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000kV线路走廊的雷电参数及易闪线段分析 被引量:53
1
作者 陈家宏 王海涛 +2 位作者 冯万兴 童雪芳 李晓岚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45-48,共4页
为配合1000kV交流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线路防雷设计,采用一种全新的统计方法一线路走廊网格法,按0.2°×0.2°网格从北向南划分该工程线路走廊为#0~#28的连续统计段,用山西、河南和湖北电网雷电定位系统2002~2005年... 为配合1000kV交流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线路防雷设计,采用一种全新的统计方法一线路走廊网格法,按0.2°×0.2°网格从北向南划分该工程线路走廊为#0~#28的连续统计段,用山西、河南和湖北电网雷电定位系统2002~2005年地闪主放电资料,统计研究特高压线路沿线走廊的雷电活动特征,得出了沿线走廊每个统计段的雷电参数(雷电日Td、地闪密度Ng、地面落雷密度γ和雷电流幅值累积概率分布)并用新的雷电参数校核特高压线路绕击闪络率计算值,找出其易受雷击并发生闪络的薄弱线段,即“易闪段”,供该示范工程设计和运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压线路 雷电参数 统计 绕击闪络率 易闪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20/110kV同杆四回线路耐雷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48
2
作者 李汉明 陈维江 +3 位作者 詹铭 杜澍春 魏前虎 葛栋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1期31-34,共4页
计算了深圳鹏城-新田双回220kV输电线路中3段220/110kV同杆并架四回线路的雷电绕击跳闸率和雷电反击跳闸率,分析了减小避雷线保护角、采用不平衡绝缘和安装线路型避雷器等措施对雷电反击跳闸率的影响。提出了减小避雷线保护角至0°... 计算了深圳鹏城-新田双回220kV输电线路中3段220/110kV同杆并架四回线路的雷电绕击跳闸率和雷电反击跳闸率,分析了减小避雷线保护角、采用不平衡绝缘和安装线路型避雷器等措施对雷电反击跳闸率的影响。提出了减小避雷线保护角至0°、降低杆塔冲击接地电阻至10Ω、在一回110kV线路上增强绝缘、在另一回110kV线路上安装绝缘子并联间隙以及在高土壤电阻率地区或雷电易击处的一回110kV线路上装设线路避雷器等降低雷电反击跳闸率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杆四回线路 耐雷性能 绕击跳闸率 反击跳闸率 高电压绝缘技术 电力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00kV/500kV同塔混压4回输电线路的防雷性能 被引量:28
3
作者 孙义豪 司马文霞 +3 位作者 杨庆 袁涛 孙才新 李建标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102-2110,共9页
在线路走廊比较紧张的东部地区,特高压电网考虑架设同塔混压多回输电线路,特高压同塔混压多回输电线路相比常规线路在防雷性能上有没有其自身的特点,这是目前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利用电磁暂态程序(PSCAD/EMTDC)和改进的电气... 在线路走廊比较紧张的东部地区,特高压电网考虑架设同塔混压多回输电线路,特高压同塔混压多回输电线路相比常规线路在防雷性能上有没有其自身的特点,这是目前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利用电磁暂态程序(PSCAD/EMTDC)和改进的电气几何模型(EGM)计算了1000 kV/500 kV同塔混压4回输电线路的反、绕击跳闸率,分析了避雷线保护角θs、1000 kV线路底层横担和500 kV线路顶层横担之间距离H及500 kV线路顶层横担宽度l对线路绕击跳闸率的影响,比较了1000 kV/500 kV同塔混压4回输电线路和其他电压等级同塔混压线路的防雷性能。结果表明,线路的反击跳闸率较低,但存在500 kV双回反击跳闸的可能性。线路的绕击跳闸率高于其他电压等级的同塔混压线路,1000 kV绕击跳闸率随着θs和H的增加而增大,随着l的增加而减小。500kV绕击跳闸率不受θs的影响,随着H的增加而先减小后增大,随着l的增加而增大。线路整体绕击跳闸率随着θs、H和l的增加而增大。为了减小线路的绕击跳闸率,可减小θs和H,在19.06~25.06 m范围内适当增加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塔混压 反击跳闸率 绕击跳闸率 防雷性能 改进的EGM PSCAD/EMTD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非标准雷电波的输电线路绕击跳闸率评估方法 被引量:9
4
作者 李建标 杨庆 +1 位作者 司马文霞 袁涛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766-2773,共8页
