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石河子垦区150团农田防护林生态状况评价
1
作者 李园园 史庆秋 +2 位作者 刘楚豪 白泽平 楚光明 《防护林科技》 2025年第1期7-12,共6页
干旱沙区的农田防护林是人工绿洲的重要生态屏障,在防治风沙灾害、改善区域小气候、保障人民正常生产生活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解垦区农田防护林生态状况,以新疆石河子垦区150团为研究区域,构建了基于遥感生态和林学两个层... 干旱沙区的农田防护林是人工绿洲的重要生态屏障,在防治风沙灾害、改善区域小气候、保障人民正常生产生活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解垦区农田防护林生态状况,以新疆石河子垦区150团为研究区域,构建了基于遥感生态和林学两个层面的评价指标体系,使用Landsat 8 OLI遥感数据提取了农田防护林遥感生态指标,并采用层析分析法对该地区的农田防护林生态状况进行等级划分和制图。同时,考虑了农田防护林的布局和实际树种情况,对150团的农田防护林生态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50团的农田防护林生态状况中等,其中生态状况表现为优的林带占总林带的21.2%,生态状况表现为中等的林带占41.8%,生态状况表现为低的占30.9%,而生态状况较差的占6.1%;防护林布局基本合理,连接度和环度分别为0.4307和0.1444,林带走向合格率为61.6%。在南北方向,林网状况存在差异;防护林树种较少且搭配不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防护林 生态状况 评价体系 层次分析法 150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3种杨树叶片性状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马迎宾 黄雅茹 +3 位作者 苏智 赵英铭 张格 刘明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0-15,共6页
以乌兰布和沙漠绿洲防护林体系新疆杨、毛白杨、银中杨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叶片饱和鲜质量、干质量及叶面积,分析了3种杨树的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的差异,探讨了3种杨树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叶面积、叶宽、叶周长、叶形指数为毛白杨>... 以乌兰布和沙漠绿洲防护林体系新疆杨、毛白杨、银中杨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叶片饱和鲜质量、干质量及叶面积,分析了3种杨树的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的差异,探讨了3种杨树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叶面积、叶宽、叶周长、叶形指数为毛白杨>银中杨>新疆杨,叶长、叶长宽比为银中杨>毛白杨>新疆杨。3种杨树之间的比叶面积(SLA)与叶干物质含量(LDMC)均存在显著差异(P <0.05)。银中杨、毛白杨、新疆杨比叶面积分别为(21.232±2.105)、(19.080±1.826)和(13.347±0.824) m^2·kg^-1,叶干物质含量分别为(249.007±14.743)、(273.814±23.336)和(299.431±6.011) mg·g^-1。比叶面积与叶干物质含量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P <0.05),两者呈幂函数关系(y=ax^-b)。干质量与叶面积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5),两者呈幂函数关系(y=ax^b)。干质量与比叶面积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P <0.05),两者呈线性函数关系(y=-ax+b)。新疆杨适应性优于毛白杨、银中杨,建议今后该区防护林体系的更新可优先选择新疆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护林体系 新疆杨 比叶面积 叶干物质含量 叶形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沿江生态防护林树种评价体系的建立与树种的初步筛选 被引量:5
3
作者 李亚 姚淦 +1 位作者 曾虹 李维林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10年第3期73-78,共6页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以生长适应性、生态防护能力、景观价值和经济价值为Ⅰ级指标,以耐水湿性、抗污染性、生长速率、树冠特征、枝条特征和根系特征以及叶、花、果、树干和树形的观赏价值及材用、药用、食用和工业价值为Ⅱ级指标,确定...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以生长适应性、生态防护能力、景观价值和经济价值为Ⅰ级指标,以耐水湿性、抗污染性、生长速率、树冠特征、枝条特征和根系特征以及叶、花、果、树干和树形的观赏价值及材用、药用、食用和工业价值为Ⅱ级指标,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和赋值,建立了江苏沿江生态防护林树种综合评价体系。将江苏沿江生态防护林划分为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林、景观防护林、污染隔离林和农林复合防护林4种类型,以耐水湿性、抗污染性、抗风性、水土保持能力、景观价值、经济价值和生长速率为评价指标,并设置各指标的权重值,建立了江苏沿江生态防护林树种分类评价体系。