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ailure mode classification of reinforced concrete column using Fisher method 被引量:12
1
作者 戚永乐 韩小雷 季静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10期2863-2869,共7页
In order to apply the 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an engineer must first find out whether the column is expected to fail in shear before or after flexural yielding. According to column failure characteristics an... In order to apply the 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an engineer must first find out whether the column is expected to fail in shear before or after flexural yielding. According to column failure characteristics and failure mode of reinforced concrete column, the UW-PEER structure performance database was discussed and analyzed.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relevance of failure mode and factors such as longitudinal reinforcement ratio, transverse reinforcement ratio, hoop spacing to depth ratio, aspect ratio, shearing resistance demand to shear capacity ratio and axial load ratio, Fisher's discriminant analysis(FDA) of the above factors was carried out. A discriminant function was developed to identify column failure mode. Results show that three factors, i.e., Vp /Vn, hoop spacing to depth ratio and aspect ratio have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failure mode. The failure mode has less to do with longitudinal reinforcement ratio, transverse reinforcement ratio and axial load ratio. Through using these three factors and the model proposed, over 85.6% of the original grouped cases were correctly classified. The value of coefficient of Vp /Vn is the largest, which means that discriminant equation is most sensitive to the shearing resistance demand to shear capacity rati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sher’s DISCRIMINANT analysis(FDA) ConCRETE COLUMN FAILURE mode identification 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y on the System Design of Multiple Expert Systems Integrated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2
作者 Wang, Zongjun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1993年第1期74-81,共8页
There has been an increasing interest in integrating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DSS) and expert systems (ES) to provide decision makers a more accessible, productive and domain-independent information and computing env... There has been an increasing interest in integrating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DSS) and expert systems (ES) to provide decision makers a more accessible, productive and domain-independent information and computing environment. This paper is aimed at designing a multiple expert systems integrated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MESIDSS) to enhance decision makers' ability in more complex cases. The basic framework, management system of multiple ESs, and functions of MESIDSS are presented. The applications of MESIDSS in large-scale decision making processes are discussed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of problem decomposing, dynamic combination of multiple ESs, link of multiple bases and decision coordinating. Finally, a summary and some ideas for the future are presen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utational methods Computer architecture Database systems Expert system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Knowledge based systems Large scale systems Logic design Systems analysis User interfac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组合模态推覆法的高层建筑地震动有限元模拟分析
