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说“乡先生”:明代士大夫乡居生活典范及其崩坏
1
作者 陈宝良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6,共13页
所谓“乡先生”,大抵等同于“乡绅”或“乡官”,主要是指在乡的士大夫。“乡先生”既是身份等级的表征,又是一种社会与文化符号。“乡先生”是士大夫生命终结前扮演的最后一个社会角色。明代“乡先生”的人格、形象存在着两分的现象:有... 所谓“乡先生”,大抵等同于“乡绅”或“乡官”,主要是指在乡的士大夫。“乡先生”既是身份等级的表征,又是一种社会与文化符号。“乡先生”是士大夫生命终结前扮演的最后一个社会角色。明代“乡先生”的人格、形象存在着两分的现象:有的保持“先进”遗风,成为士大夫居乡生活的真正典范;而有的则已沦为豪绅恶宦,士大夫典范丧失殆尽。明代乡居士大夫的生活,或陶情于声伎,或肆意于山水,或学仙谭禅,或求田问舍。其结果则是乡居士大夫形象的转变,即从道大、德大、业大的“大丈夫”,转而变为势大、财大、弊大的“小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士大夫 乡先生 乡居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知宋学 焉知清学--略论清初政治论对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发扬
2
作者 周积明 马建强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7-74,共8页
清初士人的政治论是清代思想文化研究者莫不关注的论题,但以往的研究,少有沿波溯流,探求清初政治论的重要思想源头。本文从公私之辩、君臣、宰相、封建、明体适用五个方面,揭示清初政治论与宋儒政治文化的紧密联系,为清代思想文化史研... 清初士人的政治论是清代思想文化研究者莫不关注的论题,但以往的研究,少有沿波溯流,探求清初政治论的重要思想源头。本文从公私之辩、君臣、宰相、封建、明体适用五个方面,揭示清初政治论与宋儒政治文化的紧密联系,为清代思想文化史研究开拓新的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士大夫 公私 君臣 宰相 封建 体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壮美”拯救文人画——李长之《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的美学策略
3
作者 金浪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1,共10页
《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是作为批评家李长之旁涉绘画批评的作品,虽独具特色,也饱受争议。在延续陈师曾为文人画辩护思路的基础上,李长之另辟蹊径地引入了他称之为“体系的——哲学的”方法论视野,不仅提出从主观、对象、用具三方面对... 《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是作为批评家李长之旁涉绘画批评的作品,虽独具特色,也饱受争议。在延续陈师曾为文人画辩护思路的基础上,李长之另辟蹊径地引入了他称之为“体系的——哲学的”方法论视野,不仅提出从主观、对象、用具三方面对中国画论加以考察的体系性框架,更推出了以“壮美”范畴来阐发中国画特质的美学进路。尽管同样服膺于康德美学,但与王国维隐然意识到中西绘画差异并以“古雅”范畴对之加以补充不同,李长之更坚定地成为康德美学的拥趸。对“天才”与“笔墨”的缝合,在努力将中国画论纳入西方美学解释范式的同时,也使得这一方法背后的问题得以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长之 文人画 士大夫 壮美 笔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宋代的妒妇
4
作者 李建霞 胡胜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6-143,共8页
宋人对妒妇现象特别重视,相关记载不绝于书。按照发泄嫉妒情感的方式的不同,宋代妒妇可分为悍妒型、狡妒型、自虐型三种类型。从情感、家庭和社会稳定的角度,宋人对妒妇现象多持批评态度。宋代妒妇产生的原因众多,礼制和法律对妻、妾、... 宋人对妒妇现象特别重视,相关记载不绝于书。按照发泄嫉妒情感的方式的不同,宋代妒妇可分为悍妒型、狡妒型、自虐型三种类型。从情感、家庭和社会稳定的角度,宋人对妒妇现象多持批评态度。宋代妒妇产生的原因众多,礼制和法律对妻、妾、婢判然有别的地位规定,宋代社会对“齐家”的重视,婚姻不尚阀阅、以财产论婚姻以及士大夫以离婚为耻,都助长了妇妒之风。宋代妒妇现象的出现,既是不平等婚姻制度的产物,也是女性主体意识畸形觉醒的体现。宋人止妒的失败证明了不推翻旧有的婚姻制度,任何措施都不能解决妒妇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妒妇 士大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政治与仪式——再探中国古代“蚕织”图像的传播与社会功能
5
作者 尹鹏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62,共8页
