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8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rade credit contracting in a risk-averse supply chain under adverse selection and moral hazard
1
作者 Zhihong Wang Yuanyuan Xu +2 位作者 Yuwei Shao Ziyi Chen Yi Zhang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5-37,24,I0002,共15页
Trade credit,as an effective tool for integrating and coordinating material,information,and financial flows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widespread.We explore how a manufacturer can design optim... Trade credit,as an effective tool for integrating and coordinating material,information,and financial flows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widespread.We explore how a manufacturer can design optimal trade credit contracts when a risk-averse retailer hides its sales cost information(adverse selection)and selling effort level(moral hazard).We develop incentive models for a risk-averse supply chain when adverse selection and moral hazard coexist,which are then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under single information asymmetry(moral hazard).Moreover,we analyze the effects of private information and risk-aversion coefficient on contract parameters,selling effort level and the profit or utility of the supply chain.The study shows that when the degree of retailer’s risk aversion is within a certain range,reasonable trade credit contracts designed by the manufacturer can effectively induce the retailer to report its real sales cost and encourage it to exert appropriate effort.Furthermore,we find that the optimal trade credit period,optimal transfer payment,and retailer’s optimal sales effort level under dual information asymmetry are less than those under single information asymmetry.Numerical analysis are conducted to demonstrate the effects of the parameters on decisions and profi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de credit risk averse adverse selection moral hazard supply cha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校训育人性的式微与重塑 被引量:1
2
作者 林松柏 曹辉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4-71,95,共9页
大学校训天然地蕴含着育人因素,但目前的大学校训在大学文化建设中日渐形式化,以致其育人价值逐渐被弱化。这一现象反映出校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针对校史、学校定位与特色的诠释不足,以致教师和学生立足学校发展和自身发展对其解读不够... 大学校训天然地蕴含着育人因素,但目前的大学校训在大学文化建设中日渐形式化,以致其育人价值逐渐被弱化。这一现象反映出校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针对校史、学校定位与特色的诠释不足,以致教师和学生立足学校发展和自身发展对其解读不够;往往静态以显,以致在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缺乏存在感,难以在“渗透”中彰显其育人价值;常常独立以存,未能基于现代传播方式以教师、学生喜闻乐见的呈现方式与师生的日常结合,进而在多维度渗透中凸显育人作用。重申校训的育人性,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立足现代性、学校发展等要求,对校训进行阐释,并形成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多维度投射;立足传播性、渗透性要求,开发出更受师生欢迎的校训呈现和表达方式;深研校训与师生发展的内在联系,科学研发校训在教育教学以及师生生活中的渗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校训 育人 德性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与类人之间的道德前景——从意向性看人工智能的伦理之“锚” 被引量:8
3
作者 田海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1,179,共15页
