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02篇文章
< 1 2 8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financial risk assessment of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s 被引量:5
1
作者 吴巧云 朱宏平 樊剑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5期1425-1436,共12页
Engineering facilities subjected to natural hazards(such as winds and earthquakes) will result in risk when any designed system(i.e.capacity) will not be able to meet the performance required(i.e.demand).Risk might be... Engineering facilities subjected to natural hazards(such as winds and earthquakes) will result in risk when any designed system(i.e.capacity) will not be able to meet the performance required(i.e.demand).Risk might be expressed either as a likelihood of damage or potential financial loss.Engineers tend to make use of the former(i.e.damage).Nevertheless,other non-technical stakeholders cannot get useful information from damage.However,if financial risk is expressed on the basis of probable monetary loss,it will be easily understood by all.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develop methodologies which communicate the system capacity and demand to financial risk,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IDA) was applied in a performance-base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context to do hazard analysis,structural analysis,damage analysis and loss analysis of a reinforced concrete(RC) frame structure.And the financial implications of risk were expressed by expected annual loss(EAL).The quantitative risk analysis proposed is applicable to any engineering facilities and any natural hazards.It is shown that the results from the IDA can be used to assess the overall financial risk exposure to earthquake hazard for a given constructed facility.The computational IDA-EAL method will enable engineers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long-term financial implications in addi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cost.Consequently,it will help stakeholders make decis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formance-base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PBEE) 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 (IDA) seismic risk analysis expected annual loss (EAL) seismic financial ris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vestigation and Design of General Seismic Data Model Based on Relational Database
2
作者 Meng En Meng Dong-yue +1 位作者 Wang Hon-gwei Zhao Guang-tao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A02期151-157,共7页
