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峡水库场次洪水排沙规律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7
1
作者 高宇 任实 +3 位作者 王海 吕超楠 赵汗青 张成潇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122,共11页
水库泥沙淤积导致库容损失,影响水库综合效益发挥,研究水库排沙规律及影响因素对于改善水库淤积状况具有重要意义。根据2003—2021年朱沱、北碚、武隆、寸滩等水文站实测数据,合理划分三峡水库场次洪水过程,分析其排沙规律,并重点研究... 水库泥沙淤积导致库容损失,影响水库综合效益发挥,研究水库排沙规律及影响因素对于改善水库淤积状况具有重要意义。根据2003—2021年朱沱、北碚、武隆、寸滩等水文站实测数据,合理划分三峡水库场次洪水过程,分析其排沙规律,并重点研究坝前水位、入出库输沙率、洪水滞留时间等因素对排沙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峡水库场次洪水过程的划分采用统一的定量标准并考虑洪峰沙峰异步传播的影响更加合理;水库排沙主要集中在汛期场次洪水,各年汛期场次洪水排沙总量平均占全年的67.0%;场次洪水排沙比与坝前水位成反比、与入出库输沙率成正比,但相关性均小于与其成反比的洪水滞留时间,且当入库平均流量大于30000 m^(3)/s或坝前平均水位低于150 m时,排沙比与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均有所提升。研究成果可为优化三峡水库运行方式、减少水库泥沙淤积等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沙比 场次洪水 洪峰沙峰异步 洪水滞留时间 三峡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霞院水库场次洪水排沙规律及影响因素
2
作者 王振凡 王强 +3 位作者 董庆豪 王忠强 王远见 李新杰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8-43,共6页
西霞院水库作为小浪底水库的反调节水库,在调节小浪底水库下泄的不稳定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西霞院水库自运行以来,水库呈持续淤积趋势,研究西霞院水库排沙能力对于减缓水库淤积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西霞院水库2011—2022年实测水沙资料,... 西霞院水库作为小浪底水库的反调节水库,在调节小浪底水库下泄的不稳定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西霞院水库自运行以来,水库呈持续淤积趋势,研究西霞院水库排沙能力对于减缓水库淤积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西霞院水库2011—2022年实测水沙资料,对西霞院水库的历年排沙过程以及排沙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西霞院水库排沙受水库运用方式、来水来沙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流量沿程变化系数、入库含沙量对水库排沙比影响较大,且排沙比与流量沿程变化系数显著正相关,与入库含沙量显著负相关;选取流量沿程变化系数、入库含沙量两个显著相关的参数,通过回归分析建立水库排沙比计算公式,决定系数为0.79,排沙比计算值与实测值拟合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淤积 水库排沙 排沙比 含沙量 西霞院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坡地侵蚀定位土芯Eu中子活化示踪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马琨 王兆骞 +2 位作者 陈欣 眭国平 杨遂平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61-367,共7页
利用野外人工模拟降雨和径流小区观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Eu定位土芯的布设、取样和分析方法.结果表明,Eu定位土芯中子活化分析技术可以准确测定不同地形、部位土壤侵蚀量.利用Er-Es的经验模型可以描述坡面单位面积流失量的变化趋势,预... 利用野外人工模拟降雨和径流小区观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Eu定位土芯的布设、取样和分析方法.结果表明,Eu定位土芯中子活化分析技术可以准确测定不同地形、部位土壤侵蚀量.利用Er-Es的经验模型可以描述坡面单位面积流失量的变化趋势,预测坡面土壤流失量,最大误差为7.671t/hm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坡面泥沙的输移比(SDR)也不相同.顺坡种植作物后,泥沙输移比(SDR)与休闲裸坡地相比减少了30%左右,从而使植被覆盖下坡面泥沙流失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坡地 土壤侵蚀 铕定位土芯 中子活化分析 土壤流失 泥沙输移比 同位素示踪 Er-Es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沙输移比的研究方法及成果分析 被引量:28