3
作者 钱芳芳 孙文彬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2-850,共9页
由于地震动的随机性,高层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也变得复杂多样。不同楼层、不同方向的结构构件可能会受到不同的地震力作用,导致结构产生复杂的内力和变形。为更加准确地评估高层住宅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性能,以某实际工程为例,利... 由于地震动的随机性,高层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也变得复杂多样。不同楼层、不同方向的结构构件可能会受到不同的地震力作用,导致结构产生复杂的内力和变形。为更加准确地评估高层住宅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性能,以某实际工程为例,利用组合模态推覆法进行地震响应的有限元模拟分析。运用ABAQUS软件建立高层住宅建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有限元模型,选取El-Centro、Northridge、Taft、Kobe地震波及人工地震波作为地震动输入,利用组合模态推覆法模拟和评价高层建筑结构的非线性行为;根据结构动力学平衡理论获取静态荷载作用下的结构位移和基底剪力,计算动态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延性系数、抵抗水平力。结果表明,通过静力弹塑性分析得到的高层住宅建筑层间最大位移为56.2 mm,多发生在结构中部和上部;基底剪力最大值为10540 kN。通过动力弹塑性分析得到该建筑的残余变形多发生在结构中部和上部。通过滞回性能分析可知,随着荷载和循环次数的增加,底部楼层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刚度退化;中部楼层结构变形逐渐增大,但抵抗变形能力存在一定程度的减弱;上部楼层结构刚度发生明显退化,影响了整体结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模态推覆法 静力弹塑性 动力弹塑性 钢筋混凝土框架 地震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水准设防下摇摆框架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4
作者 阎石 付江监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2-531,共10页
与传统框架结构相比,摇摆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具有损伤小、残余变形小等优异的抗震韧性性能,体现出可恢复功能结构的典型特征。因此,需要匹配更高标准的抗震性能目标,并建立相应目标下的设计方法。首先,在传统建筑结构“三水准”抗震... 与传统框架结构相比,摇摆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具有损伤小、残余变形小等优异的抗震韧性性能,体现出可恢复功能结构的典型特征。因此,需要匹配更高标准的抗震性能目标,并建立相应目标下的设计方法。首先,在传统建筑结构“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和可恢复功能结构“四水准”抗震设防目标的基础之上,完成符合摇摆框架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具体韧性性能水准的划分、目标的定义以及指标的量化。然后,在明确摇摆框架结构弹塑性地震响应基本规律与抗震韧性性能的基础之上,给出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流程,并以一幢四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展示四水准抗震设防目标下基于性能设计方法的工程算例。最后,选用6条天然地震波对其进行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模拟建筑物遭遇罕遇地震时的结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摇摆框架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最大层间位移角满足设计要求的性能目标,并表现出损伤程度低、残余变形小、复位能力好等优异的抗震韧性性能特点。验证了摇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四水准抗震设防目标下性能化抗震设计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水准抗震设防目标 摇摆框架结构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动力时程分析 层间侧移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适应摩擦复摆支座隔震结构设计方法及抗震性能研究
5
作者 尚继英 宋炳磊 +2 位作者 韩建平 郁银泉 娄东旭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3-176,共14页
