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海春季表面海水溶解无机碳的分层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张正斌 张闯 +3 位作者 刘莲生 宫海东 皇华伟 刘春颖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36-43,共8页
根据中国SOLAS计划2006年4月航次出海调查所得数据,系统地研究了春季黄海表面海水溶解无机碳(DIC)的分布规律,同时,与2005年3月、5月两个航次的DIC调查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1)DIC浓度由近岸向外海逐渐降低;(2)DIC浓度... 根据中国SOLAS计划2006年4月航次出海调查所得数据,系统地研究了春季黄海表面海水溶解无机碳(DIC)的分布规律,同时,与2005年3月、5月两个航次的DIC调查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1)DIC浓度由近岸向外海逐渐降低;(2)DIC浓度在海水微表层中明显大于次表层和表层,呈现富集现象;(3)由于海水微表层的多层模型特征和海水微表层中Gibbs吸附异常的共同作用,使DIC含量在海水微表层、次表层和表层中变化趋势呈现非线性;(4)在连续站的周日变化研究中发现,DIC浓度在02:00~03:00时间范围内出现最大值,在13:00~15:00时间范围内出现最小值,呈“单峰”分布规律;(5)对比2005年研究结果,发现黄海春季表面海水中的DIC浓度在3,4,5月份依次降低;(6)DIC与温度和盐度均呈较明显的负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微表层 DIC 富集 周日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亚湾微表层和次表层海水营养盐的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彭云辉 王肇鼎 +2 位作者 孙丽华 韦桂峰 朱卓洪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2年第3期310-316,共7页
根据 1 998年秋季 (1 0、1 1月 )、1 999年春、秋季 (4、5、1 0月 ) 5个航次对大亚湾海区微、次表层的调查结果 ,分析了微表层海水对氮、磷、硅营养盐的富集概况 ,讨论了营养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结果表明 :大亚湾海区微表层海水对氮、... 根据 1 998年秋季 (1 0、1 1月 )、1 999年春、秋季 (4、5、1 0月 ) 5个航次对大亚湾海区微、次表层的调查结果 ,分析了微表层海水对氮、磷、硅营养盐的富集概况 ,讨论了营养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结果表明 :大亚湾海区微表层海水对氮、磷、硅营养盐均有富集作用 ,因海况及季节不同 ,富集因数 (EF)与其他海区的有所差别 ;无论夏季或秋季 ,大亚湾海区微表层海水中无机氮都以NH4 N为主要存在形态 ;其余水层则以NO3 N为主要存在形态 .结果还表明 ,微表层、次表层海水中NH4 N与BOD5 、COD测值都呈高度显著正相关 ,与PO4 P和SiO3 Si含量均无相关 ,说明大亚湾海区水中含氮有机物较含磷有机物丰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表层 次表层 富集因数 营养盐 大亚湾 海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亚湾海水微表层生物-化学研究 Ⅱ.(二)生物-化学特性的周日变化规律 被引量:11
3
作者 潘明祥 张正斌 +5 位作者 王肇鼎 黄洪辉 韦桂峰 高红莲 彭云辉 朱卓洪 《热带海洋》 CSCD 2000年第2期57-63,共7页
1998年 1 1月对大亚湾大鹏澳东山港网箱养殖区进行定点 2 6h连续观测。结果表明 :海水微表层对Chl-a ,PO4—P无富集作用 ,对浊度 ,BOD ,COD和SiO3—Si富集 ,营养盐中氮富集因数的复杂性反映了微表层在调节该养殖区内氮分布上的重要作用 ... 1998年 1 1月对大亚湾大鹏澳东山港网箱养殖区进行定点 2 6h连续观测。结果表明 :海水微表层对Chl-a ,PO4—P无富集作用 ,对浊度 ,BOD ,COD和SiO3—Si富集 ,营养盐中氮富集因数的复杂性反映了微表层在调节该养殖区内氮分布上的重要作用 ;海水微、次表层中部分要素分布和周日变化的差异受生物活动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亚湾 养殖区 微表层 周日变化 海水 生物-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汕头南澳养殖海域微表层的环境特征及其水质评价 被引量:6
4
作者 蒋江峦 张俊逸 +2 位作者 龚映雪 王庆 杨宇峰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4-79,共6页
