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21·7”极端降水分钟及小时雨量特征分析
1
作者 张亚妮 刘鑫华 +3 位作者 蓝渝 张小雯 郑永光 华珊 《热带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9-372,共14页
利用2018—2024年夏季中国区国家站和区域自动站分钟及小时降水资料,分析了“21·7”河南极端降水分钟及小时雨量特征和郑州极端小时雨量的极端性。结果发现:河南强降水期间,超过80 mm的小时雨量主要出现在河南中部和北部地区,7月1... 利用2018—2024年夏季中国区国家站和区域自动站分钟及小时降水资料,分析了“21·7”河南极端降水分钟及小时雨量特征和郑州极端小时雨量的极端性。结果发现:河南强降水期间,超过80 mm的小时雨量主要出现在河南中部和北部地区,7月19日郑州以西地区和21日河北西南部地区小时雨量较小。14 mm以上的5 min雨量也主要位于河南中部和北部地区。5 min雨量频数分布显示,当小时雨量增强时,5 min雨量总体上存在增强趋势。对于超过20 mm的强5 min雨量,随着小时雨量的增大,强5 min雨量未出现增大的趋势,主要体现在1 h内超过20 mm的5 min雨量次数的增多。进一步对7年夏季中国区强小时降水事件(小时雨量大于等于50 mm)分钟雨量进行统计,结果表明郑州极端小时雨量的5 min和1 min降水强度为异常事件,但不是极端异常事件,而强分钟降水在1 h内的累计时间达极端异常,表明郑州极端小时雨量主要是强分钟降水长时间作用的结果,分钟降水强度的影响次之。雷达回波演变表明,向东北方向移动的多单体风暴影响郑州站后向北移动停滞,进而转向并向东偏南方向缓慢移动,转向后风暴强度增强并发展为弓状。在风暴强度增强、移向改变、移动缓慢的共同影响下,导致强分钟降水持续较长时间。因此,强分钟降水的长时间作用可能与多单体对流风暴在郑州向北移动停滞、转向和加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钟雨量 小时雨量 极端小时雨量 强小时降水事件 强分钟降水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雾灵山人工低频强声波增雨和消雾试验 被引量:1
2
作者 孙跃 肖辉 +4 位作者 冯强 张云 舒未希 付丹红 杨慧玲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0-102,共13页
为了研究人工低频强声波增雨和消雾作业手段的效果,使用最大声压级为155 dB的电声低频强声波装置原型机,于2020年8—9月在河北省雾灵山开展增雨和消雾外场作业观测试验。具有明显消雾效果的两个典型个例显示:作业开始后2~3 min内尺度小... 为了研究人工低频强声波增雨和消雾作业手段的效果,使用最大声压级为155 dB的电声低频强声波装置原型机,于2020年8—9月在河北省雾灵山开展增雨和消雾外场作业观测试验。具有明显消雾效果的两个典型个例显示:作业开始后2~3 min内尺度小于10μm的雾滴减少,尺度大于10μm的雾滴增多;随后大部分尺度的雾滴明显减少,10 min内能见度可从小于100 m回升至最高1000 m。在风速、风向与消雾效果的关系方面,消雾效果明显的个例均发生在平均风速小于1.5 m·s^(-1)且风向可使雾能够途经声波装置影响范围近侧的条件下,而平均风速大于2m·s^(-1)的个例能见度几乎未出现趋势性变化。在一次地面平均风速为1.4 m·s^(-1)的对流云增雨作业中观测到符合试验预期的结果,开始作业后的3 min内地面雨强从0.3 mm·h^(-1)迅速增至7 mm·h^(-1)以上,并观测到出现迅速但维持时间较短的大雨滴。其他增雨个例在作业时段的平均风速均超过3 m·s^(-1),可能受风速偏大和观测点单一的影响,未能观测到明确且一致的增雨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强声波 增雨 消雾 雾灵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形因子的震后泥石流降雨阈值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友谊 李松柏 钟磊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2期13708-13717,共10页
为了探索都江堰—汶川G213线宽缓窄陡泥石流的降雨阈值,利用地震前后的遥感影像及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提取研究区43条沟的地形因子;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SPSS软件分析各因子的相关性,建立综合地形因子... 为了探索都江堰—汶川G213线宽缓窄陡泥石流的降雨阈值,利用地震前后的遥感影像及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提取研究区43条沟的地形因子;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SPSS软件分析各因子的相关性,建立综合地形因子临界模型;通过引入降雨因素利用支持向量机分类模型得到不同沟道形态的降雨阈值模型。结果表明:综合地形因子以0.51为沟道形态分界线,大于0.51为窄陡型沟道,小于或等于0.51为宽缓型沟道,利用北川部分沟道进行模型验证,准确性达99%;基于综合地形因子所划分的沟道类型,通过研究区降雨数据进行数学分析得到综合地形因子和降雨因素之间的影响系数,利用随机向量机分类模型,对获得宽缓与窄陡沟道的降雨强度I和降雨历时D数据,建立I-D降雨阈值模型,I-D降雨阈值模型表明影响系数越大,地形因子就大,越利于泥石流的发生,激发泥石流所需的降雨阈值就越小,此类泥石流为窄陡型泥石流,反之亦然。研究成果可为不同区域、沟道类型、时间段的震后泥石流降雨阈值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区 综合地形因子临界模型 窄陡型沟道 宽缓型沟道 降雨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南“5·31”特大泥石流灾害成因分析 被引量:21
