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3篇文章
< 1 2 5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of NO with NH_3 over sol-gel-derived CuO-CeO_2-MnO_x/γ-Al_2O_3 catalysts 被引量:2
1
作者 赵清森 向军 +3 位作者 孙路石 石金明 苏胜 胡松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9年第3期513-519,共7页
Granular CuO-CeO2-MnOx/γ-Al2O3 catalysts were synthesized by the sol-gel metho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uO-CeO2-MnOx/γ-Al2O3 catalysts for the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SCR) was studied in a fixed bed system. ... Granular CuO-CeO2-MnOx/γ-Al2O3 catalysts were synthesized by the sol-gel metho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uO-CeO2-MnOx/γ-Al2O3 catalysts for the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SCR) was studied in a fixed bed system. Preliminary tests were carried out to analyze the behavior of NH3 and NO over catalyst in the presence of oxygen. The optimum temperature range for SCR over the CuO-CeO2-MnOx/γ-Al2O3 catalysts is 300-400 ℃ . The catalysts maintain nearly 100% NO conversion at 350 ℃. The NH3 oxidation experiments show that both NO and N2O are produced gradually with the increase of temperature. The catalysts in this experiment have a stronger oxidation property on NH3, which improves the denitrification activity at low temperature. The over-oxidation of NH3 at high temperature is the main cause leading to a decrease in the NO conversion. The NH3 and NO desorption experiments show that NH3 and NO can be adsorbed on CuO-CeO2-MnOx/γ-Al2O3 granular catalysts. The transient response of NH3 and NO indicates that the SCR reaction proceed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ley-Rideal mechanism. The adsorbed NO has little influence on the denitrification activity in SCR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gel method CuO-CeO2-MnOx/γ-Al2O3 NH3 NO CONVERSION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s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IF-67 derived CoSx/NC catalysts for selective reduction of nitro compounds 被引量:1
2
作者 ZHANG Guang-ji TANG Fei-ying +2 位作者 WANG Li-qiang YANG Wen-jie LIU You-nia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5期1279-1290,共12页
Transition metal sulfides(TMSs)-based materials have been extensively investigated as effective non-noble catalysts for various applications.However,the exploration of TMSs-based catalysts for hydrogenation of nitro c... Transition metal sulfides(TMSs)-based materials have been extensively investigated as effective non-noble catalysts for various applications.However,the exploration of TMSs-based catalysts for hydrogenation of nitro compounds is limited.Herein,CoSx/NC catalysts were prepared by solvothermal