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6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lation betwee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 in the Atlantic and summer precipitation over the 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Renhai Bai(白人海)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1期50-57,共8页
Based on global monthly average data set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during 1950 - 1992 and global monthly average 500 hPa height during 1930- 1997 offered by NCARINCEP, the feature of SST anomaly in the Atlantic... Based on global monthly average data set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during 1950 - 1992 and global monthly average 500 hPa height during 1930- 1997 offered by NCARINCEP, the feature of SST anomaly in the Atlantic and its relation with summer precipitation over the Northeast China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cond eigenvector of the SST’s empirical orthogonal expanssion in winter season over the North Atlantic suggests that dist-ibution of SST anomaly has unusual meridional difference; The location of its center is basically identical to center of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region be- tween summer precipitation over the Northeast China and winter SST in the Atlantic. When winter SST in the North Atlantic is hot in south and cold in north, the blocking situation is stronger in the middle- high latitude. Correspondingly, the blocking high pressure in the northern North Pacific is also getting stronger, the westerlies circulation index in East Asia in next summer would be lower,as a result,more precipitation in the summer would be experienced over Northeast China and vice ver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north Atlantic SUMMER precipitation northEAST Chi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OF SEA-ICE 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2
作者 Gong Jialong 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for Marine Environment Forecasts, SOA 《遥感信息》 CSCD 1990年第A02期11-12,共2页
Sea-ice 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in offshore seas are important terms for operational 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 marine environment in China. The software system of regional marine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 designe... Sea-ice 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in offshore seas are important terms for operational 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 marine environment in China. The software system of regional marine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 designed by author is used for realtime operational monitoring sea-ice, SST, oceanic current and colours and characters of land surface. This software system processes quantitative AVHRR data from NOAA satellite to calculate calibration coefficient, solar angle correction, earth location parameter and atmospheric attenuation correction, then SST field will be produced through calculation using special SST model, and top-quality