利用综合评价体系对223个树种进行评价,分别筛选出适用于江苏沿江生态防护林建设的综合得分前20位的落叶乔木、常绿乔木和灌木种类,其中,落叶乔木包括中山杉(Taxodium distichum‘Zhongshansha’)、池杉(T.ascendens Brongn.)、落羽杉〔T.distichum(L.)Rich.〕、墨西哥落羽杉(T.mucronatumTenore)和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Hu et Cheng)等,常绿乔木包括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L.)Presl〕、北美红杉〔Sequoia sempervirens(Lamb.)Lindl.〕、浙江樟(C.chekiangensis Nakai)和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Thunb.)Oerst.〕等,灌木种类包括杞柳(Salix suchowensis Cheng)、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s L.)、夹竹桃(Neriumoleander L.)和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等。分类评价结果显示,在223个树种中有许多树种都可在4种类型的防护林中通用,这些通用树种包括中山杉、水杉、落羽杉、池杉、墨西哥落羽杉、樟树、杞柳、木芙蓉和栀子等;另外,从生活型角度,针对不同的防护林类型筛选出了一些适宜的树种。研究结果显示,该评价体系在江苏沿江生态防护林建设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防护林 评价体系 树种 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徐淮平原农田防护林树木根系对土壤酶活性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张金池 胡海波 +2 位作者 张新中 郑在彬 赵宝华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620-624,共5页
研究了徐淮平原农田防护林树木根系对土壤中蔗糖酶、碱性磷酸酶、脲酶和蛋白酶活性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1)在林带附近土壤酶活性较高,距林带较远处酶活性较低,根际土土壤酶活性大于非根际土;(2)各土壤酶活性的垂直变化规律... 研究了徐淮平原农田防护林树木根系对土壤中蔗糖酶、碱性磷酸酶、脲酶和蛋白酶活性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1)在林带附近土壤酶活性较高,距林带较远处酶活性较低,根际土土壤酶活性大于非根际土;(2)各土壤酶活性的垂直变化规律比较复杂,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自上而下逐渐减小,尤其是蔗糖酶急剧下降,脲酶和蛋白酶活性变化幅度较小;(3)树木根系,尤其是根径小于1mm的吸收根和细根数量的增加,能够显著提高土壤酶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防护林 根系 根际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黄两岸综合防护林体系的配置及效益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杨吉华 张永涛 +1 位作者 李传荣 刘会香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1年第3期26-27,90,共3页
在论述了山东省沿黄两岸综合防护林体系配置特点的基础上 ,系统研究平原农区综合防护林体系的配置 ,平原风沙区综合防护林体系的配置 ,盐碱地综合防护林体系的配置。进行综合防护林体系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分析 ,达到生态、经济。
关键词 沿黄两岸 综合防护林体系 效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修复项目对自然与社会的影响 被引量:29
6
作者 曹世雄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1-108,共8页
1978年以来,我国开展了一系列大规模的生态修复项目,包括三北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项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为了讨论这些项目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影响、及其应用前景,本文通过相关文献综述与展评,研究环境修复政策与社会可持续... 1978年以来,我国开展了一系列大规模的生态修复项目,包括三北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项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为了讨论这些项目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影响、及其应用前景,本文通过相关文献综述与展评,研究环境修复政策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30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以及其他环保政策使项目区的绿色植被覆盖度迅速提高。但是与撂荒地的自然恢复过程相比,半干旱地区植树造林降低了总的植被覆盖度,导致退化土地面积增加,加剧了当地的沙漠化;同时,由退耕引起的粮食减产部分可以通过在更适宜地区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来补偿,退耕还林工程对中国的粮食安全没有造成负面影响。