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del for Asymmetry of Shock/Boundary Layer Interactions in Nozzle Flows 被引量:3
1
作者 Wang Chengpeng Zhuo Changfei 《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EI CSCD 2018年第1期146-153,共8页
The reason for the asymmetry phenomenon of shock/boundary layer interactions(SBLI)in a completely symmetric nozzle with symmetric flow conditions is still an open question.A model for the asymmetry of nozzle flows was... The reason for the asymmetry phenomenon of shock/boundary layer interactions(SBLI)in a completely symmetric nozzle with symmetric flow conditions is still an open question.A model for the asymmetry of nozzle flows was proposed based on the properties of fluid entrainment in the mixing layer and momentum conservation.The asymmetry model is deduced based on the nozzle flow with restricted shock separation,and is still applicable for free shock separation.Flow deflection angle at nozzle exit is deduced from this model.Steady numerical simulations are conducted to model the asymmetry of the SBLIs in a planar convergent-divergent nozzle tested by previous researchers.The obtained values of deflection angle based on the numerical results of forced symmetric nozzle flows can judge the asymmetry of flows in a nozzle at some operations.It shows that the entrainment of shear layer on the separation induced by SBLTs is one of the reasons for the asymmetry in the confined SBL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ymmetry shock/boundary layer interactionS NOZZLE flow ENTRAIN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ypersonic Shock Wave/Boundary Layer Interactions by a Third-Order Optimized Symmetric WENO Scheme 被引量:1
2
作者 Li Chen Guo Qilong +1 位作者 Li Qin Zhang Hanxin 《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EI CSCD 2017年第5期524-534,共11页
A novel third-order optimized symmetric weighted essentially non-oscillatory(WENO-OS3)scheme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hypersonic shock wave/boundary layer interactions.Firstly,the scheme is presented with the achieveme... A novel third-order optimized symmetric weighted essentially non-oscillatory(WENO-OS3)scheme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hypersonic shock wave/boundary layer interactions.Firstly,the scheme is presented with the achievement of low dissipation in smooth region and robust shock-capturing capabilities in discontinuities.The Maxwell slip boundary conditions are employed to consider the rarefied effect near the surface.Secondly,several validating tests are given to show the good resolution of the WENO-OS3 scheme and the feasibility of the Maxwell slip boundary conditions.Finally,hypersonic flows around the hollow cylinder truncated flare(HCTF)and the25°/55°sharp double cone are studied.Discussions are made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ypersonic shock wave/boundary layer interactions with and without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slip effect.