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计及动态碳排放因子的多H_(2)-IES双层优化运行方法 被引量:1
1
作者 付文溪 窦真兰 +3 位作者 张春雁 王玲玲 蒋传文 熊展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0-623,I0003-I0007,共19页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能源系统的低碳转型是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高热值、低污染的氢能受到广泛重视.基于碳排放流理论提出一种计及动态碳排放因子的多含氢综合能源系统(H_(2)-IES)双层优化运行模型.在上层模型中,上级能源网基于...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能源系统的低碳转型是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高热值、低污染的氢能受到广泛重视.基于碳排放流理论提出一种计及动态碳排放因子的多含氢综合能源系统(H_(2)-IES)双层优化运行模型.在上层模型中,上级能源网基于效益最优原则建立经济调度模型,确定各园区的能源价格与碳排放因子并下发给下层;在下层模型中,基于纳什谈判理论建立了多园区低碳合作运行模型,并采用自适应交替方向乘子法分布式求解,确定各园区的能源需求量并反馈给上层;所提模型在多次迭代互动中实现上下层协同优化.为了实现对多园区合作收益的合理分配,提出一种基于综合议价能力的收益分配方法.算例分析表明,该双层优化方法可实现上下层间的协同运行,同时兼顾多园区运行的低碳性与经济性,通过合理分配合作收益,保证园区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氢综合能源系统 动态碳排放因子 综合议价能力 电氢交易 自适应交替方向乘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终端能源消费CO_2排放总量测算及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田泽 董凯丽 吴凤平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9-27,共9页
电力、热力在终端能源消费CO2排放总量测算中一直被视作零排放,但这不利于终端能源消费部门的节能减排,也不符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本文基于生产二次能源(电力、热力)所需化石能源的消耗量和省域内二次能源的消费量... 电力、热力在终端能源消费CO2排放总量测算中一直被视作零排放,但这不利于终端能源消费部门的节能减排,也不符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本文基于生产二次能源(电力、热力)所需化石能源的消耗量和省域内二次能源的消费量测算电力、热力CO2排放因子,并从生产端和终端两视角出发,考虑二次能源当量值和等价值,计算二次能源CO2排放终端承担比率,进而全面测算2000-2012年江苏省19种(包含电力、热力)终端能源消费CO2排放总量。运用LMDI 1法,把CO2排放变动分解为11个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2年间,江苏省终端能源消费CO2排放总量由15 223.90万t上升到46 396.20万t:其中,生产部门CO2排放总量由14 242.30万t上升到43 481.15万t,以年平均占比94.52%成为最大的CO2排放部门,生活部门CO2排放总量由981.60万t上升到2 915.04万t,并以年均8.73%的速度增长。22000-2012年间,经济规模和人均收入分别以累积贡献度147.09%和77.51%成为生产与生活部门CO2排放量增长的最大驱动因素,反映出江苏CO2排放与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密切相关。32000-2012年间,江苏CO2排放量下降的主要驱动因素源于生产部门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累积贡献度分别为-39.09%和-11.96%。4电力、热力能源结构碳强度在2000-2012年间累计减少了739.77万t CO2排放,成为江苏省未来强有力的减排驱动因素。最后从推进江苏省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完善省级电能管理服务公共平台、加强低碳技术的产学研合作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城市绿色公共交通、强化节能降碳目标责任评价考核等五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江苏省加强节能减排,实现低碳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端能源 终端承担比率 co2排放 LMDI 1 二次能源co2排放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s_(2)HfCl_(6)和Cs_(2)HfCl_(6)∶Tl晶体的生长、光学和闪烁性能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成双良 任国浩 吴云涛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03-808,共6页
本文使用坩埚下降法制备了∅7 mm的未掺杂Cs_(2)HfCl_(6)与Cs_(2)HfCl_(6)∶0.2%Tl(摩尔分数)单晶,对晶体样品进行了物相、杂质含量、光学和闪烁性能的研究。该晶体属于立方晶系,空间群为Fm3m。在荧光和X射线激发下,未掺杂Cs_(2)HfCl_(6... 本文使用坩埚下降法制备了∅7 mm的未掺杂Cs_(2)HfCl_(6)与Cs_(2)HfCl_(6)∶0.2%Tl(摩尔分数)单晶,对晶体样品进行了物相、杂质含量、光学和闪烁性能的研究。该晶体属于立方晶系,空间群为Fm3m。在荧光和X射线激发下,未掺杂Cs_(2)HfCl_(6)晶体的发光主峰皆为380 nm,对应于自陷激子发光。Cs_(2)HfCl_(6)∶0.2%Tl晶体在荧光和X射线激发下,发射光谱中除了存在380 nm处的自陷激子发光,也存在505 nm处Tl^(+)的sp-s^(2)跃迁发光。Cs_(2)HfCl_(6)和Cs_(2)HfCl_(6)∶0.2%Tl晶体的光输出分别为37000 photons/MeV和36500 photons/MeV,在662 keV处的能量分辨率皆为3.5%。在137 Cs源激发下,Cs_(2)HfCl_(6)晶体的闪烁衰减时间为0.37μs(4.2%)、4.27μs(78.9%)和12.52μs(16.9%),Cs_(2)HfCl_(6)∶0.2%Tl晶体的闪烁衰减时间为0.33μs(3.5%)、4.09μs(81.9%)和10.42μs(1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_(2)HfCl_(6)∶Tl 自陷激子发光 sp-s^(2)跃迁 闪烁晶体 坩埚下降法 能量分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能源消费CO_(2)排放的影响因素及情景分析 被引量:32
