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男性复杂肛门直肠畸形直肠末端神经节发育与脊髓/骶骨异常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泯名 侯金平 +3 位作者 冯伟 迭小红 向晨翥 王佚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5-270,共6页
目的 探讨男性复杂肛门直肠畸形(anorectal malformations,ARMs)患儿直肠末端神经发育情况与患者脊髓/骶骨异常的关系,以期提高对ARMs中肠神经发育异常的相关认识。方法 回顾性收集我院2015-2021年收治符合纳排标准的男性复杂ARMs患儿... 目的 探讨男性复杂肛门直肠畸形(anorectal malformations,ARMs)患儿直肠末端神经发育情况与患者脊髓/骶骨异常的关系,以期提高对ARMs中肠神经发育异常的相关认识。方法 回顾性收集我院2015-2021年收治符合纳排标准的男性复杂ARMs患儿的临床资料,在肛门成形术时取患者末端直肠标本,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神经节发育情况并进行分组(G1组:有神经节细胞;G2组:无神经节细胞)。利用影像学技术评估患者脊髓及骶骨是否存在异常,并将其与直肠末端肠神经节发育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患者139例,行肛门成形术时中位年龄为5.77(4.57,6.97)个月。G1组(80例,57.6%)与G2组(59例,42.4%)在ARMs病理类型、手术年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影像学证实出现脊髓异常(SCA)48例(34.5%),骶骨发育异常25例(18.0%),尾骨发育异常18例(12.9%)。G1组与G2组脊髓发育不良及骶骨发育异常发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脊髓发育不良中,终丝脂肪变性、脊髓空洞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1组、G2组正位及侧位SR值分别为(0.72±0.10 vs 0.67±0.12)、(0.77±0.09 vs 0.72±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相关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骶骨发育异常、终丝脂肪变、脊髓空洞为男性复杂ARMs患儿直肠末端神经节缺失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男性复杂性ARMs直肠末端神经节发育情况与脊髓及骶骨发育异常密切相关。骶骨发育异常、终丝脂肪变、脊髓空洞为男性复杂ARMs患儿直肠末端神经节缺失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门直肠畸形 末端直肠神经节 脊髓异常 骶骨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模型的制备 被引量:25
2
作者 张雨辰 张泓 +3 位作者 艾坤 鲍秋影 李景兴 匡静之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42-546,共5页
目的:提供一套较系统、可重复率高、可变系数低的神经源性膀胱模型的制备方案。方法:采用Hassan Shaker脊髓横断法并加以改良,在Hassan Shaker法的基础上改用国内动物造模常用的水合氯醛行腹腔麻醉,用牙科钩沿横断椎间隙横向钩出脊髓,... 目的:提供一套较系统、可重复率高、可变系数低的神经源性膀胱模型的制备方案。方法:采用Hassan Shaker脊髓横断法并加以改良,在Hassan Shaker法的基础上改用国内动物造模常用的水合氯醛行腹腔麻醉,用牙科钩沿横断椎间隙横向钩出脊髓,手术刀切断脊髓后反复刮扫以确定脊髓完全横断;并将此法运用于不同节段的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的制作,根据骶上和骶髓的分组选择不同的位置(T10/11和L2/3椎间隙)进行手术完全切断脊髓,并配合相应的术前、术后护理方案。结果:改良后的造模方案提高了造模后大鼠的存活率(骶上组80%,骶髓组90%)、成模率(骶上组70%,骶髓组80%)并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骶上组70%,骶髓组60%);造模后大鼠最大膀胱容量较空白组明显升高(P<0.01),与脊髓休克期相比,骶上组大鼠休克期后的最大膀胱容量明显降低(P<0.01),骶髓组大鼠容量较前无明显变化(P>0.05),脊髓休克期后骶髓组大鼠最大膀胱容量明显高于骶上组(P<0.01);经光镜观察,造模后大鼠的膀胱组织形态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病理损害。结论:采用改良Hassan Shaker法可制备大鼠骶上和骶髓不同节段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上脊髓损伤 骶髓损伤 神经源性膀胱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骶神经根磁刺激对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反射亢进的作用 被引量:13