摩擦复摆支座(double friction pendulum bearing,DFPB)的参数取值直接影响DFPB隔震结构的抗震性能。同时,合理的DFPB隔震结构设计方法对于该类支座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文中推导了上下滑移面不等曲率与不等摩擦自适应DFPB的... 摩擦复摆支座(double friction pendulum bearing,DFPB)的参数取值直接影响DFPB隔震结构的抗震性能。同时,合理的DFPB隔震结构设计方法对于该类支座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文中推导了上下滑移面不等曲率与不等摩擦自适应DFPB的等效刚度和等效阻尼比的表达式,研究了DFPB的特征参数对其等效刚度和等效阻尼比的影响规律,提出了DFPB用于非线性时程分析的等效分析模型,并进行了模型验证。进一步提出DFPB隔震结构的一体化直接设计方法,对DFPB隔震结构在不同地震条件下的抗震性能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DFPB具有良好的隔震性能,能明显降低结构地震响应。相比上、下滑移面等摩擦系数的DFPB,不等摩擦系数的DFPB在不同强度地震动作用下,表现出不同的滞回性能,其隔震结构在设防、罕遇烈度地震作用下上部结构地震响应不增加,极罕遇烈度下的隔震层位移减小21.44%,体现出其自保护和自适应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复摆支座 等效分析模型 设计方法 抗震性能 自适应特性 滞回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烈度区快速施工跨线桥基础隔震性能研究
6
作者 燕斌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4-120,共7页
为适应高烈度区跨线桥快速施工的需要,提出基础隔震跨线桥的设计理念。以某2×25m高速公路跨线桥为工程背景,将铅芯橡胶支座作为基础隔震装置进行研究。采用Midas/Civil建立桥梁动力分析模型,选取7条时程曲线作为地震动输入,对跨线... 为适应高烈度区跨线桥快速施工的需要,提出基础隔震跨线桥的设计理念。以某2×25m高速公路跨线桥为工程背景,将铅芯橡胶支座作为基础隔震装置进行研究。采用Midas/Civil建立桥梁动力分析模型,选取7条时程曲线作为地震动输入,对跨线桥进行顺桥向和横桥向时程分析,对比采用基础隔震体系前后跨线桥抗震性能的变化,并分析弹性挡块对跨线桥地震位移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基础隔震跨线桥将主梁与中墩作为整体预制安装,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现场作业时间,理论上可作为跨线桥快速施工的一种方式;相比于常规结构体系,基础隔震体系既能降低中墩地震内力,又能减小梁端支座位移,可显著提升跨线桥在顺桥向和横桥向的抗震性能;弹性挡块可有效控制基础隔震跨线桥的地震位移,但使得桥墩的地震内力明显增大,设计时应注意二者的平衡,合理选择弹性挡块的力学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线桥 快速施工 基础隔震 隔震支座 时程分析 抗震性能 位移控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结合面特性影响的机床整机有限元静力学分析模型 被引量:5
7
作者 王豪 黄为彬 方兵 《机电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32-738,共7页
针对机床数字化设计中典型结合面建模精度误差较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采用虚拟材料等效结合面静力学特性的方法,建立了考虑结合面特性影响的机床整机有限元静力学分析模型,并完成了相应的静刚度测试实验。首先,综合考虑了弹塑性变形机制... 针对机床数字化设计中典型结合面建模精度误差较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采用虚拟材料等效结合面静力学特性的方法,建立了考虑结合面特性影响的机床整机有限元静力学分析模型,并完成了相应的静刚度测试实验。首先,综合考虑了弹塑性变形机制和摩擦力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新的结合面法向和切向刚度的分析模型;其次,根据不同类型结合面的特点,采用虚拟材料模拟结合面的刚度特性,建立了刚度特性与虚拟材料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的关系,并将其应用于精密数控机床整机的静刚度分析;最后,开展了整机工艺系统的静刚度测试实验,得到了主轴末端X、Y、Z三个方向的刚度分别为26.60 N/μm、41.87 N/μm和40.17 N/μm,并将其与仿真数据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考虑结合面影响的模型相对误差将近17%,而考虑结合面影响的模型相对误差在5%以内,验证了考虑结合面特性影响的机床整机有限元静力学分析模型的有效性;采用虚拟材料等效结合面静力学特性的方法可作为机床数字化设计的一种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床数字化设计 虚拟材料法 结合面静力学特性 静刚度测试 有限元静力学分析模型 弹塑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层竖向不规则双层隔震体系地震响应
8
作者 郑艳萍 刘德稳 +1 位作者 凌康杰 雷敏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6期15597-15606,共10页
为探究竖向不规则高层建筑采用双层隔震体系的地震响应情况。考虑竖向不规则高层结构在地震发生时对地震反应有放大效应而易遭到破坏,提出双层隔震结构控制体系。基于此,建立某24层竖向不规则的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有限元模型,同时建立... 为探究竖向不规则高层建筑采用双层隔震体系的地震响应情况。考虑竖向不规则高层结构在地震发生时对地震反应有放大效应而易遭到破坏,提出双层隔震结构控制体系。基于此,建立某24层竖向不规则的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有限元模型,同时建立抗震结构、基础隔震结构、层间隔震结构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对这些模型进行罕遇地震动作用下的非线性时程分析。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这些模型进行罕遇地震动作用下的动力时程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双层隔震体系的隔震效果最好,次之为基础隔震结构,再次是层间隔震结构。与抗震结构相比,双层隔震体系能使结构的自振周期增加1.25倍,且周期比最小,减小了层间位移角约74.3%,减小了顶层加速度约82.3%,减小了基底剪力约59.68%,降低了底层倾覆力矩约68.89%,减小了顶层层间扭转角约89.68%。采用双层隔震体系能有效地降低结构的整体地震反应,有效控制结构的扭转响应,具有应用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隔震 层间隔震 双层隔震 弹塑性时程分析 抗震性能 竖向不规则高层建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等效线性化隔震结构设计周期折减系数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张龙飞 舒瑞 +1 位作者 周宴民 郭平宗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4-301,共8页
