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产品的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耕地时空动态变化 被引量:1
1
作者 李舒畅 郭正 +4 位作者 张风宝 罗佳茹 李玄添 申楠 杨明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9-150,共12页
[目的]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准确量化该区耕地时空动态变化对评估区域粮食安全、生态修复效益、水土流失状况及黄河下游安澜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5种30 m高分辨率土地利用/覆被数据集产品(CNLUCC、GLC_FC... [目的]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准确量化该区耕地时空动态变化对评估区域粮食安全、生态修复效益、水土流失状况及黄河下游安澜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5种30 m高分辨率土地利用/覆被数据集产品(CNLUCC、GLC_FCS30、CLCD、AGLC-2000-2015、GlobeLand30),运用耕地利用动态度、偏差系数、转移矩阵、空间一致性分析等方法对比分析多源产品耕地在多沙粗沙区的时空特征,形成30 m分辨率高精度融合数据集产品,并对其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基于融合产品分析1990-2020年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耕地的数量、分布、结构特征。[结果]现有多源数据集产品之间耕地特征存在较大差异,而融合产品精度均优于单独使用5种现有产品。基于融合产品分析发现,1990-2020年耕地面积呈先增加后波动式降低的趋势,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为分界线;1990-2020年耕地面积净减少3170.59 km^(2),减少17.63%,且>15°的坡耕地面积占比逐年减少;耕地的动态转移类型主要为草地,其次为人工地表。退耕还林(草)等生态工程的实施和城镇化建设是导致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结论]综合分析多源产品的优劣,基于目标地类融合和解释多源数据探究的有效方法,以深入研究某区域的地类特征,从而获得更为精确的研究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 融合产品 多源数据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典型水域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与来源解析
2
作者 欧阳美凤 尹宇莹 +3 位作者 张金谌 刘清霖 谢意南 方平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69-1278,共10页
2016年12月选取洞庭湖及其8个入湖口为研究区域,对上覆水、悬浮物和沉积物中铜(Cu)、锌(Zn)、铅(Pb)、镉(Cd)、镍(Ni)、铬(Cr)、锰(Mn)、钴(Co)、钒(V)和铊(Tl)进行了采样分析,研究了悬浮物和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 2016年12月选取洞庭湖及其8个入湖口为研究区域,对上覆水、悬浮物和沉积物中铜(Cu)、锌(Zn)、铅(Pb)、镉(Cd)、镍(Ni)、铬(Cr)、锰(Mn)、钴(Co)、钒(V)和铊(Tl)进行了采样分析,研究了悬浮物和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其来源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上覆水、悬浮物和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分别在0.02-180μg·L^(-1)、0.01-486μg·L^(-1)和0.10-1451 mg·kg^(-1)之间。研究期内虽上覆水平均水质优于地表水Ⅲ类,但6个断面出现Mn元素超标,断面超标率达30%。悬浮物中大部分元素平均含量为背景值的23.4-154倍,Cr、Cd和Mn富集程度较高。沉积物中Cd为主要污染物,平均含量为背景值的64.2倍。入湖口悬浮物中松滋口(S5)的Cu、资江(S2)的Cd、新墙河(S7)的Zn、Pb、Mn和Tl以及澧水(S4)的Ni、Co和V含量最高;湖体悬浮物中大部分元素平均含量呈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分布,元素Mn和Co有所不同。入湖口沉积物中长江来水(S5)的V、湘江(S1)的Cu、Zn、Pb、Cd、Ni、Cr、Mn、Co和Tl含量最高;湖体沉积物中大部分元素平均含量呈南洞庭湖>西洞庭湖>东洞庭湖分布,元素Pb有所不同。悬浮物和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存在不一致性。源解析表明,洞庭湖典型水域重金属主要来源于四水、汨罗江、新墙河和松滋河流域采矿、冶炼和造纸等行业含重金属的废水排放,在东洞庭湖和南洞庭湖部分区域则叠加了船舶采砂作业的影响。此外,Mn元素在鹿角、南嘴和蒋家嘴断面受码头污染的影响;Cu、Zn、Pb、Cr和V元素在东洞庭湖受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Pb、Zn、Cd、Tl和Co元素受城市生活污水排放的影响;Cd、Ni、Cr和Co元素受流域风化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 典型水域 重金属 上覆水 悬浮物 沉积物 空间分布特征 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近岸海域沉积物重金属来源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46
