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8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Kinetic study of high-pressure acid leaching of Mg and Ni from serpentine 被引量:4
1
作者 WU Ling-long YANG Xi-yun +2 位作者 XU Hui ZHONG Zhi-jie WANG Xiao-d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2期410-419,共10页
Inner Mongolian serpentine ore was subjected to sulfuric acid leaching tests,and the effects of the leaching process parameters on the leaching efficiency of different metals were investigated.The leaching efficiency ... Inner Mongolian serpentine ore was subjected to sulfuric acid leaching tests,and the effects of the leaching process parameters on the leaching efficiency of different metals were investigated.The leaching efficiency of Mg,Fe,Al,Ni,and Co reaches 93.98%,60.09%,82.08%,90.58%,and 94.06%,respectively,under the leaching conditions of 5 mol/L H_(2)SO_(4),liquid/solid ratio of 4 mL/g,and leaching temperature 100℃.Hence,the valuable metals in serpentine were effectively recovered by sulfuric acid leaching.The leaching behaviors of Mg,Fe,and a small amount of Al were analyzed using X-ray diffrac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unreacted Mg and Fe remained as MgFe_(2)O_(4),and Al formed Al_(2)Si_(2)O_(5)(OH)_(4) in the leaching residue.The kinetics of Mg and Ni in the leaching process was studied respectively.The leaching kinetics of Mg conformed to the shrinking core model with an activation energy of 16.95 kJ/mol,which was controll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the diffusion and chemical reaction.The leaching kinetics of Ni accorded with the Avrami equation with an activation energy of 11.57 kJ/mol,which was controlled by diffusion.In the study,the valuable metal elements were extracted from serpentine minerals with high efficiency and low cost,which possessed important practical valu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rpentine sulfuric acid leaching mechanism THERMODYNAMICS leaching kinet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urface tension of lithium bromide aqueous solution/ammonia with additives and nano-particles 被引量:3
2
作者 蔡伟华 孔伟伟 +2 位作者 王悦 朱蒙生 王新雷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5期1979-1985,共7页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dditives and nano-particle on the surface tensions of lithium bromide(Li Br) aqueous solution/ammonia, many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based on Wilhelmy plate method. Firstly, ...