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9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stics of extracellular fluorescent substances of aerobic granular sludge in pilot-scale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被引量:9
1
作者 涂响 苏本生 +1 位作者 李小宁 竺建荣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0年第3期522-528,共7页
The aerobic granular sludge was cultivated in a pilot-scale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SBR), and some of the granules were stored at 8 ℃ for 150 d.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 of sludge samples were e... The aerobic granular sludge was cultivated in a pilot-scale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SBR), and some of the granules were stored at 8 ℃ for 150 d.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 of sludge samples were extracted and analyzed during the granulation and storage proces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tents of protein and EPS increase along with the granulation process, while polysaccharides remain almost unchanged. The content of protein in EPS is almost two-fold larger than that of polysaccharides in granular sludge cultivated with municipal wastewater. Moreover, some of the granules disintegrate during storage, corresponding to the decrease of protein contents in EPS. Three peaks are identified in three-dimensional excitation emission matrix (EEM) fluorescence spectra of the EPS in the aerobic granules. Two peaks (A and B) are attributed to the protein-like fluorophores, and the third (peak C) is related to visible fulvic-like substances. Peak A gradually disappears during storage, while a new peak related to ultraviolet fulvic acid (peak D) is formed. The formation and the stability of aerobic granules are closely dependent on the quantity and composition of EPS proteins. Peak C has no obvious changes during granulation, while the fulvic-like substances present an increase in fluorescence intensities during storage, accompanied with an increase in structural complexity. The fulvie-like substances are also associated with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aerobic granu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robic granules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 protein fulvic acid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sbr excitation emission matrix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mpact of salinity on treatment of saline wastewater by sequencing batch biofilm reactor process 被引量:4
2
作者 卢杰 闫雪 +2 位作者 马艳飞 田彩星 丁金城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5期1989-1994,共6页