sulfurization of ZIF-67,followed by high-temperature annealing(300–600℃)under NH3 atmosphere.It was found that the structures and compositions of the as-prepared CoSx/NC can be readily tuned by varying the annealing temperature.Particularly,CoSx/NC-500,which possesses higher degree of S defects and larger specific surface areas,can achieve high conversion,selectivity and stability for catalytic reduction of nitro compounds into amines under mild reaction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ition metal sulfides catalytic hydrogenation crystalline phase selective redu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金属离子改性的Cu-SSZ-13催化剂在NH_(3)-SCR脱硝中的应用
3
作者 张巍 梁垚城 +8 位作者 伍乔 付业昊 尹艳山 成珊 阮敏 刘涛 周昭仪 张凯凯 李丹聪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879-3891,共13页
选择性催化还原(NH_(3)-SCR)技术是当前广泛应用的脱硝技术,其关键在于研发高效稳定的催化剂。CuSSZ-13分子筛脱硝催化剂因其优异的N2选择性和良好的催化活性备受研究人员关注。然而,Cu-SSZ-13分子筛催化剂存在的抗硫性和水热稳定性不... 选择性催化还原(NH_(3)-SCR)技术是当前广泛应用的脱硝技术,其关键在于研发高效稳定的催化剂。CuSSZ-13分子筛脱硝催化剂因其优异的N2选择性和良好的催化活性备受研究人员关注。然而,Cu-SSZ-13分子筛催化剂存在的抗硫性和水热稳定性不足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其工业应用。为了克服硫氧化物和水热老化对Cu-SSZ-13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可通过向催化剂中引入不同的自由态金属离子来进行改性。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碱(土)金属离子、过渡金属离子和稀土金属离子改性Cu-SSZ-13催化剂在NH_(3)-SCR反应中的应用,并阐述了其抗硫机制和水热稳定性强化方法。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综合利用不同金属离子的特点并结合离子之间的协同作用,制备具有优良抗硫性和水热稳定性的新型Cu-SSZ-13催化剂,明确金属离子在SSZ-13分子筛中的存在形式和相互作用机制,以及通过实验和计算相结合制备高效的金属离子改性Cu-SSZ-13催化剂以满足工业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催化还原 催化剂 分子筛 金属离子改性 抗硫性 水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SZ-13分子筛负载MnCeO_(x)催化剂NH_(3)-SCR脱硝及抗硫中毒性能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杨佳楠 史建强 +3 位作者 杨凯鑫 王兵 鲍卫仁 王建成 《现代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99,共7页
为了提高MnCe基氧化物低温SCR脱硝和抗SO_(2)中毒能力,在分子筛上负载金属氧化物制备了MnCeO_(x)/SSZ-13催化剂,探究了不同MnCeO_(x)负载量和分子筛硅铝比对催化剂脱硝活性和抗硫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MnCeO_(x)相对于SSZ-13的投料比... 为了提高MnCe基氧化物低温SCR脱硝和抗SO_(2)中毒能力,在分子筛上负载金属氧化物制备了MnCeO_(x)/SSZ-13催化剂,探究了不同MnCeO_(x)负载量和分子筛硅铝比对催化剂脱硝活性和抗硫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MnCeO_(x)相对于SSZ-13的投料比为20%时,催化剂具有最佳的脱硝性能,在180~400℃范围内NO转化率大于90%,在100~250℃范围内N_(2)选择性为100%。在200℃通入100μL/L SO_(2)后,NO转化率可维持在80%左右。MnCeO_(x)负载量增高有助于增强NO转化率,但是N_(2)选择性会略有下降;随着酸洗时间延长,酸溶液浓度提高,SSZ-13的硅铝比降低,催化剂的NO转化率、N_(2)选择性和抗硫中毒能力均有所下降。MnCeO_(x)提供了表面活性氧物种,可以在低温下活化NO和O_(2),提高低温SCR活性;SSZ-13分子筛提供了酸性位来吸附NH_(3),同时分子筛的限域效应有助于提高催化剂的抗SO_(2)中毒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沸石SSZ-13 选择性催化还原 氮氧化物脱除 硫中毒 MnCeO_(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CR尿素沉积物催化分解机理与动力学模型研究
5
作者 夏冲 朱元清 +1 位作者 周松 冯永明 《内燃机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4-152,共9页