3
作者 郑江鹏 矫新明 +4 位作者 方南娟 王长友 袁广旺 吕赢 周超凡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514-1522,共9页
基于2013年江苏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Cu、Cr、Zn、Pb、Cd、Hg、As重金属调査结果,应用地累积指数法和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估其生态风险,并结合同步调査得到的总有机碳(TOC)、粒径等参数,应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探究调... 基于2013年江苏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Cu、Cr、Zn、Pb、Cd、Hg、As重金属调査结果,应用地累积指数法和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估其生态风险,并结合同步调査得到的总有机碳(TOC)、粒径等参数,应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探究调査海域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及来源.结果表明:江苏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Zn、Pb、Cd、Hg含量均満足国家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9.38%、6.25%、6.25%站位的Cu、Cr,As超过国家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但满足国家第二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重金属污染程度甶高到低顺序为:Cr>As>Pb>Hg>Cd>Cu>Zn.调査海域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整体处于较低水平,重金属单因子生态风险甶高到低为Hg>Cd>As>Pb>Cu>Cr>Zn,Hg为主要生态风险贡献因子.各类重金属含量均与TOC含量成显著正相关,而与粒径呈现明显的负相关.该海域Cu、Cr、Zn、Pb、Cd具有相近来源,主要为人类エ业生产与生活污染,As主要来源于农业污染,Hg则主要来源于有机质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沉积物 污染来源 生态风险评估 江苏近岸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泥质区沉积地球化学比较研究 被引量:92
4
作者 郭志刚 杨作升 +1 位作者 曲艳慧 范德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84-289,共6页
利用东海陆架泥质沉积区和周围砂质沉积区的表层沉积物元素含量和海水悬浮沉积物总量分析资料 ,对泥质区的沉积地球化学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东海不同泥质区的沉积地球化学过程很不相同。浙江近岸泥质区沉积物元素以Fe、Mn、Zn的含... 利用东海陆架泥质沉积区和周围砂质沉积区的表层沉积物元素含量和海水悬浮沉积物总量分析资料 ,对泥质区的沉积地球化学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东海不同泥质区的沉积地球化学过程很不相同。浙江近岸泥质区沉积物元素以Fe、Mn、Zn的含量高 ,Na、Sr、Al、Ca的含量低为特征 ,其地球化学特征与长江沉积物非常一致。近岸泥质区的沉积物基本来源于长江输入海的沉积物 ,在台湾暖流的作用下沉积在浙江沿岸。远岸济州岛西南泥质区沉积物以Na、Sr的高含量 ,较高的Al、Ca含量和低的Fe、Mn、Zn含量为特征 ,其地球化学特征与黄河源沉积物有好的相关性 ,但有一定的混合源性质 ,该泥质区的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黄河源的细颗粒沉积物 ,由黄海沿岸流搬运到该区并沉积下来。沉积物在搬运沉积过程中 ,元素粒度分异作用明显。东海陆架泥质区沉积地球化学过程的控制性影响因子是东海环流系统和物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陆架泥质区 沉积地球化学 表层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移矩阵的准格尔旗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被引量:58
5
作者 张建国 李晶晶 +2 位作者 殷宝库 高云飞 刘晓燕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1-134,共4页