High salinity industrial wastewater is difficult to treat using biological treatment system because of the high concentrations of salt.The potential of a sequencing batch biofilm reactor(SBBR)process in treating synth... High salinity industrial wastewater is difficult to treat using biological treatment system because of the high concentrations of salt.The potential of a sequencing batch biofilm reactor(SBBR)process in treating synthetic high salinity wastewater was evaluated at laboratory scale during a 110-day operation.The reactor was operated in a 12 h cycle,and each cycle consisted of 0.25 h influent addition,8 h aeration,3 h anoxic reaction,0.5 h sedimentation and 0.25 h effluent withdrawal.Gradual increase in salinity gradient was applied during the acclimatization period.The acclimated SBBR system was demonstrated to be an effective process to remove organic compounds and ammonia nitrogen under high salinity conditions with 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and ammonia nitrogen(NH3-N)removal efficiencies of 88% and 80%,respectively.The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indicated that rather than rotifers or vorticella,the zoogloea,filamentous fungus mingled with a small quantity of swimming infusorians were dominant bacteria in SBBR system.The removal efficiencies close to 80% in COD and 75% in NH3-N were achieved at an organic loading rate(OLR)of 0.96 kg COD/(m3·d),pH of 7.0,salinity of 14 g/L and NH3-N of 30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quencing batch biofilm reactor saline wastewater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sludge acclimation salinity shoc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煤灰与煤矸石协同焙烧陶粒填料及其SBR应用研究
3
作者 陈涛 邓锐 +3 位作者 王非 詹欣源 李豪 岳正波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27-1532,1539,共7页
文章通过对粉煤灰、煤矸石固体废物的协同焙烧并对其制备工艺进行深度优化,最终得到性能较好的陶粒填料,采用X射线衍射仪(X-ray diffractometer,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比表面积检测法(Brunauer-Emme... 文章通过对粉煤灰、煤矸石固体废物的协同焙烧并对其制备工艺进行深度优化,最终得到性能较好的陶粒填料,采用X射线衍射仪(X-ray diffractometer,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比表面积检测法(Brunauer-Emmett-Teller,BET)等表征手段分析其性能。结果表明:陶粒材料制备的原料最佳配比(质量分数)为煤矸石45%、粉煤灰25%、膨润土20%、氧化铁5%、氧化钙4%、氧化镁1%;最佳工艺条件为400℃下预热20 min并在1100℃焙烧30 min,制备出的陶粒吸水率为30.2%,表观密度为1546.4 kg/m^(3),比表面积为70.1 m^(2)/g,抗压强度为328.9 N,酸损失率为0.25%,碱损失率为0,该陶粒符合CJ/T 299—2008标准;将所得陶粒投加至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BR)内,有利于提高微生物挂膜速率,进而提高反应器处理氨氮和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的效果。该陶粒制备思路可实现煤矸石、粉煤灰固废的大掺量高值化利用,为解决煤矸石、粉煤灰固废堆积、环境污染等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粒 粉煤灰 煤矸石 固废资源化 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株高效石油降解菌对SBR处理含油废水的强化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倩 陈吉祥 +2 位作者 杨轩 彭程 王天烽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2-60,共9页
