模型;利用无人机获取灌丛覆盖度,建立生物量与覆盖度的关系模型。将模型估算的灌丛碳储量与实测的土壤、凋落物碳储量相结合,得到区域生态系统碳储量。【结果】(1)沙柳(MS=0.563C^(2.563),R^(2)=0.710,P<0.001)和柠条锦鸡儿(MC=1.776C^(1.315),R^(2)=0.873,P<0.001)生物量主要受冠幅面积调控,而梭梭(MH=1.694V^(0.952),R^(2)=0.585,P<0.001)生物量与灌木体积显著相关。(2)构建了以灌丛覆盖度为自变量的沙柳(R^(2)=0.896,P<0.001)、柠条锦鸡儿(R^(2)=0.861,P<0.05)和梭梭(R^(2)=0.937,P<0.001)生物量回归模型。(3)研究区域生态系统碳储量为50.12~59.33 t/hm^(2),其中土壤、生物质(灌丛与凋落物)的碳储量分别为46.68~53.87 t/hm^(2)、3.38~6.53 t/hm^(2),土壤、生物质(灌丛与凋落物)对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90.52%、9.48%。【结论】本研究构建了3种典型灌木生物量方程,填补了最新发布的造林碳汇方法学中荒漠灌木的计量空白,并计算出库布齐沙漠腹地灌丛的碳储量。研究成果为优化区域灌丛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进而提升灌丛在区域碳固持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布齐沙漠 灌木 生物量模型 碳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地区13种典型灌木的可加性生物量模型及含碳率
2
作者 刘霞 凌成星 +10 位作者 陈永富 刘华 贺振平 李泽江 孙维娜 马志杰 由海霞 吕文 赵峰 曾浩威 王鑫淼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7-128,共12页
【目的】基于冠幅面积和灌木高度变量构建鄂尔多斯地区13种典型灌木的可加性生物量模型,并根据生物量分配系数加权确定整株灌木的综合含碳率,为在区域尺度上精准评估灌木碳储量提供基础支撑。【方法】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13种典型灌木... 【目的】基于冠幅面积和灌木高度变量构建鄂尔多斯地区13种典型灌木的可加性生物量模型,并根据生物量分配系数加权确定整株灌木的综合含碳率,为在区域尺度上精准评估灌木碳储量提供基础支撑。【方法】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13种典型灌木为对象,测定各器官组分生物量和含碳率;利用线性模型、对数模型、幂函数和理论生长方程构建以冠幅面积、灌木高度和植冠体积为自变量的基础灌木生物量模型,从中挑选出各器官组分生物量的最优模型形式,采用分量相加的多元非线性联合估计方法构建可加性生物量模型,通过加权回归消除模型异方差;以各器官组分生物量占比为权重,计算各灌木的综合含碳率。【结果】鄂尔多斯地区13种典型灌木的基础生物量模型均以幂函数效果最好,构建的可加性生物量模型具有较高精度,大多数模型的决定系数(R^(2))在0.8以上且归一化均方误差(NMSE)接近0.1。在单因素指标中,模型自变量采用冠幅面积时的精度比采用灌木高度时更高,而冠幅面积与灌木高度组成的复合因子植冠体积是大多数灌木生物量模型的最佳自变量。各器官的含碳率具有波动性且变化在28.86%~46.97%,同一器官的含碳率在不同灌木种类之间存在显著差异,13种灌木的器官生物量加权平均含碳率为34.68%~42.37%。【结论】幂函数是预测灌木生物量模型的最佳形式,以冠幅面积和灌木高度的复合因子植冠体积为自变量的可加性生物量模型精度较高且实用性强;不同灌木的各器官及整株植物含碳率均存在差异,估算灌木碳储量时应考虑不同物种的含碳率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干旱半干旱区灌木碳储量和碳汇的精细化遥感监测和评估提供参数与模型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木生物量 可加性生物量模型 含碳率 荒漠 鄂尔多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兰泰盐湖区优势灌丛生物量分配特征及模型研建 被引量:1
3
作者 魏亚娟 左小锋 +5 位作者 高亮 康帅 刘红伟 何建宁 达娃次仁 晋卓拉姆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5-184,共10页
