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59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AD1/TEAD4基因多态性与非贲门胃癌变关系的研究
1
作者 阎小霞 董文杰 +2 位作者 张云翔 高芳 贾彦彬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63-868,共6页
目的探讨TEA转录因子1(TEAD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rs2304733、TEA转录因子4(TEAD4)SNPrs7135838和rs1990330与非贲门胃癌变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正常对照组血清样本中抗幽门螺杆菌(Hp)的特异性抗... 目的探讨TEA转录因子1(TEAD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rs2304733、TEA转录因子4(TEAD4)SNPrs7135838和rs1990330与非贲门胃癌变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正常对照组血清样本中抗幽门螺杆菌(Hp)的特异性抗体,根据抗体滴度将470例正常对照组分为Hp感染阴性组(n=223)和阳性组(n=247)。在450例非贲门胃癌病例组和470例对照组中,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各SNP位点进行基因分型,采用非条件性Logistic回归评估各SNP位点与非贲门胃癌变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TEAD1、TEAD4各SNP位点均与Hp感染没有关联;TEAD1 rs2304733与非贲门胃癌的发病风险相关,与携带TT基因型者相比,携带CT基因型及CC基因型者均增加了非贲门胃癌的发病风险(CTvsTT:OR=2.321,95%CI:1.690~3.188;CCvsTT:OR=5.140,95%CI:1.080~24.463);TEAD4 rs1990330与非贲门胃癌发病风险相关,与携带GG基因型者相比,携带GT基因型者增加了非贲门胃癌的发病风险(OR=2.405,95%CI:1.480~3.908);TEAD4 rs7135838与非贲门胃癌的发病风险无关联;TEAD1rs2304733、TEAD4 rs7135838以及rs1990330对非贲门胃癌发病风险存在交互作用(P<0.05)。结论在包头地区汉族人群中,TEAD1 rs2304733、TEAD4 rs1990330在Hp感染中不起主要作用,在非贲门胃癌发病风险中可能起一定作用;TEAD4 rs7135838在Hp感染以及非贲门胃癌发病风险中可能均不起主要作用;TEAD1 rs2304733、TEAD4 rs1990330对非贲门胃癌发病风险的协同效应最强,为最佳交互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a转录因子1 tea转录因子4 基因多态性 幽门螺杆菌 非贲门胃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ea DCGAN网络和Fake Tea框架的茶鲜叶数据增强方法 被引量:1
2
作者 俞焘杰 陈建能 +3 位作者 彭伟杰 李亚涛 喻陈楠 武传宇 《农业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274-282,共9页
当茶叶图片的原始数据数量不足时,深度学习模型泛化性不足导致对茶叶嫩梢的检测能力大幅度下降。为解决这一问题,该研究提出一种Tea DCGAN(tea deep convolution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的对抗生成网络及其数据增强方法。首先... 当茶叶图片的原始数据数量不足时,深度学习模型泛化性不足导致对茶叶嫩梢的检测能力大幅度下降。为解决这一问题,该研究提出一种Tea DCGAN(tea deep convolution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的对抗生成网络及其数据增强方法。首先,在DCGAN(deep convolution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网络的生成器和判别器中分别添加了64×64×64的网络层来优化模型对低维度特征感知与学习能力。同时,DCGAN中的LeakyReLU(leaky rectified linear unit)函数被更加线性可控的ELU(exponential linear units)函数替换,提升模型训练稳定性与训练精度。其次,基于Tea DCGAN网络构建Fake Tea数据增强算法框架,对已有数据集的真实茶叶嫩梢分布进行数据分析,得到分布规律。根据分布规律将Tea DCGAN网络生成的样本图像分布进已有的露天茶树图像中,并自动形成深度学习数据集。最后,对该研究提出的数据增强方法进行对抗生成网络消融试验、罕见茶种对照试验以及不同量级下的多种数据增强方法对比试验。消融试验结果显示,Tea DCGAN在FID(frechet inception distance)指标上表现最优,特别是在100000训练轮次时,紫鹃茶种的FID值从322.10降至265.63,龙井43茶种的FID值从396.38降至323.09,提升了生成图像的质量。在多个检测模型的多种数据增强方法试验中,该研究Fake Tea方法在不同检测模型中均优于其他方法。