3
作者 潘钰 陈晓松 +6 位作者 宋为群 王茂斌 杜巨豹 王昇晗 韩景璐 陈艳梅 罗跃嘉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18-520,共3页
目的:观察骶神经根磁刺激治疗对脊髓损伤所致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骶神经根磁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患者,共治疗10天,应用排尿日记、生存质量评分和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24h平均排尿次数减... 目的:观察骶神经根磁刺激治疗对脊髓损伤所致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骶神经根磁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患者,共治疗10天,应用排尿日记、生存质量评分和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24h平均排尿次数减少,平均单次排尿量明显增加,平均尿失禁次数相应减少,生存质量提高,治疗有效率达71.4%;尿流动力学结果提示,刺激后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显著增加,充盈末逼尿肌压力明显降低,最大尿流率明显增加。结论:骶神经根磁刺激通过抑制逼尿肌反射,增加膀胱测压容积,增加尿流率,从而改善尿频症状,减少尿失禁,提高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神经根磁刺激 脊髓损伤 逼尿肌反射亢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兔躯体(坐骨神经)和内脏(膀胱)初级传入神经元向骶髓后连合核区的投射—HRP跨越神经节追踪观察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继硕 秦秉志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1987年第1期49-55,136,共8页
本文作者研究了膀胱(内脏)及坐骨神经(躯体)初级传入纤维向脊髓的投射。发现内脏传入纤维和躯体本体觉粗纤维都向S_(2)—S_(4)节段后连合核区投射,两者的投射区有重叠。推测内脏传入和躯体本体觉传入的纤维在后连合核可能有汇聚。另外,... 本文作者研究了膀胱(内脏)及坐骨神经(躯体)初级传入纤维向脊髓的投射。发现内脏传入纤维和躯体本体觉粗纤维都向S_(2)—S_(4)节段后连合核区投射,两者的投射区有重叠。推测内脏传入和躯体本体觉传入的纤维在后连合核可能有汇聚。另外,根据躯体本体党纤维在髓内跨节段分布的范围和位置以及盆腔脏器初级传入的投射位置,结合文献分析和讨论了脊髓后连合核的位置和形态。提出在脊髓内存在着一个和脑部的孤束核在形态及功能上酷似的脊髓后连合核的见解。它在吻侧以对称的狭细细胞带起于胸髓下段,向尾侧逐渐扩大位于Ⅵ层内侧部,到骶髓成为位于中央管背外方的核团,S_(3)以下两侧者合并形成位于中央管背侧后连合区的较大核团,一直可追踪到尾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 坐骨神经 骶髓后连合核区 HRP跨越神经节追踪 家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CGRP,ENK样阳性纤维终末在猫骶髓后连合核内的分布特征及超微结构 被引量:4
5
作者 杜彦军 李继硕 秦秉志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205-208,共4页
本实验用免疫组化电镜技术对骶髓后连合核中SP祥、CGRP样、L-ENK样阳性终末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SP样阳性终末主要含圆形清亮小泡,间有少量颗粒囊泡,主要与中、小树突形成不对称型轴-树突触(93%);还可见到不对称型轴-体突触(5%);也可见... 本实验用免疫组化电镜技术对骶髓后连合核中SP祥、CGRP样、L-ENK样阳性终末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SP样阳性终末主要含圆形清亮小泡,间有少量颗粒囊泡,主要与中、小树突形成不对称型轴-树突触(93%);还可见到不对称型轴-体突触(5%);也可见到少量的轴-轴突触(2%),SP样阳性终末为突触后成分。CGRP样阳性终末以含圆形清亮小泡为主,有的终末内混有颗粒囊泡。大多数终末(89%)与树突构成轴-树突触,但以远侧树突为主;也有少数(6%)的CGRP样阳性终末与胞体形成轴-体突触;还观察到由阴性终末与CGRP样阳性终末构成的轴-轴突触。L-ENK样阳性终末以含圆形清亮小泡为主,有时可见散在的颗粒囊泡,多与中、小树突形成不对型轴-树突触(92%);也观察到轴-体突触(5%)和轴-轴突触(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物质 亮氨酸脑啡肽 骶髓后连合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骶3神经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反射亢进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6