自然云地闪电的波形参数波动范围极大,使得雷电波波形参数对输电线路绝缘子串雷电冲击闪络特性的影响不可忽视。为此,利用电压积分法(disruptive effect method,简称DE法)对输电线路绝缘子串在不同雷电波下的伏秒特性曲线变化规律及其... 自然云地闪电的波形参数波动范围极大,使得雷电波波形参数对输电线路绝缘子串雷电冲击闪络特性的影响不可忽视。为此,利用电压积分法(disruptive effect method,简称DE法)对输电线路绝缘子串在不同雷电波下的伏秒特性曲线变化规律及其在输电线路绕击跳闸率(SFFOR)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首先对传统DE法的参数设定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模型参数k越小时,DE法的伏秒特性重构曲线越陡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1种新的DE参数选取方法使重构曲线能更好地反映实际绝缘子串的伏秒特性曲线变化规律,并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来验证该方法的准确度。对500kV输电线路绝缘子串在多种雷电波下的伏秒特性曲线变化规律的研究表明,施加雷电波的波前时间越小,伏秒特性曲线就越陡峭,绝缘子串的绝缘性能也就越差。此外,输电线路绕击跳闸率还必须考虑雷击线路的分散性。因此,将输电线路雷电先导分形发展理论与DE法相结合,提出了1种同时考虑雷击线路分散性和雷电波参数波动性的输电线路绕击跳闸率(SFFOR)的评估方法,计算结果表明500kV输电线路绕击跳闸率为0.337次/(100km.a),与运行统计数据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击 绕击跳闸率(sffor) 非标准雷电波 电压积分(DE)法 伏秒特性 绝缘子串 分形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00kV同塔4回输电线路绕击的耐雷性能 被引量:23
5
作者 余世峰 阮江军 杜志叶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68-171,共4页
为研究同塔4回输电线路绕击耐雷性能,采用改进电气几何模型对其进行了分析。同塔4回输电线路导线数目多,避雷线需同时保护多相导线,因此必须通过确定雷电绕击的范围以得到绕击计算时所需的击距系数k、临界击距rsc、最大击距rsmax、年落... 为研究同塔4回输电线路绕击耐雷性能,采用改进电气几何模型对其进行了分析。同塔4回输电线路导线数目多,避雷线需同时保护多相导线,因此必须通过确定雷电绕击的范围以得到绕击计算时所需的击距系数k、临界击距rsc、最大击距rsmax、年落雷次数N和雷击击距为r的概率等基本条件。在实际分析验证典型塔型的基础上建立了计算模型,改变相应参数得出绕击跳闸率n与杆塔高度hc、避雷线保护角θs、地面倾角θg、击距系数k等的对应变化关系。结果表明,n随hc增加、θs增大、θg增大、k减小而增大,采用负θs和降低hc是提高500kV同塔4回线路绕击耐雷性能的有效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塔4回 电气几何模型 绕击 击距系数 地面倾角 跳闸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串型设计条件下的特高压交流同塔双回线路雷电性能 被引量:14
6
作者 范冕 万磊 +3 位作者 戴敏 李志军 王磊 周沛洪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902-3910,共9页
为准确评估1 000 k V特高压同塔双回线路在不同绝缘子串型下的雷电性能,基于电磁暂态程序(EMTP)和电气几何模型(EGM),分别对特高压同塔双回线路在"I"型、"V"型绝缘子串设计条件下的反击和绕击性能进行了仿真研究。... 为准确评估1 000 k V特高压同塔双回线路在不同绝缘子串型下的雷电性能,基于电磁暂态程序(EMTP)和电气几何模型(EGM),分别对特高压同塔双回线路在"I"型、"V"型绝缘子串设计条件下的反击和绕击性能进行了仿真研究。并分析了不同的杆塔最小空气间隙距离、塔高、接地电阻、地面倾斜角对线路雷电性能的影响,提出了最佳优化设计方案。最后,结合"皖电东送"工程的设计、运行情况,对比研究了"V"串线路与"I"串线路的雷电性能。结果表明,与"I"串线路相比,"V"串线路更易出现导线对上横担放电闪络,且反击闪络率也略高,但2者的绕击闪络率相差不大。此外,"V"串线路的防雷薄弱点在于其易出现导线对上横担的放电闪络,而"I"串线路的防雷薄弱点在于其易出现导线对下横担的放电闪络。工程设计中可针对2种串型线路各自的雷电薄弱点进行防雷优化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压交流 同塔双回输电线路 不同串型绝缘子 反击性能 绕击跳闸率 雷电性能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架空输电线路防绕击避雷针接闪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霍锋 陈勇 《南方电网技术》 2011年第2期64-67,共4页
为了研究不同形状、不同材质的避雷针接闪体的引雷性能,采用雷云板模拟雷云对装有防绕击避雷针的地线放电,统计雷云板对防绕击避雷针的击闪概率,对比分析了不同结构、不同材料防绕击避雷针的接闪性能。试验表明,针形铜避雷针闪络率较环... 为了研究不同形状、不同材质的避雷针接闪体的引雷性能,采用雷云板模拟雷云对装有防绕击避雷针的地线放电,统计雷云板对防绕击避雷针的击闪概率,对比分析了不同结构、不同材料防绕击避雷针的接闪性能。试验表明,针形铜避雷针闪络率较环形铜避雷针接闪率更高,引雷效果更优,而针形铜避雷针和针形钢避雷针的接闪性能一致。研究结论对线路雷电绕击的实验室模拟方法以及防绕击措施的改进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避雷针 绕击 击距 雷云板 接闪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地区线路雷击跳闸特性统计与仿真 被引量:21