4
作者 王锡稳 陶建红 +3 位作者 冯军 张铁军 刘治国 伏晓红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43-46,共4页
  2 0 0 0年 5月 31日甘肃省岷县和宕昌县爆发了 1 50年一遇的特大泥石流灾害 ,造成的损失是陇南地区近 2 0年 ( 1 980年~ 1 999年 )滑坡、泥石流灾害总和的 76 %。利用陇南地区近 2 0年资料研究发现 :地质灾害与大气环流、降水强度...   2 0 0 0年 5月 31日甘肃省岷县和宕昌县爆发了 1 50年一遇的特大泥石流灾害 ,造成的损失是陇南地区近 2 0年 ( 1 980年~ 1 999年 )滑坡、泥石流灾害总和的 76 %。利用陇南地区近 2 0年资料研究发现 :地质灾害与大气环流、降水强度等方面有密切的联系 ,降雨是造成滑坡、泥石流灾害的触发条件 ,不同地区、不同性质的降水造成的灾害不同。据此总结了陇南地区滑坡、泥石流灾害预报着眼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灾害 滑坡 陇南地区 预报着眼点 大气环流 降水强度 地质灾害 利用 降雨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2012年四川强小时雨强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42
5
作者 周秋雪 刘莹 +1 位作者 冯良敏 牛俊丽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61-1269,共9页
利用2008-2012年四川157个基本测站和895个区域自动站的逐时降水资料,通过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四川的强小时雨强发生频次、极值的时空分布特征,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四川每年出现20 mm·h^(-1)以上的强小时雨强达3537.8次,平均每年... 利用2008-2012年四川157个基本测站和895个区域自动站的逐时降水资料,通过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四川的强小时雨强发生频次、极值的时空分布特征,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四川每年出现20 mm·h^(-1)以上的强小时雨强达3537.8次,平均每年的强小时雨强极值均超过了100 mm·h^(-1),并在2012年呈一个跃升的趋势。(2)四川强小时雨强落区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及攀西南部的大部分地区,且强降水高发中心主要位于从盆地向山脉过渡的纵向陡峭地形区。雨强极值超过了30 mm·h^(-1)的落区也集中在盆地及攀西地区。频次及雨强极值的变化与海拔有密切联系,迎风坡的陡峭过渡地形削弱了频次及雨强极值随海拔的增高而减少的速率。(3)频次的月变化比强小时雨强极值的月变化更显著。7月发生强小时雨强的次数最多,其次是8月,5月最少。6-9月雨强极值均超过100 mm·h^(-1)。(4)20 mm·h^(-1)和30 mm·h^(-1)以上的强小时雨强频次日变化均呈夜间活跃的单峰型特征,而50mm·h^(-1)以上的强小时雨强突发性较强,日变化呈多峰型结构,且盆地不同区域的日变化特征及峰值活跃时间也有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小时雨强 汛期 频次 雨强极值 陡峭地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夏季强雷暴降水回波结构与闪电特征个例分析 被引量:19
6
作者 沈永海 苏德斌 +3 位作者 刘锦丽 段树 吕达仁 王振会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82-592,共11页
