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经济带砂石土类矿产采矿权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1
作者 谢治国 陈从喜 +3 位作者 任升莲 陈义华 李英明 王博韬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9-77,共9页
文章基于2007-2019年长江经济带砂石土类矿产采矿权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对长江经济带砂石土类矿产采矿权时空格局演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自组织特征映射模型(self-organizing feature map,SOFM)划分... 文章基于2007-2019年长江经济带砂石土类矿产采矿权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对长江经济带砂石土类矿产采矿权时空格局演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自组织特征映射模型(self-organizing feature map,SOFM)划分了砂石土类矿产资源开发基地。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砂石土类矿产采矿权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区域性集聚特征,集聚程度随时间不断增强;长江经济带砂石土类矿产采矿权分布总体呈现“西南-东北”格局,整体呈收缩集聚态势,砂石土类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重心呈现向西南的迁移趋势;长江经济带砂石土类矿产采矿权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高值集聚区集中在贵州、云南等省的部分地区,低值集聚区主要分布于湖北北部和长三角的部分地区。该研究结果可为优化长江经济带砂石土类矿产开发空间布局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砂石土 采矿权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非林波波带中央带Sand River地区高压麻粒岩变质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慧明 郑常青 +3 位作者 徐学纯 徐久磊 韩晓萌 周晓萍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6年第5期612-622,共11页
南非林波波带中央带Sand River地区存在高压基性麻粒岩,其峰期矿物组合为石榴石+单斜辉石+石英+钛铁矿+磁铁矿。岩石学研究表明,该高压麻粒岩经历了两期退变质作用,早期退变质阶段以斜方辉石和斜长石的出现为特征,晚期退变质阶段以... 南非林波波带中央带Sand River地区存在高压基性麻粒岩,其峰期矿物组合为石榴石+单斜辉石+石英+钛铁矿+磁铁矿。岩石学研究表明,该高压麻粒岩经历了两期退变质作用,早期退变质阶段以斜方辉石和斜长石的出现为特征,晚期退变质阶段以角闪石的出现为特征。传统温压计计算表明:高压麻粒岩峰期变质温度为820℃~900℃,压力为13.5~15.4kbar;早期退变质的形成温压为800℃~890℃和8.8~11.2kbar;晚期退变质条件为540℃~650℃和2.7~4.4kbar。其退变质作用P-T轨迹为顺时针型近等温降压到降温降压的过程。高压麻粒岩经历的这种顺时针P-T轨迹通常发育在大陆碰撞环境,指示其形成可能与津巴布韦克拉通、卡普瓦尔克拉通在碰撞后地壳快速剥露事件有关,这对探讨林波波带中央带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作用 高压麻粒岩 P-T轨迹 林波波带 大陆碰撞 sand River地区 南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防沙带干旱半干旱露天矿区水资源保护利用关键技术与途径
3
作者 方杰 徐智敏 +4 位作者 程伟 逯梓晗 赵勇强 朱宇豪 陈天赐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26,共15页
