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9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signing of optimized microstrip fractal antenna using hybrid metaheuristic framework for IoT applications
1
作者 S KARUNAKAR Reddy ANITHA Guttavelli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2025年第3期659-670,共12页
Nowadays,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s turn out to be transportable owing to the execution of the current technologies.The antenna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 deployed for communication purposes.The antenna plays... Nowadays,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s turn out to be transportable owing to the execution of the current technologies.The antenna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 deployed for communication purposes.The antenna plays an imperative role in receiving and transmitting the signals for any sensor network.Among varied antennas,micro strip fractal antenna(MFA)significantly contributes to increasing antenna gain.This study employs a hybrid optimization method known as the elephant clan updated grey wolf algorithm to introduce an optimized MFA design.This method optimizes antenna characteristics,including directivity and gain.Here,the factors,including length,width,ground plane length,height,and feed offset-X and feed offset-Y,are taken into account to achieve the best performance of gain and directivity.Ultimately,the superiority of the suggested technique over state-of-the-art strategies is calculated for various metrics such as cost and gain.The adopted model converges to a minimal value of 0.2872.Further,the spider monkey optimization(SMO)model accomplishes the worst performance over all other existing models like elephant herding optimization(EHO),grey wolf optimization(GWO),lion algorithm(LA),support vector regressor(SVR),bacterial foraging-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BF-PSO)and shark smell optimization(SSO).Effective MFA design is obtained using the suggested strategy regarding various parame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 strip fractal antenna(MFA)model gain DIRECTIVITY support vector regressor(SVR)approach elephant clan updated grey wolf algorithm(ECU-GW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uasi-static and dynamic compressive behaviour of additively manufactured Menger fractal cube structures
2