“蚕织”图像,指涉及蚕织劳作活动的图形和影像。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此类图像主要存在于工艺美术与绘画领域。本文以宋代“蚕织”图像所涉及的三类绘画主题—“豳风图”“耕织图”和“蚕织图”诞生的历史背景与受众群体为切入点,对以往... “蚕织”图像,指涉及蚕织劳作活动的图形和影像。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此类图像主要存在于工艺美术与绘画领域。本文以宋代“蚕织”图像所涉及的三类绘画主题—“豳风图”“耕织图”和“蚕织图”诞生的历史背景与受众群体为切入点,对以往该领域研究中有关此类图像社会功能的观点,进行了重新思考。文中对“蚕织”图像的不同受众群体在该图像传播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特别关注他们所起的作用与其自身社会分工间的联系,由此梳理出该图像在不同社会阶层间完整的传播链条,并讨论了这一传播链条对中国古代农业社会治理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织”图像 士大夫 传播途径 社会功能 身份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宋士风述论 被引量:2
6
作者 吴宁 范立舟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3期89-96,共8页
中国历史在宋代发生了重大变化,其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形态呈现出与前代社会不同的世相,引起了巨大的士风与世风的扭转,表现出一种崭新的精神面貌。宋代文人士大夫由盛唐时对功名的追求转向对道德精神的弘扬,为国家效力的自觉... 中国历史在宋代发生了重大变化,其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形态呈现出与前代社会不同的世相,引起了巨大的士风与世风的扭转,表现出一种崭新的精神面貌。宋代文人士大夫由盛唐时对功名的追求转向对道德精神的弘扬,为国家效力的自觉性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空前强烈;他们重义轻利,隐逸独善;同时,士大夫阶层的思想也发生了转变,开始肯定工商业的社会价值,工商皆本的功利主义风习盛行,并对当时学术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外,在两宋之际与宋元之际这样特定的历史时期,士林风习也有奔竞、华靡和苟且的突出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历史 宋代 士大夫 士林风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士大夫及士风和名节——以宋朝士大夫为中心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曾瑜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5-61,共7页
本文针对在中华古史研究中盛行一种以士大夫为中心的史观提出不同见解,认为历史演进是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教科文、军事等多方面的综合演进,而被剥削、受压迫的广大劳动大众是历史演进的主干和主角。古代的士大夫与近代的知识分子一词... 本文针对在中华古史研究中盛行一种以士大夫为中心的史观提出不同见解,认为历史演进是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教科文、军事等多方面的综合演进,而被剥削、受压迫的广大劳动大众是历史演进的主干和主角。古代的士大夫与近代的知识分子一词有相近之处,其中的大多数只是卑鄙龌龊之徒,更有巨恶大憝之辈,不应将所谓士大夫的群体视为社会精英,但士大夫中也确有个别的真正精英人物。本文强调了在当代提倡名节或气节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士大夫 士风 名节 气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试析——北宋政治架构探微 被引量:60
8
作者 张其凡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6期114-123,共10页
宋代政治架构 ,一言蔽之 ,即“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这是理解与认识宋代官僚政治体系的关键。皇权、相权、台谏之权 ,构成宋代中央政府中的三角 ,三者互相限制 ,又互相倚恃 ,形成“共治”架构。宋初完善法制 ,提倡依法办事 ,奠定了... 宋代政治架构 ,一言蔽之 ,即“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这是理解与认识宋代官僚政治体系的关键。皇权、相权、台谏之权 ,构成宋代中央政府中的三角 ,三者互相限制 ,又互相倚恃 ,形成“共治”架构。宋初完善法制 ,提倡依法办事 ,奠定了“共治”架构的稳定基础。而中唐以来社会思想的发展 ,为“共治”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有宋一代 ,最能体现“共治”架构的 ,是宋仁宗朝 ,故有“庆历之治”的美誉。剖析宋仁朝政治 ,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共治”架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政治架构 皇帝 士大夫阶层 政治史 皇权 相权 宰相 宋仁宗时期 历史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宋代士大夫贞淫观对妇女改嫁的影响及原因 被引量:4