【背景】我国北方防沙带主要位于新疆、内蒙古、宁夏以及甘肃等干旱半干旱地区,该区降雨稀少、蒸发量大,导致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随着该区域露天矿的规模化开发,开采扰动愈发强烈,区域地下水位下降、生态环境矛盾等问题... 【背景】我国北方防沙带主要位于新疆、内蒙古、宁夏以及甘肃等干旱半干旱地区,该区降雨稀少、蒸发量大,导致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随着该区域露天矿的规模化开发,开采扰动愈发强烈,区域地下水位下降、生态环境矛盾等问题日益突出,亟需创建露天矿区水资源保护技术体系,以突破煤炭开发与水资源保护相协调的技术难题。【方法和结果】以北方防沙带为研究区、北方防沙带露天煤矿为研究主体,查明区域内露天矿分布情况,揭示典型蒙东、蒙西、疆北区的露天矿区降水量、蒸发量、含水介质、涌水量、水质等区域性水文地质特征;研发了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凝结水及矿坑水的多水源保护关键技术,形成以矿坑水资源“地表蓄水池-第四系含水层回灌-地下水库”多级储水模式、地表水截蓄、大气凝结水高效捕获利用、帷幕注浆为主的地下水源头控制与露天矿区人工重构生态含水层等为核心的露天矿区水资源立体保护技术;研究了矿坑水的高悬浮物处理技术、低成本规模化处理技术以及新型露天矿区生态精准灌溉技术。【结论】创建立体式、低成本、高效率、规模化、可复制的北方防沙带露天煤矿水资源保护与处理利用模式,形成主动、系统的地上/下水资源保、储、用技术集成体系,解决北方防沙带干旱少雨条件为主的矿区生态修复难题,为北方防沙带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水资源保障,对服务国家能源安全与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开采 多级储水 立体保护技术 水资源利用 矿坑水处理 灌溉利用 北方防沙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滴灌带抗泥砂堵塞试验装置的设计与优化
4
作者 胡蔚 罗永茂 马威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5年第3期10-12,共3页
针对现有滴灌带抗泥砂堵塞试验装置存在试验用水不能充分循环利用、浑水配比不均匀、试验样品安装铺设不规范等问题,设计出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操作性强、检验检测准确性高、满足多种规格型号、高效的抗泥砂堵塞性能试验的装置,并根... 针对现有滴灌带抗泥砂堵塞试验装置存在试验用水不能充分循环利用、浑水配比不均匀、试验样品安装铺设不规范等问题,设计出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操作性强、检验检测准确性高、满足多种规格型号、高效的抗泥砂堵塞性能试验的装置,并根据相关国家标准进行了重复性和再现性试验。优化结果显示,试验装置的综合性能好,为滴灌带抗堵塞性能检验提供了有效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带 抗泥砂堵塞性能试验的装置 检验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沿长城防风固沙林带土壤水分·温度及电导率月变化特征研究
5
作者 张晨晨 刘喜东 +6 位作者 高荣 马雅莉 石孟迪 罗竹梅 秦于倩 艾锋 石长春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3期88-93,99,共7页
了解陕北沿长城防风固沙林带土壤(0~200 cm)水分、温度及电导率动态变化特征及与气象因子的响应关系,确定影响土壤性质的主要气象要素,于2023年1—12月进行野外定点监测,测定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土壤... 了解陕北沿长城防风固沙林带土壤(0~200 cm)水分、温度及电导率动态变化特征及与气象因子的响应关系,确定影响土壤性质的主要气象要素,于2023年1—12月进行野外定点监测,测定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率的波动逐渐减少,特别是在4月,不同土层土壤水分达到峰值,其中16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最高,达7.89%。土壤温度在1月波动最大,且随着时间变化产生明显波动,160 cm土层温度波动最小。土壤电导率在4月出现峰值,地表处电导率最高,达3.68μs/cm,120 cm土层深电导率最低,仅1.99μs/cm。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土壤含水率与电导率在3月和5月表现出显著正相关,120和200 cm土层土壤温度与电导率间在10月的相关性最显著,不同时间土壤含水率和温度的相关性出现显著的两级分异;土壤含水率、温度及电导率主要受空气温度、饱和水汽压差和降雨的影响,而空气相对湿度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沙区 陕北沿长城防风固沙林 土壤水温 土壤电导率 气象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防沙带大型露天煤矿区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 被引量:9
6