6
作者 王彦彬 徐智慧 +2 位作者 诸靖宇 黄邦高 周鹏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24-225,共2页
目的观察骶3神经根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反射亢进的疗效。方法采用骶3神经根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患者32例,观察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的排尿日记、尿动力学检查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后,患者排尿次数、漏尿次数、充... 目的观察骶3神经根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反射亢进的疗效。方法采用骶3神经根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患者32例,观察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的排尿日记、尿动力学检查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后,患者排尿次数、漏尿次数、充盈末期逼尿肌压减少(P<0.05),残余尿量无明显改变(P>0.05),排尿量、最大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改善(P<0.05)。结论骶3神经根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反射亢进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逼尿肌反射亢进 骶神经 电针 尿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骶神经根对膀胱逼尿肌的支配作用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世民 侯春林 陈爱民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77-278,共2页
目的 :确定不同骶神经根对膀胱的支配频率和支配效能。方法 :总结在 10例圆锥上脊髓损伤患者 ,从马尾骶神经根途径进行膀胱功能重建时术中骶神经根电刺激的膀胱测压结果。结果 :对膀胱的支配频率 ,S3 占 10 0 % ,S4占 90 % ,S2 占 2 5 ... 目的 :确定不同骶神经根对膀胱的支配频率和支配效能。方法 :总结在 10例圆锥上脊髓损伤患者 ,从马尾骶神经根途径进行膀胱功能重建时术中骶神经根电刺激的膀胱测压结果。结果 :对膀胱的支配频率 ,S3 占 10 0 % ,S4占 90 % ,S2 占 2 5 % ;对膀胱的支配效能 ,S3 占 5 2 .2 % ,S4占 44 .9% ,S2 占 2 .5 %。 (S3 +S4)提供了膀胱压力的 97% ,S2 无论在支配频率和支配效能方面 ,作用均很小。结论 :膀胱逼尿肌的神经支配主要由S3 和S4提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逼尿肌 支配作用 临床意义 骶神经根 神经支配 电刺激 脊髓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骶神经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肠-肝轴的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白春宏 李双英 +2 位作者 刘浩 安洪 王莎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1775-1779,共5页
目的探讨骶3神经根电刺激对兔急性完全性脊髓损伤后肠-肝轴的作用。方法 1采用Fehlings脊髓损伤模型。2电生理研究:分别采用3个强度参数(6、8、10 V)和3个波宽(200、400、600μs)进行刺激,记录、分析和寻找最适合参数。3肠-肝轴体系研究... 目的探讨骶3神经根电刺激对兔急性完全性脊髓损伤后肠-肝轴的作用。方法 1采用Fehlings脊髓损伤模型。2电生理研究:分别采用3个强度参数(6、8、10 V)和3个波宽(200、400、600μs)进行刺激,记录、分析和寻找最适合参数。3肠-肝轴体系研究:新西兰成年白兔42只分为正常组(6只)、对照组(18只)和实验组(18只)。对照组和实验组又在截瘫后24、48、72 h无菌条件下取小肠、肝脏、肝门静脉血作为检验标本。肝脏进行细菌培养,门静脉血定量测定血清内毒素及ALT、AST和GGT;取小肠组织进行光镜、电镜观察并进行ZO-1免疫组化染色;HE染色观察肝脏形态。结果 1脊髓损伤后胃肠道生理均有变化,主要生理改变以单袋结肠和远端结肠的运动功能障碍较明显;骶神经电刺激能较好地恢复失神经肠道蠕动,促进排便。2经电刺激后,肠黏膜结构改善明显,肝脏细菌培养阳性率降低(12/18 vs 3/18,P<0.01);72 h肝门静脉血内毒素水平明显降低[(1.14±0.70)EU/L vs(0.07±0.05)EU/L,P<0.05];光镜观察肝脏结构改变明显减轻。24、48、72 h血液中ALT、AST和GGT数值均有统计学差异。经电刺激后,实验组各时间段ALT、AST和GGT数值虽然较正常组数值高,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骶3神经根电刺激能较好地恢复失神经肠道蠕动(主要单袋结肠、远端结肠),通过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少细菌移位和内毒素血症,减轻肝脏损害,从而阻碍肠-肝轴恶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神经刺激 脊髓损伤 肠道屏障功能 肠-肝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骶神经前根切断术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的初步报告 被引量:5