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dditives and nano-particle on the surface tensions of lithium bromide(Li Br) aqueous solution/ammonia, many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based on Wilhelmy plate method. Firstly, the surface tension of Li Br aqueous solution with 1-octanol was measured and the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measured results and previous experimental results was given to verify the measuring accuracy. Some new additives, such as cationic surfactants cetyltrimethyl ammonium chloride(CTAC), and cetyltrimethyl ammonium bromide(CTAB) were chosen in the experiment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CTAC and CTAB can obviously reduce the surface tension of Li Br aqueous solution/ammonia. In addition, it is found that nano-particles cannot remarkably decrease the surface tension of Li Br aqueous solution/ammonia. However, the mixed addition of additives and nano-particles can remarkably affect the surface tension of Li Br aqueous solution/ammonia. That is to say, additives play more important role in reducing the surface tension of Li Br aqueous solution/ammonia. But nano-particles may enhance the heat transfer in the absorption refrigeration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thium bromide AMMONIA ADDITIVES nano-particles surface tens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ystal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Ni-W-P composite coatings reinforced by CeO_2 and SiO_2 nano-particles 被引量:2
3
作者 徐瑞东 翟大成 章俞之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12期4424-4431,共8页
Ni-W-P composite coatings reinforced by Ce O2 and Si O2 nano-particles on the surface of common carbon steels, were prepared by double pulse electrodeposition. The crystallization course was characterized by phase str... Ni-W-P composite coatings reinforced by Ce O2 and Si O2 nano-particles on the surface of common carbon steels, were prepared by double pulse electrodeposition. The crystallization course was characterized by phase structures, crystallinity, grain sizes and microstructur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s-deposited composite coating is amorphous. Whereas it turns into the crystalline structure with 98.25% crystallinity, and Ni3 P, Ni2 P and Ni5P2 alloy phases precipitate from structures at 400 °C. Thereafter, Ni2 P and Ni5P2 metastable alloy phases turn into Ni3 P stable alloy phase at 500 °C. The crystallization course of the composite coating has finished when being heat-treated at 700 °C. The average sizes of Ni grains