【目的】为了探究吉兰泰盐湖区4种优势灌丛生物量分配格局,并建立各营养器官生物量预测模型,从而为吉兰泰盐湖区人工防护林生物量和碳汇能力做出精准评估。【方法】以吉兰泰盐湖区4种优势灌丛(花棒、沙拐枣、梭梭和柽柳)为研究对象,将... 【目的】为了探究吉兰泰盐湖区4种优势灌丛生物量分配格局,并建立各营养器官生物量预测模型,从而为吉兰泰盐湖区人工防护林生物量和碳汇能力做出精准评估。【方法】以吉兰泰盐湖区4种优势灌丛(花棒、沙拐枣、梭梭和柽柳)为研究对象,将实测因子(株高(H)、基径(D)、冠幅(C))及其组合因子(CH、DH和D^(2)H)作为自变量进行最优模型拟合。探讨各营养器官的最优生物量模型,并对模型的拟合效果进行精度验证。【结果】(1)吉兰泰盐湖区4种单株优势灌丛生物量介于28.19~43.44kg,平均为34.65kg;单株灌丛生物量表现为花棒>梭梭>沙拐枣>柽柳;(2)4种优势灌丛叶生物量与枝干生物量、叶生物量与根系生物量和枝系生物量与根系生物量间存在极显著相关(P<0.01);(3)4种荒漠灌丛根冠比介于0.41~0.54,各器官生物量依次为枝干>根系>叶片。4种优势灌丛地上和地下生物量拟合斜率介于0.78~1.23,与1有显著差异,表明4种荒漠优势灌丛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均呈异速生长关系;(4)4种优势灌丛全株生物量预测模型R^(2)值均在0.825以上,且生物量最优模型的预测精度在0.85以上,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结论】幂函数和二次函数形式为生物量最优模型,适用于吉兰泰盐湖区特定树种生物量的精确估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丛 生物量模型 分配格局 根冠比 盐湖区 吉兰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氏栲天然林灌木生物量模型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夏子濠 贾勃 +1 位作者 王新杰 刘佳荣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0-38,共9页
为探索适宜方法预测格氏栲天然林灌木生物量,以福建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4种灌木的实测数据为基础,构建总生物量与各分量生物量的非线性独立模型。运用相容性模型解决生物量相容性问题,采用加权回归法消除模型的异方差。接着建立人工神... 为探索适宜方法预测格氏栲天然林灌木生物量,以福建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4种灌木的实测数据为基础,构建总生物量与各分量生物量的非线性独立模型。运用相容性模型解决生物量相容性问题,采用加权回归法消除模型的异方差。接着建立人工神经网络,与相容性模型进行精度对比,比较模型优劣。结果表明,1)4种灌木总量和各分量的生物量独立模型总体上受地径因子影响更大,二元模型在精度上要优于一元模型,决定系数(R^(2))基本提高了0.02以上。2)相容性模型与独立模型在精度上的差别不大,在某些分量模型的精度上甚至有所下降。3)人工神经网络预测灌木生物量在精度上相较相容性模型有明显提升,人工神经网络总量和各分量生物量模型较对应相容性模型R^(2)大部分可提高0.03以上,提高值最大可达0.21,且对相容性模型中精度较低的模型也有较好的预测效果,相容性模型中R^(2)<0.6的分量其人工神经网络模型R^(2)可提高0.08以上。总体来看,采用相容性模型可解决生物量不相容的问题;而人工神经网络预测精度较传统模型更高,当传统模型表现一般时更值得选择用于生物量预测。运用2种模型进行对比,旨在为准确预估格氏栲天然林灌木生物量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木生物量 非线性 相容性模型 人工神经网络 天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南喀斯特地区不同石漠化程度下优势灌木生物量及分配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杨化菊 李灿锋 +6 位作者 杨克好 张熙璐 王传宇 王兴荣 何旭 彭雪峰 张连凯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0-448,共9页
灌木在喀斯特石漠化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生物量大小直接决定了石漠化修复与碳收支情况。为探究喀斯特地区优势灌木树种响应石漠化演替的生物量特征及分配格局,以滇南喀斯特地区不同石漠化程度下3种优势灌木树种华西小石积(O... 灌木在喀斯特石漠化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生物量大小直接决定了石漠化修复与碳收支情况。为探究喀斯特地区优势灌木树种响应石漠化演替的生物量特征及分配格局,以滇南喀斯特地区不同石漠化程度下3种优势灌木树种华西小石积(Osteomeles schwerinae)、沙针(Osyris lanceolata)和车桑子(Dodonaea viscosa)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冠幅、树高、基径、各器官(根、茎、叶和花/果)生物量和根冠比等响应特征,并构建各器官、地上和总生物量的异速生长模型。