作者 李全生 李淋 +4 位作者 方杰 周伟 雷少刚 包玉英 崔明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3-333,共11页
北方防沙带是我国防治沙化和荒漠化的关键地带,是“三北”工程的核心区,区内土壤贫瘠、风速大、干旱缺水、植被稀少、生态恢复力低,而大型露天煤矿开采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直接影响区域生态安全和国家能源保供,迫切需要开展大型露天矿... 北方防沙带是我国防治沙化和荒漠化的关键地带,是“三北”工程的核心区,区内土壤贫瘠、风速大、干旱缺水、植被稀少、生态恢复力低,而大型露天煤矿开采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直接影响区域生态安全和国家能源保供,迫切需要开展大型露天矿区生态保护修复研究。针对北方防沙带大型露天煤矿区开采引起的土地破坏、扬尘起沙、水位下降、土壤沙化、植被退化等问题。以北方防沙带面积和露天煤炭产量占比均最大的内蒙古的大型露天煤矿区为研究区,秉承“减损开采-立体保水-造土活土-系统修复-集成监管”的研究思路,揭示大型露天矿岩土损伤-生态退化传导机理、生态减损开采机制、重建生态自维持机制,研发生态保护型减损开采、生态化设计、水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抗侵蚀地貌重塑、排土场活土层精细重构、土壤改良与提质增容、菌-藻-草联合修复、生态系统退化监管等关键技术,形成适合北方防沙带露天煤矿区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体系,建成大型露天矿区生态保护修复集成示范区。创建低成本、高效率、可持续、可复制的大型露天矿区生态保护修复模式,为保障我国北方防沙带大型露天矿区科学开采与生态安全提供支撑,实现煤炭开发能源保供与生态保护相协调、“开发金山银山,再造绿水青山”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防沙带 露天矿 生态保护 减损开采 系统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新场构造带须二段浅水三角洲砂体结构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9
7
作者 邓文龙 叶泰然 +3 位作者 纪友亮 周勇 万宏峰 任钰涛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5-566,共22页
川西新场构造带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砂体分布广泛、砂体类型多样且厚度差异较大,导致气藏层间隔层、层内夹层分布不均,储集层分布非均质性强烈,因此需对储集砂体沉积微相与砂体分布特征及砂体结构展开精细研究,为下一步储集层预测和气... 川西新场构造带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砂体分布广泛、砂体类型多样且厚度差异较大,导致气藏层间隔层、层内夹层分布不均,储集层分布非均质性强烈,因此需对储集砂体沉积微相与砂体分布特征及砂体结构展开精细研究,为下一步储集层预测和气藏高效开发奠定基础。作者以Cross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岩心、测(录)井、三维地震、分析测试等资料,系统阐明了川西新场构造带须二段砂体结构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整体处于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带,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次之,河道砂体侧向迁移频繁,垂向多期叠置、横向上广覆连片。不同位置水下分流河道特征差异大,结合其典型特征,将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进一步细分为削截型水下分流河道和完整型水下分流河道。总结出研究区共发育2大类9小类砂体垂向叠置样式和3种侧向接触样式。砂体结构特征和发育样式主要受基准面升降、河流能量控制。最终建立了川西新场构造带须二段沉积微相及砂体结构发育模式,这对浅水三角洲前缘的气藏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体结构 叠置样式 接触关系 浅水三角洲前缘 上三叠统 须家河组 新场构造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在北方防沙带生态屏障建设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8