在大规模环境修复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中国人民对环保政策的态度也在平稳进步。与其相反,由于天然林保护项目所实施的禁采、禁牧政策缺少必要的补偿措施,对当地居民的生计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且,由于只有极少数人认为植树种草应该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目标,当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结束后,许多已修复的植被面临被再一次开垦的危险。由此可见,通过改进农业技术和提供适当的生态补偿,可以在改善环境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避免贫困与环境恶化。同时,必须警惕不适当的技术和政策对环境和社会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政策 环境修复 粮食安全 生态补偿 贫困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天然森林保护项目 三北防护林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山区防护林体系林种结构优化方案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齐力旺 韩素英 +2 位作者 冯建成 张云龙 李怀忠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1996年第3期255-257,共3页
本文运用数学分析的方法,对晋西山区的林种结构进行了优化选择、结果表明;调整西山地区生产结构以后,农、林、牧能合理、健康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并确定了适合于西山地区发展的林种结构为;防护林50%、用材林45%、经济林5%,充... 本文运用数学分析的方法,对晋西山区的林种结构进行了优化选择、结果表明;调整西山地区生产结构以后,农、林、牧能合理、健康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并确定了适合于西山地区发展的林种结构为;防护林50%、用材林45%、经济林5%,充分发挥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根据不同目标、选用了不同的优化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西山区 防护林 林种 结构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电灌区农田防护林体系生态效应观测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冯宜明 王辉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9-83,共5页
通过对景电一、二期灌区农田防护林体系现状及防护、增产效应的定点调查与测定,对比分析了林带的生态效应和作用。结果表明,在林带迎、背风面0~6H处,其生态防护效应表现显著。而随着与林带距离的增加,其生态防护效应表现出递减趋势,并... 通过对景电一、二期灌区农田防护林体系现状及防护、增产效应的定点调查与测定,对比分析了林带的生态效应和作用。结果表明,在林带迎、背风面0~6H处,其生态防护效应表现显著。而随着与林带距离的增加,其生态防护效应表现出递减趋势,并且其生态防护效应随林龄的增大而提高;在灌区内农田林网较为完善的地带,防护林保护下的小麦、玉米产量分别提高18.3%和13.7%;林网内农作物千粒重要比空旷区对照点的千粒重提高15%~18%左右,林带的农业增产效益明显。但在农田林网不健全的条件下,防护林的增产效果表现微弱。综合分析认为,该区域农田防护林体系的生态、经济效应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电灌区 防护林体系 生态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海防护林体系生态效益研究概述 被引量:9
9
作者 康立新 王述礼 《江苏林业科技》 1995年第3期1-5,共5页
简要地叙述了沿海防护林体系生态经济效益研究的概况,“八五”期间的研究内容和进展。
关键词 沿海防护林 体系 生态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防护林体系持续经营的战略思考 被引量:3
10
作者 成子纯 《中南林学院学报》 CSCD 1996年第3期76-80,共5页
通过对长江中上游森林资源和环境状况的分析,指出:长江防护林在营造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从森林生态系统整体考虑,从长江流域森林资源分布和结构上分析,存在许多问题,需要通过持续经营,连续监测,不断调整,才能逐步形成功能良... 通过对长江中上游森林资源和环境状况的分析,指出:长江防护林在营造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从森林生态系统整体考虑,从长江流域森林资源分布和结构上分析,存在许多问题,需要通过持续经营,连续监测,不断调整,才能逐步形成功能良好的防护林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防护林体系 生态系统 持续经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长防林体系综合效益监测分区及监测网络 被引量:3
11
作者 史玉虎 袁克侃 +1 位作者 李惠宝 王杰锋 《湖北林业科技》 1999年第2期1-4,共4页