关键词 关系数据库模型 地震数据 模型设计 对象关系映射 数据存储方式 基础结构 数据共享 石油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性抗震设计理念的发展及应用研究综述 被引量:2
3
作者 贾良玖 罗旭亮 +1 位作者 王立军 项平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40,共11页
延性抗震设计旨在通过结构发生较大弹塑性变形来降低结构地震响应。这一抗震设计理念广泛应用于大多数国家抗震规范中,其核心思路是通过使用强度折减系数对设防地震反应谱进行折减,使结构通过非弹性变形耗散地震能量。强度折减系数主要... 延性抗震设计旨在通过结构发生较大弹塑性变形来降低结构地震响应。这一抗震设计理念广泛应用于大多数国家抗震规范中,其核心思路是通过使用强度折减系数对设防地震反应谱进行折减,使结构通过非弹性变形耗散地震能量。强度折减系数主要由延性折减系数和结构超强系数决定。同时,能力设计法是实现延性抗震的主要工具,该方法要求体系内的非延性构件在延性构件进入非线性阶段前后都保持弹性,以实现整个结构体系的延性设计。通过梳理延性抗震设计理念的研究历史,简要介绍了延性系数、结构周期、场地条件、阻尼比等因素对延性折减系数的影响,阐述了现有强度折减系数的组成和计算方法。最后,总结了中国、美国、欧洲、日本抗震规范中延性设计的应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性抗震设计 能力设计法 强度折减系数 延性折减系数 抗震设计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韧性的大跨度桥钢筋混凝土桥塔抗震性能设计与控制指标 被引量:1
4
作者 管仲国 徐瑜窈 +2 位作者 李建中 吴勇木 肖益锋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1-530,627,共11页
国内外大跨度桥钢筋混凝土桥塔在安全性设防地震下的性能目标基本一致,但具体的性能控制指标并不相同。系统分析了震后继续服役结构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性能要求,提出了面向韧性的结构抗震性能设计指标,包括残余承... 国内外大跨度桥钢筋混凝土桥塔在安全性设防地震下的性能目标基本一致,但具体的性能控制指标并不相同。系统分析了震后继续服役结构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性能要求,提出了面向韧性的结构抗震性能设计指标,包括残余承载力、残余位移、残余刚度和残余裂缝宽度等。基于巴拿马运河四桥,对比研究了首次屈服、等效屈服、有限延性q=1.5以及钢筋拉应变达到0.01或混凝土压应变达到0.004等4种钢筋混凝土桥塔性能控制指标。结果表明,4种性能控制指标所对应的地震动作用强度差异很大,已超过安全性设防地震和功能性设防地震的差异。基于建立的面向韧性的结构抗震性能设计指标,对4种性能控制指标进行评价。首次屈服、等效屈服和有限延性q=1.5等3种性能控制指标均可满足结构震后不需修复或经简单修复即可继续使用的性能目标;我国现行大跨度桥钢筋混凝土桥塔采用的等效屈服指标过于保守,至少可采用有限延性q=1.5;在充分考虑震后刚度折减对伸缩缝、支座、阻尼元件等变形需求的影响后,可采用钢筋拉应变达到0.01或混凝土压应变达到0.004的材料应变性能控制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跨度桥梁 钢筋混凝土桥塔 韧性性能设计指标 残余承载力 残余位移 残余刚度 性能控制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抗震韧性统一设计方法
5
作者 翟长海 胡杰 谢礼立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3,共13页
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作为保障居民日常生活、城市功能运行、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关键基础设施,是韧性城市建设的基石。国内外针对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的抗震韧性评价方法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抗震韧性设计方... 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作为保障居民日常生活、城市功能运行、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关键基础设施,是韧性城市建设的基石。国内外针对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的抗震韧性评价方法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抗震韧性设计方法却处于空白状态。文中阐述了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抗震韧性设计的内涵及其与传统单体设施抗震设计之间存在的差异,提出了“两层面”抗震韧性设计基本思路,即通过单体设施的结构安全设计保证单体设施结构抗震安全,通过单体设施之间的韧性协同设计保障工程系统震后功能及快速恢复;建立了“三目标”抗震韧性设计基本要求,包括保证单体设施结构抗震安全,满足单体设施和工程系统预定功能以及工程系统能够快速恢复;提出了“四环节”抗震韧性设计关键步骤,即确定工程系统抗震韧性目标、单体设施结构安全设计、工程系统震后功能验算、制定工程系统功能快速恢复技术与策略,进而建立了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抗震韧性统一设计方法。