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4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stability Mechanism of a Rotating Disc Subjected to Various Transverse Interactive Forces
1
作者 XIONG Guo-liang, CHEN Hui, YI Jun-min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Nanc hang 330013, China)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130-131,共2页
In the past three decades, numerous papers have bee n publishedon the dynamics of rotating discs. most of them have focused on the ma thematical modeling and solution for a specific interactive force, such as a n elas... In the past three decades, numerous papers have bee n publishedon the dynamics of rotating discs. most of them have focused on the ma thematical modeling and solution for a specific interactive force, such as a n elastic force produced by a stationary spring or a damping force from a statio nary viscous damper. Few of them have looked into the instability mechanisms. This study has established a generalized approach to investigate the instability mechanisms that are involved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 rotating and an arbit rary interactive force. An energy flux equation has been developed, which leads to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The possibility of the occurrence of instability due to any interactive forc es may be identified based on the energy flux analysis, even without solving equ ations. (2) Instabilities will occur if the interactive forces are in phase with the vel ocity measured at the interactive point from the coordinates rotating with the d isc. (3) Instability cannot occur when a rotating disc is subjected to a stationary c onstant lateral force, but a stationary harmonic lateral force, a moving constan t lateral force or a moving harmonic lateral force may cause instability. (4) Conservative forces may only cause coupling instability associated with two modes, and non-conservative forces usually cause terminal instability where onl y one mode is invol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tating disk instability mechanism transverse interactive forc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tool rotational speed on the particle distribution in friction stir welding of AA6092/17.5 SiCp-T6 composite plates and its consequences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y of the joint 被引量:2
2