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cheme has a good capability in predicting heat transfer with a high resolution for describing fluid structures.With the slip boundary conditions,the separation region at the corner is smaller and the prediction is more accurate than that with no-slip boundary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personic flows shock wave/boundary layer interactions weighted essentially non-oscillatory(WENO)scheme slip boundary condition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缩拐角激波边界层干扰热流分布实验研究
3
作者 蔡琛芳 张隽研 +2 位作者 沙心国 梁彬 袁湘江 《航天器环境工程》 2025年第2期167-173,共7页
激波边界层干扰产生的高热流严重影响飞行器结构安全。为探索激波边界层干扰对高速飞行器热流分布的影响,文章利用红外热图技术,研究了不同后掠角和雷诺数对34°压缩拐角模型激波边界层干扰流场热流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增加... 激波边界层干扰产生的高热流严重影响飞行器结构安全。为探索激波边界层干扰对高速飞行器热流分布的影响,文章利用红外热图技术,研究了不同后掠角和雷诺数对34°压缩拐角模型激波边界层干扰流场热流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增加后掠角有助于降低流场整体热流峰值,其中中心线热流峰值最大可降低1/3,但小角度后掠模型受后缘弓形激波影响致使局部热流升高,峰值趋近0°后掠模型;雷诺数对激波边界层干扰流场影响显著,表现为雷诺数越高,分离区越小,热流越高。基于上述研究结果,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压缩拐角后掠角度以及压缩拐角高度参数,以避开高热流状态,同时加强高热流区域热防护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掠压缩拐角 激波边界层干扰 热流分布 准锥形对称 风洞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舵舵轴防热环气动加热机理及局部外形优化
4
作者 窦怡彬 李宗阳 +3 位作者 陈俊铭 陆云超 刘陆广 吴煜 《气体物理》 2025年第1期57-67,共11页
以平板/空气舵模型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局部外形优化以降低作用在舵轴防热环上的气动加热。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计算了典型舵偏角时平板/空气舵模型流场,通过分析流场结构、流动特征和热流分布研究了防热环气动加热机理。在此基础上给出两... 以平板/空气舵模型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局部外形优化以降低作用在舵轴防热环上的气动加热。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计算了典型舵偏角时平板/空气舵模型流场,通过分析流场结构、流动特征和热流分布研究了防热环气动加热机理。在此基础上给出两种防热环局部外形优化方案(方案1:给防热环增加斜边倒角;方案2:在方案1的基础上降低舵面高度)并进行数值模拟以评估其对防热环热环境的影响。分析流场结构可知激波-边界层干扰引起的气流分离-再附是导致防热环迎风面产生局部高热流的主要原因。提出的两种优化方案均能有效降低防热环上的热流峰值和高热流区域面积。方案2通过下沉舵面使防热环更多地处于回流区内,降热效果更好。在空气舵热防护结构设计时,应综合考虑空间约束条件,合理设计斜边倒角角度和舵面下沉距离,以减小作用在防热环上的气动加热热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舵 防热环 局部外形优化 气动加热 气流分离-再附 激波-边界层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ao's interacting shear flows( ISF) theory and its inferenc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被引量:1
5
作者 于勇 张海荣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I CAS 2013年第3期291-300,共10页
Gao's viscous/in-viscid interacting shear flows (ISF) theory, proposed by professor Gao Zhi in Institute of Mechanics, China Academy of Science, and its inferenc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 Gao's viscous/in-viscid interacting shear flows (ISF) theory, proposed by professor Gao Zhi in Institute of Mechanics, China Academy of Science, and its inferenc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are reviewed and some subjects worthy to be studied are pro- posed in this paper. The flow-field and motion law of ISF, mathematics definition of strong viscous shear layer flow in ISF, ISF equations, wall-surface compatibility criteria (Gao's criteria ), space scale variety law of strong viscous shear layer reveals flow mechanism and local space small scale triggered