人工智能演进开启了人与类人互成镜像的“类人世代”。AI类人(Agents)在其“锚定”的社会、理性、价值、德性存在中以“伦理物形式”呈现。基于计算主义对AI“伦理之锚”的阐释遭遇“具身主义”批评。“具身哲学”认为计算主义的AI类人... 人工智能演进开启了人与类人互成镜像的“类人世代”。AI类人(Agents)在其“锚定”的社会、理性、价值、德性存在中以“伦理物形式”呈现。基于计算主义对AI“伦理之锚”的阐释遭遇“具身主义”批评。“具身哲学”认为计算主义的AI类人不可避免地掉入“离身心智”“道德机器”“行而上学”的类人陷阱。按照“意向性差异”的一般阐述,“机器意向性”与“蝙蝠的意向性”的比较可为“类人”的伦理之“锚”做出说明。机器意向性呈现出的四重紧张关系,表征了AI类人因“主体性欠缺”而无法最终越出其初始用具形态的阈限,因而隐蔽着一种“新奴隶制设置”。人机共生意向性作为机器伦理的底层架构以“自身意识逃逸”为技术进路,然而这实际上预设了“自身意识”返回自身且面向自己本身的反思的重要性。反思性带来的不安或忧性,是机器意向性无法穿越的“伦理剩余物屏障”。澄清“类人陷阱”“新奴隶制设置”“自身意识逃逸”造成的不安,有助于破除AI伦理学探究中出现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类人(行动者) 意向性 伦理 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德育传统的当代价值 被引量:2
4
作者 侯怀银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6,共16页
德育传统不仅仅属于过去,而且内存于现实之中,与现实有着血肉的联系,具有一种不断改造与发展的连续性。从德育传统的发展历程来看,共经历了从孕育、初步形成、形成、发展到衰微变革五个时期。首重德育是我国古代的优良传统;追求理想人... 德育传统不仅仅属于过去,而且内存于现实之中,与现实有着血肉的联系,具有一种不断改造与发展的连续性。从德育传统的发展历程来看,共经历了从孕育、初步形成、形成、发展到衰微变革五个时期。首重德育是我国古代的优良传统;追求理想人格是德育传统的主要内容、途径和方法;德育传统具有规范学校教育、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延续文化传统、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和塑造中华民族典型人格特征五大功能。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变革和继承中国德育传统并对之进行创造性转化,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传统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也是德育传统的当代价值。当前,我国学校工作必须把德育置于首位;培育理想人格;优化德育模式;重视设计政治、思想、道德规范三位一体的德育内容体系;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丰富德育内容;将德育视为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实践;重视探索德育原则和方法;注重自我道德修养。总之,只有对中国德育传统进行创造性转换,中国德育传统的当代价值才能真正得以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育传统 当代价值 创造性转换 学校德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道德敏感性钝化的表征及教育应对 被引量:1
5
作者 杨淑萍 苏超举 《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36,共7页
道德敏感性反映了个体对最小行为刺激量的道德感知,是衡量个体道德水准和社会道德底线的重要标准,因而提升青少年学生道德敏感性理应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而当下青少年道德敏感性钝化成为不争的事实,其主要症候为道德情感趋于冷漠,... 道德敏感性反映了个体对最小行为刺激量的道德感知,是衡量个体道德水准和社会道德底线的重要标准,因而提升青少年学生道德敏感性理应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而当下青少年道德敏感性钝化成为不争的事实,其主要症候为道德情感趋于冷漠,道德图式不健全,个人中心主义倾向突出等。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是复杂的,其中,制度上道德回报机制不完善,教育上道德知识远离青少年生活经验,社会环境上的现代性扩张弱化了青少年的道德理解力等,都是造成青少年道德敏感性钝化不可忽略的因素。因而,作为道德教育主体的学校德育应依从青少年道德敏感性的生成逻辑,注重提升青少年的道德感受能力,珍视其道德情感体验;增强道德知识对青少年真实生活的解释力,完善其道德图式;创设校园公共活动情境,在公共交往中培育青少年的公共意识,以消解个人中心主义对个体道德敏感性发展的阻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道德敏感性 道德图式 感受能力 钝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的道德主体性及其责任归属
6
作者 王小桃 张璟 +1 位作者 张凤华 董圣鸿 《心理学探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00-308,共9页