4
作者 李林育 焦菊英 陈杨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9年第6期113-122,共10页
泥沙输移比是反映流域侵蚀产沙输移能力的指标,对正确评价水土保持减沙效益及流域治理决策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应用价值。对国内外泥沙输移比的研究方法及成果进行总结与分析,认为泥沙输移比的研究方法可分为直接计算(根据定义)与模型... 泥沙输移比是反映流域侵蚀产沙输移能力的指标,对正确评价水土保持减沙效益及流域治理决策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应用价值。对国内外泥沙输移比的研究方法及成果进行总结与分析,认为泥沙输移比的研究方法可分为直接计算(根据定义)与模型计算(通过建立泥沙输移比模型)2种。直接计算的关键是土壤侵蚀量的获取,而计算模型目前主要有因子经验模型、分布式模型与物理模型。在对泥沙输移比研究中土壤侵蚀量获取方法及建立的泥沙输移比模型进行总结与评述的基础上,按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国内其他地区及国外一些地区,分析了其泥沙输移比的研究成果,讨论了目前泥沙输移比研究中存在的3个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输移比 侵蚀量 输沙量 泥沙输移比模型 研究方法 成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沙输移比及其尺度依存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5
作者 张晓明 曹文洪 周利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7475-7485,共11页
泥沙输移比是反映流域侵蚀产沙及输移能力的指标,对评价水土保持减沙效益有重要意义。基于对国内外泥沙输移比研究的系统梳理,1阐述了泥沙输移比的内涵,并对泥沙输移比基本定义中不同学科常用的表征变量作了清晰的界定,流域产沙量所涵... 泥沙输移比是反映流域侵蚀产沙及输移能力的指标,对评价水土保持减沙效益有重要意义。基于对国内外泥沙输移比研究的系统梳理,1阐述了泥沙输移比的内涵,并对泥沙输移比基本定义中不同学科常用的表征变量作了清晰的界定,流域产沙量所涵尺度较流域输沙量小,且泥沙输移比与归槽率无论在内涵及定量描述上均不可等同;2归纳提出泥沙输移比现存的测算方法,包括4种形式的类比计算法和3种形式的建模计算法,并分别评述了其优缺点;3揭示了泥沙输移比的影响因素随时空尺度变化表现出分异性;4基于对泥沙输移比内涵与测算中的"尺度问题"以及泥沙输移比是否存在尺度效应等问题剖析,明确了泥沙输移比客观存在着尺度依存性及其尺度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输移比 土壤侵蚀量 输沙量 尺度 单元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主要江河流域土壤侵蚀量测算 被引量:30
6
作者 李智广 刘秉正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6年第2期1-6,共6页
为了对我国土壤侵蚀进行评估,需要测算多年平均侵蚀量。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收集主要江河泥沙测验资料和水土保持研究资料,采用河流泥沙输移比法和水土保持法,测算出我国黄河、长江等9大江河流域多年平均侵蚀量为53.10亿t,并与相关资料... 为了对我国土壤侵蚀进行评估,需要测算多年平均侵蚀量。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收集主要江河泥沙测验资料和水土保持研究资料,采用河流泥沙输移比法和水土保持法,测算出我国黄河、长江等9大江河流域多年平均侵蚀量为53.10亿t,并与相关资料进行对比;讨论流域分区的泥沙输移比差异。结果表明:侵蚀总量以长江流域最大,黄河流域次之,淮河、珠江、辽河、松花江流域依次居后,闽江和钱塘江流域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河流域 侵蚀产沙 泥沙输移比 土壤侵蚀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浪底水库水沙异步运动与排沙比 被引量:11
7
作者 郑珊 张晓丽 +1 位作者 吴保生 侯素珍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8,共8页