其中,Faster RCNN模型在25张龙井43和25张紫鹃茶种形成的数据集上mAP(平均精度,Mean Average Precision)分别达到42.71%和38.46%。随着数据集规模的增加,所有方法的性能均有所提升,但Fake Tea方法在所有规模的数据集上均保持最高mAP值,尤其是在原始数据为200张时,mAP值达到89.41%,可用于智能化茶叶采摘。研究结果证明了Tea DCGAN和Fake Tea数据增强方法在茶叶图像生成和目标检测任务中的有效性和优越性。该研究提出的Tea DCGAN和Fake Tea数据增强方法可有效缓解数据获取困难、样本不足等问题,有效提升小样本下的茶叶嫩梢目标检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视觉 茶叶嫩梢 图像生成 小样本数据集 对抗生成网络 数据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少量标注样本的茶芽目标检测YSVD-Tea算法 被引量:1
3
作者 郑子秋 宋彦 +2 位作者 陈霖 张航 宁井铭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01-311,共11页
构建大规模茶芽目标检测数据集是一项耗时且繁琐的任务,为了降低数据集构建成本,探索少量标注样本的算法尤为必要。本文提出了YSVD-Tea(YOLO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for tea bud detection)算法,通过将预训练模型中的基础卷积替... 构建大规模茶芽目标检测数据集是一项耗时且繁琐的任务,为了降低数据集构建成本,探索少量标注样本的算法尤为必要。本文提出了YSVD-Tea(YOLO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for tea bud detection)算法,通过将预训练模型中的基础卷积替换为3个连续的矩阵结构,实现了对YOLOX算法结构的重构。通过维度变化和奇异值分解操作,将预训练权重转换为与重构算法结构相对应的权重,从而将需要进行迁移学习的权重和需要保留的权重分离开,实现保留预训练模型先验信息的目的。在3种不同数量的数据集上分别进行了训练和验证。在最小数量的1/3数据集上,YSVD-Tea算法相较于改进前的YOLOX算法,mAP提高20.3个百分点。对比测试集与训练集的性能指标,YSVD-Tea算法在测试集与训练集的mAP差距仅为21.9%,明显小于YOLOX的40.6%和Faster R-CNN的55.4%。在数量最大的数据集上,YOLOX算法精确率、召回率、F1值、mAP分别为86.4%、87.0%、86.7%和88.3%,相较于对比算法均最高。YSVD-Tea在保证良好性能的同时,能够更好地适应少量标注样本的茶芽目标检测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芽 目标检测 奇异值分解 少量样本 遗传算法 YOLO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泰顺县茶文旅康融合发展规划及实践 被引量:2
4
作者 宿迷菊 林伟群 +3 位作者 范晓玥 焦佳 俞璐婷 王盈峰 《茶叶通讯》 2025年第1期119-124,共6页
浙江省泰顺县是《采茶舞曲》的诞生地,生态环境优美,茶文化底蕴深厚,旅游康养资源丰富,是“区域特色美丽茶乡”。在梳理泰顺县茶文旅康资源的基础上,提出泰顺县茶文旅康融合发展的规划设计,并详细阐述了建设“泰美丽”茶园、茶庄园、茶... 浙江省泰顺县是《采茶舞曲》的诞生地,生态环境优美,茶文化底蕴深厚,旅游康养资源丰富,是“区域特色美丽茶乡”。在梳理泰顺县茶文旅康资源的基础上,提出泰顺县茶文旅康融合发展的规划设计,并详细阐述了建设“泰美丽”茶园、茶庄园、茶村、茶店和茶特色小镇以及发掘《采茶舞曲》文化价值、开发茶旅游商品、举办茶事活动等一系列适合泰顺县茶文旅康融合发展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文化 茶文旅康融合 “泰美丽” 采茶舞曲 发展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处理对老茶园土壤改良及茶叶品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杜颖颖 林海裕 +5 位作者 张俊 谢思宇 谢细和 高海燕 苏小琴 杨秀芳 《中国茶叶加工》 2025年第1期48-56,共9页
针对老茶园土壤酸化板结现象严重的问题,设置4个不同施肥处理方式,分析研究施肥模式对老茶园土壤以及茶叶品质的影响,筛选出适合严重酸化的老茶园土壤改良方案。结果表明,有机肥、无机肥的配施,和生物炭的施用可将土壤pH值分别提高0.72... 针对老茶园土壤酸化板结现象严重的问题,设置4个不同施肥处理方式,分析研究施肥模式对老茶园土壤以及茶叶品质的影响,筛选出适合严重酸化的老茶园土壤改良方案。结果表明,有机肥、无机肥的配施,和生物炭的施用可将土壤pH值分别提高0.72和0.30。有机肥、无机肥配施对土壤中氮、磷、钾等元素类含量和微生物活性的提升有明显的影响。与对照相比,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后,两年春茶水浸出物含量提高1.5%和3.05%,茶多酚含量提高0.67%和2.2%,茶氨酸含量提高0.08%和0.32%,施用生物炭和生物炭、有机肥配施对水浸出物、茶氨酸等含量的提升也有较显著影响。感官分析显示,生物炭、有机肥配施对老茶园茶叶品质提升效果最为明显,其次为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因此,酸化现象严重的老茶园可选用有机肥和生物炭配施,或者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的方式。文章为酸化老茶园土壤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茶园 土壤 施肥 茶叶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茶产业低碳化发展研究与实践进展 被引量:6