作者 Uttam Acharya Barnik Saha Roy Subhash Chandra Saha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2期381-391,共11页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effect of tool rotational speed(TRS)on particle distribution in nugget zone(NZ)through quantitative approach and its consequences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y of friction stir welded joints o...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effect of tool rotational speed(TRS)on particle distribution in nugget zone(NZ)through quantitative approach and its consequences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y of friction stir welded joints of AA6092/17.5 SiCp-T6 composite.6 mm thick plates are welded at a constant tool tilt angle of 2°and tool traverse speed of 1 mm/s by varying the TRS at 1000 rpm,1500 rpm and 2000 rpm with a taper pin profiled tool.Microstructure analysis shows large quantity of uniformly shaped smaller size SiC particle with lower average particle area which are homogeneously distributed in the NZ.The fragmentation of bigger size particles has been observed because of abrading action of the hard tool and resulting shearing effect and severe stress generation due to the rotation of tool.The particles occupy maximum area in the matrix compared to that of the base material(BM)due to the redistribution of broken particles as an effect of TRS.The migration of particles towards the TMAZ-NZ transition zone has been also encountered at higher TRS(2000 rpm).The microhardness analysis depicts variation in average hardness from top to bottom of the NZ,minimum for 1500 rpm and maximum for 2000 rpm.The impact strength at 1000 rpm and 1500 rpm remains close to that of BM(21.6 J)while 2000 rpm shows the accountable reduction.The maximum joint efficiency has been achieved at 1500 rpm(84%)and minimum at 1000 rpm(68%)under tensile loading.Fractographic analysis shows mixed mode of failure for BM,1000 rpm and 1500 rpm,whereas 2000 rpm shows the brittle mode of fail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iction STIR welding Aluminium matrix composite TOOL rotatIONAL speed Particle distribution mechanical proper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YOLOv5的SAR图像有向舰船目标检测算法 被引量:3
3
作者 薛雅丽 贺怡铭 +1 位作者 崔闪 欧阳权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1-268,共8页