increase with the rise of heat treatment temperature from400 °C to 700 °C. Ce O2 and Si O2 nano-particles deposited into Ni-W-P alloys can delay the crystallization course and habit the growth of alloy ph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osite coating double pulse electrodeposition Ni-W-P nano-particles crystal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ydrothermal Fabrication of Rod-like Rutile Nano-Particles
4
作者 José M F Ferreira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112-,共1页
Rutile phase exhibits higher refractive index and h id ing power, good chemical stability, and is becoming a candidate material for the high-temperature separation and catalysis applications. The thermodynamically sta... Rutile phase exhibits higher refractive index and h id ing power, good chemical stability, and is becoming a candidate material for the high-temperature separation and catalysis applications. The thermodynamically stable feature of rutile among the three polymorphs of TiO 2 usually hinders ob taining nano-sized rutile phase by a conventional calcining way. However, acid peptization of amorphous TiO 2 is favorable to the formation of rutile phase. I n this work, well-crystallized and well-dispersed rod-like rutile particles w ith specific surface areas of 49.1 and 35.0 m 2/g were prepared by hydrothermal ly treating the acid peptized TiO 2 amorphous sols at relatively low temperatur es of 200 ℃ or 240 ℃, respectively. The formation of non-touching rutile part icles is attributed to high long-range electrostatic forces between particles i n the presence of the high concentration of the peptizer. The acid peptization w ould easily break the ≡Ti-O-Ti≡ bonds to form ≡Ti-OH or HO-Ti-OH species depending on the amount of acid, and create condi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rut ile nuclei after structural rearrange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 Hydrothermal Fabrication of Rod-like Rutile nano-particl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蛇行工况下大排量摩托车悬架优化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冉险生 刘兴君 +2 位作者 赵洪亮 李金波 余大江 《机械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5-100,共6页
为了研究摩托车在蛇行工况下的操纵稳定性,首先在仿真软件VI-motorcycle中建立了人-车多体动力学模型,完成蛇行工况仿真分析和模型验证,并引入了评价摩托车蛇行工况的操纵性指标,然后以整车质心横摆角速度、侧倾角速度和侧倾传递函数为... 为了研究摩托车在蛇行工况下的操纵稳定性,首先在仿真软件VI-motorcycle中建立了人-车多体动力学模型,完成蛇行工况仿真分析和模型验证,并引入了评价摩托车蛇行工况的操纵性指标,然后以整车质心横摆角速度、侧倾角速度和侧倾传递函数为优化目标,以悬架系统参数为设计变量,联合Isight和MATLAB软件完成多目标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整车质心横摆角速度和侧倾角速度分别减小了18.26%和16.88%,侧倾传递函数减小了21.16%,摩托车的操纵稳定性明显提高,并通过优化后仿真证明了优化方案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排量摩托车 蛇行工况 操纵稳定性 横摆角速度 侧倾角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焦家遗址出土大汶口文化玉器的科技分析