《建筑隔震设计标准》提出的隔震设计是基于复振型分解反应谱等效线性化的一体化直接设计方法,但未提及隔震结构周期折减系数如何取值。基于此,根据刚度串联关系推导等效单自由度隔震体系周期折减系数简化计算公式,探讨隔震结构周期折... 《建筑隔震设计标准》提出的隔震设计是基于复振型分解反应谱等效线性化的一体化直接设计方法,但未提及隔震结构周期折减系数如何取值。基于此,根据刚度串联关系推导等效单自由度隔震体系周期折减系数简化计算公式,探讨隔震结构周期折减系数因素的影响规律,建立不同填充材料、不同填充率的有限元数值模型,并利用数值模拟结果验证隔震结构周期折减系数简化计算公式。结果表明:隔震结构周期折减系数与名义周期比、非隔震结构周期折减系数存在函数关系;墙体开洞与通高墙体的隔震结构的周期折减系数均随着填充率的增大而减小,当填充率相同时,呈现出随填充材料弹性模量增大而减小的趋势,墙体开洞会增大隔震结构周期折减系数,且隔震结构的周期折减系数的取值范围相对较窄,为0.915~0.965;数值有限元模拟与理论结果偏差小于3%,吻合度高,以验证隔震结构周期折减系数简化计算公式的正确性,说明该简化计算方法对隔震工程设计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震设计 一体化直接设计法 周期折减系数 简化计算公式 数值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作用下桩-土-核电结构相互作用的异步分析方法
10
作者 吕昊 陈少林 +1 位作者 陆新宇 孙晓颖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33-1042,共10页
为拓展核电厂的选址范围,有必要对非基岩场地桩基情形的核电结构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估。在目前的桩-土-结构相互作用分析方法中,Winkler地基梁模型以及p-y法都将桩-土-结构相互作用问题进行了简化,难以反映复杂地基情形。整体有限元法可... 为拓展核电厂的选址范围,有必要对非基岩场地桩基情形的核电结构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估。在目前的桩-土-结构相互作用分析方法中,Winkler地基梁模型以及p-y法都将桩-土-结构相互作用问题进行了简化,难以反映复杂地基情形。整体有限元法可考虑复杂地基情形,但计算量较大,效率较低。本文基于高效的三维时域土-结构相互作用分区分析(Partitioned Analysis of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PASSI)方法,实现桩基与土体分别采用不同时间步距的计算方法,避免土体采用桩基相对较小的时间步距而增加不必要的计算量。本文以AP1000核岛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桩-土-核电结构相互作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对其进行分析。通过输入脉冲波验证了该异步算法的有效性,并结合运动相互作用和惯性相互作用,分析了桩身最大剪力和最大弯矩的特点。分析了桩-土-核电结构在地震波输入下的响应。由于桩的自由度数相对于土体的自由度数可以忽略不计,采用桩-土异步算法时,桩附加的计算量可以忽略,这种高效方法有望用于大型核电结构的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土-结构相互作用 土-结构相互作用分区分析方法 运动相互作用 异步算法 核电抗震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桥梁高墩抗震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70
11
作者 宗周红 夏坚 徐绰然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45-452,共8页
在简要说明桥梁高墩柱抗震特点的基础上,比较了国内外桥梁抗震设计规范的异同.然后,结合3类高墩——混凝土箱型墩柱、钢箱墩柱和钢管混凝土组合墩柱,总结回顾了国内外桥梁墩柱拟静力试验、拟动力试验和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以及基于... 在简要说明桥梁高墩柱抗震特点的基础上,比较了国内外桥梁抗震设计规范的异同.然后,结合3类高墩——混凝土箱型墩柱、钢箱墩柱和钢管混凝土组合墩柱,总结回顾了国内外桥梁墩柱拟静力试验、拟动力试验和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以及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对桥梁高墩抗震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可供大跨高墩桥梁抗震分析与设计以及桥梁墩柱抗震加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跨度桥梁 高墩 抗震分析 抗震试验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框架结构基于能量地震反应分析及设计方法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9
12
作者 熊仲明 史庆轩 李菊芳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1-146,共6页
通过对多自由度体系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能量分析,考虑地震动因素和结构自身特性,提出基于能量概念的二阶段设计方法,取得了较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对于基于能量的抗震设计方法走向实用化,提供一条思路。
关键词 地震反应分析 理论研究 框架结构 抗震设计方法 能量分析 地震作用 体系结构 多自由度 自身特性 能量概念 研究成果 地震动 实用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靠度和性能的结构整体地震易损性分析 被引量:119