针对合成孔径雷达(SAR)小目标成像特征不显著、目标具有任意朝向易出现漏检、检测精度较低的问题,提出面向SAR舰船小目标的ES-YOLOv5检测算法.添加小目标检测层调整感受野大小,更适应小目标尺度特征,方便进行多尺度融合.引入EMA注意力... 针对合成孔径雷达(SAR)小目标成像特征不显著、目标具有任意朝向易出现漏检、检测精度较低的问题,提出面向SAR舰船小目标的ES-YOLOv5检测算法.添加小目标检测层调整感受野大小,更适应小目标尺度特征,方便进行多尺度融合.引入EMA注意力机制重点关注目标关键信息,强化特征的表达能力.使用圆平滑标签(CSL)技术适应角度的周期性,实现了对角度的高精度分类.实验结果表明,在RSDD-SAR数据集上,该方法在交并比阈值为0.5时的平均检测精度达到90.9%,在提高SAR舰船小目标检测精度方面比基准算法YOLOv5提高了6%,显著改善了模型的检测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SAR) 舰船图像 旋转检测 注意力机制 YOLOv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页岩储层现今地应力方向评价及其扰动力学机制——以川南永川区块五峰组——龙马溪组一段为例
4
作者 李勇 何建华 +5 位作者 曹峰 邓虎成 王园园 李瑞雪 魏力民 李厂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94,共17页
【研究目的】川南深层页岩储层五峰组—龙马溪组现今地应力方向变化复杂,且局部构造对地应力方向的影响尚不清晰。【研究方法】以川南永川页岩气区块为例,基于古地磁和波速各向异性实验,结合测井、微地震监测以及数值模拟手段评价了应... 【研究目的】川南深层页岩储层五峰组—龙马溪组现今地应力方向变化复杂,且局部构造对地应力方向的影响尚不清晰。【研究方法】以川南永川页岩气区块为例,基于古地磁和波速各向异性实验,结合测井、微地震监测以及数值模拟手段评价了应力方向的分布特征及构造变形影响下的偏转。【研究结果】当应力差异系数大于0.2,横波各向异性系数大于18%时,偶极横波测井解释的准确度显著提高;在高陡地层(>60°),需同时考虑两向差应力和高角度裂缝发育情况对现今地应力方向解释的影响。永川向斜区最大主应力方向分布为近EW向,背斜核部及断块区方向发生了较大方向的偏移(方向偏差最大为70°±5°)。永川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中和面应位于龙一段1~2小层,中和面上下地应力方向变化呈相反趋势,褶皱派生应力介于10~30 MPa,对区域应力的影响不可忽略;随着距断层距离的减少,泊松比(ν)呈增大趋势并使得最大主应力方向偏转。【结论】最大主应力方向有利于向斜区页岩气的保存,而背斜区的高角度天然裂缝则更易转变为有效裂缝。建议向斜区水平井部署方位为SN-NEE向;背斜区和夹持断块区以NE向为主且采用分层布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页岩储层 五峰组—龙马溪组 地应力方向 扰动机制 油气勘查工程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曲面响应法的开沟施肥装置优化设计
5
作者 黄敞 王玲玲 +2 位作者 郑勇 黎土煜 刘友江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51-58,共8页
为进一步优化开沟施肥装置设计参数,采用响应面法(RSM)和中心组合旋转设计(CCRD)优化法,综合探究了刮板深度、施肥机前进速度和转盘转速3个影响因素对施肥规律的影响,以施肥效率和施肥密度为响应值,确定优化设计方案。试验结果表明:影... 为进一步优化开沟施肥装置设计参数,采用响应面法(RSM)和中心组合旋转设计(CCRD)优化法,综合探究了刮板深度、施肥机前进速度和转盘转速3个影响因素对施肥规律的影响,以施肥效率和施肥密度为响应值,确定优化设计方案。试验结果表明:影响施肥效率和施肥密度的3个关键影响因子的影响顺序均为转盘转速>刮板深度>施肥机前进速度。优化方案为:刮板深度33.53 mm、施肥机前进速度0.65 m/s、转盘转速5.95 r/min时,以最优参数组合得到的施肥效率为15.00 g/s、施肥密度为25.00 g/m。在此条件下,回归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验值的相对误差为-5.88%~+16.93%,实验值与理论预测值一致。通过研究,初步掌握了开沟施肥装置的优化设计方法和排肥规律,为精准化、智能化施肥机械关键部件的研发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装置 中心组合旋转设计 参数优化 曲面响应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行星传动机构旋转油道通流特性研究
6
作者 吴维 李铁 +2 位作者 韦春辉 李慎龙 李雪原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43-950,共8页
