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8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liding Mode Controller Design for Position and Speed Control of Flight Simulator Servo System with Large Friction 被引量:21
1
作者 Liu Jinkun & Er LianjieAutomatic Control Department,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Beijing 100083, P. R. China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03年第3期59-62,共4页
Flight simulator is an important device and a typical high-performance position and speed servo system used in the hardware-in-the-loop simulation of flight control system. Friction is the main nonlinear resistance in... Flight simulator is an important device and a typical high-performance position and speed servo system used in the hardware-in-the-loop simulation of flight control system. Friction is the main nonlinear resistance in the flight simulator servo system, especially in a low-speed state. Based on the description of dynamic and static models of a nonlinear Stribeck friction model,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liding mode controller to overcome the friction, whose stability 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iding mode control Flight simulator servo system Friction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伺服钢支撑控制旁侧既有盾构隧道变形试验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哲 吴鹏飞 +5 位作者 魏纲 冯韦皓 吴雪桦 李航 易子浩 胡恬华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95-806,共12页
为探明伺服钢支撑主动控制旁侧既有盾构隧道变形时基坑和隧道的整体受力变形规律和机理,解决工程中伺服钢支撑的不合理应用问题,开展室内缩尺模型试验,通过分析地连墙变形、隧道变形、隧道围压与内力、周围土压力等试验数据,以及伺服钢... 为探明伺服钢支撑主动控制旁侧既有盾构隧道变形时基坑和隧道的整体受力变形规律和机理,解决工程中伺服钢支撑的不合理应用问题,开展室内缩尺模型试验,通过分析地连墙变形、隧道变形、隧道围压与内力、周围土压力等试验数据,以及伺服钢支撑不同组合方式下的隧道变形控制效果,研究伺服钢支撑主动控制旁侧隧道变形的规律和机理。试验结果表明:伺服加载对隧道水平位移和拱顶沉降均有一定的控制效果,且对水平位移的控制效果更加显著,对隧道右拱腰围压与弯矩的影响最大,拱顶拱底次之,对左拱腰影响最小,对地表沉降未产生显著的控制效果。伺服加载在旁侧土体产生的附加应力,随着距离增大产生消散现象,在隧道右拱腰产生应力集中现象,伺服加载对地连墙变形、隧道围压和弯矩、隧道变形的影响同步产生且相互关联。伺服钢支撑设置位置越靠近隧道埋深处、设置层数越多对隧道变形控制效果越好,但设置位置不当时设置层数与隧道变形控制效果不成正比,甚至产生负向控制效果,工程中应重点考虑伺服钢支撑的设置位置,不可盲目增大设置层数,否则增加工程成本且可能产生工程风险。研究结果可为伺服钢支撑主动控制围护结构及旁侧隧道变形提供理论指导,利于其更加广泛而合理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深基坑 伺服钢支撑 地连墙变形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高精度混合视觉伺服机械臂控制方法
3
作者 刘新 王辉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66-2277,共12页