of colour composite imagery of satellite with variable spacial resolution (1, 2 or 5km) will be produced via image processing. Inside front covor Figure 1 is colour enhanced imagery with 5km resolution of NOAA satellite in offsho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E sst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OF sea-ICE 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e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南大洋漂流浮标数据评估AMSR-E SST 被引量:15
3
作者 李明 刘骥平 +1 位作者 张占海 张林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7-55,共9页
利用AOML(Atlantic Oceanographical and Meteorological Laboratory)SVP漂流浮标的海表面温度数据,针对30°S以南的南大洋海域,对目前主要使用的微波遥感产品(AMSR-E,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 for the Earth Obser... 利用AOML(Atlantic Oceanographical and Meteorological Laboratory)SVP漂流浮标的海表面温度数据,针对30°S以南的南大洋海域,对目前主要使用的微波遥感产品(AMSR-E,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 for the Earth Observing System)反演的SST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评估。结果表明,AMSR-E SST比浮标数据偏冷,偏差为-0.01℃,标准差为0.70℃。夏季的偏差为0.004℃,标准差为0.64℃;冬季的偏差为-0.06℃,标准差为0.75℃,冬季的偏差和标准差较大。温差ΔT受流速影响,随着流速的增大而减小,且这种趋势在夏季更为显著。具备托伞结构的浮标与总体情况基本一致,而无托伞结构的浮标受流速的影响要大一些。同时,温差ΔT受水汽的影响,随着水汽的增加而减小,且这种影响在冬季更大一些。进一步对4个穿极和绕极浮标的追踪分析表明,温差ΔT受大洋海流系统的影响显著。在海流大的大西洋边界流和南极绕极流中,温差ΔT的不确定性要明显大于总体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表面温度 AMSR-E sst SVP漂流浮标 南大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年华南沿海SST热事件变化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8
4
作者 郑兆勇 周雄 +3 位作者 江四义 蔺明霞 游大伟 吕柏明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4-19,共6页
根据华南沿海10个海洋站1960—2009年实测海表温度(SST)资料统计分析了近50年华南沿海SST热事件时空变化特点,得出如下结论:华南沿海SST热事件主要出现在6—8月份,SST热事件出现的频率以北部湾东北部海域最高,粤东沿海最低;导致SST热事... 根据华南沿海10个海洋站1960—2009年实测海表温度(SST)资料统计分析了近50年华南沿海SST热事件时空变化特点,得出如下结论:华南沿海SST热事件主要出现在6—8月份,SST热事件出现的频率以北部湾东北部海域最高,粤东沿海最低;导致SST热事件海区差异的原因是上升流及热带气旋存在海区差异;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华南沿海年均SST有上升趋势,近50年来气候变化可划分为冷、暖两个时期,其相对暖期SST热事件的年频数、累计天数、每次SST热事件持续天数较相对冷期均有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沿海 海表温度(sst) 热事件 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汛期降水的印度洋SSTA信号特征分析 被引量:30
5
作者 晏红明 严华生 谢应齐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09-116,共8页
用EOF和CCA方法研究了印度洋海表温度距平场与中国汛期降水场的遥相关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印度洋SSTA场与中国汛期降水场相关明显,海温场异常分布对中国汛期南北经向雨带的变化及中国西北、西南和长江黄河下游地区汛期旱涝的影响明显,揭... 用EOF和CCA方法研究了印度洋海表温度距平场与中国汛期降水场的遥相关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印度洋SSTA场与中国汛期降水场相关明显,海温场异常分布对中国汛期南北经向雨带的变化及中国西北、西南和长江黄河下游地区汛期旱涝的影响明显,揭示了中国汛期旱涝异常分布的印度洋海温变化的强信号现象,说明特定的印度洋海温分布可以作为中国汛期旱涝预报的强信号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汛期降水 海表温度距平 遥型相关分析 印度洋 海气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TC高频源地与GMS-SST暖水区及ITCZ的匹配关系 被引量:13
6
作者 何丽萍 王元 马辛宇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40-447,共8页
