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今、古文经学之争与中国近现代文学变革
1
作者 姜荣刚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153,共12页
今文经学于晚清的再度勃兴,为其时“文学界革命”的发生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与理论基础。为应对今文经学家的挑战,古文经学派也提出了针锋相对的文学变革思路,这不仅使中国近现代文学变革形成了双峰并峙的独特景观,也引起了时人对文... 今文经学于晚清的再度勃兴,为其时“文学界革命”的发生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与理论基础。为应对今文经学家的挑战,古文经学派也提出了针锋相对的文学变革思路,这不仅使中国近现代文学变革形成了双峰并峙的独特景观,也引起了时人对文学本质与文学变革的多元思考与实践。今、古文经学之争一直持续到“五四”新文学运动,由于受西学东渐的遮蔽,这一来自传统内部的重要动力长期以来未能得到学界应有的关注,从而影响了对中国近现代文学变革全面而深入的探索与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现代 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 文学观 文学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逻辑:基于“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哲学审视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梦琰 王强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65,共9页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实践探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的成果。文章认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逻辑不能仅从知性-理论逻辑来揭示,更需要从历史逻辑揭示其辩证的演进...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实践探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的成果。文章认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逻辑不能仅从知性-理论逻辑来揭示,更需要从历史逻辑揭示其辩证的演进路径。即回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端的源头——古今中西之争,然后“还原”这一文明现代发展的历史内在逻辑,从而站在人类“世界历史”的高度评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意义。这就是“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哲学审视,也是当前亟待推进的。其一,从历史逻辑的起点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逻辑起点并非文明内在自然演化的结果,而是在“古今中西之争”双重辩证逻辑中展开的。即一方面要从民族历史走进现代化的世界历史,另一方面又要走出“东方从属西方”的世界历史,这就是“第二个结合”发生的社会历史辩证法。其二,从普遍性“世界历史”的辩证演进来看,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是与马克思主义的引入结合在一起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代化历史中巩固了其自身主体性,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其三,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的世界历史意义,作为轴心文明时代世界三大文明形态之一的中华文明,在经历了辩证发展的现代世界历史进程之后,最终也将在面向未来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上展现典范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第二个结合 历史哲学 古今中西 从后思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侃先生古本音说中的声韵“相挟而变”理论——兼论古今音变的“条件” 被引量:6
3
作者 王宁 黄易青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9-67,共9页
黄侃古本音说认为,声母与韵母的洪细是相和谐的,上古音最初声母和韵母都是洪音,中古音的细音,是最初的上古音变化的结果。古今声音的变化,声母变则韵母也跟着变;韵母变就说明声母已经变,声母变的最主要标志就是声母后头i介音的产生。这... 黄侃古本音说认为,声母与韵母的洪细是相和谐的,上古音最初声母和韵母都是洪音,中古音的细音,是最初的上古音变化的结果。古今声音的变化,声母变则韵母也跟着变;韵母变就说明声母已经变,声母变的最主要标志就是声母后头i介音的产生。这是黄侃的声韵相挟而变理论。声韵相挟而变理论是在综合考察大量古代汉语语言文字现象,并继承清代古音研究精华而提出的。一些用现当代古音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也支持声韵相挟而变理论。这个理论启发我们对古今音变发生"条件"的通行说法提出怀疑。古今音变"条件"可以有新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侃 古音学 音变 “相挟而变”理论 声母 韵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体育文化生态的历史演变论绎 被引量:14