机械臂在各领域应用广泛,其控制系统对精度与稳定性方面的要求日益增加,然而,传统控制方法在复杂动态环境中的适应性不强。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机械臂混合视觉伺服控制方法。首先,通过对混合视觉伺服系统进行建... 机械臂在各领域应用广泛,其控制系统对精度与稳定性方面的要求日益增加,然而,传统控制方法在复杂动态环境中的适应性不强。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机械臂混合视觉伺服控制方法。首先,通过对混合视觉伺服系统进行建模,分析系统误差函数中旋转部分和平移部分的动态变化特性,推导误差与相机速度之间的关联关系模型。其次,提出一种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机械臂控制方法,通过结合系统误差和相机速度信息构建状态空间模型,实时预测系统的未来动态并优化控制输入,实现误差补偿和快速收敛。最后,在ViSP仿真平台和实物运动控制平台上分别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控制方法相比,所提出的方法有效降低了稳态误差,提高了控制精度,特别是在动态复杂环境中具有更强的抗干扰能力和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臂 混合视觉伺服 模型预测控制 状态空间模型 最优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压伺服滑阀小开度动态阀口冲蚀特性研究
4
作者 刘新强 林广 +3 位作者 冀宏 王聪 肖尧 齐铭桦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7-113,共7页
针对液压伺服滑阀动态阀口冲蚀磨损的问题,运用Fluent中的离散相模型(DPM)计算分析液压伺服滑阀动态阀口的冲蚀机制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与固定开度的阀口相比,动态调整过程中提高颗粒冲击频次会显著强化油液中污染物对工作边的冲蚀作... 针对液压伺服滑阀动态阀口冲蚀磨损的问题,运用Fluent中的离散相模型(DPM)计算分析液压伺服滑阀动态阀口的冲蚀机制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与固定开度的阀口相比,动态调整过程中提高颗粒冲击频次会显著强化油液中污染物对工作边的冲蚀作用,阀芯工作边平均冲蚀率从6.55×10^(-9)kg/(m^(2)·s)增大到8.32×10^(-7)kg/(m^(2)·s);阀套工作边平均冲蚀率从2.59×10^(-8)kg/(m^(2)·s)增大到6.69×10^(-6)kg/(m^(2)·s)。中频小幅时的工作边平均冲蚀率最大,阀芯和阀套工作边平均冲蚀率均在100 Hz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69×10^(-6)、1.16×10^(-5)kg/(m^(2)·s);阀芯和阀套工作边平均冲蚀率在振幅5μm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6.4×10^(-6)、2.38×10^(-5)kg/(m^(2)·s);并通过测量阀口工作边形貌与圆角半径验证了仿真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压伺服滑阀 小开度 动态阀口 冲蚀率 DPM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扩张状态观测器的双轴摇篮转台滑模控制方法
5
作者 简艳英 刘婷婷 《现代制造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1-149,共9页
针对双轴摇篮转台系统中的非线性机械摩擦、外界扰动和模型误差等不确定性导致控制精度下降的问题,采用扩张状态观测器设计了改进的滑模控制律。首先,分析了双轴摇篮转台的基座、摇篮和转台的空间坐标系关系,并建立了摇篮和转台的动力... 针对双轴摇篮转台系统中的非线性机械摩擦、外界扰动和模型误差等不确定性导致控制精度下降的问题,采用扩张状态观测器设计了改进的滑模控制律。首先,分析了双轴摇篮转台的基座、摇篮和转台的空间坐标系关系,并建立了摇篮和转台的动力学模型;然后,将系统中的不确定性扩展为系统状态,并利用设计的扩张状态观测器对不确定性进行估计;最后,通过设计的改进滑模控制律动态补偿不确定性的影响,有效抑制了抖振现象,实现了对双轴摇篮转台的高精度控制。仿真结果表明,设计的扩张状态观测器能够准确估计双轴摇篮转台中的不确定性,最大估计误差仅为0.01(°)/s2,改进的滑模控制律对转台转动角速度和摇篮转动角速度的最大跟踪误差分别仅为0.02(°)/s和0.03(°)/s。测试结果表明,提出的改进滑模控制方法与自适应迭代学习控制方法和命令滤波自适应反步控制方法相比具有更强的鲁棒性和更高的准确性,转台转动角和摇篮转动角的最大定位误差分别仅为0.04°和0.05°,大幅提高了双轴摇篮转台系统的控制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轴摇篮转台 伺服电机 模型误差 机械摩擦 不确定性 扩张状态观测器 滑模控制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elica语言的电液伺服阀非因果建模仿真 被引量:8
6
作者 李明 孟光 +1 位作者 荆建平 仲作阳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946-2951,共6页
针对电液伺服阀这一典型机械、电子、磁场、液压与控制耦合的复杂系统,考虑其多领域、多层次化的特点,应用多领域建模仿真语言Modelica对电液伺服阀进行建模仿真。不同于传统的电液伺服阀控制框图建模分析方法,Modelica语言的非因果性... 针对电液伺服阀这一典型机械、电子、磁场、液压与控制耦合的复杂系统,考虑其多领域、多层次化的特点,应用多领域建模仿真语言Modelica对电液伺服阀进行建模仿真。不同于传统的电液伺服阀控制框图建模分析方法,Modelica语言的非因果性与面向对象性,使得该方法具有强可读性,强可用性,便于修改等特点,克服了传统方法不能从底层元件反映伺服阀特性、考虑因果性、不易修改与重用的缺点。仿真结果显示,该方法可以反映电液伺服阀的动态特性,同时可以方便地通过参数修正对电液伺服阀进行优化设计,为电液伺服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了电液伺服阀设计的更为高效便捷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elICA 非因果 电液伺服阀 建模 仿真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间隙冲击的六连杆伺服压力机建模及动力学响应特性研究
