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3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轮发电机转子不圆度诱发的定子铁心振动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武玉才 范轩杰 +3 位作者 纪璇 卢伟甫 朱新凯 马明晗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2-351,I0028,共11页
大型水轮发电机的转子不圆度问题使定子铁心受到低频磁吸力作用,磁吸力交变频率与定子铁心固有振动频率接近时,将诱发定子铁心的低频振动。针对转子不圆度所导致的气隙磁场不对称现象,首先推导了定子铁心上特定点受到的周期性磁吸力表达... 大型水轮发电机的转子不圆度问题使定子铁心受到低频磁吸力作用,磁吸力交变频率与定子铁心固有振动频率接近时,将诱发定子铁心的低频振动。针对转子不圆度所导致的气隙磁场不对称现象,首先推导了定子铁心上特定点受到的周期性磁吸力表达式,获得铁心振动频率与转子磁极不圆度之间的关联规律。随后以1台334 MV·A水轮发电机为例仿真了机组正常和单个磁极、连续磁极、间隔磁极以及椭圆磁极等典型不圆度状态下的电磁力分布,进一步利用瞬态结构分析得到了定子铁心的振动特性。最后在MJF-30-6故障模拟机组上模拟了磁极不圆度造成的磁场不对称现象,定子铁心振动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轮发电机 转子不圆度 不平衡电磁力 瞬态结构分析 定子铁心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扁线油冷永磁同步电机散热结构改进与电磁阀集成设计
2
作者 孙丽琴 陈瀚阳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8-154,共7页
在瞬时急加速工况下,永磁同步电机瞬时输出大转矩,易引起电机内部温度的激增。传统的永磁同步电机采用螺旋水套方法进行冷却,但该方法并不能达到直接冷却电机内部的目的,冷却效果具有滞后性。为此,设计了一种定子端部绕阻喷油、转子内... 在瞬时急加速工况下,永磁同步电机瞬时输出大转矩,易引起电机内部温度的激增。传统的永磁同步电机采用螺旋水套方法进行冷却,但该方法并不能达到直接冷却电机内部的目的,冷却效果具有滞后性。为此,设计了一种定子端部绕阻喷油、转子内径甩油的冷却结构,通过直接对定子端部进行冷却油喷淋与转子内径旋转甩油达到避免电机过热退磁、维持电机运行稳定性的目的。构建并分析油冷电机温度场,获得该结构在各工况下的温升分布。同时,设计了电磁阀结构,通过控制不同工况下转子油路的开闭进一步提高电驱动效率。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水套冷却相比,所设计的散热结构冷却效果提升30%以上,在额定工况下保持定子部分温度在100℃以内,散热效果良好;利用电磁阀结构可使电驱动器损耗降低20%,提高了电驱动系统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同步电机 定子喷淋冷却:转子甩油冷却 电驱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级涡轮声源特征及复合锯齿静叶噪声控制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向康深 张良吉 +2 位作者 陈伟杰 连健欣 乔渭阳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122,共10页
为了避免航空发动机涡轮部件成为未来超扇发动机低噪声设计的瓶颈之一,有必要开展涡轮气动噪声的声学特征和控制方法研究。本文采用经过实验验证的流场/声场混合计算方法,以轴向间距减半的GE E3最后1.5级低压涡轮(转-静-转构型)为研究对... 为了避免航空发动机涡轮部件成为未来超扇发动机低噪声设计的瓶颈之一,有必要开展涡轮气动噪声的声学特征和控制方法研究。本文采用经过实验验证的流场/声场混合计算方法,以轴向间距减半的GE E3最后1.5级低压涡轮(转-静-转构型)为研究对象,对基准静叶下不同叶片排之间产生的尾迹干涉单音噪声和位势干涉单音噪声的声场特征,以及复合锯齿静叶对气动效率和单音噪声的影响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位势干涉单音噪声成为与尾迹干涉单音噪声同等量级的主导声源之一,并且同一展向位置的位势作用强度受到尾迹干涉强度的直接影响。此外,复合锯齿静叶具备同时改善气动效率和降低涡轮单音噪声的能力,最大效率收益为锯齿振幅A/波长W=1.5时的0.0234%,此时1.5级低压涡轮前三阶谐波单音噪声总声功率级的降噪收益为2.5 d B。因此,复合锯齿静叶在未来超扇发动机中可以作为控制多级低压涡轮噪声的有效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噪声 尾迹干涉单音噪声 位势干涉单音噪声 声源特征 复合锯齿静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叶片仿生优化的离心泵压力脉动控制
4
作者 王红超 林言丕 +1 位作者 李晓俊 朱祖超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4-230,共7页