9
作者 侯春林 刘明轩 +1 位作者 衷鸿宾 陈爱民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277-279,共3页
目的:研究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的新手术方法。方法:利用骶神经根及骶丛神经相互间代偿的原理,设计了选择性骶神经前根切断术,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结果:术后患者膀胱痉挛明显缓解,膀胱贮尿及排尿功能得到明显改善,6... 目的:研究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的新手术方法。方法:利用骶神经根及骶丛神经相互间代偿的原理,设计了选择性骶神经前根切断术,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结果:术后患者膀胱痉挛明显缓解,膀胱贮尿及排尿功能得到明显改善,6个月后随访患者膀胱功能已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结论:选择性骶神经前根切断术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近期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选择性 骶神经切断术 膀胱痉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骶神经根切断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明轩 侯春林 +1 位作者 衷鸿宾 匡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6期317-320,共4页
目的:观察选择性骶神经根切断治疗脊髓损伤痉挛性膀胱的实际疗效,探讨骶神经根高选择性切断的治疗机制及最佳手术方式。方法:雄性家犬12 只,制备成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模型,根据骶神经切断方式分为A、B、C、D4 组,通过尿... 目的:观察选择性骶神经根切断治疗脊髓损伤痉挛性膀胱的实际疗效,探讨骶神经根高选择性切断的治疗机制及最佳手术方式。方法:雄性家犬12 只,制备成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模型,根据骶神经切断方式分为A、B、C、D4 组,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测及电生理观察,记录并计算骶神经切断前( 对照组)及术后各组各项功能性指标的变化,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B、C、D4 组术后膀胱容量均明显高于术前对照组,尿道压力均低于术前对照组,其中B 组的膀胱贮尿功能、排空能力、尿道压力均接近正常,且对犬阴茎勃起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高选择性骶神经根切断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有确实明显的疗效,是一种值得研究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痉挛性膀胱 骶神经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骶神经根磁刺激治疗逼尿肌反射亢进和急迫性尿失禁疗效观察 被引量:8
11
作者 潘钰 陈晓松 +6 位作者 朱琳 宋为群 王茂斌 王昇晗 韩景璐 陈艳梅 罗跃嘉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8年第5期473-475,共3页
目的观察骶神经根磁刺激对脊髓疾患所致逼尿肌反射亢进和急迫性尿失禁的影响。方法采用骶神经根磁刺激治疗脊髓疾患后逼尿肌反射亢进导致急迫性尿失禁患者15例,治疗10d,应用排尿日记、生活质量评分和尿流动力学检查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 目的观察骶神经根磁刺激对脊髓疾患所致逼尿肌反射亢进和急迫性尿失禁的影响。方法采用骶神经根磁刺激治疗脊髓疾患后逼尿肌反射亢进导致急迫性尿失禁患者15例,治疗10d,应用排尿日记、生活质量评分和尿流动力学检查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24h平均排尿次数减少,平均单次排尿量明显增加,平均尿失禁次数减少,生活质量提高,治疗有效率85.7%;尿流动力学检查显示,应用骶神经磁刺激后初尿意时膀胱容量增加(P<0.05),最大膀胱测压容量明显增加(P<0.01),充盈末逼尿肌压力明显降低(P<0.01)。结论骶神经根磁刺激通过抑制逼尿肌反射,增加膀胱测压容积,从而改善尿频症状,减少急迫性尿失禁,提高生活质量,是非常有应用前景的新型康复治疗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神经根磁刺激 逼尿肌反射亢进 急迫性尿失禁 脊髓疾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KF97541抑制大鼠骶髓后联合核神经元 被引量:1