8
作者 陆国俊 罗健斌 +4 位作者 刘瀚波 王泽众 耿屹楠 余占清 曾嵘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542-1548,共7页
输电线路雷击故障威胁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广州地区是全国雷电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广州电网开展雷电防护对我国其他多雷地区电网建设、运行有借鉴作用。结合输电线路运行数据,分析了广州雷电活动与线路雷击跳闸情况,对典型输电线路... 输电线路雷击故障威胁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广州地区是全国雷电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广州电网开展雷电防护对我国其他多雷地区电网建设、运行有借鉴作用。结合输电线路运行数据,分析了广州雷电活动与线路雷击跳闸情况,对典型输电线路的雷击特性进行分析,采用全波过程理论分析雷电反击过程,采用先导发展模型分析雷电绕击过程。并分析了不同电压等级典型线路的雷击跳闸率受地形类型、地形参数的影响。研究表明:雷击跳闸次数和地闪次数具有一定的相关性。500 k V线路绕击跳闸率远远高于反击跳闸率;220 k V线路绕击跳闸率与反击跳闸率接近,两者之间的关系与塔形、地形等因素相关;110 k V线路反击跳闸率相对较高,部分地形反击跳闸率明显高于绕击。山坡、山脊和跨越山谷地形下线路雷击跳闸率明显高于平地,且随坡度和跨谷深度增大而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电线路 雷电活动 雷击跳闸率 反击 绕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计算高速铁路绕击闪络率的新方法
9
作者 王思华 罗媚媚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45-151,共7页
为了更准确地计算高速铁路雷电绕击闪络率,须考虑到雷电先导的随机性。针对暴露距离的电气几何模型在工程防雷计算中,没有考虑雷电先导带有入射角的缺陷,对应用暴露距离理念的电气几何模型进行改进,将暴露距离的概念延伸至带有任何入射... 为了更准确地计算高速铁路雷电绕击闪络率,须考虑到雷电先导的随机性。针对暴露距离的电气几何模型在工程防雷计算中,没有考虑雷电先导带有入射角的缺陷,对应用暴露距离理念的电气几何模型进行改进,将暴露距离的概念延伸至带有任何入射角度的雷电先导中,推导出应用暴露距离计算带雷电入射角的雷电先导绕击高速铁路的受雷面积,再根据入射角的绕击范围和出现概率推导出整体考虑在与加强线和正馈线处于同一截面内改变的雷电入射角的闪络率计算公式。最后根据不同高架桥高度对高速铁路绕击闪络率进行计算分析。应用改进后的模型计算出来的高速铁路绕击闪络率,相比应用暴露弧投影方法计算出来的结果要小,既克服了暴露弧投影计算方法结果偏大的缺点,又相比传统暴露距离方法更接近实际,为高速铁路的防雷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雷电绕击闪络率 雷电入射角 电气几何模型 暴露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架空输电线路雷击跳闸率的评估及考核 被引量:4
10
作者 梅超美 蒲路 +1 位作者 贾磊 郑小川 《陕西电力》 2007年第11期53-56,共4页
架空输电线路雷击跳闸率是全面了解线路运行可靠性的一项重要指标。对已投运的线路,通过实际的雷击跳闸次数及线路长度,折算出雷击跳闸率;对规划、设计中的线路,需有效、可信的计算方法对雷击跳闸率实施评估,而雷击跳闸率的考核应客观... 架空输电线路雷击跳闸率是全面了解线路运行可靠性的一项重要指标。对已投运的线路,通过实际的雷击跳闸次数及线路长度,折算出雷击跳闸率;对规划、设计中的线路,需有效、可信的计算方法对雷击跳闸率实施评估,而雷击跳闸率的考核应客观、合理地建立在跳闸率数值基础上。结合线路雷击跳闸的实际状况,围绕上述问题进行分析,期望为架空线路防雷的设计、运行和维护提供参考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架空输电线路 雷击跳闸率 反击 绕击 耐雷水平 蒙特卡洛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电网雷害分布合理布置500kV线路避雷器 被引量:7
11
作者 杨杰 郑宇清 +1 位作者 吕晓燕 赵波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6-90,共5页
500 kV线路避雷器成本高,大面积安装造成资源浪费。针对此问题,提出了应用电网雷害分布,经过现场勘测和理论计算,得出绕击跳闸率高的杆塔作为安装点。根据空气间隙避雷结构特点,设计了空气间隙微调装置,并在华北地区首次挂网运行。运行... 500 kV线路避雷器成本高,大面积安装造成资源浪费。针对此问题,提出了应用电网雷害分布,经过现场勘测和理论计算,得出绕击跳闸率高的杆塔作为安装点。根据空气间隙避雷结构特点,设计了空气间隙微调装置,并在华北地区首次挂网运行。运行结果证明了理论计算的有效性以及线路避雷器布置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害分布 电气几何模型 绕击跳闸率 华北电网 空气间隙避雷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