利用北京市气象局短时临近交互预报系统(VIPS)资料,对2008年奥运会期间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雷达回波结构及闪电时空特征进行了细致分析。结果表明,局地性强雷暴降雨天气中,降雨率峰值与闪电活动峰值关系有超前也有略滞后的情况;关... 利用北京市气象局短时临近交互预报系统(VIPS)资料,对2008年奥运会期间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雷达回波结构及闪电时空特征进行了细致分析。结果表明,局地性强雷暴降雨天气中,降雨率峰值与闪电活动峰值关系有超前也有略滞后的情况;关于云闪和地闪出现时间,云闪一般要超前地闪5~15min;强降水回波单体中,总闪电次数的70%以上出现在大于40dBZ的强回波区,当最大回波强度大于60dBZ时,云闪出现在强回波区的概率接近90%,说明回波强度越强,云闪出现在强回波区的概率越大;对云闪与雷达回波垂直结构分析发现,强降水单体中云闪发生的高度主要在6km以上,且云闪发生频数峰值出现在8~11km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闪电活动 雷达回波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降雨激励下松散岩堆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袁海平 陈水梅 +3 位作者 朱大勇 卢坤林 韩治勇 王斌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99-803,共5页
岩堆是我国西南高山峡谷区常见的不良地质体,其存在对高速公路边坡稳定性提出了严峻挑战。文章依托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中南北纵线G85高速公路工程,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深厚岩堆拉锚抗滑桩路堑边坡在自然、强降雨和地震状态下的稳定... 岩堆是我国西南高山峡谷区常见的不良地质体,其存在对高速公路边坡稳定性提出了严峻挑战。文章依托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中南北纵线G85高速公路工程,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深厚岩堆拉锚抗滑桩路堑边坡在自然、强降雨和地震状态下的稳定性,对比分析了岩堆体在自然状态、地震状态与强降雨条件下岩堆体边坡变形破坏特征及锚索轴力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开挖对岩堆体变形有较大影响,岩堆体自然状态和暴雨状态下,在无任何加固措施时整体稳定性相对较低;增加抗滑桩和锚索加固后,安全系数均有所提高,潜在滑动面整体向下移至抗滑桩下部,加固作用效果显著。研究成果为岩堆路堑边坡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岩堆 路堑边坡 强降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兴安岭典型温带森林土壤呼吸对强降雨的响应 被引量:15
8
作者 刘博奇 牟长城 +3 位作者 邢亚娟 韩士杰 姜思领 王庆贵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7-85,共9页
森林土壤呼吸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降雨格局的变化如何响应,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本研究以小兴安岭地区原始温带森林(云冷杉红松林)为研究对象,使用SF-3000土壤气体通量自动测量系统,对雨季不同时期4次强降雨前... 森林土壤呼吸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降雨格局的变化如何响应,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本研究以小兴安岭地区原始温带森林(云冷杉红松林)为研究对象,使用SF-3000土壤气体通量自动测量系统,对雨季不同时期4次强降雨前后的土壤呼吸速率、土壤呼吸的组分和相关环境因子进行了连续观测。结果表明:1)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协同影响土壤呼吸强度。降雨是影响甚至改变控制土壤呼吸(Rs)的关键环境因子,强降雨使土壤含水量激增,并对土壤温度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雨季初期强降雨对Rs的扰动作用相对较小,雨季中期强降雨可抑制Rs,在雨季结束后强降雨可促进Rs。2)在雨季不同时期的强降雨均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土壤异养呼吸(Rh)与土壤呼吸的比例(Rh/Rs),相对于土壤自养呼吸(Ra),短时极强降雨对Rh的抑制作用更强。3)加入水分修正系数c的Rs与T5、W5指数关系模型可更好的表征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对土壤呼吸的影响,不同雨季时期的强降雨均对土壤的温度敏感系数(Q10)有着显著的影响。强降雨使得土壤对水分的敏感性降低,处于雨季不同时期的土壤水分敏感性表现为:在雨季的开始和结束后,土壤呼吸的水分敏感性较高,而雨季中期的水分敏感性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兴安岭 强降雨 土壤呼吸 云冷杉红松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现大尺度特征的区域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定义指标 被引量:15
9