基于2000-2017年小浪底水库的进出库水沙条件、水库运用及库区泥沙淤积实测资料,研究了水库对水沙的调控及库区水沙异步运动规律,探讨了场次洪水排沙比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小浪底进出库流量以1 000 m3/s以下流量为主,沙量主要通过... 基于2000-2017年小浪底水库的进出库水沙条件、水库运用及库区泥沙淤积实测资料,研究了水库对水沙的调控及库区水沙异步运动规律,探讨了场次洪水排沙比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小浪底进出库流量以1 000 m3/s以下流量为主,沙量主要通过1 000~3 000 m3/s的中小流量输送;经小浪底水库调蓄后,挟沙洪水出现场次显著减小,出库洪水的洪峰值和洪量增大,而沙峰值和沙量减小,水沙输移时间更为集中;进出库洪水的含沙量-流量曲线以逆时针为主,表明沙峰的运动滞后于洪峰,小浪底调蓄后沙峰滞后于洪峰的时间延长,协同沙峰出现频率降低;场次洪水排沙比受进出库水沙条件、水库运用及库区淤积形态变化的影响,主要影响因子包括入库含沙量、出库流量及泥沙粒径、沙峰滞后时间、淤积三角洲顶点距大坝距离、三角洲前坡比降、坝前水深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浪底水库 水沙调控 沙峰滞后 排沙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贵高原区龙川江上游泥沙输移比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文安邦 张信宝 +2 位作者 王玉宽 贺廷荣 王建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39-141,共3页
利用云贵高原区龙川江上游8条典型小流域水库泥沙淤积资料和小河口水文站输沙量资料,分析建立小流域输沙模数与流域面积的关系,依此求算出龙川江上游小流域(流域面积10.8~216.8km2)泥沙输移比变化于0.42~0.80之间,小河口水文站泥沙输... 利用云贵高原区龙川江上游8条典型小流域水库泥沙淤积资料和小河口水文站输沙量资料,分析建立小流域输沙模数与流域面积的关系,依此求算出龙川江上游小流域(流域面积10.8~216.8km2)泥沙输移比变化于0.42~0.80之间,小河口水文站泥沙输移比计算值为0.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贵高原 龙川江上游 泥沙输移比 输沙模数 流域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淤积排沙及河型转化规律 被引量:12
9
作者 金中武 任实 +3 位作者 吴华莉 朱帅 王玉璇 李秋荔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9-15,27,共8页
三峡水库泥沙排沙在其论证和运行阶段一直是关注的热点问题。根据上游来水来沙、实测固定断面和河床质地取样等资料,分析了三峡水库运用以来进出库水沙变化、总体淤积和排沙规律、沿程淤积规律、河型转化规律等,并将初步设计论证研究成... 三峡水库泥沙排沙在其论证和运行阶段一直是关注的热点问题。根据上游来水来沙、实测固定断面和河床质地取样等资料,分析了三峡水库运用以来进出库水沙变化、总体淤积和排沙规律、沿程淤积规律、河型转化规律等,并将初步设计论证研究成果与其他成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成果表明:三峡水库运用后,入库年径流量与建库前变化不大,但年输沙量锐减60%,来沙减少的趋势仍将持续;三峡水库平均年库容损失率为0.3%,在世界范围内是非常低的,可确保水库长期使用;三峡水库的年淤积量与入库沙量基本呈线性关系,汛期蓄水位越高则其斜率越大;三峡库尾河段总体呈冲刷状态,泥沙主要淤积在常年回水区,尤其在河道开阔断面;部分分汊河道发生了河型转化,淤积后河道总体朝单一、归顺方向发展。研究成果可为三峡水库运行管理和研究提供支撑,也为同类型水库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淤积 排沙率 河型转化 入库沙量 三峡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进出库泥沙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王婷 马怀宝 +2 位作者 王远见 李昆鹏 马为民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9,13,共5页
截至2016年10月,小浪底水库已蓄水运用17 a。水库运用阶段一般分防凌、春灌蓄水和春灌泄水期,汛前调水调沙期,防洪运用以及水库蓄水期。2000—2016年进出库泥沙分别为49.371亿、10.381亿t;汛期入库泥沙占全年的86.6%;汛前调、汛期出库... 截至2016年10月,小浪底水库已蓄水运用17 a。水库运用阶段一般分防凌、春灌蓄水和春灌泄水期,汛前调水调沙期,防洪运用以及水库蓄水期。2000—2016年进出库泥沙分别为49.371亿、10.381亿t;汛期入库泥沙占全年的86.6%;汛前调、汛期出库沙量分别占全年的31.1%、68.6%,细沙占出库沙量的79.6%;水库排沙比为21.0%,细沙排沙比为34.8%。水库排沙比随回水长度增加而减少,细沙、中沙、粗沙排沙比随着全沙排沙比的增大而增大,细沙增大最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水长度 排沙比 来水来沙 水库运用 小浪底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覆被情景下生态系统减轻水库泥沙淤积的服务能力与经济价值模拟 被引量:6
