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9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稠密雨量观测的四川省复杂地形降水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周秋雪 康岚 +1 位作者 龙柯吉 冯良敏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2-310,共9页
基于四川省空间稠密的3454个站点逐小时降水资料及高精度格点海拔高度资料,对四川省7个区域近10年的降水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四川省汛期雨量有三个大值中心:盆地西南部雅安、盆地西北部安州区和攀西地区南部盐边,其中安州区是全... 基于四川省空间稠密的3454个站点逐小时降水资料及高精度格点海拔高度资料,对四川省7个区域近10年的降水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四川省汛期雨量有三个大值中心:盆地西南部雅安、盆地西北部安州区和攀西地区南部盐边,其中安州区是全省的大暴雨中心,汛期雨量主要由R_(24)≥100 mm的天气过程贡献。(2)受山脉走向和地形陡峭程度影响,盆周大值区形态和等值线梯度均有明显差异,且累积雨量越大,站点越向山脉迎风坡集中。(3)夜雨比率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弱,其中攀枝花夜雨比率为全省最大。(4)大雨及以上量级的强降水雨日分布与地形关系密切,大暴雨日站点仅分布在盆地西部与高原的陡峭过渡区。另外盆地西北部暴雨日中出现小时雨强≥50 mm·h^(-1)的站点比率最高。(5)相较持续性大雨而言,持续性暴雨的站点分布受迎风坡地形影响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强降水 陡峭地形 夜雨 汛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1-2020年陕西省暖季不同历时强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蔡新玲 蔡依晅 +3 位作者 叶殿秀 李茜 户元涛 胡琳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利用1981—2020年陕西省暖季(5—9月)95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小时降水量资料,结合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分析4个历时(1h、3h、6h、12h)强降水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陕西省短历时强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4个历时强降水高发区均位于陕南秦巴山区... 利用1981—2020年陕西省暖季(5—9月)95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小时降水量资料,结合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分析4个历时(1h、3h、6h、12h)强降水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陕西省短历时强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4个历时强降水高发区均位于陕南秦巴山区,稀发区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和陕北长城沿线。(2)各历时降水极值的空间差异均较大,历时越短,极值分布的局地性越强。(3)近40a,陕西省各历时强降水均呈增多增强趋势,尤以3h强降水的增加最为显著。(4)各历时强降水的趋势变化在空间上表现为非均一性,陕北黄河沿线和陕南中南部强降水呈增多趋势,陕北南部和关中平原中部呈减少趋势,且历时越短,强降水呈增多趋势的范围越大。(5)强降水日变化南北不同,历时越短,强降水的日变化越明显,特别是陕北短历时强降水日变化最为突出,且在傍晚或夜间易发生强降水事件,其危害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历时强降水 变化趋势 时空分布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汶河流域2001-2022年暴雨洪水特征及其关系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贾本有 黎东洲 +5 位作者 杨帆 孙晓明 高瑾瑾 苏琨 毕峥峥 范子武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6-86,共11页