根据2010年5月对汕头南澳县深澳养殖水域的调查结果,对微表层的富集作用和不同养殖区的水质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微表层对多种物质均有富集作用.其中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和细菌的富集因子分别为:1.68±0.55,1.4... 根据2010年5月对汕头南澳县深澳养殖水域的调查结果,对微表层的富集作用和不同养殖区的水质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微表层对多种物质均有富集作用.其中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和细菌的富集因子分别为:1.68±0.55,1.45±0.53,2.30±0.91,2.58±1.87;NO2--N和NO3--N的富集系数分别为1.24±0.33和1.25±0.31.调查海域溶解性无机氮(D IN)均值为(12.74±5.65)μmol·L-1,主要以NO3--N的形式存在,为(9.63±5.40)μmol·L-1;PO4--P含量较低,均值为(0.52±0.46)μmol·L-1.根据海水水质标准,深澳养殖水域属于Ⅱ类水,水质较好,细菌丰度为(7.44±5.45)×105/mL.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综合营养指数(E)法对不同养殖区的水质进行了评价,鱼排养殖区主要为N污染.龙须菜对总氮、总磷和有机污染有较好的清除作用,消除率分别达到16.8%,26.0%和2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澳 海水养殖 生物修复 龙须菜 微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州湾及青岛近海微表层与次表层中二甲基硫(DMS)与二甲巯基丙酸(DMSP)的浓度分布 被引量:18
5
作者 张洪海 杨桂朋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83-691,共9页
以胶州湾及青岛近海为研究区域,利用吹扫-捕集气相色谱法研究了二甲基硫(DMS)和二甲巯基丙酸(DMSP,分为溶解态DMSPd和颗粒态DMSPp)在微表层与次表层中的浓度以及它们在微表层中的富集行为。结果表明,DMS、DMSPd和DMSPp在微表层中的浓度... 以胶州湾及青岛近海为研究区域,利用吹扫-捕集气相色谱法研究了二甲基硫(DMS)和二甲巯基丙酸(DMSP,分为溶解态DMSPd和颗粒态DMSPp)在微表层与次表层中的浓度以及它们在微表层中的富集行为。结果表明,DMS、DMSPd和DMSPp在微表层中的浓度高于次表层,它们在微表层中的富集因子分别为1.17、1.84和1.51。研究发现,DMS及DMSPp浓度与叶绿素a(Chl-a)浓度有很好的相关性,但它们的周日变化与Chl-a并不完全同步。DMS/Chl-a和DMSPp/Chl-a的比值在次表层和微表层分别为4.35、13.47mmol/g和3.99、15.88mmol/g。胶州湾及青岛近海生态环境受人为活动干扰严重,使本海域DMS含量较高,从而贡献出较大的DMS海-气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基硫 二甲巯基丙酸 微表层 富集因子 胶州湾 青岛近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鹏澳养殖海域微表层与次表层水质及浮游动物群落特征的比较 被引量:8
6
作者 邓邦平 杨宇峰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1-105,共5页
2007年5~12月对大鹏澳鱼类养殖区(St.1)、贝类养殖区(St.2)、自然海区(对照区)(St.3)微表层和次表层的水质及浮游动物群落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表明:3个调查区域微表层浮游动物种类数分别为33、25和27种,次表层浮游动物... 2007年5~12月对大鹏澳鱼类养殖区(St.1)、贝类养殖区(St.2)、自然海区(对照区)(St.3)微表层和次表层的水质及浮游动物群落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表明:3个调查区域微表层浮游动物种类数分别为33、25和27种,次表层浮游动物种数分别为70、56和67种。微表层浮游动物丰度在夏季达到最高,分别为580.0ind./L(st.1)、224.0ind./L(St.2)、750.0ind./L(St.3),微表层浮游动物丰度均值高于次表层,对照区最高(314.5ind./L),鱼类养殖区(262.0ind./L)次之,贝类养殖区(168.5ind./L)最低。水化分析结果显示大鹏澳海区微表层对氮、磷、硅营养盐均有富集作用,TN、TP、活性磷酸盐和活性硅酸盐富集因子平均值分别为2.02±0.13、2.16±0.18、3.36±1.04和2.12±0.10。大鹏澳不同功能海区不同水层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有很大差异,海水养殖对水质、浮游动物数量和组成有很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鹏澳 海水养殖 微表层 水质 浮游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南澳岛不同养殖区浮游细菌分布及微表层的富集作用 被引量:2