7
作者 孙万 王兆坤 +3 位作者 汪子康 袁浩 江秀花 张忠强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77-83,共7页
针对伺服压力机肘杆机构运转中因旋转副间隙引发的周期性冲击问题,建立非线性时变六连杆系统动力学模型,系统研究间隙大小、驱动转速对系统动态特性及可靠性的影响规律,并揭示六连杆运动副间隙由于运动副元素分离导致的振动冲击机制。基... 针对伺服压力机肘杆机构运转中因旋转副间隙引发的周期性冲击问题,建立非线性时变六连杆系统动力学模型,系统研究间隙大小、驱动转速对系统动态特性及可靠性的影响规律,并揭示六连杆运动副间隙由于运动副元素分离导致的振动冲击机制。基于Lankarani-Nikravesh接触模型,得到运动副间隙碰撞力,并结合第一类拉格朗日方程构建含间隙的六连杆压力机动力学控制方程组。对该模型的变步长Runge-Kutta法积分迭代求解结果表明:运动副间隙大小对接触力波动较为敏感,其冲击力幅值随关节间隙和驱动转速增大而大幅增加,尤其是当旋转副间隙值超过0.5 mm、驱动转速大于90 r/min时,引起较大冲击力(峰值大于6 kN),同时冲击波动力大于120 kN,系统稳定性急剧恶化,导致机构运行可靠性明显降低。研究结果表明,较小的运动副间隙及合理的驱动转速对消除压力机冲击振动起到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伺服压力机 间隙冲击 动力学建模 可靠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gh precise control method for a new type of Piezoelectric electro-hydraulic servo valve 被引量:2
8
作者 周淼磊 田彦涛 +1 位作者 高巍 杨志刚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7年第6期832-837,共6页
A new type of piezoelectric electro-hydraulic servo valve system was proposed. And then multilayer piezoelectric actuator based on new piezoelectric ceramic material was used as the electricity-machine converter of th... A new type of piezoelectric electro-hydraulic servo valve system was proposed. And then multilayer piezoelectric actuator based on new piezoelectric ceramic material was used as the electricity-machine converter of the proposed piezoelectric electro-hydraulic servo valve. The proposed piezoelectric electro-hydraulic servo valve has ascendant performance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ones. But the system is of high nonlinearity and uncertainty, it cannot achieve favorable control performance by conventional control method. To develop an efficient way to control piezoelectric electro-hydraulic servo valve system, a high-precise fuzzy control method with hysteresis nonlinear model in feedforward loop was proposed. The control method is separated into two parts: a feedforward loop with Preisach hysteresis nonlinear model and a feedback loop with high-precise fuzzy control.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hysteresis loop and the maximum output hysteresis by the PID control method are 4.22% and 2.11 μm, respectively; the hysteresis loop and the maximum output hysteresis by the proposed control method respectively are 0.74% and 0.37 μm, respectively; the maximum tracking error by the PID control method for sine wave reference signal is about 5.02%, the maximum tracking error by the proposed control method for sine wave reference signal is about 0.