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4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S/SP Compensation Contactless Resonant Converters 被引量:19
1
作者 HOU Jia CHEN Qianhong YAN Kaiqin LI Mingshuo ZHANG Qiang RUAN Xinbo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3期I0001-I0020,共20页
非接触谐振变换器的补偿方式直接影响到系统的增益特性和控制特性,是非接触能量传输技术的研究重点之一。考虑到非接触应用场合中的变参数特性,论文提出了一种可适应负载及变压器参数变化的新型的串/串并(series/seriesparallel,S... 非接触谐振变换器的补偿方式直接影响到系统的增益特性和控制特性,是非接触能量传输技术的研究重点之一。考虑到非接触应用场合中的变参数特性,论文提出了一种可适应负载及变压器参数变化的新型的串/串并(series/seriesparallel,S/SP)补偿拓扑。该补偿拓扑具有增益交点处输入相角为零,且增益交点值固定不随变压器耦合系数而改变的优点。论文对该新型补偿拓扑进行了特性分析;并针对其增益交点处输入相角为零以及增益交点处增益曲线相对平坦的优点,提出锁相环(phaselockloop,PLL)控制和恒频控制2种控制策略。采用所提出的补偿方式,设计了一台PLL控制60W的谐振变换器和一台1.5kW恒频控制的原理样机。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验证了所提出的新型补偿方式的优点。1.5kW的样机在10cm气隙满载条件下效率达到9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谐振变换器 非接触式 控制 补偿 SP 电力传输 动力传输 传递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Restormer结合细节补偿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方法
2
作者 杨艳春 李佳龙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49-160,共12页
为提升融合图像的质量和信息完整性,解决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中存在的特征提取能力不足、缺乏纹理细节以及全局上下文信息丢失等问题,提出一种红外与可见光图像的融合与分解网络架构。首先,利用Restormer和Res2Net的并联结构,通过多个... 为提升融合图像的质量和信息完整性,解决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中存在的特征提取能力不足、缺乏纹理细节以及全局上下文信息丢失等问题,提出一种红外与可见光图像的融合与分解网络架构。首先,利用Restormer和Res2Net的并联结构,通过多个深度卷积头转置注意力机制和多尺度残差连接,协同捕获全局上下文信息和局部细节特征;其次,通过带有仿射耦合结构的可逆神经网络,将红外与可见光图像浅层特征分为两部分,利用交替耦合变换实现特征无损保留;然后,重建模块利用拼接及卷积操作生成高质量融合图像;最后,分解网络通过最小化分解损失函数,将融合图像逆向分解为源图像。实验结果表明:在RoadScene数据集上,本文方法的主客观结果均优于多数对比方法,其中标准差、差异相关系数、平均梯度和空间频率较其他对比方法分别平均提升了8.5%、23.1%、49.0%和56.1%;在MSRS数据集上,本文方法较SDCFusion方法在标准差、视觉信息保真度、平均梯度、差异相关系数和空间频率方面分别提升了1.4%、0.4%、0.6%、4.3%和3.4%。所提方法在提升融合图像质量、保留纹理细节和全局信息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融合 并联结构 细节补偿 可逆神经网络 分解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PTT并联机器人的误差分析与补偿
3
作者 陈明方 梁鸿键 +1 位作者 魏松坡 何朝银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90-302,共13页
对并联机器人进行标定是提高位姿精度的有效措施。但传统标定方法存在误差参数多、误差累积及超静定方程组不易获得最优解等问题。为此,本文以3-PTT并联机器人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正运动学方程建立包含21个误差项的误差模型,细分18种... 对并联机器人进行标定是提高位姿精度的有效措施。但传统标定方法存在误差参数多、误差累积及超静定方程组不易获得最优解等问题。为此,本文以3-PTT并联机器人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正运动学方程建立包含21个误差项的误差模型,细分18种情况并向其中添加误差值,系统地分析铰链点安装坐标误差及连杆长度误差对动平台位置精度的影响关系。