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系统中的尿素沉积物可通过调整喷嘴参数、增加混合器和管道内涂覆催化剂等策略进行有效抑制.针对船用SCR系统尿素沉积物、V_(2)O_(5)-WO_(3)/Ti O_(2)催化剂和纯净尿素(CH_(4)N_(2)O)等样品,首先利用热重分析(TGA)... 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系统中的尿素沉积物可通过调整喷嘴参数、增加混合器和管道内涂覆催化剂等策略进行有效抑制.针对船用SCR系统尿素沉积物、V_(2)O_(5)-WO_(3)/Ti O_(2)催化剂和纯净尿素(CH_(4)N_(2)O)等样品,首先利用热重分析(TGA)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等表征技术分析了尿素等物质的催化分解特性,以及样品的化学成分;其次,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提出了一种详细的尿素分解机理,该机理补充了三聚氰酸(C_(3)H_(3)N_(3)O_(3))及其同系物的形成与分解路径;最后,利用TGA试验数据和化学反应动力学方法开发了一套尿素非催化和催化相耦合的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船用SCR系统尿素沉积物化学成分主要是三聚氰酸及其同系物,以及三聚氰酸一酰胺(C_(3)H_(4)N_(4)O_(2));增加催化剂用量可以加速尿素分解,阻断尿素和缩二脲(C_(2)H_(5)N_(3)O_(2))向三聚氰酸转化,但副产物分解温度越高,催化剂用量也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催化还原 尿素沉积物 催化分解 分解机理 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Ce-O_(x)低温催化氧化NO及促进船舶SCR效率的研究
6
作者 张天鹏 席鸿远 +2 位作者 周松 张钊 孙昂 《内燃机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49-356,共8页
甲烷(CH_(4))催化氧化可以有效处理液化天然气(LNG)船舶CH_(4)逃逸,但也催化氧化了尾气中的NO.为了研究LNG船舶CH_(4)氧化装置对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系统的影响,基于自行搭建的脱硝试验平台,构建基于锰铈氧化物(Mn-Ce-O_(x))催化剂与商... 甲烷(CH_(4))催化氧化可以有效处理液化天然气(LNG)船舶CH_(4)逃逸,但也催化氧化了尾气中的NO.为了研究LNG船舶CH_(4)氧化装置对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系统的影响,基于自行搭建的脱硝试验平台,构建基于锰铈氧化物(Mn-Ce-O_(x))催化剂与商业钒基催化剂的联合催化反应体系,研究了反应温度、催化剂种类、空速和杂质气体干扰对Mn-Ce-O_(x)催化氧化NO和促进催化还原NO_(x)的影响.结果表明:NO体积分数从0.05%升到0.20%、O_(2)体积分数从17.00%降到5.00%时,NO氧化效率小幅度降低.在脱硝效率方面,相同条件下Mn-Ce-O_(x)大幅度促进了SCR的脱硝效率,在反应温度为180℃、空速为21356 h^(-1)且摩尔比n(NO)/n(NH_(3))为1.0∶1.1时脱硝效率可以达到86.80%,并可以将整体催化剂体积降低50.7%,进而降低SCR系统的占用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舶 选择性催化还原 催化氧化 氧化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_(2)SCR”对Mn、Ce基脱硝催化剂超低温性能提高及其吸附机理研究
7
作者 王玉鹏 马友康 +1 位作者 赵勇刚 曹鹏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8-151,共14页
用共沉淀法制备的Mn_(7)Fe_(4)Ce_(9)O_(x)/AlO_(x)和Mn_(3)Fe_(1)Ce_(6)O_(x)/AlO_(x)负载催化剂,在7777 h^(−1)进气条件下发生标准SCR机理反应进行评价,两种催化剂在60℃只有10%左右的催化活性,在相同条件下增加进气中的NO_(2)/NO_(x... 用共沉淀法制备的Mn_(7)Fe_(4)Ce_(9)O_(x)/AlO_(x)和Mn_(3)Fe_(1)Ce_(6)O_(x)/AlO_(x)负载催化剂,在7777 h^(−1)进气条件下发生标准SCR机理反应进行评价,两种催化剂在60℃只有10%左右的催化活性,在相同条件下增加进气中的NO_(2)/NO_(x)浓度比例,以0、14.3%、28.6%、42.8%、57%、71.4%、85.7%、100%的进气NO_(2)/NO_(x)浓度比例再进行评价,结果表明,Mn_(3)Fe_(1)Ce_(6)O_(x)/AlO_(x)催化剂在60℃可以有64%的脱硝效率,相比首次评价提升了58%左右。实验和理论计算表明,Mn_(3)Fe_(1)Ce_(6)O_(x)/AlO_(x)催化剂有更大的比表面积、更强的NO_(2)吸附和活化,从而提高了NO_(2)快速SCR机制反应的效率。同时在原位红外测试中发现,增加NO_(2)/NO_(x)浓度比例时Mn_(3)Fe_(1)Ce_(6)O_(x)/AlO_(x)催化剂吸附方式出现了明显地变化,催化剂由NH3吸附为主的E-R和L-H机理变为以NO_(2)吸附为主的E-R和LH机理,吸附机理的变化是催化剂在超低温性能提高的关键因素。这项工作为探究高效经济地NH3-SCR脱硝提供一种很有前景的策略,同时也为超低温烟气处理提供经验,以及烟气处理新工艺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脱硝催化剂 选择性催化还原 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机NH_(3)-SCR脱硝系统瞬态工况运行的仿真研究