作者 Damith Mohotti Dakshitha Weerasinghe +3 位作者 Madhusha Bogahawaththa Hongxu Wang Kasun Wijesooriya Paul JHazell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7期39-49,共11页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first-ever investigation of Menger fractal cubes'quasi-static compression and impact behaviour.Menger cubes with different void ratios were 3D printed using polylactic acid(PLA)with dimensi...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first-ever investigation of Menger fractal cubes'quasi-static compression and impact behaviour.Menger cubes with different void ratios were 3D printed using polylactic acid(PLA)with dimensions of 40 mm×40 mm×40 mm.Three different orders of Menger cubes with different void ratios were considered,namely M1 with a void ratio of 0.26,M2 with a void ratio of 0.45,and M3with a void ratio of 0.60.Quasi-static Compression tests were conducted using a universal testing machine,while the drop hammer was used to observe the behaviour under impact loading.The fracture mechanism,energy efficiency and force-time histories were studied.With the structured nature of the void formation and predictability of the failure modes,the Menger geometry showed some promise compared to other alternatives,such as foams and honeycombs.With the increasing void ratio,the Menger geometries show force-displacement behaviour similar to hyper-elastic materials such as rubber and polymers.The third-order Menger cubes showed the highest energy absorption efficiency compared to the other two geometries in this study.The findings of the present work reveal the possibility of using additively manufactured Menger geometries as an energy-efficient system capable of reducing the transmitting force in applications such as crash barri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ditive manufacturing fractal geometries Menger cube Energy absorption QUASI-STAT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地区堆填黄土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王之君 马彦杰 +1 位作者 张座雄 刘兴荣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703-2711,共9页