9
作者 方如金 江美芬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5-20,共6页
宋代人的贞淫观较为宽泛,宋代士大夫身体力行反对妇女空守节义,宋代妇女改嫁极其普遍,涉及妇女各个阶层,宋代法律也允许妇女改嫁。另一方面理学家和统治者又极力想把封建枷锁套在妇女身上,反对妇女再嫁,但在当时实际上影响并不大。南宋... 宋代人的贞淫观较为宽泛,宋代士大夫身体力行反对妇女空守节义,宋代妇女改嫁极其普遍,涉及妇女各个阶层,宋代法律也允许妇女改嫁。另一方面理学家和统治者又极力想把封建枷锁套在妇女身上,反对妇女再嫁,但在当时实际上影响并不大。南宋以后直至元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贞节观的进一步提倡,妇女再嫁才成为可耻的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士大夫 贞淫观 改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的遗诏 被引量:12
10
作者 赵轶峰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6-54,共9页
遗诏是帝制时代以大行皇帝名义向天下臣民发布的政治遗嘱,于随后国家政治及公共生活关系重大。明代遗诏为皇位交替之际最重要的正式文献,即使在已经立有储君的情况下,仍然是嗣君即位合法性的必要基础;由于遗诏由文臣起草,士大夫有可能... 遗诏是帝制时代以大行皇帝名义向天下臣民发布的政治遗嘱,于随后国家政治及公共生活关系重大。明代遗诏为皇位交替之际最重要的正式文献,即使在已经立有储君的情况下,仍然是嗣君即位合法性的必要基础;由于遗诏由文臣起草,士大夫有可能借草拟遗诏之机,渗透自己政策更革主张,故遗诏颁行,通常带来一定政策调整,这反映出遗诏作为士大夫群体纠正皇帝弊政的潜在途径的意义;官私史书中常混淆遗言与遗诏,论者当加辨析;明代太后所发遗诏中,仅仁宗皇后张氏遗诏具有国政安排涵义,可资查见明代后妃预政现象之变迁;明代矫拟遗诏的说法甚多,然大致都难视为确然事实;明成祖遗诏仅传两句之事,可能掩盖重要史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帝制 士大夫 遗诏 政治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道理最大"——兼谈宋人对于"祖宗"形象的塑造 被引量:17
11
作者 邓小南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2期116-126,共11页
 有关"道理最大"的对话之意义,在于它反映出当时决策层施政措置中明显的理性趋向。"道理最大"说建立起一种独立于君主欲念之外的客观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君王至上"体制的一种精神限制。而经士...  有关"道理最大"的对话之意义,在于它反映出当时决策层施政措置中明显的理性趋向。"道理最大"说建立起一种独立于君主欲念之外的客观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君王至上"体制的一种精神限制。而经士大夫筛选,寄托着他们理念的"祖宗之法"则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士大夫阶层对时政的不满与变更的愿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理最大” “祖宗之法” 宋朝 士大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安国《春秋传》的君臣论与宋代政治文化 被引量:2
12
作者 朱汉民 戴金波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11,共7页
君臣论是儒家政治哲学的重要内容,胡安国《春秋传》的君臣论代表了宋儒关于君臣关系的认识。胡安国主张"人主大臣为一体",并将其理解为"一心"、"天理",体现了宋儒政治主体意识与文化主体意识的深刻关联... 君臣论是儒家政治哲学的重要内容,胡安国《春秋传》的君臣论代表了宋儒关于君臣关系的认识。胡安国主张"人主大臣为一体",并将其理解为"一心"、"天理",体现了宋儒政治主体意识与文化主体意识的深刻关联。胡安国主张"大臣任大事",以"卿大夫"为"国君之陪贰","列国之卿"是"其君所与共天位、治天职者",体现了宋代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文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安国 《春秋传》 士大夫 政治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旅游观念看明代文人士大夫的闲暇生活 被引量:22
13
作者 陈宝良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5-50,共6页