7
作者 张俊 胡晓娟 +1 位作者 杨宇峰 龚映雪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8-82,共5页
通过对广东省南澳岛不同养殖区不同水层的调查,探讨了冬季南澳岛不同养殖区的浮游细菌分布及理化因子,并分析了海洋微表层的富集作用。结果表明,温度、盐度、叶绿素a(chl-a)、TN及TP在不同养殖区的差异不明显(p>0.05),在不同水层之... 通过对广东省南澳岛不同养殖区不同水层的调查,探讨了冬季南澳岛不同养殖区的浮游细菌分布及理化因子,并分析了海洋微表层的富集作用。结果表明,温度、盐度、叶绿素a(chl-a)、TN及TP在不同养殖区的差异不明显(p>0.05),在不同水层之间的分布也无一定规律。除对照区微表层水体对chl-a无富集作用外,其余各站点的微表层对chl-a、TN和TP都表现出一定的富集作用。异养细菌及弧菌总数在鱼类养殖区最高,其次为贝类养殖区,最低为龙须菜栽培区;粪大肠菌群在贝类养殖区最高,其次为鱼类养殖区,最低为龙须菜栽培区。除粪大肠菌群外,异养细菌及弧菌总数均在各站点微表层水体中最高。异养细菌、弧菌和粪大肠菌群数的最高值分别为4.61×10~5cfu/mL、1.5×10~4 cfu/mL和3 500 mL^(-1)。贝类养殖区的粪大肠菌群数远超出国家海水水质标准。各站点微表层水体对异养细菌和弧菌都表现出很强的富集作用,对粪大肠菌群的富集作用则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 南澳岛 浮游细菌 微表层 富集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大亚湾微表层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DNA指纹的日变化 被引量:1
8
作者 马长江 王朝晖 +1 位作者 杨雪 梁建新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9,共9页
为了解海洋微表层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日变化特征,于2013年12月3日清晨(6:00)、正午(12:00)、傍晚(18:00)采集了大亚湾海域3个站位微表层和次表层水样,利用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PCR-DGGE)和显微镜观察对浮游植物DNA指纹... 为了解海洋微表层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日变化特征,于2013年12月3日清晨(6:00)、正午(12:00)、傍晚(18:00)采集了大亚湾海域3个站位微表层和次表层水样,利用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PCR-DGGE)和显微镜观察对浮游植物DNA指纹及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比较。共分析鉴定出浮游植物79种,微表层和次表层浮分别为61种、68种,清晨、正午和傍晚观察的种类数分别为49种、61种、51种;清晨、正午和傍晚的平均细胞密度分别为1.2×10^6、1.6×10^6、1.6×10^6个/L,微表层和次表层平均细胞密度分别为1.72×10^6和1.22×10^6个/L。硅藻占有绝对优势,硅藻的数量百分比均在98%以上,主要优势硅藻为角毛藻(Chaetoceros spp.)、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等。微表层对总浮游植物、硅藻及优势硅藻具有明显富集作用,其中对中肋骨条藻和丹麦细柱藻的富集系数分别为4.20和5.47,富集率均为100%。浮游植物DNA指纹条带也较丰富,每个样品DNA指纹条带数为12-28条,其中傍晚指纹条带最为丰富。由于优势种类对非优势种的屏蔽作用,DNA指纹条带数低于浮游植物种类数,但在剔除数量上小于0.5%的非优势种后,DNA指纹条带数与浮游植物种类数相近,说明PCR-DGGE技术对浮游植物检测灵敏度为优势度0.5%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表层 浮游植物群落 DNA指纹 PCR-DGGE 大亚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东海微表层与下层海水营养盐的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孙毅 于娟 +2 位作者 王绍为 吴冠伟 杨桂朋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2-60,共9页
