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优化人才配置策略促进东北乡村经济振兴
1
作者 马旭 《东北亚经济研究》 2024年第1期48-60,共13页
东北乡村经济振兴是东北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目前,东北乡村经济振兴取得了一定成果,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农村农业生产智能化、数字化、科技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推进,但也存在着科技投入不足、民营经济动力不足、农村集体... 东北乡村经济振兴是东北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目前,东北乡村经济振兴取得了一定成果,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农村农业生产智能化、数字化、科技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推进,但也存在着科技投入不足、民营经济动力不足、农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高层次人才缺乏、三次产业融合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还需提高等问题。人才是推进东北乡村经济振兴的智力支撑,因此要针对东北乡村经济振兴的阻碍因素,优化人才配置,引育并举,不断丰富东北乡村经济振兴的“智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 乡村经济振兴 人才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农房采暖需求及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方案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鹏苏 《制冷与空调(四川)》 2024年第4期531-536,共6页
东北地区清洁取暖改造工作正处于关键时期,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是保障该项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但现有关于东北地区农房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技术节能率及经济性的综合性研究较为缺乏,难以指导技术方案选取。通过实地调研获取东北地区典型... 东北地区清洁取暖改造工作正处于关键时期,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是保障该项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但现有关于东北地区农房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技术节能率及经济性的综合性研究较为缺乏,难以指导技术方案选取。通过实地调研获取东北地区典型户型、围护结构特点和采暖需求特征,利用DeST建模计算多种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技术的节能率,并综合考虑节能效果和经济效益确定适宜当地的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方案。结果表明,当地农房主要为三间半式和两间半式户型,采暖房间数主要为2-3间,且70%的农户主要在1间有炕的卧室活动,呈现部分时间全部采暖空间为主的采暖特征。简易阳光房+30mm北墙EPS保温的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方案,节能率达到17.4%,总改造费用最低,仅为2354元,是兼顾节能与经济的优选方案。研究结果可为东北地区农房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和清洁取暖工作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农房 采暖需求 围护结构保温 节能率 经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江苏省农村调查资料及其价值初探
3
作者 姚鹏 朱冠楠 《古今农业》 2024年第3期72-79,47,共9页
进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伴随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矛盾加深,中国农村顿时陷入崩溃境地,于是出现中国农村调查的潮流。江苏省是民国时期的京畿之地,是开展农村调查次数最多的地区之一,留下了大量高质量的调查报告资料。对于民国时期农... 进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伴随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矛盾加深,中国农村顿时陷入崩溃境地,于是出现中国农村调查的潮流。江苏省是民国时期的京畿之地,是开展农村调查次数最多的地区之一,留下了大量高质量的调查报告资料。对于民国时期农村调查资料的整理与利用,国内学者已经进行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围绕这一时期的农村调查资料形成了许多论著。然而,目前仍缺乏对民国时期江苏省农村调查资料及其价值的全面和系统的深入研究。本文对民国时期江苏省农村调查资料的概况、内容、特点与价值作了全面的梳理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调查 民国时期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国初期增产节约运动的组织宣传研究(1950—1952)——以南郑专区为例
4
作者 李港 《安康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46-53,共8页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党和政府既要恢复国内经济建设,稳定社会秩序,还要应对国际挑战,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基于此,党中央决定开展一场增产节约运动。南郑专区增产节约运动肇始于应对灾情的生产自救运动,后融为一体,不分彼此。自运...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党和政府既要恢复国内经济建设,稳定社会秩序,还要应对国际挑战,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基于此,党中央决定开展一场增产节约运动。南郑专区增产节约运动肇始于应对灾情的生产自救运动,后融为一体,不分彼此。自运动开展以来,南郑专区增产节约委员会、南郑专区抗美援朝分会、南郑专区总工会等机构负责组织事宜,发挥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政治优势,同时积极构建宣传网络,利用黑板报、漫画、业余剧团以及劳动英模等方式开展宣传动员,夯实群众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国初期 南郑专区 增产节约 组织宣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村金融体制变迁70年 被引量:5
5
作者 孙同全 冯兴元 +1 位作者 张玉环 董翀 《农村金融研究》 2019年第10期3-16,共14页