6
作者 胡强 唐晏 +4 位作者 朱迪 张优 王志博 陈超 陈富桥 《中国茶叶》 2025年第1期21-28,共8页
“双碳”目标下,我国农业的绿色发展模式转型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必然选择。茶业是农业固碳减排的重要领域之一,探索茶产业低碳化发展是践行国家“双碳”战略的重要抓手。文章从茶叶低碳研究进展、茶叶低碳生产的探索与研究、生... “双碳”目标下,我国农业的绿色发展模式转型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必然选择。茶业是农业固碳减排的重要领域之一,探索茶产业低碳化发展是践行国家“双碳”战略的重要抓手。文章从茶叶低碳研究进展、茶叶低碳生产的探索与研究、生态低碳茶的认证与推广、茶园碳汇研究等方面,总结了我国利用茶园生态系统发挥其碳汇功能和推动茶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双碳”研究与实践经验,分析了我国茶产业践行“双碳”战略中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了推进我国茶产业低碳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我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与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战略 茶产业 生态低碳茶 生态低碳认证 对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三倍体资源的鉴定及芽叶性状的倍性差异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杨培迪 赵洋 +3 位作者 璩馥榕 成杨 刘勇 刘振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24-936,共13页
茶树(Camellia sinensis)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基因组多倍化是物种进化的重要推动力,在提升茶树经济性状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为茶树新品种的培育提供了新途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二倍体和三倍体茶树品种的形态、... 茶树(Camellia sinensis)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基因组多倍化是物种进化的重要推动力,在提升茶树经济性状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为茶树新品种的培育提供了新途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二倍体和三倍体茶树品种的形态、生理、生化及代谢物特征进行研究,探索它们在倍性上的差异。通过流式细胞术对165份茶树种质资源进行了染色体倍性鉴定,发现了11份新的三倍体茶树品种。随后对这11份三倍体品种与12份二倍体品种进行了芽、叶及解剖结构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三倍体与二倍体茶树在物候期、百芽重、叶面积、气孔大小及气孔密度等性状上存在显著差异。三倍体茶树一般表现为发芽较晚、百芽重显著较高、叶面积较大、气孔长度和宽度均大于二倍体,气孔密度较低。由于茶树芽叶是影响茶叶品质的关键部位,这些差异对茶叶的生长和品质产生重要影响。此外,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对三倍体西莲1号及其母本福鼎大白茶(CK)的代谢物进行分析,共检测到1203种差异代谢物,其中170种代谢物具有显著差异,81种代谢物上调,89种下调。差异代谢物中,类黄酮种类最多,其次为氨基酸及其衍生物。本研究揭示了二倍体和三倍体茶树在形态、生理及代谢层面的显著差异,为茶树的遗传评估和育种策略提供重要参考。三倍体茶树因其较高的生物量积累、代谢物质的优势,展现出在茶树新品种培育中的巨大潜力。这一发现为提高茶叶产量、质量及抗逆性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对于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倍性分析 流式细胞术 代谢组学 多倍体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茶树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娜娜 冯玥 +4 位作者 丁长庆 王璐 郝心愿 杨亚军 王新超 《中国茶叶》 2025年第4期1-13,22,共14页