作者 林爱兰 谷德军 +2 位作者 彭冬冬 郑彬 李春晖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89-298,共10页
利用1961—2017年共57年中国地面观测站日降水资料,采用滑动平均、百分位和点面相关分析等方法,根据延伸期预报特点以及监测预报和研究需求,着眼于体现强降水过程的区域性、持续性和致灾性,并兼顾区域气候特征和普适性,建立区域持续性... 利用1961—2017年共57年中国地面观测站日降水资料,采用滑动平均、百分位和点面相关分析等方法,根据延伸期预报特点以及监测预报和研究需求,着眼于体现强降水过程的区域性、持续性和致灾性,并兼顾区域气候特征和普适性,建立区域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定义指标。根据该指标查找判断我国东部四个关键区域(华南、长江、黄淮、华北)的历史降水过程,1961—2017年期间共有557次区域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平均每年约10次,其中华南、长江、黄淮、华北分别有267、155、78、49次,平均每年各有4.7次、2.7次、1.4次和0.9次,呈由南向北递减的分布。统计评估结果表明,该指标能客观地判断出持续影响同一区域的相对稳定类型的大尺度持续性强降水过程,适用于延伸期业务服务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持续性强降水过程 指标 强降水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地震强震区地震诱发滑坡与后期降雨诱发滑坡控制因子耦合分析 被引量:23
10
作者 齐信 唐川 +1 位作者 陈州丰 邵长生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22-531,共10页
本文以汶川地震强震区北川县典型研究区为例,利用高分辨率航片、SPOT5卫星图像对北川县典型研究区进行了"5.12"地震之后和"9.24"降雨之后诱发的滑坡解译,解译结果显示:"5.12"地震诱发滑坡1999个,"9.... 本文以汶川地震强震区北川县典型研究区为例,利用高分辨率航片、SPOT5卫星图像对北川县典型研究区进行了"5.12"地震之后和"9.24"降雨之后诱发的滑坡解译,解译结果显示:"5.12"地震诱发滑坡1999个,"9.24"强降雨诱发滑坡828个,"9.24"强降雨导致原有地震滑坡面积扩大的滑坡150个。研究表明:地震和强降雨都是诱发滑坡的动力成因,"9.24"强降雨诱发的滑坡面积是"5.12"地震诱发滑坡面积的1/4倍,强降雨诱发滑坡的数量增加了41.4%;强降雨不仅诱发新的滑坡,而且促使原来地震滑坡复活,并扩大其面积,强降雨导致地震诱发的滑坡面积扩大了原面积的68.7%。同时,在遥感解译数据基础之上,开展地震诱发滑坡与降雨诱发滑坡规模对比和控制因子耦合分析及地震与降雨耦合灾害链模式研究,为进一步分析研究地震灾区滑坡的产生、发展趋势、危险性和风险评价等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汶川震区恢复重建中的减灾防灾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强震区 地震诱发滑坡 降雨诱发滑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对流降水云团的云图特征分析 被引量:72
11
作者 卢乃锰 吴蓉璋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69-275,共7页
对1992~1994年夏季四川、湖北、河南3省333个地面雨量站2万多个雨量观测数据以及与之相应的4千余幅GMS-4红外数字云图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云顶温度、温度梯度、云团的膨胀、穿透性云顶的存在、云体相对于云团中心... 对1992~1994年夏季四川、湖北、河南3省333个地面雨量站2万多个雨量观测数据以及与之相应的4千余幅GMS-4红外数字云图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云顶温度、温度梯度、云团的膨胀、穿透性云顶的存在、云体相对于云团中心的偏离量与云的降水强度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在不同的地区,这种对应关系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云图 云图 特征量 降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降雨条件下沙丘土壤水分运移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12
作者 刘昊 周宏飞 刘翔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7-162,182,共7页