科学认识流域实际发生暴雨洪水特征,总结洪水特征及其对致洪暴雨特征响应关系和产汇流规律,对流域洪水精准精细模拟与预报具有重要意义。以大汶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2001-2022年实测降雨洪水时间序列资料,整理了场次暴雨洪水,选取降水... 科学认识流域实际发生暴雨洪水特征,总结洪水特征及其对致洪暴雨特征响应关系和产汇流规律,对流域洪水精准精细模拟与预报具有重要意义。以大汶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2001-2022年实测降雨洪水时间序列资料,整理了场次暴雨洪水,选取降水空间矩、洪水集中度等指标表征暴雨洪水特征,采用Kendall秩相关分析研究暴雨洪水响应关系,并对流域降水-径流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大汶河洪水的流域降雨量呈东多西少特征,洪水相应的暴雨事件常覆盖全流域1/3~1/2的面积,暴雨中心多集中在上游大中型水库附近;(2)北支牟汶河子流域洪水总量统计均值大,是大汶河洪水的主要来源,其洪水特征值与致洪暴雨强度呈弱正相关,但与一阶降水空间矩呈负相关,表明子流域内部具有较强的调蓄能力,而南支柴汶河子流域则相反;(3)大汶河流域洪水产流表现为蓄满产流为主、兼有超渗产流的特点,其中大戴区间近22年降雨事件中产流很少,这与其区间特殊的富水性地质条件及灌区引水密切相关,需在流域水文模拟与洪水预报时特别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次暴雨洪水 Kendall秩相关分析 降雨径流关系 产流机制 大汶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7·10湖北秭归张家红屋场滑坡基本特征与成因机制研究
4
作者 邓茂林 彭旭 +7 位作者 魏东 左清军 梁之康 周梦婷 苏鹏民 朱晓涵 李雨洲 童率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9-337,共9页
为了深入研究张家红屋场滑坡的形成过程和成灾机理,为我国山区存在类似条件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减灾防灾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通过现场调查和钻孔资料分析,结合降雨数据和数值模拟方法,探讨滑坡发生的动力学过程和成因机理。现场... 为了深入研究张家红屋场滑坡的形成过程和成灾机理,为我国山区存在类似条件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减灾防灾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通过现场调查和钻孔资料分析,结合降雨数据和数值模拟方法,探讨滑坡发生的动力学过程和成因机理。现场调查及钻孔资料分析结果表明,滑坡滑体物质为第四系碎石土,土石比6∶4;滑面为基覆界面呈“光面”型特征,坡体后缘汇水面积为27545 m^(2)。数值模拟结果表明,7月3~4日累计16 h的持续降雨造成滑坡稳定性大幅下降,7月9日的强降雨作用直接导致该滑坡发生破坏。初步研究认为,滑坡位于秭归向斜西翼的单面斜坡上,松散的第四系碎石土和“光面”型的基覆界面是该滑坡发生的内因;前期的7月3~4日累计212 mm的持续降雨和7月9日高达170 mm的强降雨、滑坡外侧大面积坡体降雨汇集成地表径流进入滑坡体、滑坡体坡表排水系统废弃为该滑坡发生的外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土质滑坡 光面型 强降雨 数值模拟 成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影响西南涡发展指数探索
5
作者 卢萍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3-368,共16页
本文采用ERA5(0.25°×0.25°)逐时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长距离移动和稳定少动两次高影响西南涡过程,基于影响西南涡过程的关键因子构建了低涡发展指数,探讨了低涡发展指数与西南涡及降水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气中低层辐... 本文采用ERA5(0.25°×0.25°)逐时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长距离移动和稳定少动两次高影响西南涡过程,基于影响西南涡过程的关键因子构建了低涡发展指数,探讨了低涡发展指数与西南涡及降水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气中低层辐合和假相当位温是影响低涡发展演变的关键物理因子;(2)无论长距离移动还是稳定少动的西南涡过程,低涡发展指数均可以指示出低涡强度和位置的发展演变趋势,还能解释一涡多心现象,以及解释西南涡发展演变机理;(3)低涡发展指数既可能指示低涡降水的强度和落区,又能反映西南涡与降水之间互存共生的关系,为“涡生雨”和“雨生涡”现象提供了可能的机理解释。该指数对西南涡暴雨预报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涡 发展演变 低涡发展指数 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降雨条件下单层土质覆盖层的入渗解析解及斜坡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光耀 刘兆龙 +2 位作者 冯嵩 詹良通 杜修力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19-1228,共10页