为降低离心泵动静干涉区域的压力脉动,设计了一种仿生正弦尾缘结构.采用试验和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定量研究了仿生叶片尾缘结构对离心泵压力脉动的减弱效果.引入压力脉动强度系数,获得了离心泵内部的压力脉动强度分布,对离心泵流场中... 为降低离心泵动静干涉区域的压力脉动,设计了一种仿生正弦尾缘结构.采用试验和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定量研究了仿生叶片尾缘结构对离心泵压力脉动的减弱效果.引入压力脉动强度系数,获得了离心泵内部的压力脉动强度分布,对离心泵流场中的高强度压力脉动区域进行精确定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仿生正弦结构尾缘叶轮可以消除离心泵动静干涉区内的高频压力脉动,有效提高离心泵动静干涉流场稳定性,从而减小离心泵动静干涉区域内的压力脉动强度;仿生叶片尾缘结构还能够破除叶片尾缘大尺度涡结构,有助于改善叶片尾缘涡的不断脱落引起的流场局部振荡;与采用原始尾缘相比,采用仿生叶片尾缘结构时,离心泵动静干涉区压力脉动振幅下降了约5.7%,定量说明了仿生叶片尾缘结构的流场稳定效果.研究结果有助于改善离心泵动静干涉区域的压力脉动特性,提高泵运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尾缘 仿生优化 压力脉动 动静干涉 涡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下推进器转子叶片数与伴流场的匹配关系研究
5
作者 陈鹏磊 梁宁 +4 位作者 丁永乐 张坚伟 李健 曹琳琳 吴大转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9-102,共14页
为了明确水下推进器转子叶片数和伴流场的匹配关系,以四个不同转子叶片数的水下推进器为对象,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叶片数与水下推进器激振力特性的关联机理。使用分块网格技术对航行体及推进器的计算域进行离散,采用RANS计算方法及SS... 为了明确水下推进器转子叶片数和伴流场的匹配关系,以四个不同转子叶片数的水下推进器为对象,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叶片数与水下推进器激振力特性的关联机理。使用分块网格技术对航行体及推进器的计算域进行离散,采用RANS计算方法及SST k-ω湍流模型计算了推进器的激振力。借助谐调分析方法得到了航行体的伴流场特性,并结合推进器瞬时流场的分布特性,分析推进器激振力和伴流场的内在联系。结果显示:使用八个附体的航行体其伴流场以4,8,12为主要周期。当推进器转子叶片数为4a±1(a为任意正整数)时,转子横向激振力和垂向激振力脉动幅值较大;当推进器转子叶片数为4a+2时,转子横向激振力和垂向激振力脉动幅值明显降低,但转子轴向激振力幅值会有所增大,且脉动峰值出现在二倍叶频处。随着转子叶片数的增加,推进器转子和导管的激振力幅值逐渐减小。研究发现,对于后置定子泵喷推进器而言,转子叶片数应避开谐调分量较大的阶数,且转子叶片数与伴流场的匹配关系会影响转子和定子的脉动幅值及峰值出现的位置。同时,增加转子叶片数可以有效地降低推进器转子和导管的激振力脉动幅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推进器 转子叶片数 激振力 谐调分析 后置定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转诱导下向心涡轮盘腔封严特性实验研究
6
作者 吴磊 尹钊 +4 位作者 张华良 程坤 李英南 徐玉杰 陈海生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9-88,共10页
本文以向心涡轮盘腔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向心涡轮旋转盘腔实验台,对旋转诱导下向心涡轮盘腔封严特性进行实验研究,获得了不同封严流量及旋转雷诺数下盘腔内部的静压以及封严效率的分布,并开展非定常仿真数值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向心涡轮... 本文以向心涡轮盘腔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向心涡轮旋转盘腔实验台,对旋转诱导下向心涡轮盘腔封严特性进行实验研究,获得了不同封严流量及旋转雷诺数下盘腔内部的静压以及封严效率的分布,并开展非定常仿真数值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向心涡轮盘腔低半径处静压对于封严流量变化相对于高半径处更为敏感,同时高低半径处静压随着旋转雷诺数的变化产生相反的变化趋势;封严效率随封严流量增加而提高,同时随着旋转雷诺数增加而降低,孔板模型(Orifice Model)适用于向心涡轮盘腔,封严预测最大误差为2.1%。非定常仿真获得的封严效率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盘腔轮缘处同一位置不同时刻均存在主流入侵以及封严流出流交替现象,对盘腔内封严效率的径向以及周向分布均造成周期性脉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心涡轮 盘腔 旋转诱导 封严特性 孔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翼翼型激波/边界层干扰特性分析