通过开展野外模拟降雨及亮蓝示踪试验,分析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强降雨条件下沙丘土壤水分运移规律。结果表明,2003-2013年间沙漠降雨以小雨量、小强度、短历时降雨特征为主。存在少数大雨量、大强度、长历时降雨;裸沙地平均土壤入渗率为7.8... 通过开展野外模拟降雨及亮蓝示踪试验,分析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强降雨条件下沙丘土壤水分运移规律。结果表明,2003-2013年间沙漠降雨以小雨量、小强度、短历时降雨特征为主。存在少数大雨量、大强度、长历时降雨;裸沙地平均土壤入渗率为7.87mm/min,远大于最大自然降雨强度(14mm/h),降雨条件下沙丘坡面不易形成地表径流,降雨期间土壤水分以垂直入渗为主。强降雨后再分配阶段,土壤水分顺坡侧向运移显著;陡坡、缓坡下部土壤水分顺坡侧向运移补给量分别为8.68,4.66mm,各占坡下部土壤水分来源的37.32%和32.63%,是坡下部土壤水分的重要来源。雨后土壤水分运移是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土壤水分顺坡侧向运移主要作用于土壤水分水平空间分布;强降雨后土壤水分富集层及富集区域向深层及坡下部运移;缓坡土壤水分空间富集层较浅,坡中部为土壤水分富集区域;陡坡土壤水分空间富集层较深,坡下部为土壤水分富集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强降雨 土壤水分运移 顺坡侧向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西南地区一次暴雨过程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2
13
作者 井喜 屠妮妮 +5 位作者 曾鹏 李明娟 叶成志 杜小玲 井宇 李栋梁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25-736,共12页
利用卫星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高空风等各种天气学资料,对2009年6月8—9日广西、贵州、以及和湖南交界地带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是由中尺度对流复合体东移、β中尺度强对流云团发展、以及二者合并造成的;... 利用卫星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高空风等各种天气学资料,对2009年6月8—9日广西、贵州、以及和湖南交界地带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是由中尺度对流复合体东移、β中尺度强对流云团发展、以及二者合并造成的;地面α中尺度低压带配合α中尺度纬向切变线的生成,为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MCC)的东移发展、β中尺度强对流云团的发展、以及二者的合并创造了有利条件;地面能量比低值舌的活动是MCC和β中尺度强对流云团生成和发展的触发机制之一;在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图上,MCC的生成和发展,伴随西南低空急流的建立和维持,大范围的逆风区的生成;MCC的消亡,伴随西南低空急流的减弱和消失,对应西北气流建立和东扩。MCC发展期和β中尺度强对流云团发展期、MCC消散期和β中尺度强对流云团消散期的涡度收支以及视热源和视水汽汇有很大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β中尺度强对流云团 暴雨 涡度收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0~2010年西北干旱区极端降水特征研究 被引量:21
14
作者 李奇虎 马庆勋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134-1138,共5页
基于中国西北干旱区1960~2010年70个台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欧盟组织(STARDEX)定义的降水极值指数,分析结果表明:①研究区近51 a来强降水发生频次、湿期平均长度表现出增多和增长趋势,干日数和干期平均长度表现出减少和变短趋势;②单... 基于中国西北干旱区1960~2010年70个台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欧盟组织(STARDEX)定义的降水极值指数,分析结果表明:①研究区近51 a来强降水发生频次、湿期平均长度表现出增多和增长趋势,干日数和干期平均长度表现出减少和变短趋势;②单次强水的强度在增加,表现为:湿日数减少,而降水的总量却显著增加。③湿日数减少主要是0~6 mm强度的降水日数减少,12~24 mm强度的降水日数显著增加,后者对降水总量的增加贡献较大。4绝大部分站点强降水(〉12mm)的雨日(量)都以上升趋势为主,表现为下降趋势的站点极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干旱区 强降水 STARDE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城市短时强降水概率分布模型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陈子燊 黄强 +1 位作者 李鸿皓 项菁菁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7-132,140,共7页