近年来中国极端降雨事件频发,研究强降雨条件下单层土质覆盖层的入渗规律及斜坡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二维非饱和土渗流控制方程,采用指数函数模型描述土体的土水特征曲线和渗透系数曲线,针对强降雨过程中表层土体达到饱和状态前后... 近年来中国极端降雨事件频发,研究强降雨条件下单层土质覆盖层的入渗规律及斜坡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二维非饱和土渗流控制方程,采用指数函数模型描述土体的土水特征曲线和渗透系数曲线,针对强降雨过程中表层土体达到饱和状态前后分别采用恒定流量和恒定压力水头作为覆盖层表面边界条件,推导了强降雨条件下单层土质覆盖层的入渗解析解。通过与有限元软件Geostudio-Seep/W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证明了该解析解的有效性。在解析解的基础上,根据非饱和土抗剪强度理论,分析了单层土质覆盖层的斜坡稳定安全系数在强降雨条件下的发展情况,结果表明潜在滑动面的埋深越大,覆盖层稳定安全系数对降雨的响应速度越慢。强降雨期间以覆盖层底面作为滑动面的稳定安全系数始终保持最小,说明覆盖层最易沿着该滑动面发生失稳。得到的解析解为单层土质覆盖层的防渗性能评价及斜坡稳定性分析提供了简单实用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析解 强降雨条件 单层土质覆盖层 雨水入渗 斜坡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暴雨条件下水土保持措施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赵泽坤 史明昌 +2 位作者 杨润泽 王奋忠 王世雷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51,共9页
[目的]探究暴雨条件下水土保持措施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可对科学制定高效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依托北京密云区石匣小流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的7个径流小区,选取了2010—2021年20场自然暴雨观测数据,运用统计和相关分析... [目的]探究暴雨条件下水土保持措施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可对科学制定高效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依托北京密云区石匣小流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的7个径流小区,选取了2010—2021年20场自然暴雨观测数据,运用统计和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了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产流产沙和面源污染的影响,并分析了降雨、土壤、植被因子与产流产沙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在2010—2021年研究区年降雨总量相对平缓,但年降雨频率有所增加、暴雨发生次数呈现出上升趋势。(2)在20次暴雨条件样本中,荆条的减流率和减沙率分别为94.13%和99.76%,减流减沙效益优于刺槐+侧柏+鱼鳞坑、玉米+梯田等其他组合。荆条、刺槐+侧柏+鱼鳞坑对面源污染的防治效果较好,污染指标显著低于平均水平。(3)降雨因子、植被因子与径流泥沙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平均雨强、I30、I60与径流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4,0.73,0.7;平均雨强、I60与泥沙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8,0.5;植物盖度与径流量、泥沙量明显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1,-0.58。[结论]综合考虑暴雨条件下的径流泥沙数据,我们认为在保障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推荐该地区采用荆条作为优先水土保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暴雨 产流产沙 水土保持效益 北方土石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区域自动站降水数据的厦门暴雨过程空间划分及强度评估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池艳珍 吴伟杰 +1 位作者 王彦明 郑伟鹏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3-137,共15页
区域自动气象站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当前气象监测的覆盖面和精密度,能够为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和区域气象服务、气候分析等科研和业务应用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本文基于2015~2021年厦门市国家气象站和区域自动气象站逐日降水... 