12
作者 马红雨 宋世平 +3 位作者 董磊 罗丹 吕建晓 杨鲲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83-387,共5页
目的研究GABAB受体特异性激动剂SKF97541对骶髓后联合核(SDCN)神经元的作用。方法在大鼠骶段脊髓横切薄片上,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法记录骶髓后联合核神经元。电流钳记录模式下,观察SKF97541对神经元膜电位和动作电位发放的影响。电压钳模式... 目的研究GABAB受体特异性激动剂SKF97541对骶髓后联合核(SDCN)神经元的作用。方法在大鼠骶段脊髓横切薄片上,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法记录骶髓后联合核神经元。电流钳记录模式下,观察SKF97541对神经元膜电位和动作电位发放的影响。电压钳模式下,观察谷氨酸能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s)对SKF97541处理的变化。结果SKF97541(0.5μmol.L-1)通过作用于GABAB受体,减少SDCN神经元动作电位发放,同时促进细胞膜超极化。SKF97541在电压钳模式下,减少谷氨酸介导的微小EPSCs的频率,但对振幅无影响,提示SKF97541通过作用于突触前GABAB受体抑制谷氨酸释放。突触前刺激引起的突触后电位,也被SKF97541抑制。结论在骶髓后联合核,SKF97541通过作用于突触后GABAB受体,直接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和动作电位发放;并通过突触前GABAB受体,抑制谷氨酸的释放。以上结果提示SKF97541的抑制作用可能抑制骶髓后联合核神经元对伤害性信息的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 骶髓后联合核 谷氨酸 GABAB受体 SKF97541 全细胞记录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电压的骶神经刺激对脊髓损伤大鼠肠道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浩 白春宏 +3 位作者 孙明林 张鹏 张超 宋家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05-1108,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电压的骶神经刺激对脊髓损伤大鼠肠道的影响,寻求最佳的刺激参数。方法:应用RM6240c将不同刺激电压1V、2V、4V、8V分别作用于脊髓损伤大鼠的骶神经根,刺激7d后,通过测定各组大鼠的肠道生物电、肠道通透性、肠道动力以及肠... 目的:研究不同电压的骶神经刺激对脊髓损伤大鼠肠道的影响,寻求最佳的刺激参数。方法:应用RM6240c将不同刺激电压1V、2V、4V、8V分别作用于脊髓损伤大鼠的骶神经根,刺激7d后,通过测定各组大鼠的肠道生物电、肠道通透性、肠道动力以及肠道的形态学改变来比较各组的肠道功能恢复差异。结果:不同刺激组肠道生物电峰值和肠道动力均高于对照组,肠道通透性以及肠道的形态学较对照组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不同电压的骶神经刺激均能够改善脊髓损伤大鼠肠道功能障碍,其中刺激电压4V对脊髓损伤后大鼠肠道功能的改善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神经电刺激 电压 刺激参数 脊髓损伤 肠道功能障碍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刺激排尿中圆锥部完全性骶部去传入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张世民 侯春林 徐瑞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5-116,共2页
目的:为从脊髓圆锥部进行完全性骶部去传入手术提供解剖基础。方法:解剖10具成人脊柱脊髓标本,测量圆锥终末点至不同骶髓节段的距离。结果:脊髓圆锥长约3cm,位于T12至L1椎体水平。从圆锥终末点S3和S2节段的长度分别为(1... 目的:为从脊髓圆锥部进行完全性骶部去传入手术提供解剖基础。方法:解剖10具成人脊柱脊髓标本,测量圆锥终末点至不同骶髓节段的距离。结果:脊髓圆锥长约3cm,位于T12至L1椎体水平。从圆锥终末点S3和S2节段的长度分别为(15.9±2.3)mm和(21.6±2.7)mm。结论:在电刺激排尿时,切除圆锥终末背侧最远段25mm的后根根丝,可完全切断S2及其以下的骶部传入纤维,获得彻底的膀胱去传入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电刺激排尿 脊髓圆锥 骶部去传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icin引起外周神经跨越神经节溃变的超微结构研究