文中以道路交通系统为例,开展了抗震韧性设计,初步验证了提出的抗震韧性设计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该设计方法可实现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的抗震设计,从保障单体设施结构抗震安全的结构抗震设计向保障工程系统震后功能和快速恢复的抗震韧性设计的转变。所提设计方法也能为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的抗震韧性提升提供可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 抗震韧性协同设计 抗震韧性目标 震后功能验算 功能快速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气冷堆厂房隔震系统楼层反应谱试验研究
6
作者 周中一 任志飞 +3 位作者 万成霖 左浩朋 徐智凌 王涛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29,共9页
反应堆厂房是核岛厂房的主要部分之一,其楼层反应谱对于内部设备设计(如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等)至关重要,为探究不同方向地震动作为输入时,核电隔震结构楼层反应谱的变化规律,对某核反应堆厂房内部结构,开展了几何相似比为1∶20... 反应堆厂房是核岛厂房的主要部分之一,其楼层反应谱对于内部设备设计(如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等)至关重要,为探究不同方向地震动作为输入时,核电隔震结构楼层反应谱的变化规律,对某核反应堆厂房内部结构,开展了几何相似比为1∶20的振动台试验。首先根据美国NRCReg.指南1.6改进型反应谱时程拟合得到3地震动,然后将其按照单向(X向)、双向(X+Y向)、三向(X+Y+Z向)分别加载到结构上,最后通过加速度传感器获取各工况下楼层的响应,进而获得各工况下重要楼层的反应谱。结果表明:对于隔震结构,楼层反应谱存在2个主要峰值点,分别位于1阶频率和2阶频率附近,且对于1阶频率具有滞后性,对于2阶频率具有超前性;不同方向的地震动之间存在耦合作用,在1阶频率附近,这种耦合作用会降低上部结构楼层响应谱的峰值;在2阶频率附近处,竖向与水平向地震动之间的耦合作用会使该频率处的响应急剧放大,这种效果会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堆厂房 隔震设计 地震动 楼层反应谱 耦合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执行饱和约束下的建筑物主动减震方法
7
作者 许兰兰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48-1054,共7页
为降低地震作用下建筑物的应激震动行为,考虑减震执行器输出力约束问题,提出保证H_(∞)性能指标的主动减震控制方法。首先,基于楼层传感器获取应激相对位移和速度状态信号,将地震激励建模为描述能量有限的外源不可控扰动,建立建筑物可... 为降低地震作用下建筑物的应激震动行为,考虑减震执行器输出力约束问题,提出保证H_(∞)性能指标的主动减震控制方法。首先,基于楼层传感器获取应激相对位移和速度状态信号,将地震激励建模为描述能量有限的外源不可控扰动,建立建筑物可控模型;进而,将减震器输出力约束转化为执行器力限幅的饱和控制问题,设计主动减震控制器;最后,通过Lyapunov稳定性分析,提出兼顾饱和约束和H_(∞)性能的控制器计算方法。仿真数据表明,在某11层建筑物顶层和次顶层分别布置2个最大输出6 kN的减震执行器,可将El-Centro地震作用下的建筑物应激震动位移和速度响应均降低约45%,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减震 执行饱和 H_(∞)性能指标 控制器设计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砟轨道简支-刚构组合梁桥抗震特性及优化设计研究
8
作者 刘尊稳 梁刚毅 +1 位作者 李欣婧 牟金龙 《震灾防御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4-184,共11页
为探究高速铁路简支-刚构组合梁桥抗震优化设计方法,以我国西部地区一座跨越沟谷的高速铁路简支-刚构组合梁桥为实际工程背景,建立考虑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的简支-刚构组合梁桥线桥一体化计算模型。采用反应谱法、非线性时程法及IDA... 为探究高速铁路简支-刚构组合梁桥抗震优化设计方法,以我国西部地区一座跨越沟谷的高速铁路简支-刚构组合梁桥为实际工程背景,建立考虑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的简支-刚构组合梁桥线桥一体化计算模型。采用反应谱法、非线性时程法及IDA法对比分析了线桥一体化模型和传统模型的抗震特性并进行优化设计。结果表明:①轨道约束改变了桥梁体系的受力行为和高、低阶振型对桥梁动力特性的影响;②对刚构桥进行抗震研究时,可选择邻近10~11跨简支梁桥作为边界条件,以消解桥跨数对刚构桥抗震性能的影响;③针对6度区地震及7度区小震、中震,刚构桥抗震研究建议不考虑轨道约束效应,而在8度、9度区中震及7度、8度、9度区大震中,轨道约束对刚构桥地震响应影响较大,进行抗震计算时建议考虑轨道约束效应;④轨道约束放大了过渡桥墩的地震响应,在过渡桥墩墩顶设置减隔震支座不仅能有效降低结构体系地震响应,同时节约其他桥跨减隔震支座的购买及施工成本;⑤轨道层间的传力及耗能部件主要是凹槽垫片和隔离层,为防止这些构件在能量传递过程中发生严重损伤,可考虑在轨道层间设置减隔震装置或植入耗能钢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桥梁 简支-刚构组合梁桥 线桥一体化模型 抗震特性 抗震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砟轨道铁路简支+刚构布置梁桥抗震设计