6
作者 王强 王芬 +3 位作者 谷娴子 郑昕雨 边荣伟 邓子旭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93-1699,共7页
2017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山东章丘焦家遗址出土有大量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玉器。该研究对其中85件代表性样品进行了红外光谱(FTIR)和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p-XRF)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焦家玉器用材有透闪石、蛇纹石、绿松石、云母... 2017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山东章丘焦家遗址出土有大量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玉器。该研究对其中85件代表性样品进行了红外光谱(FTIR)和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p-XRF)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焦家玉器用材有透闪石、蛇纹石、绿松石、云母质玉、大理岩、滑石和硅孔雀石七种,各期材质组合相对一致,透闪石玉占比较小;所用透闪石玉为大理岩型,Sr含量特征与已知江苏溧阳梅岭玉不符,可能来自河北、辽东等地;所用蛇纹石玉可见大理岩型和超基性岩型两种,为多产地来源,且部分超基性岩型者与山东“泰山玉”特征相符,为就近取材;焦家遗址使用绿松石时间跨度较长,结合山东本土尚无绿松石矿发现及已有考古学研究结果,推测其原材料可能来自与秦岭东段的物质文化交流。综上,本研究弥补了大汶口文化玉器材质科学研究的不足,实证史前海岱地区强大的以玉料为代表的稀缺资源获取能力,对于完整认识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区域交流情况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汶口文化 焦家遗址 透闪石玉 蛇纹石玉 玉料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WS蓝牙耳机天线实验设计与实现
7
作者 顾朝志 李世宝 张旭腾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2-205,228,共5页
设计并实施了一个基于TWS蓝牙耳机天线的实验教学案例。借助特征模理论,以蛇形倒F天线为原型进行自由空间天线设计。在天线指标满足要求后,采用Solidworks建模,设计出带有电池、喇叭等部件的耳机壳,并将自由空间天线加载到耳机壳中,考... 设计并实施了一个基于TWS蓝牙耳机天线的实验教学案例。借助特征模理论,以蛇形倒F天线为原型进行自由空间天线设计。在天线指标满足要求后,采用Solidworks建模,设计出带有电池、喇叭等部件的耳机壳,并将自由空间天线加载到耳机壳中,考虑到金属、电池、喇叭等部件对天线性能的影响,对天线进行调整优化。仿真分析了加载耳机外壳的天线加载头模的比吸收率(SAR),结果表明符合国际标准。最后,制作了天线实物,并对天线进行性能测试及结构优化。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通过本实验案例教学,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微波天线基本原理、天线设计实现方法以及天线性能参数的理解与掌握,还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际工程能力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实无线立体声耳机 天线小型化 蛇形倒F天线 特征模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艺约束下的连续切割路径优化算法设计
8
作者 朱志松 赵旭 高岚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8-151,158,共5页
针对海绵切割系统连续切割路径优化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碰撞检测的蛇形排序方法。首先通过优化样片的切割起点和切出点,生成合理加工过渡线,使重复路径长度与样片之间的过渡加工路径长度最小。然后通过蛇形排序方法,生成上下往复的切割顺... 针对海绵切割系统连续切割路径优化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碰撞检测的蛇形排序方法。首先通过优化样片的切割起点和切出点,生成合理加工过渡线,使重复路径长度与样片之间的过渡加工路径长度最小。然后通过蛇形排序方法,生成上下往复的切割顺序,避免切割路径杂乱无章。搜索到目标样片后,通过碰撞检测方法判断当前加工过渡线是否与其他样片轮廓相交,并根据判断结果优化样片切割顺序,尽量避免跨样片切割,保证加工路径满足海绵切割系统的连续加工约束。最后利用该方法对60个海绵样片切割路径优化问题进行求解,得到一条满足加工约束的路径,进一步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割路径优化 蛇形排序 碰撞检测 海绵切割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小尺寸动态蛇形卷积的太阳能电池板检测YOLO模型