[目的]土地利用是影响水土流失变化的重要因子,通过分析准格尔旗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情况,掌握该区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去向,为分析该区水土流失状况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方法研究准格尔旗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2014... [目的]土地利用是影响水土流失变化的重要因子,通过分析准格尔旗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情况,掌握该区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去向,为分析该区水土流失状况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方法研究准格尔旗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2014—2016年,准格尔旗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不显著,表现为林地、草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占地面积分别减少16.02,12.66和2.48km^2,居民点及工矿交通用地、其他土地、耕地的占地面积分别增加18.63,10.53和1.72km^2;该区水土流失面积增加70.8km^2。[结论]准格尔旗减少的林地和草地主要转变为居民点及工矿交通用地和其他土地。结合水土流失数据分析表明,该区域水土流失面积的增加与林地和草地面积减少,以及林地和草地植被覆盖度的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矩阵 多沙粗沙区 准格尔旗 土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泥质区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及物源 被引量:30
6
作者 张宗雁 郭志刚 +2 位作者 张干 刘国卿 郭玲利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5-82,共8页
以GC/MSD内标法定量测定了东海近岸和远岸泥质沉积区18个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探讨了多环芳烃在这些泥质区的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来源。结果显示,近岸泥质区多环芳烃含量普遍较高,介于180.3~424.8ng/g(干重)之间;冲绳海... 以GC/MSD内标法定量测定了东海近岸和远岸泥质沉积区18个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探讨了多环芳烃在这些泥质区的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来源。结果显示,近岸泥质区多环芳烃含量普遍较高,介于180.3~424.8ng/g(干重)之间;冲绳海槽次之,含量为211.7ng/g;济州岛西南泥质区最低,含量介于117.1~211.7ng/g之间。东海泥质区多环芳烃的分布主要受控于离物源的远近、沉积物粒度、有机碳含量以及东海环流体系。东海泥质区的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热成因,大气干湿沉降和河流输入是其进入泥质区的主要途径。东海泥质区多环芳烃的污染程度中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分布 物源 表层沉积物 泥质区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淤地坝淤积信息的小流域泥沙来源及产沙强度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侯建才 李占斌 +2 位作者 李勉 沈中原 王民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2期118-122,共5页
根据黄土丘陵区王茂沟流域关地沟3号淤地坝29年泥沙沉积旋回变化,以及各旋回层泥沙中、坝控流域沟间地和沟谷地表层土壤中^137Cs的测量,结合淤地坝修建、运行历史资料及次降雨资料,估算了坝控流域沟间地和沟谷地的相对产沙量和坝控... 根据黄土丘陵区王茂沟流域关地沟3号淤地坝29年泥沙沉积旋回变化,以及各旋回层泥沙中、坝控流域沟间地和沟谷地表层土壤中^137Cs的测量,结合淤地坝修建、运行历史资料及次降雨资料,估算了坝控流域沟间地和沟谷地的相对产沙量和坝控流域不同时期的侵蚀产沙强度。研究表明,沟间地是该小流域泥沙主要来源,该流域泥沙的70%源自沟间地;坝控流域1959~1987年期间,年侵蚀产沙强度由强变弱,呈显著降低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淤地坝 ^137CS 沉积旋回 泥沙来源 产沙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源水沙变化及与气温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22
8
作者 李志威 王兆印 +1 位作者 田世民 张晨笛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8-35,共8页