区域自动气象站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当前气象监测的覆盖面和精密度,能够为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和区域气象服务、气候分析等科研和业务应用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本文基于2015~2021年厦门市国家气象站和区域自动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对厦门市暴雨空间范围、强度和天气背景等进行分析,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基于各区观测站点的面积权重,研制了暴雨过程空间范围划分指标,根据过程日最大值将暴雨过程划分为局地暴雨、部分暴雨、大部暴雨及全域暴雨;综合考虑评估因子之间的独立性及站点非均匀分布,基于不同量级暴雨站数和致灾影响,研制了暴雨过程强度评估指标,利用百分位法确定暴雨过程强度等级,实现暴雨过程空间范围和强度的紧密关联。(2)受山、海、湾、城地形地貌特点影响,厦门市降水的区域非均匀、局地性特点突出,平均年降水量、暴雨频次分布呈现从沿海向内陆递增,暴雨频次与地形的分布密切相关。(3)2015~2021年期间,共出现局地、部分、大部及全域暴雨过程106、37、16和5场;各月均出现暴雨过程,但集中于主汛期5~9月,以6月和8月为最多;164场暴雨过程包括特强、强、较强和一般强度分别为8、24、33和99场,总强度和平均强度均以2016年居首位、2020年最弱,8场特强暴雨的空间范围均在大部以上,而99场一般暴雨均为局地暴雨。(4)部分暴雨以上过程的典型影响系统包括冷空气活动、台风等热带低值系统、偏南气流、热带辐合带北抬、低层切变线及强对流等,大部以上特别是全域暴雨则主要由冷空气活动及台风(含热带低压)造成。在简述大部以上暴雨类型天气背景基础上,对2015年12月9日的罕见冬季全域特强暴雨进行了详细分析。本文所得结果可为开展监测评估、预报预警和精细化气象服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过程 区域自动气象站 空间类型 强度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BAS-InSAR的金沙江上游探戈古滑坡变形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9
作者 张亚楠 郭长宝 +2 位作者 杨志华 吴瑞安 闫怡秋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6-200,共15页
探戈古滑坡是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金沙江上游的一个特大型滑坡,该滑坡空间结构特征复杂、变形强烈,本文采用遥感解译、InSAR、无人机和野外调查等技术手段,对金沙江上游探戈古滑坡的变形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SBAS-InSAR技... 探戈古滑坡是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金沙江上游的一个特大型滑坡,该滑坡空间结构特征复杂、变形强烈,本文采用遥感解译、InSAR、无人机和野外调查等技术手段,对金沙江上游探戈古滑坡的变形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SBAS-InSAR技术,基于2016年1月至2022年2月144景Sentinel-1升轨数据,揭示探戈古滑坡变形明显,其雷达视线LOS方向最大形变速率为-87.2 mm·a^(-1),最大累积形变量达到590 mm;根据InSAR形变监测结果,将探戈古滑坡划分为4级变形区:极强变形区(V_(LOS)<-70 mm·a^(-1))、强变形区(-70 mm·a^(-1)≤V_(LOS)<-44.2 mm·a^(-1))、弱变形区`(-44.2 mm·a^(-1)≤V_(LOS)<-18.4 mm·a^(-1))和稳定区(V_(LOS)≥-18.4 mm·a^(-1)),调查发现探戈古滑坡中前部发育一强变形区,呈现高位蠕滑变形。野外调查发现,探戈古滑坡强变形区内发育陡坎、挡土墙变形、公路切坡导致的滑塌等地表变形现象,与SBAS-InSAR形变结果一致。探戈古滑坡变形受强降雨作用影响显著,为降雨因素作用下的推移式高位蠕滑变形模式,在时间上有较强的降雨滞后性,主要表现为静止-缓慢蠕滑-加速蠕滑等间歇性蠕滑特征。研究认为,探戈古滑坡在强降雨作用下容易失稳,形成滑坡-泥石流灾害链,具有堵塞金沙江的风险,建议进一步加强金沙江流域蠕滑变形滑坡的遥感调查、InSAR形变监测和风险防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SBAS-InSAR 探戈滑坡 强降雨 蠕滑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夏季陆源输入对长湖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
10
作者 章叶飞 李滔 +4 位作者 张露 胡琴 刘章勇 朱建强 杨军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4-173,共10页