误差分析结果表明,连杆长度和静平台铰链点z坐标误差对末端精度影响显著,3个自由度方向上的误差均已超过1 mm。同时,为克服传统方法中的不足,本文提出一种逆运动学误差补偿算法。该算法利用机器人的逆运动学模型将机构误差转化为关节输入误差,减少了传统算法中的误差参数,大幅降低了优化方程的求解难度,提高了补偿效率。随后,采用改进粒子群算法对误差修正目标函数寻优,以此获得滑块补偿量,将其与理想滑块输入量叠加作为滑块修正量驱动机器人完成误差补偿。仿真结果表明,补偿后动平台位置误差均无限趋于0;实验结果显示:动平台在x、y、z轴自由度方向的误差最大值分别由10.89、12.42、2.12 mm降至0.97、1.14、0.72 mm,距离误差最大值由15.35 mm降至1.36 mm,补偿效果明显;误差均值分别由5.86、8.02、1.12 mm降至0.45、0.46、0.33 mm,距离误差均值降至0.82 mm,运行精度提高9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机器人 误差分析 误差补偿 改进粒子群算法 位姿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并联直流变换器网络控制系统的信号传输时延补偿滑模控制器设计
4
作者 王艳敏 袁世博 +1 位作者 张伟琦 杨铭洋 《电机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28,共17页
并联直流变换器的网络控制系统(NCS)受到信号传输时延的影响时会损失理想的输出性能。针对典型的并联Buck变换器,设计离散域内的滑模控制器(SMC)以增强系统的鲁棒性,从而保证变换器的均流输出性能。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类型时延对变换... 并联直流变换器的网络控制系统(NCS)受到信号传输时延的影响时会损失理想的输出性能。针对典型的并联Buck变换器,设计离散域内的滑模控制器(SMC)以增强系统的鲁棒性,从而保证变换器的均流输出性能。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类型时延对变换器NCS稳定性能的影响,并得到长/短时延对变换器NCS的实际影响特性。为进一步解决长时延对变换器NCS传输信号的损害问题,基于多步预估法对所设计的SMC控制器进行改进,对系统控制信号进行超前预测并建立缓冲区,从而有效预估与补偿NCS所丢失时延信号进而保证并联Buck变换器的输出性能,同时利用预估误差分析给出改进系统的稳定条件。仿真和实验验证所提方法的优越性,在0.6 ms时延情况,最大误差和上升时间分别减少37.4%、6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直流变换器 网络控制系统 多步预估法 传输时延 时延补偿 滑模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兼具频率及幅值补偿功能的孤岛微电网无功均分控制策略
5
作者 赖辉 苗虹 +3 位作者 吴雪峰 杨效 曾成碧 李林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6-166,共11页
孤岛模式的微电网中,本地负荷投切或线路阻抗变化等因素会引起系统等效阻抗差异,导致采用下垂控制的并联逆变器难以实现无功均分。为此,提出一种兼具频率及幅值补偿功能的孤岛微电网无功均分控制策略。首先,分析了基于下垂控制的并联逆... 孤岛模式的微电网中,本地负荷投切或线路阻抗变化等因素会引起系统等效阻抗差异,导致采用下垂控制的并联逆变器难以实现无功均分。为此,提出一种兼具频率及幅值补偿功能的孤岛微电网无功均分控制策略。首先,分析了基于下垂控制的并联逆变器功率传输特性。在双环控制中引入虚拟阻抗,使系统等效阻抗呈感性,实现低压微电网有功/无功解耦控制。其次,在无功控制环中引入积分修正项,以无功功率偏差为驱动,调节逆变器输出电压,实现自适应无功均分。此外,为抑制因大规模负荷投切造成的母线电压频率和幅值偏移,分别在有功和无功控制环中引入频率和幅值补偿项,并从功率控制环动态响应的角度分析了频率及幅值补偿系数的选取原则。同时,在有功控制环中引入有功修正项,其功率传输特性表明引入有功修正能消除因频率补偿造成的有功偏差。将所提策略与传统下垂控制和基于虚拟阻抗的下垂控制进行仿真比较,仿真结果表明:在系统等效阻抗变化场景下,所提控制能实现自适应无功均分,无功均分精度不受系统等效阻抗变化影响;在逆变器即插即用场景下,所提策略能根据逆变器投切情况合理分配功率;在两种场景下,所提策略均能在实现有功及无功均分的前提下降低母线电压幅值和频率偏差,改善母线电压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岛微电网 下垂控制 无功功率均分 频率补偿 幅值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一维干涉测量的六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精度补偿方法
6
作者 高磊 任子啸 +3 位作者 刘志华 王春蔓 孔明 蔡晨光 《计量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23-829,共7页