4
作者 张剑 刘景洋 +1 位作者 董莉 乔琦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1-78,共8页
针对我国2030年碳达峰要求,立足当前经济和能源需求快速发展的现状,选取2000—2020年时间序列数据,采用Tapio脱钩模型,定量分析中国能源消费CO_(2)排放量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状况;建立扩展的STIRPAT模型,探讨中国能源消费CO_(2)排放的影响... 针对我国2030年碳达峰要求,立足当前经济和能源需求快速发展的现状,选取2000—2020年时间序列数据,采用Tapio脱钩模型,定量分析中国能源消费CO_(2)排放量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状况;建立扩展的STIRPAT模型,探讨中国能源消费CO_(2)排放的影响因素;运用情景分析法对基准情景(S0)、产业结构优化情景(S1)、能源结构优化情景(S2)、多要素优化情景(S3)4种情景下的CO_(2)排放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中国能源消费CO_(2)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状态总体以弱脱钩为主。人口规模、能源消费结构、第二产业占比、城镇化率、人均GDP、第三产业占比、碳排放强度每变动1%时,分别引起能源消费CO_(2)排放量的2.857%、0.879%、0.836%、0.623%、(0.221+0.011ln A1)%、0.241%、0.132%的变动。基准情景下中国在2030年之前不能实现碳达峰,产业结构优化情景和能源结构优化情景下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峰值分别为110.90亿和109.18亿t,多要素优化情景下可以在2030年之前实现碳达峰,峰值为105.03亿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消费 CO_(2)排放 脱钩效应 影响因素 趋势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化行业CO_(2)排放核算与减排技术进展 被引量:9
5
作者 韩恒文 韩伟 程薇 《石油化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754-1764,共11页
全面细致地进行CO_(2)排放核算是炼化企业挖掘碳减排潜力、升级碳减排技术、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依据。综述了国内外石化行业CO_(2)排放的核算方法与减排技术,重点介绍了CO_(2)排放核算模型、核算方法、核算指南与规范,以及基于核算... 全面细致地进行CO_(2)排放核算是炼化企业挖掘碳减排潜力、升级碳减排技术、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依据。综述了国内外石化行业CO_(2)排放的核算方法与减排技术,重点介绍了CO_(2)排放核算模型、核算方法、核算指南与规范,以及基于核算结果的CO_(2)减排技术,分析了国内外大型炼化企业CO_(2)排放核算成果、减排技术效果及发展趋势,以期为炼化企业在转型发展、节能降耗、CO_(2)减排和利用等方面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炼化企业 CO_(2)排放核算 排放因子 减排技术 用能效率 热电联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伏电催化硫化氢分解制氢脱硫经济性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周莹 饶家豪 +4 位作者 唐春 段超 马柱 郭恒 李金金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8-191,共14页
近年来,以太阳能驱动电催化硫化氢(H2S)制氢脱硫,不仅能够生产绿氢与硫磺,还能高效利用环境资源,推动能源结构转型,是绿色可持续利用H2S资源的变革性新技术。光伏电催化H2S制氢技术具有以可再生能源供能、常温常压、产物易分离等优点,... 近年来,以太阳能驱动电催化硫化氢(H2S)制氢脱硫,不仅能够生产绿氢与硫磺,还能高效利用环境资源,推动能源结构转型,是绿色可持续利用H2S资源的变革性新技术。光伏电催化H2S制氢技术具有以可再生能源供能、常温常压、产物易分离等优点,展现出了极大的应用前景,研究其经济性对于促进技术创新与规模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以柴达木盆地某光伏发电项目为例,根据光伏电解H2S制氢脱硫系统各模块运行特性,运用线性规划模型,计算了制氢脱硫系统内部收益率(IRR)和平准化制氢成本(LCOH)等经济指标,最后从经济性和敏感性两个方面,剖析了年辐射量、光伏规模、设备成本和制氢能耗等多个因素对关键指标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①储能成本的增加会降低系统经济效益,离网不储能模式下的LCOH优于电解水制氢技术;②年辐射量大于1396 kW·h/m^(2)的油气田布局光伏电催化H2S制氢项目将具有一定经济性;③技术进步率对LCOH的降低效果优于光伏装机规模的增加,未来5年,加速的技术进步率可降低LCOH至15.10元/kg,接近于工业副产提纯制氢技术;④LCOH对电解槽制氢能耗的敏感性程度最高,当电解槽制氢能耗降低20%后,LCOH低至22.37元/kg,基本具备市场竞争条件。结论认为,随着设备制备水平的提升和制氢能耗的进一步降低,光伏电催化H2S制氢脱硫技术将具有较大的经济优势与发展潜力,应加大对该技术的研究和公关力度,以推动油气田的绿色低碳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能 光伏电催化 硫化氢 平准化制氢成本 技术进步率 影响因素 经济性评价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经济转型中省级碳排放核算方法比较分析 被引量:38