结果表明:(1)不同石漠化梯度下,华西小石积和车桑子的平均生物量呈现“倒V”趋势,而沙针则与前两者不同;(2)不同石漠化梯度下,3种优势灌木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大小顺序为茎>根>叶>花/果;(3)3种灌木生物量估测效果较好的是线性函数和幂函数,最佳预测变量以基径(D)、基径平方和树高乘积(D^(2)H)为主。本研究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碳收支功能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石漠化 优势灌木 生物量 异速生长模型 分配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季拉山冷杉林下灌丛生物量模型构建与优化
6
作者 刘昌胜 罗大庆 《绿色科技》 2024年第4期44-50,共7页
灌木生物量模型因地域、物种等因素影响,存在局限性等问题,以藏东南色季拉山海拔3800 m冷杉林下灌木层的取样分析为基础,以林下灌木生物量模型建立过程中自变量和模型形式对模型拟合效果影响,力求通过优化灌木生物量模型,为冷杉林下灌... 灌木生物量模型因地域、物种等因素影响,存在局限性等问题,以藏东南色季拉山海拔3800 m冷杉林下灌木层的取样分析为基础,以林下灌木生物量模型建立过程中自变量和模型形式对模型拟合效果影响,力求通过优化灌木生物量模型,为冷杉林下灌木层生物量模型建立提供理论依据。根据模型自变量相关性分析,结合模型形式,建立并优化了地上、地下和全株三部分生物量模型,根据评价指标结果,模型具有可适用性。结果表明:生物量模型形式有以下两种:M=a+bx+cx^(2)+dx^(3)+ex^(4),模型自变量以D^(2)H、冠幅面积(S)、DH、基径(D)依次排序;M=a+bx+cx,自变量按冠幅面积(S)、DH、基径(D)、D^(2)H依次排序。模型优化后模型R^(2)在70.0%~90.0%,估计值的标准差(SEE)在2 kg以下,平均百分标准误差(MPSE)在26.0%~29.0%,平均预估误差(MPE)低于10%,符合灌木生物量模型的评价标准,达到实际应用的精度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木生物量 相容性 色季拉山 生物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浑善达克沙地6种灌木生物量模拟 被引量:27
7
作者 姚雪玲 姜丽娜 +3 位作者 李龙 王锋 吴波 郭秀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05-912,共8页
在干旱半干旱区,乔木比较稀疏或难以存活,灌木往往在植被群落中占有很大的优势地位,其生态功能及生态学意义尤其值得重视。浑善达克沙地疏林草地是沙地顶级植物群落,其中乔木稀疏分布,而灌木在沙甸以及沙陇背风坡呈密集分布。灌木在固... 在干旱半干旱区,乔木比较稀疏或难以存活,灌木往往在植被群落中占有很大的优势地位,其生态功能及生态学意义尤其值得重视。浑善达克沙地疏林草地是沙地顶级植物群落,其中乔木稀疏分布,而灌木在沙甸以及沙陇背风坡呈密集分布。灌木在固定沙丘、改良土壤、提供栖息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其生物量组成也在沙地植被群落中占有很大比重。已往的研究中,灌木相比乔木通常处于次要地位,对灌木的研究尚不充分,灌木生物量的模拟方法亦多采用乔木生物量的模拟方法。然而灌木形态结构与乔木有明显差异,专门针对灌木的生物量模拟方法研究尚不多见。以6种沙地灌木为样本,基于异速生长模型,对比了若干地表测量指标对灌木生物量的预测能力,其中设计了一种更贴近灌木实际形态的圆台体积作为新的预测指标。研究结果表明:(1)在单因素指标中,相比高度和地径,冠幅与灌木生物量的相关性更强。(2)相比单因素指标,复合指标与灌木生物量之间的相关性更强。其中冠幅相关的复合指标更优于地径相关的复合指标。这预示着冠幅以及冠幅相关的复合指标对灌木生物量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3)圆台体积能进一步提高对灌木生物量的预测能力。相关分析和拟合评价结果显示,圆台体积与灌木生物量的相关性更强,拟合误差较小,并且对于不同的灌木种类,其相关性和拟合精度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这意味着圆台体积对于不同的灌木种类,均具有较好的生物量预测效果。因此建议,在灌木属性测量较为充分的情况下,圆台体积是更为理想的预测指标,而在测量不充分情况下,冠幅及其相关复合指标更适宜进行灌木生物量预测。研究结果最终建立了6种沙地灌木的圆台体积-生物量的异速生长模拟方程,为进一步研究沙地灌木的碳储量以及灌木在半干旱植物群落中的生态意义提供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善达克沙地 灌木 生物量 模型 半干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林区6种优势种灌木林生物量比较及估测模型 被引量:38