探讨夏季高温背景下不同陆源输入对长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为长湖水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理论支撑。2021年夏季在长湖试验基地设置无陆源输入(CK)、低输入(LR)、中输入(MR)、高输入(HR)4个处理,以模拟夏季高温多雨背景下陆... 探讨夏季高温背景下不同陆源输入对长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为长湖水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理论支撑。2021年夏季在长湖试验基地设置无陆源输入(CK)、低输入(LR)、中输入(MR)、高输入(HR)4个处理,以模拟夏季高温多雨背景下陆源营养物质输入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试验期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79种,其中CK、LR、MR和HR处理分别鉴定出浮游植物68、71、69和64种,且均以绿藻门种类数最多,分别达29、28、27和26种,CK处理优势种主要为小球藻属(Chlorella sp.)、双对栅藻(Scenedesmus bijuga)、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 wesenbergii)和水华束丝藻(Aphanizomenon flos-aquae),而陆源输入处理优势种主要为色球藻属(Chroococcus sp.)、假鱼腥藻属(Pseudanabaena sp.)和惠氏微囊藻。陆源输入的增加提高了水体中营养盐含量及浮游植物丰度、生物量、多样性和群落转换率,其中LR、MR和HR处理的浮游植物群落转换率较CK处理分别提高了34.95%、35.01%和37.64%,但浮游植物资源利用效率较CK处理分别降低了4.25%、10.80%和25.52%,群落结构向以蓝藻为优势的方向发展。线性回归模型显示,不同处理浮游植物的影响因子存在差异,其中CK和LR处理浮游植物与溶解氧呈显著(P<0.05)正相关关系,MR处理浮游植物与水温呈显著(P<0.05)正相关关系,HR处理浮游植物与总磷呈显著(P<0.05)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雨 陆源输入 浮游植物 资源利用效率 长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惠州前汛期暖区暴雨环流分型及其环境参量统计分析
11
作者 付智龙 姜帅 +5 位作者 李国平 陈芳丽 黄楚贤 骆蓉 张秋明 梁惠龙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3-483,共11页
利用自动气象站雨量资料、ERA5再分析数据对2003—2022年4—6月惠州前汛期暖区暴雨个例进行挑选和环流分型,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暖区暴雨发生时的平均环流场和环境场特征。得到以下主要结果:2003—2022年惠州前汛期共发生48次暖区暴雨,... 利用自动气象站雨量资料、ERA5再分析数据对2003—2022年4—6月惠州前汛期暖区暴雨个例进行挑选和环流分型,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暖区暴雨发生时的平均环流场和环境场特征。得到以下主要结果:2003—2022年惠州前汛期共发生48次暖区暴雨,可以分为切变型(第一类)、短波槽+低空急流型(第二类)和副热带高压外围+低空急流入口型(第三类)。进一步对比各类暖区暴雨的平均环流场发现,在500 hPa上除第二类暴雨受到短波槽影响外,其余两类暴雨惠州地区都处于西风气流、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气流的控制之下;在低层,第二、三类暴雨惠州附近都出现了双低空急流(西南低空急流和边界层低空急流),而第一类暴雨只在925 hPa珠江口以南出现了边界层低空急流。环境场特征分析表明,ERA5再分析资料计算的环境参量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和适用性,第二、三类暴雨整体上水汽和能量条件优于第一类暴雨,但对于动力条件而言,第一类暴雨的垂直风切变则明显高于第二、三类暴雨,同时第一类暴雨的静力不稳定度也要高于其余两类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暴雨 环流型 环境参量 双低空急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摩羯(2018)影响山东的外围螺旋雨带成因研究
12
作者 盛春岩 范苏丹 +2 位作者 曲巧娜 刘诗军 朱文刚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72-693,共22页
2018年第14号台风“摩羯”8月14日北上影响山东期间,在台风东南侧鲁中以东地区出现了台风外围螺旋雨带,导致多地出现短时强降水。基于雷达、逐小时降水量、地面、探空、飞机报资料,并利用美国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 2018年第14号台风“摩羯”8月14日北上影响山东期间,在台风东南侧鲁中以东地区出现了台风外围螺旋雨带,导致多地出现短时强降水。基于雷达、逐小时降水量、地面、探空、飞机报资料,并利用美国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进行数值试验,对螺旋雨带的特征及成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外围螺旋雨带是由多条线状对流系统合并发展而成。台风外围螺旋雨带表现出较明显的前导层状(LS)降水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特征,即线状MCS由多个对流单体组成,对流为后向发展,且存在多次较强线状MCS由侧面并入线状MCS的过程。强降水主要出现在线状对流系统成熟阶段。强降水水汽主要来自850 hPa以下台风周边的近地层大气。对流发生前,山东上空中低层受高温高湿热力不稳定大气控制,风随高度顺时针旋转,有利于对流系统发展。