利用GMS高精度遥感海表温度(SST)反演资料、外逸长波辐射(OLR)反演资料和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源地及频数数据,分析了GMS-SST、赤道辐合带(ITCZ)、TC源地及频数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发现:TC源地、发生频数以及强度的时空分布和变化均... 利用GMS高精度遥感海表温度(SST)反演资料、外逸长波辐射(OLR)反演资料和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源地及频数数据,分析了GMS-SST、赤道辐合带(ITCZ)、TC源地及频数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发现:TC源地、发生频数以及强度的时空分布和变化均具有趋暖性。GMS-SST大于等于28℃的阈值条件为西北太平洋TC发生和维持的必要条件。并且存在10°N高频收缩轴,其与由GMS-SST大于等于28℃所定义的西北太平洋暖水区,GMS-OLR小于等于240 W.m-2定义的ITCZ的时空分布及变化有很好的相关性,即存在TC高频源地—GMS-SST暖水区—ITCZ三者间的匹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热带气旋 卫星遥感 海表温度 赤道辐合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洋间SST遥联与亚太夏季风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4
7
作者 杨晓苑 王盘兴 +1 位作者 覃军 卢楚翰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94-200,共7页
用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VD)方法,给出了四季年代际和年际时间尺度上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的显著遥相关。用SVD主模态时间系数构造了海温异常指数I,分析了它们与同期亚太夏季... 用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VD)方法,给出了四季年代际和年际时间尺度上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的显著遥相关。用SVD主模态时间系数构造了海温异常指数I,分析了它们与同期亚太夏季风和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两大洋间的SST遥联在年际、年代际时间尺度上都与亚太夏季风相关,其中,年际尺度的两大洋SST遥联与长江流域的降水存在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西洋 北太平洋 年代际和年际时间尺度 sst遥联 夏季东亚-西太平洋季风 降水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线性算法的FY-3A/VIRR SST反演 被引量:6
8
作者 何全军 曹静 +1 位作者 陈翔 张月维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4-79,共6页
利用非线性算法实现了FY-3A/VIRR数据的海洋表面温度SST产品的反演。对2010年的全球船舶站观测数据和FY-3A/VIRR数据建立匹配数据集,选择单月的匹配数据采用多元回归模型计算得到了适用于FY-3A/VIRR数据的非线性海表温度反演算法NLSST... 利用非线性算法实现了FY-3A/VIRR数据的海洋表面温度SST产品的反演。对2010年的全球船舶站观测数据和FY-3A/VIRR数据建立匹配数据集,选择单月的匹配数据采用多元回归模型计算得到了适用于FY-3A/VIRR数据的非线性海表温度反演算法NLSST的系数,能够实现FY-3A/VIRR数据的高精度SST产品反演。并利用独立于反演算法的双月匹配数据采用最小绝对偏差方法通过线性模型对SST算法的精度进行检验,结果显示白天和夜间的偏差分别为0.05℃和-0.05℃,绝对偏差在0.50℃以下,标准偏差在0.65℃以下。通过文中实现的算法反演了VIRR数据的SST产品,并和MODIS的官方产品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种SST产品具有很高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海洋表面温度 非线性算法 FY-3A VIR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夏季西北太平洋海洋热浪分布特征及形成机制
9
作者 周相润 王莹 智海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92,共11页
本文基于卫星遥感的珊瑚礁热浪监测数据集,对2022年7月1日—9月30日西北太平洋海域海洋热浪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主要研究了热浪较强的三个区域单站点的典型海洋热浪过程及区域海洋热浪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西北太平洋海洋热浪各属... 本文基于卫星遥感的珊瑚礁热浪监测数据集,对2022年7月1日—9月30日西北太平洋海域海洋热浪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主要研究了热浪较强的三个区域单站点的典型海洋热浪过程及区域海洋热浪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西北太平洋海洋热浪各属性的空间分布,除了最大强度外,均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总体而言高值较为集中。(2)江苏外海海域的海洋热浪各属性显著高于其他海域;中国台湾附近黑潮流域海洋热浪最大强度不高,但持续时间较长;广东近海海域的海洋热浪属性值均高于西北太平洋的空间均值。(3)江苏外海海域92d内的一次海洋热浪生成,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扩张下的大气强迫联合作用,以及大气风场对黑潮流域大量感热以及潜热的输送过程密切相关。中国台湾附近黑潮流域以及广东近海海域的一次海洋热浪主要是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增多的太阳辐射直接强迫所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热浪 西北太平洋 大气强迫 海表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百余年来西北太平洋SST长期变化趋势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苏勤 郑崇伟 +1 位作者 杨艳 陈晓斌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0-55,共6页