8
作者 王文栋 白志强 +2 位作者 阿里木.买买提 刘端 郭忠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695-2704,共10页
采用平均标准木收获法测定了天山东、中、西部林区6种优势种灌木,多刺蔷薇(Rosa spinosissima L.)、黑果小檗(Berberis heteropoda Schrenk.)、刚毛忍冬(Lonicera hispida Pall.)、天山绣线菊(Spiraea.tianschanica Pojark.)、新疆方枝... 采用平均标准木收获法测定了天山东、中、西部林区6种优势种灌木,多刺蔷薇(Rosa spinosissima L.)、黑果小檗(Berberis heteropoda Schrenk.)、刚毛忍冬(Lonicera hispida Pall.)、天山绣线菊(Spiraea.tianschanica Pojark.)、新疆方枝柏(Juniperus pseudosabina Fisch.et Mey.)和黑果栒子(Cotoneaster melanocarpus Lodd.)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并构建基于D^2H变量的个体生物量模型。结果表明:(1)天山西部林区灌木林的总生物量大于中部和东部的;(2)6种灌木的平均生物量大小排序为刚毛忍冬>黑果栒子>黑果小檗>新疆方枝柏>天山绣线菊>多刺蔷薇;(3)6种灌木的生物量贡献主要源于根和枝生物量,不同器官生物量的大小排序根>枝>叶;6种灌木叶生物量的大小与枝的生物量之间呈极显著相关(P<0.01);(4)以D2H为自变量建立6种灌木不同器官及个体生物量估测模型24个,除黑果小檗和新疆方枝柏叶生物量模型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他各组成生物量模型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模型模拟结果达到了较高的准确度,可用于推算灌木生物量。研究结果可为定量评估天山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功能提供数据支撑,也可为深入开展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木 生物量模型 生物量分配 天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岗山林区几种常见灌木生物量估算与分析 被引量:36
9
作者 赵蓓 郭泉水 +2 位作者 牛树奎 孙武 张志旭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8-33,共6页
以江西省大岗山年株林场常绿阔叶林、人工杉木林、天然毛竹林3种典型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了10种分布较广泛的灌木树种的高度、基径、冠幅范围和干湿比,通过回归分析构建各物种以植冠面积(A)、植株体积(V)、基径与株高乘积(DH)... 以江西省大岗山年株林场常绿阔叶林、人工杉木林、天然毛竹林3种典型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了10种分布较广泛的灌木树种的高度、基径、冠幅范围和干湿比,通过回归分析构建各物种以植冠面积(A)、植株体积(V)、基径与株高乘积(DH)、基径平方与株高乘积(D2H)等为自变量的最优器官和全株生物量模型,并用最优模型对不同森林类型下这10种灌木生物量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一物种器官和全株生物量最优模型多为二次或者三次方程,叶生物量最优模型采用的自变量多为V或者A,干、枝最优模型采用的自变量多为DH、D2H或者V,根最优模型采用的自变量多为D2H和V,全株生物量最优模型采用的自变量多为D2H或者V。常绿阔叶林、人工杉木林、天然毛竹林下这10种灌木的总生物量分别为1 284.38、1 088.08、968.13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岗山林区 灌木 生物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冈山自然保护区12种常见灌木生物量的估测模型 被引量:40
10
作者 林伟 李俊生 +2 位作者 郑博福 郭建明 胡理乐 《武汉植物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25-729,共5页