8
作者 陈泽涛 宁文菲 +3 位作者 陈泽佳 张守俊 谭树煌 邓帮林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22,共8页
为了厘清复杂工况下影响柴油机氨-选择性催化还原(NH_(3)-SCR)系统脱硝的关键因素,以指导SCR系统开发及运行,基于某柴油机在世界统一瞬态循环(WHTC)工况下的台架试验数据,构建了GT-Power模型并进行了验证,通过耦合气体动力学和化学反应... 为了厘清复杂工况下影响柴油机氨-选择性催化还原(NH_(3)-SCR)系统脱硝的关键因素,以指导SCR系统开发及运行,基于某柴油机在世界统一瞬态循环(WHTC)工况下的台架试验数据,构建了GT-Power模型并进行了验证,通过耦合气体动力学和化学反应机理,分析SCR脱硝过程的规律和关键影响因素。仿真结果表明:冷起动工况下NH_(3)-SCR系统的NO_(x)还原效率随排气温度的升高而明显提高,温度高于210℃后反应逐渐趋于稳定,600 s后平均还原效率高达99.88%;热起动工况下NO_(x)还原反应迅速开启,600 s后平均还原效率为99.54%;此外,尿素喷射量对NO_(x)还原有较大影响,当尿素喷射量过多造成过剩,会导致氨逃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选择性催化还原 氮氧化物 瞬态工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n_(2)O_(4)/Ce-TiO_(2)双功能催化剂SCR脱硝协同CO氧化性能研究
9
作者 唐晓龙 温佳俊 +6 位作者 刘媛媛 王成志 罗宁 段二红 周远松 易红宏 高凤雨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5-121,共7页
实现工业烟气的超低排放及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是当前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任务。本工作以负载型Mn基尖晶石催化剂为研究对象,通过Co、Ce金属改性的方式研发了一种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脱硝兼顾CO氧化的CoM... 实现工业烟气的超低排放及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是当前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任务。本工作以负载型Mn基尖晶石催化剂为研究对象,通过Co、Ce金属改性的方式研发了一种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脱硝兼顾CO氧化的CoMn_(2)O_(4)/Ce-TiO_(2)双功能催化剂。研究了不同烟气组分对同时脱硝脱CO效率的影响:SO_(2)对脱硝效率、脱CO效率均表现出抑制作用,而H_(2)O降低了NO_(x)转化率却可以提高CO转化率;CO与NH_(3)在较低浓度下起到双还原剂的作用,共同提升NO_(x)转化率,而在较高浓度时,二者由于竞争吸附导致CO转化率下降。分析认为,Mn是主要的SCR反应活性位点,Co是主要的脱CO活性位点,而Ce物种对SCR反应和脱CO反应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在同时脱硝脱CO反应中,NO_(x)主要通过NH_(3)-SCR反应脱除,CO主要通过氧化反应脱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选择性催化还原(NH_(3)-scr) 一氧化碳氧化 CoMn_(2)O_(4)/Ce-TiO_(2)催化剂 二氧化硫 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Nb改性促进Mn-Cu/BCN催化剂低温SCR脱硝性能的机制研究
10
作者 季科 钟金钦 +1 位作者 刘冰冰 郭健翔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8-554,共17页
氨法选择性催化还原(NH_(3)-SCR)脱硝技术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脱除NO_(x)技术,技术核心是开发出具有廉价、高效、抗中毒性能强的催化剂。本研究针对现有商用催化剂处理低温烟气脱硝性能差、反应温窗窄、抗中毒性能差等问题,利用微波辅... 氨法选择性催化还原(NH_(3)-SCR)脱硝技术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脱除NO_(x)技术,技术核心是开发出具有廉价、高效、抗中毒性能强的催化剂。本研究针对现有商用催化剂处理低温烟气脱硝性能差、反应温窗窄、抗中毒性能差等问题,利用微波辅助浸渍法通过掺Nb改性制备了具有良好低温催化活性的Mn_(7)-Cu_(3)-Nb_(x)/BCN催化剂。NH_(3)-SCR测试结果表明,掺Nb量为0.05%的Mn_(7)-Cu_(3)-Nb_(0.05)/BCN催化剂表现出了最佳的SCR催化活性,该催化剂在150-275℃具有不低于94%的NO转化率,且N_(2)选择性也得到提升。抗水抗硫中毒实验结果表明,掺Nb改性催化剂Mn_(7)-Cu_(3)-Nb_(0.05)/BCN同样具有较好的抗中毒性能,在通入1.0×10^(-4)SO_(2)和5%H_(2)O 14.75 h后,其NO转化率仍能稳定维持在75%以上。结合SEM、XRD、XPS、NH_(3)-TPD、NO-TPD以及原位红外漫反射(in situ DRIFT)等多种表征手段详细探究了掺Nb改性对于Mn_(7)-Cu_(3)/BCN催化剂低温SCR脱硝性能的增强机制。结果表明,掺Nb改性能够有效抑制Mn_(7)-Cu_(3)/BCN催化剂表面上CuO和Cu物种的结晶,进一步促进了活性组分的均匀分散。