利用来自英国气象局Hadley中心的海表温度(SST—Sea SurfaceTemperature)资料,计算了近百余年来(1870—2010年)西北太平洋SST的整体变化趋势、变化趋势的区域性差异、季节性差异、变化周期、突变形势,结果表明:(1)近百余年来,西北太平洋... 利用来自英国气象局Hadley中心的海表温度(SST—Sea SurfaceTemperature)资料,计算了近百余年来(1870—2010年)西北太平洋SST的整体变化趋势、变化趋势的区域性差异、季节性差异、变化周期、突变形势,结果表明:(1)近百余年来,西北太平洋的SST整体上以3.9×10-3℃/a的速度显著性逐年线性递增。在1870—1910年期间表现出缓慢的递减趋势,1910—1930年期间的SST为近百余年来的波谷,曲线走势非常平缓,1930年以后,SST持续性递增至今;(2)西北太平洋大部分海域的SST表现出显著性逐年线性递增趋势,近海的递增趋势强于大洋。近海的递增趋势基本都在3×10-3℃/a以上,福建和广东沿岸、台湾周边海域、琉球群岛-日本一带周边海域的递增趋势最为强劲,基本在9×10-3℃/a以上,高值中心可达12×10-3℃/a以上;仅在鄂霍次克海西部近海呈显著的递减趋势,-15×10-3—-9×10-3℃/a;(3)西北太平洋SST的变化趋势表现出较大的季节性差异,秋冬两季的递增趋势强于春夏两季。鄂霍次克海的SST在冬春两季表现出显著性递减趋势,在秋季则表现出显著性递增趋势,夏季为过渡季节;(4)西北太平洋海域的SST存在多种尺度的变化周期:具有显著的2.1—2.3年、2.6—3.0年、3.3—3.8年、4.1—4.3年、4.7—6.0年、6.9—9.0年的显著性变化周期,以及45年以上的长周期震荡。近百余年来,西北太平洋海域的SST并不存在显著的突变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海表温度 变化趋势 变化周期 突变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大西洋涛动对欧洲北海与不列颠岛附近冬季闪电活动的影响
11
作者 于欣宏 张文娟 +3 位作者 周震强 戴国锟 郑栋 张义军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8-152,共15页
本文利用2010~2022年全球闪电定位网(World Wide Lightning Location Network,WWLLN)资料和1993~2022年ERA5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对欧洲北海及不列颠岛附近区域(50°~66°N,20°W... 本文利用2010~2022年全球闪电定位网(World Wide Lightning Location Network,WWLLN)资料和1993~2022年ERA5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对欧洲北海及不列颠岛附近区域(50°~66°N,20°W~15°E)冬季(12月和1月)闪电活动的影响。此外针对2014年冬季(2014年12月与2015年1月)的极端闪电活动,讨论了NAO对这一闪电异常现象的主要贡献和影响过程。结果表明,NAO是该区域冬季闪电活动最直接的气候影响系统,NAO指数与闪电数呈显著正相关。合成分析结果表明,在NAO正相位时该区域闪电活动明显增强。这是由于增强的冰岛低压和亚速尔高压加强了北大西洋急流,使急流轴偏向在北大西洋海面上加强,闪电与急流的遥相关位于北大西洋中部,说明急流的加速作用是在北大西洋海表的急流入口区促进气旋波的产生并且随急流轴向东移动。同时,NAO也使得欧洲西海岸附近海温升高、亚速尔高压输送水汽增多,促进了闪电活动的产生。2014年冬季(2014年12月至2015年1月)该区域出现了闪电异常增多的情况,闪电数量增加至平均闪电数量的数十倍,且与冬季平均态闪电数量的均值和概率分布具有明显差异。分析表明,偶极子—冰岛低压和亚速尔高压的极端变化是此次闪电活动异常的主要原因。NAO的极端正相位导致北大西洋急流、局地海温、水汽输送都向有利于极端对流产生的方向发展,进而在该区域产生了异常活跃的冬季闪电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 北大西洋涛动(NAO) 亚速尔高压 北大西洋西风急流 北大西洋三极型海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北太平洋经向模态对北半球陆地气温的影响
12
作者 龚康华 张钰 +1 位作者 李子光 林霄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共6页
北太平洋经向模态(North Pacific meridional mode,NPMM)是副热带东北太平洋海区海气耦合的主模态。前人研究表明,由于夏季大气热带辐合带偏北,NPMM会通过影响辐合带的经向移动产生降水异常,激发类绕球遥相关波列,影响中国陆地气温,但... 北太平洋经向模态(North Pacific meridional mode,NPMM)是副热带东北太平洋海区海气耦合的主模态。前人研究表明,由于夏季大气热带辐合带偏北,NPMM会通过影响辐合带的经向移动产生降水异常,激发类绕球遥相关波列,影响中国陆地气温,但该波列对北半球其他地区陆地气温影响的分布特征及主导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利用1950—2014年的观测数据,发现在NPMM的暖位相时,其激发的类绕球遥相关波列除了影响中国陆地气温外,还会造成北美西部气温升高,以及北美东部、欧亚大陆的中部和东北部气温降低。进一步分析表明,这是由于遥相关波列在这些地区的上空分别产生高压和低压环流异常,高压异常导致云覆盖率减少,向下短波辐射增强,表面气温升高,反之亦然。以上研究成果对提高这些区域表面气温变化的预测水平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经向模态 大气遥相关 陆地气温 热带辐合带 大气波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节内振荡对热带印度洋SST日变化的调制——一维混合层模式的诊断结果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洋 Tim Li +2 位作者 李奎平 于卫东 刘延亮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4-43,共10页