9
作者 汪宇玲 常佳熠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14-120,共7页
针对太阳能电池板表面缺陷检测任务中检测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一种融合小尺寸动态蛇形卷积的太阳能电池板检测YOLO模型。主要设计了可适应管束状瑕疵的小尺寸动态蛇形卷积,增强了模型对裂纹缺陷的表征能力;同时在模型颈部加入高效通道注... 针对太阳能电池板表面缺陷检测任务中检测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一种融合小尺寸动态蛇形卷积的太阳能电池板检测YOLO模型。主要设计了可适应管束状瑕疵的小尺寸动态蛇形卷积,增强了模型对裂纹缺陷的表征能力;同时在模型颈部加入高效通道注意力机制,并融合加权梯度特征,增强了对关键特征的提取能力。所提方法基于公开数据集进行仿真实验,实验mAP@0.5可达88.1%,相较于YOLOv7、Faster R-CNN、YOLOX-S的平均精度均值分别提高了5%、15.8%、1.6%,可以更准确地完成太阳能电池表面缺陷检测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电池板 缺陷检测 梯度信息 动态蛇形卷积 高效通道注意力机制 YOLO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蛇纹石中分离回收镍并协同矿化CO_(2)
10
作者 陈升国 冯小波 +5 位作者 马代强 甘代福 陈燕 袁增 曹雯 刘清才 《湿法冶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3,共9页
研究了采用绿矾焙烧—水浸—碳酸铵沉淀工艺从蛇纹石中分离回收镁和镍并矿化封存CO_(2)。考察了硫酸化焙烧过程中焙烧温度、绿矾/蛇纹石质量比、焙烧时间对镁和镍浸出率的影响,以及矿化反应(生成碳酸镁沉淀)过程中碳酸铵质量浓度、矿化... 研究了采用绿矾焙烧—水浸—碳酸铵沉淀工艺从蛇纹石中分离回收镁和镍并矿化封存CO_(2)。考察了硫酸化焙烧过程中焙烧温度、绿矾/蛇纹石质量比、焙烧时间对镁和镍浸出率的影响,以及矿化反应(生成碳酸镁沉淀)过程中碳酸铵质量浓度、矿化温度对水浸后液中镁、镍沉淀率的影响。探讨了碳酸铵质量浓度及矿化温度对金属离子沉淀行为和沉淀物微观形貌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焙烧温度670℃、绿矾/蛇纹石质量比5/1、焙烧时间90 min最佳条件下,镁、镍浸出率分别为89%和85%;矿化反应中,在碳酸铵质量浓度150 g/L、矿化温度80℃条件下,Ni^(2+)沉淀率<5%,Mg^(2+)沉淀率为97%,Fe^(3+)全部沉淀;随碳酸铵质量浓度增大,沉淀产物发生了Ni_(6)Fe_(2)(CO_(3))(OH)_(16)·4H_(2)O到MgCO_(3)·3H_(2)O再到(NH_(4))_(2) Mg(CO_(3))_(2)·3H_(2)O的转变;随矿化温度升高,沉淀产物从(NH_(4))_(2) Mg(CO_(3))_(2)·3H_(2)O逐渐转变成Mg 5(CO_(3))_(4)(OH)_(2)·4H_(2)O;低温下碳酸镁沉淀的微观形貌呈棒状,而高温下呈片状。试验结果可为蛇纹石中提取镍、后续CO_(2)减排工艺和工业固废绿矾的高效利用提供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纹石 工业绿矾 CO_(2) 协同矿化 封存 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提离钢轨电磁热成像检测方法研究
11
作者 杨庚 李浩然 +7 位作者 高斌 陆小龙 田贵云 张玉华 熊龙辉 殷鹰 段洪斌 朱玉玉 《中国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38,共8页
针对实际钢轨电磁热成像检测,由于存在振动和轨道表面不平整因素,需将激励线圈布置在较大的提升距离,以确保钢轨检测过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然而,由于提离效应,大多数电磁热成像激发线圈的提离距离被限制在10 mm以内,缺乏对大提离钢轨... 针对实际钢轨电磁热成像检测,由于存在振动和轨道表面不平整因素,需将激励线圈布置在较大的提升距离,以确保钢轨检测过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然而,由于提离效应,大多数电磁热成像激发线圈的提离距离被限制在10 mm以内,缺乏对大提离钢轨电磁热成像检测方法的研究。因此,该论文通过分析现有电磁热成像检测的提离局限,设计了适用于大提离条件的蛇形导磁体线圈,然后通过理论、仿真和实验分析合适的大提离距离,提出一种基于该激励线圈的大提离钢轨电磁热成像检测方法,并在提离为30 mm、检测速度为1 m/s的条件下对6种不同尺寸的钢轨缺陷进行实际检测。结果表明,该文提出的大提离钢轨电磁热成像检测方法针对6种缺陷均能检出,且缺陷在热图中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提离 电磁热成像检测 蛇型导磁体线圈 钢轨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氢气成藏规律及勘探开发前景展望