by strong interaction that cause some abnormal severe local pneumatic heating phenomenon in hypersonic flow. Gao's ISF theory was used in near wall flow, free ISF flow simulation and design of computing grids, Gao's wall-surface criteria were used to verify calculation reliability and accuracy of near wall flows, ISF theory approximate analytical result of shock waves-boundary layer interac- tion and ISF equations were used to obtain the numerical exact solution of local area flow ( such as stationary point flow). Some new subjects, such as, improving near-wall turbulent models according to the turbulent flow simulation satisfying the wall-criteria and illustrating relation between grid-con- vergence based on the wall criteria and other convergence tactics, are suggested. The necessity of applying Gao's ISF theory and wall criteria is revealed. Difficulties and importance of hypersonic vis- cous/in-viscid interaction phenomenon were also emphasi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scous/in-viscid interaction shear flow (ISF) theory shock wave-boundary layer inter-action hypersonic flow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中的自适应控制技术 被引量:1
6
作者 黄伟 吴瀚 +2 位作者 钟翔宇 杜兆波 柳军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9-61,共13页
从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机理以及流动控制的迫切需求入手,从自适应涡流发生器、自适应鼓包、自适应微射流以及自适应次流循环四个方面对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中的自适应控制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分析认为,结合AI技术发展自适应流动控... 从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机理以及流动控制的迫切需求入手,从自适应涡流发生器、自适应鼓包、自适应微射流以及自适应次流循环四个方面对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中的自适应控制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分析认为,结合AI技术发展自适应流动控制技术,加速控制方式智能化,可作为新一代高超声速飞行器宽速域飞行的重要技术手段。具体来说,就是通过调节外加激励对高超声速飞行器不同区域实现局部流动加/减速、气动热防护、气动控制等功能,根据流场参数建立控制反馈回路,自适应调整局部流场结构,以满足工程实际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流动控制 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 高超声速飞行器 自主决策 分离 热流峰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涡流发生器的内转式进气道流场组织研究
7
作者 王卫星 刘佳思 +2 位作者 刘精彩 李冬 朱家浩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4-39,共16页
内转式进气道唇罩激波/边界层扫掠干扰诱发类锥形涡并进一步发展成空间流向涡,导致低能流向压缩面侧堆积,流场参数分布不均匀。为了改善内转式进气道流场结构,本文采用数值仿真方法开展了涡流发生器(Vortex Generator,VG)及其几何参数... 内转式进气道唇罩激波/边界层扫掠干扰诱发类锥形涡并进一步发展成空间流向涡,导致低能流向压缩面侧堆积,流场参数分布不均匀。为了改善内转式进气道流场结构,本文采用数值仿真方法开展了涡流发生器(Vortex Generator,VG)及其几何参数对内转式进气道流动特性影响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VG安装于干扰区内,其诱导形成反向漩涡,减弱了压缩面侧流向涡强度,有效阻碍了低能流向压缩面迁移堆积,促进了低能流与主流掺混,原型进气道隔离段出口大尺度类圆形低总压区被分割成两个小尺度低总压区,有效提升了进气道流场均匀度。在研究范围内,VG高度和安装角影响进气道流动特性,随着VG高度与安装角增大,其诱导的反向漩涡增强,流场均匀度提升,总压恢复系数下降。与原型进气道相比,设计状态,通流条件下VG进气道隔离段出口总压恢复系数与畸变指数DC_(60)分别下降0.54%,36.8%;84,141倍反压条件下,VG进气道隔离段出口总压恢复系数分别上升4.60%,12.0%;有效改善了进气道流动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转式进气道 涡流发生器 流动控制 流向涡 扫掠激波/边界层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湍流普朗特数在高超声速绕流中的修正
8
作者 刘景源 《弹箭与制导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共5页