建国70年来,中国农村金融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演变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农村金融体系初步建立,形成以国有银行为主、以信用合作和民间借贷为辅的农村金融体制;第二阶段是形成国家银行一体化的计划体... 建国70年来,中国农村金融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演变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农村金融体系初步建立,形成以国有银行为主、以信用合作和民间借贷为辅的农村金融体制;第二阶段是形成国家银行一体化的计划体制。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按照农村金融机构市场化和农村金融市场开放两条主轴不断演化,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农村金融市场初步形成、各类金融机构分工协作、现代农村金融市场初步形成和普惠金融体系建设,总体上朝着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这一目标不断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体系也在逐步完善。但是,建设适合"三农"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和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路还很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国70年 农村金融 体制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乡村权力结构的崩溃与重组 被引量:3
6
作者 李晔晔 孙红艳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2-69,共8页
国民政府的建立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标志性事件,此前规模宏大的国民革命既颠覆了原有的北洋政权,也对乡村政治产生重大影响。国民政府建立后,地方自治推行的失败使得国民政府未能自上而下构建乡村基层权力网络,国家权力的组织、功能边界... 国民政府的建立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标志性事件,此前规模宏大的国民革命既颠覆了原有的北洋政权,也对乡村政治产生重大影响。国民政府建立后,地方自治推行的失败使得国民政府未能自上而下构建乡村基层权力网络,国家权力的组织、功能边界并未得以大幅扩张,清末以来社会自然演绎形成的乡村权力结构仍然顽固存在。国民政府对乡村的治理是通过乡绅阶层为中介实现的,同时乡绅阶层借助于保甲制与国家权力之间构成制度上的关联,进而获得政治权威。这导致国家权力未能实现现代意义上的乡村治理,也为国民政府的最终崩溃埋下了伏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乡村社会 权力结构 崩溃 重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乡村师范教育实践探析 被引量:4
7
作者 霍东娇 曲铁华 《当代教育与文化》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4-89,共6页
自清末新政以来,我国便开启了教育现代化的征程。可以说,没有乡村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而乡村教育在向教育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乡村师范教育功不可没。探究历史发端的根源,了解民国时期乡村师范教育发展概况,通过对师... 自清末新政以来,我国便开启了教育现代化的征程。可以说,没有乡村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而乡村教育在向教育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乡村师范教育功不可没。探究历史发端的根源,了解民国时期乡村师范教育发展概况,通过对师范教育下乡、乡村师范学校筹办以及师范学校招生情况的描摹,还原乡村师范教育早期面貌,以期实现对当下农村教师重要性以及农村教师问题的历史性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乡村师范教育 实践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区水土保持投资及其对农村经济影响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杨倩 李锐 陈祥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46-149,共4页
西南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之一,依据1988-2005年的统计与调查资料,对该区水土保持投资来源、使用方向与效果以及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①该区水土保持投资总体呈上升趋势,政府对该区水土保持累计投资61.4亿... 西南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之一,依据1988-2005年的统计与调查资料,对该区水土保持投资来源、使用方向与效果以及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①该区水土保持投资总体呈上升趋势,政府对该区水土保持累计投资61.4亿元,群众投劳折资54.5亿元;②水土保持投资主要用于造林、种草与基本农田建设等,投入经济林建设资金由17.7%上升到21.3%,以粮食为主的单一种植结构转变为以粮、果、林、茶、草的多元结构。③新增水土保持措施累计增加农业产值达537.6亿元,农民纯收入也随之增长1 909.6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农村经济 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合作社的安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途径探讨 被引量:14
9
作者 肖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9期14375-14377,共3页
以皖南宣城市和皖北阜阳市为例,介绍了安徽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了安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4种发展模式:"经济人领办型",其主要形式是"专业合作社+农户",采取保护价收购;"龙头企业带动型",其主要... 以皖南宣城市和皖北阜阳市为例,介绍了安徽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了安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4种发展模式:"经济人领办型",其主要形式是"专业合作社+农户",采取保护价收购;"龙头企业带动型",其主要形式是"公司+农户"或"公司+协会+农户";"主导产业促进型",通过发展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民间力量推动型",这种模式是依托民间力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探讨了安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两条路径:一是"民间力量推动型"与"经济人领办型"相结合,该模式适用于安徽北部一些贫困地区;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型"与"主导产业促进型"相结合,该模式适用于安徽南部经济水平较广达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省 农村合作社 区域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乡村建设与规划师的职责——基于广西百色华润希望小镇乡村建设实验的思考 被引量:10
10