12
作者 倪智勇 曾溅辉 +2 位作者 刘小平 施凯 邵钢钢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共11页
中国“双碳”目标的确立促使寻找高效环保的能源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氢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正逐渐受到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目前,氢气的工业生产主要通过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制取,但在制氢的同时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工业上还通过电解... 中国“双碳”目标的确立促使寻找高效环保的能源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氢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正逐渐受到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目前,氢气的工业生产主要通过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制取,但在制氢的同时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工业上还通过电解水技术制取氢气,但该方法因成本昂贵无法大规模量产。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发现了诸多天然氢气聚集的实例,天然氢气以其低碳、可再生的特点有望成为未来最有前景的清洁能源。中国关于天然氢气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尚没有勘探、开采天然氢气的先例。为此,基于前人研究,结合全球天然氢气的发现情况,从石油地质学的角度总结了天然氢气的成因、运移、聚集规律,并对天然氢气勘探开发前景进行了展望。该研究可为中国未来天然氢气勘探开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氢气 成藏规律 地幔脱气 蛇纹石化 水溶相 前寒武纪基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印度洋天休热液区深海橄榄岩的蚀变演化序列:岩石化学与矿物学证据
13
作者 吕品洁 李洪林 +1 位作者 俞恂 李江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5-97,共13页
热液区超基性岩的蚀变过程在控制区域地球化学循环与矿物演化方面起关键作用,但热液区超基性岩的蚀变过程与蚀变机制目前还不清楚。本文以西北印度洋天休热液区不同位置获取的超基性岩为例,通过镜下岩矿综合鉴定、全岩化学成分分析以及... 热液区超基性岩的蚀变过程在控制区域地球化学循环与矿物演化方面起关键作用,但热液区超基性岩的蚀变过程与蚀变机制目前还不清楚。本文以西北印度洋天休热液区不同位置获取的超基性岩为例,通过镜下岩矿综合鉴定、全岩化学成分分析以及电子探针成分分析等进行了岩石化学特征、矿物学特征及其蚀变演化过程的研究。结果表明,天休热液区超基性岩发生了严重蚀变,主要特征组合矿物为蛇纹石(叶蛇纹石、纤蛇纹石、利蛇纹石)、伴生磁铁矿、绿泥石、伊丁石、方解石等次生矿物。综合全岩以及矿物主量元素分析发现天休热液区超基性岩的蚀变演化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Ⅰ)橄榄石、辉石类矿物在封闭系统下经历了典型的蛇纹石化作用;(Ⅱ)橄榄石在开放氧化环境下进一步经历了伊丁石化作用。蛇纹石化过程中Fe、Ca大量迁移并富集于次生矿物(如磁铁矿或碳酸盐矿物)中,说明原生橄榄石已经发生了较完全的蛇纹石化,形成了高镁型蛇纹石。相比之下,伊丁石化过程中Fe的富集和Si、Mg元素的迁移对伊丁石、铁氧化物的形成与演化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本研究揭示了天休热液区深海橄榄岩的两期蚀变演化过程,为理解该热液区蚀变矿物的形成演化机制和元素的富集迁移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橄榄岩 蛇纹石化 伊丁石化 天休热液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冷储能电池包热分析与流动阻力优化
14
作者 辛佳琦 万长东 +1 位作者 朱珠 李刚 《消防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09-615,共7页
