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5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在职培训满意度量表的研制 被引量:2
1
作者 吴本连 刘倩倩 张海燕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1-160,共10页
依据国家相关文件、教师教育相关理论以及体育教师在职培训的实际情况,研制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在职培训满意度量表,为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的绩效评价和质量提升提供相应的测量工具。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界定了中小学体育教师在职培训满... 依据国家相关文件、教师教育相关理论以及体育教师在职培训的实际情况,研制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在职培训满意度量表,为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的绩效评价和质量提升提供相应的测量工具。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界定了中小学体育教师在职培训满意度的概念以及相关维度,并建立条目池;随后采用专家问卷调查,完成量表条目初筛;最后运用初始量表进行测试,并分析项目鉴别度、区辨力、信度、效度等对量表进行科学性检验和修订。研制出的量表包括培训制度、培训资源、培训过程、培训服务和培训效果5个维度,共35个条目。分量表和总量表的重测信度在0.780~0.919之间(P<0.01),Cronbach’sα系数在0.754~0.904之间(P<0.01);各条目因子载荷在0.415~0.876之间,符合量表研制的测量学指标要求。该量表研制程序规范,信效度理想,可作为相关培训工作的科学化标准化的测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 体育教师 在职培训 满意度 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赋能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空间社会学论绎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彦龙 徐帅帅 《体育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1-128,共8页
数字赋能不仅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注入强劲动力,而且拓展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空间。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从空间社会学视域出发,以“理论阐释—空间转向—现实困境—优化路径”为逻辑主线,对数字赋能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展开探讨。研... 数字赋能不仅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注入强劲动力,而且拓展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空间。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从空间社会学视域出发,以“理论阐释—空间转向—现实困境—优化路径”为逻辑主线,对数字赋能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展开探讨。研究认为,物质空间、社会空间、精神空间共同构成课后延时体育服务三维空间。数字赋能下,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物质空间由实体形态向虚实融合转化,社会空间由协同不足向集成治理转变,精神空间由去情景化向富情境化提升,但存在物质空间失“衡”、社会空间失“联”、精神空间失“真”等现实困境。研究提出,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数字化体育教育理念、深化数字体育人本底色,实现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物质空间均衡、社会空间联结、精神空间回归等优化路径,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提供创新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体育 数字赋能 课后延时体育服务 空间社会学 中小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北京市中小学生近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
作者 王路 赵海 +2 位作者 夏志伟 孙冰洁 郭欣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22-326,共5页
目的分析2022年北京市中小学生的近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相关部门制定中小学生近视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北京市中小学生常见病监测和影响因素数据库,选取其中4~12年级的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 目的分析2022年北京市中小学生的近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相关部门制定中小学生近视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北京市中小学生常见病监测和影响因素数据库,选取其中4~12年级的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其近视的主要因素。结果共调查23519名中小学生,其近视检出率为72.2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分别以郊区、男生、父母都不近视、不是每天摄入含糖饮料、课间休息去户外、每天使用移动电子设备时长<2h、每天放学后读写时长<2 h、读写姿势正确、不在走路或乘车时看书/电子屏幕为参照,城区(OR=1.164,95%CI:1.094~1.239)、女生(OR=1.303,95%CI:1.228~1.382)、父母至少一方近视(OR=1.998,95%CI:1.883~2.120)、每天摄入含糖饮料(OR=1.141,95%CI:1.014~1.285)、课间休息在教学楼内(OR=1.173,95%CI:1.095~1.255)、每天使用移动电子设备时长≥2h(OR=1.091,95%CI:1.016~1.170)、每天放学后读写时长≥2h(OR=1.596,95%CI:1.496~1.702)、读写姿势不正确(OR=1.123,95%CI:1.057~1.193)、经常在走路或乘车时看书/电子屏幕(OR=1.156,95%CI:1.035~1.291)的中小学生发生近视的可能性更高。结论北京市中小学生的近视检出率较高,且其影响因素较多。因此,未来相关部门应加强高度近视危害及正确用眼行为习惯的健康教育,促进各项近视防控措施落实,以保护中小学生的视力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生 近视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达国家中小学课后体育服务经验与启示
