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6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umerical and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quenching process for cam manufacturing 被引量:2
1
作者 唐倩 裴林清 肖寒松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0年第3期529-536,共8页
In order to obtain satisfactory mechanical properties for the cam used in high-power ship diesel engines, a new quenching technology was proposed by designing a two-stage quenching process with an alkaline bath as the... In order to obtain satisfactory mechanical properties for the cam used in high-power ship diesel engines, a new quenching technology was proposed by designing a two-stage quenching process with an alkaline bath as the quenching medium. To demon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new quenching technology, both numerical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study were performed. The new quenching technology was analyzed us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the temperature, stress and microstructure fields were investigated considering nonlinear material properties. Finally, an experimental study was performed to verif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new quenching technology. The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internal stress is affected by both thermal stress and transformation stress. In addition, the direction of the internal stress is changed several times due to thermal interaction and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during the quenching proces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new quenching technology significantly improves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s of the cam. The tensile strength, the impact resistance and the hardness value of the cam by the proposed new quenching technology are improved by 4.3%, 8.9% and 3.5% compared with those by the traditional quenching technology. Moreover, the residual stress and cam shape deformation are reduced by 40.0% and 48.9% respectively for the cam manufactured by the new quenching techn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enching process cam manufactur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 NUMERICAL simulation experimental stud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f 7A09 aluminum alloy milling under double liquid quenching 被引量:2
2