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ezoelectric electro-hydraulic servo valve hysteresis nonlinearity Preisach model fuzzy contro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坑底加固对伺服钢支撑基坑变形特性的影响
9
作者 金钰寅 狄宏规 +3 位作者 周顺华 何平 何超 张小会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037-3048,共12页
近年来,伺服钢支撑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软土地区深基坑中以期提高变形控制效果。由于伺服端头价格较高,且同时采用坑底加固,导致现有伺服钢支撑基坑工程整体造价普遍偏高。坑底加固在伺服钢支撑基坑中的作用及必要性,已成为类似基坑设计进... 近年来,伺服钢支撑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软土地区深基坑中以期提高变形控制效果。由于伺服端头价格较高,且同时采用坑底加固,导致现有伺服钢支撑基坑工程整体造价普遍偏高。坑底加固在伺服钢支撑基坑中的作用及必要性,已成为类似基坑设计进一步优化所需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依托某深厚软土地区伺服钢支撑基坑开展研究。首先,基于实测数据分析了坑底加固区和无坑底加固区的围护结构变形特性。其次,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坑底加固对基坑变形控制的作用及必要性。研究结果表明:坑底加固区中,全伺服钢支撑段围护结构变形显著小于单道伺服钢支撑段变形;伺服钢支撑轴力的增大可使围护结构产生向坑外的变形增量。同时,伺服钢支撑轴力调整具有一定的作用范围,可较为有效地减小伺服钢支撑轴线附近土体开挖引起的围护结构变形。无坑底加固区中,尽管使用了更多道伺服钢支撑,但变形控制效果总体不如坑底加固区的全伺服钢支撑段,存在多处测点围护结构变形过大。同时,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相同设计轴力条件下,若采用坑底加固则可显著减小无坑底加固段变形,且增大坑底加固面积可进一步提高围护结构变形控制效果。因此,对于坑底位于软弱土层中的伺服钢支撑基坑,坑底加固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不宜通过增加伺服钢支撑道数的方式取代坑底加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伺服钢支撑轴力 坑底加固 围护结构侧移 软土基坑 HSS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elica的多领域伺服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何义 姚锡凡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6-48,52,共4页
在实际应用需求中,跨领域建模与仿真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面向对象物理建模语言Modelica使多领域建模变得相对简单,并能在完全支持Modelica语言环境下的Dymola平台上进行仿真。采用Mod-elica语言分别对开环伺服系统和半闭环伺服系统进... 在实际应用需求中,跨领域建模与仿真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面向对象物理建模语言Modelica使多领域建模变得相对简单,并能在完全支持Modelica语言环境下的Dymola平台上进行仿真。采用Mod-elica语言分别对开环伺服系统和半闭环伺服系统进行了建模,并在Dymola上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多领域的伺服系统动态响应性能效果良好,与分析基本上吻合。利用Modelica语言的开放性,根据研究对象的需要建立一些相关的模型,同时也完善了模型库。Modelica/Dymola为伺服系统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领域 伺服系统 建模与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阶段退化数据融合的伺服驱动单元可靠性建模
11
作者 张忠文 彭翀 +1 位作者 车众元 王基坤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92-704,共13页