利用黄河源4个水文站黄河沿、吉迈、玛曲和唐乃亥的长系列水文资料和10个代表性气象站的气象资料,分析源区近56年来年径流量、年输沙量、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规律,以及探讨水沙变化与气温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4个水文站1955-1990年的年径... 利用黄河源4个水文站黄河沿、吉迈、玛曲和唐乃亥的长系列水文资料和10个代表性气象站的气象资料,分析源区近56年来年径流量、年输沙量、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规律,以及探讨水沙变化与气温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4个水文站1955-1990年的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均呈增加的趋势,但唐乃亥站1991-2011年的年径流和年输沙量相对于1956-1990年分别减少15.9%和28.5%.除河南和同德之外,其他8个气象站1953-2011年的气温呈现持续明显上升的趋势,上升线性速率为0.31 ~0.41℃/(10a).黄河源区气温升高具有一致性趋势,但降水量变化没有一致性规律.降雨量与气温的关系在1953-1990年较弱,1991-2011年这种相关关系逐步增强.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与气温升高的关系是气温降低或升高对应于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增加或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 径流量 输沙量 气温变化 响应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太平洋CC区沉积物稀土元素特征及物源 被引量:20
9
作者 黄牧 刘季花 +3 位作者 石学法 朱爱美 吕华华 胡利民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5-187,共13页
对东太平洋CC区中西部33站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稀土元素(REE,包括Y)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REE在沸石粘土中最富集,在硅质沉积物中含量明显偏低;所有沉积物样品中REE都存在Ce负异常和Eu正异常的轻稀土(LREE)亏损特征,表现为典型受到海水... 对东太平洋CC区中西部33站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稀土元素(REE,包括Y)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REE在沸石粘土中最富集,在硅质沉积物中含量明显偏低;所有沉积物样品中REE都存在Ce负异常和Eu正异常的轻稀土(LREE)亏损特征,表现为典型受到海水来源物质影响的REE配分模式;硅质粘土中Ce亏损程度、Eu正异常和REE富集程度都比硅质软泥更明显。与东区相比,西区沉积物中LREE、HREE(重稀土和钇元素)和∑REE(稀土元素总量)普遍偏高,LREE与HREE分异更明显,HREE相对更富集,LREE和Ce亏损更显著。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REE主要来自海洋自生物质,同时受到陆源物质、海底火山物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太平洋CC区 表层沉积物 稀土元素 地球化学特征 物质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中下游泥沙沉积特性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杨 郭成久 +2 位作者 范昊明 武敏 安晓奇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10-512,共3页
为了确定辽河中下游泥沙主要沉积区及对其起控制作用的水沙来源区,以有关水文站年系列资料为基础,运用泥沙收支平衡法、统计学方法,研究辽河中下游泥沙时空分布及主要沉积区沉积量与上游不同水沙来源区水沙量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巨流河... 为了确定辽河中下游泥沙主要沉积区及对其起控制作用的水沙来源区,以有关水文站年系列资料为基础,运用泥沙收支平衡法、统计学方法,研究辽河中下游泥沙时空分布及主要沉积区沉积量与上游不同水沙来源区水沙量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巨流河-六间房河段为辽河中下游强烈沉积区,支流柳河产沙量的变化对辽河下游泥沙沉积量的变化起着主要的控制作用,为缓解辽河下游泥沙沉积问题,亟待加强柳河水土流失的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来源区 泥沙沉积 辽河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州瓯飞浅滩海域悬沙输运特征及其来源探讨 被引量:10
11
作者 堵盘军 张蓓 费岳军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5-74,共10页
基于2011年温州市瓯飞浅滩海域冬、夏季大、小潮共4次大面同步海流和悬沙观测资料,利用统计和物质长期输运机制分解方法,初步分析研究海域悬沙时空分布和水体、悬沙三维输运特征。结果表明,海域悬沙浓度平面上呈现近岸高、外海低,高浓... 基于2011年温州市瓯飞浅滩海域冬、夏季大、小潮共4次大面同步海流和悬沙观测资料,利用统计和物质长期输运机制分解方法,初步分析研究海域悬沙时空分布和水体、悬沙三维输运特征。结果表明,海域悬沙浓度平面上呈现近岸高、外海低,高浓度区出现于河口,浅滩外沿存在相对低值区的分布格局;垂向分布受复杂水动力(包括波浪、潮流、径流和沿岸流等)影响具有准直线型、抛物线型以及混合型分布等多种分布形态,且底层悬沙浓度与流速变化趋势具有虽同步但存在一定滞后的特性。水体与悬沙长期输运受径流、风生表层流、闽浙沿岸流等多种作用影响,存在明显季节变化和区域特征;其中河口站因径流作用表层输运强度大于其它区域,中底层泥沙由于波流共同作用影响、河口区显著的潮泵效应使得冬、夏季输运特征迥异;浅滩站表层水沙输运主要受风生表层流影响,中、底层的悬沙因潮致余流作用多指向岸线,外海受闽浙沿岸流的影响加强,垂向上输运强度差异减小。浅滩海域泥沙的主要来源为海域来沙(浙江沿岸流输沙和外海沉积水下沙洲的再搬运)和瓯江、飞云江的河流陆域输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州瓯飞浅滩海域 悬沙分布特征 水体输运 悬沙输运 泥沙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色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径流泥沙及氮磷流失特征 被引量:13