根据湖北省长防林体系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监测的需求,提出了全省长防林体系综合效益监测分区的一般原则。针对全省29个长防林工程县所在区域的地形地貌、水土流失及防护林资源分布的差异性,得出湖北省长防林效益监测分为四个区,... 根据湖北省长防林体系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监测的需求,提出了全省长防林体系综合效益监测分区的一般原则。针对全省29个长防林工程县所在区域的地形地貌、水土流失及防护林资源分布的差异性,得出湖北省长防林效益监测分为四个区,确定了监测指标,并建立了全省长防林体系综合效益监测网络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省 长防林体系 综合效益 分区 监测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水河流域防护林体系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毕华兴 贺庆棠 +1 位作者 朱金兆 吴斌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19-26,共8页
调查、收集了清水河流域(黄河一级支流,面积为434km ̄2)的土地利用、森林资源、地形地貌等大量数据和图形资料,引入地理信息系统(GIS),研制和开发了清水河流域防护林体系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包括属性数据管理子系统、图... 调查、收集了清水河流域(黄河一级支流,面积为434km ̄2)的土地利用、森林资源、地形地貌等大量数据和图形资料,引入地理信息系统(GIS),研制和开发了清水河流域防护林体系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包括属性数据管理子系统、图形数据管理子系统、模型处理和接口技术4个子系统。该系统界面友好、操作方便,能够在防护林体系效益评价、预测以及水土保持规划等方面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管理系统 防护林 清水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海防护林防护效能的综合评价 被引量:3
13
作者 郝清玉 刘旷勋 +1 位作者 王立海 刘强 《森林工程》 2009年第6期25-30,52,共7页
建立海南省海防林防护效能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主客观综合评价方法和赋权方法进行分析,并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文昌、万宁和昌江的沿海防护林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在海防林的防护效能方面万宁好于文昌,文昌好于昌江;万宁海防林长... 建立海南省海防林防护效能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主客观综合评价方法和赋权方法进行分析,并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文昌、万宁和昌江的沿海防护林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在海防林的防护效能方面万宁好于文昌,文昌好于昌江;万宁海防林长势良好,林带结构相对完整,但林分结构不够理想;文昌海防林龄级结构分布合理,群落层次结构复杂,林种配置合理,但林分长势较差;昌江海防林林分结构相对最好,但林带完整度不高,树种单一,群落层次简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海防护林 综合评价 层次分析法 评价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青山冲积平原区农田防护林体系的构建及效益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白育英 任建民 +3 位作者 樊文颖 武霆 郭永红 冯利民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07年第1期16-18,22,共4页
在内蒙古大青山山前冲积平原区构建农田防护林体系,根据立地条件类型选择新疆杨、北京杨、合作杨、群众杨、白柳、旱柳、垂柳等适应性强、生长快的优良品种,采用了适当的抗旱造林技术措施。经测定得出:造林成活率为95%-99%、保存率为95... 在内蒙古大青山山前冲积平原区构建农田防护林体系,根据立地条件类型选择新疆杨、北京杨、合作杨、群众杨、白柳、旱柳、垂柳等适应性强、生长快的优良品种,采用了适当的抗旱造林技术措施。经测定得出:造林成活率为95%-99%、保存率为95%以上;从2000—2003年营造的农田防护林带均已进入速生期,林带的平均高为9.1 m,平均林带树冠高7.6 m,平均冠幅2.6 m×2.5 m;同时防护林带均发挥出了明显的防风、降温及增加湿度的生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青山 冲积平原 农田防护林体系 生态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长江流域防护林三期体系构建 被引量:1
15
作者 陶忠芳 席庆 万玉衡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25期145-147,150,共4页
明确了安徽省长江流域防护林三期工程建设范围,并将长江流域防护林三期体系划分为4个综合治理区。在此基础上,根据项目区水土流失、生态状况及生态防护功能的需要,在省级层面上提出了5个重点建设项目,明确了主攻方向及建设规模。
关键词 安徽省 长江防护林 三期 体系布局 重点建设项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林“择伐”经营初探 被引量:1
16
作者 喻理飞 朱守谦 肖忠武 《贵州农学院学报》 1991年第1期27-33,共7页