作者 罗明 刘世梁 +4 位作者 高岩 孙雨芹 杨崇曜 张琰 胡俊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121-3131,共11页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通过自然资源高效利用和适应性生态系统管理应对多样化挑战,是国际上普遍认可的生态恢复前沿理念,我国的国家生态屏障建设从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的NbS,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和多尺度特征。NbS的对象、主体、目标以及...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通过自然资源高效利用和适应性生态系统管理应对多样化挑战,是国际上普遍认可的生态恢复前沿理念,我国的国家生态屏障建设从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的NbS,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和多尺度特征。NbS的对象、主体、目标以及方案等方面与生态屏障的建设思路上高度契合,相关准则能够为生态屏障建设提供全面的理论思路和实践框架。以北方防沙带生态屏障带为例,从北方防沙带的生态问题入手,深入剖析了NbS与探讨了北方防沙带生态屏障之间的耦合关系,从“格局⁃过程⁃尺度”机理、“服务⁃价值⁃福祉”路径和“保护⁃修复⁃管理”体系角度对NbS实施准则和北方防沙带生态屏障进行了阐述;并结合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北方防沙带案例分析,总结了NbS在北方防沙带生态屏障建设中的未来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 北方防沙带 生态修复 生态系统服务 人类福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支持向量机的砂带磨损程度识别 被引量:1
9
作者 陈斯睿 孙兴伟 +2 位作者 杨赫然 董祉序 刘寅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18,共9页
为了准确判断砂带在磨削螺杆转子时的磨损程度,根据砂带磨损过程中表面图像颜色特征和纹理特征的变化规律,对砂带磨损程度进行识别。对磨削加工后砂带表面图像的纹理特征和颜色特征进行提取,根据不同磨削时间段螺杆转子表面粗糙度划分... 为了准确判断砂带在磨削螺杆转子时的磨损程度,根据砂带磨损过程中表面图像颜色特征和纹理特征的变化规律,对砂带磨损程度进行识别。对磨削加工后砂带表面图像的纹理特征和颜色特征进行提取,根据不同磨削时间段螺杆转子表面粗糙度划分砂带磨损程度。支持向量机的分类性能受到自身核函数与惩罚函数的影响较大,因此提出利用天鹰优化算法对支持向量机的核参数与惩罚参数进行优化,建立AO-SVM砂带图像识别磨损程度模型。利用自主研发的螺杆转子专用砂带磨削装置完成实验。磨削参数设置如下:砂带线速度为10 m/s,工件轴向进给速度为50 mm/min,张紧轮的气缸压力为0.35 MPa,主动轮的气缸压力为0.5 MPa,磨削时间为25 min。AO-SVM对砂带磨损程度模型的识别准确率达到92.5%,比随机森林算法(RFC)和XGboost分类算法分别高出5.0%和3.6%,且收敛速度更快。AO-SVM模型可以通过砂带表面图像的颜色特征变化和纹理特征变化对砂带磨损程度进行识别,可以有效避免砂带磨损过度损伤工件,为砂带磨削螺杆转子时判断砂带的磨损程度和换带时间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带磨损 图像识别 天鹰算法 参数优化 特征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田—若羌铁路大风沙区绿化林带配置的风洞模拟试验 被引量:2
10
作者 丁雪宁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57-264,393,共9页
[目的]探究和田—若羌铁路大风沙区铁路科学的防沙林带宽度、间距及体系配置模式,为沙区铁路防护林带配置和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梭梭和沙拐枣为林木模型,开展防沙林带配置的风洞试验研究。[结果]防护林带宽度为5行,防护林带间距... [目的]探究和田—若羌铁路大风沙区铁路科学的防沙林带宽度、间距及体系配置模式,为沙区铁路防护林带配置和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梭梭和沙拐枣为林木模型,开展防沙林带配置的风洞试验研究。[结果]防护林带宽度为5行,防护林带间距为6 H(H为植物模型高度)时,第2条林带气流减弱效果明显,第3条阻沙林带之后区域,气流衰减显著,且不会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增加,具有较好的防护效益,3条林带达到较好的防护作用。风速越大,林带背风侧防护区的范围越短。[结论]为保证体系在较大风速作用下有较好的防护作用,林带体系应选择5条防护林配置体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防沙 风洞试验 阻沙林带 林带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带物源-坡折耦合控砂模式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帅 俞伟哲 +1 位作者 秦兰芝 张粲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6-44,共9页