13
作者 吕大刚 李晓鹏 王光远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7-114,共8页
地震风险分析包括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易损性分析和地震灾害损失评估3个方面,其中,地震易损性分析可以预测结构在不同等级地震作用下发生各级破坏的概率,因此对结构的抗震设计、加固和维修决策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传统的结构地震易损... 地震风险分析包括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易损性分析和地震灾害损失评估3个方面,其中,地震易损性分析可以预测结构在不同等级地震作用下发生各级破坏的概率,因此对结构的抗震设计、加固和维修决策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传统的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主要采用经验方法或蒙特卡洛模拟法绘制地震易损性曲线。首先介绍地震风险分析的基本原理,然后提出结构整体地震易损性的概念,针对传统方法存在的问题,将结构的可靠度方法与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结合起来,提出了基于可靠度和性能的结构整体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并采用有限元可靠度方法进行了结构地震易损性的计算。以结构的最大层间相对变形作为整体性能指标,对某5层2跨钢框架结构进行了地震易损性分析,绘制了其在不同地震作用下对应不同性能水准要求的地震易损性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风险 整体地震易损性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结构可靠度 有限元可靠度方法 钢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在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5
14
作者 季静 黄超 +2 位作者 韩小雷 郑宜 何伟球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8-103,共6页
针对超限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提出了基于性能设计方法的性能目标,通过结构在小震、中震、大震作用下的弹性、弹塑性静力和动力时程分析,对三水准地震作用下结构构件进行了承载力定量分析。从理论上证明了结构性能可以达到“小震不坏,... 针对超限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提出了基于性能设计方法的性能目标,通过结构在小震、中震、大震作用下的弹性、弹塑性静力和动力时程分析,对三水准地震作用下结构构件进行了承载力定量分析。从理论上证明了结构性能可以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同时进行了1∶20模型的结构振动台试验,确证了实际结构设计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限高层建筑 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 抗震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ushover分析方法中各种不同的侧向荷载分布方式的影响 被引量:22
15
作者 侯爱波 汪梦甫 周锡元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20-128,共9页
目前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研究方兴未艾,其中pushover分析方法作为目前主要的可供操作的抗震设计方法得到广泛的研究。在pushover分析方法中,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侧向荷载分布方式的确定,因此对各种不同荷载分布方式作综合的分析与比... 目前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研究方兴未艾,其中pushover分析方法作为目前主要的可供操作的抗震设计方法得到广泛的研究。在pushover分析方法中,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侧向荷载分布方式的确定,因此对各种不同荷载分布方式作综合的分析与比较研究非常有必要。总结了前人所提出的各种不同的侧向荷载分布方式,同时提出一种新的瞬时适应性的侧向荷载分布方式,通过两个实例分析比较了各种不同荷载分布方式的适用范围、有效性及其对结构弹塑性分析结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SHOVER分析 性能设计 侧向荷载分布 结构抗震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结构抗震计算中拟静力法的地震荷载施加方法研究 被引量:107
16
作者 刘如山 胡少卿 石宏彬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7-242,共6页
分析了地下结构横截面抗震设计中常用的拟静力计算方法的误差来源。从地震时一维土层反应应力入手,对拟静力法中有限元反应加速度法的地震荷载加载方法进行改进,提出了有限元反应应力法。对某给定地质条件下的浅埋箱型地铁车站结构,用... 分析了地下结构横截面抗震设计中常用的拟静力计算方法的误差来源。从地震时一维土层反应应力入手,对拟静力法中有限元反应加速度法的地震荷载加载方法进行改进,提出了有限元反应应力法。对某给定地质条件下的浅埋箱型地铁车站结构,用有限元反应应力法﹑反应位移法﹑有限元反应加速度法和有限元动力反应分析进行了对比计算。结果表明:有限元反应应力法最接近有限元动力分析结果,是一个精度较高的实用性很强的拟静力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结构 抗震设计 拟静力计算方法 有限元法 动力反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盾构区间隧道衬砌结构的抗震计算 被引量:20
17
作者 林志 朱合华 +1 位作者 杨超 杨林德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07-611,616,共6页