7
作者 杨柳青 赵国庆 +3 位作者 王清 井思梦 马砾 招启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39-748,共10页
采用雷诺平均Navier-Stokes(Reynolds-averaged Navier-Stokes,RANS)方法结合基于当地变量的γ-Re_(θt)转捩模型,开展了旋翼翼型的激波/边界层干扰(Shock wave/boundary layer interaction,SWBLI)特性研究。重点关注了旋翼桨尖附近可... 采用雷诺平均Navier-Stokes(Reynolds-averaged Navier-Stokes,RANS)方法结合基于当地变量的γ-Re_(θt)转捩模型,开展了旋翼翼型的激波/边界层干扰(Shock wave/boundary layer interaction,SWBLI)特性研究。重点关注了旋翼桨尖附近可能出现的SWBLI及其对气动特性和转捩特性的影响,并研究了气流参数对SWBLI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激波以及SWBLI引发的流动现象(例如激波后减速和流动分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小翼型的摩阻,但同时其自身会导致总阻力和升力特性的急剧恶化,力矩特性也会出现剧烈的变化。在本文的计算工况范围内,迎角、马赫数对SWBLI的影响较为显著,湍流度会对SWBLI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而雷诺数对SWBLI的影响相对较小,各参数的影响机制及规律差别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翼翼型 跨声速流动 激波/边界层干扰 转捩 气流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态分解的转静干涉平面叶栅非定常流场时空分布分析
8
作者 周向鑫 李滕 +3 位作者 杨维建 林永康 张涛 姚建尧 《应用数学和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3-240,共18页
由转静干涉引起的非定常流动是造成叶片/叶盘强迫响应的主要激励来源,更加准确和全面地表征转静干涉非定常流场的时空分布特征对流固耦合振动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本征正交分解(POD)和动力学模态分解(DMD)等模态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 由转静干涉引起的非定常流动是造成叶片/叶盘强迫响应的主要激励来源,更加准确和全面地表征转静干涉非定常流场的时空分布特征对流固耦合振动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本征正交分解(POD)和动力学模态分解(DMD)等模态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从复杂流动系统中识别和提取激励成分.该文以典型的1.5级涡轮平面叶栅为例,采用POD方法和DMD方法获得二维转静干涉流场的流动模态和时间系数,对叶片通道流场的时空分布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模态分解方法均能有效辨识流动特征,实现流场的合理减缩.利用模态能量排序的POD方法可以准确识别占据流场主导地位的流动结构;而基于频率特征的DMD方法可以快速识别流场中各阶模态对应的激振频率和激励阶次.模态分解方法相较于传统FFT方法,不受采样位置的影响,兼顾全场流动识别和局部特征分析,可为叶轮机械非定常激励耦合振动快速分析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态流场 本征正交分解 动力学模态分解 转静干涉 非定常激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转子结构对集中绕组永磁电机中二倍频径向电磁力的影响分析
9
作者 邱小华 魏方睿 +4 位作者 李宗洋 杨玉磊 李勇 赵世伟 杨向宇 《电机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141,155,共11页
针对集中绕组永磁电机中二倍频(2 f e)径向电磁力导致的空调压缩机振动与噪声问题,提出一种结合定子磁导偏置及转子谐波注入的抑振技术,实现低阶2 f e径向电磁力有效抑制。首先,基于电磁场理论和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了永磁电机的2 f e... 针对集中绕组永磁电机中二倍频(2 f e)径向电磁力导致的空调压缩机振动与噪声问题,提出一种结合定子磁导偏置及转子谐波注入的抑振技术,实现低阶2 f e径向电磁力有效抑制。首先,基于电磁场理论和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了永磁电机的2 f e径向电磁力理论模型,分析了齿槽调制效应以及各阶力波对振动响应产生的影响。其次,提出定子旋转辅助槽创新结构,引入磁导偏置因子,显著降低了3阶2 f e径向电磁力幅值;同时提出了“上升楔形”转子结构,主动引入转子3次谐波,有效抑制了6阶2 f e径向电磁力。最后,通过电机振动测试、压缩机噪声测试以及空调系统噪声实验,分析了定子磁导偏置及转子谐波注入技术对振动噪声的抑制效果,验证了该技术对空调压缩机2 f e振动噪音改善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中绕组永磁同步电机 径向电磁力 定子磁导偏置 转子谐波注入 振动与噪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子暂态电流的双馈风电机组转子电压动态补偿控制