11
作者 吴楠 高吉喜 +5 位作者 苏德毕力格 罗遵兰 Driss Ennaanay Guillermo F.Mendoza 李岱青 田美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5912-5922,共11页
以ArcGIS9.2为平台,构建了生态系统减轻水库泥沙淤积服务物质量和价值量评估模型。整合2000年的相关数据将此模型应用于二滩水库,并模拟了10种不同土地利用/覆被情景下集水区生态系统该项服务的能力和在水库使用年限内服务总价值的响应... 以ArcGIS9.2为平台,构建了生态系统减轻水库泥沙淤积服务物质量和价值量评估模型。整合2000年的相关数据将此模型应用于二滩水库,并模拟了10种不同土地利用/覆被情景下集水区生态系统该项服务的能力和在水库使用年限内服务总价值的响应。结果表明:2000年,二滩水库集水区土壤保持量12.1亿.ta-1,高值区分布于雅砻江干流和支流水网附近。泥沙输移比在河道附近和水库周边较高。水库周边是最为主要的保沙区。水库使用年限内,集水区对于减轻二滩水库泥沙淤积服务总价值27.53亿元。集水区内不同结构类型的土地利用/覆被情景对保沙能力所产生的影响各异,模拟保沙量符合林地>草地>裸地>农田规律,农田保沙能力最弱,是二滩水库最为主要的产沙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轻水库泥沙淤积 集水区 泥沙输移比 经济价值 二滩水库 土地利用/覆被情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输沙量推演流域侵蚀量的方法探讨 被引量:11
12
作者 焦菊英 景可 +1 位作者 李林育 王万忠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7,共7页
鉴于至今还没有一个有效获取流域侵蚀产沙量的方法,在分析悬移质泥沙与侵蚀泥沙之间的数量与粒配关系的基础上,阐述了应用输沙量推演流域侵蚀量在理论上的可能性,但却存在着难点,且主要表现在水文站数量不足与区域分布不均、流域内的生... 鉴于至今还没有一个有效获取流域侵蚀产沙量的方法,在分析悬移质泥沙与侵蚀泥沙之间的数量与粒配关系的基础上,阐述了应用输沙量推演流域侵蚀量在理论上的可能性,但却存在着难点,且主要表现在水文站数量不足与区域分布不均、流域内的生态环境复杂与区域差异大、水文站输沙量观测记录起始时间不同步、及新技术应用存在时空条件的局限性。结合与侵蚀产沙和泥沙输移比相关的定性与定量指标,提出了应用输沙量推演流域侵蚀量的方法,即"层次类剔法",来计算与评估流域侵蚀量和泥沙输移比,具体的操作过程是首先制作一幅流域地貌类型地块图,然后是逐类型、逐类型地块的侵蚀量计算和沟道流域泥沙输移比的判断,最终获取流域不同地块的侵蚀强度和流域泥沙输移比。本研究结果可为水土流失监测点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解决流域的泥沙问题也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沙量 泥沙输移比 侵蚀量 “层次类剔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上游宁蒙河段河道横断面形态对水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5
13
作者 董占地 胡海华 +1 位作者 吉祖稳 王党伟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0-25,共6页
采用黄河上游宁蒙河段各水文站1965-2004年实测资料,分析了宁蒙河段河道横断面形态变化过程及其与来水来沙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宁蒙河段各典型断面具有平滩面积逐年减小和平滩宽深比逐年增加的趋势,且平滩面积均随年水量的增加呈增加... 采用黄河上游宁蒙河段各水文站1965-2004年实测资料,分析了宁蒙河段河道横断面形态变化过程及其与来水来沙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宁蒙河段各典型断面具有平滩面积逐年减小和平滩宽深比逐年增加的趋势,且平滩面积均随年水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但各断面各时段增加的程度不同,1986年以前增加的幅度较小,1986年以后,宁夏河段增加幅度较小,而内蒙河段增加幅度较大;宁蒙河段断面宽深比随年均来沙系数的增加呈增大趋势,其中宁夏河段增大的趋势不明显,而内蒙河段1986年以前随年来沙系数的增加而增大较小,1986年以后随年来沙系数增加而增大的趋势较为明显。由此说明,宁夏河段断面形态变化相对较小,趋于稳定,而内蒙河段断面形态随年来沙系数的增加而变得越来越宽浅,断面有向宽浅发展的趋势。通过宁蒙河段排沙比与来水来沙的响应关系分析,得出了宁蒙河段河道断面形态趋于稳定即河槽不冲不淤时临界水沙边界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宁蒙河段 平滩面积 宽深比 排沙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USLE的松花江流域不同侵蚀类型区泥沙输移比估算 被引量:12