精度补偿能够在不增加制造成本的前提下提升六自由度并联机器人运动精度。然而,传统的精度补偿方法依赖多维坐标/位姿测量系统,测量精度有限,难以实现高精度补偿。为了提高并联机器人的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一维干涉测量的高精度补偿方法... 精度补偿能够在不增加制造成本的前提下提升六自由度并联机器人运动精度。然而,传统的精度补偿方法依赖多维坐标/位姿测量系统,测量精度有限,难以实现高精度补偿。为了提高并联机器人的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一维干涉测量的高精度补偿方法,通过提高测量精度提升精度补偿能力。建立了六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的相对误差模型,利用一维激光干涉仪测量终端平台的相对距离,构建误差损失函数,通过结合优化算法实现降维误差补偿。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将六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的位置均方根误差从19.74μm降低至3.82μm,精度提升了约80.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何量计量 并联机器人 精度补偿 一维测量 优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精度电流传感器温度补偿方法的研究
7
作者 武旭 黄海宏 +2 位作者 窦盛 王林森 彭岚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1-6,共6页
霍尔电流传感器所使用的磁场测量元件是一种半导体器件,而半导体材料的电阻率、迁移率和载流子浓度等都是温度的函数,这会导致霍尔电势、灵敏度系数、内阻等参数随温度的改变而变化,进而影响传感器的测量精度。为了解决此问题,并联式温... 霍尔电流传感器所使用的磁场测量元件是一种半导体器件,而半导体材料的电阻率、迁移率和载流子浓度等都是温度的函数,这会导致霍尔电势、灵敏度系数、内阻等参数随温度的改变而变化,进而影响传感器的测量精度。为了解决此问题,并联式温度补偿法对温度变化的低阶项进行了完全补偿,但却引入了温度变化的高阶项误差,这是一种不完全补偿,不适用于温度变化较大的工况环境。在上述补偿法的基础上,文中提出一种反馈式温度补偿法。该方法通过将补偿后的输出电压与温度补偿输出信号相乘,再将所得乘积与霍尔元件输出信号进行求和运算,进一步改善霍尔元件的温度特性,提高霍尔电流传感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仿真及实验结果表明:反馈式温度补偿法可以消除温度变化对霍尔元件参数的影响,从而提高霍尔电流传感器的测量精度,使传感器的测量精度控制在0.4%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尔电流传感器 霍尔元件 并联式温度补偿法 反馈式温度补偿法 测量精度 完全补偿 求和电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拉线传感器的位姿测量及精度补偿方法研究
8
作者 蒋欣怡 乔贵方 +2 位作者 聂新港 高春晖 田荣佳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9-66,共8页
工业机器人的精度性能较大程度地影响其在各领域中的应用。为实现并联机器人的位姿测量和参数标定,设计了基于拉线传感器的位姿测量系统,并针对该系统研究了位姿测量精度的补偿方法,从而满足性能要求。首先,根据位姿测量系统的机械结构... 工业机器人的精度性能较大程度地影响其在各领域中的应用。为实现并联机器人的位姿测量和参数标定,设计了基于拉线传感器的位姿测量系统,并针对该系统研究了位姿测量精度的补偿方法,从而满足性能要求。首先,根据位姿测量系统的机械结构建立其运动学模型;其次,分析位姿测量系统的传感器误差和结构参数误差,并通过误差拟合将拉线传感器的测量误差降低到0.1 mm以下;最后,通过实验验证该位姿测量系统的位姿测量精度和标定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经过激光跟踪仪标定后的位姿测量系统的平均位置精度和平均姿态精度分别达到0.216 mm和0.055°。利用该位姿测量系统对六自由度Stewart并联机器人进行标定,标定后的六自由度Stewart并联机器人平均位姿误差从(2.706 mm, 1.067°)降低到(0.778 mm, 0.493°)。因此,所设计的基于拉线传感器的位姿测量系统能够精确测量机器人位置和姿态,并且能够满足并联机器人运动学参数标定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线传感器 并联机器人 运动学模型 姿态测量 精度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4-PPPS并联机构位姿误差补偿
9
作者 金奕扬 李磊 +3 位作者 许家伟 汪建华 王国伟 许润康 《现代制造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0-150,共11页