作者 LUO Heng WANG You-qiang ZHANG P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2期372-380,共9页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double liquid quenching on the cutting performance of the 7A09 aluminum alloy,quasi-static compression and dynamic impact tests were carried out on the 7A09 aluminum alloy after double liqu...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double liquid quenching on the cutting performance of the 7A09 aluminum alloy,quasi-static compression and dynamic impact tests were carried out on the 7A09 aluminum alloy after double liquid quenching using an MTS810.23 universal testing machine and split-Hopkinson pressure bar(SHPB).The experimental data were fitted to obtain the Johnson–Cook constitutive model parameters of the alloy.Simulations of the machining process were carried out using the Deform-3D finite element softwar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heological stress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in strain rate and the decrease in temperature.The increase in the cutting speed and feed caused the cutting temperature to rise sharply,whereas the influence of the cutting amount on the cutting temperature was weak.Because of the presence of chip nodules,there was extremum in the cutting force vs cutting speed curves.The increase in the feed and cutting depth increased the cutting area Ac,so the cutting force also increased.The simulation results were verified by experiments.The simulation predictions we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test values,and the cutting force and temperature variations with the cutting parameters were the same.Thus,the correctness of the 7A09 aluminum alloy finite element model was verifi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A09 aluminum alloy double liquid quenching dynamic impact performance CUTT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F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采样平均法相差检测的溶解氧测量方法
3
作者 李天林 刘天元 黄梅珍 《激光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27,共7页
为了实现光学法溶解氧质量浓度的快速高精度测量,提出了一种基于采样平均法检测相位差的溶解氧测量方法。利用采样平均的方式消除单点误差的干扰、提高测量精度,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对该方法的测量精度和速度进行分析,同时研究... 为了实现光学法溶解氧质量浓度的快速高精度测量,提出了一种基于采样平均法检测相位差的溶解氧测量方法。利用采样平均的方式消除单点误差的干扰、提高测量精度,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对该方法的测量精度和速度进行分析,同时研究了信号采样频率对测量误差的影响;与现有多种方法的性能进行了对比,并搭建溶解氧测量系统对测量效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采样平均法检测相位差的优势明显,其测量精度高(平均误差约为1.13°,测量标准差为1.24°),测量速度快;溶解氧测量系统相对测量误差为2.84%,相对测量标准差为4.51%,实现了较高精度的溶解氧质量浓度测量。此研究为光学法高精度溶解氧测量提供了一种更简单准确的相位差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号处理 相位差测量 采样平均法 溶解氧 荧光猝灭效应 仿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nton法预处理餐厨含油废水
4
作者 孙彦佳 李一兵 +2 位作者 董俊良 张彦平 白珺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5-162,共8页