10
作者 白望望 张中丹 +2 位作者 张耀忠 赵伟阳 付媛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33,共14页
双馈感应风力发电机(doubly-fed induction generator,DFIG)在电网发生对称故障后,因其定子侧直接与电网相连,且转子电阻阻值通常较小,电网电压对称故障将导致DFIG转子电流快速抬升,严重影响风电机组的并网稳定性.对于当电网发生故障后... 双馈感应风力发电机(doubly-fed induction generator,DFIG)在电网发生对称故障后,因其定子侧直接与电网相连,且转子电阻阻值通常较小,电网电压对称故障将导致DFIG转子电流快速抬升,严重影响风电机组的并网稳定性.对于当电网发生故障后变流器无法直接快速准确获取暂态量来补偿转子电压以达到抑制转子过电流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转子暂态电流的转子电压动态补偿方案,并分析了该补偿方案对定子暂态磁链衰减的影响.首先对DFIG进行故障电路分析,得到转子绕组等效电路以及转子电流在电网电压对称跌落时的动态过程,并基于转子侧变流器的电流内环调节得到在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转子电流表达式.然后通过坐标变换与转子绕组等效电路参数,得到转子暂态感应电动势,将其通过前馈控制补偿转子侧变流器的输出电压,以此削弱转子过电流.仿真结果表明,基于转子暂态电流的转子电压动态补偿方案对转子过电流抑制有良好效果,所提的控制方案提高了DFIG在故障状态下的并网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馈感应风力发电机 电网电压对称跌落 转子过电流 转子电压补偿 定子磁链衰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速微尺度偏心转静间隙压力和温度场实验测量研究
11
作者 吕元伟 王仁轩 +4 位作者 张镜洋 刘源 黄璞 黄钟文 张鹏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4-214,共11页
为探索超高转速下微尺度转静间隙剪切流动及热特性,本文进行了直径D=50 mm,转速n=0~6×10^(4) r/min,间隙比δ=0.0023,偏心率ε=0.62工况下转静间隙全向压力与气动热温升分布实验研究。通过复测和转轴轴心轨迹实时监控获得修正后的... 为探索超高转速下微尺度转静间隙剪切流动及热特性,本文进行了直径D=50 mm,转速n=0~6×10^(4) r/min,间隙比δ=0.0023,偏心率ε=0.62工况下转静间隙全向压力与气动热温升分布实验研究。通过复测和转轴轴心轨迹实时监控获得修正后的转静间隙尺度和偏心率。结果表明,微米尺度间隙耦合超高转速下,间隙气膜压力随时间呈现周期性分布规律且最大间隙区域的压力脉动幅度大于最小间隙。中心截面气膜压力沿周向呈现正弦分布趋势,但微尺度耦合超高转速使得最大正压值和最大负压值发生的区域更加靠近。有限长度转静间隙内的压力受到自作用轴向压差下端泄效应的影响,气膜压力沿轴向由中心截面向轴端逐渐降低。转速n>3×10^(4) r/min工况下,转静间隙剪切流气动热效应开始变得显著,到n=6×10^(4) r/min工况下,间隙气膜最大温升可达35℃。由于间隙两端受限情形不同,沿轴线方向最大压力和气动热温升位于中轴线偏向电机一侧区域附近且沿两侧逐渐降低。本文发现转静间隙气动热温升沿周向几乎相等,与已发表的研究呈现不同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流动 转静间隙 压力测量 气动热测量 微尺度间隙 端泄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子式抽吸-射流激励器的激波/边界层干扰控制研究
12
作者 郑飞飞 张悦 +3 位作者 谭慧俊 于航 黄子誉 张梁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1-54,共14页