为精确模拟高超声速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导致的复杂非平衡湍流流动,提出一种湍流普朗特数修正模型。应用数值模拟及理论分析方法,对高超声速来流马赫数为9.22的平板、压缩拐角等绕流进行数值分析,评估了所提出的湍流普朗特数修正模型。... 为精确模拟高超声速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导致的复杂非平衡湍流流动,提出一种湍流普朗特数修正模型。应用数值模拟及理论分析方法,对高超声速来流马赫数为9.22的平板、压缩拐角等绕流进行数值分析,评估了所提出的湍流普朗特数修正模型。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及Kays湍流普朗特数模型的对比表明:对高超声速复杂流动,湍流普朗特数应进行修正,提出的经湍流非平衡参数修正的湍流普朗特数修正模型与原模型及Kays模型相比,给出的壁面压强、壁面热流更精确,壁面最大热流相对误差小于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 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 气动热 湍流普朗特数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内流的激波/边界层湍流模型数据同化及应用
9
作者 杨茂桃 郭明明 +3 位作者 田野 易淼荣 乐嘉陵 张华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4-55,共12页
为研究压缩拐角激波/边界层干扰问题和机器学习方法在湍流模型参数辨识中的有效性,提出一种面向内流的激波/边界层湍流模型数据同化方法,以Kriging代理模型传播参数不确定量化过程,基于贝叶斯框架构建似然函数作为评判标准,最后利用粒... 为研究压缩拐角激波/边界层干扰问题和机器学习方法在湍流模型参数辨识中的有效性,提出一种面向内流的激波/边界层湍流模型数据同化方法,以Kriging代理模型传播参数不确定量化过程,基于贝叶斯框架构建似然函数作为评判标准,最后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近似获取参数的最大似然估计并进行参数验证。结果表明,通过校准大角度(24°)压缩拐角获取的湍流模型参数,可以应用到相同条件下相对较小的小角度(20°,16°和8°)压缩拐角,获取的壁面压力、摩阻系数和速度剖面均与试验值基本吻合。在Ma=2.85下校准的壁面压力,均方根误差由60.29%下降到16.56%。将大角度下获取的参数应用到Ma=2.9和不同的入射边界层厚度的条件下,获取的壁面压力和速度剖面仍与试验值基本吻合,验证了小范围马赫数内湍流模型参数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波/边界层干扰 数据同化 SST湍流模型 贝叶斯优化 参数辨识 普适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波与湍流边界层干扰流动的马赫数效应
10
作者 吴正园 高振勋 +3 位作者 陈新民 蒋崇文 李椿萱 葛航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484-3494,共11页
激波与湍流边界层相互干扰(SWTBLI)现象可诱导形成复杂的流场结构和气动力热分布特性,其干扰机制和影响机理至今仍未被充分掌握。为分析超/高超声速SWTBLI流动的机理,开展了来流马赫数为3、5、11条件下压缩拐角流动的直接数值模拟(DNS)... 激波与湍流边界层相互干扰(SWTBLI)现象可诱导形成复杂的流场结构和气动力热分布特性,其干扰机制和影响机理至今仍未被充分掌握。为分析超/高超声速SWTBLI流动的机理,开展了来流马赫数为3、5、11条件下压缩拐角流动的直接数值模拟(DNS)研究。结果显示,SWTBLI使干扰区内的速度、压强等物理量的脉动显著增强,且增强幅值随来流马赫数升高而增大;同时,上游边界层中的温度、压强等物理量的脉动也随来流马赫数的增大而增强。在SWTBLI作用下,流动的可压缩效应明显增强,干扰区内压力膨胀项和膨胀耗散项不再可忽略。在高超声速条件下,上游边界层中的压力膨胀项和膨胀耗散项也比较重要。此外,SWTBLI诱导的壁面压强平均值和脉动均方根值的分布存在共性。在所有来流马赫数下,干扰区内的壁面压强脉动相比上游边界层均显著增强,并形成明显的峰值。流动发生显著分离时,将分别形成位于平均分离点和再附点附近的壁面压强脉动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波与湍流边界层相互干扰 高超声速流动 可压缩湍流 直接数值模拟 分离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缩拐角强激波边界层干扰直接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郭同彪 张吉 李新亮 《空天防御》 2024年第2期29-35,共7页
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是高超声速飞行中常见的流动现象,平板-压缩拐角存在于飞行器进气道、翼舵等,是研究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的标准构型。采用直接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马赫数6.0、40°压缩拐角的高超声速强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问题... 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是高超声速飞行中常见的流动现象,平板-压缩拐角存在于飞行器进气道、翼舵等,是研究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的标准构型。采用直接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马赫数6.0、40°压缩拐角的高超声速强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问题。在上游湍流边界层内,近壁流动以高低速条带结构为主;当流动进入干扰区后,流向条带消失,同时形成具有三维特征的流动结构。在强激波作用下,分离长度超过10个边界层厚度。流动再附后,壁面摩阻、压力及其脉动峰值分别达到上游湍流边界层的8.9、36和124倍。干扰区内湍动能强度显著增加,其峰值是边界层峰值的6.4倍。研究发现激波运动、分离剪切层是湍动能强度增加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 直接数值模拟 流动结构 流动分离 湍动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垂直楔交叉激波与转捩边界层干扰