9
作者 刘尊稳 李欣婧 +3 位作者 陈兴冲 韩国庆 韩峰 李媛 《铁道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3-49,共7页
研究目的:我国西部地区高速铁路桥梁设计较多采用双块式无砟轨道简支+刚构布置梁桥,针对该类桥梁结构的抗震设计问题,分别建立传统计算模型、考虑轨道系统约束和同时考虑钢轨约束的线桥一体化模型共三种模型,同时针对不同沟谷区域调整... 研究目的:我国西部地区高速铁路桥梁设计较多采用双块式无砟轨道简支+刚构布置梁桥,针对该类桥梁结构的抗震设计问题,分别建立传统计算模型、考虑轨道系统约束和同时考虑钢轨约束的线桥一体化模型共三种模型,同时针对不同沟谷区域调整刚构桥联数和墩高,运用反应谱法研究各结构体系的地震响应规律。研究结论:(1)轨道系统及两端钢轨的约束作用均减小了引桥桥墩的地震响应,但主桥上轨道系统的存在会增大刚构边墩的墩底弯矩,钢轨的约束作用影响则较小;(2)在线桥一体化模型中,随着刚构桥联数的增加,刚构墩的耗能能力会加强,但随着墩高增加,主要耗能构件会转为刚构边墩;(3)轨道系统的存在能抑制全桥的墩顶位移,但随着刚构桥联数的增加,抑制作用会减弱;(4)主跨刚构为一联、三联时,轨道应力分别呈“V”“U”字形分布,应力峰值位于刚构边墩梁缝处,建议在该处进行特殊设计以应对应力集中;(5)本研究成果可为我国西部地区高铁桥梁的抗震设计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地区高速铁路桥梁 双块式无砟轨道 简支+刚构布置梁桥 线桥一体化模型 抗震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水准设防下摇摆框架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10
作者 阎石 付江监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2-531,共10页
与传统框架结构相比,摇摆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具有损伤小、残余变形小等优异的抗震韧性性能,体现出可恢复功能结构的典型特征。因此,需要匹配更高标准的抗震性能目标,并建立相应目标下的设计方法。首先,在传统建筑结构“三水准”抗震... 与传统框架结构相比,摇摆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具有损伤小、残余变形小等优异的抗震韧性性能,体现出可恢复功能结构的典型特征。因此,需要匹配更高标准的抗震性能目标,并建立相应目标下的设计方法。首先,在传统建筑结构“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和可恢复功能结构“四水准”抗震设防目标的基础之上,完成符合摇摆框架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具体韧性性能水准的划分、目标的定义以及指标的量化。然后,在明确摇摆框架结构弹塑性地震响应基本规律与抗震韧性性能的基础之上,给出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流程,并以一幢四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展示四水准抗震设防目标下基于性能设计方法的工程算例。最后,选用6条天然地震波对其进行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模拟建筑物遭遇罕遇地震时的结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摇摆框架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最大层间位移角满足设计要求的性能目标,并表现出损伤程度低、残余变形小、复位能力好等优异的抗震韧性性能特点。验证了摇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四水准抗震设防目标下性能化抗震设计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水准抗震设防目标 摇摆框架结构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动力时程分析 层间侧移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烈度地震区超矮墩转体T构设计研究
11
作者 吴志勇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8-152,163,共6页
某高速公路上跨铁路立交桥采用2×65m预应力混凝土转体T构,受地形条件等限制,推荐方案主墩高度很矮,在E2地震作用下,转体T构抗震分析对于确定主墩构造和配筋设计影响较大,而在国内外高烈度地震区超矮墩转体T构的工程案例非常罕见。... 某高速公路上跨铁路立交桥采用2×65m预应力混凝土转体T构,受地形条件等限制,推荐方案主墩高度很矮,在E2地震作用下,转体T构抗震分析对于确定主墩构造和配筋设计影响较大,而在国内外高烈度地震区超矮墩转体T构的工程案例非常罕见。本文阐述了超矮墩转体T构方案的论证过程,并通过抗震分析确定了主墩和基础结构构造,形成了一些关键技术,对类似超矮墩转体T构的抗震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矮墩 转体T构 主墩 基础 抗震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栓钉连接双钢板-再生混凝土组合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12