文章总结概述了2024年度茶树遗传育种领域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茶树重要性状的遗传机理、茶树基因组数据的扩充与利用、茶树育种技术的研究创新、茶树品种的登记与授权情况。2024年,通过转录组学、代谢组学、基因组学、表观遗传学等... 文章总结概述了2024年度茶树遗传育种领域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茶树重要性状的遗传机理、茶树基因组数据的扩充与利用、茶树育种技术的研究创新、茶树品种的登记与授权情况。2024年,通过转录组学、代谢组学、基因组学、表观遗传学等多学科手段,挖掘获得了调控茶树品质、抗逆、生长发育等性状形成的关键基因位点和遗传作用规律;大量茶树资源基因组重测序的完成,为解析茶树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特性、品质与抗性形成的驯化机理提供了可能;茶树体细胞胚再生技术体系的成功建立,为茶树优良品种的选育和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55个茶树品种通过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25个茶树品种获得植物新品种权,为新品种推广和茶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遗传育种 基因 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茶文化海外传播的动因、现状与策略 被引量:1
9
作者 宋时磊 吴颖慧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2,共8页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深厚的文化积淀与持续扩张的茶叶对外贸易是茶文化全球传播的根基。当前,各国人民对多元文化的追求与中国茶文化特质高度契合,成为茶文化走向世界的强劲推力。新中式饮茶店成功出海,茶叶、茶具大量出口,加之海外茶...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深厚的文化积淀与持续扩张的茶叶对外贸易是茶文化全球传播的根基。当前,各国人民对多元文化的追求与中国茶文化特质高度契合,成为茶文化走向世界的强劲推力。新中式饮茶店成功出海,茶叶、茶具大量出口,加之海外茶文化空间构建、茶艺师资格认证等一系列举措,扩大了海外受众对中国茶文化的认知;孔子学院等教育机构的推广,以及图书典籍的翻译与传播,增进了世界对茶文化的理解。新阶段,中国茶文化的海外传播需多维度协同推进。在时间上做好短、中、长期规划结合,形式上采取固定、半流动与临时相融合的方法,在域外传播过程中坚持以企业和私营机构为主体、政府和驻外使领馆为牵引,依据全球市场特性实施差异化策略,实现“走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向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茶 茶文化 海外传播 传播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茶文化认识论重构推动茶贸易实质正义探究——基于“第二个结合”的视角 被引量:1
10
作者 吕旭龙 董贇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3-82,共10页
茶文化如何实现现代化,这是关乎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的重要问题。茶文化在向世界传播的过程中,经历了范式转化,价值观重塑过程。以直观的物质主义认识论为基础的西式制茶范式,采用科学实证的机械化生产方式,以及普遍适用的理性贸易规则,... 茶文化如何实现现代化,这是关乎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的重要问题。茶文化在向世界传播的过程中,经历了范式转化,价值观重塑过程。以直观的物质主义认识论为基础的西式制茶范式,采用科学实证的机械化生产方式,以及普遍适用的理性贸易规则,在茶贸易竞争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而以直觉主义认识论为基础的中华传统制茶范式,则普遍采用感性的手工或半手工的生产方式,以及义利兼顾的贸易规则,在全球化竞争中逐步丧失了话语权与主导权。通过比较西方直观的物质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以及中华心性之学直觉主义认识论,阐述三者之间的差异如何体现在茶文化层面、贸易正义层面,追求“茶利普惠,共同发展”的茶生态正义,无疑是茶贸易实质正义中最为重要的内涵之一。以“第二个结合”来推动茶文化认识论重构,实现马克思主义正义观与中华传统“义利观”的有机结合,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重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文化认识论 茶贸易 实质正义 第二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式茶饮消费者消费行为特征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林梦星 唐晏 +1 位作者 阎鹏翔 陈富桥 《中国茶叶》 2025年第1期37-42,共6页