灌木生物量模型是估测灌木生物量的重要方法之一。以井冈山自然保护区林下12种常见灌木为研究对象,根据树高(H)和地径(D)两个形态因子作为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构建模型。通过对比判别系数R 2的大小,筛选最佳生物量估测模型。方程W=a+b X12... 灌木生物量模型是估测灌木生物量的重要方法之一。以井冈山自然保护区林下12种常见灌木为研究对象,根据树高(H)和地径(D)两个形态因子作为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构建模型。通过对比判别系数R 2的大小,筛选最佳生物量估测模型。方程W=a+b X12 X2、W=a+b X+c X 2和W=a X b在模拟生物量时相关指数均较高,为0.904-0.991,达到极显著水平,可用于实际生物量估测,而方程W=a+b X、W=a+b X1+c X2和W=a+b ln X在模拟灌木生物量时结果较差。利用此类方法建立的生物量模型,精度高,简便易行,对以后估算井冈山自然保护区灌木生物量和碳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木 生物量 估测模型 回归分析 井冈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金沟岭林场不同密度天然云冷杉林林下主要灌木生物量模型 被引量:7
11
作者 季蕾 亢新刚 +2 位作者 张青 郭韦韦 周梦丽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94-402,共9页
为了研究吉林省汪清县金沟岭林场林下灌木的生物量,以该林场3种不同郁闭度(0.6,0.8,1.0)的天然红皮云杉Picea koraiensis,鱼鳞云杉Picea jezoensis和冷杉Abies nephrolepis林为研究对象,以灌木生物量实测数据为基础,用R软件拟合了灌木... 为了研究吉林省汪清县金沟岭林场林下灌木的生物量,以该林场3种不同郁闭度(0.6,0.8,1.0)的天然红皮云杉Picea koraiensis,鱼鳞云杉Picea jezoensis和冷杉Abies nephrolepis林为研究对象,以灌木生物量实测数据为基础,用R软件拟合了灌木层出现频率较高的13个物种单一物种生物量最优模型和各物种不同器官的最优模型,挑选判定系数R^2和方差分析F值较大,剩余标准差E_(SEE)和平均相对误差E值较小的作为生物量最优模型,以及探索了不同主林层密度下各物种生物量的差异与分配。结果表明:各物种不同器官最优模型除了青楷槭Acer tegmentosum叶和根,花楷槭Acer ukurunduense干为幂函数外,其他多为一元二次方程或二元一次方程;单一物种混合模型多为一元二次方程或二元一次方程。枝、干最优模型的自变量多为D^2H(D为地径,H为株高)和CH(C为冠幅,H为株高);根系多采用因子D^2H。林下灌木生物量(W)随着林分密度的减小,出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即W(0.6)>W(1.0)>W(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学 灌木 生物量模型 云杉林 冷杉林 混交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蛟河天然阔叶红松林下5种灌木生物量估算模型 被引量:9
12
作者 杨松 侯继华 +5 位作者 赵秀海 魏丽萍 李颖 姚静 代海军 何怀江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36-41,共6页
以吉林蛟河地区天然红松阔叶林林下常见的5种灌木为研究对象,分乔木型灌木﹝地面分枝少、主干明显,包括卫矛(Euonymus alatus)、东北鼠李(Rhamnus yoshinoi)﹞和典型灌木﹝地面分枝多、主干不明显,包括长白茶藨(Ribes komarovii)、暖木... 以吉林蛟河地区天然红松阔叶林林下常见的5种灌木为研究对象,分乔木型灌木﹝地面分枝少、主干明显,包括卫矛(Euonymus alatus)、东北鼠李(Rhamnus yoshinoi)﹞和典型灌木﹝地面分枝多、主干不明显,包括长白茶藨(Ribes komarovii)、暖木条荚蒾(Viburnum burejaeticum)、鸡树条荚蒾(Viburnum sargentii)﹞,以易测因子通过回归分析构建了单种各器官和全株(丛)生物量模型。结果表明:最优生物量模型均为幂函数模型或一次线性模型,除长白茶藨的丛当年枝生物量模型和丛多年枝生物量模型在0.01水平上显著以及暖木条荚蒾的当年枝生物量模型在0.05水平上显著外,其余模型均在0.001水平上显著。以植株个体为单位的生物量模型中,除东北鼠李叶生物量和枝生物量与植灌体积Vc相关性最好外,其余各器官生物量和全株生物量均与地径D或地径平方与树高的乘积D2H相关性最好。典型灌木的叶、当年枝、多年枝、枝、茎和地上生物量以分支个体为单位构建的生物量模型要好于以丛为单位构建的生物量模型,但地下生物量和全丛生物量模型正好相反,因此,以丛为单位构建地下生物量和全丛生物量模型为典型灌木的生物量估算提供了简便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阔叶林 林下灌木 灌木生物量模型 典型灌木 乔木型灌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林下灌木生物量相对生长模型 被引量:26