平湖斜坡带为西湖凹陷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要区域之一。勘探开发实践证实,平湖斜坡带平湖组砂体展布复杂,控砂模式指导下的砂体刻画已成为岩性油气藏勘探突破的关键。从物源体系研究出发,结合坡折带特征分析,梳理了研究区物源坡折耦合控... 平湖斜坡带为西湖凹陷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要区域之一。勘探开发实践证实,平湖斜坡带平湖组砂体展布复杂,控砂模式指导下的砂体刻画已成为岩性油气藏勘探突破的关键。从物源体系研究出发,结合坡折带特征分析,梳理了研究区物源坡折耦合控制下的砂体展布特征。沟谷及重矿物特征表明,研究区存在海礁隆起西部、西南部稳定物源及宝云亭凸起动态物源三大物源体系,控制了研究区储层沉积物来源;受隆起、断裂差异活动及沉积作用控制,研究区发育的断裂坡折、挠曲坡折和沉积坡折共同控制了研究区地形特征。物源体系与坡折耦合控制了沉积物从源到汇的动态过程:平湖组下段由西南物源及宝云亭凸起动态物源共同控制,发育混源堆积型控砂模式;平湖组中段由西部海礁隆起物源主控,以挠曲坡折限制的单源改造型控砂模式为主;平湖组上段由沉积坡折主控,发育缓坡过渡型控砂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湖斜坡带 物源 坡折带 控砂模式 岩性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湖凹陷平北斜坡带平湖组层序构型差异及控砂模式 被引量:5
12
作者 徐东浩 秦兰芝 +2 位作者 李峻颉 蔡坤 谢晶晶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4-166,共13页
平北斜坡带是西湖凹陷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点区带之一,但实际勘探过程中存在岩性砂体厚度小、横向变化大等问题,亟需开展不同构造单元内地层发育样式、沉积中心变迁、砂体发育机制等构造-沉积响应研究。基于最新钻井、测井及覆盖全区的... 平北斜坡带是西湖凹陷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点区带之一,但实际勘探过程中存在岩性砂体厚度小、横向变化大等问题,亟需开展不同构造单元内地层发育样式、沉积中心变迁、砂体发育机制等构造-沉积响应研究。基于最新钻井、测井及覆盖全区的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开展了平北斜坡带平湖组三级层序-体系域高精度层序地层研究。基于古地貌、断裂体系的差异,划分了平北斜坡带构造-沉积单元,分析了不同单元内层序构型下断裂组合样式、地层接触关系、沉积充填样式的差异,探讨了不同层序构型差异的控制因素和控砂模式。研究表明,平北斜坡带可以划分为断裂陡坡型、对向断阶型、反向断阶型、顺向断阶型4种层序构型,层序构型差异受物源供给强弱变化、断裂体系活动差异、微古地貌转换调节、基准旋回迁移变化等控制,形成了4种砂体发育模式。通过不同构造单元层序构型差异和控砂机制研究,对于推动西湖凹陷平北斜坡带岩性油气藏领域勘探进程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北斜坡带 平湖组 层序构型 控砂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组态砂带粒度对刨花板磨削的影响
13
作者 罗斌 杜瑶 +4 位作者 柳浩雨 王钦悦 李春瑜 李黎 刘红光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1-150,共10页
【目的】为探究新型定组态砂带的微磨粒粒度对木质材料磨削性能的影响,为定组态砂带的设计和制备提供依据,开展了定组态砂带磨削试验。【方法】本研究制备150目、180目、220目3种不同粒度的定组态砂带(P-150/180/220),与220目的非定组... 【目的】为探究新型定组态砂带的微磨粒粒度对木质材料磨削性能的影响,为定组态砂带的设计和制备提供依据,开展了定组态砂带磨削试验。【方法】本研究制备150目、180目、220目3种不同粒度的定组态砂带(P-150/180/220),与220目的非定组态砂带(O-220)对照,以刨花板为磨削对象,分别开展20万次磨削试验。对比不同微磨粒粒度的定组态砂带在磨削过程中材料去除量、刨花板表面粗糙度、砂带质量的变化,以分析定组态砂带粒度对磨削性能和砂带磨损的影响。