同时,Nb的掺杂有效提升了Mn^(4+)和O_α物种浓度,促使更多的NO被氧化为NO_(2),促进了“Fast-SCR”反应进程。掺Nb改性能够促进NH_(3)和NO的吸附与活化,促使更多的-NH_(2)、硝酸盐等有益中间体加速形成,进而有效提升了SCR脱硝反应的整体反应速率。本研究为深入理解掺Nb改性的影响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并为低温烟气脱硝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脱硝 氨法选择性催化还原 Mn-Cu/BCN催化剂 掺Nb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机后处理系统不同基材紧耦合SCR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伟达 王洪光 +3 位作者 陈宁 韩东岳 李俊普 郑碧莹 《内燃机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71,共8页
在稳态循环(WHSC)与瞬态循环(WHTC)工况条件下,基于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反应机理设计了前、后级不同氨氮比(ANR)和排气温度,研究了不同基材紧耦合SCR(cc-SCR)在不同ANR和温度下的性能表现.结果表明:增压器后端增加cc-SCR可大幅提升后处... 在稳态循环(WHSC)与瞬态循环(WHTC)工况条件下,基于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反应机理设计了前、后级不同氨氮比(ANR)和排气温度,研究了不同基材紧耦合SCR(cc-SCR)在不同ANR和温度下的性能表现.结果表明:增压器后端增加cc-SCR可大幅提升后处理系统的NO_(x)转化效率;在进行紧耦合催化剂选型时,前级喷射的ANR不宜超过0.8;相较于铜基cc-SCR,钒基cc-SCR具有N_(2)O生成量较低的优势;在低温条件下,铜基cc-SCR的NO_(x)转化效率优于钒基cc-SCR,300~450℃条件下,两种基材催化剂的NO_(x)转化效率相当;在稳态点排气温度为180℃时,钒基+铜基催化剂方案的NO_(x)总体转化效率随着ANR的增大而减小,铜基+铜基催化剂方案的NO_(x)总体转化效率随着ANR的增加而增大,高温时,两种方案对NO_(x)的转化相当;在热态WHTC循环条件下,铜基+铜基催化剂方案的NO_(x)总体转化效率随着ANR的增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紧耦合选择性催化还原 转化效率 铜基 钒基 氨氮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SZ-39分子筛的合成及其NH_(3)-SCR应用研究进展
12
作者 王惠 刘家旭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892-3906,共15页
概述了SSZ-39分子筛的合成技术现状,特别是改性后在柴油车尾气处理氨气选择性催化还原(NH_(3)-SCR)反应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从合成策略、NH_(3)-SCR催化机制、催化剂的水热稳定性及抗失活性能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详细梳理了SSZ-3... 概述了SSZ-39分子筛的合成技术现状,特别是改性后在柴油车尾气处理氨气选择性催化还原(NH_(3)-SCR)反应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从合成策略、NH_(3)-SCR催化机制、催化剂的水热稳定性及抗失活性能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详细梳理了SSZ-39分子筛的多种合成途径,包括转晶法、直接水热合成法、无溶剂法以及晶种辅助合成法等,并对这些方法的优劣进行了客观评价。此外,本文还总结了近年来关于Cu-SSZ-39催化剂活性位点[Cu(OH)]+及Cu2+的研究进展,深入剖析了水热老化、磷中毒、碱土金属中毒等因素导致其失活的内在机制,进一步揭示了分子筛结构与催化性能之间的紧密关联。为了提升催化剂性能,本文提出了通过选择特定金属掺杂和创新性的制备方法来实现对活性位点的精准调控。然而,当前研究主要聚焦于单一有毒物质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对真实工况下多种有毒物质共存时催化剂抗中毒失活策略尚需深入研究。尽管对失活机理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如何提高催化剂的抗硫性能、耐碱金属性能等关键问题仍未能得到全面有效的解决。未来仍需进一步探索这些领域,以推动SSZ-39分子筛在柴油车尾气处理领域的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Z-39分子筛 合成 选择性催化还原 失活 水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改性MnCe/SiC低温SCR脱硝催化剂抗SO_(2)中毒性能
13
作者 张茂润 孙伟如 +1 位作者 马天麟 辛志玲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78-1386,共9页