本文从群落结构、天然更新过程、幼树生长、涵养水源功能、经济效益等方面对马尾松“择伐”经营方式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初步认为是可行的。提出了“择伐”经营的技术关键和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马尾松 择伐 更新 经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蓟县黄土梁子防护林体系植被结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白艳江 杨海龙 +2 位作者 高甲荣 曹波 王会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43-446,共4页
介绍了京津地区风沙源防沙治沙工程所面临的技术难题,以天津蓟县黄土梁子小流域为例,研究了水源涵养林、生态经济林、道路防护林和沟道防护林所组成的防护林体系的植被结构和土壤肥力特征。结果表明,在流域内构建防护林体系,能有效控制... 介绍了京津地区风沙源防沙治沙工程所面临的技术难题,以天津蓟县黄土梁子小流域为例,研究了水源涵养林、生态经济林、道路防护林和沟道防护林所组成的防护林体系的植被结构和土壤肥力特征。结果表明,在流域内构建防护林体系,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稳定植被结构和提高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流域 防护林体系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绿洲人工防护林体系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艾吉尔.阿不拉 王文月 李丕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7期164-166,共3页
[目的]研究新疆绿洲人工防护林体系特征。[方法]通过对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2-8次)成果数据,对新疆干旱绿洲人工防护林林种、栽植面积、蓄积、龄组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2011年人工防护林面积是1992年的2.2倍,蓄积... [目的]研究新疆绿洲人工防护林体系特征。[方法]通过对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2-8次)成果数据,对新疆干旱绿洲人工防护林林种、栽植面积、蓄积、龄组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2011年人工防护林面积是1992年的2.2倍,蓄积是1992年的4.0倍;人工防护林龄组面积变化特征为初期以幼龄林为主,变化为以中、幼龄林为主,近、成熟林为辅的模式。人工防护林树种选择上由乔木、灌木、经济林树种逐渐转变为以乔木树种为主;人工防护林树种配置上由乔灌混交林逐渐过渡到以人工乔木为主的模式;人工防护林占农田面积由1992年的4.0%-5.0%提高到2011年的8.9%,防护效果显著。[结论]为新疆干旱绿洲人工防护林体系近年来的发展变化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绿洲防护林体系 树种选择 配置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州市长乐沿海木麻黄林下野生苗的根系形态特征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贺娜 李坤玲 +5 位作者 洪滔 范海兰 林勇明 李键 吴承祯 陈灿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555-2561,共7页
植物根系对环境的形态适应研究对准确揭示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十分重要。为探索滨海恶劣环境条件下木麻黄林下植被天然更新特征,本研究以沿海木麻黄防护林林下野生苗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高度级木麻黄野生苗根系的总根长、总根表面积、平均... 植物根系对环境的形态适应研究对准确揭示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十分重要。为探索滨海恶劣环境条件下木麻黄林下植被天然更新特征,本研究以沿海木麻黄防护林林下野生苗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高度级木麻黄野生苗根系的总根长、总根表面积、平均根系直径、总根体积和总根尖数,分析林下3种草本植物根系形态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木麻黄野生苗高度级的增加,总根表面积、平均根系直径和总根体积显著增长(P<0.05);高度级1的野生苗总根表面积随根系径级的增加显著减少,高度级2的野生苗总根表面积在0~2.0 mm随根系径级的增加而减少,但在>2.0 mm时显著增加(P<0.05);与林下草本植物相比,木麻黄野生苗的根系生长不占优势,其平均根系直径是窃衣和一点红的2~3倍,但是总根尖数最少且显著少于天门冬(P<0.05);此外,在根系径级>1.5 mm时,仅木麻黄有根尖存在,根尖数占总数的0.33%。研究结果为促进林下植被的更新和保持植物多样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麻黄 根系 形态特征 沿海防护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衷玉红 詹春森 张扬纯 《江西林业科技》 2014年第2期30-33,共4页
分析鄱阳湖防护林体系工程现状,指出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机遇和问题,提出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鄱阳湖防护林体系 工程 可持续发展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