为了精确评估数控系统伺服驱动单元的可靠性,提出了一种多阶段退化数据融合的可靠性建模方法。通过分析多种退化过程模型,针对不同伺服驱动单元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特点,引入随机效应并给出了考虑个体差异的可靠性模型建立方案;采用贝叶... 为了精确评估数控系统伺服驱动单元的可靠性,提出了一种多阶段退化数据融合的可靠性建模方法。通过分析多种退化过程模型,针对不同伺服驱动单元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特点,引入随机效应并给出了考虑个体差异的可靠性模型建立方案;采用贝叶斯方法通过考虑多种退化过程,将不同退化的数据进行融合,建立了多阶段退化数据融合的伺服驱动单元可靠性模型,并采用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方法完成模型参数估计;在实验室环境下搭建伺服驱动单元加载测试平台,采集实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过程 数据融合 贝叶斯方法 伺服驱动单元 可靠性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视觉伺服的可重构海洋浮体定相对位姿鲁棒模型预测控制
12
作者 石冉博 付东飞 王继龙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3-176,共14页
针对在GPS信号弱/拒止和环境感知欠缺的环境下可重构海洋浮体的协同控制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定相对位姿(Determined relative pose,DRP)视觉伺服模型的鲁棒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Nonlinear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NMPC)方案。可重... 针对在GPS信号弱/拒止和环境感知欠缺的环境下可重构海洋浮体的协同控制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定相对位姿(Determined relative pose,DRP)视觉伺服模型的鲁棒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Nonlinear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NMPC)方案。可重构海洋浮体的视觉伺服问题难点主要包括环境干扰强、系统非线性程度高、视觉伺服易陷入局部极值和可见性约束强。为应对这些难题,该视觉伺服控制策略需要实现:被控船仅依靠视觉信息进行多船协同控制;视觉伺服模型收敛性好;控制器具有一定鲁棒性且处理非线性系统和约束条件的能力强。为此,本研究首先建立了单浮体的动力学模型;然后将视觉模型、被控船艏摇信息及相机云台转角信息整合到系统状态中,形成了DRP模型,从而保证了双浮体视觉伺服控制结束后相对位姿的唯一性;接着结合浮体动力学模型和DRP模型,建立了基于图像的视觉伺服(Image based visual servo,IBVS)的系统模型,并对该系统模型进行分析,进而据此设计了鲁棒的NMPC控制器,以保证视觉伺服任务可以在强外界干扰的环境下进行;最后通过大量数值仿真实验验证了该方案的有效性。这些实验结果不仅证明了控制策略的稳定性和准确性,还展示了其在复杂环境下的鲁棒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测控制 信息物理系统 图像的视觉伺服(IBVS) 定相对位姿视觉伺服模型 可重构海洋浮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伺服系统摩擦参数辨识及前馈补偿
13
作者 马晨杰 鲁文其 +3 位作者 林军华 罗坚 郑龙 潘波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0-87,共8页
机器人和数控机床等高端机械用位置伺服系统的定位性能易受摩擦力矩等干扰的影响,对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 with improved particle velocity and position update formula,IPSO-VP)的... 机器人和数控机床等高端机械用位置伺服系统的定位性能易受摩擦力矩等干扰的影响,对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 with improved particle velocity and position update formula,IPSO-VP)的伺服系统摩擦参数辨识及前馈补偿方法。首先,分析并建立基于Stribeck的摩擦模型,在传统粒子群算法(PSO)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IPSO-VP)的摩擦参数辨识方法,该方法采用一种新的基于粒子维度信息的位置和速度自适应更新策略,以及一种新的基于Logistic混沌非线性变化惯性权重对模型参数进行辨识;其次,基于辨识获得的摩擦力矩值,将其前馈补偿到伺服系统交轴电流上以补偿摩擦力矩。为了验证算法的有效性,搭建系统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相较于基于传统粒子群算法(PSO)的参数辨识方法,采用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IPSO-VP)的系统,其参数的辨识精度和迭代收敛速度更高,从而提高了机器人和数控机床等用伺服系统的跟踪控制性能和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伺服系统 Stribeck摩擦模型 改进粒子群算法 摩擦力矩辨识 前馈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液伺服系统动态柔性变结构比例微分复合控制研究