【结果】(1)定组态砂带的刨花板去除量小于非定组态砂带,但稳定性远优于非定组态砂带;定组态砂带去除量的平均值与微磨粒粒度负相关,而随着磨粒粒度增大,定组态砂带去除量更加稳定。(2)定组态砂带磨削刨花板的表面粗糙度呈先下降后稳定,小范围上下波动的变化趋势;随着磨粒粒度的增大,刨花板表面粗糙度减小且更加稳定。(3)定组态砂带质量在磨削过程呈波浪形周期性下降;P-150砂带质量损失最快,P-180砂带质量下降最稳定;定组态砂带等效磨粒与表面微磨粒间存在补偿作用和协同作用。【结论】在等效磨粒形状和尺寸相同的情况下,微磨粒粒度对定组态砂带磨削性能有显著影响,但这种差异在粒度小的微磨粒中表现更加明显。本研究为定组态砂带的设计和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促进了木材加工技术和砂带制造技术向高效智能化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刨花板 表面粗糙度 砂带 磨削 粒度 定组态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带间距对沙区河岸固沙林带的带间土壤水分和植被群落特征的影响
14
作者 黄伟 杨光 +1 位作者 马勇 刘一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9,共11页
[目的]黄河沿岸地带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研究沙区河岸固沙林带不同带间距下的土壤水分和植被群落特征,确定最优配置模式下的带间距,为建设沙区河岸固沙林带行带式造林提供依据。[方法]以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西柳沟... [目的]黄河沿岸地带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研究沙区河岸固沙林带不同带间距下的土壤水分和植被群落特征,确定最优配置模式下的带间距,为建设沙区河岸固沙林带行带式造林提供依据。[方法]以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西柳沟不同带间距行带式固沙林为研究对象,对带间距8,16,22,28m的固沙林样地进行土壤取样和植被调查,统计不同带间距固沙林带的带间土壤物理性质以及植被群落特征,并分析土壤水分与植被间的相关性。[结果]①不同行带式固沙林中的土壤水分与植被指数整体上均随带间距增大而提升。②各样地带间0—100cm范围内不同土层土壤水分也随水平间距增加而升高,至11m后变化趋于稳定。③各样地带间土壤水分均与植被指数大体呈极显著正相关,但均匀度指数与丰富度指数有所差异。带间距越大,植被恢复效果越好,带间距22m时约达峰值。[结论]以低覆盖度行带式固沙林进行沙地治理时,植被恢复效果随带间距增大而增长,但带间距并非越宽越好。22m带间距的行带式固沙林带间植被恢复效应最佳,对沙地的近自然修复效果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区河岸 带间距 土壤水分 植被群落 固沙林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带磨削工艺参数试验及试验结果预测研究
15
作者 王泽华 刘晓鸣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32-39,共8页
通过分析Preston方程得出影响砂带磨削材料去除率的工艺参数,并结合砂带磨削经验,在试验装置一定的情况下,确定了影响叶片加工质量和加工效率的主要4个砂带磨削工艺参数:砂带线速度、工件与砂带法向接触力、砂带磨粒粒度和工件进给速度... 通过分析Preston方程得出影响砂带磨削材料去除率的工艺参数,并结合砂带磨削经验,在试验装置一定的情况下,确定了影响叶片加工质量和加工效率的主要4个砂带磨削工艺参数:砂带线速度、工件与砂带法向接触力、砂带磨粒粒度和工件进给速度。对4个工艺参数进行单因素试验和L18(3^(4))正交试验,得到了各个工艺参数对工件表面粗糙度和材料去除率的影响规律,确定了各工艺参数的合理范围。基于多层感知器的非线性预测算法对试验数据进行训练拟合,得到工件表面粗糙度和材料去除率的预测模型。最后根据砂带磨削验证试验和模型间性能对比,确定了模型对表面粗糙度和材料去除率的预测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在2.30%~6.47%和1.00%~6.67%之间,并且此模型预测的计算时间更短,证明了此模型通过工艺参数来预测试验结果的鲁棒性和快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ston方程 砂带磨削 工艺参数 多层感知器 非线性预测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绿洲边缘积沙带的生态意义 被引量:13
16
作者 常兆丰 王强强 +7 位作者 张剑挥 朱淑娟 樊宝丽 唐进年 张大彪 刘世增 李爱德 张国中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8046-8052,共7页