随着台风缓慢北上,500 hPa高空有冷空气向下侵入,在台风东南侧鲁中地区900 hPa以下出现西南风和偏南风、以及偏南风和东南风气流的局地辐合,辐合动力抬升触发不稳定大气能量释放,激发出多条局地线状对流系统。对流系统沿引导气流向北发展,西侧对流系统向北发展同时向东北方向移动,并与前部线状对流系统多次合并加强,逐渐形成细长的外围螺旋雨带。对流发生过程中上升气流明显强于下沉气流,在成熟阶段对流系统的前方低层出现干冷下沉气流,600 hPa以上高度的对流区随高空引导气流快速东移,对流系统迅速减弱。同化AMDAR飞机报资料可以改进WRF模式台风路径和风场预报,准确预报出对流系统的动力触发机制,从而准确预报出台风外围螺旋中尺度雨带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摩羯” 外围螺旋雨带 短时强降水 WRF数值试验 线状M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降雨作用下原状黄土土柱入渗试验
13
作者 申继先 赵本超 +5 位作者 王探宇 董金玉 王波波 赵志强 葛玉 周海韵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97-1006,共10页
为研究强降雨作用下水分在原位黄土中的入渗规律,在小浪底北岸灌区隧道冒顶灾害附近取得高120 cm、直径60 cm的原状土柱,并基于土柱开展多次降雨入渗模拟试验,监测得到土柱不同深度处土体含水量变化规律,揭示水分在原位黄土中的入渗过... 为研究强降雨作用下水分在原位黄土中的入渗规律,在小浪底北岸灌区隧道冒顶灾害附近取得高120 cm、直径60 cm的原状土柱,并基于土柱开展多次降雨入渗模拟试验,监测得到土柱不同深度处土体含水量变化规律,揭示水分在原位黄土中的入渗过程。结果表明:试验初期土柱表层土体初始含水量低、基质势高,水分入渗速率快,而深部土体湿润锋锋面含水量变化平稳、基质势低,水分入渗速率慢;多次强降雨叠加作用下,土体导水性增强、湿润锋下移速率显著增加;基于监测数据分阶段建立幂指数和线性形式的湿润锋运动模型,可用于预测考虑强降雨叠加效应下原状黄土中湿润锋的运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雨 原状土柱 体积含水量 入渗过程 湿润锋 运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地面格点Nudging改进华南前汛期暖区强降水的数值预报
14
作者 郑宇豪 尹金方 +1 位作者 许先煌 李丰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87-602,共16页
数值模式对华南前汛期暖区强降水的再现能力存在显著的不确定性。2020年5月29日在广东省沿海发生了一次暖区强降水事件,所有数值预报几乎都漏报了此次降水。本研究采用地面格点Nudging技术设计了8组试验,探讨了格点Nudging地面观测资料... 数值模式对华南前汛期暖区强降水的再现能力存在显著的不确定性。2020年5月29日在广东省沿海发生了一次暖区强降水事件,所有数值预报几乎都漏报了此次降水。本研究采用地面格点Nudging技术设计了8组试验,探讨了格点Nudging地面观测资料对数值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Nudging地面全气象要素(控制试验,EXP1)能够较好地再现广东省沿海岸线线状对流的发生发展时空演变及其强降水。Nudging不同地面要素的敏感性试验表明,Nudging地面水汽直接决定了对流的触发,主要是由于Nudging地面水汽在3小时之内迅速将对流层低层相对湿度从80%增加到趋近于饱和(99%),同时显著降低了对流抑制能、抬升凝结高度和自由对流高度;Nudging地面温度增大了位温扰动,增加了热浮力,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对流的触发和组织,未Nudging地面温度时对流的发生发展明显滞后,且对流系统组织较松散;Nudging地面风场有助于修正近地层西南风风向,使对流演变和降水量更接近观测。最后开展了6组试验探讨了Nudging时长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Nudging地面全气象要素6小时的模拟效果与控制试验几乎一致,可较好地再现此次暖区强降水过程。尽管水汽在前3小时之内迅速增加,但一定时间(3小时)的水汽维持有助于对流的快速发展。因此,在模式积分前期(6小时),采用格点Nudging地面加密观测资料一定程度上可改善华南暖区强降水的数值预报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格点Nudging 华南前汛期 暖区强降水 数值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苏芮”(2023)台风外雨带闪电活动特征及与强降水微物理结构的关系
15
作者 林小红 蒋滔 +3 位作者 张文娟 郑秀丽 崔梦雪 范能柱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95,共16页