15
作者 杜彦军 秦秉志 李继硕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129-133,共5页
为了探索神经毒剂Ricin对神经元溃变过程中的效用及最佳用量的效果,将10%Ricin注射于坐骨神经分支中,按梯次剂量将实验动物分组,分别于术后不同存活时间观察后根节神经元的溃变状态及过程,并在电镜下观察骶髓后连合核内的溃变终末像。... 为了探索神经毒剂Ricin对神经元溃变过程中的效用及最佳用量的效果,将10%Ricin注射于坐骨神经分支中,按梯次剂量将实验动物分组,分别于术后不同存活时间观察后根节神经元的溃变状态及过程,并在电镜下观察骶髓后连合核内的溃变终末像。结果表明注射6μl的10%Ricin、存活5-7天的材料,初级传入终末溃变的超微结构像最佳。Ricin所致的跨节溃变终末呈现多型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IN 超微结构 跨越神经节 溃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素受体参与骶髓后联合核神经元突触传递 被引量:1
16
作者 马红雨 任曲 +3 位作者 魏利召 罗丹 安映红 杨鲲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413-1417,共5页
目的研究辣椒素受体对大鼠骶髓后联合核(SDCN)神经元突触传递的影响。方法在脊髓骶段横切薄片上,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法记录骶髓后联合核神经元谷氨酸能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s)和γ-氨基丁酸(GABA)能抑制性突触后电流(IPSCs),比较激动辣... 目的研究辣椒素受体对大鼠骶髓后联合核(SDCN)神经元突触传递的影响。方法在脊髓骶段横切薄片上,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法记录骶髓后联合核神经元谷氨酸能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s)和γ-氨基丁酸(GABA)能抑制性突触后电流(IPSCs),比较激动辣椒素受体后上述突触电流的变化;观察激动辣椒素受体对SDCN神经元动作电位发放的影响。结果辣椒素受体被其特异性激动剂辣椒素(1μmol.L-1)激动后,自发EPSCs(sEPSCs)的频率和振幅均有明显增加(P<0.05,n=17)。在河豚毒素(0.5μmol.L-1)存在的条件下,辣椒素明显增加微小EPSCs(mEPSCs)的频率(P<0.01,n=13),但对mEPSCs的振幅无影响(P>0.05,n=13),提示辣椒素的作用在突触前。辣椒素也明显增加动作电位发放(P<0.05,n=19)。上述作用均可被辣椒素受体特异性拮抗剂capsazepine(10μmol.L-1)阻断。辣椒素也增加GABA能的自发IPSCs(sIPSCs)的频率(P<0.05,n=20),但对其不依赖动作电位的微小IPSCs(mIPSCs)的频率或振幅均无作用(P>0.05,n=9)。结论在SDCN,辣椒素受体主要表达于兴奋性突触终末;激动辣椒素受体影响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活动,并可能参与痛觉信息在脊髓水平的传递和调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髓后联合核 谷氨酸 Β-氨基丁酸 辣椒素受体 全细胞记录 脊髓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入路骶神经电刺激器植入的解剖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7
作者 吴洁石 徐瑞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69-372,共4页
目的讨论腹腔镜下骶前方植入骶神经电刺激电极手术入路解剖及手术可行性。方法在20具成人尸体标本上模拟腹腔镜下显露骶骨前第2~4骶神经前支手术,观察骶骨前方第2~4骶神经前支的形态特征和骶孔周围可能损伤重要血管的区域。结果第2~4骶... 目的讨论腹腔镜下骶前方植入骶神经电刺激电极手术入路解剖及手术可行性。方法在20具成人尸体标本上模拟腹腔镜下显露骶骨前第2~4骶神经前支手术,观察骶骨前方第2~4骶神经前支的形态特征和骶孔周围可能损伤重要血管的区域。结果第2~4骶神经前支出骶前孔至汇成骶丛的长度:S2左(32.62±3.15)mm,右(31.46±3.28)mm;S3左(21.96±2.59)mm,右(20.61±3.14)mm;S4左(15.04±1.64)mm,右(16.09±1.38)mm。骶外侧动脉的脊支动脉进入骶前孔的方位主要为内上象限。臀下动脉穿过神经时比较偏外侧靠近神经汇合处。骶椎旁静脉在第2~4骶前孔处与骶外侧动脉伴行,脊支静脉出骶前孔的位置与动脉一致。结论骶骨前方第2~4骶神经前支游离的长度能够达到硬膜外型骶神经电刺激器电极植入的要求。手术中骶前孔内侧为血管易损伤的危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骶神经根 腹腔镜 电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