半个多世纪的防沙治沙,在甘肃河西绿洲边缘上风向形成了一条积沙带。积沙带作为防沙治沙的副产物,具有怎样的生态功能,有何生态意义?通过全面考察河西绿洲边缘积沙带并运用21个样点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积沙带作为绿洲边缘防沙... 半个多世纪的防沙治沙,在甘肃河西绿洲边缘上风向形成了一条积沙带。积沙带作为防沙治沙的副产物,具有怎样的生态功能,有何生态意义?通过全面考察河西绿洲边缘积沙带并运用21个样点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积沙带作为绿洲边缘防沙固沙的副产物,其自身也具有防风阻沙的功能,积沙带的形成有利于绿洲边缘的防风阻沙。2)高度是表征积沙带防御风的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积沙带越是高大,防御风的范围就越大。3)目前,河西绿洲边缘积沙带处于发育状态。只要控制了积沙带就能有效控制流沙侵入农田。今后应将绿洲边缘防沙治沙的重点放在积沙带上,尤其是积沙带的沙脊线上,而对荒漠-绿洲过渡带(阻沙带)实行封育,无需采取其他投入措施,这样就可以大面积压缩实施人工措施的范围,大大降低防沙治沙的资金投入,提高防沙治沙的投资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边缘 积沙带 生态意义 甘肃河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带式柠条固沙林防风效果 被引量:50
17
作者 杨文斌 丁国栋 +3 位作者 王晶莹 姚建成 董智 杨红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4106-4112,共7页
传统观点研究认为:植被覆盖度低于40%,沙地处于半固定半流动状态.但在实践观察中发现:在低密度(或覆盖度)时,灌丛的水平分布格局对固定流沙和阻止风沙流的作用差异显著。以低覆盖度(20%-25%)的柠条固沙林为研究对象,采用... 传统观点研究认为:植被覆盖度低于40%,沙地处于半固定半流动状态.但在实践观察中发现:在低密度(或覆盖度)时,灌丛的水平分布格局对固定流沙和阻止风沙流的作用差异显著。以低覆盖度(20%-25%)的柠条固沙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点式自记风速仪(GB-228),在2。4月份的盛风季节,测定了行带式配置和随机分布的柠条固沙林以及完整的行带式配置和其中一带出现缺口的行带式固沙林内不同部位、不同高度的风速.统计分析风速测定结果发现:(1)当覆盖度在20%-25%时,行带式配置的柠条固沙林内的防风效果比同覆盖度随机分布的在20cm高处高48.4%;50era高处高30.7%;200cm高处高27.4%,且风速越大,行带式配置降低风速的效果越显著,当200cm高风速达到6—7m/s时,行带式的平均防风效果比同覆盖度随机分布的高48.2%;反映出在低覆盖度时,灌丛的水平分布格局成为制约固沙林沙防风效果的重要因素,行带式配置具有显著的防风效果;(2)在灌丛与灌丛之间形成的类似“狭管”流场的局部,有提升风速的作用,导致其林内观测的风速有约41.3%的观测结果超过旷野对照风速,行带式配置的柠条固沙林内没有一个观测结果超过对照风速;这个结果反映出随机分布的柠条固沙林内流场结构复杂、变化多样,也成为低覆盖度时,沙地处于半固定、半流动状态,疏林内同时存在风蚀和积沙和缺口处风速升高的重要因素;(3)行带式配置林内地表粗糙度比随机配置的高5.4-114.4倍,说明行带式配置具有显著的防止风蚀、固定流沙的作用;(4)行带式林内出现断带缺口处,其缺口处的风速降低有明显的累加现象;风速抬升现象在一定程度受到制约。这些结果为发展低覆盖度行带式配置的固沙林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条固沙林 低覆盖度 行带式配置 防风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绿洲边缘积沙带形成的典型相关因子 被引量:6
18
作者 常兆丰 张剑挥 +7 位作者 王强强 朱淑娟 张大彪 樊宝丽 唐进年 刘世增 张国中 李爱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5823-5831,共9页