为了解决船舶调姿机构结构误差引起的船舶总段对接精度下降问题,以4-PPPS并联机构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闭环矢量法建立包含32个误差项的动平台位姿误差模型,然后具体分析其中便于测量的16种结构误差参数对动平台位姿精度的影响规律。误... 为了解决船舶调姿机构结构误差引起的船舶总段对接精度下降问题,以4-PPPS并联机构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闭环矢量法建立包含32个误差项的动平台位姿误差模型,然后具体分析其中便于测量的16种结构误差参数对动平台位姿精度的影响规律。误差分析结果表明,沿轨道方向移动副长度误差对4-PPPS并联机构运动精度影响最大,在4条支链均存在误差的情况下,Z轴方向动平台位姿误差达到1.5 mm。同时,为克服传统误差参数辨识难度较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鲸鱼优化算法(Whale Optimization Algorithm,WOA)优化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RBF)神经网络的补偿方法。该方法将位姿误差转化为驱动关节长度误差,通过神经网络建立动平台理论位姿与驱动关节长度误差的预测模型,并采用鲸鱼优化算法优化网络参数,最终获得驱动关节长度补偿量,用来修正动平台的实际位姿并完成误差补偿。经过仿真验证,该方法能够有效提升4-PPPS并联机构的运动精度,动平台在X、Y、Z轴方向的误差均值分别由0.169、0.188、0.159 mm降至0.002、0.001、0.003 mm,误差最大值分别由0.208、0.231、0.195 mm降至0.012、0.001、0.019 mm,平均位姿精度提高了85.07%,补偿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机构 误差分析 误差补偿 RBF神经网络 鲸鱼优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视觉的2-R(Ps)&P(Ps)并联机器人误差补偿及标定
10
作者 冯洋洋 邵华 +1 位作者 张智 郭晓航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6-93,共8页
对于机器人特别是并联机器人替代传统数控机床进行加工是当前的主流趋势,从而对机器人的定位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误差补偿及运动学标定可以有效提高并联机器人末端定位精度。以新型2-R(Ps)&P(Ps)三平动自由度并联机器人为研究对象... 对于机器人特别是并联机器人替代传统数控机床进行加工是当前的主流趋势,从而对机器人的定位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误差补偿及运动学标定可以有效提高并联机器人末端定位精度。以新型2-R(Ps)&P(Ps)三平动自由度并联机器人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基于单目视觉的运动学标定方法,从而提高此类机器人末端定位精度。基于误差闭环矢量链法构建该机构的几何误差模型,得到影响动平台末端位姿的34项几何误差源,采用Sobol算法对其进行误差灵敏度分析,找出对末端误差影响较大的误差源。采用单目相机视觉标定的方法来获取末端位姿,该方法采用Eye in Hand的标定形式,通过视觉图像算法来获取标定板中靶点位置信息进行误差测量,再构建误差辨识方程,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辨识,最后通过修正控制系统输入的方式完成误差补偿流程,进行运动学标定试验。通过该试验,标定前后误差值Δr′均值平均下降77.16%,最大值平均下降69.46%。标定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运动学标定方法具有一定的有效性,该标定方法适用于同类并联机器人误差标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并联机器人 运动学标定 单目相机视觉 误差补偿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自由度并联绳驱机器人实验平台设计
11
作者 徐赛 周红磊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8-195,共8页
针对并联绳索冗余驱动机器人因绳索单向力特性导致的松弛情况,以及传统模型在多段轨迹运动中忽视松弛影响所引发的工作空间小、稳定性差和精度低等问题,该文设计了一种8绳6自由度并联绳驱机器人平台,提出融合PVT(位置、速度、时间)与绳... 针对并联绳索冗余驱动机器人因绳索单向力特性导致的松弛情况,以及传统模型在多段轨迹运动中忽视松弛影响所引发的工作空间小、稳定性差和精度低等问题,该文设计了一种8绳6自由度并联绳驱机器人平台,提出融合PVT(位置、速度、时间)与绳索力补偿的运动学模型。通过SolidWorks建立平台的三维模型,结合MATLAB进行运动学仿真,分析可达工作空间和推导出位置逆解。实验结果表明,搭建的实验平台能在8绳索拉力补偿与PVT控制下达到良好的运动精度,其中可达工作空间占比约为87%。基于单目视觉标定的实验数据分析,轨迹末端的姿态角误差和位移量误差分别降低34.1%和71.2%。综上所述,所提出的控制策略有效实现了平滑速度控制和时间同步,抑制了绳索松弛,提升了多段轨迹跟踪精度。研究为并联绳驱机器人的应用与教学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绳驱机器人 PVT运动控制 力补偿 运动学仿真 机器视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柔性驱动关节的串并混联仿生机械臂