针对餐厨废水油脂含量高,极易造成排水管道堵塞问题,采用Fenton法预处理餐厨含油废水,分别考察了H_(2)O_(2)投加量、反应时间、n(Fe^(2+))∶n(H_(2)O_(2))、pH等4个因素对Fenton预处理餐厨含油废水的影响,并通过自由基猝灭实验、三维荧... 针对餐厨废水油脂含量高,极易造成排水管道堵塞问题,采用Fenton法预处理餐厨含油废水,分别考察了H_(2)O_(2)投加量、反应时间、n(Fe^(2+))∶n(H_(2)O_(2))、pH等4个因素对Fenton预处理餐厨含油废水的影响,并通过自由基猝灭实验、三维荧光、气相色谱进行反应效能和机制的探究。研究结果表明,在pH为3、反应时间60 min、H_(2)O_(2)投加量2.0 mL、n(Fe^(2+))∶n(H_(2)O_(2))=2∶3时,油类物质、COD的去除率最高可达87.24%、78.96%,TP由70.92 mg/L最低降至4.56 mg/L。自由基猝灭实验结果表明,·OH是此反应的主要活性物种,对污染物的降解起到主要作用。三维荧光光谱及气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采用Fenton法预处理餐厨含油废水后,原水中溶解性有机物被氧化,大量脂肪酸被降解,相对不饱和度降低,可以有效抑制油脂沉积物的形成,极大延缓管道堵塞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NTON法 餐厨 含油废水 自由基猝灭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氮碳量子点用于柳氮磺吡啶的快速检测
5
作者 赵艳 孙雪花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52-1057,共6页
以微波法一步合成制备出荧光性能强、荧光量子产率为89.38%的掺氮碳量子点(N-CDs),并通过荧光猝灭法建立了快速准确测定柳氮磺吡啶(SSZ)的新方法。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对碳量子点进行表征,结果显示N-CDs的平均粒径为2.91... 以微波法一步合成制备出荧光性能强、荧光量子产率为89.38%的掺氮碳量子点(N-CDs),并通过荧光猝灭法建立了快速准确测定柳氮磺吡啶(SSZ)的新方法。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对碳量子点进行表征,结果显示N-CDs的平均粒径为2.91 nm,主要由C、O、N元素组成,大量羰基、羟基和羧基存在于N-CDs表面。在最佳条件下,柳氮磺吡啶浓度在0.1~2μmol/L和3~200μmol/L范围内线性良好,检出限为0.2μmol/L。将所建方法用于柳氮磺吡啶肠溶片中柳氮磺吡啶含量的测定,回收率为97.3%~1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法 掺氮碳量子点 荧光猝灭 柳氮磺吡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萝制备蓝色荧光碳量子点及对Fe^(3+)的检测 被引量:3
6
作者 吴聪影 薛佳佳 +1 位作者 刘玉慧 吴琪琳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6-211,217,共7页
以绿萝为原料,通过水热法合成了蓝色荧光碳量子点(CQDs),考察了原料质量浓度、水热温度、CQDs浓度对CQDs荧光强度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原料质量浓度3.3g/L、反应温度260℃、反应时间4h,此条件下制备的CQDs荧光强度最高。同时研究... 以绿萝为原料,通过水热法合成了蓝色荧光碳量子点(CQDs),考察了原料质量浓度、水热温度、CQDs浓度对CQDs荧光强度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原料质量浓度3.3g/L、反应温度260℃、反应时间4h,此条件下制备的CQDs荧光强度最高。同时研究了盐离子浓度、紫外灯光照射时间、溶液pH对CQDs荧光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CQDs有较好的盐稳定性和光稳定性,对pH有一定的依赖性,酸性条件下CQDs荧光强度相对较高。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表明CQDs表面含有羟基、羧基等官能团,在水中有良好的溶解性。Fe^(3+)对CQDs的荧光有明显的猝灭作用,其他金属离子对其干扰性小,基于荧光强度与Fe^(3+)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CQDs能快速地检测水溶液中Fe^(3+)浓度,最低检测限为0.77μ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萝 水热法 荧光碳量子点 Fe^(3+) 荧光猝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常热猝灭Sr_(2)Ga_(2)SiO_(7)∶Sm^(3)+红色荧光粉的合成及发光性能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婧 许英朝 +2 位作者 洪俊煌 刘月 张贤玉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56-1466,共11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系列Sr_(2-x)Ga_(2)SiO_(7)∶xSm^(3)+红色荧光粉,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光致发光(PL)光谱、高温荧光光谱、荧光量子效率和荧光衰减寿命等一系列表征手段对合成荧光粉的物相及晶体结构、发光...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系列Sr_(2-x)Ga_(2)SiO_(7)∶xSm^(3)+红色荧光粉,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光致发光(PL)光谱、高温荧光光谱、荧光量子效率和荧光衰减寿命等一系列表征手段对合成荧光粉的物相及晶体结构、发光性能和热稳定性进行研究。一系列结果表明,在404 nm紫外光激发下,Sr_(2-x)Ga_(2)SiO_(7)∶xSm^(3)+荧光粉在598 nm处发出明亮的红色光。Sr_(2-x)Ga_(2)SiO_(7)∶xSm^(3)+荧光粉发光强度随Sm^(3)+离子浓度变化,在x=0.03时发生浓度猝灭,是由电偶极-电偶极相互作用导致的。随着温度逐渐上升,系列荧光粉表现出反常的热猝灭现象,在393 K时发光强度达到最大,强度为室温下的102.5%;在473 K时,发光强度仍可以保持室温下的101.3%。此外,最佳样品的荧光量子效率可达72.5%。研究表明,Sr_(2-x)Ga_(2)SiO_(7)∶xSm^(3)+红色荧光粉是一种具有高热稳定性、高量子效率可用于WLED的发光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常热猝灭 高温固相法 硅酸盐 Sm^(3)+掺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95铝锂合金浸入式末端淬火实验与温度场有限元模拟