4
作者 王洪珅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共6页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历史研究法,在阐明中国体育文化生态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对中国体育文化生态进行阶段式总结与阐释。认为:古代中国体育文化生态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保持稳定,并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平衡,总体呈"自然而然&qu...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历史研究法,在阐明中国体育文化生态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对中国体育文化生态进行阶段式总结与阐释。认为:古代中国体育文化生态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保持稳定,并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平衡,总体呈"自然而然"的基本样貌;近代中国体育文化生态因中西文化对抗和社会大变革而失衡,且在"龙虎交争"的现实境况中发生变化;现代中国体育文化生态面临"西化"挑战,且处于彻底失衡的边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文化 文化生态 古代 近代 现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及近现代译名研究回顾 被引量:5
5
作者 王英姿 许宏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39-144,共6页
自佛经翻译到民国时期的译名研究,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目的明确,注重实践应用,各个时期的研究成果几乎都是为了解决各自当时遇到的译名问题,以期达到译名统一的最终目的;二是理论意识逐步增强,各期的研究者都从译名实践中总结出一些规... 自佛经翻译到民国时期的译名研究,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目的明确,注重实践应用,各个时期的研究成果几乎都是为了解决各自当时遇到的译名问题,以期达到译名统一的最终目的;二是理论意识逐步增强,各期的研究者都从译名实践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或规则,特别是民国时期有关音译、义译的讨论和有关翻译名实、名义的讨论为后来的译名研究打下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 近现代 译名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文学”的知识考古——论中国儿童文学不是“古已有之” 被引量:20
6
作者 朱自强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1-105,共5页
关于中国儿童文学是"古已有之"还是"现代"文学的学术讨论,是事关儿童文学学科建设的重大问题。儿童文学不是一个"实体",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建构出来的一个观念。依据建构主义的本质论,对"儿童文... 关于中国儿童文学是"古已有之"还是"现代"文学的学术讨论,是事关儿童文学学科建设的重大问题。儿童文学不是一个"实体",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建构出来的一个观念。依据建构主义的本质论,对"儿童文学"这一观念进行知识考古,就会发现,中国的"儿童文学"这一观念,是在从古代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清末民初这一历史时代产生、发展起来的。在中国,"儿童文学"没有古代,只有现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文学 观念 建构主义 古代 现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年间野生稻和栽培稻(O.sativa.L)分布区逆向分离的过程及动力 Ⅰ.古今野生稻和栽培稻(O.sativa.L)的分布与人口分布的关系 被引量:1
7
作者 黄璜 廖晓兰 +1 位作者 王思明 黄国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19-126,共8页