作者 王伟强 丁国胜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7-32,40,共7页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探索适合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乡村建设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而当前活跃的乡村建设实践则为理论创新提供了基础。广西百色华润希望小镇是国内首例由央企捐建,政府、村民及高校机构等联合运作的乡村建设实验,具有一定的理论和...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探索适合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乡村建设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而当前活跃的乡村建设实践则为理论创新提供了基础。广西百色华润希望小镇是国内首例由央企捐建,政府、村民及高校机构等联合运作的乡村建设实验,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意义。本文在对百色华润希望小镇乡村建设实验讨论的基础上,针对当前乡村发展面临的挑战,以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构建起包括改善建成环境、扶持产业经济和重构社会组织"三位一体"的乡村建设理论及运行机制,并阐述其在百色华润希望小镇的具体实施与成效。最后,对该理论及实践进行检讨,探讨了乡村规划与乡村建设的关系以及乡村规划师在乡村建设中的职责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乡村建设 规划师职责 建成环境改造 产业经济帮扶 社会组织重构 广西百色华润希望小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与生态变迁 被引量:12
11
作者 赵珍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0-45,共6页
清代至民国时期甘青宁地区农牧交界带农耕和游牧民族因生存而争夺“草场和耕地资源”,此消彼涨的纷争和一些不适当的经济活动,一方面弱化了这里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使人居自然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失衡加重。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 清代至民国时期甘青宁地区农牧交界带农耕和游牧民族因生存而争夺“草场和耕地资源”,此消彼涨的纷争和一些不适当的经济活动,一方面弱化了这里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使人居自然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失衡加重。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乃至武装冲突事件,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至民国 甘青宁 农牧经济 消长 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发展经济的基本经验——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 被引量:15
12
作者 汪海波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14,共12页
中国近70年来发展经济的基本经验可以从十个方面总结,包括成功地进行三次经济变革,发挥作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和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双重叠加的作用,实现工业化与现代化的相互促进,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相互促进,实现丰富劳动力资... 中国近70年来发展经济的基本经验可以从十个方面总结,包括成功地进行三次经济变革,发挥作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和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双重叠加的作用,实现工业化与现代化的相互促进,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相互促进,实现丰富劳动力资源的大幅增长与各层次教育的迅速发展相结合,实现丰富的国土资源、广阔的天空资源与工业化、现代化技术相结合,发挥优秀文化传统的作用,得益于经济全球化空前未有的大发展,得益于长期的国际和平环境,以及发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发展经济 科学技术 工业化 现代化 城镇化 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生态环境治理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方略探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云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44-248,共5页
西部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的产生,有其自身生态系统脆弱和自然条件恶劣方面的因素,但更重要是人为经济活动的影响、破坏所导致。长期以来的研究和实践证明,西部地区出现严重生态恶化和经济贫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人口数量超过自然资源... 西部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的产生,有其自身生态系统脆弱和自然条件恶劣方面的因素,但更重要是人为经济活动的影响、破坏所导致。长期以来的研究和实践证明,西部地区出现严重生态恶化和经济贫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人口数量超过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解决这些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有计划地实施生态转移战略,降低这些地区的人口压力,逐步把西部人口降低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以内,在此基础上,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地区 生态环境 农村经济 治理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乡村合作社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玉敏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7-101,共5页
民国时期,源于近代西方的经济组织———合作社,在乡村中发展起来并在呈现出独特的生发轨迹,表现为:由多种社会政治力量推动于困窘的小农经济环境中产生;具有发展不独立、业务内容倾斜、组织规模小型化、地域分布不均等“非常态”特征;... 民国时期,源于近代西方的经济组织———合作社,在乡村中发展起来并在呈现出独特的生发轨迹,表现为:由多种社会政治力量推动于困窘的小农经济环境中产生;具有发展不独立、业务内容倾斜、组织规模小型化、地域分布不均等“非常态”特征;负有改造社会经济的使命,而实际经济绩效不足,但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村社会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乡村合作社 特征 发展轨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翰笙与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农业经济学 被引量:1