12
作者 易淼荣 张若凌 +3 位作者 岳茂雄 李莉 任虎 赵慧勇 《实验流体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28,共12页
针对超声速双垂直楔构型产生的交叉激波与转捩边界层干扰现象,结合风洞试验与数值模拟进行了深入研究。试验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Φ600 mm脉冲燃烧风洞中开展,来流马赫数3.0,单位雷诺数2.1×10^(6)m^(-1),获得了流场纹影、... 针对超声速双垂直楔构型产生的交叉激波与转捩边界层干扰现象,结合风洞试验与数值模拟进行了深入研究。试验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Φ600 mm脉冲燃烧风洞中开展,来流马赫数3.0,单位雷诺数2.1×10^(6)m^(-1),获得了流场纹影、壁面压力和壁面热流。结果表明:受交叉激波逆压梯度作用,层流边界层在激波交汇附近分离,并在干扰区迅速转捩;在上游安装斜坡型涡流发生器或粗糙带,诱导边界层在干扰前转捩为湍流,分离区被有效抑制,干扰区热流明显下降(热流峰值下降超过25%)。数值模拟和风洞试验得到的激波结构、壁面压力吻合良好,但壁面热流计算值明显大于试验值。对比转捩模型和湍流模型计算结果发现:明显偏高的湍流黏性系数是RANS方法在非分离区过高预测干扰区热流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激波 激波边界层干扰 湍流 转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膨胀波效应的高超声速进气道肩部流动分离控制研究
13
作者 刘甫州 袁化成 +1 位作者 李东 周珂玉 《推进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75,共13页
为改善高超声速进气道唇口激波/附面层干扰诱导的肩部流动分离,从膨胀波及激波理论出发,推导出了膨胀波效应影响下的斜激波附面层干扰理论公式,获得了影响斜激波诱导分离的主要因素:膨胀角梯度、激波角及波前马赫数。在此基础上,开展了... 为改善高超声速进气道唇口激波/附面层干扰诱导的肩部流动分离,从膨胀波及激波理论出发,推导出了膨胀波效应影响下的斜激波附面层干扰理论公式,获得了影响斜激波诱导分离的主要因素:膨胀角梯度、激波角及波前马赫数。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膨胀波效应影响下的流动分离控制研究,给出了膨胀波效应影响下斜激波诱导分离的判别及预测方法。结果表明:增大激波入射点处膨胀角梯度,可以显著减小甚至消除肩部流动分离;随着激波角增大,激波强度及逆压力梯度增加,分离区尺寸显著增大。而波前马赫数对分离区尺寸的影响不显著;在进口马赫数3.57~5.18,唇罩角度6°~10°范围内,当激波入射点处逆压比梯度小于250 m^(-1)时,斜激波诱导的流动分离消失,可为改善超声速/高超声速进气道内流道流动分离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进气道 激波附面层干扰 膨胀波 流动分离 流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速喷管起动过程激波结构演化特征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成鹏 杨锦富 +5 位作者 程川 王文硕 徐培 杨馨 焦运 程克明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16,共6页
通过改变进出口压比,对马赫数2.7的二维对称拉瓦尔喷管流动进行了试验研究,给出了超声速喷管起动过程中的激波结构演化特征。在试验过程中,固定喷管喉道出口面积比,改变喷管上下游压比,使喷管起动激波从喉道发展到喷管出口处,逐渐过渡... 通过改变进出口压比,对马赫数2.7的二维对称拉瓦尔喷管流动进行了试验研究,给出了超声速喷管起动过程中的激波结构演化特征。在试验过程中,固定喷管喉道出口面积比,改变喷管上下游压比,使喷管起动激波从喉道发展到喷管出口处,逐渐过渡到设计工况。在起动激波向下游发展的过程中,喷管内流动经历了教科书上给出的理论过程:喉道正激波、扩张段内正激波、喷管出口马赫反射、喷管出口规则反射、设计工况等;但由于附面层的存在,每一个过程与无粘情况下的激波示意图都有所不同。比如,试验中捕捉到的激波串在向下游的移动过程中,出现的由λ型激波向Х型激波的转变,以及激波串非对称现象的出现等。基于纹影和剪切敏感液晶摩阻显示技术获得了起动激波串的首道激波的三维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速喷管 起动激波 激波附面层干扰 激波串 激波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进气道内激波/边界层干扰控制的新方法及其流动机理 被引量:19
15
作者 张悦 谭慧俊 +1 位作者 张启帆 程代姝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5-274,共10页
针对高超声速进气道内经常存在的激波/边界层干扰现象,提出了一种基于可变形壁面鼓包的激波/边界层干扰控制概念,并对相关流动机理及参数影响规律进行了细致研究,结果表明:可变形鼓包通过其迎风侧的预增压作用,外凸段膨胀波束对反射激... 针对高超声速进气道内经常存在的激波/边界层干扰现象,提出了一种基于可变形壁面鼓包的激波/边界层干扰控制概念,并对相关流动机理及参数影响规律进行了细致研究,结果表明:可变形鼓包通过其迎风侧的预增压作用,外凸段膨胀波束对反射激波的削弱作用,以及膨胀波束对边界层气流的加速作用来对激波/边界层干扰现象进行抑制;当激波入射点位于鼓包背风侧膨胀波区时,鼓包对边界层分离的抑制效果明显,并且适当增加鼓包高度可增加其抑制效果;对于鼓包迎风侧型线,在设计时应尽量采用较小的内凹段曲率,同时在外凸段上其最大曲率点应尽量与激波入射点靠拢,而对于背风侧型线的设计则应选择相近的外凸段和内凹段曲率较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进气道 激波/边界层干扰控制 可变形鼓包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超声速飞行器中若干气动难题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8
16
作者 李锋 解少飞 +5 位作者 毕志献 宫建 陈星 纪锋 韩曙光 沈清 《现代防御技术》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7,共7页