兰州地区开展平山造地工程产生了大量黄土堆填场,因其压实度低,缺乏必要防护,导致黄土洞穴、滑坡等地质灾害广泛发育,具有较大安全隐患。通过扫描电镜和Image J软件对不同含水率原状堆填黄土的孔隙微观结构进行定量研究,结合分形理论,... 兰州地区开展平山造地工程产生了大量黄土堆填场,因其压实度低,缺乏必要防护,导致黄土洞穴、滑坡等地质灾害广泛发育,具有较大安全隐患。通过扫描电镜和Image J软件对不同含水率原状堆填黄土的孔隙微观结构进行定量研究,结合分形理论,获取了不同含水率下堆填黄土的孔隙类型、数量、面积、分维数变化规律,并初步分析了孔隙结构与黄土湿陷、洞穴发育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堆填黄土随含水率增大,大、中架空孔隙数量、面积占比逐渐减小,而小架空孔隙数量占比虽有所下降,但面积占比呈增大趋势,大、中架空孔隙坍塌是其产生湿陷变形的主要原因;堆填黄土的孔隙分维数与含水率呈线性负相关关系,与湿陷性呈正相关关系,原状堆填黄土平均孔隙分维数为1.251;基于黄土堆填场洞穴发育特点,提出应从修建排水沟渠、加固洞穴、边坡防护等3方面进行防护处理。研究成果可为兰州堆填黄土区工程建设及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填黄土 孔隙结构 扫描电镜 黄土湿陷 分形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albol理论的破碎岩石压缩变形及分形特征试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孙文斌 田殿金 +2 位作者 薛彦超 张志 陈其勇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69,共9页
为研究侧限条件下不同轴向荷载、饱水状态及粒径级配3种因素对断层破碎岩体的压缩变形及分形特征的影响,以山东星村煤矿非导水断层取出的断层岩石为试样,利用自主研制的破碎岩石变形—渗流试验系统,开展侧限条件下不同Talbol幂指数n的... 为研究侧限条件下不同轴向荷载、饱水状态及粒径级配3种因素对断层破碎岩体的压缩变形及分形特征的影响,以山东星村煤矿非导水断层取出的断层岩石为试样,利用自主研制的破碎岩石变形—渗流试验系统,开展侧限条件下不同Talbol幂指数n的级配破碎岩石压缩变形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轴向载荷逐级增大,破碎岩石轴向位移量增大,压缩碎胀系数和压实度变小;相同侧限轴向荷载条件下,饱水状态试样的轴向位移量和加载终点位移累积变形量比干燥状态的更大;随着级配指数增大,加载终点位移累积变形量变大;破碎岩石的质量分布系数C随Talbol幂指数n增大而增大,且随轴向荷载的增大而减小;破碎岩石分形维数D随Talbol幂指数n增大而减小,试验后分形维数增量随Talbol幂指数n增大而增大,即岩石破碎程度愈加剧烈。根据破碎岩体力学特征与分形特征将其变形过程划分为松散堆积、错位挤压、变形开裂、研磨破碎4个阶段,在加载前期岩石变形以颗粒滑动位移为主,加载后期变形以颗粒研磨破碎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碎岩石 轴向荷载 分形维数 Talbol指数 压缩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厚砂岩下采动覆岩裂隙场及微震时空演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谭毅 张少普 +5 位作者 何满潮 郭文兵 丁国利 王宇 程浩 李辉 《矿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85,共16页
采动覆岩裂隙演化高度及分布形态是顶板水害防治重要参数之一。以内蒙古某矿3105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基于数值模拟、分形几何理论及微震事件三维空间分析明晰采动覆岩裂隙场及微震时空演化规律。结果如下:(1)采动覆岩裂隙场呈现“裂隙产生... 采动覆岩裂隙演化高度及分布形态是顶板水害防治重要参数之一。以内蒙古某矿3105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基于数值模拟、分形几何理论及微震事件三维空间分析明晰采动覆岩裂隙场及微震时空演化规律。结果如下:(1)采动覆岩裂隙场呈现“裂隙产生-发育演化-局部压实-周期扩展-大部压实”动态演化规律,采动裂隙网络场发育、扩展、穿透演化分形特征;(2)阐明了采动覆岩失稳破断、运移与微震事件局部“高频次-大能量”集中区时空演化规律,“高频次-大能量”与“低频次-小能量”集中区呈现周期分布,同工作面周期来压特征相吻合,微震事件集中区发生位置普遍超前工作面80~120 m;(3)数值模拟采动覆岩裂隙演化高度与微震监测所得结果基本一致;(4)倾向高位岩层微震事件“高频次-大能量”与“低频次-小能量”集中区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类马鞍形”分布,走向高位岩层微震事件能量集中区呈现“椭球状”分布,数量集中区呈现“条带状”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震监测 数值模拟 采动覆岩 裂隙场演化 分形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炭地下气化顶板砂岩高温致裂规律实验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辛林 王欣 +5 位作者 牛茂斐 杨敏 李华龙 徐伟豪 尚振杰 刁垌彤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3-170,共8页