4
作者 王燕华 彭建敏 +1 位作者 文秀丽 汪作朋 《体育文化导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1-57,共7页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探析发达国家中小学课后体育服务的基本情况与有益经验,并提出对我国的启示。经验:师资力量专业化,数字赋能普及化,社会参与普遍化,质量评估规范化。启示:聚焦人才体制机制建设,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探析发达国家中小学课后体育服务的基本情况与有益经验,并提出对我国的启示。经验:师资力量专业化,数字赋能普及化,社会参与普遍化,质量评估规范化。启示:聚焦人才体制机制建设,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聚焦数字赋能价值认同,推进学校体育数字化转型;聚焦社会力量有机参与,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聚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推动服务优质均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管理 课后体育服务 中小学 发达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市中小学生传染病防治知识掌握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5
作者 宋宁 陈思 +3 位作者 贾惠岩 柴婧 王君 张宇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16-520,共5页
目的 了解乌鲁木齐市中小学生传染病防治知识掌握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23年9—12月,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乌鲁木齐市7区1县的14所一贯制学校6317名中小学生开展问卷调查,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描述传染病防治知识得分,采... 目的 了解乌鲁木齐市中小学生传染病防治知识掌握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23年9—12月,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乌鲁木齐市7区1县的14所一贯制学校6317名中小学生开展问卷调查,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描述传染病防治知识得分,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不同特征调查对象的传染病防治知识得分水平进行比较,采用多重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影响中小学生传染病防治知识掌握的因素。结果 共计调查中小学生6317人,传染病防治知识得分为[22 (19,25)]分,传染病防治知识得分率为[55.0%(47.5%,62.5%)]。不同年级、城乡、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的中小学生传染病防治知识掌握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结果显示,随着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水平的增加,学生对传染病防治知识的掌握情况越好[父亲文化程度(中学:β=0.52,高中:β=0.52,大专:β=0.80,大学及以上:β=0.93)、母亲文化程度(中学:β=0.28,高中:β=0.73,大专:β=1.35,大学及以上;β=1.38)和家庭月收入(3001~<5001元:β=0.76,5001~<10 000元:β=1.68,≥10 000元:β=1.64)];学生年级则相反,年级越高,掌握情况越差(六年级:β=0.60,七年级:β=-0.96,九年级:β=-0.47);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对传染病防治知识的掌握情况好于城市学生(β=0.88)。分性别分析发现,男女生之间在父亲文化程度是否为传染病防治知识掌握的影响因素方面存在差异,在男生中,父亲文化程度越高,学生对传染病防治知识掌握情况越好(中学:β=0.70,高中:β=0.82,大专:β=1.07,大学及以上:β=1.26)。结论 乌鲁木齐市中小学生传染病健康素养有待提升,应全面加强健康教育工作,特别是针对父母文化程度偏低、家庭月收入较低等群体,应建立针对性的传染病健康教育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 中小学生 传染病 防治知识掌握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的四重逻辑
6
作者 任志锋 王天娇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23,共7页
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是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的重要制度安排,其要义在于通过优势集成、资源整合、协同发力,打造全员参与、全程衔接、全方位联动的思政课改革创新协作体和思政育人有机体。为此,应遵循... 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是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的重要制度安排,其要义在于通过优势集成、资源整合、协同发力,打造全员参与、全程衔接、全方位联动的思政课改革创新协作体和思政育人有机体。为此,应遵循价值定向逻辑,通过构建有序进阶的价值目标、明确权责共担的价值规范、打造网状共生的价值关系,推动各级各类思政育人主体目标同向、和谐共生;遵循利益融通逻辑,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系统观念,整合差异化利益需求,增进多维度利益均衡,不断增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的内生动力;遵循制度保障逻辑,着力完善多维立体的共同体组建运行机制,构建常态长效的共同体协作评价机制,确保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行稳致远;遵循技术赋能逻辑,加快数字化资源开发共享,构建跨域融合的育人生态,畅通全过程、全领域、全要素协同育人链路,不断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的整体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 价值 利益 制度 技术赋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杨精神融入新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研究