于2014年5月15日—6月13日对东海海水营养盐(DIN(溶解无机氮)、SiO_3^(2-)-Si、PO_4^(3-)-P)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进行了调查分析,并讨论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域,无论是微表层还是表层,海水营养盐受陆地径流的影响近岸浓度较高... 于2014年5月15日—6月13日对东海海水营养盐(DIN(溶解无机氮)、SiO_3^(2-)-Si、PO_4^(3-)-P)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进行了调查分析,并讨论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域,无论是微表层还是表层,海水营养盐受陆地径流的影响近岸浓度较高。受黑潮次表层水涌升的影响,远海部分站位营养盐出现高值;受陆地径流的影响,长江口断面表层营养盐浓度自西向东递减,底层可能受有机质分解及富含营养盐沉积岩的溶解影响导致营养盐浓度较高。不同营养盐在微表层的富集因子计算结果表明,除PO_4^(3-)-P外,微表层对SiO_3^(2-)-Si、NO_2^--N、NO_3^--N、NH_4^+-N和DIN都产生明显的富集作用,富集因子中位数介于1.05~1.19之间。DH2-1站位的营养盐周日变化结果表明,藻类通过光合作用使得NH_4^+-N、PO_4^(3-)-P、SiO_3^(2-)-Si浓度降低,NH_4^+-N的光化学氧化和硝化作用使NO_2^--N与NO_3^--N浓度变高;DIN中NH_4^+-N对控制藻类细胞丰度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微表层 微表层营养盐 富集因子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州湾海水微表层粘度及其在海-气通量计算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安慧 张正斌 +1 位作者 刘莲生 林彩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56-462,共7页
物质海 -气通量计算新建议中将物质海 -气通量计算公式 F=K(CL- b Cg)中的 CL 用CL ( SML ) 代替。本文着重于对公式中质量迁移系数 K的讨论。在测定了海水微表层、次表层水粘度并同时测定了其它一些化学参量基础上 ,得出如下结论 :海... 物质海 -气通量计算新建议中将物质海 -气通量计算公式 F=K(CL- b Cg)中的 CL 用CL ( SML ) 代替。本文着重于对公式中质量迁移系数 K的讨论。在测定了海水微表层、次表层水粘度并同时测定了其它一些化学参量基础上 ,得出如下结论 :海水粘度与盐度、碱度有一定相关性 ;微表层与次表层海水的粘度变化小于 3%。因此 ,海水微表层效应影响 K值 ,与海水微表层效应影响物质浓度相比 ,可以不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度 微表层 质量迁移系数 海-气通量 盐度 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大鹏澳海域微表层浮游植物色素特征的日变化研究
11
作者 陈飞羽 江涛 +3 位作者 张玲 王小冬 马长江 王朝晖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1-99,共9页
于2013年12月3日清晨、正午、傍晚采集了大亚湾大鹏澳海域3个站位的微表层和次表层水样,经过三级分级过滤(小型:〉20μm;微型:2.7-20μm;微微型:〈2.7μm)后,对其进行高效液相色谱(HPLC)色素分析,通过藻类色素化学分类法(CHEM... 于2013年12月3日清晨、正午、傍晚采集了大亚湾大鹏澳海域3个站位的微表层和次表层水样,经过三级分级过滤(小型:〉20μm;微型:2.7-20μm;微微型:〈2.7μm)后,对其进行高效液相色谱(HPLC)色素分析,通过藻类色素化学分类法(CHEMTAX)分析不同浮游植物对Chl a的贡献,研究了微表层及次表层光合色素粒径特征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差异。结果表明,冬季大亚湾海域水体中存在的浮游植物光合色素主要有17种,以岩藻黄素和Chl a含量较高。微表层总Chl a平均浓度为0.797μg/L,略高于次表层的0.714μg/L,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微表层和次表层Chl a含量清晨最高,傍晚次之,正午最低。微表层不同粒径浮游植物对Chl a的贡献率从大到小依次为小型、微型、微微型浮游植物,分别为80.7%,10.1%和9.2%。CHEMTAX分析结果得出,冬季该海域硅藻占绝对优势,甲藻、定鞭藻、青绿藻、蓝藻、隐藻所占比重相差不大。微表层中定鞭藻、青绿藻和蓝藻等较小粒径浮游植物种群所占比重高于次表层,说明相对于次表层,微表层中的浮游植物群落有小型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表层 浮游植物 光合色素 粒级结构 大鹏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