煤炭地下气化过程中,随着气化工作面的扩展,燃空区产生的高温会对顶板岩石造成不同程度的结构损伤。为了研究不同温度(100、200、300、400、500、600℃)造成的热损伤对砂岩声发射特征及破裂机制的影响,利用自主研发的单向加热实验设备,... 煤炭地下气化过程中,随着气化工作面的扩展,燃空区产生的高温会对顶板岩石造成不同程度的结构损伤。为了研究不同温度(100、200、300、400、500、600℃)造成的热损伤对砂岩声发射特征及破裂机制的影响,利用自主研发的单向加热实验设备,对试验过程中声发射信号进行采集分析,研究表明:累计声发射事件数与内部裂纹数的正相关性能够较好地反映砂岩宏观破坏规模,400~500℃砂岩破裂最为明显。微观上,试样各个温度快速升温阶段裂纹发展速度快,随温度升高,低频占比减少56.02%,高频占比增加57.1%,主频由低频为主转为高频为主,即砂岩破坏由晶间滑移主导转变为裂隙扩展主导。砂岩热破裂是膨胀变形、裂纹的萌生、快速发展以及裂纹持续贯通到破坏的过程。砂岩裂纹萌生,裂纹发育及裂纹非稳定发育分别对应分形维数数值变化≥0.35、-0.15~0.35、≤-0.15,分形维数曲线不规则波动阶段和突降阶段之间的突变点,可作为预测岩石热破裂时内部宏观裂隙形成的信号,为煤炭地下气化设计合理的采宽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地下气化 砂岩 单向加热 声发射 裂隙演化 分形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场法的三维巴西圆盘破裂行为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先珊 郝梓宇 +2 位作者 刘少炜 张普纲 潘玉华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1-190,共10页
岩石裂纹的起裂-扩展-连接过程对岩体工程安全性与稳定性至关重要.为分析岩石破裂行为,基于Griffith脆性断裂理论和变分原理建立混合相场模型.利用接触方式表征单轴压缩试验中试件与加载板之间的力传递,研究了预制裂纹倾斜角对巴西圆盘... 岩石裂纹的起裂-扩展-连接过程对岩体工程安全性与稳定性至关重要.为分析岩石破裂行为,基于Griffith脆性断裂理论和变分原理建立混合相场模型.利用接触方式表征单轴压缩试验中试件与加载板之间的力传递,研究了预制裂纹倾斜角对巴西圆盘破裂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裂纹在试件表面和内部的破裂行为不同步.沿圆盘厚度方向,随预制裂纹倾斜角增大,裂纹起裂位置从圆盘两侧面转移到圆盘中心.预制裂纹倾斜角对裂纹扩展速度与裂纹体积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较之二维模型,三维模型可以更加全面地反映裂纹的起裂-扩展-连接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西圆盘 破裂行为 分形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载下含内部裂隙类岩体力学响应与能量耗散规律 被引量:1
8
作者 蒋力帅 杨一鸣 +3 位作者 赵阳 李皓哲 吴琦 彭晓涵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7-150,共14页
深部巷道围岩中煤、泥岩、砂岩等常见岩石强度较低、裂隙发育,在深部复杂力学环境下易发生动力灾害,研究内部裂隙特征对岩体的动力学响应及能量耗散规律对明晰动力灾害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内部裂隙倾角、裂隙分布对类岩体动态力... 深部巷道围岩中煤、泥岩、砂岩等常见岩石强度较低、裂隙发育,在深部复杂力学环境下易发生动力灾害,研究内部裂隙特征对岩体的动力学响应及能量耗散规律对明晰动力灾害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内部裂隙倾角、裂隙分布对类岩体动态力学响应与能量耗散规律的影响,通过砂型3D打印制备含内部裂隙的类岩体试样,采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对试样进行动态压缩试验,使用高速摄像机观察裂纹发育情况,并结合能量耗散原理和分形理论分析其动力破坏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内部裂隙倾角角度增加,类岩体试样动态峰值应力和动态弹性模量先减小后增大,均在30°时最低;随着裂隙数量的增多,垂直分布裂隙对试样的动态峰值应力影响大于水平分布裂隙;试样破坏的能量耗散随裂隙倾角角度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规律,裂隙倾角较小时,松散充填物的存在会加剧应力波衰减,使能量耗散增加,随裂隙倾角增加,充填物对试样的能量耗散影响逐渐减小;相同裂隙倾角下,随裂隙数量的增加,垂直分布裂隙试样能量耗散小于水平分布裂隙,与试样动态峰值应力呈正相关;随着裂隙倾角的增大,试样的分形维数先增加后减小,30°裂隙倾角时试样的破碎程度最大,试样的分形维数最大;裂隙数量的增多使试样破碎块度逐渐均匀,试样的分形维数呈现增大趋势。研究结果揭示了内部裂隙对岩体动力学特性及能量耗散的影响规律,为采用砂型3D打印技术开展复杂内部裂隙岩体动力学试验提供了重要基础,对进一步了解实际工程中深部软岩巷道围岩破裂失稳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荷载 砂型3D打印 内部裂隙 动态力学特性 能量耗散 分形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齿轮表面形貌分形特征对时变接触刚度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吴石 高增阔 +1 位作者 王明珠 赵成睿 《中国机械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68,77,共11页