7
作者 杨明芳 郎禹超 包宇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25年第3期106-112,共7页
胡杨精神为新疆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时代内涵。将胡杨精神融入新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具有重要价值。助推胡杨精神融入思政课一体化教学,需遵循不同年龄段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结合各学段具体要求循序渐... 胡杨精神为新疆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时代内涵。将胡杨精神融入新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具有重要价值。助推胡杨精神融入思政课一体化教学,需遵循不同年龄段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结合各学段具体要求循序渐进。小学阶段围绕道德情感启蒙孵化情感,中学阶段围绕知识传授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围绕理想信念升华注重传承与践行。构建一体化教学协同机制、推动教材内容一体化建设、打造高质量思政课教师队伍、善用“大思政课”铸魂育人是推进胡杨精神融入新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杨精神 新疆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造进步”还是“实干兴校”:高校参与中小学改进的批判话语分析
8
作者 李星 李太平 《重庆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4-106,共13页
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单位,学校改进的范围和边界在不断向外拓展。同为教育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高校在助力教师专业发展、撬动诸多结构性因素和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等方面具有深远影响。借助批判话语分析理论,以H大学参与中小学改进的... 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单位,学校改进的范围和边界在不断向外拓展。同为教育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高校在助力教师专业发展、撬动诸多结构性因素和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等方面具有深远影响。借助批判话语分析理论,以H大学参与中小学改进的实践过程为个案,从微观角度近距离考察高校如何描述和理解参与过程。研究发现:实践话语、政策话语和理论话语是高校描述参与学校改进实践过程的主要类型。实践话语通过组织化文本宣传、非文本性乡土话语来稳固参与立场;政策话语通过“名词化”陈述方式践行学校改进合法化的价值原则;理论话语通过不断微调改进方向理顺学校改进的话语“力量”。从话语实践层面看,按照标准化的科学研究程序,虽然能让学校在反观自身和外向对比中更容易理解、接受和认同自身定位,但也容易被引导至文本作者假设的轨道上,因而难以养成独立思考、批判质疑的习惯;运用互文性表述机制,即在日常交流、官方主持的会议、正式文本等不同情境下,交叉引用不同话语以表述带有时间设计痕迹的故事,可能让学校在改进中没有扮演主角而是充当了故事背景,进而面临被代表和被发声的困境。从社会实践层面看,参与过程分别折射了特定的权力秩序:被异化的科学理性,推崇在科学理性包装下的改进过程才有价值,才是值得学习的标准;被神化的专家能力,迷信专家系统帮助学校认识、解释和改变自身处境的力量,进而踏上被设计的“外铄式”改进之路。高校的参与作用倾向于表达和书写学校进步的合理性,但如何带头实干进而成为正当化行为典范才是更艰难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改进 大中小学合作 批判话语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中小学一体化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教育策略研究
9
作者 王小一 王雨南 宫麟丰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38-41,共4页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法治教育的核心。大中小学一体化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教育是完善大思政育人、提升青少年法治素质进而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在分析大中小学一体化推进习近平法治思...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法治教育的核心。大中小学一体化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教育是完善大思政育人、提升青少年法治素质进而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在分析大中小学一体化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教育的价值意蕴和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联动机制、增强教师法治教学本领、横纵两维融通资源的实施策略,以期提升大中小学一体化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教育的育人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教育 大中小学一体化 价值意蕴 实施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力量参与中小学课后体育服务的成效、经验与优化策略