12
作者 胡雪琴 蒋平 +1 位作者 彭旭东 史东梅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5-39,共5页
采用径流小区定位观测法研究紫色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自然降雨条件下的径流泥沙特征及面源污染物流失特征。结果表明,(1)2014年6-7月共观测到6次产生地表径流降雨事件,其降雨量在14.3~34.3mm之间,不同次降雨条件下产流量均以荒... 采用径流小区定位观测法研究紫色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自然降雨条件下的径流泥沙特征及面源污染物流失特征。结果表明,(1)2014年6-7月共观测到6次产生地表径流降雨事件,其降雨量在14.3~34.3mm之间,不同次降雨条件下产流量均以荒草地最大,其数值在25~35L之间;而产沙量均以顺坡耕作最大,其产沙模数在0.130~2.056g/m2,其次为横坡耕作。(2)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径流总氮浓度均以6月25日和6月30日较高且以横坡耕作最大,而总磷浓度在观测期间均以顺坡耕作最大,其浓度在2.51~5.90 mg/L之间;顺坡耕作平均总氮流失量比横坡耕作和横坡植物篱耕作分别高9.31%和94.49%,而平均总磷流失量分别为二者的2倍和3倍左右。(3)总氮次产污模数随降雨量增加而增大且前期降雨会导致次产污模数迅速增加;降雨量为27.8mm(6月30日)时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总氮次产污模数达到最大值;总磷次产污模数与总氮相比较小,数值在0.03~0.51kg/km2之间,与降雨量关系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源污染 径流泥沙 土地利用类型 紫色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近期水沙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高亚军 王志勇 +1 位作者 马志瑾 徐建华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5-36,40,共3页
以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1956—2004年为基准期,2005—2010年为监测对比期,对该区近期的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多年均值相比,监测期年均降水量增加了3.9%,而年均径流量减少了48.2%,年均全沙输沙量和d≥0... 以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1956—2004年为基准期,2005—2010年为监测对比期,对该区近期的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多年均值相比,监测期年均降水量增加了3.9%,而年均径流量减少了48.2%,年均全沙输沙量和d≥0.05 mm、d≥0.1 mm的粗泥沙输沙量分别偏少了85.9%、90.8%和93.0%。近期该区降水量呈现微弱的增加趋势,而径流量和输沙量呈现减少趋势,原因主要是监测期内该区没有发生大范围和高强度暴雨,加之退耕还林还草和封禁措施的实施,区域生态环境已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量 输沙量 降水量 粗泥沙 多沙粗沙区 黄河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主要产沙区近百年产沙环境变化 被引量:14
14
作者 刘晓燕 高云飞 王略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5,9,共6页
以来沙量占入黄总沙量90%的黄河主要产沙区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检索、实测降雨和水沙数据分析、遥感调查、统计数据采集和实地调查等,分析了过去近百年产沙环境变化情况。研究认为,产沙环境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持续恶化、70年代以后... 以来沙量占入黄总沙量90%的黄河主要产沙区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检索、实测降雨和水沙数据分析、遥感调查、统计数据采集和实地调查等,分析了过去近百年产沙环境变化情况。研究认为,产沙环境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持续恶化、70年代以后逐渐好转、1998年以后显著改善。目前,包括林草、梯田和坝地在内的综合覆盖率已经由70年代的20.6%提高到50.9%,其中黄河中游地区达到54.1%,综合覆盖率不足30%的面积占比由70年代的81.0%减少至3.5%。林草植被改善和梯田建设是研究区产沙环境改变的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沙区 植被 梯田 产沙环境 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赋存特征及物源探讨 被引量:11