采用GPD、GEV和Pearson-Ⅲ型3种概率分布模型,对比分析珠江三角洲18个城市短时强降水的概率分布,主要结论如下:1经AD、PPCC、RMSE和Q统计值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GPD模型普遍优于GEV和PIII型,反映超限量阈值法更适用于观测年限较短站点... 采用GPD、GEV和Pearson-Ⅲ型3种概率分布模型,对比分析珠江三角洲18个城市短时强降水的概率分布,主要结论如下:1经AD、PPCC、RMSE和Q统计值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GPD模型普遍优于GEV和PIII型,反映超限量阈值法更适用于观测年限较短站点的极端水文气象事件的设计分位值推算;2花都、广州、新会、恩平、顺德、中山、珠海、深圳8个城市GPD模型的形态参数表明短时强降水出现概率高,且推算的设计降水大于GEV和P-III相应设计值;3参考相关"短时临近降雨强度等级划分"标准,珠江三角洲两年一遇短时强降水雨强即可达特大暴雨级别,是导致城市内涝的主要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率分布模型 拟合优度检验 短时强降水 珠江三角洲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南中小尺度灾害天气的多普勒统计特征及识别研究 被引量:23
16
作者 段鹤 严华生 +2 位作者 王晓君 刘建平 白永恩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216-1227,共12页
利用普洱CIND3830-CC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地面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对2004—2009年滇南普洱、西双版纳典型的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冰雹、大风、短时强降水的识别方法和预报指标。结果表明:冰雹云初... 利用普洱CIND3830-CC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地面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对2004—2009年滇南普洱、西双版纳典型的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冰雹、大风、短时强降水的识别方法和预报指标。结果表明:冰雹云初始回波中心强度在40 dBz左右,高度在5 km左右,接近0℃层高度。冰雹云径向速度≥10m·s^(-1),辐合特征明显,97%的移速≥30 km·h^(-1),中心强度为55~69 dBz。97%的冰雹云的45 dBz回波顶高≥7.5 km,92%的冰雹云的45 dBz回波顶高超过-20℃层高度;大风回波可分为4种类型。96%的大风回波径向速度≥10 m·s^(-1),50%的辐合特征明显,85%的移速≥30 km·h^(-1),大风回波中心强度为30~55 dBz;强降水回波的辐合特征明显,79%的回波径向速度<10 m·s^(-1),85%的移速<30 km·h^(-1),回波强度集中在40~45 dBz,高度集中在6.5 km以下,强中心高度低于4.5 km,85%的强降水回波移速<30 km·h^(-1)。这些特征可为短时临近预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统计特征 大风 短时强降水 垂直剖面 飑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年广东省三次暴雨过程的湿有效能量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周海光 刘延英 刘蔚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18,共9页
湿有效能量对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形成、发展和维持等具有重要作用。该文利用改进的计算湿有效能量表达式,计算了1998年5月14—15日、5月23—24日和6月8—9日广东省三次暴雨的湿有效能量,分析了暴雨区湿有效能量的时间演变特征、空间演... 湿有效能量对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形成、发展和维持等具有重要作用。该文利用改进的计算湿有效能量表达式,计算了1998年5月14—15日、5月23—24日和6月8—9日广东省三次暴雨的湿有效能量,分析了暴雨区湿有效能量的时间演变特征、空间演变特征、水平积聚以及与暴雨的关系。结果表明:暴雨过程前后湿有效能量有显著差异,暴雨开始时湿有效能量高,暴雨过后湿有效能量低,前后相差6×105J/m2以上;三次大降水时段都是在南北湿有效能量差最大值附近,在大降水前,南北湿有效能量差数值的增大主要是由于长江中游的低能区的加强和南扩造成的;长江中游的低能区对三次暴雨大降水有重要影响,这说明中纬度对广东省暴雨的重要性;大降水时段处于湿有效能量平均积聚量最强的时候,此时,广东省的积聚量远高于长江中游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大降水时段 湿有效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侵蚀性风化花岗岩坡地壤中流携氮磷流失动态模拟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丽萍 杨洁 +2 位作者 范晓娟 邓龙洲 邬燕虹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56-161,共6页