回顾了近几年本研究团队在高超声速飞行器若干气动难题方面的实验研究进展。在边界层转捩方面,测量了边界层转捩现象,研究了攻角效应对圆锥边界层转捩的影响,获得了边界层转捩的脉动特性以其对飞行器表面热流和摩阻的影响。在激波-边界... 回顾了近几年本研究团队在高超声速飞行器若干气动难题方面的实验研究进展。在边界层转捩方面,测量了边界层转捩现象,研究了攻角效应对圆锥边界层转捩的影响,获得了边界层转捩的脉动特性以其对飞行器表面热流和摩阻的影响。在激波-边界层干扰方面,分析了突起物形状变化对流动特性的影响,研究了复杂外形的流动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捩 激波干扰 流动分离 实验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SST模型的分离流动数值模拟 被引量:15
17
作者 甘文彪 周洲 +1 位作者 许晓平 王睿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95-602,共8页
对SST湍流模型进行了改进,并通过对典型分离流动进行数值模拟,来检验和提高模型预测分离流动的能力。基于亚声速分离流动,提出了提高雷诺应力的模拟精度和分离流修正的改进方法,并进行了对比研究得出结论;在亚声速分离流动分析结论基础... 对SST湍流模型进行了改进,并通过对典型分离流动进行数值模拟,来检验和提高模型预测分离流动的能力。基于亚声速分离流动,提出了提高雷诺应力的模拟精度和分离流修正的改进方法,并进行了对比研究得出结论;在亚声速分离流动分析结论基础上,采用了可压缩性修正方法,开展了跨声速、超声速和高超声速激波/边界层干扰分离流动的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提高雷诺应力的模拟精度和采用分离流修正明显地提高了SST湍流模型对分离流动的模拟能力;适当地可压缩性修正对超声速和高超声速分离流动的计算精度有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T湍流模型 分离流 雷诺应力 可压缩性修正 激波 边界层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超声速激波/边界层干扰流动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龚安龙 刘周 +1 位作者 杨云军 周伟江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67-771,共5页
在基于Roe格式的全Navier-Stokes方程计算流体力学(CFD)代码中,发展了一种局部熵修正方法,克服了传统熵修正方法在边界层流动模拟中耗散过大的缺点,可用于更加准确的模拟激波/边界层干扰的复杂高超声速流动。对典型高超声速双锥边界层... 在基于Roe格式的全Navier-Stokes方程计算流体力学(CFD)代码中,发展了一种局部熵修正方法,克服了传统熵修正方法在边界层流动模拟中耗散过大的缺点,可用于更加准确的模拟激波/边界层干扰的复杂高超声速流动。对典型高超声速双锥边界层分离与激波干扰的复杂流动进行了模拟,研究了网格密度和熵修正方法耗散性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高超声速双锥边界层分离与激波干扰流动的数值模拟结果对网格具有很强的敏感性,过稀的网格将产生严重的分离流动预测偏差;低耗散性的局部熵修正方法能更加准确地模拟复杂的高超声速激波与边界层分离流动干扰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力学 高超声速 激波/边界层干扰 熵修正 网格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声速叶栅抽吸流、激波以及分离流相干效应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掩刚 任思源 +1 位作者 牛楠 刘波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64-669,共6页
以某高负荷、跨声速压气机叶栅为研究对象,应用数值模拟手段探讨通过抽吸控制激波从而控制附面层发展的可行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抽吸量的增加吸力面马赫数峰值提高,激波损失增加,同时使得吸力面马赫数峰值点位置后移,附面层分离减弱... 以某高负荷、跨声速压气机叶栅为研究对象,应用数值模拟手段探讨通过抽吸控制激波从而控制附面层发展的可行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抽吸量的增加吸力面马赫数峰值提高,激波损失增加,同时使得吸力面马赫数峰值点位置后移,附面层分离减弱,分离的减弱所导致的总压恢复系数增加量要远大于激波强度增加所导致的总压恢复系数减小量;抽吸对叶栅性能改善存在一个最佳抽吸量1.2%;在保证叶栅静压压升不变的前提下,相对于未抽吸条件1.2%抽吸使得叶栅总压恢复系数提高10%,扩散因子降低18%,落后角减小5°;通道激波后实施附面层小流量抽吸不能有效改善附面层内部流动参数,当实现前缘入射斜激波投射点位于通道激波上游时,叶表附面层流动得到较大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吸流 激波 附面层 相干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层水中沉底爆炸冲击波相互作用数值模拟 被引量:25
20
作者 顾文彬 孙百连 +1 位作者 阳天海 马海洋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2003年第6期64-68,共5页
根据试验模型和试验结果,进行了浅层水中沉底爆炸冲击波相互作用数值模拟;研究了水底水面对沉底爆炸冲击波传播与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底对冲击波压力峰值有较大的削弱作用,水面使冲击作用冲量明显减少,冲击波相互作用的压力叠... 根据试验模型和试验结果,进行了浅层水中沉底爆炸冲击波相互作用数值模拟;研究了水底水面对沉底爆炸冲击波传播与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底对冲击波压力峰值有较大的削弱作用,水面使冲击作用冲量明显减少,冲击波相互作用的压力叠加或多次冲击作用大大提高了爆炸威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波相互作用 浅层水中爆炸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