8
作者 肖博 李承波 +2 位作者 曹普立 郑学军 赵偲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227-2239,共13页
通过浸入式末端淬火实验和有限元模拟研究了2195铝锂合金的淬火温度场,获得不同位置的冷却曲线和硬度,结合微观组织分析2195铝锂合金的淬火敏感性机理。结果表明:2195铝锂合金板材的界面传热系数与表面温度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当样品表... 通过浸入式末端淬火实验和有限元模拟研究了2195铝锂合金的淬火温度场,获得不同位置的冷却曲线和硬度,结合微观组织分析2195铝锂合金的淬火敏感性机理。结果表明:2195铝锂合金板材的界面传热系数与表面温度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当样品表面温度降低时,界面传热系数先升高后降低,在101℃左右达到最大值28.3 kW/(m^(2)∙℃);2195铝锂合金采用浸入式末端淬火时,淬火速率随着距离浸入端距离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淬火速率的减小,淬火析出相的尺寸和面积分数均增加,硬度随之降低;当淬火速率从402.5℃/s下降至3.9℃/s时,硬度下降率为25.6%。同时,分别建立了硬度值H和硬度下降率ΔH与淬火析出相的面积分数A的关系曲线。在慢速淬火过程中,由于大量淬火析出相的析出,影响后续时效过程中T1相的析出和长大,导致强化效果显著降低,合金的硬度大幅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锂合金 末端淬火 温度场 有限元法 淬火析出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锂合金淬火敏感性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刘锦勋 赵公澍 郑子樵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127-2146,共20页
铝锂合金具有低密度、高比强度、高比刚度及优良耐腐蚀性能,在航空航天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铝锂合金存在的淬火敏感性限制了其在大规格结构件上的应用。本文概括了国内外关于铝锂合金淬火敏感性的研究情况,介绍了淬火敏感性的研究方... 铝锂合金具有低密度、高比强度、高比刚度及优良耐腐蚀性能,在航空航天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铝锂合金存在的淬火敏感性限制了其在大规格结构件上的应用。本文概括了国内外关于铝锂合金淬火敏感性的研究情况,介绍了淬火敏感性的研究方法,围绕合金元素、塑性变形和热处理工艺分析了影响淬火敏感性的因素,最后阐述了淬火过程中的组织演变及析出行为对铝锂合金时效后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并提出未来研究中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难点、重点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锂合金 淬火敏感性 研究方法 影响因素 组织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集中热容法的TC17钛合金淬火表面换热系数测算
10
作者 吴志杰 吴运新 +1 位作者 何鹏 袁忠禹 《航空制造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09-114,共6页
表面换热系数是TC17钛合金淬火数值分析研究的重要边界条件,其准确性影响工件淬火温度与应力场的分布精度。基于深埋热电偶动态实测的温降曲线,采用改进后的集中热容法,计算求解TC17钛合金淬火表面换热系数,并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结果的... 表面换热系数是TC17钛合金淬火数值分析研究的重要边界条件,其准确性影响工件淬火温度与应力场的分布精度。基于深埋热电偶动态实测的温降曲线,采用改进后的集中热容法,计算求解TC17钛合金淬火表面换热系数,并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TC17钛合金水浴淬火过程中会经历3个主要阶段:蒸汽膜阶段、核沸腾阶段及对流冷却阶段。表面换热系数在蒸汽膜阶段、核沸腾阶段会快速增大,随后在对流冷却阶段会逐渐减小,在第50 s达到峰值1299 W/(m^(2)·℃),此时淬火面温度为355℃。将换热系数代入数值模型中进行温度场计算验证,计算结果与实测温降曲线吻合较好,平均相对误差仅为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C17钛合金 表面换热系数 水浴淬火 改进集中热容法 数值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8MnVTi非调质钢的TTT曲线的测定与分析
11
作者 陈浩东 谢丁 陈元芳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1-228,共8页