13
作者 万五星 王效科 +3 位作者 李东义 冯学全 张千千 于小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6985-6992,共8页
灌木层作为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物量估算的精确性及便捷性,成为森林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研究的重要环节。目前可用于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灌木层生物量估算的相对生长模型较少。以河北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暖... 灌木层作为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物量估算的精确性及便捷性,成为森林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研究的重要环节。目前可用于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灌木层生物量估算的相对生长模型较少。以河北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该区域15种常见灌木的相对生长模型。研究发现:15种灌木全株和单一器官的最优相对生长方程均以D2H为自变量,分别以幂函数W=a(D2H)b或二项式函数W=a+b D2H+c(D2H)2为最优化回归方程。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判断系数R2值介于0.7331—0.9992之间,显著性检验各参数P<0.01,满足回归模型的适用性要求。对研究区域常见灌木全株生物量(WTU)的普适性研究发现:以D2H为自变量的二项式函数回归模型WTU=0.0362+297.03D2H-127.1(D2H)2,R2=0.9434,P<0.01,普遍适用于除去六道木(Zabelia biflora)和照山白(Rhododendron micranthum)之外的13种灌木植物的生物量估算。此模型对以上2种植物不适用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木 生物量 相对生长模型 森林生态系统 林下 暖温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帽儿山地区6种灌木地上生物量估算模型 被引量:46
14
作者 黄劲松 邸雪颖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4-57,共4页
选择帽儿山地区6种典型灌木暴马丁香(Syringa reticulatavar.amurensis)、刺五加(Acanthopanaxsen-ticosus)、鸡树条荚蒾(Viburnum sargentii)、乌苏里绣线菊(Spiraea ussuriensis)、毛榛(Corylus mandshurica)、卫矛(Eu-onymus alatus... 选择帽儿山地区6种典型灌木暴马丁香(Syringa reticulatavar.amurensis)、刺五加(Acanthopanaxsen-ticosus)、鸡树条荚蒾(Viburnum sargentii)、乌苏里绣线菊(Spiraea ussuriensis)、毛榛(Corylus mandshurica)、卫矛(Eu-onymus alatus)进行地上生物量及其相关因子研究。以地径和植株高度为指标,通过数学模拟,建立并筛选出最优生物量回归方程。结果表明,6种典型灌木的最优生物量回归方程均为幂函数方程(R2=0.471~0.861,p<0.05);模型模拟结果良好(R<30%;R<20%),可以用于灌木地上生物量的估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木 地上生物量 估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沧膏桐种植区灌木群落生物量估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王俊峰 欧光龙 +3 位作者 唐军荣 卢振龙 李恒龙 胥辉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3-57,共5页