基于三维闪电定位和双偏振组网雷达精细观测资料,结合FY-4A卫星TBB数据、地面自动站、台风资料、风廓线雷达及ERA5再分析资料等,运用统计及诊断方法分析了2023年台风“杜苏芮”雨带的对流降水特征和闪电活动特征,详细分析了闪电活动与... 基于三维闪电定位和双偏振组网雷达精细观测资料,结合FY-4A卫星TBB数据、地面自动站、台风资料、风廓线雷达及ERA5再分析资料等,运用统计及诊断方法分析了2023年台风“杜苏芮”雨带的对流降水特征和闪电活动特征,详细分析了闪电活动与外雨带中尺度对流系统(MCS,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上不同组织结构的强降水微物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杜苏芮”登陆过程中,台风眼壁及内外雨带均产生高效率的对流降水,外雨带对流降水在强度、影响范围及持续时间上较眼壁及内雨带降水显著。闪电活动在台风眼壁及内雨带频次较低。外雨带闪电频次最高,主要密集分布在外雨带的MCS上,且以负地闪活动为主。外雨带MCS成熟期存在不同组织结构的强雷暴云,其闪电活动空间差异大,闽东北沿海地区闪电稀少,而闽中沿海地区闪电频次高。利用双偏振雷达多参量的垂直结构反演结果,发现强降水-闪电不活跃区的强回波主体对流质心低,由高浓度的液态大雨滴组成,地面强降水由强烈的暖雨过程造成。相比而言,强降水-闪电活跃区的强回波主体对流质心更高,0℃层以上高度的冰相粒子含量更高、尺寸更大,0℃层以下有活跃的高浓度大雨滴也有冰相粒子,导致闪电活动活跃。0℃层以下,强降水-闪电活跃区具有深厚强上升气流,而强降水-闪电不活跃区以液相粒子为主,强上升气流层较浅薄。研究结果为台风外雨带闪电活动特征及与强降水微物理结构的关系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杜苏芮” 雨带 闪电 MCS强降水 微物理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季节内振荡对海南岛10月持续性强降水的影响
16
作者 刘遇 吴慧 +2 位作者 蔡亲波 吴志彦 冯箫 《热带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9-111,共13页
本文研究了1979—2019年热带季节内振荡(MJO)对海南岛持续性强降水(PHR)的影响。结果表明,海南岛PHR的降水量和发生频次均以10月最多,且受强MJO的明显调控。当MJO对流位于热带东印度洋-西太平洋(位相3~6)时,海南岛10月持续性强降水偏多;... 本文研究了1979—2019年热带季节内振荡(MJO)对海南岛持续性强降水(PHR)的影响。结果表明,海南岛PHR的降水量和发生频次均以10月最多,且受强MJO的明显调控。当MJO对流位于热带东印度洋-西太平洋(位相3~6)时,海南岛10月持续性强降水偏多;而MJO对流位于热带西印度洋和中太平洋一带(位相7、8、1和2)时,持续性强降水较少。热带东印度洋-西太平洋的MJO对流在海南岛上空引发MJO扰动东风异常,配合其北侧有东北风异常,南侧的南海中北部存在气旋环流异常,与海南岛秋季暴雨的典型环流模态一致,使得低频水汽通量辐合增强,加湿低层大气,有利于海南岛持续性强降水的发生和维持。热带西印度洋和中太平洋一带的MJO对流引发海南岛上空的反气旋环流异常,减弱水汽辐合,不利于低层大气增湿。海洋性大陆附近偏暖的海温以及赤道中东太平洋偏低的海温有助于热带东印度洋-西太平洋MJO对流生成和发展,使得海南岛PHR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强降水 热带季节内振荡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张铁路沿线强降雨灾害的风险评估与区划
17
作者 施林龙 行鸿彦 赵晖 《电子测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9-16,共8页
针对京张铁路沿线频繁遭受强降雨灾害的问题,本文使用了层次分析法与随机森林相结合的组合权重分析法来对其进行风险评估与区划,以方便设立灾害预警。基于铁路沿线雨量传感器网获得的数据集,对包括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和承... 针对京张铁路沿线频繁遭受强降雨灾害的问题,本文使用了层次分析法与随机森林相结合的组合权重分析法来对其进行风险评估与区划,以方便设立灾害预警。基于铁路沿线雨量传感器网获得的数据集,对包括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和承灾易损性三类指标进行权重的分配来建立铁路沿线受强降雨灾害的风险模型。结合雨量和地质数据计算出风险性大小,结果通过ArcGIS软件绘图示意,实验结果表明风险最高的地区分布于八达岭至南口段,青龙桥段等地,基本符合受灾实况。相比单一的层次分析法拥有更高的准度,为更好的建立灾害预警与完善救援系统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雨灾害 铁路沿线 ARCGIS 组合权重分析法 风险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降雨作用下典型土壤重金属污染物动态迁移规律及其健康风险评估
18
作者 温婷 王鹏 +1 位作者 李传勋 李良忠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56-1766,共11页
通过耦合二维浅水模型与元胞自动机模型,模拟南京市主城区在极端降雨条件下的地表径流特征和污染物动态扩散过程,通过动态邻域交互规则量化地表径流对重金属的输移过程,实现极端降雨下对重金属污染扩散及人群暴露风险的定量评估,并运用... 通过耦合二维浅水模型与元胞自动机模型,模拟南京市主城区在极端降雨条件下的地表径流特征和污染物动态扩散过程,通过动态邻域交互规则量化地表径流对重金属的输移过程,实现极端降雨下对重金属污染扩散及人群暴露风险的定量评估,并运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健康风险模型评估与分析降雨前后土壤重金属污染对生态环境与暴露人群的潜在威胁。