[目的]探究侵蚀环境下,风化花岗岩残积坡地土壤氮磷流失特征以及坡面径流和壤中流携带氮磷流失的强度和贡献率,为不同侵蚀环境及生态环境脆弱条件下,坡地氮磷流失规律的试验研究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原状土搬迁,室内人工模拟... [目的]探究侵蚀环境下,风化花岗岩残积坡地土壤氮磷流失特征以及坡面径流和壤中流携带氮磷流失的强度和贡献率,为不同侵蚀环境及生态环境脆弱条件下,坡地氮磷流失规律的试验研究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原状土搬迁,室内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设计2个坡度(8°和25°),5个降雨强度(30,60,90,120,150mm/min),通过坡度与雨强的多重组合试验,在测试浓度与径流量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氮磷流失强度及在坡面径流和壤中流中的分配。[结果](1)在强烈侵蚀的坡地,土壤结构性较差,漏水漏肥现象严重,壤中流随携带的氮磷流失比重很大,壤中流携带的TN流失量均占到总流失量的90%以上,TP稍次之;(2)TN随径流的流失量远大于TP的流失量,径流中TN与TP总流失量的比值最高能达到160倍;(3)雨强对氮磷流失量的影响大于坡度的影响,径流量的影响大于浓度的影响。(4)雨强对氮磷流失的影响存在2个转折,在60mm/min附近存在一个蓄满产流和超渗产流的雨强分界,在90mm/min左右,出现一个侵蚀性雨强的转折。[结论]强烈的侵蚀影响土壤养分的流失方式及流失通道的比配,壤中流所携带氮磷流失所占比重很大,进而会影响到地下水的污染问题,加强残积土母质坡地土壤的侵蚀防治,是地表水和地下水面源污染控制及土壤养分流失减少的根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烈侵蚀 红壤坡地 模拟降雨 流失浓度 动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排除降雨干扰后的地下水位异常与强震预报 被引量:13
19
作者 白宝荣 付虹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9-42,共4页
选取云南地区受年度降水影响显著的10口地下水位观测井,对观测井所处地区年降雨量及次年水位谷值变化进行分析,提取了水位年异常特征。发现出现异常年份的异常台项比与次年的M≥6和M≥7地震有较好对应关系。1987年以来,出现异常台项比≥... 选取云南地区受年度降水影响显著的10口地下水位观测井,对观测井所处地区年降雨量及次年水位谷值变化进行分析,提取了水位年异常特征。发现出现异常年份的异常台项比与次年的M≥6和M≥7地震有较好对应关系。1987年以来,出现异常台项比≥0.5的年份有7年,对应云南及邻区次年M≥7地震4次,对应率为57%;异常台项比≥0.4的年份有10年,对应次年M≥6地震9次,对应率90%。用此方法可以对云南的年度最大地震活动水平和地震强度进行预测估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位观测 降雨影响 强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CMWF产品福建省前汛期短时强降水预报方法 被引量:11
20
作者 洪伟 郑玉兰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84-595,共12页
利用2014—2016年福建省1605个自动气象站逐时降水资料和ECMWF全球模式细网格预报产品,分析福建省前汛期短时强降水发生背景下模式预报物理量的分布特征,并基于阈值判定的方法建立短时强降水预报模型。结果表明:福建省内陆县市前汛期短... 利用2014—2016年福建省1605个自动气象站逐时降水资料和ECMWF全球模式细网格预报产品,分析福建省前汛期短时强降水发生背景下模式预报物理量的分布特征,并基于阈值判定的方法建立短时强降水预报模型。结果表明:福建省内陆县市前汛期短时强降水发生频次较高,沿海县市发生频次低,且日变化特征表现出双峰结构。箱型图差异指数(I_(bd))在评估相关变量对于区分短时强降水发生与否的敏感程度有较好的作用,比湿、整层可降水量等水汽变量I_(bd)最为显著,K指数、对流有效位能等变量的I_(bd)仅次于水汽变量,说明模式预报变量对于预测短时强降水有较好的表征作用。针对短时强降水事件的物理量集合,采用剔除异常值后的最小值作为判定阈值,通过训练集分析结果客观订正对流有效位能和3 h降水量两个高I_(bd)变量的阈值,建立潜势预报模型。对于福建省西部的关键区,检验集白天时段12 h时间分辨率预报TS评分可达0.5,夜间时段约为0.3。对于福建省进行分区建模预报,检验集预报结果显示白天时段比夜间准确率高、内陆县市比沿海县市准确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潜势预报 阈值 箱型图差异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