激波/边界层干扰(SWBLI)是超声速进气道中常见的流动现象,其诱导产生的分离往往会导致进气道气动性能严重下降。针对超声速进气道内Ma2.5来流条件下的入射激波/边界层干扰流动现象,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转子式抽吸-射流激励器的控制方法... 激波/边界层干扰(SWBLI)是超声速进气道中常见的流动现象,其诱导产生的分离往往会导致进气道气动性能严重下降。针对超声速进气道内Ma2.5来流条件下的入射激波/边界层干扰流动现象,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转子式抽吸-射流激励器的控制方法,并采用动网格技术和非定常仿真方法对激励器工作过程中的非定常流动现象和流动控制机理进行了研究,获得了相关参数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转子逆时针转动,激励器左右两通道连通的工作腔产生周期性的容积变化,进而在激励器顶端两侧孔口处形成周期性的正负压差和抽吸-射流效应,从而实现与外部流场的动量交换,达到减小分离区尺度、提高流场品质的控制效果。此外,当激波入射到不同位置时,激励器左右两通道进出口与分离区的相对位置不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的SWBLI控制效果,当射流频率为500 Hz时,激波入射到右侧通道出口下游X=10位置处时控制效果最佳,时均结果下分离区长度可减小14.39%,瞬时最高可减小25.37%。激励器对SWBLI的控制能力随着射流频率的增加而逐渐提高,但射流频率达到400 Hz后,继续增加射流频率,控制能力的提升速率明显减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子式抽吸 射流激励器 激波/边界层干扰 主动流动控制 动网格技术 脉冲式抽吸-射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体轴承-转子系统双向流固耦合特性分析及等效气膜厚度的建立与验证
13
作者 马文琦 马海龙 +1 位作者 秦雨彬 黄大利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8-105,共8页
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对气体轴承-转子系统进行流场特性仿真时,气膜厚度是至关重要的结构参数之一,但零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形状、尺寸误差以及系统装配造成的偏差等,会导致实际气膜与理想设计气膜在空间形貌及尺度上存在一定的偏... 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对气体轴承-转子系统进行流场特性仿真时,气膜厚度是至关重要的结构参数之一,但零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形状、尺寸误差以及系统装配造成的偏差等,会导致实际气膜与理想设计气膜在空间形貌及尺度上存在一定的偏差,进而影响数值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及准确性。为此,该文首先提出了流场有效气膜厚度的概念,通过双向流固耦合数值仿真与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及修正,最终确定合理的等效气膜厚度。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双向流固耦合数值仿真方法可揭示气膜流场瞬态特性及转子姿态的变化规律,并对气体轴承-转子系统是否能够安全运行进行预判和评估,节省了实验测试成本;采用转子倾斜角作为对比分析特征,为数值仿真结果和实验测试结果之间的系统性能偏差分析提供了直观的参考依据;等效气膜厚度的建立可最大程度上简化数值仿真模型,提高数值仿真效率,同时其结果又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以供气压力0.6 MPa、单边稳态力80 N为例,通过误差分析和逼近,循环建立和修正流固耦合仿真模型中预估的等效气膜厚度,最终将系统倾斜角的相对误差控制在5%以内,极大地提高了数值仿真结果与实际工程系统性能的一致性,进而为气体轴承-转子仿真系统在结构设计、性能预测及评估中的应用提供了可靠方法及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轴承-转子系统 双向流固耦合 等效气膜厚度 稳态加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刷双馈电机研究综述与展望 被引量:10
14
作者 于克训 陈曦 +2 位作者 谢贤飞 赵探探 潘卫东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7-422,共26页
无刷双馈电机具有结构可靠、变频器容量小等优势,非常适合灵活运行于防爆、易燃等特殊或极端工况,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该文根据无刷双馈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明确了该类电机的命名原则与规范名称;总结了现有定转子方案的结构及性能特点... 无刷双馈电机具有结构可靠、变频器容量小等优势,非常适合灵活运行于防爆、易燃等特殊或极端工况,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该文根据无刷双馈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明确了该类电机的命名原则与规范名称;总结了现有定转子方案的结构及性能特点,综合考虑性能指标与结构工艺,提出了转子双套绕组的发展方向;梳理了无刷双馈电机的稳态等效电路模型及基于各类数学模型的优化设计方法,针对现存难以完整考虑不同转速工况性能的不足,阐明了利用新型同步-异步相串联等效电路进行优化设计的思路;对比分析了经典及新近出现的无刷双馈电机控制系统拓扑和控制策略特点,面向典型电动、发电工况建立了完整的电机及控制系统。