研究了3株不同高效石油降解菌株用于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处理含油废水的效果。结果表明,投加菌液苍白杆菌FP1、假单胞菌X1、红平红球菌KB1的SBR,COD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0.8%、92.8%、98.2%;石油类物质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9.1%、80.0%、92.... 研究了3株不同高效石油降解菌株用于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处理含油废水的效果。结果表明,投加菌液苍白杆菌FP1、假单胞菌X1、红平红球菌KB1的SBR,COD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0.8%、92.8%、98.2%;石油类物质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9.1%、80.0%、92.8%;NH_(4)^(+)-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7.5%、91.4%、94.7%;TP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3.8%、30.9%、44.4%。与未投加石油降解菌相比,投加石油降解菌株能显著提高SBR对含油废水中各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同时系统运行稳定,耐冲击负荷能力高。实验结果还表明在SBR中投加Fe Cl3利用化学除磷协助生物除磷可提高系统对TP的去除率,同时提高活性污泥的絮凝沉降性能,增加系统内活性生物量。该研究为生物强化SBR处理含油废水的工艺设计与设备运行提供了参考,石油降解菌强化SBR技术有望应用于含油废水生物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强化 含油废水 sbr 石油降解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化氯酚降解菌强化SBR系统治理氯酚废水 被引量:23
5
作者 全向春 施汉昌 +1 位作者 王建龙 钱易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2-136,共5页
将降解2,4-二氯酚(简2,4-DCP)的高效菌群固定化后,投加到序批间歇式生物反应器中(即SBR系统),研究了强化投菌对系统去除2,4-DCP的影响,并比较了强化系统中投加的高效菌和固有菌在不同运行阶段对2,4-DCP的降解作用.结果表明,投加高效菌... 将降解2,4-二氯酚(简2,4-DCP)的高效菌群固定化后,投加到序批间歇式生物反应器中(即SBR系统),研究了强化投菌对系统去除2,4-DCP的影响,并比较了强化系统中投加的高效菌和固有菌在不同运行阶段对2,4-DCP的降解作用.结果表明,投加高效菌种能够缩短SBR系统处理2,4-DCP的启动时间,增强其耐负荷冲击的能力,不加固定化菌的对照系统可耐受66mg/L2,4-DCP负荷冲击,而以1.85%, 3.71%,5.56%和9.28%高效菌的强化SBR系统则可分别耐受166,250,250,250mg/L的2,4-DCP负荷冲击.SBR强化系统运行初期对2,4-DCP的去除主要靠固定化高效菌的作用,运行一个月后,固有菌和投加菌对2,4-DCP都具有很强的降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化细胞 2 4-二氯酚 生物降解 序批间歇式反应器(sbr) 高效菌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R反应器内短程硝化系统快速启动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5
6
作者 解庆林 李小霞 +3 位作者 李艳红 游少鸿 张露文 韦文慧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4-137,共4页
探讨了采用序批式反应器(SBR)快速启动自养短程硝化系统的方法,研究了溶解氧(DO)、pH、温度、外加有机碳源对自养短程消化系统的影响。以硝化污泥接种反应器(SBR),在纯自养条件下利用高浓度溶解氧1.0~1.6mg/L和中温(35±1)℃达到... 探讨了采用序批式反应器(SBR)快速启动自养短程硝化系统的方法,研究了溶解氧(DO)、pH、温度、外加有机碳源对自养短程消化系统的影响。以硝化污泥接种反应器(SBR),在纯自养条件下利用高浓度溶解氧1.0~1.6mg/L和中温(35±1)℃达到亚硝酸氮的快速积累。结果表明,在进水氨氮浓度为280~300mg/L,HRT为12h,控制pH值为7.5~8.5、温度在(28±1)℃、溶解氧浓度为0.8~1.2mg/L条件下,氨氮去除率达到90%以上,亚硝酸氮积累率高达95%。试验证明投加有机碳源(COD)50mg/L左右时,不会对短程硝化系统产生影响,且能实现较高氨氮去除率和稳定的亚硝酸氮积累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养短程硝化系统 序批式反应器(sbr) 溶解氧(DO) pH值 亚硝酸氮积累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期垃圾渗滤液两级UASB-A/O-SBR工艺深度脱氮 被引量:10
7
作者 吴莉娜 王淑莹 +2 位作者 彭永臻 宋燕杰 刘牡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42-1347,共6页
应用两级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缺氧/好氧(A/O)-序批式反应器(SBR)深度处理早期和晚期垃圾渗滤液.首先在一级UASB(UASB1)中实现反硝化,在二级UASB(UASB2)中通过产甲烷降解有机物,在A/O反应器的好氧区进行NH4+-N的硝化,最后在SBR中去... 应用两级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缺氧/好氧(A/O)-序批式反应器(SBR)深度处理早期和晚期垃圾渗滤液.首先在一级UASB(UASB1)中实现反硝化,在二级UASB(UASB2)中通过产甲烷降解有机物,在A/O反应器的好氧区进行NH4+-N的硝化,最后在SBR中去除残余NH4+-N及通过反硝化去除NO2--N和NO3--N深度脱氮.试验结果表明:早期渗滤液ρ(COD),ρ(TN)和ρ(NH4+-N)分别为14.8,1.8和1.3mg/mL,最终出水ρ(TN),ρ(NH4+-N),ρ(NO2--N)和ρ(NO3--N)分别为28,4,3.4和1.9mg/L,获得了大于98%的TN和NH4+-N去除率.晚期渗滤液ρ(COD)为2.5mg/mL;ρ(TN),ρ(NH4+-N)分别为3.0和2.9mg/mL时,获得99%以上的TN和NH4+-N去除率.最终出水ρ(NH4+-N),ρ(NO2--N)和ρ(NO3--N)都小于10mg/L,最终出水ρ(TN)为26~32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渗滤液 脱氮 短程硝化 UASB A/O sb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值对SBR单级好氧生物除磷的影响 被引量:14