2000a间,中国境内野生稻分布区域由2495575km2缩减至1371094km2,减少了45.06%;分布纬度北界由38°3′N南移至28°14′N,南移9°49′、1140km;中国境内栽培稻分布区... 2000a间,中国境内野生稻分布区域由2495575km2缩减至1371094km2,减少了45.06%;分布纬度北界由38°3′N南移至28°14′N,南移9°49′、1140km;中国境内栽培稻分布区域由4081860km2增加至9600000km2,增加了135.00%;分布北界由38°N北移至53°29′N,北移15°29′、1700km。人口分布重心主要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对该区域野生稻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而促进栽培稻的发展,必须建立野生稻自然保护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区 野生稻 人口 栽培稻 逆向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启蒙的自我澄清:在神人、古今与中西之间 被引量:10
8
作者 任剑涛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5-16,245-249,共17页
启蒙具有相当复杂的内涵。启蒙与启蒙运动不能混为一谈。启蒙不是先知先觉者对后知后觉者的开启鸿蒙,而是人们对运用理性的共同提示。启蒙在神人、古今与中西之间划分出了界限,但并不是将相关的两者切割开来而已。启蒙筹划的是在"... 启蒙具有相当复杂的内涵。启蒙与启蒙运动不能混为一谈。启蒙不是先知先觉者对后知后觉者的开启鸿蒙,而是人们对运用理性的共同提示。启蒙在神人、古今与中西之间划分出了界限,但并不是将相关的两者切割开来而已。启蒙筹划的是在"人为自己立法"的总体处境下,人类如何面对启蒙的生存状态,谋划确切了解世界、有效改造社会的事业。就此而言,启蒙具有恒久的价值。对中国而言,启蒙是转型中国必予重视的基本精神,它既有利于推动中国人面对现实,也有助于中国人应接现代转型的任务,促使中国走出发展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 神人 古今 中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律转型的因应之道——沈家本与晚清刑律变迁 被引量:8
9
作者 陈新宇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17,共15页
作者问题存在争议的《删除律例内重法折》乃由沈家本而非伍廷芳主导,废除凌迟等酷刑重法是清末先进法律专家们的共识,沈家本起到画龙点睛和临门一脚的关键作用。近代刑法典《大清新刑律》最初并非为立宪而制定,但清末预备立宪对其编纂... 作者问题存在争议的《删除律例内重法折》乃由沈家本而非伍廷芳主导,废除凌迟等酷刑重法是清末先进法律专家们的共识,沈家本起到画龙点睛和临门一脚的关键作用。近代刑法典《大清新刑律》最初并非为立宪而制定,但清末预备立宪对其编纂进程产生重大影响,为此沈家本务实地提出编定古典律例模式的《大清现行刑律》作为过渡的计划,近代刑事立法因此出现了新旧两部刑法典并行编纂的特殊现象。沈家本在古今方面着力于复古,辨析中国法制的汉唐与明清之别,试图恢复古典法意;在中外方面着力于会通,不拘于中外有别的成见,试图以古典中国的情理来融会贯通近代西方的法理。他对近代中国“法理”一词,有创造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转型 古今中外 法理 沈家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散文概念的变迁及散文范畴的界定 被引量:5
10
作者 渠晓云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3-117,共5页
关于“中国古代散文”的界定历来是学界争论的焦点,将“散文”这一术语置于古代、现代、西方三维视角来加以观照,散文范畴的界定只能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界定,而这种界定是基于对散文文体作历史流变考察的基础之上的。中国古代散文无论... 关于“中国古代散文”的界定历来是学界争论的焦点,将“散文”这一术语置于古代、现代、西方三维视角来加以观照,散文范畴的界定只能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界定,而这种界定是基于对散文文体作历史流变考察的基础之上的。中国古代散文无论是骈散之争还是韵散之争,都属于“文”内部的矛盾。无论用什么术语来指称它,它就是这样一种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散文 现代意义 范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各自源流与运行轨迹 被引量:3
11
作者 范伯群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2-86,共5页
新文学受外来新兴思潮的推动而发生;通俗文学则继承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而加以改良。源流不同而运行轨迹也就各异。过去将这种"不同"视为"对立",今天则应看到这种"各异"亦可能会形成"互补"。本... 新文学受外来新兴思潮的推动而发生;通俗文学则继承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而加以改良。源流不同而运行轨迹也就各异。过去将这种"不同"视为"对立",今天则应看到这种"各异"亦可能会形成"互补"。本文通过论证试图说明,在"重写文学史"中应当纠正过去的那种偏颇,妥善解决"古今贯通"与"多元共生"这两大关键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流 轨迹 互补 贯通古今 多元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现代古农书整理及价值探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卢颖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63-1064,1072,共3页