结果表明:极端降雨显著促进土壤中铜(Cu)、锌(Zn)、铅(Pb)、铬(Cr)、镉(Cd)、汞(Hg)迁移,使其浓度最高值分别增至初始值的221倍、222倍、178倍、221倍、127倍、94倍,经降雨冲刷后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平均值由127.82增至685.46;人群健康风险暴露方面,成人非致癌风险指数(HI)均值由0.08增至0.46、致癌风险指数(TCR)均值由0.571×10^(-6)增至2.803×10^(-6),儿童HI均值由0.44增长至2.62、TCR均值由1.003×10^(-6)增至4.925×10^(-6),表明极端降雨对重金属污染的扩散加剧了暴露人群的健康风险,并且儿童风险远高于成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雨 土壤重金属 生态风险 健康风险 动态迁移 元胞自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网络显著目标检测算法的强降水落区临近预报技术
19
作者 张亚萍 刘伯骏 +3 位作者 庞玥 张焱 张勇 黎中菊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4-349,共16页
降水持续时间相同时,降水强度越大,诱发城市积涝、山洪、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的可能性越大。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亚小时降水极端事件比小时以上时间尺度的极端事件增加得更快,有必要研究亚小时尺度上的强降水监测预警技术。选取 ... 降水持续时间相同时,降水强度越大,诱发城市积涝、山洪、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的可能性越大。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亚小时降水极端事件比小时以上时间尺度的极端事件增加得更快,有必要研究亚小时尺度上的强降水监测预警技术。选取 2013-2021 年重庆地区 30 次暴雨天气过程,以显著目标检测深度网络 U2-Net 为基础,将 30 min 短时强降水落区作为显 著目标,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拼图作为输入,通过数据驱动方式自动学习某一时次的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空间分布与其后 30 min 的强降水落区的非线性关系,进行强降水落区预报。强降水落区标签按照 10、20 和 30 mm 阈值分为 3 种,由雷达融合地面分钟 级雨量的定量降水估计得到。模型输入为 3、4.5 和 7 km 高度的雷达反射率因子拼图。经过训练和验证,得到针对 3 种强降水阈 值的 3 个强降水落区预报模型。对测试集的检验结果表明,当邻域半径为 5 km 时,10、20 和 30 mm 阈值模型输出的命中率分别 为 0.66、 0.73 和 0.72,虚警率分别为 0.06、 0.32 和 0.57,临界成功指数分别为 0.64、 0.54 和 0.37;强降水落区预报图中的概率越大, 对强降水落区的预报越可靠。综上所述,强降水落区预报模型通过提取单个时次的三维反射率因子多尺度特征,预报未来 30 min 强降水落区,可以有效补充雨量计布设稀疏地区的强降水监测和预报信息,也为需要提取多源探测资料多尺度特征的临近预报 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著目标检测 深度网络 天气雷达 短时强降水 临近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21·7”极端降水分钟及小时雨量特征分析
20
作者 张亚妮 刘鑫华 +3 位作者 蓝渝 张小雯 郑永光 华珊 《热带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9-372,共14页
利用2018—2024年夏季中国区国家站和区域自动站分钟及小时降水资料,分析了“21·7”河南极端降水分钟及小时雨量特征和郑州极端小时雨量的极端性。结果发现:河南强降水期间,超过80 mm的小时雨量主要出现在河南中部和北部地区,7月1... 利用2018—2024年夏季中国区国家站和区域自动站分钟及小时降水资料,分析了“21·7”河南极端降水分钟及小时雨量特征和郑州极端小时雨量的极端性。结果发现:河南强降水期间,超过80 mm的小时雨量主要出现在河南中部和北部地区,7月19日郑州以西地区和21日河北西南部地区小时雨量较小。14 mm以上的5 min雨量也主要位于河南中部和北部地区。5 min雨量频数分布显示,当小时雨量增强时,5 min雨量总体上存在增强趋势。对于超过20 mm的强5 min雨量,随着小时雨量的增大,强5 min雨量未出现增大的趋势,主要体现在1 h内超过20 mm的5 min雨量次数的增多。进一步对7年夏季中国区强小时降水事件(小时雨量大于等于50 mm)分钟雨量进行统计,结果表明郑州极端小时雨量的5 min和1 min降水强度为异常事件,但不是极端异常事件,而强分钟降水在1 h内的累计时间达极端异常,表明郑州极端小时雨量主要是强分钟降水长时间作用的结果,分钟降水强度的影响次之。雷达回波演变表明,向东北方向移动的多单体风暴影响郑州站后向北移动停滞,进而转向并向东偏南方向缓慢移动,转向后风暴强度增强并发展为弓状。在风暴强度增强、移向改变、移动缓慢的共同影响下,导致强分钟降水持续较长时间。因此,强分钟降水的长时间作用可能与多单体对流风暴在郑州向北移动停滞、转向和加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钟雨量 小时雨量 极端小时雨量 强小时降水事件 强分钟降水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