8
作者 丁艳 王冬波 +2 位作者 李小明 杨麒 曾光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33-338,共6页
在2个序批式反应器(R1、R2)中,以合成废水为对象,研究了不同pH值(R1:pH8±0.2;R2:pH7±0.2)对单级好氧生物除磷的影响;并通过比较周期中主要储能物质的变化,探讨了产生不同除磷效果的原因.结果表明,R1与R2均具有较高除磷性能,R1... 在2个序批式反应器(R1、R2)中,以合成废水为对象,研究了不同pH值(R1:pH8±0.2;R2:pH7±0.2)对单级好氧生物除磷的影响;并通过比较周期中主要储能物质的变化,探讨了产生不同除磷效果的原因.结果表明,R1与R2均具有较高除磷性能,R1与R2中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4.9%,83.5%,pH值对SBR单级好氧生物除磷有一定的影响.导致R1具有较高除磷性能的原因是其对聚磷的依赖程度更大.好氧段R1糖原积累量低于R2(R1为1.42mmol/g,R2为1.55mmol/g),但降解量却高于R2(分别为1.41,1.19mmol/g);静置期,R1中糖原无明显变化,R2中则观察到明显的糖原降解.R1与R2均有明显的释磷现象,R1释磷量高于R2(释磷量分别为9.65,7.33mg/L).整个周期中,R1中PHA无明显变化,而R2中则在好氧段有少量减少,静置期有少量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r 单级好氧工艺 生物除磷 PH值 糖原质 PH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R反应器排水高度与直径比对污泥好氧颗粒化的影响 被引量:17
9
作者 高景峰 郭建秋 +2 位作者 陈冉妮 苏凯 彭永臻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12-516,共5页
采用实际生活污水,在排水高度与直径比(H/D)分别为1:1和5:1的SBR反应器(编号分别为A和B)中培养好氧颗粒污泥(AGS),考察H/D对污泥好氧颗粒化的影响.结果表明,B反应器仅用16d便实现了污泥好氧颗粒化,而A反应器用了36d才实现污泥好氧颗粒... 采用实际生活污水,在排水高度与直径比(H/D)分别为1:1和5:1的SBR反应器(编号分别为A和B)中培养好氧颗粒污泥(AGS),考察H/D对污泥好氧颗粒化的影响.结果表明,B反应器仅用16d便实现了污泥好氧颗粒化,而A反应器用了36d才实现污泥好氧颗粒化.2个反应器均稳定运行了612个周期(204d),硝化效果良好.粒径分布、污泥形态观察结果表明,B反应器中所形成的AGS比A反应器的粒径更大,结构更密实,更稳定,形态更规则.B反应器的AGS多由球菌和杆菌组成,无丝状菌;而A反应器的AGS含有大量的丝状菌.在此基础上,探究了H/D、最小沉速、设计沉淀时间等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颗粒污泥 最小沉速 沉淀时间 间歇式活性污泥法 排水高度 直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R磁化生物工艺处理生活污水 被引量:7
10
作者 任月明 张密林 +2 位作者 赵翠 陈兆波 宋川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11-714,共4页
为了缩短活性污泥在SBR反应器中的沉淀时间,提高单位体积活性污泥的有机负荷率,对传统SBR法处理工艺进行了改进.采用向SBR反应器中投加纳米磁粉人工磁化微生物絮体的新型生物法来处理生活污水,并运用磁分离技术对经过磁化并吸附了有机... 为了缩短活性污泥在SBR反应器中的沉淀时间,提高单位体积活性污泥的有机负荷率,对传统SBR法处理工艺进行了改进.采用向SBR反应器中投加纳米磁粉人工磁化微生物絮体的新型生物法来处理生活污水,并运用磁分离技术对经过磁化并吸附了有机物的污泥絮体进行沉降分离.小试试验研究了曝气时间、沉淀时间、最佳磁粉投量以及磁粉失效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同时确定了工艺的最佳运行参数.结果表明,磁性生物絮凝泥水混合液在磁分离器中能快速分离,磁场和磁粉强化了菌胶团的活性,提高了废水处理效果,采用最佳方式运行时,COD、BOD5的去除率分别可达95%以上,出水水质优于国家一级排放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化生物 纳米磁粉 磁性污泥 序批式污性污泥反应法 污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nton试剂氧化—SBR工艺处理阿莫西林制药废水生化处理出水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进 李克勋 +3 位作者 于洁 唐云鹭 刘东方 王国英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42-246,共5页
采用Fenton试剂氧化—SBR工艺处理阿莫西林制药废水生化处理出水。实验结果表明:当初始废水pH为3.0、H2O2加入量为10 mL/L、V(H2O2):m(FeSO4.7H2O)为5(mL):1(g)、Fenton试剂氧化反应时间为3 h时,Fenton试剂氧化COD去除率达72.25%,色度由... 采用Fenton试剂氧化—SBR工艺处理阿莫西林制药废水生化处理出水。实验结果表明:当初始废水pH为3.0、H2O2加入量为10 mL/L、V(H2O2):m(FeSO4.7H2O)为5(mL):1(g)、Fenton试剂氧化反应时间为3 h时,Fenton试剂氧化COD去除率达72.25%,色度由100倍降为2倍,BOD5/COD由0.06提高到0.38,可生化性显著提高。经Fenton试剂氧化—SBR工艺处理后,出水COD为72.7 mg/L,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莫西林 芬顿试剂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 可生化性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机盐对SBR生化处理法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黄新文 石建敏 +1 位作者 王丽芳 林春绵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39-241,共3页
