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X70钢焊接接头在酸性溶液中的局部腐蚀SVET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力伟 杜翠薇 +1 位作者 刘智勇 李晓刚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935-939,共5页
采用SEM分析了符合焊接工艺规范的X70管线钢焊接接头部位的组织,并采用扫描振动参比电极技术(SVET)研究了X70钢焊接接头在鹰潭酸性土壤模拟溶液中的局部腐蚀行为。结果表明,X70钢焊接接头热影响区在鹰潭酸性土壤模拟溶液中的腐蚀电流密... 采用SEM分析了符合焊接工艺规范的X70管线钢焊接接头部位的组织,并采用扫描振动参比电极技术(SVET)研究了X70钢焊接接头在鹰潭酸性土壤模拟溶液中的局部腐蚀行为。结果表明,X70钢焊接接头热影响区在鹰潭酸性土壤模拟溶液中的腐蚀电流密度最大,焊缝和母材靠近热影响区的区域电流密度次之,母材的腐蚀电流密度随着与热影响区距离的增大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70钢焊接接头 酸性溶液 局部腐蚀 扫描振动参比电极技术(sv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低合金钢焊接接头在海水中的初期腐蚀行为
2
作者 刘雪辉 张慧霞 +2 位作者 隋永强 仝宏韬 李相波 《腐蚀与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9-55,共7页
通过电化学方法和表面分析技术,研究了高强低合金钢焊接接头在海水中的初期腐蚀行为。结果表明:浸泡前母材区的初始电位较低,腐蚀倾向最大,浸泡后母材区电位波动最大;该焊接接头在初期腐蚀呈现阳极溶解速率由高向低转变的特征,其中母材... 通过电化学方法和表面分析技术,研究了高强低合金钢焊接接头在海水中的初期腐蚀行为。结果表明:浸泡前母材区的初始电位较低,腐蚀倾向最大,浸泡后母材区电位波动最大;该焊接接头在初期腐蚀呈现阳极溶解速率由高向低转变的特征,其中母材区阳极溶解电流密度最大;焊接接头在海水中的初期腐蚀以全面腐蚀和点蚀两种形式发展,腐蚀产物主要成分为α-Fe_(2)O_(3),α-FeOOH和γ-FeOOH。在海水中浸泡初期,焊接接头各区域耐蚀性从低到高排序为母材区、热影响区、焊缝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低合金钢 焊接接头 初期腐蚀 扫描开尔文探针(SKP) 扫描振动电极技术(sv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腐蚀微区电化学研究进展(3) 扫描振动电极技术 被引量:10
3
作者 骆鸿 董超芳 +2 位作者 肖葵 李晓刚 魏丹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631-635,640,共6页
近年来,随着微区电化学理论与测试技术的发展,微区电化学技术在腐蚀领域已作为一种重要的测试方法被广泛应用,本文概括了扫描振动电极的基本原理,重点对该技术在金属腐蚀研究领域的应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扫描振动电极技术 局部腐蚀 微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Mn钢摩擦螺柱焊接头的微观组织与局部腐蚀 被引量:5
4
作者 顾艳红 马慧娟 +3 位作者 高辉 车俊铁 焦向东 田路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348-1354,共7页
为了研究16Mn钢水下摩擦螺柱焊接头的微观组织及微区电化学腐蚀行为,采用扫描振动参比电极技术(SVET)和局部电化学阻抗谱(LEIS)对摩擦螺柱焊接头处不同区域的腐蚀电流密度及电化学阻抗进行了测试分析;采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 为了研究16Mn钢水下摩擦螺柱焊接头的微观组织及微区电化学腐蚀行为,采用扫描振动参比电极技术(SVET)和局部电化学阻抗谱(LEIS)对摩擦螺柱焊接头处不同区域的腐蚀电流密度及电化学阻抗进行了测试分析;采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焊接接头腐蚀前后的金相组织和微观形貌;采用X射线应力测定仪测定了焊件不同区域的残余应力.结果表明:16Mn钢摩擦螺柱焊接件在焊缝区晶粒最为细小,组织最为致密;另外,焊件上的残余应力均呈现为压应力,且在焊缝处的压应力最小(-96MPa);SVET和LEIS试验结果表明,焊缝处的腐蚀电流密度最小,约为0.3μA/cm^2,局部阻抗值最大,约为169kΩ.这说明在焊件接头各区域中,焊缝处的耐腐蚀性最好,原因可能是焊缝区的微观组织比较致密,并且残余应力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螺柱焊 微观组织 残余应力 扫描振动参比技术 局部电化学阻抗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对Ag/AgCl电极水下电场探测性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李红霞 宋玉苏 +1 位作者 王烨煊 陈闻博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529-2536,共8页
利用石墨烯制备新型Ag/AgCl电极,开展其电化学性能及探测性能研究。通过对表面结构表征、电极极差、幅频响应、自噪声、极化曲线、吸水量和扫描振动电极等进行测试,分析石墨烯的加入及其含量对Ag/AgCl电极探测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 利用石墨烯制备新型Ag/AgCl电极,开展其电化学性能及探测性能研究。通过对表面结构表征、电极极差、幅频响应、自噪声、极化曲线、吸水量和扫描振动电极等进行测试,分析石墨烯的加入及其含量对Ag/AgCl电极探测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相对于Ag/AgCl电极,石墨烯-Ag/AgCl电极极差稳定时间短、极差小、电化学性能好,适用于快速部署测量;石墨烯含量不同,对于改变Ag/AgCl电极与溶液界面接触性质有不同的作用机制:石墨烯含量为1%时主要表现在提高电极的孔隙率、增大比表面积;石墨烯含量为3%时主要表现在改善电极表面均匀性、加速溶液介质渗透。不同的作用机制是导致不同石墨烯含量Ag/AgCl电极电化学性能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Ag/AgCl电极 极差 稳定时间 扫描振动电极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W93镁合金点蚀过程的原位监测及点蚀机制 被引量:1
6
作者 宋影伟 樊志民 +2 位作者 董凯辉 单大勇 韩恩厚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5-91,112,共8页
镁合金作为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有很多优异性能,但镁自身化学性质活泼,耐蚀性差,尤其易发生点蚀,破坏性和隐患性非常大。若想降低点蚀对镁合金部件安全服役性能的影响,就需要对镁合金点蚀机制有清楚的认识。然而,适用于其他金属材料的经... 镁合金作为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有很多优异性能,但镁自身化学性质活泼,耐蚀性差,尤其易发生点蚀,破坏性和隐患性非常大。若想降低点蚀对镁合金部件安全服役性能的影响,就需要对镁合金点蚀机制有清楚的认识。然而,适用于其他金属材料的经典的点蚀机制是以形成氧浓差电池为基础,阴极发生的是氧还原反应,而镁合金阴极发生的是析氢反应,因此镁合金的点蚀形成过程尚需深入研究。采用扫描振动电极技术(SVET)原位监测了铸态GW93镁合金在3. 5%NaCl(质量分数)溶液中的点蚀过程,采用SEM观察了腐蚀过程镁合金微观形貌变化,采用电流-时间曲线对比了阴阳极电位对点蚀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点蚀坑外是微阴极,发生析氢反应,点蚀坑内是微阳极,发生镁的溶解反应,随着时间增加,点蚀发展过程是动态变化的。镁合金中第二相所导致的微电偶腐蚀加速效应及氯离子在腐蚀坑内的聚集,两者的协同作用驱动了点蚀不断向基体内部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合金 点蚀 第二相 扫描振动电极 原位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