12
作者 张秀丽 孙国康 +2 位作者 周洪淼 刘颖 李伟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4-161,共8页
现有协作机器人多采用串联刚性结构,与人的共融性较差,限制了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为解决协作机器人在柔顺性和环境适应性上的不足,首先,基于人体手臂肌肉柔性并联驱动机理,设计一种6自由度串并混联机械臂SoftArm-6,由臂部3个串联自由度和... 现有协作机器人多采用串联刚性结构,与人的共融性较差,限制了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为解决协作机器人在柔顺性和环境适应性上的不足,首先,基于人体手臂肌肉柔性并联驱动机理,设计一种6自由度串并混联机械臂SoftArm-6,由臂部3个串联自由度和腕部3个并联自由度组成,采用电机串联弹性驱动器(Series Elastic Actuator,SEA)构成柔性驱动关节,通过建立机械臂的运动学模型,基于机构等效原理实现串并混联机械臂的位姿解耦.其次,基于Kinect人体运动捕捉的在线轨迹示教方法,针对驱动关节中SEA柔性环节带来的位置精度降低、易抖动等问题,设计基于虚位移原理的前馈重力补偿算法.最后,针对SoftArm-6样机设计轨迹跟随、示教抓取等实验.研究结果表明:SoftArm-6在轨迹跟随任务中的偏差小于1.5%,抓取成功率达98%,显著提升了操作精度和环境适应性.该设计为协作机器人在复杂、不确定环境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串并混联机构 柔性关节 运动控制 重力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带宽交织采样架构的80 GSps超宽带实时采集系统 被引量:4
13
作者 赵禹 叶芃 +2 位作者 孟婕 黄武煌 杨扩军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7-156,共10页
利用8片10 GSps的模数转换器(ADC)芯片,基于带宽交织采样架构设计并且实现了具有80 GSps,20 GHz带宽的超宽带实时数据采集系统。对带宽交织采集系统中的子带分解、多子带间采集同步、交叠带以及全频带拼合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研究,并基... 利用8片10 GSps的模数转换器(ADC)芯片,基于带宽交织采样架构设计并且实现了具有80 GSps,20 GHz带宽的超宽带实时数据采集系统。对带宽交织采集系统中的子带分解、多子带间采集同步、交叠带以及全频带拼合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研究,并基于分治法的思想提出了相应的校准以及补偿方法,补偿前后的时域以及频域分析对比证明了提出补偿方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实现了具有80 GSps采样率、20 GHz带宽指标,其中有效位数(ENOB)以及无杂散动态范围(SFDR)在20 GHz处可以达到6 bit以及40 dB,并给出了系统ENOB随频率变化的曲线,采集系统上升时间为22 ps,实验数据表明系统各项指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宽带数据采集 带宽交织 并行同步采样 频响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therCAT总线的八轴七联动高级海况环境仿真平台 被引量:2
14
作者 安康康 孟凡军 +2 位作者 穆朝絮 黄金鑫 袁巍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7-424,共8页
针对水流模拟海况时存在的运动不受控以及常规海况模拟平台模拟海况等级低,运动自由度不足等问题,提出利用八自由度运动平台模拟高级海况环境进行海浪涌动测试的方法。设计了由直线运动平台、旋转机构和6自由度(6-DOF)并联机构组成的串... 针对水流模拟海况时存在的运动不受控以及常规海况模拟平台模拟海况等级低,运动自由度不足等问题,提出利用八自由度运动平台模拟高级海况环境进行海浪涌动测试的方法。设计了由直线运动平台、旋转机构和6自由度(6-DOF)并联机构组成的串并联混合八自由度高级海况环境仿真平台,其运动加速度大,自由度多,运动方式多样。基于Ether CAT实时总线技术设计了八轴七联动的运动控制算法,并采用惯量匹配技术抑制抖动和噪声,实现了宽惯量范围的精确、稳定、同步(小于1μs)控制。设计了基于外部信号接收器的实时精密补偿技术和双齿轮消隙技术,提高了速率精度和平稳性,定位精度达到10μm。设计了复合叠加摇摆、文件仿真、复合叠加摇摆与文件仿真叠加运动和实时仿真运动方式,可模拟到五级高海况或将实航数据回灌后模拟水下、水面或机载的运动,用于导航系统的姿态模拟测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串并联混合 惯量匹配 实时精密补偿 高级海况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应电能传输系统多并联拾取模块电流和输出功率均衡方法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继鑫 史黎明 +2 位作者 殷正刚 范满义 李耀华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0-127,共8页