基于改进的W-M分形函数,利用齿高和齿宽表征斜齿轮齿面的表面形貌。采用圆锥微凸体并考虑啮合过程中斜齿轮接触曲率半径的时变性建立了斜齿轮时变接触刚度模型,计算发现基于圆锥微凸体模型计算的时变啮合刚度与ISO6336-1—2006标准计算... 基于改进的W-M分形函数,利用齿高和齿宽表征斜齿轮齿面的表面形貌。采用圆锥微凸体并考虑啮合过程中斜齿轮接触曲率半径的时变性建立了斜齿轮时变接触刚度模型,计算发现基于圆锥微凸体模型计算的时变啮合刚度与ISO6336-1—2006标准计算所得结果接近。研究结果表明,斜齿轮的时变接触载荷和时变接触刚度随着分形维数、特征尺度系数、量纲一接触面积、材料塑性指数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齿轮啮合 表面形貌 分形特征 圆锥微凸体 时变接触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土单轴压缩表面裂纹分布的一致分形特征
10
作者 吴剑锋 黄雨悦 +2 位作者 李赫赫 马德源 王彩华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4-100,共7页
通过分形理论对表征混凝土单轴压缩表面裂纹分布一致分形特征的单一分形维数进行了定量计算。探讨了混凝土峰值应力、峰值应变、试样尺寸、粗骨料粒径、应力水平、单位体积吸收能、脆性指标等因素与其表面裂纹分布的单一分形维数的关系... 通过分形理论对表征混凝土单轴压缩表面裂纹分布一致分形特征的单一分形维数进行了定量计算。探讨了混凝土峰值应力、峰值应变、试样尺寸、粗骨料粒径、应力水平、单位体积吸收能、脆性指标等因素与其表面裂纹分布的单一分形维数的关系。建立了基于表面裂纹分布单一分形维数的混凝土单轴压缩弹性分形损伤本构方程。结果表明,混凝土在单轴压缩条件下的表面裂纹分布具有一致分形特征,满足自相似性;单一分形维数介于1.60~1.80,且单一分形维数越大,表面裂纹分布越复杂;单一分形维数随峰值应力、峰值应变、单位体积吸收能、应力水平的增大而增大,随粗骨料粒径、试样尺寸、脆性指标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基于单一分形维数的混凝土弹性分形损伤本构方程,理论曲线与应力-应变试验曲线吻合良好。研究结果可为分析混凝土裂纹演化规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单轴压缩 表面裂纹 一致分形 单一分形维数 本构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初始损伤饱水花岗岩的冲击破坏规律
11
作者 褚怀保 陈璐阳 +3 位作者 杨小林 王东辉 魏海霞 孙博 《爆炸与冲击》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64,共14页
为研究饱水和初始损伤对冲击荷载下花岗岩宏观和微观破坏特征的影响,开展了X射线衍射、霍普金森和扫描电镜试验,利用分形维数对花岗岩的破碎块度和断口形貌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图像放大倍数对分形维数的影响,分析了冲击荷载下饱水后花岗... 为研究饱水和初始损伤对冲击荷载下花岗岩宏观和微观破坏特征的影响,开展了X射线衍射、霍普金森和扫描电镜试验,利用分形维数对花岗岩的破碎块度和断口形貌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图像放大倍数对分形维数的影响,分析了冲击荷载下饱水后花岗岩的微观致裂机制。结果表明:饱水后花岗岩中角闪石、钠长石、微斜长石和石英的占比减少,高岭石占比显著提高;随着初始损伤的增大,花岗岩的动态峰值应力逐渐减小,而破碎程度和块度分形维数逐渐增大,且初始损伤对块度分形维数的影响大于饱水的影响;随着初始损伤的增加,断口出现更多的微裂纹和碎屑,断口图像的分形维数也逐渐增加;放大倍数在400~3200范围内时,断口图像分形维数随着图像放大倍数的增大而增加,超过3200后,分形维数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动力学 矿物成分 破碎块度 断口微观形貌 分形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线性化学现象在催化剂设计中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卢新宁 高艳妮 +2 位作者 余浩 华德润 李剑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32-1044,共13页