选择性催化还原(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工业氮氧化物脱除技术。以TiO_(2)为载体的钒基催化剂是应用最多的商业催化剂,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低温(<300℃)工况下活性较差、温度窗口较窄(300~400℃)、... 选择性催化还原(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工业氮氧化物脱除技术。以TiO_(2)为载体的钒基催化剂是应用最多的商业催化剂,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低温(<300℃)工况下活性较差、温度窗口较窄(300~400℃)、含钒物质毒性较强等,限制了其在低温烟气行业的应用。因此,开发高性能的低温SCR催化剂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选取低温性能较好的Mn和Ce作为活性组分,并且掺杂Mo用于提升催化剂的抗SO_(2)性能。通过N_(2)吸脱附、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方法对催化剂样品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SO_(2)的存在会抑制Mn_(2.5)Ce_(1)/SiC催化剂的NH_(3)-SCR活性,Mo改性可以减弱SO_(2)对催化剂脱硝活性的抑制作用。SO_(2)会在催化剂表面与NH_(3)发生竞争吸附,从而抑制催化剂的NH_(3)-SCR活性。当Mn∶Ce∶Mo的摩尔比为2.5∶1∶0.07时,获得最佳的脱硝性能和抗SO_(2)中毒性能。通过Mo改性增加了催化剂表面吸附氧的含量,并且减弱了SO_(2)对催化剂表面的毒害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催化还原 催化剂 低温 烟道气 煤燃烧 Mo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改性MIL-100(Fe)催化剂的SCR-C_(3)H_(6)脱硝特性 被引量:1
14
作者 付维 宁淑英 +3 位作者 蔡晨 陈佳音 周皞 苏亚欣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951-4960,共10页
烃类化合物选择性催化还原氮氧化物(SCR-HC)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脱硝技术。催化剂有效的氧化-还原能力是影响其活性的关键因素。利用水热法制备了新型有机金属骨架MIL-100(Fe),通过超声浸渍法合成不同Cu含量的m Cu-MIL-100(Fe)催化剂,... 烃类化合物选择性催化还原氮氧化物(SCR-HC)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脱硝技术。催化剂有效的氧化-还原能力是影响其活性的关键因素。利用水热法制备了新型有机金属骨架MIL-100(Fe),通过超声浸渍法合成不同Cu含量的m Cu-MIL-100(Fe)催化剂,在固定床微反应器中对其催化C_(3)H_(6)选择性还原NO的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Cu的引入使MIL-100(Fe)催化活性得到改善。2.3Cu-MIL-100(Fe)的NO转化率在275℃下可达到100%,275~400℃范围内可维持85%以上NO转化率及90%以上N_(2)选择性,且具有较好抗SO_(2)的能力。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对催化剂的微观结构及物化性质进行了表征,并对反应机理作了进一步讨论。N_(2)吸附-脱附结果表明,加入适量Cu可以增大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并增强催化剂表面对反应气体的吸附能力;XPS研究结果表明,Cu可以提高催化剂表面的氧空位数目。Cu与Fe之间具有协同作用,二者之间存在电子转移现象。H_(2)-TPR曲线表明Cu使催化剂的还原特征峰向低温方向移动,增强了其还原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氧化物 选择催化还原 碳氢化合物 催化剂 Cu改性 抗SO_(2)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集成极限学习机的电站SCR脱硝系统建模与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马宁 尚勇 +4 位作者 尤默 杨振勇 李展 刘磊 康静秋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5-192,共8页
针对火电机组普遍采用的选择性催化还原(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脱硝反应容易受到环境因素影响,且具有非线性、大迟延、强扰动特点,难以建立准确反应模型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集成极限学习机的SCR脱硝系统建模方法。首先,选... 针对火电机组普遍采用的选择性催化还原(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脱硝反应容易受到环境因素影响,且具有非线性、大迟延、强扰动特点,难以建立准确反应模型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集成极限学习机的SCR脱硝系统建模方法。首先,选择4种具有不同激活函数的极限学习机和核极限学习机作为基学习器,分别建立SCR脱硝系统模型;然后,利用偏最小二乘算法将各基学习器的结果进行集成;最后,采用某1000 MW超超临界机组实际运行数据与所提建模方法相结合建立SCR脱硝系统模型。实验结果验证模型的有效性;与其他方法所建模型对比,结果表明基于集成极限学习机的SCR脱硝系统模型具有更好的模型泛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电机组 选择性催化还原 极限学习机 集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剂结构对SCR脱硝性能影响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浪 龚德鸿 +5 位作者 王康 邓传记 方兴蕊 叶宗权 徐圆圆 黄正光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33-1739,共7页