基于消费调研数据,深入剖析新式茶饮消费者消费行为特征,凝练驱动新式茶饮行业快速发展的营销策略,进而提出新式茶饮对促进传统茶产业创新发展的启示。调研发现,新式茶饮消费者具有产品需求多元化、消费诉求健康化、消费价格理性化、消... 基于消费调研数据,深入剖析新式茶饮消费者消费行为特征,凝练驱动新式茶饮行业快速发展的营销策略,进而提出新式茶饮对促进传统茶产业创新发展的启示。调研发现,新式茶饮消费者具有产品需求多元化、消费诉求健康化、消费价格理性化、消费渠道便捷化的消费行为特征,因此传统茶产业创新发展需立足消费者多元化的产品需求,回应消费者健康化的消费诉求,顺应消费者理性化的消费价格趋势,迎合消费者便捷化的消费渠道偏好,同时提高地理标志与企业品牌融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式茶饮 消费行为特征 传统茶产业 创新发展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名优茶机采关键技术及其装备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被引量:2
12
作者 叶春 赵爽 +4 位作者 徐光浩 刘和来 陈道根 吴罗发 舒时富 《中国茶叶》 2025年第5期9-15,共7页
随着我国茶产业的迅速发展,名优茶采摘环节关键技术装备缺乏、自动化程度低等问题日益凸显。文章综述了名优茶采摘环节技术装备的研究现状,系统归纳了近年来名优茶采茶机在鲜叶识别、目标定位、采摘末端执行器及整机方面的研发及推广应... 随着我国茶产业的迅速发展,名优茶采摘环节关键技术装备缺乏、自动化程度低等问题日益凸显。文章综述了名优茶采摘环节技术装备的研究现状,系统归纳了近年来名优茶采茶机在鲜叶识别、目标定位、采摘末端执行器及整机方面的研发及推广应用情况,分析了不同方法和装备的技术特点,总结了其优势和不足,并针对目前名优茶采摘技术装备短板,指出了名优茶采摘机器人研发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于如何实现名优茶全自动化采摘,文章认为对茶叶进行精准定位识别、采摘路径规划、末端执行器的优化设计及鲜叶分级装备研发是其必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优茶 采摘 识别 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特征、问题及对策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赵青松 郭怡康 《中国茶叶》 2025年第1期29-36,共8页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国、消费国和主要出口国。文章基于最新海关数据库HS编码,筛选并汇总绿茶、红茶、乌龙茶、普洱熟茶、黑茶、白茶、其他花茶和茉莉花茶8类产品的出口贸易额和出口量,重点分析中国各类茶叶的出口贸易特征、主要...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国、消费国和主要出口国。文章基于最新海关数据库HS编码,筛选并汇总绿茶、红茶、乌龙茶、普洱熟茶、黑茶、白茶、其他花茶和茉莉花茶8类产品的出口贸易额和出口量,重点分析中国各类茶叶的出口贸易特征、主要贸易伙伴和主要出口省份。研究发现,红茶和绿茶占据中国茶叶出口的主要地位,但其出口规模呈现逐年下降趋势,黑茶、茉莉花茶和白茶则出现较快增长,各类茶叶的主要贸易伙伴和出口省份与茶叶自身属性紧密相关。当前中国面临新型贸易壁垒、茶叶标准体系不完善、茶企品牌建设滞后和产业规模大而不精等问题,严重影响中国茶叶出口。针对上述问题,文章提出完善茶叶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以促进绿色生产转型升级;加强国际品牌建设,提升中国茶企品牌知名度;推动全产业链数智一体化,持续深化供给侧改革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出口 茶类 海关 贸易壁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黄1号加工不同造型黄茶的品质比较 被引量:1
14
作者 敖存 师大亮 +3 位作者 牛小军 张霖 郭敏明 赵芸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160-163,共4页
为了解加工黄茶的适制性,开发不同造型的黄茶产品,提升产业活力。将中黄1号茶树品种鲜叶加工成5种不同造型的黄茶产品,通过感官审评和理化成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中黄1号具有良好的黄茶适制性,加工卷曲形和朵形黄茶品质更佳,色泽嫩黄鲜... 为了解加工黄茶的适制性,开发不同造型的黄茶产品,提升产业活力。将中黄1号茶树品种鲜叶加工成5种不同造型的黄茶产品,通过感官审评和理化成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中黄1号具有良好的黄茶适制性,加工卷曲形和朵形黄茶品质更佳,色泽嫩黄鲜润,香气嫩甜,滋味甘醇,带汤香。不同做形工艺对黄茶品质的影响较大,对其理化成分溶出的影响大于对其绝对含量的影响。过长的做形时间会明显增加酯型儿茶素浓度,从而增加苦涩味,降低滋味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做形工艺 黄茶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 被引量:8
15
作者 胡晓云 魏春丽 单子昊 《中国茶叶》 2025年第5期30-42,共13页