作者 韦芳芳 陈卓然 +1 位作者 华子伟 李丽萍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23,共14页
为研究栓钉连接双钢板-再生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抗震性能,设计并完成了3组不同剪跨比试件拟静力加载试验.基于此试验建立数值模型,研究再生骨料取代率、混凝土强度等对抗震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结构钢板鼓曲现象主要出现在试件底部;... 为研究栓钉连接双钢板-再生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抗震性能,设计并完成了3组不同剪跨比试件拟静力加载试验.基于此试验建立数值模型,研究再生骨料取代率、混凝土强度等对抗震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结构钢板鼓曲现象主要出现在试件底部;剪跨比是影响结构破坏的重要因素,随剪跨比增大,试件破坏形态由剪切破坏转变为压弯破坏,钢板表面观察到明显栓钉痕迹;剪跨比从1分别增大至1.5和2,极限荷载分别降低了25.9%、45.0%,位移延性系数分别增大了9.2%、29.7%,等效粘滞阻尼系数分别增大了26.0%、89.3%;各试件破坏位移角在1/63~1/45之间,能够满足抗震规范的要求,具有良好的变形性能.通过数值模拟发现,提高再生混凝土强度等级,能够有效提高试件的初始抗侧刚度和极限承载力,减小轴压比、增大外包钢板强度均能提高试件抗剪承载力和抗侧刚度.考虑再生混凝土和钢板的组合作用,结合已有规范提出的组合剪力墙计算公式具有8%~15%的冗余度,计算结果偏于安全,计算方法较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工程 结构设计 抗震性能 栓钉连接 混凝土掺料 数值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段消能摇摆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因素与设计方法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文津 李国强 +2 位作者 徐奎元 张惊宙 孙飞飞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3-520,581,共9页
对双段消能摇摆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参数分析,基于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给出了设计要求。首先,提出了双段消能摇摆钢框架结构的简化分析模型,结合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结果,验证了简化分析模型的有效性;然后,归纳了... 对双段消能摇摆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参数分析,基于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给出了设计要求。首先,提出了双段消能摇摆钢框架结构的简化分析模型,结合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结果,验证了简化分析模型的有效性;然后,归纳了影响双段消能摇摆钢框架结构地震反应的量纲一参数,对简化分析模型进行参数分析,基于各参数的影响规律得到了量纲一参数的设计建议范围;最后,提出了双段消能摇摆钢框架结构的设计方法,并结合算例加以验证。结果表明,罕遇地震作用下双段消能摇摆钢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良好,合理设计的双段摇摆钢桁架在地震作用下的构件内力较单段摇摆钢桁架显著降低,与阻尼器配合能够抑制薄弱层的产生,并减小结构地震反应,具有工程可实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段消能摇摆结构 抗震性能 阻尼器 参数分析 影响因素 设计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栓连接装配式墙板结构连接节点本构模型及体系建模方法 被引量:1
14
作者 熊峰 吴朝安 +2 位作者 冉明明 钟亚超 王宇豪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5-156,共12页