热带印度洋SST的日变化幅度受到大气季节内振荡(Madden-Julian Oscillation,MJO)的调制,其在MJO对流最强(弱)位相达到极小(大)值,并且在MJO对流增强位相显著强于其对流减弱位相。本文利用逐时的再分析海表通量强迫一维海洋混合层模式,... 热带印度洋SST的日变化幅度受到大气季节内振荡(Madden-Julian Oscillation,MJO)的调制,其在MJO对流最强(弱)位相达到极小(大)值,并且在MJO对流增强位相显著强于其对流减弱位相。本文利用逐时的再分析海表通量强迫一维海洋混合层模式,定量地诊断了MJO事件中SST日变化的差异成因。结果表明,SST日变化在MJO对流最强与最弱位相的显著差异主要是由短波辐射的季节内变化所致(40%),其次是风应力(38%)和潜热通量(14%),其他要素的影响较小。而SST日变化在MJO对流增强与减弱位相所呈现的不对称特征,主要是由纬向风应力的不对称性所致,这是MJO扰动结构与背景环流相互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t日变化 季节内振荡 一维混合层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SST暖水区·ITCZ对东北冷涡及副热带高压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梁红 马福全 +1 位作者 李大为 刘凯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0期17164-17166,共3页
利用1958~1997年NCAR/NCEP再分析月平均500hPa位势高度格点资料,分析了东北冷涡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关系,研究了海表温度(SST)和射出长波辐射(OLR)对东北冷涡及副热带高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夏季,东北冷涡与副热带高压是正相关关系... 利用1958~1997年NCAR/NCEP再分析月平均500hPa位势高度格点资料,分析了东北冷涡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关系,研究了海表温度(SST)和射出长波辐射(OLR)对东北冷涡及副热带高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夏季,东北冷涡与副热带高压是正相关关系,GMS-SST=28℃阈值特征线与东北冷涡高度指数、副热带高压高度指数都是反位相关系,随着GMS-SST=28℃阈值特征线的逐渐北移,副热带高压减弱,东北冷涡增多、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副热带高压 海表温度 赤道辐合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渔业SST数据时空相关矩阵研究
15
作者 李云岭 靳奉祥 季民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2期26-29,共4页
海水表面温度(SST)与渔业资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对SST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的研究,是海洋渔业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本文首先对SST数据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异分析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SST时空相关阵的构建思想和方法,并在北太八年SST数据的基... 海水表面温度(SST)与渔业资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对SST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的研究,是海洋渔业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本文首先对SST数据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异分析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SST时空相关阵的构建思想和方法,并在北太八年SST数据的基础上构建了以渔区为单位的时空相关阵,对该阵进行了空间插值检验,结果证明该方法的插值精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统计 空间相关 空间变异 海水表面温度(sst) 相关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MIP6多模型的北太平洋海表温度模拟能力评估
16
作者 王帅奇 孙群 国文宁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2-274,共13页
北太平洋海域是反映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特别是对紧邻西北太平洋的东亚地区的天气与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本文选取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CMIP6)中的28个模型结果,计算得到其... 北太平洋海域是反映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特别是对紧邻西北太平洋的东亚地区的天气与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本文选取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CMIP6)中的28个模型结果,计算得到其多模式集合平均(multi-model ensemble,MME)模型结果;并基于多种评估指标,与再分析资料ERSST v5比较,评价了29个模型对北太平洋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的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模拟能力,利用综合性指数(comprehensive rating metrics,MR)标准方法量化了模型结果的整体性能。结果表明,MME能够准确地模拟全年和四季变化,模型的偏差大部分集中在1~3月和7~9月,FGOALS-g3与NorCPM1的偏差高于其他模型。北太平洋SST在1915~2014年有明显的上升趋势,MME结果为每10年0.055℃,与再分析数据每10年0.059℃结果相近。两者相关系数为0.99、相对偏差为0.06、相对均方根误差为0.25。通过泰勒图的综合评估,不同的模型对同一的海域表现不同,对区域的模型选择不可随机。MR方法评价结果表明,有9个模型评分为A级,其中MME为A级中第三,证明了采用模型集合平均的方法可有效减少单个模型系统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 北太平洋 海表面温度 模式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印度洋SST变化趋势及周期分析