7
作者 齐绍洲 付坤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5-92,129,共8页
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经济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差异大,且适合于核算碳排放量的基础数据有限。因此,为了准确核算省级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必须研究适合省级层面的碳排放核算方法。湖北省作为全国的低碳试点省和碳交易试点省,其省级碳排放核... 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经济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差异大,且适合于核算碳排放量的基础数据有限。因此,为了准确核算省级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必须研究适合省级层面的碳排放核算方法。湖北省作为全国的低碳试点省和碳交易试点省,其省级碳排放核算方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消费 碳排放量 二次能源 排放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终端消费的云南省碳排放总量测算及驱动因素实证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林秀群 童祥轩 梁超 《生态科学》 CSCD 2017年第5期144-151,共8页
在终端能源消费CO_2排放总量测算中,二次能源(电力、热力)通常不被列入计算,这种测算结果无法准确测算出CO_2排放总量,更会影响减排相应措施的制定。根据生产和生活部门终端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消费量,构建了17种(含电力、热力)能源的碳... 在终端能源消费CO_2排放总量测算中,二次能源(电力、热力)通常不被列入计算,这种测算结果无法准确测算出CO_2排放总量,更会影响减排相应措施的制定。根据生产和生活部门终端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消费量,构建了17种(含电力、热力)能源的碳排放总量测算模型,全面测算云南省2000—2014年CO_2排放量。选取LMDI 1分解法,将CO_2排放量分解为生产部门5类因素、生活部门6类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4年,云南省终端能源消费CO_2排放总量从5744.15万吨增长到18952.46万吨;其中,生产部门CO_2排放量约占总排放量91.2%,为碳排放主要来源。(2)能源强度是生产与生活部门最主要的驱动因素,其累计贡献度为–92.64%和–94.78%,其次为生产部门的产业结构效应以及生产与生活部门的能源结构效应,累计贡献度分别为–33.55%、–17.65%和–17.18%。(3)GDP和人均收入分别以累计贡献度245.28%和194.54%成为生产与生活部门最大的碳排放增长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端能源 二次能源 碳排放 LMDI1分解法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排放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计量识别与政策含义 被引量:2
9
作者 张恩英 孟凡军 《商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3-114,共12页
优化能源消耗结构,实现工业低碳发展,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本文运用IPCC方法核算中国各地区2005-2020年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并利用Kaya-LMDI模型将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分解为能源结构、工业能源强度、工业经济规模和工业从业人员... 优化能源消耗结构,实现工业低碳发展,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本文运用IPCC方法核算中国各地区2005-2020年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并利用Kaya-LMDI模型将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分解为能源结构、工业能源强度、工业经济规模和工业从业人员规模四种驱动因素。在此基础上,采用STIRPAT模型分析工业碳排放驱动因素在不同经济地区影响作用的差异。研究发现:目前中国工业二氧化碳减排效果显著,但仍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碳排放在地理分布上集中于华东与华南地区,存在不均衡性,其他地区也存在协同化或多极化的碳排放格局;且各因素作用效果差异明显,工业能源强度对碳排放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工业经济规模随着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将逐渐实现对碳排放的脱钩效应,能源结构优化程度存在空间异质性,结构性减排将是未来的主要减排方式;提高能源消耗技术水平、推动能源结构体系的低碳转型是未来协同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碳达峰”的主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减排 能源消耗结构 因素分解模型 sTIRPAT模型 空间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