以云南省临沧市膏桐种植区的灌木为研究对象,分别以D、H及D2H作为自变量,利用幂函数方程拟合灌木的生物量模型。结果表明,幂函数方程能较好地拟合研究区灌木生物量模型,用D2H复合因子拟合的效果较好,地上部分生物量模型估测效果优于地... 以云南省临沧市膏桐种植区的灌木为研究对象,分别以D、H及D2H作为自变量,利用幂函数方程拟合灌木的生物量模型。结果表明,幂函数方程能较好地拟合研究区灌木生物量模型,用D2H复合因子拟合的效果较好,地上部分生物量模型估测效果优于地下部分。根据模型精度检验结果,模型对研究区内总生物量的拟合效果较好,用于研究区总生物量的估测较为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模型 灌木 临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落叶松林下灌木生物量模型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蔡兆炜 孙玉军 刘凤娇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6-129,共4页
以长白落叶松人工林林下灌木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学模拟的方法,以实测生物量数据为基础,构建灌木层最佳生物量预测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林下常见灌木单株生物量模型以二次多项式及乘幂方程为最佳估算模型,以复合因子基径面积、植干体积、... 以长白落叶松人工林林下灌木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学模拟的方法,以实测生物量数据为基础,构建灌木层最佳生物量预测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林下常见灌木单株生物量模型以二次多项式及乘幂方程为最佳估算模型,以复合因子基径面积、植干体积、植冠面积及植冠投影体积为最佳模型参数;灌木层混合生物量(WT)模型以复合因子植干体积(VD)为最佳模型参数,其模型方程为WT=9.00×10-6 V2D+0.389VD+57.598(R2=0.9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落叶松 灌木 生物量 估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千烟洲几种灌木生物量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24
17
作者 曾珍英 刘琪璟 曾慧卿 《福建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8-72,共5页
研究以中国科学院江西省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试验站(以下简称千烟洲站)人工森林中灌木层的4种常见灌木为对象,采用SPSS、EXCEL等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建立灌木各营养器官生物量及总生物量与各测树因子的回归模型,所得的各样... 研究以中国科学院江西省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试验站(以下简称千烟洲站)人工森林中灌木层的4种常见灌木为对象,采用SPSS、EXCEL等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建立灌木各营养器官生物量及总生物量与各测树因子的回归模型,所得的各样本总生物量回归方程为:四川红淡比:Y=0.677X0.6293,山矾:Y=11.672+0.0201X+(2E-05)X2,格药柃:Y=597-48.86X+1.365X2,钩藤:Y=208.2-46.47X+2.91X2。通过对模型的精度检验,其结果表明:本实验建立的灌木各营养器官生物量同各测树单因子及复合因子之间的回归方程相关性好,可用于推算灌木生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木 生物量 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生态系统内灌草植被生物量估测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王欢 牛树奎 +1 位作者 绍潇 张晨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0-29,共10页