本文研究了无机盐分 ( Na Cl和 Na2 SO4)对 SBR生化处理法的影响 ,提出无机盐 Na Cl和Na2 SO4对 SBR生化处理法的污泥活性质量和系统处理效率的影响 ,为
关键词 无机盐 含盐废水 盐份 sbr 生化处理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R法常、低温下生活污水短程硝化的实现及特性 被引量:23
13
作者 郑雅楠 淹川哲夫 +4 位作者 郭建华 王淑莹 黄惠珺 王中玮 彭永臻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935-940,共6页
采用序批式反应器(SBR)处理实际生活污水,通过实时控制好氧曝气时间,在常温下快速实现短程硝化,并在低温下长期维持稳定的短程硝化.结果表明,随着温度逐渐降低,比氨氧化速率略微减缓,27℃的平均比氨氧化速率是13℃时的1.68倍,但亚硝化... 采用序批式反应器(SBR)处理实际生活污水,通过实时控制好氧曝气时间,在常温下快速实现短程硝化,并在低温下长期维持稳定的短程硝化.结果表明,随着温度逐渐降低,比氨氧化速率略微减缓,27℃的平均比氨氧化速率是13℃时的1.68倍,但亚硝化积累率始终维持在90%以上,该温度区间内氨氧化反应的温度系数为1.051.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低温下维持稳定短程硝化的污泥进行种群分析发现,实时控制策略为氨氧化菌(AOB)成为优势硝化菌群创造了有利条件,AOB的相对百分含量达到8%~9%,而亚硝酸盐氧化菌(NOB)逐渐被淘洗出反应器.在低温下要实现短程硝化,可首先在常温下利用好氧曝气时间实时控制实现亚硝态氮的积累和AOB的优势生长,然后通过逐渐降温使AOB适应在低温下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r 短程硝化 氨氮化菌(AOB) 实时控制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 生物脱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培睿 李宗义 +1 位作者 王鸿磊 王海磊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3期72-75,共4页
综合论述了序批式活性污泥法 (SBR)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介绍了
关键词 废水处理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 sbr 工作原理 处理工艺 生物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R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陈永祥 程晓如 邵青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01年第6期15-17,共3页
通过序批式活性污泥法 ( SBR)工艺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的试验 ,研究了不同操作方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并得出最佳运行参数。当采用最佳操作方式运行时 ,COD、TP、TN的去除率分别为 90 % ,90 % ,75 %以上 ,出水能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
关键词 sbr工艺 城市生活污水 操作方式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解酸化+两段SBR工艺处理屠宰废水工程 被引量:12
16
作者 肖丽光 杨海玉 +3 位作者 白金 王建军 梁颖 张洪林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84-86,共3页
介绍了利用水解酸化+两段SBR工艺处理屠宰废水的工程应用。运行结果表明,水解酸化+两段SBR工艺处理屠宰废水,装置运行稳定,对COD、BOD5及油的去除率均在90%左右,出水水质达到肉类加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457-92)的二级排放标准。
关键词 水解酸化 sbr 屠宰废水 工程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R-SBR组合工艺系统处理餐饮废水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9
17
作者 胡志强 储茵 马友华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2-75,共4页
研究了ABR-SBR组合工艺系统在冬季低温条件(10~15℃)下处理某餐饮废水的效果并探究其最佳运行参数。该系统是由厌氧处理单元,即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和好氧处理单元,即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反应器(SBR)组合而成。活性污泥取自城市污水处理... 研究了ABR-SBR组合工艺系统在冬季低温条件(10~15℃)下处理某餐饮废水的效果并探究其最佳运行参数。该系统是由厌氧处理单元,即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和好氧处理单元,即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反应器(SBR)组合而成。活性污泥取自城市污水处理厂,在ABR中用餐饮废水驯化50 d,在SBR中驯化时间较短(7 d)。在这2个处理单元中分别设置不同的水力停留时间(HRT)。结果表明,在ABR中HRT为14 h,SBR中好氧曝气7 h、缺氧搅拌2 h和沉淀50 min,系统处理效果最好,COD、氨氮(NH3-N)、总磷(TP)和总氮(TN)去除率分别达到86%、92%、85%和75%,出水水质均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R sbr 餐饮废水 最佳运行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猪废水厌氧消化液SBR短程硝化系统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18