为将储能电池包使用温度控制在理想范围内,选取多流道蛇形液冷板作为电池包的液冷系统,分析液冷板流道数量对冷却效率的影响。采用流道数量为3、4、5、6、7、8共6种设计方案,发现液冷板流道数量对换热性能的影响不明显,所有液冷板均能... 为将储能电池包使用温度控制在理想范围内,选取多流道蛇形液冷板作为电池包的液冷系统,分析液冷板流道数量对冷却效率的影响。采用流道数量为3、4、5、6、7、8共6种设计方案,发现液冷板流道数量对换热性能的影响不明显,所有液冷板均能使电池包最高温度保持在39℃以下,平均温度为34.3℃左右,各电芯温差保持在2.1℃左右,使电池包处于正常工作的温度范围内,液冷板流动阻力会随着流道数量的增加而降低。综合对比液冷板流动阻力与加工难度选取5流道液冷板做参数优化,确保其冷却性能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将流动阻力从1101 Pa减小到640.6 Pa,降低液冷系统能耗,提高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电池 电池热管理 响应面优化 流动阻力 蛇形液冷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生长式蛇形臂结构设计及运动学与静力学分析
15
作者 赵宇辰 蒋周翔 +2 位作者 刘瑞 曹磊 宋宝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40,共7页
针对现有蛇形机械臂整机体积过大、臂体装配及维护难度较大、收纳困难等问题,提出一种新型可生长式绳驱蛇形机械臂。该机械臂采用内外臂体分离的设计方式,将装配过程拆分为骨骼伸出和骨骼外壳连接2个核心步骤,从而简化装配流程,降低机... 针对现有蛇形机械臂整机体积过大、臂体装配及维护难度较大、收纳困难等问题,提出一种新型可生长式绳驱蛇形机械臂。该机械臂采用内外臂体分离的设计方式,将装配过程拆分为骨骼伸出和骨骼外壳连接2个核心步骤,从而简化装配流程,降低机械臂维护难度。针对机械臂整机体积过大问题,分别对骨骼与外壳进行可生长式设计,解决了蛇形机械臂体积较大及收纳困难的问题,并降低了后续运动耦合问题的计算量。此外,基于新型机械结构的特点,建立“驱动装置-关节角度-末端位姿”之间的多级映射关系,并推导相应运动学方程。利用仿真软件对蛇形机械臂进行运动学建模,对蛇形机械臂的工作空间进行仿真实验分析。最后,通过静力学仿真对根部关节进行强度校核,验证了结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形机械臂 可生长式设计 运动学分析 静力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次流蛇形流道液冷板的热特性研究及优化
16
作者 郑子锋 闵雪 +1 位作者 金涛 关欣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25年第6期88-96,共9页
蛇形流道因其结构简单且易加工被广泛应用于电池热管理中,但其存在压降大、耗能高等问题。为此,提出了分流降压的解决方法,设计了新型二次流蛇形流道,并对其流动和换热进行模拟。首先与传统蛇形流道进行对比,新型流道仅牺牲极小部分冷... 蛇形流道因其结构简单且易加工被广泛应用于电池热管理中,但其存在压降大、耗能高等问题。为此,提出了分流降压的解决方法,设计了新型二次流蛇形流道,并对其流动和换热进行模拟。首先与传统蛇形流道进行对比,新型流道仅牺牲极小部分冷却效果,但压降大幅度降低;然后对流道结构参数进行单因素分析,得出流道数量和流道宽度对压降都有较大影响,流道角度对压降的影响较小;最后通过响应面法(RSM)考察各因素对响应的显著性并进行结构优化。结果表明,优化设计后的流道与传统蛇形流道相比,最高温度仅升高0.54%,而压降下降了64.14%,与初始设计相比,优化设计后的流道最高温度升高0.41%,压降下降了11.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池热管理 蛇形流道 响应面法 结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乏燃料水池的非能动冷却系统及其高效热交换器的设计及应用
17
作者 张向南 李云屹 +2 位作者 白博峰 韩旭 张斯亮 《核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4-169,共6页
以建设核电领域的乏池冷却试验装置为契机,为探究非能动冷却系统的特性,设计并应用了非能动冷却系统以及其中的高效热交换器。蒸汽发生器选用紧凑度高、传热系数大、流动阻力小的板式传热元件,冷凝器选用质量轻、集成度高、耐腐蚀性好... 以建设核电领域的乏池冷却试验装置为契机,为探究非能动冷却系统的特性,设计并应用了非能动冷却系统以及其中的高效热交换器。蒸汽发生器选用紧凑度高、传热系数大、流动阻力小的板式传热元件,冷凝器选用质量轻、集成度高、耐腐蚀性好的扁管蛇形翅片传热元件。试验装置成功启动并能够稳定运行,通过试验研究证明非能动冷却系统以及其中的高效热交换器可满足乏池冷却的试验要求,为后续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提供了试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乏池 非能动冷却系统 高效热交换器 板式传热元件 扁管 蛇形翅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硼镁石浮选过程中木质素磺酸钙对蛇纹石的抑制机理
18
作者 韩恩泽 李治杭 +1 位作者 程宏飞 熊堃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4-788,共5页