为研究行星传动机构在高转速工况下的通流特性,建立了动-静耦合多排行星传动旋转油道油气两相流场仿真模型,分析了在不同转速下旋转油道内的两相流场变化规律;搭建了旋转油道流场可视化试验台,进行了流量分配试验,获取了旋转油道油气两... 为研究行星传动机构在高转速工况下的通流特性,建立了动-静耦合多排行星传动旋转油道油气两相流场仿真模型,分析了在不同转速下旋转油道内的两相流场变化规律;搭建了旋转油道流场可视化试验台,进行了流量分配试验,获取了旋转油道油气两相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入口流量随着转速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低转速时,旋转油道内充满油液,旋转排和静止排的出口流量大小相近.随转速升高,旋转油道内出现气体,且转速越大,气体含量越大,旋转排出口流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静止排呈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规律.当输入转速达到12000 r/min,相比于静止工况,旋转2排和静止排出口流量分别增大12.5%和60.1%,旋转1排减小61.6%.动-静各旋转油道出口流量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有相同变化规律,高速工况下旋转排油道出现大量气体,与仿真结果一致,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 行星传动机构 旋转油道 通流特性 油气两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用对旋式主通风机缝-槽耦合机匣处理扩稳性能研究
7
作者 陈庆光 刘海秀 +1 位作者 王钦昌 林先来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5-171,共7页
以扩稳性能良好的逆角向缝机匣处理为基础,通过在缝的不同轴向位置增设周向槽,得到三种逆角向缝-周向槽耦合机匣处理,并将其应用于FBCDZ-No20型矿用对旋式主通风机。通过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逆角向缝和三种缝-槽耦合机匣处理对风机扩稳... 以扩稳性能良好的逆角向缝机匣处理为基础,通过在缝的不同轴向位置增设周向槽,得到三种逆角向缝-周向槽耦合机匣处理,并将其应用于FBCDZ-No20型矿用对旋式主通风机。通过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逆角向缝和三种缝-槽耦合机匣处理对风机扩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逆角向缝机匣处理可有效提高对旋风机的稳定裕度,采用三种逆角向缝-周向槽耦合机匣处理,都可进一步提高风机的稳定裕度,但也会引起峰值效率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当周向槽位于逆角向缝的前端时,扩稳效果最好,但效率损失也最大。随着周向槽向缝的尾端移动,扩稳能力逐渐减弱。实施缝-槽耦合机匣处理后,前级叶片吸力面与压力面之间压差的显著变化使得叶顶泄漏流的驱动力增大,而且由于对前级叶顶通道内气流的抽吸和喷射作用,吹除了叶顶通道内的低速气流,减轻了流动堵塞,增大了叶顶泄漏流的轴向速度,改善了叶顶区域流场,延缓了失速的发生,因而提高了风机的稳定裕度。然而,气流在缝-槽耦合机匣处理内部产生的流动损失,以及由机匣处理产生的射流与叶顶通道内气流之间的掺混所引起的流动损失,都导致风机峰值效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旋风机 逆角向缝 缝-槽耦合机匣处理 稳定裕度 扩稳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上下文空间感知的遥感图像旋转目标检测 被引量:2
8
作者 雷帮军 朱涵 《电光与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75,共7页
遥感图像处理旋转目标检测任务存在尺度变化大、背景复杂、目标方向任意的特点,给自动目标检测带来了挑战。针对上述问题,结合YOLOv5s检测器,提出了基于上下文空间感知的旋转目标检测框架。首先,设计了上下文空间感知模块(CSPM)构造主... 遥感图像处理旋转目标检测任务存在尺度变化大、背景复杂、目标方向任意的特点,给自动目标检测带来了挑战。针对上述问题,结合YOLOv5s检测器,提出了基于上下文空间感知的旋转目标检测框架。首先,设计了上下文空间感知模块(CSPM)构造主干网络,获取更全面的局部上下文信息与全局空间感知信息,解决网络模型对多尺度目标的特征提取能力不足的问题;其次,在特征融合部分引入无参数注意力机制SimAM,基于神经元抑制原理自适应融合重要信息,解决模型在复杂背景下的误检和漏检问题;最后,增加角度参数回归旋转目标方向,解决任意方向目标回归的问题,同时采用GWDL(Gaussian Wasserstein Distance Loss)计算旋转框损失,参数联合优化,提升检测精度。提出的目标检测算法在HRSC2016数据集上的Recall、Precision和mAP_(50)分别达到了0.955、0.916、0.904,具有最优的检测效果,同时检测速度达到了140.8帧/s,具有实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图像 上下文模块 注意力机制 旋转目标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桩间土拱效应的抗滑桩加固边坡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赵子豪 张海旭 +1 位作者 杜威 吴凤元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86,98,共10页