深入研究非线性化学现象有助于突破传统化学动力学的限制,发现新的反应路径和机制。将非线性化学现象应用于催化剂设计中,可以开发出新的催化材料和制备工艺。对非线性化学现象中的图灵结构、分形结构、神经网络等在催化剂设计中的应用... 深入研究非线性化学现象有助于突破传统化学动力学的限制,发现新的反应路径和机制。将非线性化学现象应用于催化剂设计中,可以开发出新的催化材料和制备工艺。对非线性化学现象中的图灵结构、分形结构、神经网络等在催化剂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在催化剂设计中,非线性化学可用于指导催化剂的配方、确定工艺参数、明确催化剂构型与活性关系等。随着非线性科学理论和实验技术的进步,通过对非线性化学的几何结构、二维和三维结构、拓扑结构等的深层认识,非线性化学有望成为突破催化剂设计瓶颈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化学 图灵 分形 神经网络 催化剂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形理论的聚合物颗粒分散相驱油相对渗透率模型 被引量:1
13
作者 崔传智 隋迎飞 +2 位作者 王一单 吴忠维 李静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95,共8页
注水开发后期,含水率急剧升高导致水驱油藏开发效果变差,聚合物颗粒分散体系的非均匀分布、增黏等行为能够使占据大孔道流动空间的水相流动能力降低,缓解低效、无效水循环。目前,关于聚合物颗粒分散相驱油的研究主要以室内实验模拟为主... 注水开发后期,含水率急剧升高导致水驱油藏开发效果变差,聚合物颗粒分散体系的非均匀分布、增黏等行为能够使占据大孔道流动空间的水相流动能力降低,缓解低效、无效水循环。目前,关于聚合物颗粒分散相驱油的研究主要以室内实验模拟为主,分析聚合物颗粒运移规律;而描述聚合物颗粒分散相驱油过程中油水流动规律及相对渗透率曲线的研究较少。首先,分析聚合物颗粒在多孔介质中的非均匀分布现象,引入生物流体力学中红细胞树状叉体积分数分布理论,建立考虑聚合物颗粒相分离机制影响的体系黏度表征方法;其次,基于分形理论与渗流理论,建立聚合物颗粒分散相驱油的相对渗透率模型,通过与室内岩心驱替实验结果对比发现,验证模型准确性,并分析各因素对聚合物颗粒分散相驱油的相对渗透率影响。该研究对聚合物颗粒分散相驱油的开发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油藏 黏度表征 分形理论 相渗曲线 聚合物颗粒分散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时分形的网络流量认知模型
14
作者 汤萍萍 张晖 +1 位作者 董育宁 董国青 《通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58-271,共14页
为解决传统分形特征在网络流量认知精度和速度上难以兼具的问题,以分形理论为基础提出网络流量空时分离思想并创建空时分形特征,以此设计一种新型的流量认知模型——空时分形模型(SFM)。空时分形观测空间序列和时间序列,然后基于勒让德... 为解决传统分形特征在网络流量认知精度和速度上难以兼具的问题,以分形理论为基础提出网络流量空时分离思想并创建空时分形特征,以此设计一种新型的流量认知模型——空时分形模型(SFM)。空时分形观测空间序列和时间序列,然后基于勒让德变换建立向量再折射到对偶空间形成特征。空时分形的物理含义在于从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上获得数据突发特征,而传统分形是空时分形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的特征融合,空时分形相比传统分形刻画出更多细节特征,以此进行流量认知更为精准。此外,空时分形相比传统分形更易计算,使SFM在增强认知精度的同时提升认知速度。实验数据显示,SFM的认知性能优于其他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流量 认知精度 认知速度 分形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倾角工作面覆岩三维破断运移演化规律 被引量:1
15
作者 解盘石 黄宝发 +5 位作者 伍永平 罗生虎 朱明建 易磊磊 徐辉 陈建杰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6,共15页
大倾角煤层安全高效开采的关键是对采场围岩与装备的多维耦合控制,定量化表征大倾角采场覆岩空间结构破断特征、采动裂隙发育和空隙分布特征是实现该类煤层精准岩层控制的前提。以大倾角长壁大采高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数值计算、现场... 大倾角煤层安全高效开采的关键是对采场围岩与装备的多维耦合控制,定量化表征大倾角采场覆岩空间结构破断特征、采动裂隙发育和空隙分布特征是实现该类煤层精准岩层控制的前提。以大倾角长壁大采高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数值计算、现场实测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厘定覆岩空间移动变形规律的基础上,引入三维曲率、岩体空隙率及分形几何理论定量描述了采场不同区域破断岩块的运移–堆砌–铰接特征及岩体裂隙分布规律,实现了大倾角大采高工作面开采过程中三维结构组成及采动裂隙场空间占位的动态精细定量表征。