15
作者 郑京辉 李静体 《保定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63-67,共5页
马克思主义农业经济学是民国时期中国农业经济学发展的重要一支,它的建立为近代不断破败的农村经济找到了正确的出路,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社会革命的理论基石。陈翰笙作为马克思主义农业经济学的先驱,他在民国时期进行了大量农村调查与研究... 马克思主义农业经济学是民国时期中国农业经济学发展的重要一支,它的建立为近代不断破败的农村经济找到了正确的出路,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社会革命的理论基石。陈翰笙作为马克思主义农业经济学的先驱,他在民国时期进行了大量农村调查与研究,为此学科培养了一批人才,创建了正确的科学方法论与理论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农业经济学 农村经济调查 陈翰笙 民国时期农村经济 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 卜凯 农场管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对农村的适应及其评价 被引量:1
16
作者 申培轩 陈士俊 《职业技术教育》 2005年第7期66-68,共3页
民国时期,我国职业教育调整了教育内容和方式,加强了与农村的联系,主要通过实施农业推广制和开展乡村教育运动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具有向现代教育迈进的可能性,其主要举措对当今职业教育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民国时期 职业教育 农业推广制 乡村教育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民国时期浙江省乡村基层警察之补助组织 被引量:1
17
作者 管勤积 杨焕鹏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9年第3期119-126,共8页
民国时期国家为了强化对基层的控制与管理,陆续将现代的警察体系引入到乡村基层,以图改革中国传统的乡村治安体系。然限于警力缺乏等因素,这就导致了民国时期基层警察体系最为明显的一个特征便是存在名目繁多的警察之补助组织,这种状况... 民国时期国家为了强化对基层的控制与管理,陆续将现代的警察体系引入到乡村基层,以图改革中国传统的乡村治安体系。然限于警力缺乏等因素,这就导致了民国时期基层警察体系最为明显的一个特征便是存在名目繁多的警察之补助组织,这种状况的存在一方面反映了国家向基层政治的渗透,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民国时期国家对基层控制之薄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乡村基层 警察体系 补助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乡村小学校与私塾的博弈(1912—1937)——以安徽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18
作者 柳丽娜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4期150-157,共8页
1912至1937年,乡村小学校与乡村私塾并存于乡村社会且相互博弈。一方面,乡村小学校强势进场,政府通过制定奖进、改良、改造乃至直接取缔的政策,压缩私塾在乡村社会的生存空间,乡村私塾遭受到了冲击。另一方面,乡村小学校办理成效不彰,... 1912至1937年,乡村小学校与乡村私塾并存于乡村社会且相互博弈。一方面,乡村小学校强势进场,政府通过制定奖进、改良、改造乃至直接取缔的政策,压缩私塾在乡村社会的生存空间,乡村私塾遭受到了冲击。另一方面,乡村小学校办理成效不彰,出现乡村学龄儿童进入小学校就学的占比较低,师生人数普遍过少,常有学生缺席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乡村小学校办学质量参差不齐等现象,乡村私塾反获乡民优选。乡村小学校与乡村私塾分别作为新式教育和旧式教育的代表,交织与博弈于乡村地区,反映出这一时期乡村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艰难与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乡村小学校 乡村私塾 博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的农村职业教育及其当代启示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鹏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57-61,共5页
农村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对象专指农民,教育内容以农业教育为主,对职业教育及农村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民国时期的农村职业教育产生并发展于复杂社会环境,在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且相对独立,并在职... 农村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对象专指农民,教育内容以农业教育为主,对职业教育及农村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民国时期的农村职业教育产生并发展于复杂社会环境,在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且相对独立,并在职业教育的制度、政策建设及实践层面有较大进步,具有西化色彩浓、重视程度高、注重实践教育等特点。应吸取和借鉴民国时期农村教育的经验教训,转变发展观念,加强职业教育法制建设,注重实效,保障农村职业教育投入,促进多元办学,以推动当前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农村职业教育 教育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地区农商文旅融合“破题出圈”的对策建议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植 梁国栋 李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4期240-243,共4页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农商文旅融合发展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增强了农业的现代多元价值,有利于实现乡村产业的跨界融合,已成为解决西部地区农业短板弱项的重要突破口。在新的国际语境和国家战略部署下,西部地区农...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农商文旅融合发展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增强了农业的现代多元价值,有利于实现乡村产业的跨界融合,已成为解决西部地区农业短板弱项的重要突破口。在新的国际语境和国家战略部署下,西部地区农商文旅融合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巨大优势,同时也面临着时代挑战。针对融合发展的难点与重点,需要对创新要素认知体系进行更新与拓展,善用“破圈化”思维对传统人、财、物和机制组合的体系建设加以外延和丰富。要从主体维度集智协作联合攻关、资源维度深耕历史底蕴创新文化传承、市场维度创新营销思路打造“农业网红”、制度维度补齐相关短板,大力激活农商文旅融合发展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商文旅融合 产业经济 农业多功能 乡村振兴 西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