2024年底至2025年4月,由4个相关单位组成的课题组以“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模型”(简称CARD模型)为理论工具,延续2010年至今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研究”专项课题,开展了多方调研,并结合数字化信息技术,对2022—2... 2024年底至2025年4月,由4个相关单位组成的课题组以“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模型”(简称CARD模型)为理论工具,延续2010年至今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研究”专项课题,开展了多方调研,并结合数字化信息技术,对2022—2024年3年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得出2025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的评估结论。文章以评估数据为基础,结合近年来中国茶产业、茶品牌发展的相关数据与资料,综合分析了中国茶品牌建设的现象与问题,并对中国茶品牌的未来发展提出了4条针对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区域公用品牌 品牌价值 价值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黄素的生物活性、作用机制和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睿 张艺华 周家萍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08-417,共10页
茶黄素(Theaflavins,TFs)是一种发酵茶在加工过程中形成的天然水溶性茶色素,具有多个羟基或酚羟基的苯并卓酚酮结构,是发酵茶品质优劣的决定因素之一。近年来,茶黄素因其多种生物学活性而受到广泛关注,其中包括抗炎、降血糖、预防心脑... 茶黄素(Theaflavins,TFs)是一种发酵茶在加工过程中形成的天然水溶性茶色素,具有多个羟基或酚羟基的苯并卓酚酮结构,是发酵茶品质优劣的决定因素之一。近年来,茶黄素因其多种生物学活性而受到广泛关注,其中包括抗炎、降血糖、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抗病毒、抗肿瘤、抑菌、保护精神健康和保护器官等功效。随着茶黄素的研究不断深入,其生物活性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前景逐渐被阐明,有望在多个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该文综述了茶黄素的生物活性、作用机制以及在生物医药、食品保健、美妆日用、农林养殖等领域的应用现状和研发方向,旨在为茶黄素未来的开发方向和应用前景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茶 茶黄素 生物活性 作用机制 应用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教融合助推杭州市茶文化传承发展的实践与思考——以中华茶奥会“仿宋茗战”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温燕 康保苓 周继红 《中国茶叶》 2025年第4期108-115,共8页
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动和谐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杭州市茶文化底蕴深厚、茶产业发达,其中政府、茶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学校的产教融合助推了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文章分析了杭州市产教融合助推茶文化传承发展的要素... 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动和谐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杭州市茶文化底蕴深厚、茶产业发达,其中政府、茶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学校的产教融合助推了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文章分析了杭州市产教融合助推茶文化传承发展的要素,以中华茶奥会“仿宋茗战”赛事为例,分析其推动杭州市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实践路径,同时也提出了构建以学校为主体的校、政、协、企的行业产教融合体,组建校内、外协同的优秀导师队伍,形成“育、训、赛、创”结合的培养机制,提供完善的保障制度等对策建议,以求推动茶业产教融合体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教融合 杭州 茶文化 仿宋茗战 市域产教联合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缓释肥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韩文炎 姚惠明 +3 位作者 张兰 毛翼虎 王研锋 李鑫 《中国茶叶》 2025年第1期58-63,共6页