针对抗滑桩加固边坡稳定性的已有研究并未考虑由桩间土拱效应引起的土体主应力旋转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不足,基于由桩间土拱效应引起主应力旋转的土压力统一表达式以及抗滑桩抗滑力的完善计算公式,修正抗滑桩加固边坡稳定性的三维旋转破... 针对抗滑桩加固边坡稳定性的已有研究并未考虑由桩间土拱效应引起的土体主应力旋转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不足,基于由桩间土拱效应引起主应力旋转的土压力统一表达式以及抗滑桩抗滑力的完善计算公式,修正抗滑桩加固边坡稳定性的三维旋转破坏机制,并基于修正后的机制分析边坡的安全系数和滑动面。结果表明:相对于已有研究,当考虑桩间土拱效应所引起的土体主应力旋转时,所得边坡的安全系数更大;土体的性质与土体的内摩擦角、黏聚力有关,当内摩擦角、黏聚力增大时,边坡的安全系数增大,边坡的最深滑动面位置随着内摩擦角的增大而逐渐变浅,随着黏聚力的增大而逐渐变深;当边坡的宽高比与坡角增大时,边坡的安全系数减小,抗滑桩的最有效安装位置更接近坡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稳定性 三维旋转破坏机制 抗滑力 土拱效应 主应力旋转 安全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转速度对TA2搅拌摩擦搭接焊接头成形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10
作者 戴浩 毛育青 +5 位作者 龙腾飞 王金锴 李智勇 刘泽宇 张丽艳 魏艳红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6-122,共7页
目的为了得到力学性能较好的TA2搅拌摩擦搭接焊接头,研究搅拌头旋转速度对接头宏观成形、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方法采用搅拌摩擦搭接焊方法对1 mm厚的TA2钛金属薄板进行焊接,随后使用Zeiss型图像采集设备和光学显微镜等表征方... 目的为了得到力学性能较好的TA2搅拌摩擦搭接焊接头,研究搅拌头旋转速度对接头宏观成形、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方法采用搅拌摩擦搭接焊方法对1 mm厚的TA2钛金属薄板进行焊接,随后使用Zeiss型图像采集设备和光学显微镜等表征方法,分析接头宏观成形和微观组织变化;采用显微硬度计以及WDS-100型万能拉伸试验机来评估接头的拉剪性能。结果在保持焊接速度75 mm/min不变的情况下,采用旋转速度190 r/min焊接,此时接头成形良好,内部无明显缺陷;当旋转速度增至235 r/min时,焊缝底部开始出现弱连接和微孔缺陷;继续增加旋转速度至300 r/min,焊缝底部出现了明显的孔洞缺陷。分析接头显微组织发现,所有接头焊核区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动态再结晶,形成了细小的等轴晶,随着旋转速度的增加,焊核区的等轴晶晶粒尺寸反而逐渐变大。接头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接头的显微硬度呈倒“V”型分布,焊核区的显微硬度明显高于母材硬度,其中当旋转速度为190 r/min时,焊核区上部的最高显微硬度值为269HV,接头的拉剪性能最好,达到4253.7 N。结论在焊接速度达到75 mm/min并且旋转速度为190 r/min的情况下,接头展现出最佳的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2钛金属 搅拌摩擦搭接焊 旋转速度 成形特征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理数据混合驱动的多相环形无刷励磁系统旋转整流器故障诊断
11
作者 蔡宇昂 郝亮亮 +2 位作者 周艳真 段贤稳 王光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643-2655,共13页
旋转整流器故障诊断对多相环形无刷励磁系统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而旋转整流器故障种类繁多且故障特征微弱,机理驱动的诊断方案具有较好的可解释性,但难以实现全故障的准确诊断;数据驱动的诊断方案快速准确,但面向应用时训练和调试... 旋转整流器故障诊断对多相环形无刷励磁系统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而旋转整流器故障种类繁多且故障特征微弱,机理驱动的诊断方案具有较好的可解释性,但难以实现全故障的准确诊断;数据驱动的诊断方案快速准确,但面向应用时训练和调试难度大。因此,提出一种机理与数据混合驱动的旋转整流器故障诊断方案:首先根据故障机理推导故障后励磁电流的频域特征,利用有限元仿真确定机理诊断模型的阈值;然后引入快速动态时间规整(Fast-DTW)算法计算励磁电流时域波形相似度,结合k近邻(kNN)算法分类器得到数据驱动模型;最后利用集成学习的思想,融合机理与数据诊断方案。实验结果表明,混合驱动的诊断方案能够在降低训练难度的情况下,实现旋转整流器故障的准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整流器故障 机理驱动 数据驱动 快速动态时间规整(Fast-DTW) 集成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载旋转部件间激光通信光传输装置设计与试验