随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尤其是生成式AI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道德决策与人机互动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引发了心理学领域对AI是否具备道德主体性(moral agency)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梳理了AI作为道德主体时的道德表现,涵... 随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尤其是生成式AI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道德决策与人机互动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引发了心理学领域对AI是否具备道德主体性(moral agency)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梳理了AI作为道德主体时的道德表现,涵盖如算法偏见之类的隐性道德行为,以及在道德困境中所展现的显性道德行为。其次,文章系统回顾了当前关于人类对AI进行道德归责的研究进展,主要聚集于三个方面:AI是否应该被视为可归责主体;人们对AI与人类行为者进行道德归责时存在非对称性;以及影响人们对AI进行道德归责的心理与社会因素。最后,文章提出未来可从三个方向展开更为深入的探讨:一是深入解析生成式AI在道德判断中的决策机制;二是系统探索人类对AI道德反应偏差的认知根源;三是探讨AI引发的责任缺口现象背后的心理与社会机制。综上,对AI的道德行为研究拓展了心理学对道德认知和归责机制的研究视野,也对未来AI系统的公平性和伦理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道德主体 道德归责 心智感知 道德心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高校德育生成的人学困境及人性化重构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成林 黄玉婷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41,共7页
“以人为本”是高校德育的根本旨归。高校德育的生成借由其所阐明的“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与人学联结,其人本意涵通过其生发的人性起点、生成的“此在”特质、内在的人本逻辑得以体现。“以人为本”阐明的是高校德育的应然向度,但在工... “以人为本”是高校德育的根本旨归。高校德育的生成借由其所阐明的“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与人学联结,其人本意涵通过其生发的人性起点、生成的“此在”特质、内在的人本逻辑得以体现。“以人为本”阐明的是高校德育的应然向度,但在工具理性盛行的实然境况中,高校德育遭遇“人学空场”困境,表现为德育范式的物化遮蔽、德育评价的量化解构、德育主体的异化偏离等三个方面。为此,高校德育从以下相互联系、相互涵摄的三个向度进行人性化重构:转向对话德育,呼唤人性的价值关怀;构建生活德育,回归人性的本真存在;倡导主体德育,彰显人性的自为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德育 生成哲学 人学 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证还是叙事?——论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的文体选择 被引量:1
8
作者 高德胜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8-96,共9页
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的文体选择是一个未被注意到的教育问题。长久以来,小学德育教材的文体都是论证性的。由此造就了小学德育教材论证文体的“思维定式”,小学德育教材中的正文如果不是观点性的,教材的编写者、审查者、使用者就会... 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的文体选择是一个未被注意到的教育问题。长久以来,小学德育教材的文体都是论证性的。由此造就了小学德育教材论证文体的“思维定式”,小学德育教材中的正文如果不是观点性的,教材的编写者、审查者、使用者就会下意识地认为不正常。论证文体确有其优势,但毋庸讳言,小学德育教材被论证文体支配、主导所导致的问题不少。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的研发过程中,编写组尝试引入叙事文体,效果良好,但遇到的质疑与挑战也非常大。文体选择不能只靠因袭固有做法,不能只靠成年人的偏好,而应依据道德教育的性质、儿童道德学习的特性来决定。当然,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的文体选择,不是一个二选一的问题,而是一个以谁为主的问题,“叙事为主,论证为辅”是值得继续坚持的正确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 叙事 论证 文体选择 德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与企业ESG表现 被引量:5
9
作者 代昀昊 彭可可 +1 位作者 童心楚 李鸿雨 《证券市场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35,共12页
作为绿色金融工具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会提升企业ESG表现,还是适得其反?本文根据环责险投保企业名单,结合沪深A股上市企业2009—2022年数据,探讨了企业投保环责险与ESG表现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企业投保环责险存在道德风险,在将可能的... 作为绿色金融工具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会提升企业ESG表现,还是适得其反?本文根据环责险投保企业名单,结合沪深A股上市企业2009—2022年数据,探讨了企业投保环责险与ESG表现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企业投保环责险存在道德风险,在将可能的环境污染赔偿转嫁给保险公司后,企业会减弱环境治理动机和增加“漂绿”行为,从而导致ESG表现下降。异质性分析表明,外部治理监督能约束投保企业的道德风险,内部兼顾环境保护的经营目标和充足的绿色投入是企业进行环境治理的保障,因此在公众环境关注度和环境规制水平较高、环境执法力度较强的地区,重污染行业和竞争程度较低的行业中,以及国有企业和外部关注度较高的企业中,投保环责险对企业ESG表现的负面效应较弱。进一步分析发现,投保环责险对企业ESG表现的负面效应主要集中于环境和公司治理维度,投资者对企业购买环责险的短期市场反应显著为负。基于上述发现,本文建议进一步完善环保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环境规制水平和环境执法力度,同时优化环责险产品设计,根据事故发生率等因素实行差别化保险费率和理赔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ESG表现 道德风险 漂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高校美育的目标定位及实践策略 被引量:4