研究了海生万生态缓释肥对茶树生长发育、茶叶产量和品质,以及土壤pH和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和常规施肥相比,海生万生态缓释肥处理的新梢密度分别平均提高了10.0%和5.7%,百芽质量分别平均提高了6.3%和1.7%,茶叶产量分别平... 研究了海生万生态缓释肥对茶树生长发育、茶叶产量和品质,以及土壤pH和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和常规施肥相比,海生万生态缓释肥处理的新梢密度分别平均提高了10.0%和5.7%,百芽质量分别平均提高了6.3%和1.7%,茶叶产量分别平均增加了16.3%和5.0%。海生万生态缓释肥能显著提高茶叶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降低酚氨比,提升茶叶品质。海生万生态缓释肥、常规施肥和不施肥处理茶叶氨基酸平均含量分别为48.3、44.5、41.7 mg/g,茶多酚分别为256.6、247.4、243.5 mg/g,酚氨比分别为5.5、6.0和6.4。使用海生万生态缓释肥能明显提高茶树叶片光合作用水平,茶树叶片净光合速率比不施肥和常规施肥分别提高了18.1%和10.4%。使用海生万生态缓释肥处理新梢P、K、Mg、S和Ni含量比不施肥处理有明显提高,该缓释肥对提高茶园土壤p H和主要养分含量也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释肥 茶树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W-CPSO-Fuzzy-PID的茶鲜叶分级输送速度控制器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胡永光 靳筱天 +2 位作者 张志 鹿永宗 潘庆民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5-283,共9页
为解决基于机器视觉的茶鲜叶分级输送速度控制精度低的问题,本文设计一种引入自适应权重与Circle混沌映射的PSO优化模糊PID控制器(AW-CPSO-Fuzzy-PID),并开展基于改进模糊PID的茶鲜叶分级输送速度控制。在茶鲜叶输送传动系统作业过程中... 为解决基于机器视觉的茶鲜叶分级输送速度控制精度低的问题,本文设计一种引入自适应权重与Circle混沌映射的PSO优化模糊PID控制器(AW-CPSO-Fuzzy-PID),并开展基于改进模糊PID的茶鲜叶分级输送速度控制。在茶鲜叶输送传动系统作业过程中,当设定输送速度为78.5 mm/s时,每1 ms记录一次,输送速度波动可控制在0.7 mm/s内;改进模糊PID茶鲜叶输送传动系统响应时间比传统PID与模糊PID分别减少81.41%、61.74%;超调量分别降低81.24%、41.82%;采集目标图像平均峰值信噪比分别提高5.8、10.4 dB。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具有更好的寻优性能和收敛速度。研究结果为基于机器视觉的茶鲜叶自动分级系统精确而稳定的控制奠定了理论基础,为解决由输送速度波动导致的图像模糊问题提供了技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鲜叶分级 输送速度 模糊PID控制 粒子群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堡茶籽萌发过程中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研究
20
作者 梁燕妮 计晓岚 +3 位作者 黄夕洋 覃信梅 莫淡雅 杨红梅 《种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5-199,215,共6页
为探讨六堡茶种子的萌发机制,以六堡群体种茶树种子为材料,使用100 mg/L GA、200 mg/L GA、5%PEG、10%PEG对茶籽进行处理,采用常规生理生化法测定不同萌发阶段茶籽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及淀粉含量,酶联免疫法测定吲哚乙酸(IAA)、脱落酸(... 为探讨六堡茶种子的萌发机制,以六堡群体种茶树种子为材料,使用100 mg/L GA、200 mg/L GA、5%PEG、10%PEG对茶籽进行处理,采用常规生理生化法测定不同萌发阶段茶籽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及淀粉含量,酶联免疫法测定吲哚乙酸(IAA)、脱落酸(ABA)、赤霉素(GA)、油菜素甾醇(BR)等4种内源激素含量,比较分析茶籽萌发各阶段生理生化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GA浸种处理对六堡茶籽的萌发具有促进作用,PEG溶液对茶籽的萌发具有抑制作用。茶籽萌发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表现出先升后降趋势,可溶性淀粉则呈现升-降-升的变化趋势,GA溶液处理的茶籽萌发过程中可溶性蛋白含量表现为升-降-升,其他处理则为先降后升;内源激素ABA含量随着种子萌发进程逐渐降低,IAA呈先降后升趋势,GA、BA均表现为降-升-降,各种激素共同作用调控种子的萌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堡茶 茶籽 萌发 内源激素 生理生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