12
作者 谭嘉恒 永强 徐伟 《空间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29-640,共12页
针对旋转成像的超大幅宽空间相机与卫星平台间进行大容量、高可靠数据传输的需求,设计了一套采用激光通信的空间光传输装置,对高精度光学检测及装调方案进行了研究.通过在发射端和接收端各安装主份和备份两套准直器的方法提高装置的可靠... 针对旋转成像的超大幅宽空间相机与卫星平台间进行大容量、高可靠数据传输的需求,设计了一套采用激光通信的空间光传输装置,对高精度光学检测及装调方案进行了研究.通过在发射端和接收端各安装主份和备份两套准直器的方法提高装置的可靠性,并设计多光路通道实现了两套准直器的相互备份.同时,提出了一个高精度装调方案完成了对准直器光轴的精确测量及装调.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SC.PATRAN对空间光传输装置进行模态分析,并对装调完成的空间光传输装置进行了振动试验.结果表明,空间光传输装置发射端和接收端的一阶频率分别为264.25 Hz和434.35 Hz,振动试验后收发准直器间最大光功率损耗为1.94 dB,各基准面法线的空间角变化均在5″以内.说明该空间光传输装置能够克服卫星发射时的复杂力学环境影响,具有较高的装调精度和可靠性,可以满足星载旋转部件间激光通信数据传输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通信 旋转部件 切换机构 装调方案 空间光传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旋转目标感知网络的SAR船舶检测方法
13
作者 王梓懿 尹嘉豪 +1 位作者 黄博斌 高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98-2505,共8页
目标尺寸变化多样且干扰因素多,目标有多种方向且训练样本数据量有限是当前合成孔径雷达(SAR)船舶检测方法主要面临的2个难题。为此,提出了一种用于SAR图像船舶检测的旋转目标感知网络RCAR-Net。主干网络使用基于多尺度Transformer架构... 目标尺寸变化多样且干扰因素多,目标有多种方向且训练样本数据量有限是当前合成孔径雷达(SAR)船舶检测方法主要面临的2个难题。为此,提出了一种用于SAR图像船舶检测的旋转目标感知网络RCAR-Net。主干网络使用基于多尺度Transformer架构的PVTv2,可以更好地保留特征图的局部连续性,同时更好地融合图像的多尺度特征;将旋转边界框与RetinaNet结合,有效减少了背景冗余以及噪声的干扰;引入Cutout方法进行数据增强,用现有样本的部分遮挡来扩大数据集,提高模型的鲁棒性和泛化能力;为了在保证检测精度的同时节省计算和内存开销,使用高效的CARAFE算子对低分辨率的特征图进行上采样,提高多尺度融合效果。RCAR-Net在SSDD和HRSID这2个SAR船舶检测数据集的平均精度分别达到93.63%和90.37%,明显优于DPAN、PANet等方法,对于目标尺寸变化和噪声干扰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 船舶检测 旋转边界框 深度学习 注意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海地区粮豆轮作下大豆单产提升技术路径 被引量:4
14
作者 蔡合军 翟兰勤 +1 位作者 申庆航 曹建桥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4期16-19,共4页
粮豆轮作具有培肥地力、防治病虫害和提高种植效益等优势。本文基于黄淮海地区粮豆轮作生产实践,总结分析了其大豆单产提升技术路径。包括深耕深松,以消除土壤板结,增加土壤透气性;选择产量高、品质优、抗倒伏能力强且宜机械化收获的大... 粮豆轮作具有培肥地力、防治病虫害和提高种植效益等优势。本文基于黄淮海地区粮豆轮作生产实践,总结分析了其大豆单产提升技术路径。包括深耕深松,以消除土壤板结,增加土壤透气性;选择产量高、品质优、抗倒伏能力强且宜机械化收获的大豆品种;采用精甲·咯·嘧菌等药剂拌种,以促进大豆苗壮,降低苗期病虫害发生概率;依据大豆品种特性、土壤肥力及气候条件确定种植密度,播种时保证种子分布均匀;适时浇好“三水”(播种水、开花结荚水和鼓粒水),以调节田间小气候,改善通风透光性;以控氮、稳磷和增钾为原则,合理施用基肥、种肥和追肥;根据田间虫害发生特点,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措施综合防治点蜂缘蝽、蚜虫和烟粉虱等虫害;考虑地形地貌、土壤条件等,选择脱粒、分离和清选性能好的收割机适时收获。本文为进一步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提高大豆产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粮豆轮作 深耕深松 机械化收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试验和数值模拟的滚刀旋转破岩受力和效率研究