17
作者 王静 郑崇伟 +1 位作者 黎鑫 刘寒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26期10762-10763,10809,共3页
利用来自NOAA的SST(海袁温度)资料,计算了近半个世纪以来(1950~2009年)南海—北印度洋SST的整体变化特征,主要计算了整体变化趋势、变化趋势的区域性差异、季节性差异、变化周期.结果表明,近半个世纪以来,南海—北印度洋大部分海域... 利用来自NOAA的SST(海袁温度)资料,计算了近半个世纪以来(1950~2009年)南海—北印度洋SST的整体变化特征,主要计算了整体变化趋势、变化趋势的区域性差异、季节性差异、变化周期.结果表明,近半个世纪以来,南海—北印度洋大部分海域的SST表现出显著的逐年线性递增趋势,其中北印度洋的递增趋势强于南海,印度洋赤道中东部海域的递增趋势尤为明显,可达0.014℃/a以上;南海—北印度洋海域的SST以0.011 5℃/a的速度显著性逐年线性递增,在夏季的递增趋势强于冬季,冬季和夏季分别以0.010 6、0.012 2℃/a的速度显著性逐年线性递增;该海域的SST具有显著的2.4 ~2.9、3.1 ~5.7年的显著性变化周期,以及40年以上的长周期震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北印度洋 海表温度 变化趋势 变化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太平洋风场变化对东亚陆架海SST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喜惠 林霄沛 +1 位作者 王丽双 周舒岚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3-30,162,共9页
太平洋内部的气候变化与东亚陆架海海洋环境变化密切相关。本文利用OAflux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北太平洋内部风场的时空变化特征,将其距平场序列与东亚陆架海SSTA序列进行相关性分析,找出对东亚陆架海SST影响显著的风场关键区。结... 太平洋内部的气候变化与东亚陆架海海洋环境变化密切相关。本文利用OAflux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北太平洋内部风场的时空变化特征,将其距平场序列与东亚陆架海SSTA序列进行相关性分析,找出对东亚陆架海SST影响显著的风场关键区。结果表明:东亚陆架海SST距平序列与PDO指数同期相关系数接近于0,说明北太平洋内部异常信号只能通过斜压Rossby波调整影响东亚陆架海SST,不存在正压调整过程;北太平洋风场"关键区A、B"对东亚陆架海SST的变化影响最显著,且1958—2010年,2个风场"关键区"风速异常增强,分别被风应力旋度偶极子、异常负风应力旋度场控制,异常信号从中东太平洋传递到东亚陆架海,导致该海区SST明显升高,尤其是黑潮海域;"关键区A、B"风场异常信号分别超前东亚陆架海SST变化4a(7a)、4a时呈显著正相关,该时间基本与斜压Rossby波从大洋中东部传递到西部或副热带环流对风场变化通过斜压Rossby波进行调整所需的时间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 东亚陆架海 sst 风应力 ROSSBY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ST融合产品在渤黄海的质量评估与修正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曹凯翔 靳熙芳 +1 位作者 孙伟富 王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50-55,共6页
为获取高空间分辨率与空间覆盖率的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产品,基于最优插值方法,对微波辐射计Wind Sat、AMSR-E、ASMR2、HY-2 RM和红外辐射计MODIS、AVHRR的SST观测数据进行融合,生成了一种0.1°空间分辨率的每... 为获取高空间分辨率与空间覆盖率的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产品,基于最优插值方法,对微波辐射计Wind Sat、AMSR-E、ASMR2、HY-2 RM和红外辐射计MODIS、AVHRR的SST观测数据进行融合,生成了一种0.1°空间分辨率的每日SST融合产品,利用浮标数据在渤黄海区域进行了精度评估和修正,并分析了该区域的SST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SST融合产品的在中国近海的精度为1.1℃,利用浮标数据修正后的精度略有改善;利用修正的SST产品对渤黄海区域SST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渤黄海海域冬季海温最为均匀,春季在海水升温过程中海温不均匀性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表温度 数据融合 渤黄海 质量评估 时空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平面温度(SST)距平场的非线性重构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佰艳 李晓东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8-82,共5页
用非线性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海平面温度距平场进行重构。方法包括3部分:主分量分析,相空间重构,最小二乘拟合。与传统线性拟合方法的区别在于,这里用时间信息代替空间信息。将此方法和线性拟合方法均用CZ模式资料进行检验,两者比较表明... 用非线性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海平面温度距平场进行重构。方法包括3部分:主分量分析,相空间重构,最小二乘拟合。与传统线性拟合方法的区别在于,这里用时间信息代替空间信息。将此方法和线性拟合方法均用CZ模式资料进行检验,两者比较表明,非线性重构的结果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时间序列 海平面温度 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