螺栓连接装配式墙板结构体系具有建造快速、施工便捷、连接可靠、可拆卸和可修复等优势,适合低多层乡村住宅建筑,近年来工程应用逐渐增多。该体系预制墙板之间采用离散的干式螺栓连接,受力时接缝处产生滑移变形,与传统的现浇剪力墙结构... 螺栓连接装配式墙板结构体系具有建造快速、施工便捷、连接可靠、可拆卸和可修复等优势,适合低多层乡村住宅建筑,近年来工程应用逐渐增多。该体系预制墙板之间采用离散的干式螺栓连接,受力时接缝处产生滑移变形,与传统的现浇剪力墙结构或湿法连接的剪力墙结构存在本质区别,为了分析结构体系的整体性,建立适合该结构体系的“非等同现浇”的抗震设计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已进行的螺栓连接节点轴向拉伸试验和剪切试验,提出螺栓连接节点拉伸和剪切的本构模型。在此基础上,将单个螺栓连接节点简化为3个平动自由度(x、y、z)的非线性弹簧,模拟连接节点的力学行为,建立简化计算模型。借助螺栓连接预制墙板的拟静力试验结果验证了螺栓连接节点简化模型的有效性,显示可用于分析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基于节点简化模型,依托Midas Gen软件,提出了螺栓连接装配式墙板结构体系的建模方法。以实际工程为例,建立了该结构的设计模型,并进行在小震、中震作用下的弹性分析及大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表明:在各地震工况下,螺栓连接装配式墙板结构体系侧向位移较小,层间位移角分别小于弹性位移角限值的1/1200和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的1/120,符合规范要求,螺栓连接节点承载力满足抗震需求,墙板角部混凝土没有被压溃,说明螺栓连接装配式墙板结构体系抗震性能优越。研究成果可为螺栓连接装配式墙板结构体系的工程建设提供设计依据,为该新型结构体系的推广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混凝土墙板结构 螺栓连接 本构模型 体系建模方法 抗震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断层桥梁水平向抗震设计规准反应谱修正
15
作者 谢皓宇 于雯 +2 位作者 唐光武 刘海明 刘怀林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7-194,共8页
现行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中设计反应谱主要基于远场观测记录获得,不能准确反映近断层区域的地震动特性和结构地震响应特性,因此近断层区域的桥梁抗震设计可能偏于不安全。基于此,通过美国太平洋地震研究中心数据库按照震源距、矩震级以及... 现行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中设计反应谱主要基于远场观测记录获得,不能准确反映近断层区域的地震动特性和结构地震响应特性,因此近断层区域的桥梁抗震设计可能偏于不安全。基于此,通过美国太平洋地震研究中心数据库按照震源距、矩震级以及地面峰值加速度(peak ground acceleration,PGA)为原则筛选了近断层地震动时程,以场地地基条件和PGA作为分组原则计算了平均谱,再基于最小二乘分段拟合方法对其标定,得到了近断层地震水平向设计规准反应谱的放大系数、衰减指数以及特征周期等3项主要参数的统计推荐值,最后调整并提出了考虑近断层地震特性的规准反应谱,可以为我国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中近断层地震动作用的体现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抗震设计 近断层地震动 最小二乘标定 水平向设计反应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设防烈度下两种隔震支座对建筑最大层间位移角的隔震效率对比
16
作者 龙雨欣 潘文 +1 位作者 杜杰伟 苏何先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9-106,共8页
本文探讨了建筑结构采用隔震技术以提高地震安全性能的情况,通过软件ETABS对比分析了两种隔震支座——橡胶支座和摩擦摆支座在不同设防强度下的表现。研究结果显示,这两种支座均使结构的地震剪力和层间位移角减小50%以上。然而,在设防... 本文探讨了建筑结构采用隔震技术以提高地震安全性能的情况,通过软件ETABS对比分析了两种隔震支座——橡胶支座和摩擦摆支座在不同设防强度下的表现。研究结果显示,这两种支座均使结构的地震剪力和层间位移角减小50%以上。然而,在设防强度为7度(0.1g)和8度(0.2g)时,橡胶支座表现出更出色的整体隔震效率,相较之下,略高于摩擦摆支座。尽管在设防烈度为9度下,两者的整体隔震效率相差不大,但橡胶支座仍然显示出更佳的隔震性能。综合考虑,橡胶支座和摩擦摆支座均表现出卓越的耗能性能,但总体而言,橡胶隔震支座更具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隔震支座 摩擦摆隔震支座 层间位移角 隔震效率 设防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新高铁门源地震新建简支梁桥减隔震设计研究
17
作者 李伟龙 徐斌 +2 位作者 李侠 何涛 杨少军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8-95,共8页
近断层地震动具长持时、大脉冲、高能量等特点,对铁路桥梁的危害性极强。由于其引起的永久地面位移并不连续,很可能造成桥梁支座剪断、桥墩倾斜、梁体坠落等灾害。以兰新高铁硫磺沟大桥为工程背景,采用Midas软件建立全桥有限元模型,运... 近断层地震动具长持时、大脉冲、高能量等特点,对铁路桥梁的危害性极强。由于其引起的永久地面位移并不连续,很可能造成桥梁支座剪断、桥墩倾斜、梁体坠落等灾害。以兰新高铁硫磺沟大桥为工程背景,采用Midas软件建立全桥有限元模型,运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法对普通减隔震支座与新型回形钢阻尼减隔震支座两种减隔震体系的减隔震效果进行对比研究,采用回形钢阻尼减隔震支座后纵横向地震位移均能控制在300 mm以内,较普通减隔震支座降低约50%,桥墩纵桥向剪力及横桥向弯矩降低20%以上,其余内力变化不大,桥墩整体内力有所下降。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回形钢阻尼减隔震支座对近断层高烈度地震区简支梁具有良好的减隔震效果。最后结合兰新高铁震后桥梁复旧技术成果和经验提出近断层高地震烈度区铁路桥梁应采取多道防线、分级破坏的设计理念和原则,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减小结构自重,以及采用可以有效控制地震位移的减隔震体系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门源地震 简支梁桥 近断层 减隔震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对客户定制高分辨率子波的可控震源扫描信号设计方法