15
作者 张弛 邓龙传 +3 位作者 庄欠伟 李晓昭 王秋平 乔梁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995-3006,共12页
提高滚刀破岩效率和减轻磨损始终是硬岩掘进中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因此在实际工程之前关键是确定最佳掘进参数。模型试验对于分析滚刀荷载性能至关重要,采用了新型全尺寸旋转破岩平台以研究滚刀受力特征并获得最佳掘进参数。此外,采... 提高滚刀破岩效率和减轻磨损始终是硬岩掘进中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因此在实际工程之前关键是确定最佳掘进参数。模型试验对于分析滚刀荷载性能至关重要,采用了新型全尺寸旋转破岩平台以研究滚刀受力特征并获得最佳掘进参数。此外,采用了有限元法来深化试验分析并提出新见解。基于模型试验初步揭示了滚刀破岩受力和效率随切削深度和切削半径的变化:确定了100 mm刀间距的最佳切削深度为6 mm;随着切削深度增加,岩渣累计百分比先减小后增大;根据滚刀侵入过程的裂纹扩展特征证明了有限元数值模型的准确性,法向滚刀破岩性能数值结果与模型试验结果一致。试验结果为优化刀盘布局和减少滚刀磨损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切削平台 滚刀 有限元法 破岩效率 机械开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平面-曲面解耦线圈的旋转机构无线电能与信号并行传输技术
16
作者 程豪 周玮 +2 位作者 张泽恒 张一鸣 麦瑞坤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4395-4405,共11页
在船舶、风电机组及轨道交通等领域,对转轴的状态监测越来越重要。如何为安装于旋转机构上的监测系统提供稳定可靠的电能,成为亟待解决且具有挑战性的难题。无线电能与信号并行传输是一个可行方案,它既适用于旋转结构的特殊应用场合,能... 在船舶、风电机组及轨道交通等领域,对转轴的状态监测越来越重要。如何为安装于旋转机构上的监测系统提供稳定可靠的电能,成为亟待解决且具有挑战性的难题。无线电能与信号并行传输是一个可行方案,它既适用于旋转结构的特殊应用场合,能够提供稳定可靠的电能,又能够实现轴端状态数据的回传,实时监测转轴的健康状态。但是,对于一些较大轴径的旋转机构,系统将会面临两个问题:(1)接收线圈过长,会导致损耗严重,且接收线圈包裹整个转轴,线圈整体全部通电,会产生严重的电磁辐射;(2)轴端接收侧的曲面能量线圈与信号线圈如何实现解耦。在此基础上,该文首先提出一种平面-曲面解耦线圈结构,分析能量线圈与信号线圈间的解耦关系。同时,系统的副边能量线圈采用分段方式,以减小电磁辐射和线圈损耗,并提出三母线的电路结构,克服线圈过渡段时的功率跌落。然后建立旋转机构无线电能与信号并行传输的等效电路,并分析系统的传输特性。最后,通过有限元法模拟和实验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平面-曲面解耦线圈结构,使得能量线圈与信号线圈之间的互感基本为0,三母线电路结构也将系统输出电压波动抑制在10%以内,实现了旋转机构无线电能与信号的并行传输,验证了所提方案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机构 电能与信号并行传输 平面-曲面解耦线圈 三母线电路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箱扣手板哈夫滑块/旋转抽芯注射模的设计
17
作者 方意琦 伊水涌 +1 位作者 胡奖品 胡如夫 《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8-174,共7页
介绍了扣手板塑件模具的设计,重点阐述了2个脱模机构及整体结构。模具采用两板模结构,1模1腔布局,单次开模。浇注系统的直接浇口设置在哈夫滑块分型面上,位于模腔顶部几何中心,保证了充填均衡。2个脱模机构中,哈夫斜滑块抽芯机构(外壁脱... 介绍了扣手板塑件模具的设计,重点阐述了2个脱模机构及整体结构。模具采用两板模结构,1模1腔布局,单次开模。浇注系统的直接浇口设置在哈夫滑块分型面上,位于模腔顶部几何中心,保证了充填均衡。2个脱模机构中,哈夫斜滑块抽芯机构(外壁脱模)的参数设计为斜导柱斜角α_(1)、α_(2)均为20°,锁紧斜角β_(1)、β_(2)均为22°,斜滑块斜向抽芯角度γ均为8°,水平延时抽芯滑块延时距t_(y)≥1.89 mm。旋转抽芯脱模机构(内壁脱模)的原理为弯销驱动中间滑块及连杆,带动旋转型芯转动脱模;设计参数为塑件旋转角度θ=27°,传动销初始偏转2°,连杆腰型孔虚空抽芯距离l1=6 mm,弯销驱动滑块行程t_(3)=38.37 mm,弯销斜角α_(3)=18°,弯销有效驱动长度L_(3)=125.4 mm,相应开模距离H_(W)=119.1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箱抽屉 扣手板 PC+ABS 机构设计 哈夫斜滑块机构 旋转抽芯 机构建模 动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核堆栈处理器中多核调度机制研究与设计