10
作者 韩伟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28,共6页
新时代高校美育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其对全民审美素养的提升具有引领作用。高校美育除了具备审美教育的一般特性,还具有道德涵养属性,其目标在于道德养成。相较于社会美育和中小学美育,高校美育的示范性、体系性、可持续性更强,其可... 新时代高校美育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其对全民审美素养的提升具有引领作用。高校美育除了具备审美教育的一般特性,还具有道德涵养属性,其目标在于道德养成。相较于社会美育和中小学美育,高校美育的示范性、体系性、可持续性更强,其可以扭转当代教育“感性缺失”状况,这构成了高校美育道德养成的人性保障。在高校美育的实施策略上,以“浸润”为总原则,依托公共艺术类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诗性思维,培养通识审美、担当情怀以及愉悦追求,为全社会审美素养提升和创新意识养成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高校美育 道德 感性 美育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科核心素养德育维度的实践审视及路径重构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程轩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5-91,107,共8页
“德才兼备”或“品学兼优”为我们理解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德育和智育的双重视角。当前学界对关键能力导向的智育核心素养的实践路径具有较高的共识度,在德育维度的核心素养培育方面却面临着认识上“在位”和实践上“缺位”的困境。归... “德才兼备”或“品学兼优”为我们理解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德育和智育的双重视角。当前学界对关键能力导向的智育核心素养的实践路径具有较高的共识度,在德育维度的核心素养培育方面却面临着认识上“在位”和实践上“缺位”的困境。归因于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的学科智育核心素养路径窄化引发的德育核心素养的实践误区。学科德育核心素养的实践需建立在学生与知识、情境的情感互动之上,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学科知识道德内涵的挖掘、教学过程中多元情境的创设以及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关联互动等来重构学科德育核心素养的实践路径,以促进学科核心素养整体育人价值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核心素养 德育 智育核心素养 德育核心素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的高校学术道德失范及其治理策略 被引量:2
12
作者 杜静 冯凯瑞 王东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57,共10页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学术道德失范的内涵因应“人—机”协作的知识生产模式变革而亟须重新审视。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新型学术道德失范在责任主体、核心问题、表现形式、检测手段、伦理焦点方面都与传统学术道德失范有...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学术道德失范的内涵因应“人—机”协作的知识生产模式变革而亟须重新审视。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新型学术道德失范在责任主体、核心问题、表现形式、检测手段、伦理焦点方面都与传统学术道德失范有所区别。基于此,对学术道德失范的审查应关注研究中“学术贡献度”特征,构建适应现阶段技术特性的人机协同责任归属模型。然而,高校学术道德失范治理面临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检测困难、教育行动者存在认知模糊与数智素养短板、学术伦理规范体系缺失、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合力不足等挑战。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提高高校治理效能:升级智能检测体系,加强高校学术规范技术保障;强化师生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规范管理,提高学术监督主体治理能力;完善伦理规则体系,筑牢学术诚信制度根基;推进多元协同治理,构建高校良好学术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道德失范 生成式人工智能 学术治理 高校治理 DeepSee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离监护之侵权的认定及责任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虎 王滢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65,共10页