研究表明,大倾角大采高破断顶板在采场空间发生了多维度耦合的非均衡运动,中、上部顶板以垂直岩层运动为主,下部顶板演变为倾向下滑。顶板破坏形式沿倾向、走向、垂向呈现三维区域异化,上部破断岩块错层、跨层迁移形成倾斜砌体结构,采空区后方存在“非均匀矸石–弯曲悬臂梁–破断岩块”承载结构形成非均匀空顶区域,承载结构相互约束,随倾向位置、覆岩层位不同发生动态演化。支架阻力分区波动性分布,中部阻力>上、下部,走向非同步来压。曲率分布呈“横、竖O–X”形态,“O”型内部垮落岩块非平行同步下沉,倾向、反倾向堆砌结构并存,正负曲率不一,岩块间形成弱铰接结构。随覆岩层位升高,离层破坏区域向中下部和采空区中部偏移,岩体空隙率和分形维数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现象。研究结果揭示了采空区内部覆岩三维破断运移规律,丰富了大倾角煤层岩层控制理论,也为顶板岩层运移规律的精细定量分析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倾角煤层 大采高 覆岩破断运移 三维曲率 空隙率 分形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叠加微凸体的三维粗糙表面接触模型
16
作者 苏宇龙 郭云龙 +1 位作者 原园 郑建明 《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43-1159,共17页
基于分形理论,建立了含叠加微凸体的粗糙表面接触力学模型.依据Weierstrass-Mandelbrot函数,构建了频率等级优先、脊数优先和曲率半径优先3种叠加微凸体几何轮廓,通过几何对比方式确定出脊数优先建立的叠加微凸体与粗糙表面轮廓较为符合... 基于分形理论,建立了含叠加微凸体的粗糙表面接触力学模型.依据Weierstrass-Mandelbrot函数,构建了频率等级优先、脊数优先和曲率半径优先3种叠加微凸体几何轮廓,通过几何对比方式确定出脊数优先建立的叠加微凸体与粗糙表面轮廓较为符合.根据经典接触理论,给出了叠加微凸体中各层发生弹性、弹塑性及完全塑性变形的必要条件.结合微凸体面积分布密度函数,获得了粗糙表面总接触载荷和真实接触面积的内在关系.计算结果表明:叠加微凸体的力学性质取决于其各层微凸体的力学性质,粗糙表面的力学性质由叠加微凸体的力学性质决定.叠加微凸体由N层微凸体叠加而成,若每层微凸体仅能发生弹性变形,则粗糙表面在接触过程中呈现弹性变形状态;若第1~N-1层微凸体仅能发生塑性变形,粗糙表面表现出完全塑性变形性质;若第1至第I_(1)层微凸体发生弹性变形,第I_(1)+I~I_(2)层微凸体发生弹塑性变形,第I_(2)+1~N-1层微凸体发生完全塑性变形,则粗糙表面在接触过程中呈现出完全塑性变形、弹塑性变形和弹性变形顺序的力学性质.文章模型与其他模型、实验的结果对比说明了该模型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糙表面 叠加微凸体 弹塑性 频率等级 分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形多孔介质输运的先导球阀泄漏分析
17
作者 王峰 王国志 +2 位作者 江海 朱相林 刘书玮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16-122,共7页
泄漏是液压阀密封失效的主要形式之一。针对深海采油树高压高水基先导球阀泄漏问题,引入分形理论和多孔介质输送理论,并基于微凸体接触模型和密封截面泄漏通道分布规律,建立球阀微观接触泄漏预测模型。通过数值计算分析密封面表面形貌... 泄漏是液压阀密封失效的主要形式之一。针对深海采油树高压高水基先导球阀泄漏问题,引入分形理论和多孔介质输送理论,并基于微凸体接触模型和密封截面泄漏通道分布规律,建立球阀微观接触泄漏预测模型。通过数值计算分析密封面表面形貌、密封宽度、力差和压差对泄漏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力差对泄漏量的影响不明显;压差、密封面粗糙度和密封宽度对泄漏量的影响较大;减小密封面粗糙度能有效减少泄漏量,但当粗糙度小于0.1μm时,其对泄漏量降低效果不显著;密封宽度增大泄漏量减小,但当密封宽度大于0.04 mm时,其对泄漏量的降低效果不显著;实际使用时应综合考虑制造成本、密封面粗糙度和密封宽度等因素,密封面粗糙度小于0.3μm、密封宽度大于0.04 mm,可满足深海采油树先导球阀泄漏量小于0.2 mL/min的密封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理论 多孔介质 球阀密封 泄漏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堡凹陷沙一段湖相页岩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及主控因素
18