绿洲边缘积沙带的形成因素及其生态效应是一个新的科学问题。为了研究河西绿洲边缘积沙带的形成原因,运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以及典型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河西绿洲边缘积沙带的21个样点的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西绿洲边缘积沙... 绿洲边缘积沙带的形成因素及其生态效应是一个新的科学问题。为了研究河西绿洲边缘积沙带的形成原因,运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以及典型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河西绿洲边缘积沙带的21个样点的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西绿洲边缘积沙带的分布趋势大致为东高西低、东宽西窄,大部分地段目前处于稳定阶段;积沙带上的优势种植物以天然柽柳最多,不同优势种植物的积沙带的迎风坡植被盖度及植被纯盖度差异较显著。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积沙带的高度和宽度是降水量、到沙源的距离、背风坡植被盖度和年平均风速等气候环境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积沙带的生态效应:一是自身作为一种障碍物的防护作用,二是阻截、减少流沙流沙进入农田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沙带高度 积沙带宽度 气候环境因子 典型相关因子 生态效应 甘肃河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度出砂井产能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梁丹 曾祥林 房茂军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6-68,154,共3页
在考虑疏松砂岩稠油油田出砂和防砂生产利弊的基础上,通过适度出砂生产,使油井产能在一定程度得到提高。在推导出出砂带表皮系数模型和防砂表皮系数模型的基础上,建立适度出砂井产能评价模型,并对产能影响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研究结... 在考虑疏松砂岩稠油油田出砂和防砂生产利弊的基础上,通过适度出砂生产,使油井产能在一定程度得到提高。在推导出出砂带表皮系数模型和防砂表皮系数模型的基础上,建立适度出砂井产能评价模型,并对产能影响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能随出砂带半径及渗透率的增大而提高,随着环空堆积砂厚度的增加和渗透率的降低而降低。与厚度相比,出砂带和环空堆积砂的渗透率对产能的影响更为明显。现场应用表明,不同防砂方式及防砂参数对适度出砂井的产能影响较大,应根据储层岩石粒度组成、泥质含量和矿物组分等多种因素选择合适的防砂方式及防砂参数,以期最大程度地提高油井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度出砂 产能 表皮系数 出砂带 环空堆积砂 疏松砂岩稠油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覆盖度行带式固沙林对土壤及植被的修复效应 被引量:20
20
作者 姜丽娜 杨文斌 +2 位作者 卢琦 姚云峰 蔺瑞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192-3204,共13页
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水分条件的制约,经过漫长的自然演替过程,逐步发育形成了广泛分布的低覆盖度植被,这些低覆盖度植被类型中存在大量的天然乔木疏林或稀疏灌丛,地表处于半流动状态,而配置成行带式后,能够完全固定流沙,并且不... 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水分条件的制约,经过漫长的自然演替过程,逐步发育形成了广泛分布的低覆盖度植被,这些低覆盖度植被类型中存在大量的天然乔木疏林或稀疏灌丛,地表处于半流动状态,而配置成行带式后,能够完全固定流沙,并且不同配置模式下行带式固沙林土壤与植被自然恢复程度不同。因此,通过对不同带宽的低覆盖度行带式固沙林对土壤及植被修复的影响研究,揭示了不同带宽行带式固沙林带间土壤因子与植被因子的变化过程,从而阐明行带式固沙林对带间植被自然恢复和土壤发育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行带式杨树固沙林能够明显的促进带间土壤与植被修复;带间距离的宽窄影响植被恢复及土壤发育效果;宽带间距固沙林带间植被多样性指数高,地上生物量大,根系生物量,总长度及表面积均高,土壤水分养分条件好,微生物数量大植物残体分解快,有利于植被的生长;模糊综合评估结果表明,不同带间距行带式固沙林土壤植被恢复程度不同,宽带间距20m的恢复效果>带间距15m>带间距10m。行带式固沙林通过带间宽度的变化可以调节植被与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窄带间距固沙林土壤与植被的相互作用则由于造林密度大而受到抑制。宽带间距可以明显加快土壤及植被修复的速度,进而缩短土壤及植被修复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覆盖度 行带式固沙林 带间距 自然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