在广泛总结分析国内外关于地下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文献的基础上 ,从多自由度体系的动力平衡微分方程出发 ,采用时程分析法 ,计算盾构区间隧道衬砌结构的地震反应 .详细论述了近几年来逐步成熟和完善的一种数值积分方法———连续介质快速... 在广泛总结分析国内外关于地下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文献的基础上 ,从多自由度体系的动力平衡微分方程出发 ,采用时程分析法 ,计算盾构区间隧道衬砌结构的地震反应 .详细论述了近几年来逐步成熟和完善的一种数值积分方法———连续介质快速拉格朗日差分法 .讨论了土体材料的动力特性 .建立了盾构区间隧道抗震设计方法 ,并将其运用到广州地铁二号线赤岗—客村区间隧道的抗震设计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 隧道 抗震设计 时域分析法 快速拉格朗日差分法 Davidenkov模型ov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筋混凝土框架柱的变形能力及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被引量:29
18
作者 吕西林 周定松 蒋欢军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3-61,共9页
框架柱的变形能力主要取决于轴压比和约束箍筋用量,本文建立了柱塑性铰区配箍特征值λcv、轴压比n及塑性铰极限转动量puθlc之间的函数关系,即λcv-n-puθlc关系式,并与柱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计算公式与试验结果在平均意义上吻合很好。... 框架柱的变形能力主要取决于轴压比和约束箍筋用量,本文建立了柱塑性铰区配箍特征值λcv、轴压比n及塑性铰极限转动量puθlc之间的函数关系,即λcv-n-puθlc关系式,并与柱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计算公式与试验结果在平均意义上吻合很好。文中推导了柱截面λcv-n-μc关系式,建立了配箍特征值λcv、轴压比n、柱曲率延性μc之间的关系。在本文公式的基础上,讨论了按现行抗震设计规范最小配箍要求的RC框架柱所达到的最大变形能力,同时指出规范的构造要求并不总满足特定的变形要求。文中提出了框架柱的性能设计方程,给出了框架柱在指定性能目标D I下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的基本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框架柱 变形能力 性能设计方程 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变形的土石坝地震风险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王笃波 刘汉龙 于陶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79-1484,共6页
土石坝抗震安全的设计一般立足于预防结构的倒塌,如何使土石坝结构地震破损控制在可接受的风险水平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应用地震风险分析理论,建立了土石坝地震风险分析方法,包括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易损性分析和地震灾害损失评... 土石坝抗震安全的设计一般立足于预防结构的倒塌,如何使土石坝结构地震破损控制在可接受的风险水平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应用地震风险分析理论,建立了土石坝地震风险分析方法,包括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易损性分析和地震灾害损失评估3个方面。在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基础上,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想应用于土石坝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中,以土石坝坝顶相对沉陷为评价指标,划分土石坝震损等级,最后结合地震经济损失分析,建立了土石坝地震风险计算模型,在技术和经济上对土石坝地震破损风险进行分析计算。以某高土石坝为例,用该模型对大坝的震害和经济损失进行了预测分析,其结论可为土石坝安全评价及投资决策等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石坝 变形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地震易损性 风险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土浅埋框架结构抗震计算方法评价 被引量:29
20
作者 袁勇 禹海涛 陈之毅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50-56,共7页
我国地下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主要采用等效静力法,国外则提出了自由场变形法、反应位移法等方法。分析评价等效静力法、自由场变形法和反应位移法应用于软土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的差异。分析中设定表征软土地下结构的基准模型,并以动力时程... 我国地下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主要采用等效静力法,国外则提出了自由场变形法、反应位移法等方法。分析评价等效静力法、自由场变形法和反应位移法应用于软土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的差异。分析中设定表征软土地下结构的基准模型,并以动力时程分析给出地下结构的地震响应。假定地质条件和结构埋深不变,通过比较分析随基准模型的结构刚度变化时计算变形和内力的差异,评价三种拟静力地下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等效静力法对刚度较大的浅埋框架结构适用性较好,其它情况计算的结构变形和内力偏大;自由场变形法适用于浅埋框架结构刚度较小或与周围地层刚度接近的情况,且倒三角形分布力模式优于集中力模式;反应位移法可适用于不同刚度软土浅埋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结构 抗震设计 时程分析 拟静力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