蛇纹石作为一种层状硅酸盐矿物,易碎易泥化,微细蛇纹石颗粒会显著恶化浮选环境,对浮选指标产生不利影响。硼镁石和蛇纹石是硼铁矿石中最主要的非金属矿,二者密切伴生,嵌布粒度细,需在较细粒度下才能进行分选。然而,大量微细粒蛇纹石的... 蛇纹石作为一种层状硅酸盐矿物,易碎易泥化,微细蛇纹石颗粒会显著恶化浮选环境,对浮选指标产生不利影响。硼镁石和蛇纹石是硼铁矿石中最主要的非金属矿,二者密切伴生,嵌布粒度细,需在较细粒度下才能进行分选。然而,大量微细粒蛇纹石的存在不仅降低了硼镁石浮选回收率,还会随硼镁石进入精矿中,影响精矿的质量。有效抑制蛇纹石成为解决硼镁石浮选问题的关键。木质素磺酸钙作为一种阴离子抑制剂,其在蛇纹石表面作用的研究较少,抑制机制尚不十分明确。通过浮选试验、Zeta电位分析、XRD及XPS等方法讨论了木质素磺酸钙对蛇纹石的抑制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在pH>8时蛇纹石能够显著降低硼镁石浮选回收率。pH值升高至10时,硼镁石浮选回收率降低至42.8%,并且精矿中蛇纹石回收率达到17.6%。在木质素磺酸钙用量20~40 mg·L^(-1)时,蛇纹石回收率被降低至5%以下,而硼镁石浮选回收率提升至66%左右。机理分析表明,木质素磺酸钙吸附在蛇纹石表面后能降低蛇纹石表面电位,它通过化学吸附和氢键的共同作用吸附于蛇纹石表面。前者通过作用于蛇纹石表面的Mg原子而实现,后者则是木质素磺酸钙的酚羟基和蛇纹石中羟基结构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纹石 硼镁石 木质素磺酸钙 吸附 抑制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蛇纹石化对橄榄岩弹性波速和俯冲带水迁移的影响
19
作者 管浩 马麦宁 +2 位作者 李潇 曾欢 毕亚楠 《矿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1-263,共13页
橄榄岩在造山带和地幔中普遍存在,橄榄岩蛇纹石化是最重要的水岩相互作用之一,对橄榄岩的弹性波速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首先综述了近十年来有关橄榄岩弹性波速的实验和理论计算研究进展,包括温压条件、矿物组成及晶体优选取向等因素对橄... 橄榄岩在造山带和地幔中普遍存在,橄榄岩蛇纹石化是最重要的水岩相互作用之一,对橄榄岩的弹性波速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首先综述了近十年来有关橄榄岩弹性波速的实验和理论计算研究进展,包括温压条件、矿物组成及晶体优选取向等因素对橄榄岩弹性波速的影响,然后重点分析了蛇纹石化对纯橄岩和方辉橄榄岩弹性波速的影响,包括改变岩石的矿物组成,导致其弹性波速和密度明显降低,进而造成了俯冲带低速异常;而蛇纹石化对橄榄岩各向异性的影响比较复杂,与矿物的晶体优选取向有关,并且不同矿物组成的橄榄岩弹性波速在蛇纹石化过程中存在显著差异。本文最后探讨了橄榄岩蛇纹石化对地幔楔水含量估算和俯冲带水迁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橄榄岩 蛇纹石化 弹性波速 俯冲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兴缅甸蛇纹石玉的矿物学及谱学特征
20
作者 余炼钢 蔡逸涛 +1 位作者 郑金宇 廖任庆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281-2288,共8页
针对云南龙陵市场上一种黄绿-灰白相间名为“缅甸鲁玉”的新兴蛇纹石玉,采用岩矿薄片鉴定、X射线粉晶衍射仪、扫描电镜及能谱仪、红外光谱仪、拉曼光谱仪、紫外-可见光谱仪等方法进行测试,以探明其矿物组成、化学成分、谱学特征及颜色成... 针对云南龙陵市场上一种黄绿-灰白相间名为“缅甸鲁玉”的新兴蛇纹石玉,采用岩矿薄片鉴定、X射线粉晶衍射仪、扫描电镜及能谱仪、红外光谱仪、拉曼光谱仪、紫外-可见光谱仪等方法进行测试,以探明其矿物组成、化学成分、谱学特征及颜色成因,推测其成矿过程。结果显示该玉石呈纤维状、鳞片状变晶结构,灰白色基质为水镁石,黄绿色矿物为蛇纹石,蛇纹石的定向性好于水镁石。XRD测试中在d_(202)=2.525,d-132=2.618,d 060=1.544处衍射峰指示含叶蛇纹石,d_(110)=4.595,d_(061)=1.499处弱的衍射峰指示同时含利蛇纹石。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显示黄绿色部分FeO T含量(5.11%)远高于灰白色基质(0.52%),推测Fe有两种存在方式:一是Fe^(2+)类质同像替代Mg^(2+)进入水镁石晶格形成含铁水镁石,占比极小;二是Fe^(2+)、Fe^(3+)类质同像替代Mg^(2+)、Si^(4+)进入蛇纹石晶格中形成含铁蛇纹石,占绝大部分。此外含少量闪锌矿、氧化锌及Co、Ni、Mn、Cu等金属杂质。综合化学成分及紫外可见光谱特征可知,该玉石由Fe元素致色,紫外可见光谱653 nm处强宽吸收带由Fe^(2+)→Fe^(3+)电荷迁移所致并产生绿色,435和457 nm处中等吸收由Fe^(3+)自旋禁戒跃迁6A_(1)(6S)→4 aT 1(4G)及6A_(1)→4E_(1)+4A_(1)(4G)引起并产生黄色,两种吸收作用叠加使玉石显黄绿色。不同于其他蛇纹石玉品种的是该玉石未见明显的成因指示矿物,据矿物组成、结构构造及颜色特征推断为超基性岩热液自变质成因,形成过程分三阶段:(1)幔源富镁超基性岩浆上侵运移中结晶分异生成橄榄石;(2)岩浆成岩过程后期的热液促使橄榄石完全蚀变为蛇纹石,即超基性岩自变质过程;(3)岩浆期后的强碱性热水溶液渗入裂隙促使部分蛇纹石水解生成水镁石,呈脉纹状及斑块状充填构造裂隙。蛇纹石和水镁石分别是超基性岩浆热液蚀变产物及岩浆期后次生变化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缅甸蛇纹石玉 矿物组成 颜色成因 谱学特征 成矿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