自明代中期以后,对旅游的肯定已成一时之风,而旅游则已经成为文人士大夫闲暇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明代士大夫旅游观念系统的梳理,指出文人与道学家在旅游观念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士大夫的旅游体验又作了详... 自明代中期以后,对旅游的肯定已成一时之风,而旅游则已经成为文人士大夫闲暇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明代士大夫旅游观念系统的梳理,指出文人与道学家在旅游观念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士大夫的旅游体验又作了详细的分析,并对明代的游人进行了具体的细化,将其归为贵人之游、豪士之游、布衣之游与民众之游四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文人 士大夫 旅游观念 闲暇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士大夫情怀与生命意识的文人化追求——李清照文化角色的自我选择 被引量:6
14
作者 向梅林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7-90,共4页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李清照能够在为男性所垄断的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她的创作表现出了作为时代和社会精英阶层的文人士大夫最睿智的思想深度和最深刻的生命体验。作为中国封建时代的杰出作家,李清照表现出了典型的士...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李清照能够在为男性所垄断的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她的创作表现出了作为时代和社会精英阶层的文人士大夫最睿智的思想深度和最深刻的生命体验。作为中国封建时代的杰出作家,李清照表现出了典型的士大夫情怀及生命意识的文人化追求。这集中体现在她的责任感、忧患意识和对隐逸传统的理解、推崇以及审美品味、生活情趣的取向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清照 士大夫 文人 情怀 生命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世今生:士大夫、知识分子与文化趣味 被引量:4
15
作者 南帆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1,共11页
科举制度的终结、新型教育的普及和儒家意识形态的解体,消解了中国古代士大夫的政治理想、社会基础和身份认同,造就了具有新的政治追求、社会观念和精神姿态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但并未彻底割裂二者间隐秘的文化关联。古代的士大夫的情... 科举制度的终结、新型教育的普及和儒家意识形态的解体,消解了中国古代士大夫的政治理想、社会基础和身份认同,造就了具有新的政治追求、社会观念和精神姿态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但并未彻底割裂二者间隐秘的文化关联。古代的士大夫的情感范式制造的美学记忆,包括审美观念、文化品位和处事风格等,作为无形的传统仍弥漫于现代知识分子之中。"阶级"学说的引入、民族国家内部和民族国家之间"阶级图谱"的构建,以及"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阶级身份的确认,促使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彻底抛弃了古代士大夫的精神遗物,形成了新的文化特征,它涵盖了共同的价值观念、生活趣味、消费态度和审美倾向。作为一种新兴的抒情方式,"颓废"成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情感标志。颓废是小资产阶级在受到资产阶级挤压后在情感上的曲折反映,借以释放对资产阶级价值体系的不满,因而与叛逆、反抗的"革命"激情之间建立了某种奇异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士大夫 知识分子 阶级 文人趣味 颓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探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管正平 赵生群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26,共9页
从语言层面看,"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可以被理解为"礼法不以身份高低论贵贱"。句子表达的意义分两个层面考虑:从礼的角度看,礼制有追求平等的一面,礼学重视民众,现实中依据对礼的掌握程度来决定身份升降;从法的... 从语言层面看,"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可以被理解为"礼法不以身份高低论贵贱"。句子表达的意义分两个层面考虑:从礼的角度看,礼制有追求平等的一面,礼学重视民众,现实中依据对礼的掌握程度来决定身份升降;从法的角度看,惩罚有特定的法律依据,惩罚与违法行为相关,刑罚追求公平,身份因素淡化。因此这种理解符合当时的观念和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夫 庶人 礼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宦官与士大夫关系的另一面——以宦官钱能为中心 被引量:6