为评估新能源大规模并网下,煤电机组频繁调峰引起选择性催化还原(selective catalytic reaction,SCR)脱硝装置氨逃逸率的变化问题,通过MATLAB编程方法构建SCR脱硝三维数值模型,就催化剂结构参数对脱硝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为评估新能源大规模并网下,煤电机组频繁调峰引起选择性催化还原(selective catalytic reaction,SCR)脱硝装置氨逃逸率的变化问题,通过MATLAB编程方法构建SCR脱硝三维数值模型,就催化剂结构参数对脱硝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催化剂孔节距对脱硝效率及氨逃逸率影响显著,反应温度为629.15K时,催化剂孔节距从6 mm增加到12 mm,SCR脱硝效率由72.63%降到51.04%,氨逃逸率由9.76%上升到25.1%;SCR脱硝性能随催化剂长度增加而增强,反应温度为639.15 K时,催化剂长度从300 mm增加到1000 mm,脱硝效率由36.23%上升至69.05%;氨逃逸率由51.15%降低至8.90%。电厂负荷下降有利氨逃逸率降低,负荷从550 MW降低至330 MW脱硝效率由67.71%上升至73.28%,氨逃逸率由1.1%降低至0.14%。煤质劣化使氨逃逸率上升,煤质热值由16747.2 J下降至15491.16 J脱硝效率由71.14%上升至71.73%,氨逃逸率由1.47%上升至1.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 结构参数 脱硝效率 氨逃逸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基分子筛SCR反应组分沿催化剂轴向分布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
17
作者 吕志华 苏庆运 +3 位作者 佟德辉 张学敏 李宁 李凌志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5-252,共8页
建立铁基分子筛催化剂NH_(3)-SCR催化反应动力学模型,用来预测催化剂的NO_(x)还原性能和研究SCR反应组分的轴向分布,该模型包括NH_(3)吸附与脱附、NH_(3)氧化、NO氧化、NO_(x)还原及N_(2)O生成反应.结果表明:模型能较好地预测SCR反应中... 建立铁基分子筛催化剂NH_(3)-SCR催化反应动力学模型,用来预测催化剂的NO_(x)还原性能和研究SCR反应组分的轴向分布,该模型包括NH_(3)吸附与脱附、NH_(3)氧化、NO氧化、NO_(x)还原及N_(2)O生成反应.结果表明:模型能较好地预测SCR反应中各组分浓度在催化剂轴向空间的变化规律;Fe基分子筛催化剂对物质的量n(NO_(2))/n(NO_(x))较为敏感,最佳n(NO_(2))/n(NO_(x))为0.5;受NH_(3)抑制效应影响,当温度低于300℃时SCR反应活性较低,但是当温度高于400℃时SCR反应活性较好.此外,发现Fe基分子筛催化剂SCR反应主要集中在催化剂的入口段和中间段,300℃、空速为60000 h^(-1)时在催化剂的前半段内可实现高达90%的NO_(x)转化率,催化剂出口段的利用率较低.最后,对模型的瞬态性能进行了考察,发现随着温度升高Fe基分子筛催化剂的瞬态响应可以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分子筛催化剂 选择性催化还原 轴向分布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燃缸内直喷氢内燃机NH_(3)-SCR后处理系统工作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邹凯翔 孙柏刚 罗庆贺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共8页
氢内燃机具有零碳排放的特点,是实现低成本碳中和的重要手段。但是缸内燃烧的高温环境会生成大量的氮氧化物(NO_(x))排放,在日益严苛的排放法规要求下,利用选择性催化还原(SCR)NO_(x)的后处理技术是拓展氢内燃机大规模应用、不断提升其... 氢内燃机具有零碳排放的特点,是实现低成本碳中和的重要手段。但是缸内燃烧的高温环境会生成大量的氮氧化物(NO_(x))排放,在日益严苛的排放法规要求下,利用选择性催化还原(SCR)NO_(x)的后处理技术是拓展氢内燃机大规模应用、不断提升其动力性和经济性的必要手段。首先通过试验验证了Cu基分子筛的NH_(3)-SCR后处理系统是一种高效的针对直喷氢内燃机的NO_(x)净化方案,接着使用简化反应机理对NH_(3)-SCR反应过程进行了建模仿真,并研究了反应温度、空速和氨氮比对氢内燃机边界下NH_(3)-SCR还原NO_(x)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稀燃缸内直喷氢内燃机边界下,NH_(3)-SCR低温活性仍保持良好,后处理系统起燃温度(T_(50))为110℃,活性窗口(T_(90))范围为150~425℃;在空速大于25000 h^(-1)时,NO_(x)转化效率都大于95%;当控制氨氮比为0.5,并保持反应温度在350~400℃时可保证最高的NO_(x)转化效率,实现直喷氢内燃机的近零NO_(x)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内燃机 氮氧化物 稀薄燃烧 选择性催化还原 缸内直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气辅助HC-SCR脱硝性能和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周强 殷成阳 +1 位作者 刘百军 赵震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140-6154,共15页