将监护定位于职责或权利,监护关系的外部效力都具有绝对性,对其侵犯需适用《民法典》侵权责任编规则。侵权人包括令被监护人从监护状态中脱离的行为人,以及延续其脱离状态的收买人等在后行为人。即便其他行为也可能延续被监护人脱离监... 将监护定位于职责或权利,监护关系的外部效力都具有绝对性,对其侵犯需适用《民法典》侵权责任编规则。侵权人包括令被监护人从监护状态中脱离的行为人,以及延续其脱离状态的收买人等在后行为人。即便其他行为也可能延续被监护人脱离监护的状态,这一假设原因也不减免在后行为人的损害赔偿责任。无过失的受托监护人并非侵权人。除监护人的身份利益之外,脱离监护关系同时有损被监护人的人格利益,因此被亲生父母出卖的子女可主张侵害人格权的损害赔偿。脱离监护型侵权的损害赔偿范围包括被监护人成年后持续产生的损害,损害赔偿请求权适用普通诉讼时效。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的主体不应限于父母和其他近亲属,非近亲属监护人等也可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护权 脱离监护 身份关系 精神损害赔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反应性态度的恰当对象 被引量:1
14
作者 田洁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6-127,198,199,共14页
在近二十年间的道德责任讨论中,道德自然主义者试图从“反应性态度”一类的心理事实出发重新构建道德责任概念,力图从归责的心理态度和内在实践逻辑出发为自然主义路径中的责任概念提供规范性辩护。这一类辩护的成功与否和“反应性态度... 在近二十年间的道德责任讨论中,道德自然主义者试图从“反应性态度”一类的心理事实出发重新构建道德责任概念,力图从归责的心理态度和内在实践逻辑出发为自然主义路径中的责任概念提供规范性辩护。这一类辩护的成功与否和“反应性态度的恰当对象”密切相关。关于反应性态度的恰当对象可以作多种解读,自然主义的道德归责理论有必要在这些解读之间提取一种,来给出归责的规范性解释。然而,这些解读本身都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质疑,会迫使我们大量修正甚至放弃关于道德责任规范性的重要直觉和价值承诺,这是所有从“反应性态度”出发的归责自然主义路径需要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责任 反应性态度 恰当性 自然主义 规范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价值内涵、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 被引量:7
15
作者 付国华 张浩瑜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28,共5页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学生技术精神、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当前,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教学资源不足与更新滞后、教师思政素养不高、学生参与...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学生技术精神、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当前,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教学资源不足与更新滞后、教师思政素养不高、学生参与度较低、缺乏创新性和特色、机制不健全等困境。未来,职业院校需要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创新课程设计、激活内生动力、提升教师素养、健全评价机制来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提升人才培养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院校 课程思政 思政课程 立德树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动态演变及生态系统模型建构——基于三轮大样本实证调查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彩平 葛丹丹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6-112,共17页
道德情感是品德现实化的动力因素,是考察儿童知行统一性的关键点。基于2016、2019、2022年中国儿童道德发展的大样本整体动态数据(77953,77367,79914),采用回归分析、夏普里值分解发现中国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1)类型不均衡,同情心表现... 道德情感是品德现实化的动力因素,是考察儿童知行统一性的关键点。基于2016、2019、2022年中国儿童道德发展的大样本整体动态数据(77953,77367,79914),采用回归分析、夏普里值分解发现中国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1)类型不均衡,同情心表现需要关注;(2)水平随年龄的增高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发展趋势,10岁为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关键点;(3)存在性别和城乡区域的结构差异;(4)按因素影响强度呈现独特的生态系统逻辑,从高到低排列为“个体-学校-社会支持-家庭”;生活满意度、了解儿童的人、学校和家庭心理环境是高影响因素;不同因素对不同性别和学段儿童的道德情感发展影响存在差异。由上发现提出,中国儿童道德情感培育要重视道德情感类型的发展失衡、群体发展的差异和关键影响因素,优化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生态系统,抓住发展的关键期,进一步明确教育的侧重点,提升针对性和时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儿童 道德情感 发展动态 影响因素 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宇宙的尽头是直播带货”:主播类型、生存伦理与直播带货的道德经济学 被引量:2
17
作者 吕鹏 江峥滢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4,共24页