14
作者 王志杰 简金世 +1 位作者 焦菊英 苏嫄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0-56,共7页
为摸清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与泥沙输移特征,以松花江流域为研究对象,选取不同侵蚀类型区8个水文站控制区,利用RUSLE模型,结合水文站实测输沙数据,分析了不同侵蚀类型区泥沙输移比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松花江流域各侵蚀类型区均... 为摸清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与泥沙输移特征,以松花江流域为研究对象,选取不同侵蚀类型区8个水文站控制区,利用RUSLE模型,结合水文站实测输沙数据,分析了不同侵蚀类型区泥沙输移比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松花江流域各侵蚀类型区均以微度侵蚀和轻度侵蚀为主,而草地、旱地和裸地侵蚀模数均呈现依次增大趋势,且大于该区容许土壤流失量,特别是松岭站、碾子山站、大石寨站和大山咀子站水文站控制区裸地土壤侵蚀模数均大于20 000t/(km2·a),达到剧烈侵蚀程度。不同侵蚀类型区之间侵蚀模数表现为丘陵沟壑区Ⅰ>丘陵沟壑区Ⅱ>天然林区>漫川漫岗区。(2)松花江流域不同侵蚀类型区泥沙输移比总体上表现为漫川漫岗区>丘陵沟壑区Ⅱ>丘陵沟壑区Ⅰ>天然林区。(3)同一侵蚀类型区不同年际间泥沙输移比波动起伏,而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天然林区和丘陵沟壑区Ⅱ不同时期平均泥沙输移比相差不大,人类活动剧烈的漫川漫岗区和丘陵沟壑区Ⅰ平均泥沙输移比则表现为波动式递增。研究结果对于了解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和泥沙输移规律,明确该区域土壤侵蚀机理和治理目标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SLE 土壤侵蚀 河流输沙 泥沙输移比 松花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泥沙输移比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5
作者 谢旺成 李天宏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85-694,共10页
基于对已有泥沙输移比相关研究的总结,探讨了泥沙输移比的定义和作用。根据泥沙输移比的内涵,结合影响泥沙输移比的因素,分析了泥沙输移比的计算方法。基于国内外泥沙输移比计算的实例,总结了主要流域泥沙输移比数值的变化范围。目前泥... 基于对已有泥沙输移比相关研究的总结,探讨了泥沙输移比的定义和作用。根据泥沙输移比的内涵,结合影响泥沙输移比的因素,分析了泥沙输移比的计算方法。基于国内外泥沙输移比计算的实例,总结了主要流域泥沙输移比数值的变化范围。目前泥沙输移比计算仍以对流域侵蚀和输移数据的统计分析为主,由于对泥沙输移比的理解有所不同,不同研究获得的计算公式形式多样,且往往针对具体的研究区域,适用性差。如何构建适用局部较大区域的泥沙输移比计算公式仍是今后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 侵蚀量 沉积量 泥沙输移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输沙量的沿程变化规律和计算方法 被引量:35
16
作者 吴保生 张原锋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0-35,共6页
以1950-2002年实测输沙资料为基础,研究了黄河下游的输沙量和排沙比变化特点,参照能够反映黄河特点的考虑上站含沙量的输沙率公式,建立了黄河下游逐河段的输沙量和排沙比计算公式。实测资料的验证表明,本文建立的输沙量和排沙比计算公... 以1950-2002年实测输沙资料为基础,研究了黄河下游的输沙量和排沙比变化特点,参照能够反映黄河特点的考虑上站含沙量的输沙率公式,建立了黄河下游逐河段的输沙量和排沙比计算公式。实测资料的验证表明,本文建立的输沙量和排沙比计算公式具有较高精度,可以作为分析水沙变异条件下黄河下游河道泥沙输移规律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 泥沙输移 输沙能力 排沙比 来沙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土保持措施对流域泥沙输移比的影响 被引量:49
17