大功率感应电能传输系统通常采用多并联拾取模块结构。然而,多并联拾取模块参数不一致,会导致各个拾取模块的电流和输出功率不均衡,从而降低系统效率,严重时会因模块过流而造成系统故障。为解决该问题,文中提出一种基于并联拾取模块补... 大功率感应电能传输系统通常采用多并联拾取模块结构。然而,多并联拾取模块参数不一致,会导致各个拾取模块的电流和输出功率不均衡,从而降低系统效率,严重时会因模块过流而造成系统故障。为解决该问题,文中提出一种基于并联拾取模块补偿电容器的多并联拾取模块电流和输出功率均衡方法。首先,介绍了传统感应电能传输系统与所提出的感应电能传输系统拓扑的特性。然后,分别分析了互感、拾取线圈自感及内阻对电流分布和系统效率的影响。最后,通过4个并联拾取模块的感应电能传输系统实验平台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所提方法时多并联拾取模块的电流和输出功率基本一致,并且相比传统感应电能传输系统,系统效率最高提升了2.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应电能传输系统 多并联拾取模块 补偿电容器 电流均衡 输出功率均衡 系统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神经网络的并联机床位姿误差分析与补偿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孟阳阳 陈秀梅 +1 位作者 彭宝营 张美格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22,共5页
为了解决并联机床位姿误差补偿这一难题,以六自由度并联机床为研究对象,基于并联机床的运动学逆解建立了位姿误差模型,得到了并联机床驱动杆杆长误差和铰链点位置误差与并联机床动平台位姿误差的关系。铰链点位置误差可以通过调整杆长... 为了解决并联机床位姿误差补偿这一难题,以六自由度并联机床为研究对象,基于并联机床的运动学逆解建立了位姿误差模型,得到了并联机床驱动杆杆长误差和铰链点位置误差与并联机床动平台位姿误差的关系。铰链点位置误差可以通过调整杆长来弥补,由于驱动杆杆长误差难以测量,所以基于BP神经网络设计了一种改进的修正系统输入法对并联机床动平台的位姿误差进行补偿。仿真结果表明,经过补偿后的位姿误差明显小于补偿前的位姿误差,验证了并联机床位姿误差分析与补偿方法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机床 误差分析 BP神经网络 修正系统输入法 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延迟补偿的永磁同步电机并行自抗扰控制 被引量:7
17
作者 尹诗荀 郑志安 朱俊杰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5-285,共11页
为了解决永磁同步电机在多工况下转速易受到内外扰动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延迟补偿的并行线性自抗扰控制策略。针对永磁同步电机可能受到信号处理、逆变器响应等因素从而引入的外部时滞效应的问题,引入Smith预估器与自抗扰控制相结合,使... 为了解决永磁同步电机在多工况下转速易受到内外扰动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延迟补偿的并行线性自抗扰控制策略。针对永磁同步电机可能受到信号处理、逆变器响应等因素从而引入的外部时滞效应的问题,引入Smith预估器与自抗扰控制相结合,使控制系统更加精确、快速地响应内部参数变化和外部扰动。同时,针对线性自抗扰控制器(LADRC)在有限带宽内其抗扰性能较差的问题,设计了并行线性自抗扰控制器,在保持其带宽不变与参数易于整定的同时,有效提高其抗扰动能力。最后,对自抗扰控制器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参数设计与扰动性能分析。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相比LADRC在电机受到速度阶跃、负载扰动与内部参数变化时,在调整时间上分别提升了52.5%、49.5%与42.4%,从而验证了该控制策略能有效增强永磁同步电机在多工况下抗内外扰动与速度跟踪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同步电机 延迟补偿 并行线性自抗扰控制 抗内外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信息并行传输延迟补偿算法 被引量:2