以古农书中的农业记载为主线,揭示了古农书分布的情况,并对古农书的价值进行分析,指出古农书不仅是研究我国文明史所必须利用的资料,同时也是促进今天的经济、文化发展所必须借鉴的宝贵文字载体。
关键词 近现代 古代农业文献 古农书 整理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小说文体的古今之变与中西之别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晓军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1-109,共9页
经过晚清"小说界革命"与民初"文学革命"的双重变革,中国小说文体完成了古今交替与中西交融的演变,呈现出古代小说与现代小说两种不同的文体观念。20世纪以来的小说史书写大多无视小说文体的古今之变与中西之别,以... 经过晚清"小说界革命"与民初"文学革命"的双重变革,中国小说文体完成了古今交替与中西交融的演变,呈现出古代小说与现代小说两种不同的文体观念。20世纪以来的小说史书写大多无视小说文体的古今之变与中西之别,以现代小说观念去评判古代小说传统,对小说发展缺乏了解之同情,导致小说研究的自我殖民化。小说文体研究应当回归本土语境,回到历史现场。既接纳现代的小说观念,也承认古代的小说传统,主张动态发展的研究视野与包融宏通的研究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文体 古今之变 中西之别 新旧之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筝的演变及其流派特色 被引量:2
14
作者 詹皖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5期89-95,共7页
筝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特有民族乐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筝在各地的民歌说唱戏曲艺术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与各个地区的器乐相融合,形成了秦筝陕西派、河南筝派、山东筝派,近代以降,又产生了蒙古筝派、朝鲜伽耶琴筝派... 筝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特有民族乐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筝在各地的民歌说唱戏曲艺术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与各个地区的器乐相融合,形成了秦筝陕西派、河南筝派、山东筝派,近代以降,又产生了蒙古筝派、朝鲜伽耶琴筝派、潮州筝派、客家筝派、福建筝派、浙江筝派,最终形成中华筝乐流派纷呈、风格多样、相互争奇斗艳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今 演变 流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人合一”的道德哲学精义 被引量:7
15
作者 朱贻庭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19,共8页
研究传统思想文化,不仅在于认知古贤思想的原貌,揭示古代哲学话语形式下的思想内涵及其实质,更为重要的是把握其精义,发掘包含于其中的"古今通理",发现可以进行创造性转化的现代"价值对象性"。反思传统"天人合... 研究传统思想文化,不仅在于认知古贤思想的原貌,揭示古代哲学话语形式下的思想内涵及其实质,更为重要的是把握其精义,发掘包含于其中的"古今通理",发现可以进行创造性转化的现代"价值对象性"。反思传统"天人合一"思想体系,可以发现其中确实包含着一些"古今通理",为解决人类所面临的普遍性的"精神危机"和"生态危机"提供了颇具现代"价值对象性"的文化思想资源。然而,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要真正成为现代的文化构成,就需要运用文化演进的"源原之辨"历史辩证法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古今通理 生态智慧 重己役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外风景园林史本科教学框架更新探讨 被引量:4
16
作者 赵纪军 《风景园林》 2018年第A01期13-16,共4页
基于华中科技大学西方风景园林史、中国风景园林史教学"合二为一"的现状,尝试提出新的教学框架,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进程,将西方风景园林史依次呈现为古代风景园林与"建筑""自然"、近现代风景园林与"... 基于华中科技大学西方风景园林史、中国风景园林史教学"合二为一"的现状,尝试提出新的教学框架,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进程,将西方风景园林史依次呈现为古代风景园林与"建筑""自然"、近现代风景园林与"大众""艺术""空间""生态""多元"几个阶段;将中国风景园林史总括为古代之"山水"本底与近现代之"现代化"变迁2大部分。其涵盖中外、古今,便于中西比较、辨识脉络、明确主旨,也反映了当今风景园林之"综合性"及其跨学科交流的历史基础,与时俱进地贴合风景园林一级学科的发展需要。新框架的提出,力求丰富园史教学的内容和思路,并呼吁中国近现代园林研究的进一步推动,使中国近现代园林营造经验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外风景园林史 本科教学 历史框架 古代 近现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杂志文化工业的兴起——以《今古传奇·武侠版》(2001-2010年)为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郑保纯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50-158,共9页