10
作者 张天峣 安义德 《体育文化导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7-103,共7页
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对社会力量参与中小学课后体育服务的成效、经验进行研究,并提出优化策略。经验:完善配套措施,夯实自身实力;校社协同共建,形成工作合力;拓展服务资源,赋能“双减”增效;聚焦内容品质,增强课程... 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对社会力量参与中小学课后体育服务的成效、经验进行研究,并提出优化策略。经验:完善配套措施,夯实自身实力;校社协同共建,形成工作合力;拓展服务资源,赋能“双减”增效;聚焦内容品质,增强课程引力。优化策略:健全系列规范要求,提升自身内生动力;搭建共建共享机制,组建区域服务共同体;盘活多种优势资源,凝聚多元化服务力量;优化供给内容,丰富课程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教育 课后体育服务 社会力量 中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学生课堂沉默的隐匿行动与生存策略——基于“弱者的武器”视角
11
作者 艾诗根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2-90,共9页
课堂沉默是中小学生一种参与课堂学习的隐匿行动和策略性自我保护的生存艺术。中小学生往往通过服从性沉默、参与性沉默和抗争性沉默等心照不宣的个体行动,对教师教育权力的挤压和社会文化惯习的塑造等实施多种多样的抵抗式回应,这些抵... 课堂沉默是中小学生一种参与课堂学习的隐匿行动和策略性自我保护的生存艺术。中小学生往往通过服从性沉默、参与性沉默和抗争性沉默等心照不宣的个体行动,对教师教育权力的挤压和社会文化惯习的塑造等实施多种多样的抵抗式回应,这些抵抗既反映出中小学生作为大多数弱者的身份和生存策略,又折射出课堂沉默背后的价值扭曲。为了扭转对“课堂沉默”价值的误判,教师要克服对中小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简单化、随意化和非伦理化处理,正当行使教师的教育权力,构建合理的课堂沉默美德观,保持中小学生有意义的课堂沉默与高质量言说之间的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生 课堂教学 教师教育权力 课堂沉默 社会文化惯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视域下大中小学劳动思政一体化建设的三重逻辑
12
作者 王晓会 《天津农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90-96,共7页
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认为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要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加强青少年劳动教育,需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并贯通到大中小学各学段。遵循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的理论逻辑,分析我国... 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认为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要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加强青少年劳动教育,需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并贯通到大中小学各学段。遵循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的理论逻辑,分析我国青少年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现实逻辑,探寻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思政一体化发展的实践逻辑。强化劳动育人功能,以劳动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是思政育人的重要途径和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中小学 劳动思政 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形成逻辑、难点指向与关键靶点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涛 李斌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2-30,共9页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厘清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形成逻辑、难点指向与关键靶点。认为: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是以体育课程为依托,按照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内在逻辑,基于学生发展的适应性与渐进性,构建横纵一体、有机衔接、全贯通...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厘清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形成逻辑、难点指向与关键靶点。认为: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是以体育课程为依托,按照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内在逻辑,基于学生发展的适应性与渐进性,构建横纵一体、有机衔接、全贯通式的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方向的体育课程思政体系。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前提需要澄清体育课程思政与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的内涵,形成具有正确导向的话语体系,从横纵2个维度明确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内涵。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难点涉及公众对于体育课程的认知偏向、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的统筹与管理、目标设计与内容体系、资源与效果评价平台搭建等方面。实现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高效性与常态化应以4个方面为靶点:确立共识,统筹思想,厚植育人情怀;构建保障体系,重视效果评价,打造育人共同体;合理配置学段思政元素,聚焦体育课程,通过运动项目全程育人;搭建资源平台,促进学科融合,拓宽体育课程育人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课程 课程思政 一体化 育人 大中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以来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变化趋势及促进策略 被引量:16