18
作者 丁华峰 胡学龙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14-1819,共6页
为了提升无线传感器网络信息并行传输延迟补偿性能,提出一种基于卡尔曼滤波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信息并行传输延迟补偿算法。利用时滞误差补偿控制方法均衡控制无线传感器网络信道,以此为基础,采用小波变换将无线传感器网络信息频谱变换到... 为了提升无线传感器网络信息并行传输延迟补偿性能,提出一种基于卡尔曼滤波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信息并行传输延迟补偿算法。利用时滞误差补偿控制方法均衡控制无线传感器网络信道,以此为基础,采用小波变换将无线传感器网络信息频谱变换到小波域内。在小波域内采用恒虚警概率方法识别信息并行传输过程中的码间干扰小波系数,组建码间干扰小波系数的恒虚警检测器以去除大于检测门限的码间干扰,完成信息并行传输过程中的码间干扰抑制。为了保证数据传输的时效性,采用卡尔曼滤波方法对无线传感器网络信息并行传输延迟展开补偿。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算法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信息并行传输到达率均值在98%以上,具有良好的传输延迟补偿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传感器网络 传输延迟补偿 卡尔曼滤波 码间干扰 网络信息并行传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滑模一致性的多并联互联变流器分布式鲁棒功率控制策略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鹏宇 郑涛 +3 位作者 杨畅 卜鸣 代钰欣 鲁晓毅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079-5088,I0061,共11页
针对现有交直流混合微电网分布式控制策略未充分考虑多并联互联变流器(interlinking converter,IC)场景、通信拓扑结构复杂、易受通信干扰以及运行工况变化等内外扰动影响等问题,该文提出了基于滑模一致性的多并联IC分布式鲁棒功率控制... 针对现有交直流混合微电网分布式控制策略未充分考虑多并联互联变流器(interlinking converter,IC)场景、通信拓扑结构复杂、易受通信干扰以及运行工况变化等内外扰动影响等问题,该文提出了基于滑模一致性的多并联IC分布式鲁棒功率控制策略,通过系统期望的动态特性以及滑动模态设计分布式滑模控制器,确保多并联IC的传输功率于有限时间收敛至一致性目标稳态值,并通过理论分析证明了其在未知扰动下的稳定性以及有限时间收敛性能。该策略能够降低滑模增益系数,抑制滑模控制的抖振现象,并实现对未知干扰的动态补偿,确保多并联IC传输功率协调控制以及高精度分配。仿真算例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直流混合微电网 多并联互联变流器 分布式滑模控制 功率协调控制 干扰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通道双晶单色器平行度测量与运动轨迹规划
20
作者 鲁浩林 刘卯卯 +5 位作者 何思宇 冯朝 张小威 唐琳 何建华 肖晓晖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2374-2386,共13页
针对双转轮多通道双晶单色器的平行度误差补偿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光电自准直仪的多通道双晶单色器准静态双晶衍射面平行度测量方法以及一种S形曲线轨迹规划方法。分析多通道单色器的结构及运动特点,基于光电自准直仪提出多通道双晶单色... 针对双转轮多通道双晶单色器的平行度误差补偿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光电自准直仪的多通道双晶单色器准静态双晶衍射面平行度测量方法以及一种S形曲线轨迹规划方法。分析多通道单色器的结构及运动特点,基于光电自准直仪提出多通道双晶单色器平行度测量系统的总体框架及测量具体流程。结合多通道双晶单色器运动特点,提出一种S形曲线轨迹规划方法,并基于平行度测量结果对单色器运动轨迹进行优化设计。最后,在搭建的实验平台上开展准静态平行度测量实验及运动轨迹跟踪实验。结果表明:所搭建的平行度测量系统的平行度分辨率达0.5″,相邻两组晶体角度跃迁差值在百角秒量级;所提S形曲线轨迹规划算法将轨迹跟踪误差抑制在6.1″,相比传统5阶多项式及未规划轨迹,跟踪误差分别降低58.7%和63.9%。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有效性,对改进双转轮多通道双晶单色器性能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辐射X射线 双晶单色器 误差补偿 平行度测量 轨迹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