曾经风行一时的类型小说畅销杂志《今古传奇·武侠版》,以“大陆新武侠”的文化理念整合了华语世界的武侠小说写作,与同时兴起的武侠影视剧、网游、动漫、网络小说等互相作用,生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杂志文化工业中的武侠类型。本文通... 曾经风行一时的类型小说畅销杂志《今古传奇·武侠版》,以“大陆新武侠”的文化理念整合了华语世界的武侠小说写作,与同时兴起的武侠影视剧、网游、动漫、网络小说等互相作用,生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杂志文化工业中的武侠类型。本文通过描述杂志内部编辑团队、作者团队的建立,杂志文本的构建,读者与杂志的互动,发行部门的运作,编辑部与主管部门的互动等,以期构成杂志生产的象征性、流动性、体验性、网络性、反身性、符号性、民族性、女性主义叙事。在案例叙事的基础上,引入西奥多·阿多诺、斯科特·拉什等论家的分析框架,说明这一新兴的新世纪文化工业,与西方相比有趋同的一面,也呈现出不同的一面。官方意识形态的小心介入,虽然对文化工业的扩张有所凝滞,但有效的管理也令其运营有序化,民族传统在商业运作里,也成为宝贵的资源。商业价值与文化价值在这一已具雏形的结构性运作里,得以有效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志文化 文化工业 武侠 《今古传奇·武侠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古士族在近世--对中国宗族实践的新思考 被引量:3
18
作者 杜靖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6-41,共16页
中外历史学家呼应或契合“唐宋变革论”,主张宋代以来各朝代宗族是一个新阶段、新发明和新类型。从思想史和实践人类学论来看,未必尽然,因为宋代以来各地宗族实践的要素及精神都早已在中古乃至先秦时期准备好了,并一直在践行。宋代以来... 中外历史学家呼应或契合“唐宋变革论”,主张宋代以来各朝代宗族是一个新阶段、新发明和新类型。从思想史和实践人类学论来看,未必尽然,因为宋代以来各地宗族实践的要素及精神都早已在中古乃至先秦时期准备好了,并一直在践行。宋代以来的宗族,不过是历史的实践者在不同社会情境下面对各自的问题而有意识搬取过往诸要素,并任意组合的结果。中古时期的士族及观念并没有随着残唐五代的结束而终止,相反,延续下来。那些士族或大族后裔随着时代的推移,逐渐从世系主干上滑落下来,变成了旁系和普通人。当然,也可能是朝代更替或政治原因而“废贵为庶”。但是,士族、大族的观念仍然在他们意识里,并结合时代语境而演绎,因而不一定全都是“庶民化”或“礼仪向下”的结果,故新形态一说值得再讨论。中国宗族研究要回到人的立场,回到实践者主体性上去理解,才有可能看清其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士族 近世宗族 唐宋变革论 实践论 历史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官德实践与现代官德建设 被引量:1
19
作者 毛晓燕 《河南社会科学》 2004年第6期84-85,共2页
以德治国,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其首要的任务就是从严治党和从严治政,激活党政官员的自律机制,强化官德建设,全面提升党员干部的道德素质。中国自古就有“为政以德”、“为官以德”的传统思想和有效措施,其中不... 以德治国,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其首要的任务就是从严治党和从严治政,激活党政官员的自律机制,强化官德建设,全面提升党员干部的道德素质。中国自古就有“为政以德”、“为官以德”的传统思想和有效措施,其中不乏可资借鉴之处,对于加强今天的为官之德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官德 现代官德 考量 启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新发现中国:论列奥·施特劳斯与当代思想大解放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子飞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2016年第1期56-63,共8页
二十一世纪以来的中国正在经历一次规模宏大,并且注定影响深远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其主旨在于:从对现代西方文明的盲目崇拜与跟随中解放出来,重新发现中国。列奥·施特劳斯站在"西学东渐"历史洪流的终点,为这一解放运动提... 二十一世纪以来的中国正在经历一次规模宏大,并且注定影响深远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其主旨在于:从对现代西方文明的盲目崇拜与跟随中解放出来,重新发现中国。列奥·施特劳斯站在"西学东渐"历史洪流的终点,为这一解放运动提供了关键性的思想动力:通过重审施特劳斯开启的"古今之争""中西之争"再一次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中国文明的可能性、特殊性与优越性才重新被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特劳斯 思想解放 发现中国 古今之争 中西之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