18
作者 刘自昂 周永录 +1 位作者 代红兵 刘宏杰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63-269,共7页
多核堆栈处理器作为Forth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多核堆栈处理器面临着缺乏高效Forth系统支撑的问题。针对Forth多核堆栈处理器的特性,研究并设计一种多核调度机制,该多核调度机制的多核调度算法使用全局调度... 多核堆栈处理器作为Forth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多核堆栈处理器面临着缺乏高效Forth系统支撑的问题。针对Forth多核堆栈处理器的特性,研究并设计一种多核调度机制,该多核调度机制的多核调度算法使用全局调度,Forth任务调度算法使用可变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和EDF(Earliest Deadline First)调度算法,重点解决多核堆栈处理器平台的Forth任务调度问题。实验表明,多核调度机制能够在基于FPGA实现和工作于100 MHz频率的多核堆栈处理器上可靠运行,实现任务的正确调度,普通任务响应时间最低为0.5 ms,实时任务的平均响应最长为9.36μ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核堆栈处理器 Forth系统 多核调度机制 全局调度 可变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 EDF调度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机回转机构平稳性表征模型构建与方法
19
作者 李延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84-687,共4页
塔机塔身作为主要承载部件是最易损伤的部位之一,当前的塔机塔身结构损伤分析中多在单一且空载状态下进行,而在实际工作中其塔机工作过程多包含有回转、变幅、起升和降落等。为进一步避免实际应用过程中的塔机事故,需分析塔机各工作阶... 塔机塔身作为主要承载部件是最易损伤的部位之一,当前的塔机塔身结构损伤分析中多在单一且空载状态下进行,而在实际工作中其塔机工作过程多包含有回转、变幅、起升和降落等。为进一步避免实际应用过程中的塔机事故,需分析塔机各工作阶段对塔身结构的影响。在所有操作中,回转动作占比最大,也是影响塔机正常使用的关键部件。因此,挖掘回转机构运行状态对塔机塔身结构的影响对进一步有效地监测塔机的安全提供了保障。提出一种从塔机塔身顶端位姿变化对回转机构的状态进行监控来进一步保障运行平稳性的方法。以塔机塔身顶端在吊臂回转运动过程中的空间位移量作为基础分析数据集,计算空间位移量随时间的变化率获取回转机构运行状态波动因子。绘制波动因子的变化曲线并计算曲线的波动系数,以波动系数作为回转机构运行平稳性度量指标来构建塔机回转机构运行状态表征模型。采用该方法相对于直接采集回转机构的健康状态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能在保证整体结构稳定性的同时,能实时监测回转机构运行状态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响应信号 回转机构 平稳性 空间位移量 平稳性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尺度特征融合的无人机影像旋转不变性匹配方法
20
作者 刘云 李梓谦 +2 位作者 板岩洼门 陈维泰 陈珊 《电光与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3-78,102,共7页
无人机影像匹配在无人机影像处理中占据核心位置,而方向估计是进行旋转不变性匹配的重要一环。然而,由于无法明确无人机影像特征点的标准主方向,目前的匹配方法仍然会有较大的方向估计误差,导致匹配精度低。提出一种基于多尺度特征融合... 无人机影像匹配在无人机影像处理中占据核心位置,而方向估计是进行旋转不变性匹配的重要一环。然而,由于无法明确无人机影像特征点的标准主方向,目前的匹配方法仍然会有较大的方向估计误差,导致匹配精度低。提出一种基于多尺度特征融合的无人机影像旋转不变性匹配(RIMN)方法,其中的多尺度特征提取模块可以融合丰富的影像语义特征,并采用Transformer自注意力模块在影像的弱纹理区域中提取鲁棒稳健的特征,同时设计了双重损失函数来提升特征点的方向估计精度用于完成旋转不变性匹配。设置了不同旋转角度下的影像匹配对比实验,定性及定量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具有更为优秀的旋转不变匹配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影像匹配 方向估计 旋转不变性匹配 注意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