17
作者 齐畅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7-112,共6页
明代成化年间,以专横贪恣著称的云南镇守太监钱能,为士大夫所鄙,屡遭大学士商辂、云南巡抚王恕等人的弹劾。然而,在新近出土的碑刻中,却赫然发现了商辂为钱能母亲所撰的墓志。新史料的发掘,使得人们对钱能与商辂的关系,以及由此而引申... 明代成化年间,以专横贪恣著称的云南镇守太监钱能,为士大夫所鄙,屡遭大学士商辂、云南巡抚王恕等人的弹劾。然而,在新近出土的碑刻中,却赫然发现了商辂为钱能母亲所撰的墓志。新史料的发掘,使得人们对钱能与商辂的关系,以及由此而引申出的明代宦官与士大夫的关系问题,产生了新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钱能 宦官 士大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初士大夫遗民的头发衣冠情结及其心理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宝良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0-41,共12页
留发抑或薙发,牵涉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孝道之承继。薙发等同于毁伤父母的遗体,是一种大不孝。二是夷夏之大防。薙发就是抛弃华夏文明之风,甘愿认同蛮夷之俗,是一种不义。明清易代之后,对于士大夫遗民而言,头发衣冠既是旧朝的象征,更是民... 留发抑或薙发,牵涉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孝道之承继。薙发等同于毁伤父母的遗体,是一种大不孝。二是夷夏之大防。薙发就是抛弃华夏文明之风,甘愿认同蛮夷之俗,是一种不义。明清易代之后,对于士大夫遗民而言,头发衣冠既是旧朝的象征,更是民族文化的表征。"天下太平",必须以文化认同为基础。清廷强行推行薙发易服,尽管最终还是一统天下,但因薙发易服而引发的民族心理的反弹,确乎延缓了清廷统一天下的历程。就此而论,以清初士大夫遗民群体为考察的主体,透过他们面对薙发政策的行为动向,进而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对其头发衣冠情结加以心理分析,则尤显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初 士大夫 遗民 头发 衣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宣南人文环境的形成 被引量:3
19
作者 魏泉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2003年第4期124-130,共7页
清代宣南因汉族士大夫聚居于此而有“宣南士乡”之称。汉族士大夫聚居宣南缘于清政府“满汉分城而居”的政策 ,而宣南特有的人文环境则是在 10 0多年间经由各方面的演化和积淀逐渐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 ,士人社区的规模及功能、汉族士... 清代宣南因汉族士大夫聚居于此而有“宣南士乡”之称。汉族士大夫聚居宣南缘于清政府“满汉分城而居”的政策 ,而宣南特有的人文环境则是在 10 0多年间经由各方面的演化和积淀逐渐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 ,士人社区的规模及功能、汉族士大夫的趣味与生活方式、人文传统的负载和积淀等几方面因素的作用尤其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宣南 人文环境 清代 汉族 士大夫 生活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士大夫与西南、岭南地区的移风易俗 被引量:12
20
作者 马强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9-44,共6页
唐代西南地区由于经历魏晋南北朝二次“蛮夷化过程”,文明程度出现逆转退化,山南、剑南儒学教育文化落后,民间流行多神崇拜,湘西南与岭南人口买卖现象严重;宋代云南、四川原始巫文化仍然甚为盛行,杂祠淫祀现象严重,为全国典型的淫祠区... 唐代西南地区由于经历魏晋南北朝二次“蛮夷化过程”,文明程度出现逆转退化,山南、剑南儒学教育文化落后,民间流行多神崇拜,湘西南与岭南人口买卖现象严重;宋代云南、四川原始巫文化仍然甚为盛行,杂祠淫祀现象严重,为全国典型的淫祠区。西南地区地方官员尤其是流贬士大夫执着于以破除迷信、引导文明生活方式的移风易俗活动,收到了一定的社会治理效果,也典型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阶层“处江湖之远”而自觉践履儒家“以夏化夷”、“有教无类”的思想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信仰 唐宋士大夫 移风易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