最后,对无刷双馈电机的上述理论研究问题及工业应用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阐述,为该类电机的深入研究及加快推广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刷双馈电机 命名原则 定转子方案 等效电路 优化设计 控制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代压水堆核主泵关键部件制造及工艺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龙云 胡波 +4 位作者 朱荣生 付强 孙琪 杨雨 袁寿其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73-982,共10页
核主泵作为反应堆冷却剂系统中唯一高速旋转的设备,其正常运行对于整个核电站的安全至关重要.长期以来,核主泵制造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一直是中国核电技术发展的“卡脖子”难题.近年来,得益于国家对核电技术基础研究的大力投入,以及依托重... 核主泵作为反应堆冷却剂系统中唯一高速旋转的设备,其正常运行对于整个核电站的安全至关重要.长期以来,核主泵制造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一直是中国核电技术发展的“卡脖子”难题.近年来,得益于国家对核电技术基础研究的大力投入,以及依托重大课题项目的推进,中国三代压水堆核主泵国产化进程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果.文中从核主泵制造及工艺的角度,深入剖析叶轮、泵壳、定子、转子、屏蔽套、密封、轴承等关键部件的发展历程,并针对各部件的材料选择、加工、装配工艺、检测方法及技术体系等进行详细分析,总结了中国核主泵的制造进度及难点.最后,结合当前核主泵制造的现状,提出中国核主泵制造发展的相关建议,这对中国核电事业的国产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主泵 叶轮 泵壳 定转子 屏蔽套 密封 轴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代理模型的双气隙混合转子低速大转矩同步电机优化设计 被引量:1
16
作者 于思洋 王宇 +3 位作者 张岳 金石 刘光伟 张凤阁 《电机与控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6-75,共10页
为解决常规低速大转矩电机普遍存在体转矩密度低、永磁体用量多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双气隙混合转子低速大转矩同步电机拓扑结构。然而,该种电机结构相对复杂、设计参数多、优化难度大,对此提出了一种基于代理模型的双气隙混合转子低速大... 为解决常规低速大转矩电机普遍存在体转矩密度低、永磁体用量多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双气隙混合转子低速大转矩同步电机拓扑结构。然而,该种电机结构相对复杂、设计参数多、优化难度大,对此提出了一种基于代理模型的双气隙混合转子低速大转矩同步电机高效优化设计方法。首先,以提高输出转矩与降低转矩脉动为优化目标,对电机的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实现了在保证代理模型精确度的基础上精简优化变量。然后,为提高该种电机多目标优化设计的精确度和效率,同时缩短优化周期,提出了一种序贯子空间与模式搜索算法相结合的优化算法对电机进行优化处理。最后通过有限元仿真与实验方法验证了所构建代理模型的精确性、合理性和优化方法的有效性、先进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理模型 低速大转矩 双定子 混合转子 优化设计 同步电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风对直升机沙盲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谭剑锋 杨宇霄 +2 位作者 张卫国 王世雄 吕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111-3122,共12页
直升机旋翼与地面复杂干扰流场诱导沙床沙粒运动,形成沙盲现象,然而侧风改变旋翼与地面干扰流场,改变沙云形态和沙盲现象。因此,将侧风作用项嵌入基于黏性涡粒子的旋翼/地面气动干扰模型,体现侧风对旋翼与地面干扰流场的作用,并基于离... 直升机旋翼与地面复杂干扰流场诱导沙床沙粒运动,形成沙盲现象,然而侧风改变旋翼与地面干扰流场,改变沙云形态和沙盲现象。因此,将侧风作用项嵌入基于黏性涡粒子的旋翼/地面气动干扰模型,体现侧风对旋翼与地面干扰流场的作用,并基于离散单元法的沙粒动力学模型,增加侧风引起的气动力,体现侧风对沙粒运动的作用。研究侧风对直升机前飞沙盲特性的影响,并分析侧风速度、风向对直升机沙盲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侧风对直升机沙盲沙云形态影响显著,且左侧风显著增强沙尘浓度,而迎风状态减小沙尘浓度;随着侧风速度的增加,左侧风状态下的沙尘浓度先增加后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风 沙盲 旋翼/地面气动干扰 离散单元法 直升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轮发电机转子匝间短路对定子热响应特性的影响