柴油发动机尾气是氮氧化物(NO_(x))主要来源之一,烃类化合物(HC)选择催化还原氮氧化物(HCSCR)技术是一种常见的脱除氮氧化物方法,但是在HC-SCR催化还原NO_(x)中,Ag基氧化物催化剂的低温脱硝活性较差,活性温度窗口较窄。在HC-SCR反应气... 柴油发动机尾气是氮氧化物(NO_(x))主要来源之一,烃类化合物(HC)选择催化还原氮氧化物(HCSCR)技术是一种常见的脱除氮氧化物方法,但是在HC-SCR催化还原NO_(x)中,Ag基氧化物催化剂的低温脱硝活性较差,活性温度窗口较窄。在HC-SCR反应气氛中添加少量氢气(H_(2))能显著提升Ag/γ-Al_(2)O_(3)等催化剂的低温脱硝活性,拓宽活性温度窗口。本文以贫燃柴油发动机尾气脱硝为背景,归纳了H_(2)对活性中心Ag物种种类、烃类化合物和氧气的活化以及活性含氮中间体转化的影响,总结了H_(2)在提升HC-SCR催化剂抗硫和抗水性能起到的作用,列举了近年来新型催化剂在H_(2)辅助HC-SCR (H_(2)-HC-SCR)脱硝体系中的应用。相关研究表明H_(2)促进HC-SCR中具有催化活性的Ag物种的生成,促进O2活化为活性氧物种,加速烃类化合物转化为异氰酸盐、烯醇物种等关键中间体,并减少可毒化活性中心硝酸盐物种的含量,从而提高HC-SCR脱硝活性。H_(2)辅助HC-SCR脱硝技术有望在机动车尾气脱硝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HC-SCR脱硝技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催化还原 氢气 活化 低温脱硝活性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Y ON SELECTIVE DISSOLUTION OF GOLD IN ALKALINE THIOUREA MEDIA
20
作者 Chai Liyuan Zhong Haiyun +1 位作者 Zhang Chuanfu (Department of Nonferrous Metallurgy,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83, China)Masazumi kido Ryouichi Ichino(Center for Integrated Research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goya University,Nagoya 4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1997年第2期79-83,共5页
Gold dissolves easily in an alkaline thiourea solution with Na2SO3 and Na2S2O8, where the accompanied elements of Au, such as Ag, Cu, Ni and Fe can hardly dissolve. It was considered that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and... Gold dissolves easily in an alkaline thiourea solution with Na2SO3 and Na2S2O8, where the accompanied elements of Au, such as Ag, Cu, Ni and Fe can hardly dissolve. It was considered that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and catalytic action of SO32- prevent thiourea from decomposing irreversibly and accelerates dissolution of gold.The S2O82- as an oxidant can control the potential so that formamidine disulfide may form efficiently. The dissolution of gold is mainly through oxidation of Au by formamidine disulfide and complexation of thiourea with An+,and not direct oxidation of S2O82-. Thus,sufficient formamidine disulfide is necessary to accelerate the dissolution of gold. The reason for Ag, Cu hardly being dissoluble is that the black layers of Ag2S and Cu1.92S form on the surface of Ag and Cu. The metal Ni and Fe do not dissolve in the alkaline media due to their sulfide films passivation sam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chanism selective dissolution of GOLD ALKALINE THIOUREA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and catalytic action FORMAMIDINE DISULFIDE MIX potentia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