15
作者 密蓓蓓 张勇 +3 位作者 梅西 仇晓华 赵维娜 蓝先洪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30-1541,共12页
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近20年对中国东部海域的高精度调查取样,对渤海、黄海和东海表层沉积物中的稀土元素数据进行了系统总结,旨在揭示其赋存特征、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整个中国东部海域大致可以划分为4个稀土含量富集区,分... 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近20年对中国东部海域的高精度调查取样,对渤海、黄海和东海表层沉积物中的稀土元素数据进行了系统总结,旨在揭示其赋存特征、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整个中国东部海域大致可以划分为4个稀土含量富集区,分别位于渤海西部泥质区、南黄海中部泥质区、济州岛西南泥质区以及东海内陆架泥质区,富集区内的表层沉积物稀土含量普遍高于180 mg/g;稀土元素的球粒陨石配分模式和UCC配分模式显示出各海域较为一致的总体特征,与中国大陆的稀土元素分配曲线类似,指示了较强的陆源特征。通过对稀土元素各特征参数的相关性分析,发现与中国东部海域稀土元素含量相关性最强的是δEu,呈明显负相关,其次是沉积物的平均粒径,呈明显正相关。利用δEu-(La/Yb)n物源判别图对这4个稀土含量富集区的样品进行判别,结果表明渤海西部泥质区和南黄海中部泥质区的沉积物具有同源性;南黄海东南部的济州岛西南部泥质区除了有来自长江和黄河物质以外,朝鲜半岛东南部的河流输入作用也不可忽视;东海内陆架泥质区北端的沉积物基本来源自长江,而南端则表现出不同的稀土分馏特征,很可能与闽浙沿岸和台湾岛中小河流的输入有关。大型河流和中小河流带来的物源、沉积物粒度以及海域流系格局控制了中国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稀土元素 物源 海洋地质调查工程 中国东部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活动对黄河河源区水沙变化影响评价 被引量:11
16
作者 燕慧婷 王飞 +1 位作者 何毅 穆兴民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0-46,共7页
河流水沙变化同时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在相同的气候条件下,水沙变化的影响主要是人类活动引起的。采用1961-2010年唐乃亥水文站以上河源区的气象数据,通过反距离加权平均法对潜在蒸发量和降雨量进行空间插值,选择气候相似年组... 河流水沙变化同时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在相同的气候条件下,水沙变化的影响主要是人类活动引起的。采用1961-2010年唐乃亥水文站以上河源区的气象数据,通过反距离加权平均法对潜在蒸发量和降雨量进行空间插值,选择气候相似年组,计算了组内唐乃亥站的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的变化,并结合土地利用和NDVI变化分析了原因。结果表明:研究区共有12个相似年组,在时间上涉及到研究时段的所有年代和降雨量特征;分别有11组和9组的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减小,反映出河流水沙整体减少的整体特征;不同相似年组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沙的影响幅度差异较大。该方法可以明确判定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并显示出人类活动对水沙影响的复杂性,可以帮助我们区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水沙变化 人类活动 相似年组 相似气候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输沙模数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胡建军 赵力毅 冯光成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7-89,共3页
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输沙模数是淤地坝拦沙库容规模设计最重要的参数。受人类活动影响,1970—2007年实测多年平均输沙模数明显偏小,必须对其还原修正后方可应用于工程设计。采用长短系列对比分析法分析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各水文站长... 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输沙模数是淤地坝拦沙库容规模设计最重要的参数。受人类活动影响,1970—2007年实测多年平均输沙模数明显偏小,必须对其还原修正后方可应用于工程设计。采用长短系列对比分析法分析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各水文站长系列(1954—2007年)实测多年平均输沙模数较短系列(1954—1969年)变化情况,并对长系列输沙模数进行还原,得出还原后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多年平均年输沙总量和年输沙模数分别为3.19亿t、1.7万t/(km2.a),介于短系列和长系列实测值之间,多年平均年还原量为0.64亿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沙模数 水文系列 输沙量 粗泥沙集中来源区 黄河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区小流域侵蚀泥沙来源与植被防止侵蚀作用研究 被引量:18