14
作者 王晓晶 王小龙 +1 位作者 高汶韬 冯亚铭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9,共10页
针对摩擦干扰等不确定非线性因素对连续旋转电液伺服系统控制性能的影响,建立了马达系统模型及其摩擦力矩模型。采用改进麻雀搜寻算法进行比例微分控制器参数调优,确定了一种基于摩擦前馈补偿的简化动态柔性变结构比例微分复合控制策略... 针对摩擦干扰等不确定非线性因素对连续旋转电液伺服系统控制性能的影响,建立了马达系统模型及其摩擦力矩模型。采用改进麻雀搜寻算法进行比例微分控制器参数调优,确定了一种基于摩擦前馈补偿的简化动态柔性变结构比例微分复合控制策略。该控制器提高了超低速和高频响应性能,系统频率响应达到了11 Hz。在工业计算机系统上利用C++Builder编程的可视化界面对实验结果与仿真进行对比,验证了控制效果。尽管实验中的控制性能相较于仿真略有下降,尤其是在高频情况下,但系统仍表现出较好的控制精度。研究结果为连续旋转电液伺服马达的控制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回转电液伺服马达 摩擦力矩模型 动态柔性变结构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快速紧锁机构多领域仿真和试验分析
15
作者 支亚捷 芮万智 +1 位作者 徐炎 孔武斌 《电机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1,共11页
针对大型快速紧锁机构这类多领域耦合系统整体分析困难问题,提出基于Modelica多领域建模仿真方案,对该机构的结构、控制和运行工况进行了设计和研究。首先,合理划分机构的子模块,建立永磁同步电机的电磁特性模型和滚珠丝杠、推杆的动力... 针对大型快速紧锁机构这类多领域耦合系统整体分析困难问题,提出基于Modelica多领域建模仿真方案,对该机构的结构、控制和运行工况进行了设计和研究。首先,合理划分机构的子模块,建立永磁同步电机的电磁特性模型和滚珠丝杠、推杆的动力学模型,并在仿真平台中搭建子系统和整体全链路模型;其次,利用粒子群算法进行驱动系统控制参数优化;最后,测试普通位置控制、绕Z轴固定偏角和绕三轴动态偏角3种工况,探究在1 s的时间指标内,不同角度对机构扶正精度的影响。仿真和样机试验结果表明,机构在不同工况下具有较高的扶正精度,验证了机构设计的合理性和仿真模型的有效性,为其他大型多领域伺服控制系统和建模仿真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快速紧锁机构 多领域建模 永磁同步电机 伺服控制 扶正精度 粒子群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合物开采模拟超重力试验装置的研发及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路君 王鹏 +3 位作者 朱斌 王心博 杨颂清 陈云敏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6-324,共9页
天然气水合物是突破世界能源瓶颈的重要潜在能源,广泛分布于深海沉积物和陆域永冻土。水合物赋存在高压低温环境下,储层厚度达数十至百米,大尺度储层重力场显著影响其开采时的液气渗流、储层变形和传热过程,进而影响开采产气效率且可能... 天然气水合物是突破世界能源瓶颈的重要潜在能源,广泛分布于深海沉积物和陆域永冻土。水合物赋存在高压低温环境下,储层厚度达数十至百米,大尺度储层重力场显著影响其开采时的液气渗流、储层变形和传热过程,进而影响开采产气效率且可能诱发工程灾变。研发了一套能够在超重力场下模拟大尺度水合物储层长历时开采演变过程的离心模型试验装置,主要由高压釜系统、水合物制备模块、水压力控制模块、水合物开采模块、监测与响应模块组成。该装置能够在100g超重力下伺服调控高压釜内气液压力和温度环境,在模型尺度上有效再现水合物储层应力、温度和荷载条件。在系统介绍装置研发思路和技术特色的基础上,通过100g下水合物储层模型降压分解试验探析了原位等效重力场下储层不同深度处孔压演化规律及开采产气特性,再现了Nankai海槽原位试采产气速率峰值模式,为揭示水合物储层开采相变多相多场耦合机制和灾变防控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合物 离心模型试验 降压开采 高压釜 产气速率 伺服控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流电机位置伺服系统新型控制策略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邵雪卷 康鹏飞 +1 位作者 张井冈 陈志梅 《控制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37-1543,共7页