作者 李建政 孟佳 +1 位作者 赵博玮 艾斌凌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7-33,共7页
针对养猪废水厌氧消化液较高残留的氨氮,为开发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工艺,以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的运行为基础,探讨温度、氨氮负荷(Rnl)和曝气时间对活性污泥系统短程硝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8和15℃条件下,将溶解氧控制... 针对养猪废水厌氧消化液较高残留的氨氮,为开发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工艺,以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的运行为基础,探讨温度、氨氮负荷(Rnl)和曝气时间对活性污泥系统短程硝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8和15℃条件下,将溶解氧控制为1.0~2.0 mg·L-1时,SBR系统均能实现良好的短程硝化功能;但在15℃条件下,氨氮去除率和亚硝酸盐积累率(Rna)较28℃均有显著下降,分别从71.1%和96.7%降到52.8%和85.4%;在28℃条件下,氨氮负荷由0.56 kg·m-3·d-1大幅提高到2.18 kg·m-3·d-1后,SBR系统的氨氮去除率显著降为48.6%,但Rna仍然高达96.8%,保持了良好的短程硝化性能.Rnl较高时,可适当延长曝气时间以强化SBR系统的氨氮氧化能力.但曝气时间过长会导致大量NO2--N的氧化,Rna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猪废水 厌氧消化液 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 短程硝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处理DMF废水连续流和SBR两系统污泥毒性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赵骏 赵建国 +3 位作者 陈秀荣 何怡萱 江子建 章斐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5-129,143,共6页
以处理难降解有机污染物N,N-二甲基甲酰胺(DMF)模拟废水的好氧活性污泥系统为研究对象,考察污泥毒性的形成规律及空间分布。污泥经120 mg/L的DMF冲击驯化后,继续提高DMF浓度至200 mg/L进行驯化。在相同DMF浓度下,对比连续流和间歇式(SBR... 以处理难降解有机污染物N,N-二甲基甲酰胺(DMF)模拟废水的好氧活性污泥系统为研究对象,考察污泥毒性的形成规律及空间分布。污泥经120 mg/L的DMF冲击驯化后,继续提高DMF浓度至200 mg/L进行驯化。在相同DMF浓度下,对比连续流和间歇式(SBR)两系统的出水COD浓度、水泥相DMF含量及污泥毒性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结果表明,连续流和SBR两系统均能很好的降解DMF。但在稳定运行周期末,不管DMF浓度是120 mg/L还是200 mg/L,连续流系统污泥毒性均高于SBR系统,连续流系统污泥毒性平均为57%,55%;间歇式污泥毒性平均为47%,42%。故从污泥土地利用和污泥毒性消减的角度考虑,SBR系统是处理DMF废水的理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 N-二甲基甲酰胺(DMF) 连续流系统 间歇式活性污泥系统(sbr) 污泥毒性 冲击与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R工艺处理高质量浓度尿素废水短程硝化特性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伟光 闫立龙 +1 位作者 李娟 傅文博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1-65,共5页
为实现短程脱氮技术处理高质量浓度尿素废水,通过采用SBR工艺考察反应过程中pH、曝气时间、尿素容积负荷对高质量浓度尿素废水短程硝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用SBR工艺处理高质量浓度尿素废水效果稳定,出水中含有大量的亚硝酸氮,发生了... 为实现短程脱氮技术处理高质量浓度尿素废水,通过采用SBR工艺考察反应过程中pH、曝气时间、尿素容积负荷对高质量浓度尿素废水短程硝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用SBR工艺处理高质量浓度尿素废水效果稳定,出水中含有大量的亚硝酸氮,发生了短程硝化;当pH在7~10的范围内时,亚硝酸盐积累率均在90%以上;在试验条件下,曝气时间对短程硝化过程影响不大,尿素水解反应成为限速步骤;尿素容积负荷没有影响亚硝酸盐氮的积累率,当进水尿素容积负荷控制在1.13 kg/(m3.d)以下时,能够获得较高的尿素去除率和氨氮转化率.高浓度尿素废水处理中短程硝化脱氮过程更容易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素 短程硝化 sbr 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