18
作者 魏天兴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9-24,共6页
该文研究山西西南部黄土区小流域的泥沙来源 .从实验小流域泥沙来源的地貌部位来看 ,沟谷地 (沟头、沟道和沟坡 )大于沟间地 (坡面、梁峁坡 ) ,沟谷地产沙量占流域总产沙量的 60 %以上 ,沟谷地侵蚀模数是沟间地的 1 2 8~2 48倍 .坡... 该文研究山西西南部黄土区小流域的泥沙来源 .从实验小流域泥沙来源的地貌部位来看 ,沟谷地 (沟头、沟道和沟坡 )大于沟间地 (坡面、梁峁坡 ) ,沟谷地产沙量占流域总产沙量的 60 %以上 ,沟谷地侵蚀模数是沟间地的 1 2 8~2 48倍 .坡面无水土保持措施的陡坡耕地是坡面侵蚀产沙的主要地类 .根据长期定位观测资料分析了不同林地防治土壤侵蚀的作用 ,在生物量达到 1 4 51t hm2 时 ,林地就具有很强的水土保持效益 .所分析的林地 (乔木、灌木及乔灌混交林 )和草地均具有较强的水土保持功能 ,林地覆盖度达到 40 %以上具有明显的防蚀效果 ,林地活地被物和枯枝落叶物具有较好的防止土壤侵蚀的作用 ,无人为破坏的草地和疏林地水土保持功能也很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区 小流域侵蚀 泥沙来源 植被 林分 防蚀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型浅水湖泊表层沉积物氨氧化古菌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5
19
作者 燕文明 刘凌 +1 位作者 赵倩维 杨艳青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49-453,共5页
为更深入地了解氨氧化古菌(AOA)在浅水湖泊表层沉积物中的分布特征,以淮河流域下游里下河地区浅水湖泊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方法研究了该区域4个不同功能类型的浅水湖泊中的AOA群落结构。结果表明,里下河地区的浅水湖泊... 为更深入地了解氨氧化古菌(AOA)在浅水湖泊表层沉积物中的分布特征,以淮河流域下游里下河地区浅水湖泊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方法研究了该区域4个不同功能类型的浅水湖泊中的AOA群落结构。结果表明,里下河地区的浅水湖泊中存在AOA,为AOA的全球地理分布生境提供了重要补充。大纵湖湖心处表层沉积物中AOA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最高,AOA主要聚集于Group 1.1b和Group 1.1a,其中71.3%的序列属于Group 1.1b,28.7%的序列属于Group 1.1a。沉水植物的存在明显增加了Group 1.1b的丰富度,丰富的有机质有利于促进AOA的生长。得胜湖岸周边的工厂、采沙场、渔业养殖以及九龙口上游家畜类养殖影响了表层沉积物中的群落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氨氧化古菌 群落结构 污染物来源 多样性指数 丰富度指数 浅水湖泊 里下河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边际分析法确定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 被引量:3
20
作者 徐建华 金双彦 +1 位作者 张成 林银平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6年第3期1-5,共5页
为进一步寻找并治理对黄河下游主槽淤积危害最严重的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根据1960年未建三门峡水库前自然水沙条件下下游河槽淤积物粒径组成,确定出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界定中的粗泥沙界限为0.1 mm。利用边际分析法在黄河中游多沙粗... 为进一步寻找并治理对黄河下游主槽淤积危害最严重的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根据1960年未建三门峡水库前自然水沙条件下下游河槽淤积物粒径组成,确定出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界定中的粗泥沙界限为0.1 mm。利用边际分析法在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确定粗泥沙集中来源区面积为1.88万km2。该面积仅占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面积的23.9%,可产生的全沙、粒径大于0.05 mm和0.1 mm的泥沙分别占同期多沙粗沙区相应沙量的34.5%、47.6%和68.5%。由此看出,该区是名副其实的粗泥沙集中来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泥沙 集中来源区 边际分析法 黄河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