14
作者 马德浩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9-168,共10页
对新世纪以来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发现中小学生的超重、肥胖以及视力不良问题仍在加剧,爆发力素质持续下降,速度素质、力量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虽呈现出止跌向好的趋势,但仍未得到根本性好转。为有效促... 对新世纪以来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发现中小学生的超重、肥胖以及视力不良问题仍在加剧,爆发力素质持续下降,速度素质、力量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虽呈现出止跌向好的趋势,但仍未得到根本性好转。为有效促进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提出相应策略:(1)健全多部门合作机制,提高学生体质健康协同治理能力;(2)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强化学生体质健康法治保障;(3)完善监测评估机制,督促地方政府、学校重视学生体质健康;(4)深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学生课内学习质量;(5)构建“家校社”体育联动体系,促进学生课外体育锻炼;(6)优化环境设施建设,引导学生选择积极的出行与休闲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生 体质健康 变化趋势 促进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什么是好的课后服务:德国全日制小学课后服务质量标准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于博 杨清溪 李淑华 《比较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71,共14页
目前我国中小学的课后服务进入了由探索性实践向扩优提质转变的过渡性阶段,在此阶段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是好的课后服务”,即课后服务的质量评价,这也是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利益相关者需要面对的核心问题。课后服务在德国经历了百... 目前我国中小学的课后服务进入了由探索性实践向扩优提质转变的过渡性阶段,在此阶段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是好的课后服务”,即课后服务的质量评价,这也是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利益相关者需要面对的核心问题。课后服务在德国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已然形成了完善的课后服务模式和科学的运行机制。从2026年起德国将逐步引入小学生全天课后服务的法定权利,而全日制小学是课后服务的主要承担者。为保障全日制小学课后服务的质量,德国分别从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层面制定了全日制小学课后服务质量标准,用以指导各联邦州开展课后服务质量提升计划,而且质量标准呈现出四个典型特征:突出课后服务质量标准制定过程的科学性与全面性;突出课后服务质量标准对教育公平的维护;突出课后服务质量标准对家庭与事业的平衡;突出课后服务质量标准对学生个性与全面发展的重视。基于对德国全日制小学课后服务质量标准的分析,可以得出三点启示:首先健全制度规范,做好国家与地方层面课后服务质量标准的制定与落实工作;其次铸牢育人理念,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作为构建课后服务质量标准的基本原则;最后加强内外合作,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统一作为保障课后服务质量的重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 全日制小学 课后服务 质量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校体育课后服务质量提升策略调适 被引量:4
16
作者 朱荣 杨钰鑫 高长征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2-100,共9页
现代化新征程中,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探赜学校体育课后服务高质量提升,是加速推动中国式体育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学校体育工作改革的必然之基。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深度探究学校体育课后服务的功能价值、发展契机、开... 现代化新征程中,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探赜学校体育课后服务高质量提升,是加速推动中国式体育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学校体育工作改革的必然之基。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深度探究学校体育课后服务的功能价值、发展契机、开展现状与质量提升的策略调适。研究认为,当前体育课后服务在制度保障、协同合作、教学内容、监管评价等方面存在诸多困囿,应以学生健康、人才培养、教育公平以及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积极发挥其看护、辅导、以体育人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提出当前体育课后服务质量提升的实践策略:加强顶层设计,保障服务持续稳定;建立合作平台,高效配置体育资源;融合先进理念,创新体育文化活动;完善评价反馈,促进服务质量提升,为国家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体育 体育课后服务 中小学 质量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以补齐中小学体育教师资源短板?——基于深化体教融合典型实践的多案例分析 被引量:16