研究了38MnVTi非调质钢在等温冷却过程中的奥氏体转变产物及转变量与时间的关系。通过Gleeble-1 500D热模拟试验机获得不同等温温度的膨胀曲线。采用膨胀法,通过Gleeble-1 500D热模拟试验机获得不同等温温度的膨胀曲线,再计算和运用Ori... 研究了38MnVTi非调质钢在等温冷却过程中的奥氏体转变产物及转变量与时间的关系。通过Gleeble-1 500D热模拟试验机获得不同等温温度的膨胀曲线。采用膨胀法,通过Gleeble-1 500D热模拟试验机获得不同等温温度的膨胀曲线,再计算和运用Origin软件拟合得到38MnVTi非调质钢的等温转变曲线(TTT曲线)。结果表明:38MnVTi非调质钢渗碳体的析出温度为750℃、铁素体析出温度为840℃、马氏体析出温度为360℃以及马氏体转变终止温度为212℃。在540、510、480、430℃等温冷却条件下贝氏体的最大转变量分别为16.9%、26.8%、38.5%、5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调质钢 TTT曲线 膨胀法 热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红色荧光粉K_(5)Gd(MoO_(4))_(4)∶xSm^(3+),yEu^(3+)的发光性能分析
12
作者 李明明 熊飞兵 +5 位作者 杨伟斌 胡正开 白鑫 李婧 林雅晴 黄俊雄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50-2159,共10页
本文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新型K5Gd(MoO_(4))_(4)∶xSm^(3+)(x=0~0.10)及K5Gd(MoO_(4))_(4)∶0.04Sm^(3+),yEu^(3+)(y=0.03~0.15)红色荧光粉,并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荧光粉激发光谱,以及热猝灭分析系统、稳态-瞬态光谱仪等对荧光粉的光... 本文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新型K5Gd(MoO_(4))_(4)∶xSm^(3+)(x=0~0.10)及K5Gd(MoO_(4))_(4)∶0.04Sm^(3+),yEu^(3+)(y=0.03~0.15)红色荧光粉,并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荧光粉激发光谱,以及热猝灭分析系统、稳态-瞬态光谱仪等对荧光粉的光致激发光谱及荧光发射光谱、荧光猝灭性能等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掺入Eu^(3+),Sm^(3+)后的K_(5)Gd(MoO_(4))_(4)样品不含杂质相,且晶体的结构没有发生改变。在405 nm紫外光的激发下,K_(5)Gd(MoO_(4))_(4)∶0.04Sm^(3+)和K_(5)Gd(MoO_(4))_(4)∶0.04Sm^(3+),0.12Eu^(3+)可以发射出色坐标为(0.6088,0.3904)和(0.6373,0.3592)的橙红光。在K5Gd(MoO_(4))_(4)∶xSm^(3+)(x=0~0.10)荧光粉样品中,随着Sm^(3+)掺杂浓度的增加,荧光粉的发光强度先增强后减弱,最佳的掺杂浓度为x=0.04。在K_(5)Gd(MoO_(4))_(4)∶0.04Sm^(3+),yEu^(3+)(y=0.03~0.15)荧光粉样品中,Eu^(3+)的发光强度随着掺杂浓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弱的趋势,且在y=0.12处发生浓度猝灭。当温度达到373 K时,K_(5)Gd(MoO_(4))_(4)∶0.04Sm^(3+)荧光粉样品的发光强度是293 K时的94.69%,K_(5)Gd(MoO_(4))_(4)∶0.04Sm^(3+),0.12Eu^(3+)荧光粉样品的荧光强度是293 K时的76.3%,表明两种荧光粉样品都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色坐标图表明随着Eu^(3+)掺杂量的提高,色坐标从橙红色区域向纯红色区域发生微量移动。由此可见,K_(5)Gd(MoO_(4))_(4)∶xSm^(3+)和K_(5)Gd(MoO_(4))_(4)∶0.04Sm^(3+),yEu^(3+)荧光粉样品都具有作为红色荧光粉应用于白光LED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_(5)Gd(MoO_(4))_(4)∶xSm^(3+) yEu^(3+) 高温固相法 红色荧光粉 荧光猝灭 色坐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荷叶碳点的制备及在食品胭脂红检测中的应用
13
作者 何莉 李嘉欣 +2 位作者 胡成娜 冯向欣 俸婷婷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4-60,共7页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快速、高效、灵敏的胭脂红检测方法。[方法]以荷叶为碳源,采用溶剂热法制备碳点(FN-CDs),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制备条件;研究影响FN-CDs荧光强度的因素、共存物对检测体系的影响,优化测定条件;将FN-CDs用于食品中胭...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快速、高效、灵敏的胭脂红检测方法。[方法]以荷叶为碳源,采用溶剂热法制备碳点(FN-CDs),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制备条件;研究影响FN-CDs荧光强度的因素、共存物对检测体系的影响,优化测定条件;将FN-CDs用于食品中胭脂红含量测定并探究其作用机理。[结果]以0.6 g荷叶、0.25 g柠檬酸、45 mL甲酰胺在240℃反应4 h时,FN-CDs荧光值最强。