作者 许炯心 孙季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9-34,共6页
以黄土高原无定河流域为例研究了水土保持措施对流域泥沙输移比的影响。水土保持措施极大地改变了流域泥沙的侵蚀、输移和堆积过程,因而改变了流域的泥沙收支关系。在天然状况下,无定河流域的泥沙输移比接近1 0。20世纪60年代后流域内... 以黄土高原无定河流域为例研究了水土保持措施对流域泥沙输移比的影响。水土保持措施极大地改变了流域泥沙的侵蚀、输移和堆积过程,因而改变了流域的泥沙收支关系。在天然状况下,无定河流域的泥沙输移比接近1 0。20世纪60年代后流域内大规模地展开水土保持工作以来,泥沙输移比急剧下降为0 2~0 4。泥沙输移比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流域内人为沉积汇的形成所致。这种人为沉积汇表现为水库、淤地坝的拦沙作用,导致了泥沙输移比大幅度减小。在目前状况下,人工沉积汇的拦沙作用相当于坡面措施减蚀作用的2 4~6 3倍,表明坡面治理措施的有效性尚有待提高,并亟待在生态环境建设中予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侵蚀产沙 泥沙输移比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川中紫色土丘陵区小流域泥沙输移比空间尺度效应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高旭彪 孙厚才 +1 位作者 赵永军 高照良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30-133,151,共5页
应用分形理论空间尺度效应原理,采用^(137)Cs同位素示踪法测定小流域多年平均侵蚀模数和调查紫色土丘陵区不同小流域多年平均淤积模数的方法,探讨了泥沙输移比与小流域集雨面积的关系,得出了长江上游川中紫色土丘陵区小流域泥沙输移比... 应用分形理论空间尺度效应原理,采用^(137)Cs同位素示踪法测定小流域多年平均侵蚀模数和调查紫色土丘陵区不同小流域多年平均淤积模数的方法,探讨了泥沙输移比与小流域集雨面积的关系,得出了长江上游川中紫色土丘陵区小流域泥沙输移比空间尺度效应泥沙输移比(SDR)统计模型。经验证,该模型可用于估算紫色土丘陵区资料短缺小流域的输移比和产沙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理论 紫色土 自相似原理 输移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河道排沙比、淤积率与输沙特性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费祥俊 傅旭东 张仁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6-8,11,共4页
以小浪底水库拦沙后期运用为前提条件,根据黄河下游历次洪水的场次水沙资料,提出了下游河段全段及分段的排沙比关系式,分析表明黄河下游上段河道冲淤幅度较下段大,所以河床演变迅速且不稳定;下段河道断面窄深,经上段对水沙调节后,下段... 以小浪底水库拦沙后期运用为前提条件,根据黄河下游历次洪水的场次水沙资料,提出了下游河段全段及分段的排沙比关系式,分析表明黄河下游上段河道冲淤幅度较下段大,所以河床演变迅速且不稳定;下段河道断面窄深,经上段对水沙调节后,下段冲淤幅度小,河床平稳,但是输沙入海的瓶颈河段。水库调节对下游的减淤效果不大,相反会使入海沙量减少,水库淤积加快及输沙用水增加,水库如何适度拦沙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沙特性 排沙比 水库调节 入海沙量 黄河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岔巴沟流域泥沙输移比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7
20
作者 刘纪根 蔡强国 张平仓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10,共5页
本文以团山沟单元小流域作为流域系统产沙的源地,将其它中小流域输沙模数与单元小流域侵蚀模数之比定义为泥沙输移比,系统的研究了岔巴沟流域次暴雨泥沙输移比的时空变化特征及降水水文影响因子和地貌形态因子的综合影响。研究发现,从... 本文以团山沟单元小流域作为流域系统产沙的源地,将其它中小流域输沙模数与单元小流域侵蚀模数之比定义为泥沙输移比,系统的研究了岔巴沟流域次暴雨泥沙输移比的时空变化特征及降水水文影响因子和地貌形态因子的综合影响。研究发现,从长远来看,流域系统的侵蚀与产沙可达到平衡,但就次降雨或年度而言,流域系统经常处于泥沙滞留和滞留的泥沙重新侵蚀搬运的状态,降雨量、径流系数、降雨时间、水流平均含沙量能很好的表达岔巴沟各流域次暴雨泥沙输移比,在考虑地貌形态因子的影响后,得到了岔巴沟流域次暴雨泥沙输移比的降水水文因子与地貌形态因子关系的综合表达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输移比 次暴雨 地貌形态因子 降水水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