17
作者 柳鸣毅 王瑞 +4 位作者 孔年欣 尹子康 蔡静洁 龚海培 敬艳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5-69,100,共16页
基于5个典型案例,依据资源依赖理论聚焦体育教师资源、组织结构关系和效能提升3个主题及其相互内在关联因素,归纳出市场运行机制、校际合作机制、政社合作机制、政策支持机制和行动补给机制5种补齐普通中小学体育教师资源短板的适配机... 基于5个典型案例,依据资源依赖理论聚焦体育教师资源、组织结构关系和效能提升3个主题及其相互内在关联因素,归纳出市场运行机制、校际合作机制、政社合作机制、政策支持机制和行动补给机制5种补齐普通中小学体育教师资源短板的适配机制。体育、教育等行政组织及普通中小学、体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组织形成恰适性治理逻辑、网络化治理格局和互补型治理方式的组织结构关系,实现对国家深化体教融合等顶层设计的政策创新、满足参与行动组织资源诉求和学校体育教育资源再生的目标。以此为导向构建更具包容性的补齐中小学体育教师资源短板的理论模型,以及多种机制共存的学校体育资源供给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体育教师 青少年体育 体教融合 资源依赖理论 组织结构 效能提升 体育教育资源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需要一体化学情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邓验 刘显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6-63,共8页
一体化的学情分析是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应有之义与可为之举。开展一体化学情分析研究是基于凸显思政教育一体化工作价值与增强现实工作实效的需要。在大中小学的学段进阶中,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与心理需求... 一体化的学情分析是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应有之义与可为之举。开展一体化学情分析研究是基于凸显思政教育一体化工作价值与增强现实工作实效的需要。在大中小学的学段进阶中,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与心理需求是贯通于各个学段、有较为明显的学段差异并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关系紧密的关键学情,是一体化学情分析的重点内容。应在多方主体的协同努力下,始终聚焦一体化学情分析的关键要素,引入新兴科学技术手段,确保一体化学情分析的合力化、系统化与精准化,发挥一体化学情分析的实效,助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深入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情分析 大中小学 一体化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中小教材一体化建设的学理价值、内在逻辑与实践理路 被引量:3
19
作者 雷浩 王丹艺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1期17-23,共7页
推进大中小教材一体化建设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一体化改革创新的关键抓手。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精神实质,大中小教材一体化建设是以核心素养为逻辑主线,贯通教材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等建设要素,... 推进大中小教材一体化建设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一体化改革创新的关键抓手。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精神实质,大中小教材一体化建设是以核心素养为逻辑主线,贯通教材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等建设要素,使各学段各学科教材形成紧密联系、相互贯通、有机衔接的整体的过程。大中小教材一体化建设应当以核心素养为育人纽带,统整大中小学段学科的教材目标体系;创设附着概念结构和学科思维的问题情境,整合大中小教材的内容组织;以课堂教学中的纵向任务进阶推动横向协作探究,延展大中小教材的使用方式;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作为评价教材的价值依据,贯通大中小教材的评价逻辑,最终凝聚合力建构高质量现代化的大中小教材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中小教材一体化 立德树人 核心素养 素养培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课程实施如何有效助力学校课后服务
20
作者 张志强 阿卜杜凯尤木·麦麦提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2-137,共6页
艺术课程作为学校课后服务的重要组成内容,其发展的内在逻辑是学校美育事业的持续进步、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诉求、课后艺术教育的承续创新。在中小学课后服务中,艺术课程实施面临的挑战有:艺术课程供给如何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差异;... 艺术课程作为学校课后服务的重要组成内容,其发展的内在逻辑是学校美育事业的持续进步、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诉求、课后艺术教育的承续创新。在中小学课后服务中,艺术课程实施面临的挑战有:艺术课程供给如何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差异;艺术课程资源如何实现城乡均衡发展的现实需要;艺术课程目标如何立足学生素养提升的价值旨归;艺术课程实施如何加强校外课程资源的有机融合。未来推进学校课后服务中高质量艺术课程建设的路径包括:探索多样艺术课程形式,关注学生个性学习发展需求;强化城乡教育资源供给,实现课后艺术课程相对均衡;聚焦艺术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整合校外艺术教育资源,推动课后课程建设提质增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课后服务 中小学艺术课程 课程实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