在0~70μg/mL的胭脂红质量浓度范围内,荧光强度与胭脂红浓度成正比,具有良好线性关系,R2为0.9964,检出限为0.57μg/mL。西柚复果汁饮料和杨梅罐头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8.09%~102.49%,97.73%~112.47%。[结论]该检测方法具备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准确度高等特点,可应用于食品中胭脂红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叶 碳点 溶剂热法 胭脂红 荧光猝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电用钢淬火过程温度场-组织场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
14
作者 陆书萌 万莉 +3 位作者 郑善举 李萌蘖 徐忠东 王辉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527-2537,共11页
为获得SA508Gr.4N钢末端淬火过程中温度场及组织场的变化规律,通过对非线性有限元模拟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建立SA508Gr.4N钢末端淬火过程中的温度-组织耦合的有限元模型,并通过实验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温度-组... 为获得SA508Gr.4N钢末端淬火过程中温度场及组织场的变化规律,通过对非线性有限元模拟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建立SA508Gr.4N钢末端淬火过程中的温度-组织耦合的有限元模型,并通过实验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温度-组织耦合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温度场的变化主要受综合换热系数影响;组织场模型适用于扩散型和非扩散型相变组织与维氏硬度的预测。随淬火端面的距离增大,试样组织呈现出由完全马氏体相到马氏体+贝氏体混合相的变化,维氏硬度逐渐降低,与温度-组织耦合模型计算得到的组织、硬度变化规律一致,因此,本文所提模型可以用于预测SA508Gr.4N钢末端淬火过程中温度场及组织场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有限元法 末端淬火 SA508Gr.4N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055铝合金的TTP曲线及其应用 被引量:37
15
作者 刘胜胆 张新明 +3 位作者 游江海 黄振宝 张翀 张小艳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034-2039,共6页
采用分级淬火的方法测定了7055铝合金的温度-时间-性能(TTP)曲线,并结合合金实际淬火冷却曲线通过淬火因子分析方法预测了合金的硬度。结果表明,合金TTP曲线的“鼻尖”温度大约为355℃,淬火敏感温度区间为210-420℃。淬火因子分析... 采用分级淬火的方法测定了7055铝合金的温度-时间-性能(TTP)曲线,并结合合金实际淬火冷却曲线通过淬火因子分析方法预测了合金的硬度。结果表明,合金TTP曲线的“鼻尖”温度大约为355℃,淬火敏感温度区间为210-420℃。淬火因子分析方法预测的合金硬度值和实测值吻合较好,淬火敏感温度区间的冷却速率对合金硬度有决定性影响。根据理论计算认为,要获得最大硬度,淬火敏感温度区间的平均冷却速率需大于500℃/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055铝合金 温度-时间 性能曲线 淬火因子分析方法 淬火速率 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茜素红S荧光猝灭法测定壳聚糖含量 被引量:19
16
作者 高贵珍 焦庆才 +1 位作者 丁一磊 陈雷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895-898,共4页
在pH 5.0的NaAc-HAc缓冲液中壳聚糖对茜素红S的荧光强度具有明显的猝灭作用,且猝灭程度F0/F与加入的壳聚糖浓度成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一种测定壳聚糖含量的荧光猝灭法。确定了最佳测定条件,线性回归方程为F0/F=-0.438 37+0.436 27c(mg... 在pH 5.0的NaAc-HAc缓冲液中壳聚糖对茜素红S的荧光强度具有明显的猝灭作用,且猝灭程度F0/F与加入的壳聚糖浓度成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一种测定壳聚糖含量的荧光猝灭法。确定了最佳测定条件,线性回归方程为F0/F=-0.438 37+0.436 27c(mg·L-1),线性范围为0-16.667 mg·L-1,r=0.996,检测限为0.473 mg·L-1;平均回收率为100.60%,测定了样品中壳聚糖的含量,并考察了干扰因素对测定的影响。采用该方法可测定复杂样品中微量壳聚糖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茜素红S 荧光猝灭法 测定 壳聚糖 含量 荧光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酮咯酸、菲普拉宗与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7
17
作者 贺吉香 江崇球 +1 位作者 王洪鉴 王敬政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0期1548-1550,共3页