18
作者 聂振波 王华忠 +1 位作者 盛燊 许荣伟 《石油物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9-217,共19页
随着“两宽一高”地震数据采集技术及地震波成像技术的进步,薄层、小尺度(缝洞)异常体、小断距断层(走滑断层)等成为了高保真高分辨地震波成像的主要目标地质体。当前地震勘探中,合理的观测系统设计得到了充分的关注,但如何实现客户定... 随着“两宽一高”地震数据采集技术及地震波成像技术的进步,薄层、小尺度(缝洞)异常体、小断距断层(走滑断层)等成为了高保真高分辨地震波成像的主要目标地质体。当前地震勘探中,合理的观测系统设计得到了充分的关注,但如何实现客户定制高分辨率子波却很少被讨论。可控震源理论上是在频率时间域通过单频时间能量累计得到期望地震子波振幅谱的一种震源。基于此,提出了客户定制高分辨率地震子波及对应的扫描信号的概念,基本流程为:首先在特定目标层上生成(或客户定制)一个满足保真分辨率要求的零相位子波,同时得到其对应的振幅谱;然后建立定制子波振幅谱和可控震源扫描信号之间的映射关系;最后在扫描频率线性变化情况下,设计出可控震源扫描信号。公式推导和数据测试均证明了基于定制高分辨率子波来设计可控震源扫描信号的可行性。正演模拟和偏移试验结果表明,利用定制的高分辨率子波可以有效保持后续处理资料的高分辨率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 地震数据采集 可控震源 高分辨子波设计 扫描信号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中心点离散化(CMPD)地震采集技术
19
作者 李东安 邹启伟 +1 位作者 邓光校 王梅生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63,共10页
反射波地震勘探因采用多次覆盖技术以及稀疏、规则的采集方式而被广泛应用。但因随机介质普遍存在并与层状地层共生,单一观测系统、室外检波器组合以及共中心点(CMP)采集已显示出诸多弊端。为此,基于全波场地震勘探理念,考虑到地震波背... 反射波地震勘探因采用多次覆盖技术以及稀疏、规则的采集方式而被广泛应用。但因随机介质普遍存在并与层状地层共生,单一观测系统、室外检波器组合以及共中心点(CMP)采集已显示出诸多弊端。为此,基于全波场地震勘探理念,考虑到地震波背向散射需要通过单节点、高密度、随机的炮、检点布设实现非规则空间采样的要求,提出了共中心点离散化(CMPD)地震采集技术。首先,简要回顾信号采样和空间采样定理、随机采样和压缩感知理论;其次,明确了CMPD的应用范围及实现方式,例如,规则排列采用炮、检点局部随机布设,非规则排列采用炮道密度控制的布设,时移地震采集采用无桩号布设等;最后,从减少采集脚印、压制规则噪声、增加散射波能量、方便多面元的处理、实现多态式地震波成像等多方面分析了CMPD的作用与特征。试验结果表明,CMPD地震采集技术采用随机、非规则采集方式提升了地震波背向散射的品质,对推进多观测系统采集、时移地震采集、多面元处理、波场分离处理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波场地震勘探 共中心点离散化 采集设计 观测系统 随机采样 时移地震采集 压缩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方差主轴方法的地震动三分量相关性研究
20
作者 王元杰 赵晓芬 +1 位作者 王君杰 温增平 《地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4-268,共15页
基于国内外11次中、强地震的近场和远场强震动记录,采用方差主轴方法对地震动三个平动分量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将地震动划分为上升段、强震段和下降段,进行最小主轴的时变特性分析,结果显示,强震段和下降段的最小方差主轴几乎沿竖向,... 基于国内外11次中、强地震的近场和远场强震动记录,采用方差主轴方法对地震动三个平动分量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将地震动划分为上升段、强震段和下降段,进行最小主轴的时变特性分析,结果显示,强震段和下降段的最小方差主轴几乎沿竖向,而上升段的主轴变化规律比较复杂,不能简单认为该时段的主轴同样也位于竖向。按照断层距和场地条件进行参数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最大方差主轴在水平面上近似服从均匀分布。对汶川M_(W)7.9、集集M_(W)7.6和花莲M_(W)6.4三次典型地震事件的方差主轴进行了精细化分析,结果显示:在近断层区域,一小部分观测位置的方差主轴存在近似时不变特性,最大方差主轴指向可能与震源机制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维抗震设计 地震动相关性 地震动主轴 震源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