18
作者 张文 何玉灵 +3 位作者 徐明星 代德瑞 王晓龙 李俊卿 《电机与控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24,共12页
本文分析了汽轮发电机转子匝间短路故障前后定子热响应特性,不仅考虑转子匝间短路引起电压下降对发电机强励动作的影响,还研究了热分布不平衡而引起的定子力学响应。首先推导了正常情况和转子匝间短路故障后加强励磁电流下的气隙磁通密... 本文分析了汽轮发电机转子匝间短路故障前后定子热响应特性,不仅考虑转子匝间短路引起电压下降对发电机强励动作的影响,还研究了热分布不平衡而引起的定子力学响应。首先推导了正常情况和转子匝间短路故障后加强励磁电流下的气隙磁通密度,得到了铁心损耗和绕组铜耗的解析表达式;然后建立了发电机故障前后的三维有限元仿真模型,对不同短路程度故障下的铁心损耗、绕组铜耗与定子温度进行了求解计算;最后实测了CS-5型故障模拟发电机在正常运行和不同短路程度故障下的定子温度,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有限元仿真结果基本一致。结果表明,转子匝间短路故障后由于励磁电流的增强,发电机铁心损耗和绕组铜耗均会增加,定子温度明显上升,并且随着短路程度的增加而加剧;定子端面边缘位置的变形和应力幅值最大并且为热响应下的危险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轮发电机 转子匝间短路 强励动作 损耗特性 定子 热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流叶片对液力透平压力脉动的影响
19
作者 史凤霞 赵广彪 唐玉财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2-166,210,共6页
为揭示分流叶片对低比转速液力透平性能的影响,以一台低比转速离心泵(n_(s)=33)反转作液力透平为例,设计出4种不同分流叶片数的叶轮(复合叶轮),通过CFX软件对原始叶轮和4种复合叶轮进行数值模拟并对比分析。结果表明,4种新模型在最优工... 为揭示分流叶片对低比转速液力透平性能的影响,以一台低比转速离心泵(n_(s)=33)反转作液力透平为例,设计出4种不同分流叶片数的叶轮(复合叶轮),通过CFX软件对原始叶轮和4种复合叶轮进行数值模拟并对比分析。结果表明,4种新模型在最优工况下效率和水头均有所提高,其中当分流叶片数Z=6+6时液力透平的性能最佳,在最优工况下效率、水头分别提高了2.23%、6.83%;叶轮内压力分布更加均匀;叶轮进口漩涡区域减弱;内部各个监测点压力系数、脉动幅值均小于原始模型,说明分流叶片可以降低液力透平内部的压力脉动、提升透平机组运行的稳定性。研究结果可为低比转速液力透平性能提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流叶片 液力透平 低比转速 压力脉动 动静干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表面粗糙度影响的低温涡轮泵特性与动静间隙流动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卜学兵 付平 +1 位作者 孙中国 席光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7-89,共13页
为分析低温涡轮泵过流部件表面粗糙度对其性能特性的影响,阐明表面粗糙度对涡轮泵动静间隙流场的影响机制,选择增材制造闭式叶轮涡轮氧泵为研究对象,在考虑低温介质热力学效应影响的前提下,采用液氮作为增压输送介质,对涡轮泵低温性能... 为分析低温涡轮泵过流部件表面粗糙度对其性能特性的影响,阐明表面粗糙度对涡轮泵动静间隙流场的影响机制,选择增材制造闭式叶轮涡轮氧泵为研究对象,在考虑低温介质热力学效应影响的前提下,采用液氮作为增压输送介质,对涡轮泵低温性能开展实验测试和数值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在13 500~26 000 r/min转速范围内,相较于光滑壁面,考虑过流部件表面粗糙度后,采用液氮作为模拟介质得到的涡轮氧泵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测试数据吻合较好;随着离心叶轮及蜗壳等主流表面粗糙度从光滑壁面增加至36μm,涡轮氧泵扬程及效率分别下降了9.1%、10.6%;随着动静间隙过流部件表面粗糙度从0增加至20μm,涡轮泵叶轮轴向力合力系数显著降低了25.8%。研究结果对后续深入揭示表面粗糙度对低温涡轮泵动静间隙流场特性影响规律以及过流部件表面质量分区控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及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泵 表面粗糙度 动静间隙 热力学效应 轴向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