针对伺服系统控制器参数设计的复杂性和系统抗干扰性低的问题,设计了内模PID速度控制器和基于指数趋近律的滑模变结构位置控制器,并通过李雅普诺夫理论对系统的稳定性进行分析。速度控制器采用内模PID控制,只调节滤波器参数λ,避免了因... 针对伺服系统控制器参数设计的复杂性和系统抗干扰性低的问题,设计了内模PID速度控制器和基于指数趋近律的滑模变结构位置控制器,并通过李雅普诺夫理论对系统的稳定性进行分析。速度控制器采用内模PID控制,只调节滤波器参数λ,避免了因调参困难而影响伺服系统的控制精度;位置控制器采用滑模控制方式,对参数变化以及外界影响等因素具有强鲁棒性。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控制系统能够满足对直流伺服电机位置控制的快速性和准确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电机 位置伺服系统 内模PID控制 滑模变结构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EPS伺服变幅加载系统PID建立DNN控制优化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培 张杰飞 张昊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65-268,共4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电液伺服加载系统运动精度,设计了一种PID建立DNN控制系统。通过柔性联接的模式构建电液位置伺服系统,确保在瞬态平衡响应过程中快速完成控制。搭建了柔性电液位置伺服调控测试,并开展调控效果分析。研... 为了进一步提高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电液伺服加载系统运动精度,设计了一种PID建立DNN控制系统。通过柔性联接的模式构建电液位置伺服系统,确保在瞬态平衡响应过程中快速完成控制。搭建了柔性电液位置伺服调控测试,并开展调控效果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通过PID建立的DNN控制器在校正柔性联接电液位置伺服参数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整体响应时间大幅缩短,确保系统频段动态控制效果获得明显改善。采用DNN控制器调节柔性连接电液伺服系统时,能够有效增强系统低频负载位移精度,避免发生幅值衰减的问题,能够以更高精度跟踪柔性连接电液位置伺服参数,促进了系统跟踪性能获得明显改善。该研究对提高汽车运行稳定性以及节能具有很好的理论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液伺服系统 位移控制 深度神经网络 跟踪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摩擦伺服跟踪模型的自抗扰控制策略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韩顺杰 粟华 缑泽恩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18-1424,共7页
针对摩擦非线性扰动和外部干扰影响光电稳定平台跟踪性能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Elastoplastic摩擦模型的自抗扰控制方法。首先,建立了基于Elastoplastic摩擦的伺服系统空间状态模型;其次,利用Elastoplastic模型前馈补偿系统中的摩擦非线... 针对摩擦非线性扰动和外部干扰影响光电稳定平台跟踪性能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Elastoplastic摩擦模型的自抗扰控制方法。首先,建立了基于Elastoplastic摩擦的伺服系统空间状态模型;其次,利用Elastoplastic模型前馈补偿系统中的摩擦非线性,减小量测噪声对系统的影响,并初步抑制摩擦力矩对系统的干扰,然后,基于该模型设计摩擦补偿与自抗扰控制相结合的复合控制器,最后对带有摩擦的伺服系统进行了仿真实验,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该复合控制方案能够提高光电稳定平台的跟踪性能,验证了所提出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和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astoplastic摩擦模型 自抗扰控制 前馈补偿 伺服控制 参数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例伺服阀非线性液动力模型修正与特性分析
20
作者 艾超 刘礼庆 +3 位作者 魏立忠 陈立娟 高伟 任建新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2-93,共12页
比例伺服阀的高速运行以及油液流动状态直接影响液动力的变化,进而影响比例伺服阀和伺服机构的动静态性能。基于此,为明确比例伺服阀液动力的变化规律和特性,首先基于阀芯和阀体配合的节流口结构建立液动力的理论数学模型。然后结合流... 比例伺服阀的高速运行以及油液流动状态直接影响液动力的变化,进而影响比例伺服阀和伺服机构的动静态性能。基于此,为明确比例伺服阀液动力的变化规律和特性,首先基于阀芯和阀体配合的节流口结构建立液动力的理论数学模型。然后结合流场仿真,分析不同开度和不同压差下液动力变化情况,明确液动力仿真结果和理论结果的偏差,修订液动力理论数学模型。最后,基于液动力测试平台,验证了不同开度和压差下液动力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射流角的减小会导致稳态液动力不断增大,阀口开度的增大使稳态液动力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同时在小开度下压差越大对应稳态液动力的峰值也越大,研究成果为比例伺服阀非线性补偿控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例伺服阀 稳态液动力 模型修订 非线性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