近年来,直播带货作为一种数字劳动方式迅速崛起,越来越多的人被吸引成为带货主播。既有关于带货主播的研究已经展示了该群体的劳动过程及情感实践,但是未曾论及全民带货趋势的成因。为此,本文基于道德经济学的理论视角,通过参与式观察... 近年来,直播带货作为一种数字劳动方式迅速崛起,越来越多的人被吸引成为带货主播。既有关于带货主播的研究已经展示了该群体的劳动过程及情感实践,但是未曾论及全民带货趋势的成因。为此,本文基于道德经济学的理论视角,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两种研究方法,试图深入剖析大众选择直播带货的深层因由。为了厘清带货主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本文依据阶层维度和收入维度提出了一个带货主播的类型学框架,将现有的带货主播分为精英复制、草根逆袭、中产迷茫及底层边缘四种类型。继而从社会情境、外在环境和内在要求三个方面分析了大众为什么能以及为什么都要去直播带货。研究发现,道德经济渗透于直播带货的商品价值和社会互动中。同时在流量经济下,道德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使得不同类型的带货主播面临着道德资本增值和道德反噬两种结果。直播带货是理解当下数字中国社会的一个最为直观的切面和窗口之一,以道德经济学为视角,加大对理论和现实的反思,才能更好地寻求直播行业长远发展的方法与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播带货 带货主播 类型 生存伦理 道德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溯源探微、核心要素及实践方略 被引量:3
18
作者 朱继东 李建鑫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1,共10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的重要任务,为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指明新方向、作出新部署。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以鲜明的延续性、实效性、革新性形塑了其数千年的赓续发展和历久弥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的重要任务,为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指明新方向、作出新部署。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以鲜明的延续性、实效性、革新性形塑了其数千年的赓续发展和历久弥新,从个人、社会、国家层面铸就了美德的体系化传承格局。新时代要从个人品德、社会公德、国家大德的维度,深入挖掘、阐发和创新好以“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为核心要素的中华传统美德,以道德承袭、实用和创新为重要路径,推动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厚植文化底蕴、丰富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传统美德 传承体系 文化主体性 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与“德育”:概念探源与考辨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建军 刘涛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36,共7页
正确理解和把握“德”与“德育”概念,直接关涉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贯彻落实。在中国语境下,“德”无论是作为文字形态还是作为观念形态,都伴随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形态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既内在彰显着中国... 正确理解和把握“德”与“德育”概念,直接关涉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贯彻落实。在中国语境下,“德”无论是作为文字形态还是作为观念形态,都伴随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形态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既内在彰显着中国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中的基因与传承,又体现出不断与现代文明相对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反映时代精神的思想意涵。考察和探析中国古代的“德”意流变历史以及“德”的现代涵义,实质是要解释和审视中国“德育”的本源含义及其思想流变的历史,深刻辨析中国“德育”不同于西方“德育”的理论内容,并以社会发展的整体性、连续性视角明晰“德育”的范围边界和时代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育 概念考辨 立德树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学科德育的本质意蕴及其教学实现
20
作者 张霞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51-57,共7页
教学的道德性是教育学视野下学科德育的本质意蕴,学科课程内蕴丰富的德育价值,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道德性实践活动。当前,德育工作视角下的学科德育出现了教学与德育分离的实践困境:教学目标的德育虚化、教学内容的德育弱化、教学过程... 教学的道德性是教育学视野下学科德育的本质意蕴,学科课程内蕴丰富的德育价值,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道德性实践活动。当前,德育工作视角下的学科德育出现了教学与德育分离的实践困境:教学目标的德育虚化、教学内容的德育弱化、教学过程的德育漠视以及教学评价的德育忽略。实现教学与德育的“一体共在”要遵循以下路径:坚守学科育人导向,提高教师学科德育意识及能力;彰显文化浸润功能,兼顾情感教学与理智教学;强调学习真实发生,构建有道德的教学生活;坚定学生发展立场,探索学科德育多元评价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德育 教学道德性 教学伦理 德育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