以相同立地条件下北京林业大学妙峰山实验林场的油松林、栓皮栎林和针阔混交林林下灌草为对象,分别采用模型法和样方全收获法对灌木层和草本层生物量进行研究,其中灌木层调查灌木种高度、基径、冠幅范围和干湿比,通过回归分析构建物种... 以相同立地条件下北京林业大学妙峰山实验林场的油松林、栓皮栎林和针阔混交林林下灌草为对象,分别采用模型法和样方全收获法对灌木层和草本层生物量进行研究,其中灌木层调查灌木种高度、基径、冠幅范围和干湿比,通过回归分析构建物种以地径平方与株高乘积(D2 H、DH)、植冠面积(A)和植冠体积(V)为自变量的各器官及全株生物量模型,选出R2较大、SEE较小的模型作为最优模型,并用最优模型对不同类型林下灌木层各物种生物量进行了研究;草本层通过样方全收获法将选取的样方草本全部收获烘干称重计算干湿比,从而推算林分草本生物量。结果表明,灌木层单一物种各器官生物量采用的最优模型由多到少依次为三次方程、幂函数方程、二次方程和一次方程;各器官最优模型采用自变量多为V、D2 H、DH和A。不同森林的灌草生物量组成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灌木层生物量为:油松林>栓皮栎林>针阔混交林;草本层生物量为:针阔混交林>栓皮栎林>油松林;林下灌草层总生物量为:针阔混交林>栓皮栎林>油松林;灌木层单一物种器官茎和根的生物量大于枝和叶的生物量,不同林型草本层的地上生物量大于地下生物量,灌木层生物量大于草本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模型 灌木层 草本层 灌草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火地塘林区油松林下主要灌木碳吸存 被引量:11
19
作者 侯琳 雷瑞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6077-6084,共8页
林下灌木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森林碳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估算林下灌木的固碳功能,采用TOC-VTH-2000A型TOC/TON分析仪,测定了油松林下主要灌木不同器官的含碳率;根据野外实测资料,建立了油松群落内主要灌木测树因... 林下灌木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森林碳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估算林下灌木的固碳功能,采用TOC-VTH-2000A型TOC/TON分析仪,测定了油松林下主要灌木不同器官的含碳率;根据野外实测资料,建立了油松群落内主要灌木测树因子与其器官生物量的回归模型;计算了2006年和2007年,灌木层CO2年吸存量。结果表明:5种灌木叶、茎、根和皮的平均含碳率为:41.80%~46.25%,39.24%~49.22%,39.56%~46.71%和36.65%~48.23%;刚毛忍冬(Lonicera Hispidapall)各器官的含碳率最高,栓翅卫矛(Euonymus alatus)的叶和茎,白檀(Symplocos paniculata)的根和皮含碳率最低;不同灌木同一器官和同一灌木不同器官的含碳率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灌木同一器官平均含碳率差值最高达10.58%,同一灌木不同器官平均含碳率差值最高达6.47%;模拟显示:灌木器官的生物量和测树因子间的关系可用复合式、幂、二次方程、三次方程、对数方程、指数方程和倒数方程来描述;残差和误差分析表明,均方差根不大于1.70,模型有效性指数均接近于1,残差系数均接近于0,灌木根、茎、叶和皮的生物量模型估计值与实测值间相对误差的绝对值分别为3.89%~8.58%,0.57%~6.84%,4.69%~9.09%和4.50%~7.03%。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R2)都在0.90以上,估计精度在95%以上,建立的油松群落内主要灌木测树因子与其器官生物量的回归模型,具有较高的估计精度和较好的适用性;研究区2006~2007年,主要灌木CO2年吸存量为10.138M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灌木 含碳率 生物量模型 碳吸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千烟洲试验站几种常见灌木生物量估测 被引量:24
20
作者 张海清 刘琪璟 +2 位作者 陆佩玲 于强 曾慧卿 《林业调查规划》 2005年第5期43-49,共7页
通过测量地径、株高和冠幅3个测树因子以及枝、叶、根的干重,利用SPSS的回归分析方法,比较了线性模型、相对生长模型、对数模型和多项式模型4种模型共22个方程,分析了盐肤木、白檀、满树星、长叶冻绿4种灌木的生物量模型,认为:地径、树... 通过测量地径、株高和冠幅3个测树因子以及枝、叶、根的干重,利用SPSS的回归分析方法,比较了线性模型、相对生长模型、对数模型和多项式模型4种模型共22个方程,分析了盐肤木、白檀、满树星、长叶冻绿4种灌木的生物量模型,认为:地径、树高和冠幅可作为很好的测树因子来估测灌木生物量,其中以地径作为单一因子也可以达到较好的估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归分析 生物量 估测模型 灌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