In this paper, by applying fluorescence quenching method and energy transfer technique, the interaction of serum albumin(BSA and HSA) with ketorolac and feprazone was investigated. The binding sites and binding consta... In this paper, by applying fluorescence quenching method and energy transfer technique, the interaction of serum albumin(BSA and HSA) with ketorolac and feprazone was investigated. The binding sites and binding constants were obtained. According to the thermodynamic parameters, the main sorts of binding force can be know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wo drugs and protein have strong interactions. The mechanism of quenching belongs to static quenching and the main sort of binding force is static electricity gravi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酮咯酮 菲普拉宗 血清蛋白 荧光猝灭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6Cr2Ni4MoV钢淬火过程的三场耦合数值模拟 被引量:15
18
作者 蒋昱 曾攀 娄路亮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02-307,共6页
为定量分析大型锻件淬火加工过程中工艺参数的影响 ,应用非线性有限元 ,建立了淬火过程数值模拟的三场耦合模型 .模型考虑了温度场、应力场、组织场及其耦合关系 :热膨胀、塑性功生热、变温相变、相变潜热、应力诱导相变和相变膨胀及相... 为定量分析大型锻件淬火加工过程中工艺参数的影响 ,应用非线性有限元 ,建立了淬火过程数值模拟的三场耦合模型 .模型考虑了温度场、应力场、组织场及其耦合关系 :热膨胀、塑性功生热、变温相变、相变潜热、应力诱导相变和相变膨胀及相变塑性等的效应 .模拟了由锻件金属材料 2 6Cr2Ni4MoV制成的空心圆筒工件在不同尺寸和工艺下的淬火过程 ,计算得到的冷却曲线及残余应力分布与实验结果一致 .数值实验表明只有考虑应力诱导相变和相变塑性的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6Cr2Ni4MoV钢 数值模拟 淬火 应力场 温度场 耦合 有限元 工艺参数 模型 组织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闪法测量水中氚放射性活度的淬灭效应 被引量:9
19
作者 张向阳 刘福亮 +1 位作者 张琳 郭华良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69-471,共3页
采用液体闪烁计数法进行放射性同位素测量时存在淬灭效应,而且几乎每个样品的淬灭程度都不同,并影响测量精度。采用液体闪烁计数法测量水中氚的放射性活度,淬灭是难以避免的,因此要进行淬灭校正,才能使不同淬灭程度的样品的测量结果具... 采用液体闪烁计数法进行放射性同位素测量时存在淬灭效应,而且几乎每个样品的淬灭程度都不同,并影响测量精度。采用液体闪烁计数法测量水中氚的放射性活度,淬灭是难以避免的,因此要进行淬灭校正,才能使不同淬灭程度的样品的测量结果具有可比性。淬灭校正的方法有很多,外标准校正法是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文章采用氚外标准校正法进行实验,得出淬灭校正曲线即探测效率E与淬灭参数SQP(E)的关系式为E=0.001 3SQP(E)-0.707 6,经过样品验证,该曲线是可靠的。采用外标准校正法适合于大批样品的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淬灭效应 淬灭校正 计数效率 液体闪烁计数法 外标准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Ⅲ)-氧氟沙星-SDS三元体系的荧光特性及应用 被引量:9
20
作者 马红燕 陈小利 +2 位作者 孙雪花 张琰图 郝华睿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61-163,共3页
在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存在下,铁(Ⅲ)能与氧氟沙星形成络合物而猝灭氧氟沙星分子的内源性荧光,使其荧光强度显著降低,据此,提出了铁(Ⅲ) 氧氟沙星SDS体系测定铁(Ⅲ)的荧光分析新方法。铁(Ⅲ)浓度在2.0×10-8~2.0×10-... 在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存在下,铁(Ⅲ)能与氧氟沙星形成络合物而猝灭氧氟沙星分子的内源性荧光,使其荧光强度显著降低,据此,提出了铁(Ⅲ) 氧氟沙星SDS体系测定铁(Ⅲ)的荧光分析新方法。铁(Ⅲ)浓度在2.0×10-8~2.0×10-6mol/L范围内与荧光猝灭值△F成正比,方法的检出限为1.0×10-8 mol/L。该法简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可直接用于水样和食品中微量铁(Ⅲ)的测定,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Ⅲ) 氧氟沙星 十二烷基硫酸钠 荧光光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