作者 李国永 刘小平 +6 位作者 马乾 李聪 孟令箭 王建伟 高永亮 庄东志 邹娟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82,共12页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沙一段湖相页岩发育,是重要的页岩油富集层系。为弄清沙一段页岩孔隙发育特征并定量表征页岩孔隙结构非均质性,指导页岩油勘探选区,利用全岩X-衍射、总有机碳、岩石热解、场发射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以及恒速压汞...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沙一段湖相页岩发育,是重要的页岩油富集层系。为弄清沙一段页岩孔隙发育特征并定量表征页岩孔隙结构非均质性,指导页岩油勘探选区,利用全岩X-衍射、总有机碳、岩石热解、场发射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以及恒速压汞等实验技术,结合分形理论,分析了南堡凹陷沙一段页岩储层样品的矿物成分、地球化学特征、孔隙结构特征等。研究表明:①南堡凹陷沙一段主要发育长英质页岩和混合质页岩,孔隙类型多样,以狭缝状、平行板状及锥状孔隙为主;②沙一段页岩孔径分布范围较大,主要发育介孔与宏孔,孔隙与喉道分选差异性大;③沙一段页岩孔隙结构分形维数D1与D2变化范围分别为2.731~2.909与2.390~2.671,平均值分别为2.792与2.519,孔隙结构复杂性和非均质性明显,介孔较宏孔孔隙结构更为复杂;④总有机碳含量、热演化程度及长英质矿物含量的增加有利于介孔发育,并增强介孔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宏孔发育及其非均质性则随着长英质矿物及碳酸盐质矿物含量增加而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页岩 孔隙结构 分形特征 沙一段 南堡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通量制备含有可注射分形纳米纤维片的细胞球体及其潜在应用
19
作者 刘红梅 宋禹衡 +4 位作者 阮奇奇 王雪芬 费翔 朱丽萍 朱美芳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19-3024,共6页
细胞治疗利用活细胞特性进行疾病治疗和预防,而3D细胞球体有助于提升治疗效果并推动精准医疗,但细胞异质性是细胞球体面临的临床治疗挑战之一。研究旨在通过在细胞球体培养过程中引入可注射纤维基材料来弥补这一缺陷。在静电纺丝和界面... 细胞治疗利用活细胞特性进行疾病治疗和预防,而3D细胞球体有助于提升治疗效果并推动精准医疗,但细胞异质性是细胞球体面临的临床治疗挑战之一。研究旨在通过在细胞球体培养过程中引入可注射纤维基材料来弥补这一缺陷。在静电纺丝和界面诱导结晶的基础上,利用高速均质技术,成功获得可注射分形纳米纤维片,并采用微孔阵列法将不同类型的细胞与其共培养。通过优化共培养条件,高通量构建出新型复合细胞球体,与对照组相比,分形纳米纤维片不仅提升了细胞活力,而且大大改善了球体内的细胞异质性。此工作不仅为纤维基可注射生物材料的应用提供了新视角,而且强调了复合细胞球体在推进再生医学和个性化治疗策略方面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治疗 3D细胞球体 纤维基可注射生物材料 分形纳米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裂纹分形维数的平行黏结模型细观参数标定的神经网络模型
20
作者 龚囱 戚燕顺 +4 位作者 缪浩杰 肖琦 熊良锋 曾鹏 赵奎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7-336,共10页
针对试错法在平行黏结模型细观参数标定过程中存在繁琐耗时,且无法定量评价数值模拟与室内试验的裂纹匹配程度等局限性,统计并分析了近10年平行黏结模型细观参数取值范围,采用盒计数法获取了数值模拟试验、室内试验所得破坏后岩石表面... 针对试错法在平行黏结模型细观参数标定过程中存在繁琐耗时,且无法定量评价数值模拟与室内试验的裂纹匹配程度等局限性,统计并分析了近10年平行黏结模型细观参数取值范围,采用盒计数法获取了数值模拟试验、室内试验所得破坏后岩石表面裂纹分形维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宏观弹性模量、宏观泊松比、峰值强度和裂纹分形维数等4个参数为输入层,黏结弹性模量、黏结法向与切向刚度比、黏结内聚力、黏结内摩擦角、黏结抗拉强度和摩擦系数等6个细观参数为输出层的神经网络模型,对比分析了考虑与不考虑裂纹分形维数时平行黏结模型细观参数标定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所建立的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好的收敛速度、预测精度与泛化性能,测试集输出数据与期望值误差约为3.34%。(2)将裂纹分形维数纳入神经网络模型后,数值模拟所得弹性模量、峰值应力与泊松比等宏观参数与室内试验结果的误差小于3.00%,优于不考虑裂纹分形维数标定结果。(3)该方法可定量保障数值模拟所得裂纹不规则性与室内试验结果的一致性,其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对现有神经网络模型细观参数标定结果的修正。研究成果可为提高平行黏结模型细观参数标定效果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维数 颗粒流 平行黏结模型 参数标定 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